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伊斯兰——云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04:40
http://m.toutiao.com/m4302857662/


一、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作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和三大主要文明体系之一,伊斯兰一直有着极高的关注度。而近几十年,中西亚地区局势的持续动荡和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恐怖袭击,更让这个古老庞大的宗教文明体系饱受争议。从这一篇开始,秉承客观理性的原则,以大历史与地缘政治的视角,对伊斯兰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在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演进进程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便是伊斯兰的起源。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创教。
  从地缘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它的奇怪就在于,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条件实在太差了。

  通常来说,发达的宗教文明体系,都诞生在地缘实力相对强大的地区。因为只有这类地区,才有可能拥有发达的物质基础。

  仓禀实而知礼仪(或者说是存在决定认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支撑,才能够诞生出相对先进的意识形态体系。同时,所处地缘板块的实力强大,对文明的传播也有极大的帮助。

  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孕育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流域,孕育佛教的北印度平原,以及孕育基督教文明的新月沃地,在当时都的人类已开发地区中,都是相对富饶且规模较大的。

  唯独伊斯兰教是个例外。它的诞生地——红海沿岸低地,不过是红海与阿拉伯高原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阿拉伯半岛的印象都是一片荒漠,但其实也有若干例外。阿拉伯的荒漠,多处于半岛内的阿拉伯高原之上,但在高原与海洋之间的若干低地,还是有一些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而红海沿岸低地就是其中之一。

  红海沿岸低地位于红海和阿拉伯高原之间。来自地中海的水汽,在遭遇阿拉伯高原西端 山脉阻拦后,形成较为丰沛的降雨,使这片低地得以滋润,形成一片难得的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只不过,红海沿岸低地虽然宜居,但它的规模实在太小了;而且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地缘结构,严重限制了其实力的聚集——直白点说,没法形成强大到能够压制全境的地缘核心,反而以南北为划分,形成了分别以麦加、麦地那为中心,两个各不统属,甚至互相竞争的政治板块。

  而且,在人类航海水平相对落后,苏伊士运河也未建成的中世纪初期,这个半岛上的边缘地带,也不是东西贸易的最佳选择——当时的东西方交流,经小亚细亚半岛——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再向东至中国、印度,才是最安全,也是最经济实惠的路径。

  总而言之,虽然红海沿岸低地适宜人类生存,理论上存在孕育文明的可能。但与周边的尼罗河流域、迦南地区(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黎巴嫩)、两河流域(伊拉克)等其他地缘板块比起来,红海沿岸低地的体量、质量都微不足道;而这些强大板块与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关系又十分紧密,所以通常来说,红海沿岸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直接被其他强势地缘板块给吸纳掉,根本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独立文明体系,更不可能辐射四方。

  事实上,在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并统一红海沿岸低地之前,这里也一直是波斯(伊朗)系的萨珊王朝属地。萨珊波斯以两河流域为核心,全领伊朗高原、尼罗河流域、迦南地区、阿拉伯半岛大部,是一个雄踞亚非的大帝国,红海沿岸低地,只是它领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地区——不仅体量有限,区位也处于边缘,既游离于中东核心区之外,又远离正常的东西方商业通道。

  即弱小,又边缘,本来这种地区天生就是被其他文明辐射的命。这种地方,想诞生独立的文明,还是高级、强大到足以扩散到亚非欧的世界级文明,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但问题是,所谓的“天方”,本来就是古代中国人对阿拉伯半岛的称呼,所以,作为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红海沿岸低地,还真就能弄出个天方夜谭来!

  奇迹之所以发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大有关系。
  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占据西亚、尼罗河的萨珊波斯,与占据东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和叙利亚的东罗马帝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东西方贸易控制权,长期爆发战争。而作为两大帝国正面接触的地区,小亚细亚半岛和新月沃地(此处指迦南地区及两河流域)更是交锋的主战场。

  这下问题就麻烦了。因为,小亚细亚和新月沃地,正是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干道!

  当然,如果战争很快结束,那倒也罢了。不管谁胜谁负,只要能打出个结果,政治协议一签,生意该做照做——只要能赚到足够的钱,交税给东罗马还是萨珊波斯,商人们其实是无所谓的。

  但问题是,萨珊波斯和东罗马的实力半斤八两,谁也胜不了谁。但是利益和地缘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又都不愿退让,这使得战争和对峙常态化。

  对峙长期化,意味着小亚细亚——新月沃地这条贸易主干道被几乎堵死。这种情况下,商人们为了继续贸易,只能另辟蹊径,开辟出东地中海——埃及西奈半岛——红海沿岸低地——北印度洋这条新的贸易线路。

  虽然这条新贸易线要绕一个大弯,性价比实在不划算,但在原有主干道被堵死的情况下,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这样一来,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价值就大幅抬升!

  本来,这地方主要靠农牧维生。农牧文明说白了是一种生产属性的文明体系,靠土地的规模和质量说话,地盘越大、越富饶,所孕育出的文明就越强大。红海沿岸低地因为板块体量有限,质量也一般,所以也积蓄不出强大的实力,孕育不出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文明。

  但商业文明的游戏规则,与农牧文明大有不同。商业文明是一种交流属性的文明体系,它的强大与否,不在于体量,也不在于土地质量,而在于对渠道的掌控。

  随着交通干道的改变,红海沿岸低地获得了贸易枢纽的地位,其发达程度迅速提升,而且在文明属性上也发生了质变,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变为商业文明。而且,在旧干道被堵塞的情况下,两河流域和新月沃地的商业属性迅速衰落,红海沿岸低地成为西亚的商业贸易中心。

  时局的变化,既壮大了红海沿岸低地的实力,又使它成为西亚的商业中心。既然如此,它就有理由,也有能力孕育出一种符合商业规则、维护商人阶级利益和阿拉伯民族利益的成熟意识形态体系。在此大背景下,穆罕默德应运而生,打造出后来声名赫赫的伊斯兰宗教文明。
  当然,在穆罕默德创教阶段,伊斯兰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在随后的百余年间,伊斯兰影响力极速扩大,一举超越基督教文明和华夏文明,成为辐射疆域最广的世界级文明。

  这下问题就来了。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农耕时代,文明的影响力都是有界限的。而这种界限,又与地缘条件密切相关。比如基督教文明,其影响力就只限于欧洲,最盛也是拓展到地中海对面的北非和中东;印度文明则限于南亚次大陆;即便是作为农耕时代世界最强文明的华夏文明,其影响力所及,也不过就是东亚这一块而已。

  但伊斯兰却似乎突破了这种地缘格局的限制。强大时,伊斯兰东及中国的西域(新疆),西至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北达东欧、北亚,南及马来群岛。这无比辽阔的疆域里,无论是高原、山林、平原、荒漠、海岛,不管是农耕、游牧、渔猎、甚至是未开化民族,都成为真主的信徒,这在古典时期几乎是唯一!

  为什么伊斯兰教有这等魔力?这绝不仅仅依靠武力!武力可以征服一个地区,但想彻底改造一个民族、乃至文明,武力是绝对不够的!要让这么多性格不同的民族、这么多地缘条件迥异的地区都尊奉伊斯兰,并且在武力压迫不再后,依然不改信仰,伊斯兰文明一定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伊斯兰的特殊存在价值是什么?


二、伊斯兰是怎样把自己打造成世界级宗教的?

伊斯兰教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影响力最深的宗教之一。这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在短短百余年间便横扫欧亚非,一举成长成为世界级的宗教,其发展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而就其影响力而言,西至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北至金帐汗国(俄罗斯)、东至中国的西域,南及马来半岛、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尼),都曾经(大部分现在仍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
  考虑到伊斯兰的扩张基本发生在人类信息交流极为不便的古代。在当时落后的文明发展水平下,一个宗教文明体系,竟能覆盖到如此广阔的区间,伊斯兰教的魔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伊斯兰的扩张,并不是以拓荒者的姿态进行的。除了苏丹、马来、印尼等少部分地区在当时尚未开化,伊斯兰的扩张,始终是与当时的世界主流成熟文明正面交锋:在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他们驱逐了天主教;在小亚细亚,他们压制东罗马的东正教;在中西亚,他们彻底取代了袄教(波斯原生宗教),在印度河流域与孟加拉,他们取代了印度教;甚至在与伊斯兰发源地极远的中国西域,他们也成功取代了在当地已有一定积累的儒教和汉传佛教。

  或逼退,或取代,可以说,伊斯兰教是生生从文明体系的列强夹缝中野蛮成长起来的。中世纪所有的人类主流文明,都曾不同程度的败于一个伊斯兰文明旗下。这是为什么么?

