傅莹谈与日本官员接触感受:他们似乎不带耳朵,缺乏倾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8:53:01



傅莹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10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刊载傅莹的署名文章《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谈现阶段的中日关系。傅莹认为,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复杂境地,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纠葛的结果。傅莹谈到自己同日本官员和学者接触的经历,认为他们大部分缺乏倾听的意愿。如果中日要摆脱目前负面议题主导的漩涡,需要对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有共识,而不能一门心思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全文如下:
现在中日关系和周边乃至世界的情况都有新的变化,也许是时候从一个更开放的视野观察中日关系。
早年中日友好氛围浓厚的时候,常讲“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现在这样的话语不多见了。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复杂境地,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纠葛的结果。尽管风雨如晦、月残月缺,两国有识之士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的努力从未间断。
当我们努力在政策和行为层面寻找解决办法时,是否也应考虑理解层面?虽然中日这么近,打了这么多交道,似乎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也许彼此都负有责任。常听日方抱怨,中国人对日本的和平道路缺乏了解,而他们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又有多少?
当然,说日本人不研究中国是不公平的,尤其对中国的历史。比如去年在中国热销的有一套日本“讲谈社”出的《中国的历史》丛书,条分缕析、学风踏实,是既有可读性又很严肃的历史研究,而且充满对中华文明的敬慕之心。再比如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KAWASHIMA Shin)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虽然观点可以讨论,但其中的资料不可谓不系统、深入。


但是,这些年我同日本官员和学者接触,另有一种感受,他们似乎不带耳朵来,缺乏倾听的意愿。拿钓鱼岛为例,野田佳彦政府所谓“国有化”决定之前,中方多次表达关切,而日方一直是自说自话。据了解,在日本关于中国钓鱼岛的史料并不少。早年,两国领导人正是因为对中日分歧的复杂性有充分认识,选择了“搁置争议”这个并不理想、但最现实的出路。
对此,在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和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都作过明确的阐述,而且也直接讲给日本国民了。后来双方还在如何共同开发上有诸多思考和互动,然而,这些都被忘记或者无视。
时至今日,日方对中国政府和民间表达的强烈意见完全听不见,还是强调“国有化”是“现实选择”,比私人购岛要好。但这条道理的要害是,假定“钓鱼岛是日本的”这样一个前提。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中国人民很不放心了,如果事情的结果是永远失去钓鱼岛,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搁置争议不意味着放弃,这是日方忽略了的重要点。


进而,在矛盾如此重重迷障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做了什么呢?是把这个围绕岛礁的领土争端放大到国家安全的层面,甚至渲染成事关日本生存的战略安全矛盾,把中国描绘成对日本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的邻国。这也使得日本公众对中国的误解越来越深。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也越来越严峻,在今年这个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重要的日子里,日本官方在历史问题上不仅没有做出与中国人民实现和解的努力,反而表现出历史认识的暧昧和不情愿,有时还用“中国威胁”论转移话题,导致两国人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有个现象让我很不理解,现任日本政府好像对中国人民对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任何谴责都很敏感。
近年中日民间相互的好感度相当低。根据最近日本 “言论NPO”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调查的结果,情况略有好转,两国民众印象不好的比重下降了一点点,但是仍然在80%左右。同时,双方70%的人都认为两国关系重要。


上周我参加了中国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座谈,大家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看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目标?日本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什么?我们两国相互政策目标的重合点在哪里?对不重合的地方该怎么办?我想,如果中日要摆脱目前这个负面议题主导的漩涡,需要对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有比较清楚的判断,最好能有些共识。当然,首先,中日能否相互倾听是关键,不能一门心思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中日双方也需要考虑如何重拾改善和发展关系的地区视野。
东亚区域合作曾是我们这个地区共同的骄傲。欧洲一体化走的是制度模式和价值体系类同国家,超越地缘分歧,一步步深化联盟的路子,而东亚走的则是跨越制度和价值鸿沟,多重构建、梯次整合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意义不亚于欧洲。
东亚最具多元和宽容特点。我90年代在柬埔寨维和时,一次在西贡休假,漫步街道中,走进一个大堂,里面供奉着各路“神明”,有佛像,有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毯,也有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画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这里和谐相处、各拜其神,让我深为触动,别的地方恐怕很难看到。


