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政冷经热”论中潜伏的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2:09
【日经BP社报道】去年以来,“政冷经热”成了象征日中关系现状的一个流行语。其意思很明白,就是“政治关系冰冷、经济关系火热”。

  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朗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日中首脑间的互访已经中断了三年以上。与此相反,日中贸易总额在去年超过了1500亿美元,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目前的事实是,日中两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已经无法切断相互的关系。尽管如此,政冷经热的“扭曲”现象依然持续,这不能不说是异常现象。

▼出发点不同,理解也各异

  至于如何解决政冷经热问题,日中两国的政治家和专家们已经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专栏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政冷经热”这一说法容易步入的陷阱。

  据说最早提出“政冷经热”这一说法的是中国政府智囊团中的日本问题专家。使用简明扼要的几个汉字抓住复杂问题的核心,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确非常拿手。对于同样使用汉字的我们这些日本人而言,不由得点头称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政冷经热”这四个字只是对目前日中关系的一个整体概括,如同最大公约数一样。但它丝毫没有涉及“今后会怎么样”、“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打个比方,“政冷经热”就像是从宇宙高空拍摄的高清晰卫星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下周天气会变暖还是变冷”、“要不要脱掉大衣”,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做出的判断恐怕也会相去甚远。

  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每天的工作都与日中关系密切相关的人而言,一听到“政冷经热”这个说法,大多会想:“既然经济关系如此之好,希望在政治关系上也能有所改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直接与日本打交道的普通中国民众当中,反日情结依然非常厉害。这些人也许会认为:“政治关系冰冷、经济关系火热,这种关系起能容忍?!”同样在生活中很少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日本民众则会认为:“先别提政治,只要经济关系好,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中国新干线为谁而建?

  话也许有点重复,“政冷经热”这个词其实是对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日中关系的现状所作的概括性“结论”。但如果认为这就是日中关系的全部,并以此为前提来思考问题的话,就有可能忽略掉其它甚为重要的东西。

  去年年底,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一位中国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刚见面,就被这位研究生劈头盖脸地问了一句:

  “现在说是日中关系政冷经热。中国的大型经济项目又都是由政府拍板决定的。日本政府的做法一直是这样的话,北京--上海新干线项目恐怕会被法国人抢去。即使这样也不在乎吗?!”

  的确,假如日本企业在新干线项目竞标中落败,而且是因为政治原因的话,笔者会感到遗憾。不过,有个原则性的问题不应该忘记:中国的新干线是中国为中国自己而建的!如果法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综合实力优于日本企业的话,中国政府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如果明明日本企业占有竞争优势,而中国政府出于政治考量选择了法国企业的话,那么这个决定的“后果”,最终将由未来使用新干线的民众和企业来品尝。

  “‘民众’当然也包括你,政冷经热的讨论固然重要,但在新干线这个问题上,如果不从使用者的利益出发来考虑的话,岂不是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笔者的此番回答,这位研究生的表情告诉我,显然以前他根本没有从这一角度考虑过。

▼危险的单纯二元论

  日本方面对“政冷经热”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还是去年年底,日本一家大企业在中国举办了大规模的技术展示会。可是,虽然这家企业拥有着新干线的关键技术,但在会场上却找不到一点儿有关新干线的技术展示。

  笔者觉得奇怪,于是找到该企业的人员询问,回答是:“政冷经热,为了不刺激中国舆论,所以自行取消了这方面的展示。”据说该公司担心的是如果展示了新干线技术的话,有可能成为中国传媒聚焦的目标,弄不好反而会损害自身的企业形象。

  但是,站在那些为了了解该公司的新技术而专程赶来的参观者的立场上来看,没有新干线关键技术的展示,自然是大失所望。而且会场上又没有为什么不做新干线方面展示的解释,“是不是不想销售这方面的技术”,“是不是有意对新干线技术秘而不宣”,种种曲解便会应运而生。就这样,“政冷经热”使得该公司的思维完全停止,丧失了单纯向中国工程师充分展示自己优秀的新干线技术的绝好机会。

  对于已涉足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而言,现在已不可能无视“政冷经热”的环境,来做自身的中国战略决策了。但是,正如前面所讲到的那样,如果凡事都以“政冷经热”这样单纯的二元论为前提进行判断的话,将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应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拳头产品是什么、客户是谁,该如何向客户进行宣传。正因为现在处于“政冷经热”这样一个扭曲的大环境下,企业回到业务的起点、更为深入地思考中国战略才尤为重要。(记者:田原 真司,北京支局)【日经BP社报道】去年以来,“政冷经热”成了象征日中关系现状的一个流行语。其意思很明白,就是“政治关系冰冷、经济关系火热”。