  在云石君看来,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

  先说其偶然性。

  在之前对穆罕默德创教时期的时代和地缘背景曾有介绍:

  由于占据中西亚的萨珊波斯帝国,与占据东地中海与小亚细亚半岛的东罗马帝国长期爆发战争,使得地中海—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东方的传统商路中断,商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发出东地中海——西奈半岛——红海沿岸低地——东方的变通商路。

  因为商路的变化,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由小型边缘之地,一跃成为东西交流的商贸主干道和中转枢纽,地位的变化,使该处迅速繁华,并由农牧混杂的生产方式,迅速转变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立的伊斯兰文明。

  商业的力量,大大增强了红海沿岸低地的实力,而且商业天然的连通属性,也打破了红海沿岸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政治格局。

  传统的红海地缘政治格局,是以麦加、麦地那为核心,总体上呈南北对立之势。而在两大核心之下,各部落又各自为政。

  这是地缘结构和经济模式共同决定的。红海沿岸低地呈南北长条状,各部分除了紧挨着的地区,与板块内部其他地区都交流不畅,本来就天然存在分化的危险。而且在经济模式上,传统的红海沿岸是农牧混杂,相互间的交流需求不高,所以也没有统一的需要。

  但商业改变了这一切。商业是通过流通来创造价值。而要经济层面交流顺畅,政治的藩篱必须尽可能清除。当通过商业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传统农牧业后,红海沿岸的内部政治、文化整合便水到渠成。

  完成整合后,红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势力,以及伊斯兰文明体系,自然会对外扩张,并很快夺取了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全部荒漠化地区。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新月沃地,以及伊朗高原。
  这是必然的结果。

  首先,商业壮大了阿拉伯人的实力,促进了他们的内部整合,伊斯兰教的出现,又使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当物质和精神的力量都已强大,扩张必不可免。

  伊斯兰的文明属性,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扩张。伊斯兰文明体系是商业催生,因此最大程度的谋取商业利益,符合阿拉伯和伊斯兰的利益。

  对阿拉伯和伊斯兰来说,最大限度谋取商业利益,要做的无非就是两点:第一,获得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商路;第二,尽可能的打破阻碍商业的藩篱,将商路控制在自己手中。

  之前已经说了,红海沿岸低地之所以能成为商路,是因为传统商路因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受阻。换句话说,它不过是无奈之选罢了。地中海——小亚细亚——新月沃地——伊朗高原的传统商路,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虽然红海沿岸低地孕育了自己,但是阿拉伯和伊斯兰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要掌控传统商路;甚至,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北上。否则哪天东罗马与萨珊不打了,传统商路一恢复,那阿拉伯民族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回原形,伊斯兰文明也会衰落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中西亚核心板块的萨珊波斯,就成了阿拉伯游牧军事力量的攻击对象。

  本来,波斯人控制的新月沃地和伊朗高原,地缘实力远在阿拉伯人的那些荒漠绿洲之上,历史上,中西亚也一直是波斯人压制阿拉伯人。退一万步说,就算有时候波斯人衰落,还有来自东地中海的欧洲地缘势力虎视眈眈——希腊、马其顿、罗马、东罗马,都充当过这个角色。总而言之,要么波斯人,要么欧洲人,反正怎么也轮不到成天啃沙子的阿拉伯人捡便宜。

  但现在,不仅欧亚两大地缘势力多年火并,两败俱伤;阿拉伯人也获得了新商路的滋养,实力大增。此消彼长之下,阿拉伯人中了千年未有的超级大彩!不仅萨珊波斯直接被阿拉伯消灭,就连东罗马,都被阿拉伯人打的稀里哗啦,不仅无力趁火打劫,连自己原先在亚洲和北非的地盘,也被阿拉伯人夺了大半。

  这绝对是撞大运似的巧合。

  但偶然背后,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以前波斯和欧洲人在西亚打了一两千年,但二者从来没让阿拉伯人摘桃子,为啥现在可以了?说到底,还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
  虽然中世纪的人类,依然是农耕社会。但毕竟欧亚大陆普遍进入文明社会已经有一两千年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决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加强——换句话说就是交通工具和设施的进步,反应在商业就是流通成本降低;第二意味着人类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这意味着欧亚大陆上的财富积累大大增加,反应在商业上就是富人们更有能力,也更有欲望消费来自远方的“奇珍异宝”。

  商业成本下降,商业需求增加,这意味着商业蕴含的价值大幅提高。正因为如此,商人们才愿意开通红海沿岸的新商路,阿拉伯人也才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滋养,有能力干翻波斯,驱逐东罗马——而在古典时期,商业的能量不够,所以不管欧洲和波斯怎么打,阿拉伯人都只能臣服于二者间的获胜者,然后老老实实在沙漠里啃沙子。

  总而言之,商业造就了阿拉伯,让他打破了欧洲和波斯的垄断,成为中西亚的王者。

  而且,这种王者,与之前的王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物质基础。中世纪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已经能够支撑相当规模,相当距离的商业贸易。人类的商业交流不再仅仅限于某一区域地缘板块,而是除极寒北部外的整个亚欧大陆,以及北非。

  在古典时代,由于利益不够,所以各大地缘势力再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便丧失了扩张的动力的能力。因为地缘关系越疏离,控制的成本越高,收益越小——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阿拉伯兴起的时代,欧亚大陆整体商业链条所蕴含的巨大利益,使扩张的收益远胜以往——只要扩张方向是与商路走向吻合,那即便支出浩大,商路带来的收益也能弥补。
  就这样,阿拉伯成了横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虽然,限于实力和地缘关系,阿拉伯最终没有完全征服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亚欧大陆上最重要的农耕文明。但它却把他们之间的所有交流通道全部掌控。换句话说,中世纪三大生产型农耕文明的内部经济交流仍由各自掌控,但对外交流却必须经阿拉伯之手。

  商业之中,渠道为王。阿拉伯成了中世纪各文明间商业贸易的的垄断渠道商,这份收益足够铸就他的超级辉煌!

  而伴随阿拉伯的辉煌,伊斯兰也获得了成为世界级宗教的绝佳良机。

  伊斯兰是阿拉伯的原生文明体系,他当然会获得阿拉伯人的天然尊奉。但如果仅仅如此,并不能保证伊斯兰会随着阿拉伯的扩张一道崛起。

  后来的蒙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成吉思汗的子孙也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但蒙古的原生文明体系却并没有随之普及。西进的蒙古人后来纷纷伊斯兰化,挺进中国蒙古人,汉化程度也不断加深。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文明体系终究是为现实利益服务的。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体系,最多只能适应蒙古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特殊地缘环境,到其他地方,再无法帮助蒙古政权维持统治,所以被抛弃也就成为必然。

  但伊斯兰教不同。它是商业催生出来,具有极强的商业基因。同时,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伊斯兰对农牧生产体系也有一定的兼容性。

  这就好办了。阿拉伯帝国本身就是以商业为纽带维持,需要一个商业基因极强文明体系。同时,阿拉伯控制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大多是农牧业混杂的地区。以商业为主,以农牧混杂为辅,中西亚和北非的地缘经济条件,与伊斯兰高度契合。如此一来,阿拉伯当然没有抛弃自家文明体系的理由,反而还会力促其壮大。这种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体系的高度融合,使伊斯兰在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扶持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与基督教、儒家并立的人类古典时期三大主流文明体系。

  不过,伊斯兰虽被阿拉伯尊奉为国教,成为阿拉伯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保障。但这种格局并未持续太久。两百多年后,阿拉伯帝国衰落,随后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相继兴起,伊斯兰世界也从此四分五裂,并且再未统一。

  为什么伊斯兰世界会四分五裂?