正是秉承宽容精神,东亚各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纵横交叉的“同心圆”合作架构。以东盟为中心,以10+1、10+3合作为主渠道,由10+6对话(东亚峰会)构成外延。中日都支持东盟发挥主导作用,虽然是“小马拉大车”,但也挺有效果。我们同时构建起蓬蓬勃勃的中日韩合作。


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要升级了,中韩自贸区也达成了,中日韩自贸谈判和16个国家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也已经开启。日本也同多个东盟成员国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
东亚区域合作和市场的整合与全球化是顺势和同节奏的,我们成功地赶上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而且从中受益,许多国家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东亚也反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从1985年到2014年,全球经济总规模增长了6.2倍,而东亚经济体(东盟+中日韩)的经济总规模扩大了9.3倍,30年前,东亚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到17%,现在达到25%,可以说是四分天下有其一了。
亚洲区域合作之所以取得这般非凡成就,中国和日本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程到本世纪初,中日两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抱负一直非常接近、努力也合拍,那也恰是东亚合作机制建设突飞猛进、各种创意层出不穷的时代。当时中国和日本出席东亚会议的代表团,都比着拿好主意,出创意。


然而,近年东亚合作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东亚会议往往被负面议题遮蔽。前几天美国智库学者问我,中国的东亚政策一直特别有效,好像2008年开始突然转向,是什么原因?
我不认为中国的地区政策发生了变化,但是确实有多种作用力在冲击东亚合作进程。地区争议问题突出带来干扰,美国“重返亚太”强调安全议题增加复杂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也肯定会影响到区域发展。而中日两个东亚合作的重要推手相互关系紧张,对东亚合作必然有负面影响。现在两国代表团在东亚会议上很难再去商量怎么推动地区合作了,更多恐怕是彼此的回避和怀疑。


在东亚区域合作平台上,过去大家是有默契的,就是要优先合作与发展议程,但现在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每次各国领导人难得一聚,却是常常被负面议题牵扯过多精力。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更是中断三年。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日本都是贸易大国,因此对西太航线的自由和安全高度依赖和关注,这应是中日的共识点而不是分歧点。但日本在争议问题上表现出的偏袒态度,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对日方意图的警惕。
东亚合作平台上的“退行性”变化,将削弱本地区的竞争力,中日都不可能从中获益。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应合作推动东亚进程重获势头,最终也符合两国的利益。

正如习近平主席讲的,“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中国需要坚定自己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信念。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受到南沙争端的严重干扰。前几天一位新加波资深国际法专家说,所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成员都没有遵循承诺。我说你总要区分一下哪些国家是主动挑衅,哪些国家是应对吧。而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个别东盟国家偏离2001年签署的DOC原则,在南海采取挑衅言论和行动,中方不能不做出强有力的回应,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进一步的挑衅。东盟显然难以约束自己的成员,有的国家还拉日本和美国为他们站台。中国支持东盟联合自强,但无法支持东盟国家联手损害中国利益。

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在东亚合作中积累起来的灵感和经验,这些新议程的推进,将为东亚合作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当前重要的是,要引导地区议程回归积极内容,重新由合作事务主导,而不是总被消极和争议的问题把持。期待中日关系和东亚合作早日回到敞开心扉地对话、宽容互惠地合作的轨道上来。

前不久杨洁篪国务委员赴东京出席了中日第二次高级别政治对话,释放出希望两国为关系改善共同努力的信号。中日韩首脑会议也有望下月初在首尔举行。所以,形势的发展令人可以保持谨慎的乐观。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5_10_26_338857.shtml


傅莹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10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刊载傅莹的署名文章《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谈现阶段的中日关系。傅莹认为,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复杂境地,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纠葛的结果。傅莹谈到自己同日本官员和学者接触的经历,认为他们大部分缺乏倾听的意愿。如果中日要摆脱目前负面议题主导的漩涡,需要对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有共识,而不能一门心思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全文如下:
现在中日关系和周边乃至世界的情况都有新的变化,也许是时候从一个更开放的视野观察中日关系。
早年中日友好氛围浓厚的时候,常讲“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现在这样的话语不多见了。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复杂境地,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纠葛的结果。尽管风雨如晦、月残月缺,两国有识之士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的努力从未间断。
当我们努力在政策和行为层面寻找解决办法时,是否也应考虑理解层面?虽然中日这么近,打了这么多交道,似乎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也许彼此都负有责任。常听日方抱怨,中国人对日本的和平道路缺乏了解,而他们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又有多少?
当然,说日本人不研究中国是不公平的,尤其对中国的历史。比如去年在中国热销的有一套日本“讲谈社”出的《中国的历史》丛书,条分缕析、学风踏实,是既有可读性又很严肃的历史研究,而且充满对中华文明的敬慕之心。再比如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KAWASHIMA Shin)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虽然观点可以讨论,但其中的资料不可谓不系统、深入。