  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朗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日中首脑间的互访已经中断了三年以上。与此相反,日中贸易总额在去年超过了1500亿美元,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目前的事实是,日中两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已经无法切断相互的关系。尽管如此,政冷经热的“扭曲”现象依然持续,这不能不说是异常现象。

▼出发点不同,理解也各异

  至于如何解决政冷经热问题,日中两国的政治家和专家们已经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专栏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政冷经热”这一说法容易步入的陷阱。

  据说最早提出“政冷经热”这一说法的是中国政府智囊团中的日本问题专家。使用简明扼要的几个汉字抓住复杂问题的核心,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确非常拿手。对于同样使用汉字的我们这些日本人而言,不由得点头称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政冷经热”这四个字只是对目前日中关系的一个整体概括,如同最大公约数一样。但它丝毫没有涉及“今后会怎么样”、“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打个比方,“政冷经热”就像是从宇宙高空拍摄的高清晰卫星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下周天气会变暖还是变冷”、“要不要脱掉大衣”,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做出的判断恐怕也会相去甚远。

  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每天的工作都与日中关系密切相关的人而言,一听到“政冷经热”这个说法,大多会想:“既然经济关系如此之好,希望在政治关系上也能有所改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直接与日本打交道的普通中国民众当中,反日情结依然非常厉害。这些人也许会认为:“政治关系冰冷、经济关系火热,这种关系起能容忍?!”同样在生活中很少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日本民众则会认为:“先别提政治,只要经济关系好,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中国新干线为谁而建?

  话也许有点重复,“政冷经热”这个词其实是对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日中关系的现状所作的概括性“结论”。但如果认为这就是日中关系的全部,并以此为前提来思考问题的话,就有可能忽略掉其它甚为重要的东西。

  去年年底,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一位中国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刚见面,就被这位研究生劈头盖脸地问了一句:

  “现在说是日中关系政冷经热。中国的大型经济项目又都是由政府拍板决定的。日本政府的做法一直是这样的话,北京--上海新干线项目恐怕会被法国人抢去。即使这样也不在乎吗?!”

  的确,假如日本企业在新干线项目竞标中落败,而且是因为政治原因的话,笔者会感到遗憾。不过,有个原则性的问题不应该忘记:中国的新干线是中国为中国自己而建的!如果法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综合实力优于日本企业的话,中国政府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如果明明日本企业占有竞争优势,而中国政府出于政治考量选择了法国企业的话,那么这个决定的“后果”,最终将由未来使用新干线的民众和企业来品尝。

  “‘民众’当然也包括你,政冷经热的讨论固然重要,但在新干线这个问题上,如果不从使用者的利益出发来考虑的话,岂不是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笔者的此番回答,这位研究生的表情告诉我,显然以前他根本没有从这一角度考虑过。

▼危险的单纯二元论

  日本方面对“政冷经热”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还是去年年底,日本一家大企业在中国举办了大规模的技术展示会。可是,虽然这家企业拥有着新干线的关键技术,但在会场上却找不到一点儿有关新干线的技术展示。

  笔者觉得奇怪,于是找到该企业的人员询问,回答是:“政冷经热,为了不刺激中国舆论,所以自行取消了这方面的展示。”据说该公司担心的是如果展示了新干线技术的话,有可能成为中国传媒聚焦的目标,弄不好反而会损害自身的企业形象。

  但是,站在那些为了了解该公司的新技术而专程赶来的参观者的立场上来看,没有新干线关键技术的展示,自然是大失所望。而且会场上又没有为什么不做新干线方面展示的解释,“是不是不想销售这方面的技术”,“是不是有意对新干线技术秘而不宣”,种种曲解便会应运而生。就这样,“政冷经热”使得该公司的思维完全停止,丧失了单纯向中国工程师充分展示自己优秀的新干线技术的绝好机会。

  对于已涉足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而言,现在已不可能无视“政冷经热”的环境,来做自身的中国战略决策了。但是,正如前面所讲到的那样,如果凡事都以“政冷经热”这样单纯的二元论为前提进行判断的话,将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应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拳头产品是什么、客户是谁,该如何向客户进行宣传。正因为现在处于“政冷经热”这样一个扭曲的大环境下,企业回到业务的起点、更为深入地思考中国战略才尤为重要。(记者:田原 真司,北京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