三、伊斯兰世界为什么会从统一走向分裂?

说起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战乱和分裂。确实,在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西亚这块核心区,纷争似乎是千年的主流。

  但实际上,在伊斯兰发展的早期,政治上却是大一统的形式。只是这种大一统只存在了200多年,随后便伊斯兰世界便开始分裂,至今未有统一。

  为什么伊斯兰世界会从统一走向分裂?这其实和中国的变化还有些联系。云石君在这里做个分析。
  在伊斯兰的历史中,最为广大穆斯林推崇的,莫过于创教初期的阿拉伯帝国。在这个封建帝国统治的数百年里,不仅让阿拉伯这个原先困居阿拉伯半岛荒漠地带的弱小民族,一跃成为能与拉丁、华夏媲美的世界级大民族,也为伊斯兰跻身世界三大主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世俗层面,阿拉伯帝国的成就更是卓越非凡。在崛起后的短短一百年里,它便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个西至伊比利亚半岛,东到兴都库什山脉的超级大帝国,疆域的东西方跨度空前绝后,领土更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

  这无疑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成就!但事实上,这还不是最让人赞叹的。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从建立到之后的近两百年里,这个帝国的中央政府,基本能够维持对领土的有效控制!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传统的中西亚伊斯兰世界,完全不具备实行大一统的基本条件。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形成,通常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板块属性相对完整,疆域的主体部分必须在同一个地缘板块中——大型山脉和海洋,都会形成地缘屏障,影响彼此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二,有一个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本部核心区,凭借核心区的强大力量,压制各边缘板块的独立倾向;

  第三,帝国的形状要相对规整紧密,最好呈类块状结构,核心区位于正中。这种结构下,边缘地区可以相对边界的接受核心区的影响力辐射,尽可能的降低中央政府控制其他板块的成本。

  世界主要文明中,符合这项标准的国家并不多。

  中国是其中最典型,也几乎是唯一的一个。基于长江——黄河流域构建的核心板块,其地缘实力远远超过东亚大陆其他所有次级地缘板块之合;而且其区位也大致位于东亚大陆农耕地带的中心,以此为基,中原王朝可以以发散的形式,将自己的影响传递到农耕帝国的各个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央集权体制的集大成者。

  而除了中国之外,其他能符合这项条件的就很少了。比如古代的罗马,虽然所处的亚平宁半岛位于地中海板块中部,能相对便捷的辐射环地中海地区。但一来亚平宁半岛地缘实力有限,二来环地中海地区东西跨度过大,而且海洋也对交流构成阻碍。所以罗马帝国在形成过程中,虽然有意加强中央集权,但当领土扩张到一定程度,这种集权就力不从心了,最后为了确保对帝国的掌控,罗马主动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甚至一度还出现“四帝共治”。这与中国几千年如一的天子号令四方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则是近现代的代表。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集权程度相当之高(但比中国仍有所不如),但俄罗斯的板块属性被明显分割为东欧和北亚两部分。本部核心区又位于国土西端。作为一个东西跨度较大的国家,这决定了本部对亚洲板块的控制力度天然不足。虽然苏联一度强盛,但稍一衰落,中亚和南高加索便只能乖乖吐出,远东的分离主义倾向也日趋严重。

  罗马与俄罗斯尚且如此,阿拉伯自不必说。罗马帝国的领土好歹都在环地中海地区,板块内部的紧密度较高。俄罗斯,至少从地图上看,领土形状还是比较规整的;而且俄罗斯是在工业时代发迹,工业强大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决定了它受地缘影响因素远较中世纪为低。
  而阿拉伯帝国则一个条件都不具备:其疆域遍及伊朗高原、图兰低地、新月沃地、阿拉伯沙漠、北非荒漠甚至伊比利亚半岛等各个地缘板块,这些板块不仅地理环境截然不同,而且形状稀奇古怪:它不仅东西跨度超大,各板块之间难以互通,而且南北方向还存在伊比利亚半岛、图兰低地、阿拉伯半岛等几个凸出部。至于两河流域这个核心本部,虽然区位不错,位于帝国正中部,但地缘实力远不能和长江——黄河流域相比,倚其控制中东还勉强凑合,辐射如此辽阔的帝国,绝对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阿拉伯帝国的内部地缘格局,完全不足以支撑其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存在,哪怕名义上的统一都不大可能!

  就算亚历山大大帝这样不世出的奇才,或者蒙古帝国那种神一般的军队,能够凭军事力量将类似规模的分裂板块纠合在一起,但用不了多久,也会因地缘板块的天然撕裂而解体(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塞琉古、托勒密、马其顿三国,蒙古帝国则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

  但阿拉伯帝国,却存在了六百年之久,而且,从初生到9世纪中叶的两百年多里,作为帝国首脑的哈里发,都能够对伊斯兰世界绝大部分疆域有效掌控。

  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政治上,阿拉伯帝国采用的是军事封土制,这种制度其要义是哈里发(皇帝)将帝国内的各个边缘行省分封给皇族和将军,由他们长期代行治理全权,然后向上直接对哈里发负责。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制度,实在是因为阿拉伯帝国疆域跨度太大,地缘结构太过松散,各地自然环境又截然不同,周围还有华夏、印度教、天主教等强大文明觊觎。限于中世纪的人类发展水平,中央政府很难及时有效且合理的对各个不同板块统一治理,只能通过大幅度分权的方式,让各地总督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旦中央稍显颓势,或者地方经营有方实力变强,必然会导致诸侯叛乱。

  但至少在起初的两百多年内,阿拉伯帝国还是完整统一的,直到9世纪后半页开始,才逐渐诸侯分裂,名存实亡。

  亚历山大帝国和蒙古帝国都是昙花一现,阿拉伯帝国的地缘结构比前二者松散的多,为什么能将大一统维持两百年之久?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内部的变化,或许在其中起到了深层次的作用。
  在之前对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做了分析:这个帝国之所以能超越地缘的阻碍而形成,归根到底是因为商业的作用。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与亚欧大陆东西商路紧密相关。但凡其控制之区域,均是当时世界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商路所在。

  正是商业的流通属性,使不同板块,不同环境、不同人文特质的地区,在利益的驱使下聚合到一起——当商路处于同一个政权统治下时,商业流通过程中受到的政治因素阻碍相对较小。

  对阿拉伯帝国而言,面对这些天然就不存在一统基因的地缘板块,短期内用武力将他们强行捏合到一起或可做到,但如果要长期维持统治,则必须要有一个能让各板块都愿意接受被中央政府的理由——或者说,要让它们觉得,听哈里发指挥,是有利可图的。

  而东西方商路,就是维系这个利益纽带的最大理由。只要这条商路能给自己带来收益,那各次级地缘板块的利益集团,也自然就有动力好好维系。而维系的方法,就是确保阿拉伯帝国内部的统一,以便商品能够最大程度的高效流通。

  但是,维系商路的动力之所以存在,有一个前提,就是商路带来的利益要足够大——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头上再多个哈里发主子。而且地缘政治结构决定了,哈里发的中央政府未必有实力奈何自己。

  这就是阿拉伯大一统与华夏大一统的最大差别。不同的地缘条件,决定了华夏帝国的向心力更多的是来自本部核心区的强权,是政治主导;而阿拉伯帝国的大一统,则更多的是各次级地缘板块看在钱的份上,是利益驱使。

  在阿拉伯建国的头两百年,这并不是问题。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隋唐时期,国力空前强大,而且当时中国的核心区依然在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长安更是东方世界的精华所在。通过连接中西亚内陆的丝绸之路,中西亚能从对华贸易中收获丰厚的利益。阿拉伯的疆域本来就是沿着商路拓展出来的,所以各次级地缘板块自然对对维持丝绸之路兴致盎然,

  但到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的中国,呈现出三方面特点,首先是战乱频繁,国力大衰;其二是诸侯割据,四夷作乱,帝国内部交流不畅;其三则是黄河流域逐渐衰落,经济重心逐渐转往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