但是,这些年我同日本官员和学者接触,另有一种感受,他们似乎不带耳朵来,缺乏倾听的意愿。拿钓鱼岛为例,野田佳彦政府所谓“国有化”决定之前,中方多次表达关切,而日方一直是自说自话。据了解,在日本关于中国钓鱼岛的史料并不少。早年,两国领导人正是因为对中日分歧的复杂性有充分认识,选择了“搁置争议”这个并不理想、但最现实的出路。
对此,在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和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都作过明确的阐述,而且也直接讲给日本国民了。后来双方还在如何共同开发上有诸多思考和互动,然而,这些都被忘记或者无视。
时至今日,日方对中国政府和民间表达的强烈意见完全听不见,还是强调“国有化”是“现实选择”,比私人购岛要好。但这条道理的要害是,假定“钓鱼岛是日本的”这样一个前提。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中国人民很不放心了,如果事情的结果是永远失去钓鱼岛,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搁置争议不意味着放弃,这是日方忽略了的重要点。


进而,在矛盾如此重重迷障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做了什么呢?是把这个围绕岛礁的领土争端放大到国家安全的层面,甚至渲染成事关日本生存的战略安全矛盾,把中国描绘成对日本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的邻国。这也使得日本公众对中国的误解越来越深。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也越来越严峻,在今年这个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重要的日子里,日本官方在历史问题上不仅没有做出与中国人民实现和解的努力,反而表现出历史认识的暧昧和不情愿,有时还用“中国威胁”论转移话题,导致两国人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有个现象让我很不理解,现任日本政府好像对中国人民对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任何谴责都很敏感。
近年中日民间相互的好感度相当低。根据最近日本 “言论NPO”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调查的结果,情况略有好转,两国民众印象不好的比重下降了一点点,但是仍然在80%左右。同时,双方70%的人都认为两国关系重要。


上周我参加了中国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座谈,大家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看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目标?日本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什么?我们两国相互政策目标的重合点在哪里?对不重合的地方该怎么办?我想,如果中日要摆脱目前这个负面议题主导的漩涡,需要对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有比较清楚的判断,最好能有些共识。当然,首先,中日能否相互倾听是关键,不能一门心思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中日双方也需要考虑如何重拾改善和发展关系的地区视野。
东亚区域合作曾是我们这个地区共同的骄傲。欧洲一体化走的是制度模式和价值体系类同国家,超越地缘分歧,一步步深化联盟的路子,而东亚走的则是跨越制度和价值鸿沟,多重构建、梯次整合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意义不亚于欧洲。
东亚最具多元和宽容特点。我90年代在柬埔寨维和时,一次在西贡休假,漫步街道中,走进一个大堂,里面供奉着各路“神明”,有佛像,有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毯,也有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画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这里和谐相处、各拜其神,让我深为触动,别的地方恐怕很难看到。


正是秉承宽容精神,东亚各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纵横交叉的“同心圆”合作架构。以东盟为中心,以10+1、10+3合作为主渠道,由10+6对话(东亚峰会)构成外延。中日都支持东盟发挥主导作用,虽然是“小马拉大车”,但也挺有效果。我们同时构建起蓬蓬勃勃的中日韩合作。


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要升级了,中韩自贸区也达成了,中日韩自贸谈判和16个国家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也已经开启。日本也同多个东盟成员国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
东亚区域合作和市场的整合与全球化是顺势和同节奏的,我们成功地赶上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而且从中受益,许多国家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东亚也反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从1985年到2014年,全球经济总规模增长了6.2倍,而东亚经济体(东盟+中日韩)的经济总规模扩大了9.3倍,30年前,东亚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到17%,现在达到25%,可以说是四分天下有其一了。
亚洲区域合作之所以取得这般非凡成就,中国和日本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程到本世纪初,中日两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抱负一直非常接近、努力也合拍,那也恰是东亚合作机制建设突飞猛进、各种创意层出不穷的时代。当时中国和日本出席东亚会议的代表团,都比着拿好主意,出创意。