  这对丝绸之路的打击是致命的。唐帝国兴盛时,就算它在中亚和阿拉伯帝国大打出手,但对异域珍宝的消费欲求并未因此受阻——而且当时的中国人消费能力也强。同时,中国的商品,也能毫无阻碍的交到前来长安的西域商人手中。

  但现在,中国的消费能力逐渐下降,中国商品的采购难度和风险日益攀升。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北方开始衰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切因素,导致通向中国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收益逐渐下滑。

  虽然中国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传导到阿拉伯帝国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犹如一幅多米诺骨牌,既然第一张倒下,那后面终究有被推倒的一天。

  当然,丝绸之路毕竟只是东西方商路的其中一条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北印度洋的海上商路,直接与印度,以及南中国对接——甚至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海上丝绸之路的分量。

  但问题是,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可以串起各地缘板块的纽带。比如中亚的图兰低地(大致就是中国史书中的“河中”地区),就跟印度洋八竿子打不着。

  而且,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其性质有很大不同。伊朗高原、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中南部,甚至非洲东北角的埃及,不同地缘板块的势力,都可以组建自己的商船驶向东方。

  这海路也不需要经过别人地盘,不需要中西亚各地缘板块的共同维护。相反,市场有限,谁抢的份额多,谁的利润就大。这样一来,东西方贸易,就成了陆路主导时的完全共赢模式,变成了海路主导时的部分竞争关系。

  商业上的共同利益基础不复存在,利益冲突倒是日益加剧。这样一来,伊斯兰大一统的存在根基就被动摇。当地缘板块间开始互相争斗,而阿拉伯帝国的本部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弹压,中西亚的分裂从此不可阻止——至于北非和伊比利亚板块,因为受东西商路影响较小,在之前便已开始了分裂。

  之后的阿拉伯帝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本来,如果陆上丝绸之路能够恢复,那阿拉伯还有重新聚合的可能。但唐朝衰亡后,中国陷入五代纷争,随后的宋室武力不振,不仅无力抗辽,连河西走廊这条西北交通干道都被西夏割据,随后金人南下,北方再次被毁,宋室南迁,陆上丝绸之路几乎荒废。

  而伊斯兰也因此彻底丧失了政治大一统的可能。甚至,蒙古帝国兴起后,完全占领东亚、西亚、中亚,重开东西方陆上贸易。但由于中国经济重心全面南移,出于性价比的考虑,商人们更愿意走海上而非西北陆路,这也对蒙古帝国的分裂构成影响。

  当然,只要东西贸易还在,那么中西亚的商业收益就不可能完全消失,所以伊斯兰信仰的保存,也依然有着世俗层面的利益驱使。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使这种利益驱使已不足以维持高度同质化的政治大一统,只能以宗教形式,在文化上实现松散的一致。

  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利益的表现。伊斯兰世界从统一到分裂的变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伊斯兰分裂的政治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意识形态上,则主要表现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的对抗。那么这两大派系是如何产生?它们的纷争为何会维系至今?


四、伊斯兰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缘何而起?

平时关注中东新闻,尤其是伊朗、伊拉克局势的读者,肯定不会对逊尼、什叶这两个伊斯兰教派感到陌生。而这两个伊斯兰最大教派的冲突,更是时常见诸报端。
  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分为什叶和逊尼两大派系?这两派又是如何发展的?他们究竟有什么天大矛盾,能够彼此仇恨千年之久,冲突至今未歇?在此做一个分析。

  按照伊斯兰教史的说法,什叶与逊尼的分裂,源自先知穆罕默德死后的权力争夺。

  在之前文章中,对这个世界重要宗教的起源已有了基本介绍。因为7世纪东罗马与萨珊波斯两大帝国的混战,阻断了传统的东西商业干道,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低地成为新商道,进而形成较发达商业文明。商业的流通和连接属性,将原先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捏合到一起,最终孕育出伊斯兰教。

  但是,这种主要靠商业维系的政治统一并不稳固。

  通过政治整合,能有效的清除影响商业贸易开展的政治藩篱,并积蓄实力对外拓展,进而阿拉伯民族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由于阿拉伯内部缺乏一个实力超群的核心地缘板块,进而在政治也就无法产生一个占主导地位核心势力,所以在对利益进行分配时,必然会产生纠纷,并引发冲突。

  具体来说,当时红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内部,主要有两股较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以麦加为根基的倭马亚家族,和发源于麦加,但实力较弱的哈希姆家族。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便出自哈希姆家族,所以这一家族在后来也被尊为圣裔,现在的约旦便仍由该家族统治。

  不过在伊斯兰教创立前,哈希姆家族在麦加并不显赫,实力远在倭马亚家族之下。随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逐渐发展壮大,这引起了倭马亚家族为首的麦加贵族的警惕。为避免被穆罕默德夺权,麦加守旧贵族决定剿灭伊斯兰。压力之下,穆罕穆德和他的穆斯林信徒被迫迁往麦地那,并依此为核心,建立伊斯兰统治。
  在当时,麦地那的地缘实力并不如麦加,新生的穆斯林势力更没有倭马亚家族的实力。正常情况下,穆罕穆德的穆斯林势力,迟早会被当时尚未皈依伊斯兰教的麦加势力毁灭。

  但时势保护了穆罕穆德,也保护了初生的伊斯兰。

  之前云石君已经说过,当时红海沿岸低地的商业文明高度发达,商业的流通和连接属性,促使当地的政治必须从分裂走向统一。

  理解汉武帝“罢黜败家独尊儒术”的读者,自然会明白政治上的大一统,与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是相生相随的。而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这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又必须是符合商业需要。

  穆罕默德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创立了极其符合商业需要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义与商业的紧密关联,在之后的文章中会详细说明),这就让他抢占了先机。

  但凡对社会竞争有了解的读者,必然知道抢占变革的风口有多么重要(打个比方,雷军的小米就是靠抢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发展起来的)。穆罕默德虽然现实中的实力一时不足,但由于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他的实力迅速壮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部族支持,进而逐渐压倒了对手。甚至,鉴于伊斯兰教对商业流通的巨大推动作用,麦加的贵族们也逐渐加入其中。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穆罕默德应该趁此机会,一举荡平倭马亚这些曾经反对自己的麦加贵族们,从而建立自己的绝对统治。

  但问题是,麦加贵族毕竟是多年经营,实力雄厚;甚至穆罕穆德的追随者中,就有不少麦加贵族(穆罕默德四大追随者之一的奥斯曼·本·阿凡,就出自倭马亚家族),伊斯兰要向麦加旧势力开战,先别说能不能取胜,自己内部就得先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妥协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这种妥协也符合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整体利益: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厮杀多年,已是两败俱伤;只要阿拉伯能团结一心,完全有可能趁机北上,渔翁得利。

  与狭小的红海沿岸低地和遍地风沙的阿拉伯荒漠相比,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这些才是真正肥的流油的地盘。何况,这些地区也是传统主商道,远比红海沿岸这个临时性的商道要靠谱,只要占领后重新把商路开通,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更是滚滚而来!

  当合作比对抗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时,妥协是必然的。通过将麦加守旧势力吸纳入教,伊斯兰的实力大增,进而更有能力对外扩张。

  但这种合作的根基并不稳固。总的来说,以倭马亚家族为首的麦加旧势力,拥有更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穆罕默德作为先知,则在精神层面拥有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

  这基本上就是太平天国体制下,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格局。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在创业期,二者当然能和衷共济;但等进入天京,国家格局初定,二人便立马翻脸,杨秀清被洪秀全剿杀。

  不过倭马亚家族并不像东王那样倒霉。因为阿拉伯统一后不久,穆罕默德便已去世。

  当然,穆罕默德虽死,哈希姆家族还在。作为创教先知的家族,哈希姆也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而水涨船高。到穆罕默德死时,哈希姆家族已成长成为阿拉伯内部的重要权势家族。穆罕默德的侄儿兼女婿阿里,则是这一家族的继任掌门人。

  但是哈希姆家族虽然今非昔比,但相较于根基深厚的倭马亚家族,还是有所不如。如果穆罕默德再多活些年头,凭着他的庇荫,哈希姆家族或许还可以压过倭马亚。但随着穆罕默德的去世,哈希姆家族的最大靠山也就不复存在。

  虽然哈希姆家族是先知家族,但并不代表阿里就能天然继承穆罕默德的权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穆罕默德更多的是一个宗教领袖,他的权威更多的来自他在伊斯兰宗教体系中的崇高地位——相对于世俗权力,精神权力的传承从来都不遵循血统原则。

  甚至,穆罕默德的精神权力,根本就无法传承。因为按照伊斯兰教义,只有真主独具受崇拜的权利,只能崇拜、顺从他,只能向他祈祷、悔罪。真主派遣先知传达旨意,而穆罕默德则是25位先知中的最后一位(当然,之前的先知均为神话人物),所以经穆罕默德口述出来的《古兰经》,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

  这就阻断了后来者继承穆罕默德权威的可能性。(伊斯兰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义,云石君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分析到)也就是说,哪怕阿里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成为先知,也就不可能获得穆罕默德在宗教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先知的精神权力无法传承后世,意味着哈希姆家族不能像穆罕默德那样,获得全部穆斯林的广泛认同。而哈希姆家族在世俗层面的实力又不如倭马亚家族。如此一来,倭马亚家族当然不会听命于阿里,反而会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加打压。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帝国收获的利益越来越多,相应的,对于如何分配这些利益,倭马亚与哈希姆两大势力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在创业初期,二者为了应对外部威胁,或还可以自我克制。等到帝国发展到一定规模,实力强大到能承受得起内乱时,摊牌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657年,出身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挑起内战,反对已就任第四任哈里发的阿里。661年,阿里被刺杀,穆阿维叶取得胜利,并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倭马亚王朝。自然而然的,倭马亚势力对哈希姆家族强力打压,而哈希姆家族虽然实力不足,但也一直坚持反抗。伊斯兰文明正式分裂为倭马亚系的逊尼派(多数派),和哈希姆系的什叶派(少数派)。
  这就是逊尼与什叶两大派系千年恩怨的开端。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虽然这种政治势力的对抗放在当时确实是你死我活,但也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儿了。倭马亚家族早在王朝覆没之际便被屠戮几尽。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逊尼与什叶的分裂肇因也已不复存在,甚至哈希姆家族自身,后来都统统转为逊尼派。难道为了这点陈谷子烂芝麻的破事儿,伊斯兰教两大派系就能仇杀千年?最无法解释的是,现在继承什叶派衣钵的,是和这段政治纠纷八竿子打不着的伊朗人。他们之所以如此,难道就是为了一千多年前那桩阿拉伯人内部的政治纠纷?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宿怨缠绕千年至今未解?


五、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分裂?

  经常关注伊斯兰的朋友,肯定对逊尼、什叶两派并不陌生。这两大伊斯兰教派厮杀千年,矛盾延续至今。

  为什么什叶逊尼有这么大的矛盾?之前已对两派分裂的原因做了介绍,简单点说,就是伊斯兰创教初期的两大阿拉伯势力:倭马亚家族和哈希姆家族为争夺哈里发位置爆发内讧,进而使伊斯兰教也分裂为倭马亚主导的逊尼派和哈希姆主导的什叶派。

  这是伊斯兰两大教派分裂的起源。但也仅仅只是起源而已。毕竟这种政治上的争权夺利什么时候都有,引发意识形态冲突也很正常,但随着争斗结束,获胜一方自然会凭借自身的政治权力,将这种意识形态分歧弥合。就当时而言,倭马亚家族战胜了哈希姆家族,建立了持续百年的倭马亚王朝。
  按道理说,什叶派就应该就此消亡才对。毕竟两大派别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意识形态分歧,说到底争的就是谁家的人才是正统哈里发(皇帝)而已。既然倭马亚家族已经建立了王朝,那么什叶派再争谁是正统已经没有意义。

  但什叶派却没有消亡。

  当然,这也不奇怪,毕竟哈希姆残余势力仍在,什叶派还有存在的理由。但吊诡的是,一百多年之后,倭马亚王朝灭亡、哈希姆家族的旁支卷土重来,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

  按理说,现在什叶派终于咸鱼翻身了!但历史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没多久,什叶派就和这个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王朝杠上,而阿拔斯王朝,却皈依了逊尼派,反过头来什叶派大加打压。

  这样的反转,简直不能用吊诡来形容了,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奇葩!毕竟,什叶派之所以与逊尼派决裂,就是认为出身圣裔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才是正统哈里发,而哈里发一职也应由哈希姆家族继承,这与逊尼派的解释截然相反。现在,哈里发已经回到了哈希姆家族手中,什叶派却又反过来跟哈希姆作对,这实在是太过不合情理。

  当然,什叶派也有自己的解释。按照他们的理论,只有阿里的后代才是合法的哈里发继承人;鉴于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侄儿兼女婿——也就是直系后裔,阿拔斯王室虽出自先知一系(也就是穆罕默德系)的哈希姆家族,但其祖先却是穆罕默德的叔父;故阿拔斯王室不具备合法的哈里发继承资格。

  不管怎么看,这解释也都太过牵强了些。毕竟当时离阿里去世已有100多年;更重要的是,由于倭马亚王朝对哈希姆家族的残酷打压,阿里的直系后裔早已在反抗倭马亚的过程中被斩尽杀绝!

  且不说阿拔斯王室业已掌握政治大权,仅就阿里后裔灭绝这一条来说,由阿拔斯王室继承哈里发也是完全说的过去了——虽然他们不是穆罕穆德—阿里一系的直系后代,但毕竟也是哈希姆家族的血脉。

  但什叶派坚决不予认可。鉴于阿里系已无传人,所以什叶派搬出之前抗争倭马亚时期出现的“隐遁伊玛目”理论,认为当年反抗倭马亚斗争中牺牲的最后一位伊玛目,也就是最后一个阿里系嫡传领袖,其实并没有被倭马亚势力杀害,而是被真主置于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来会以救世主的身份重现,在人间建立正义和太平盛世——当然,鉴于这位伊玛目只是隐遁而非死亡,所以哈里发的位置依然得由这位不知道在哪儿的隐者来做。

  从宗教角度而言,“隐遁伊玛目”是否为真,外人无法置评。但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现在什叶派居然拿这种混帐理由来否定阿拔斯王室的统治合法性,那阿拔斯不跟他们翻脸才怪。

  什叶派又一次沦为当权者的打压对象。而什叶派的厄运还不止于此。阿拔斯王朝灭亡后,相继称雄中东的塞尔柱帝国、伊尔汗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逊尼派,而对什叶派大加打压。

  谁当权都要打压,这什叶派的命运怎么就如此悲催?而换一个角度,历经这么多强大帝国的打压,什叶派居然没有被消灭,它又怎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这其实要从中西亚的地缘环境来做分析。

  在之前已对中西亚的地缘结构做了分析:

  在地缘结构上,中西亚的伊斯兰核心区分为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高原、两河流域、迦南地区、伊朗高原、图兰低地等不同板块,各个板块实力差距并不明显。换句话说,伊斯兰世界缺乏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地缘板块。
  以两河流域为例。两河流域地处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位置,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最富庶地区,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为各个伊斯兰帝国的本部核心区,巴格达也成为早中期所有伊斯兰大帝国的首都。(云石公众号:yunshi911)但两河流域的体量有限,积蓄出的地缘影响力不足以辐射中西亚乃至北非的广袤土地。任何一个政权,想单单以此为根基控制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是不可能的。

  两河流域是伊斯兰世界中相对最适合做核心区的板块。既然它都难当大任,其他的板块更不必说。

  只不过,虽然中西亚内部地缘结构四分五裂,但从整体上看,鉴于中西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枢纽。

  这一地位决定了,只要东西商路畅通,那中西亚沿线各板块都会获得巨大的收益,而政治上的统一,又是保证商路畅通的基础,所以凭借商业的驱使,伊斯兰将中西亚各地缘板块整合到了一起。