然而,近年东亚合作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东亚会议往往被负面议题遮蔽。前几天美国智库学者问我,中国的东亚政策一直特别有效,好像2008年开始突然转向,是什么原因?
我不认为中国的地区政策发生了变化,但是确实有多种作用力在冲击东亚合作进程。地区争议问题突出带来干扰,美国“重返亚太”强调安全议题增加复杂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也肯定会影响到区域发展。而中日两个东亚合作的重要推手相互关系紧张,对东亚合作必然有负面影响。现在两国代表团在东亚会议上很难再去商量怎么推动地区合作了,更多恐怕是彼此的回避和怀疑。


在东亚区域合作平台上,过去大家是有默契的,就是要优先合作与发展议程,但现在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每次各国领导人难得一聚,却是常常被负面议题牵扯过多精力。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更是中断三年。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日本都是贸易大国,因此对西太航线的自由和安全高度依赖和关注,这应是中日的共识点而不是分歧点。但日本在争议问题上表现出的偏袒态度,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对日方意图的警惕。
东亚合作平台上的“退行性”变化,将削弱本地区的竞争力,中日都不可能从中获益。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应合作推动东亚进程重获势头,最终也符合两国的利益。

正如习近平主席讲的,“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中国需要坚定自己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信念。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受到南沙争端的严重干扰。前几天一位新加波资深国际法专家说,所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成员都没有遵循承诺。我说你总要区分一下哪些国家是主动挑衅,哪些国家是应对吧。而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个别东盟国家偏离2001年签署的DOC原则,在南海采取挑衅言论和行动,中方不能不做出强有力的回应,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进一步的挑衅。东盟显然难以约束自己的成员,有的国家还拉日本和美国为他们站台。中国支持东盟联合自强,但无法支持东盟国家联手损害中国利益。

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在东亚合作中积累起来的灵感和经验,这些新议程的推进,将为东亚合作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当前重要的是,要引导地区议程回归积极内容,重新由合作事务主导,而不是总被消极和争议的问题把持。期待中日关系和东亚合作早日回到敞开心扉地对话、宽容互惠地合作的轨道上来。

前不久杨洁篪国务委员赴东京出席了中日第二次高级别政治对话,释放出希望两国为关系改善共同努力的信号。中日韩首脑会议也有望下月初在首尔举行。所以,形势的发展令人可以保持谨慎的乐观。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5_10_26_338857.shtml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我读到魏晋那北朝,有点跳脱大中华视角的解读。隐约还看出了日本历史观里从前膨胀过,现在不明说的思想,那就是:“历史上众多夷狄都征服过中华,他们倭寇也可以入主中原,做正统皇帝!”
intotherain711 发表于 2015-10-26 13:18
没了?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再来看看
中倭注定是一族死而一族兴,倭鳖冒头,必然是要扩张,几个g核污染的鬼岛注定是死地,中国崛起,有了过去的教训,必然要彻底解决倭鳖
那叫中二病。。
在外交上,这样的评价和指着鼻子开骂差不多了。
日本这个民族很狡猾
我还是认为日本本次挑事意在国家正常化
傅莹难道不知道不打一顿日本人的听觉功能是不会开启的
说白了它们还是认为中国实力不足以让它们害怕,看看它们对待自己爹地时的认真劲儿!哈哈
说的太文明了,就是插科打诨,装傻充愣,耍流氓,玩无赖。
这个发型不错,要搞多久才能成呢
傅莹难道不知道不打一顿日本人的听觉功能是不会开启的
他当然知道。只是不方便公开说。
傅莹姐姐,您说多了。

intotherain711 发表于 2015-10-26 13:18
没了?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现在讲这个有用吗?

intotherain711 发表于 2015-10-26 13:18
没了?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4 (2).gif (8.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26 15:47 上传

   现在讲这个有用吗?

a41f726b075e17200dd305.jpg (10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26 15:49 上传