  但是,这种整合是有缺陷的:各个边缘板块之所以能政治上形成统一,并不是因为某个伊斯兰帝国有超强的实力,而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因为政治统一能提高东西贸易效率,进而给自己带来更大收益。换句话说,伊斯兰的统一,相当程度是中西亚各地缘板块之间的主动合作,而非受中央的强力压制。

  这无疑是一种脆弱的统一。而这种脆弱,则意味着各边缘板块内部,都存在着不小的反中央势力。

  虽然东西方贸易的巨大利益,让大家愿意整合在一起。但问题是,贸易的收益并非全部,各地原有的农牧业,和东西贸易并无太大关联,也就是说,以此为生的部族和地区,并不会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大一统而得到什么好处。

  对这些传统农牧业势力而言,既然没有通过东西贸易得到好处,那对维系中西亚大一统,不仅也就没有兴趣,反而会心生反感——因为这种政治统一,使自己头上平白又多了一个主子。

  任何一股势力,如果其所获得的经济层面收益,不足以弥补政治上的损失,那么它自然而然会产生抵触和反抗。

  当然,如果中央政府够强够横,那么地方势力也不得不屈服——中国的古代王朝,就成功的压制住了四川、云贵、两广等等地缘结构独立,与中原关联不大的地区。

  但中国能做到,是因为中原王朝所依持的长江——黄河核心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缘板块。而两河流域却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所以伊斯兰帝国们对国土的控制力远不如中原王朝。

这就给了反对派一定的生存空间。阿拉伯地区还好些,但在伊朗高原,在中亚的图兰低地,总有一些边缘的地区和部族,受东西贸易的影响相对有限,所以不愿意被两河流域的伊斯兰中央政府统治。虽然他们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颠覆巴格达的统治,但自成一派,不听中央号令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政治上,这些反对派抗拒中央,相应的,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也会与巴格达形成对立。

  倭马亚王朝时期,鉴于其是逊尼派,所以与其为敌的什叶派,自然就成为这些边缘势力的教派。而基于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共同政治诉求,哈希姆与这些割据势力走到了一起。

  但随着倭马亚王朝灭亡,哈希姆家族上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虽然哈希姆与边缘势力长期合作,但这种合作的出发点其实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哈希姆家族反对的,仅仅是倭马亚王朝本身,它的政治目标是以自己替代倭马亚家族,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而边缘势力反对的,其实是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他们要的是政治独立。

  当然,鉴于倭马亚王朝是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所以当它当权时,哈希姆家族与边缘势力的利益是一致的——反对倭马亚王朝,就是反对当时的阿拉伯帝国,二者其实是等同的。

  但随着倭马亚王朝覆没,哈希姆的阿拔斯王朝建立,它与边缘势力的分歧就出来了:鉴于阿拔斯王朝已经取代了倭马亚,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他的立场自然就转变为维护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而边缘势力的目标却是摆脱帝国控制,实现政治独立,这就与已经成为当下的帝国中央政府——阿拔斯王朝产生冲突。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消灭倭马亚后,哈希姆家族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它的政治遗产,致力于维护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如此一来,希望独立的边缘势力自然要加以反对,二者决裂不可避免。在意识形态上,边缘势力重提隐遁伊玛目,否认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合法性;而阿拔斯王朝则皈依受绝大部分穆斯林尊奉的逊尼派,转而对什叶派和边缘势力大加打压。

  所以,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对立,绝不是因为表面上的关于创教初期合法哈里发的争议,其本质是主张统一的伊斯兰中央政府与寻求独立的边缘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再往深处究,则是中西亚各地缘势力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在宗教文化层面的反映。

  当然,鉴于逊尼派才是受绝大部分穆斯林认可的主流教派,所以在随后的历史中,任何稍具规模,有可能一统伊斯兰的政治势力都会选择逊尼。不仅出身什叶派的阿拔斯王朝如此,突厥系的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和蒙古系的伊尔汗国同样如此————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获得伊斯兰世界的普世认同,以维护自身政治统治。
  只是,这样一来,什叶派的发展就堪忧了——虽然不至于彻底灭亡,但影响也微乎其微。但在16世纪时,形势突然发生转折——伊朗的萨法维帝国将什叶派奉为国教!

  这是什叶派的历史性突破!萨法维帝国的选择,使什叶派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此以后,什叶派一改之前数百年的丧家之犬境遇,虽不足以压制逊尼,但却也有声有色,与逊尼分庭抗礼。

  这就比较奇怪了。因为萨法维帝国也是强大且有志于一统伊斯兰的强势政治势力。既然如此,它为什么不效仿之前的阿拔斯、塞尔柱、伊尔,奉逊尼为宗呢?甚至,在萨法维帝国灭亡后,伊朗历经阿夫沙尔、恺加、巴列维和现在的伊斯兰共和国共四个朝代,依然坚持尊奉什叶派,这又是为何?

  这与亚欧大陆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http://m.toutiao.com/m4302857662/


一、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作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和三大主要文明体系之一,伊斯兰一直有着极高的关注度。而近几十年,中西亚地区局势的持续动荡和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恐怖袭击,更让这个古老庞大的宗教文明体系饱受争议。从这一篇开始,秉承客观理性的原则,以大历史与地缘政治的视角,对伊斯兰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在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演进进程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便是伊斯兰的起源。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创教。
  从地缘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它的奇怪就在于,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条件实在太差了。

  通常来说,发达的宗教文明体系,都诞生在地缘实力相对强大的地区。因为只有这类地区,才有可能拥有发达的物质基础。

  仓禀实而知礼仪(或者说是存在决定认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支撑,才能够诞生出相对先进的意识形态体系。同时,所处地缘板块的实力强大,对文明的传播也有极大的帮助。

  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孕育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流域,孕育佛教的北印度平原,以及孕育基督教文明的新月沃地,在当时都的人类已开发地区中,都是相对富饶且规模较大的。

  唯独伊斯兰教是个例外。它的诞生地——红海沿岸低地,不过是红海与阿拉伯高原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阿拉伯半岛的印象都是一片荒漠,但其实也有若干例外。阿拉伯的荒漠,多处于半岛内的阿拉伯高原之上,但在高原与海洋之间的若干低地,还是有一些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而红海沿岸低地就是其中之一。

  红海沿岸低地位于红海和阿拉伯高原之间。来自地中海的水汽,在遭遇阿拉伯高原西端 山脉阻拦后,形成较为丰沛的降雨,使这片低地得以滋润,形成一片难得的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只不过,红海沿岸低地虽然宜居,但它的规模实在太小了;而且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地缘结构,严重限制了其实力的聚集——直白点说,没法形成强大到能够压制全境的地缘核心,反而以南北为划分,形成了分别以麦加、麦地那为中心,两个各不统属,甚至互相竞争的政治板块。

  而且,在人类航海水平相对落后,苏伊士运河也未建成的中世纪初期,这个半岛上的边缘地带,也不是东西贸易的最佳选择——当时的东西方交流,经小亚细亚半岛——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再向东至中国、印度,才是最安全,也是最经济实惠的路径。

  总而言之,虽然红海沿岸低地适宜人类生存,理论上存在孕育文明的可能。但与周边的尼罗河流域、迦南地区(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黎巴嫩)、两河流域(伊拉克)等其他地缘板块比起来,红海沿岸低地的体量、质量都微不足道;而这些强大板块与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关系又十分紧密,所以通常来说,红海沿岸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直接被其他强势地缘板块给吸纳掉,根本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独立文明体系,更不可能辐射四方。

  事实上,在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并统一红海沿岸低地之前,这里也一直是波斯(伊朗)系的萨珊王朝属地。萨珊波斯以两河流域为核心,全领伊朗高原、尼罗河流域、迦南地区、阿拉伯半岛大部,是一个雄踞亚非的大帝国,红海沿岸低地,只是它领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地区——不仅体量有限,区位也处于边缘,既游离于中东核心区之外,又远离正常的东西方商业通道。

  即弱小,又边缘,本来这种地区天生就是被其他文明辐射的命。这种地方,想诞生独立的文明,还是高级、强大到足以扩散到亚非欧的世界级文明,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但问题是,所谓的“天方”,本来就是古代中国人对阿拉伯半岛的称呼,所以,作为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红海沿岸低地,还真就能弄出个天方夜谭来!

  奇迹之所以发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大有关系。
  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占据西亚、尼罗河的萨珊波斯,与占据东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和叙利亚的东罗马帝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东西方贸易控制权,长期爆发战争。而作为两大帝国正面接触的地区,小亚细亚半岛和新月沃地(此处指迦南地区及两河流域)更是交锋的主战场。

  这下问题就麻烦了。因为,小亚细亚和新月沃地,正是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干道!

  当然,如果战争很快结束,那倒也罢了。不管谁胜谁负,只要能打出个结果,政治协议一签,生意该做照做——只要能赚到足够的钱,交税给东罗马还是萨珊波斯,商人们其实是无所谓的。

  但问题是,萨珊波斯和东罗马的实力半斤八两,谁也胜不了谁。但是利益和地缘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又都不愿退让,这使得战争和对峙常态化。

  对峙长期化,意味着小亚细亚——新月沃地这条贸易主干道被几乎堵死。这种情况下,商人们为了继续贸易,只能另辟蹊径,开辟出东地中海——埃及西奈半岛——红海沿岸低地——北印度洋这条新的贸易线路。

  虽然这条新贸易线要绕一个大弯,性价比实在不划算,但在原有主干道被堵死的情况下,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这样一来,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价值就大幅抬升!

  本来,这地方主要靠农牧维生。农牧文明说白了是一种生产属性的文明体系,靠土地的规模和质量说话,地盘越大、越富饶,所孕育出的文明就越强大。红海沿岸低地因为板块体量有限,质量也一般,所以也积蓄不出强大的实力,孕育不出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文明。

  但商业文明的游戏规则,与农牧文明大有不同。商业文明是一种交流属性的文明体系,它的强大与否,不在于体量,也不在于土地质量,而在于对渠道的掌控。

  随着交通干道的改变,红海沿岸低地获得了贸易枢纽的地位,其发达程度迅速提升,而且在文明属性上也发生了质变,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变为商业文明。而且,在旧干道被堵塞的情况下,两河流域和新月沃地的商业属性迅速衰落,红海沿岸低地成为西亚的商业贸易中心。

  时局的变化,既壮大了红海沿岸低地的实力,又使它成为西亚的商业中心。既然如此,它就有理由,也有能力孕育出一种符合商业规则、维护商人阶级利益和阿拉伯民族利益的成熟意识形态体系。在此大背景下,穆罕默德应运而生,打造出后来声名赫赫的伊斯兰宗教文明。
  当然,在穆罕默德创教阶段,伊斯兰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在随后的百余年间,伊斯兰影响力极速扩大,一举超越基督教文明和华夏文明,成为辐射疆域最广的世界级文明。

  这下问题就来了。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农耕时代,文明的影响力都是有界限的。而这种界限,又与地缘条件密切相关。比如基督教文明,其影响力就只限于欧洲,最盛也是拓展到地中海对面的北非和中东;印度文明则限于南亚次大陆;即便是作为农耕时代世界最强文明的华夏文明,其影响力所及,也不过就是东亚这一块而已。

  但伊斯兰却似乎突破了这种地缘格局的限制。强大时,伊斯兰东及中国的西域(新疆),西至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北达东欧、北亚,南及马来群岛。这无比辽阔的疆域里,无论是高原、山林、平原、荒漠、海岛,不管是农耕、游牧、渔猎、甚至是未开化民族,都成为真主的信徒,这在古典时期几乎是唯一!

  为什么伊斯兰教有这等魔力?这绝不仅仅依靠武力!武力可以征服一个地区,但想彻底改造一个民族、乃至文明,武力是绝对不够的!要让这么多性格不同的民族、这么多地缘条件迥异的地区都尊奉伊斯兰,并且在武力压迫不再后,依然不改信仰,伊斯兰文明一定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伊斯兰的特殊存在价值是什么?


二、伊斯兰是怎样把自己打造成世界级宗教的?

伊斯兰教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影响力最深的宗教之一。这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在短短百余年间便横扫欧亚非,一举成长成为世界级的宗教,其发展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而就其影响力而言,西至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北至金帐汗国(俄罗斯)、东至中国的西域,南及马来半岛、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尼),都曾经(大部分现在仍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
  考虑到伊斯兰的扩张基本发生在人类信息交流极为不便的古代。在当时落后的文明发展水平下,一个宗教文明体系,竟能覆盖到如此广阔的区间,伊斯兰教的魔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伊斯兰的扩张,并不是以拓荒者的姿态进行的。除了苏丹、马来、印尼等少部分地区在当时尚未开化,伊斯兰的扩张,始终是与当时的世界主流成熟文明正面交锋:在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他们驱逐了天主教;在小亚细亚,他们压制东罗马的东正教;在中西亚,他们彻底取代了袄教(波斯原生宗教),在印度河流域与孟加拉,他们取代了印度教;甚至在与伊斯兰发源地极远的中国西域,他们也成功取代了在当地已有一定积累的儒教和汉传佛教。

  或逼退,或取代,可以说,伊斯兰教是生生从文明体系的列强夹缝中野蛮成长起来的。中世纪所有的人类主流文明,都曾不同程度的败于一个伊斯兰文明旗下。这是为什么么?

  在云石君看来,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

  先说其偶然性。

  在之前对穆罕默德创教时期的时代和地缘背景曾有介绍:

  由于占据中西亚的萨珊波斯帝国,与占据东地中海与小亚细亚半岛的东罗马帝国长期爆发战争,使得地中海—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东方的传统商路中断,商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发出东地中海——西奈半岛——红海沿岸低地——东方的变通商路。

  因为商路的变化,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由小型边缘之地,一跃成为东西交流的商贸主干道和中转枢纽,地位的变化,使该处迅速繁华,并由农牧混杂的生产方式,迅速转变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立的伊斯兰文明。

  商业的力量,大大增强了红海沿岸低地的实力,而且商业天然的连通属性,也打破了红海沿岸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政治格局。

  传统的红海地缘政治格局,是以麦加、麦地那为核心,总体上呈南北对立之势。而在两大核心之下,各部落又各自为政。

  这是地缘结构和经济模式共同决定的。红海沿岸低地呈南北长条状,各部分除了紧挨着的地区,与板块内部其他地区都交流不畅,本来就天然存在分化的危险。而且在经济模式上,传统的红海沿岸是农牧混杂,相互间的交流需求不高,所以也没有统一的需要。

  但商业改变了这一切。商业是通过流通来创造价值。而要经济层面交流顺畅,政治的藩篱必须尽可能清除。当通过商业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传统农牧业后,红海沿岸的内部政治、文化整合便水到渠成。

  完成整合后,红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势力,以及伊斯兰文明体系,自然会对外扩张,并很快夺取了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全部荒漠化地区。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新月沃地,以及伊朗高原。
  这是必然的结果。

  首先,商业壮大了阿拉伯人的实力,促进了他们的内部整合,伊斯兰教的出现,又使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当物质和精神的力量都已强大,扩张必不可免。

  伊斯兰的文明属性,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扩张。伊斯兰文明体系是商业催生,因此最大程度的谋取商业利益,符合阿拉伯和伊斯兰的利益。

  对阿拉伯和伊斯兰来说,最大限度谋取商业利益,要做的无非就是两点:第一,获得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商路;第二,尽可能的打破阻碍商业的藩篱,将商路控制在自己手中。

  之前已经说了,红海沿岸低地之所以能成为商路,是因为传统商路因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受阻。换句话说,它不过是无奈之选罢了。地中海——小亚细亚——新月沃地——伊朗高原的传统商路,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虽然红海沿岸低地孕育了自己,但是阿拉伯和伊斯兰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要掌控传统商路;甚至,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北上。否则哪天东罗马与萨珊不打了,传统商路一恢复,那阿拉伯民族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回原形,伊斯兰文明也会衰落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中西亚核心板块的萨珊波斯,就成了阿拉伯游牧军事力量的攻击对象。