狗主人要它汪汪汪才肯松狗链。

狗能听懂人活吗? 还不如让狗啃屎。

得看谁,美国佬就该听了!
最核心就是中日在争夺东亚主导权,其他的相对次要。
本想合作共赢搞美弟, 一个忠实走狗哪能不听干爹的。

有气质,不错
不听兔子的。。对于本子来讲。。也是正常的。。。人家有美爹撑腰几十年。。。早就奴性了。。。
感觉日本外交一是对国内选举负责,二是对米国负责。所以在中国面前显得忘了带耳朵,也实属正常。
asherhoa 发表于 2015-10-26 16:25
感觉日本外交一是对国内选举负责,二是对米国负责。所以在中国面前显得忘了带耳朵,也实属正常。
一针见血!就是宫廷剧里的那种奴才。毕竟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鬼子耳朵是有的,但是我们没有打呀,打通打通,不打不通。
鬼子已经在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战胜你,你在挖空心思研究再造和平,醒醒吧。
都说学者不带耳朵了,民间交流估计也走的步履维艰。那东亚破局还得回到台湾这个节骨眼来,难啊。
带神马耳朵,有脸就行,给他个耳光他就知道啥意思了。
傅莹这话,我绝对相信。不光脚盆,包括呆丸,他们现在之所以还能不正视现实、活在过去,靠的就是那对听不见的耳朵,如果这些所谓的官员、学者敢把真实的大陆展示给自己辖区的民众,他们的合法性必然会收到质疑。


合作才能共赢,但也有谁赢的多,谁赢的少的问题。日本觉得他赢的少了,与其双方实力越拉越远,不如放弃共赢,还有机会减缓被拉大的差距,同时从美国老大那里拿到补贴。所以本子选择跟美国共赢了呗。

合作才能共赢,但也有谁赢的多,谁赢的少的问题。日本觉得他赢的少了,与其双方实力越拉越远,不如放弃共赢,还有机会减缓被拉大的差距,同时从美国老大那里拿到补贴。所以本子选择跟美国共赢了呗。
熊猫啃竹子 发表于 2015-10-26 14:32
说白了它们还是认为中国实力不足以让它们害怕,看看它们对待自己爹地时的认真劲儿!哈哈
那认真劲儿也不对好吧。歪解,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不少呢
舔人家屁眼可不是这样嘛…
平天 发表于 2015-10-26 13:24
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我读到魏晋那北朝,有点跳脱大中华视角的解读。隐约还看出了日本历史观里从前膨胀 ...
这个没错,但是日本人很幼稚,连成王败寇都不懂,还出来混
鬼子的耳朵打苍蝇去了,毕竟是牲口,不能要求太高

鸡同鸭讲,能管用吗

找日本人谈话就是多此一举,本子只认拳头,这是它们的历史和武士道文化决定的
人家喜欢 默杀呢
把鬼子锤在地里去让它自己长双耳朵就行了。
bigcats 发表于 2015-10-26 15:46
傅莹姐姐,您说多了。
你不会是张菊说的日本水军吧?应该多说一些。告诉大家,究竟谁在故意挑衅。
这个傅莹也是很扯淡的说,人话是说给人听的,对畜生只能说畜生们听得懂的语言,比方老毛子就知道这个道理,对于这个披着人皮的畜生,你只能用它能听得懂的语言跟他讲话,自己没明白这个道理,反而像个受委屈的婆娘般抱怨,很丢大国的面子,顺便说一句,对倭寇,还是弗拉吉米尔大帝明智,知道该干什么,不像天朝,这边才说完拍着炕板子的大话,一扭头,又是要人访问,又是首脑会晤,这样的大国首脑,要是搁着我,我也看不起这样的没有原则的政客。
原来也知道被日本无视!只是这些感觉得出的结果好像是蒋介石在主政,一再被打脸还是死皮活脸的要求和平,难道当年的抗日战争是我们发起的?历史的教训怎么能只记吃不记打?中国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有一个敌人,但是不是美国和西方,只有也只有日本可以是我们的敌人,这也是日本的选择!在亚洲只有敢于挑战日本,就会有一大批的国家会跟上,也只有中国可以带这个头。
你不会是张菊说的日本水军吧?应该多说一些。告诉大家,究竟谁在故意挑衅。
你太过敏了。感觉现在在超大不能说真话。
看你都将军级了,却敌我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