  本来,波斯人控制的新月沃地和伊朗高原,地缘实力远在阿拉伯人的那些荒漠绿洲之上,历史上,中西亚也一直是波斯人压制阿拉伯人。退一万步说,就算有时候波斯人衰落,还有来自东地中海的欧洲地缘势力虎视眈眈——希腊、马其顿、罗马、东罗马,都充当过这个角色。总而言之,要么波斯人,要么欧洲人,反正怎么也轮不到成天啃沙子的阿拉伯人捡便宜。

  但现在,不仅欧亚两大地缘势力多年火并,两败俱伤;阿拉伯人也获得了新商路的滋养,实力大增。此消彼长之下,阿拉伯人中了千年未有的超级大彩!不仅萨珊波斯直接被阿拉伯消灭,就连东罗马,都被阿拉伯人打的稀里哗啦,不仅无力趁火打劫,连自己原先在亚洲和北非的地盘,也被阿拉伯人夺了大半。

  这绝对是撞大运似的巧合。

  但偶然背后,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以前波斯和欧洲人在西亚打了一两千年,但二者从来没让阿拉伯人摘桃子,为啥现在可以了?说到底,还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
  虽然中世纪的人类,依然是农耕社会。但毕竟欧亚大陆普遍进入文明社会已经有一两千年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决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加强——换句话说就是交通工具和设施的进步,反应在商业就是流通成本降低;第二意味着人类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这意味着欧亚大陆上的财富积累大大增加,反应在商业上就是富人们更有能力,也更有欲望消费来自远方的“奇珍异宝”。

  商业成本下降,商业需求增加,这意味着商业蕴含的价值大幅提高。正因为如此,商人们才愿意开通红海沿岸的新商路,阿拉伯人也才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滋养,有能力干翻波斯,驱逐东罗马——而在古典时期,商业的能量不够,所以不管欧洲和波斯怎么打,阿拉伯人都只能臣服于二者间的获胜者,然后老老实实在沙漠里啃沙子。

  总而言之,商业造就了阿拉伯,让他打破了欧洲和波斯的垄断,成为中西亚的王者。

  而且,这种王者,与之前的王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物质基础。中世纪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已经能够支撑相当规模,相当距离的商业贸易。人类的商业交流不再仅仅限于某一区域地缘板块,而是除极寒北部外的整个亚欧大陆,以及北非。

  在古典时代,由于利益不够,所以各大地缘势力再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便丧失了扩张的动力的能力。因为地缘关系越疏离,控制的成本越高,收益越小——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阿拉伯兴起的时代,欧亚大陆整体商业链条所蕴含的巨大利益,使扩张的收益远胜以往——只要扩张方向是与商路走向吻合,那即便支出浩大,商路带来的收益也能弥补。
  就这样,阿拉伯成了横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虽然,限于实力和地缘关系,阿拉伯最终没有完全征服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亚欧大陆上最重要的农耕文明。但它却把他们之间的所有交流通道全部掌控。换句话说,中世纪三大生产型农耕文明的内部经济交流仍由各自掌控,但对外交流却必须经阿拉伯之手。

  商业之中,渠道为王。阿拉伯成了中世纪各文明间商业贸易的的垄断渠道商,这份收益足够铸就他的超级辉煌!

  而伴随阿拉伯的辉煌,伊斯兰也获得了成为世界级宗教的绝佳良机。

  伊斯兰是阿拉伯的原生文明体系,他当然会获得阿拉伯人的天然尊奉。但如果仅仅如此,并不能保证伊斯兰会随着阿拉伯的扩张一道崛起。

  后来的蒙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成吉思汗的子孙也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但蒙古的原生文明体系却并没有随之普及。西进的蒙古人后来纷纷伊斯兰化,挺进中国蒙古人,汉化程度也不断加深。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文明体系终究是为现实利益服务的。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体系,最多只能适应蒙古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特殊地缘环境,到其他地方,再无法帮助蒙古政权维持统治,所以被抛弃也就成为必然。

  但伊斯兰教不同。它是商业催生出来,具有极强的商业基因。同时,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伊斯兰对农牧生产体系也有一定的兼容性。

  这就好办了。阿拉伯帝国本身就是以商业为纽带维持,需要一个商业基因极强文明体系。同时,阿拉伯控制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大多是农牧业混杂的地区。以商业为主,以农牧混杂为辅,中西亚和北非的地缘经济条件,与伊斯兰高度契合。如此一来,阿拉伯当然没有抛弃自家文明体系的理由,反而还会力促其壮大。这种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体系的高度融合,使伊斯兰在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扶持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与基督教、儒家并立的人类古典时期三大主流文明体系。

  不过,伊斯兰虽被阿拉伯尊奉为国教,成为阿拉伯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保障。但这种格局并未持续太久。两百多年后,阿拉伯帝国衰落,随后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相继兴起,伊斯兰世界也从此四分五裂,并且再未统一。

  为什么伊斯兰世界会四分五裂?



三、伊斯兰世界为什么会从统一走向分裂?

说起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战乱和分裂。确实,在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西亚这块核心区,纷争似乎是千年的主流。

  但实际上,在伊斯兰发展的早期,政治上却是大一统的形式。只是这种大一统只存在了200多年,随后便伊斯兰世界便开始分裂,至今未有统一。

  为什么伊斯兰世界会从统一走向分裂?这其实和中国的变化还有些联系。云石君在这里做个分析。
  在伊斯兰的历史中,最为广大穆斯林推崇的,莫过于创教初期的阿拉伯帝国。在这个封建帝国统治的数百年里,不仅让阿拉伯这个原先困居阿拉伯半岛荒漠地带的弱小民族,一跃成为能与拉丁、华夏媲美的世界级大民族,也为伊斯兰跻身世界三大主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世俗层面,阿拉伯帝国的成就更是卓越非凡。在崛起后的短短一百年里,它便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个西至伊比利亚半岛,东到兴都库什山脉的超级大帝国,疆域的东西方跨度空前绝后,领土更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

  这无疑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成就!但事实上,这还不是最让人赞叹的。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从建立到之后的近两百年里,这个帝国的中央政府,基本能够维持对领土的有效控制!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传统的中西亚伊斯兰世界,完全不具备实行大一统的基本条件。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形成,通常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板块属性相对完整,疆域的主体部分必须在同一个地缘板块中——大型山脉和海洋,都会形成地缘屏障,影响彼此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二,有一个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本部核心区,凭借核心区的强大力量,压制各边缘板块的独立倾向;

  第三,帝国的形状要相对规整紧密,最好呈类块状结构,核心区位于正中。这种结构下,边缘地区可以相对边界的接受核心区的影响力辐射,尽可能的降低中央政府控制其他板块的成本。

  世界主要文明中,符合这项标准的国家并不多。

  中国是其中最典型,也几乎是唯一的一个。基于长江——黄河流域构建的核心板块,其地缘实力远远超过东亚大陆其他所有次级地缘板块之合;而且其区位也大致位于东亚大陆农耕地带的中心,以此为基,中原王朝可以以发散的形式,将自己的影响传递到农耕帝国的各个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央集权体制的集大成者。

  而除了中国之外,其他能符合这项条件的就很少了。比如古代的罗马,虽然所处的亚平宁半岛位于地中海板块中部,能相对便捷的辐射环地中海地区。但一来亚平宁半岛地缘实力有限,二来环地中海地区东西跨度过大,而且海洋也对交流构成阻碍。所以罗马帝国在形成过程中,虽然有意加强中央集权,但当领土扩张到一定程度,这种集权就力不从心了,最后为了确保对帝国的掌控,罗马主动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甚至一度还出现“四帝共治”。这与中国几千年如一的天子号令四方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则是近现代的代表。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集权程度相当之高(但比中国仍有所不如),但俄罗斯的板块属性被明显分割为东欧和北亚两部分。本部核心区又位于国土西端。作为一个东西跨度较大的国家,这决定了本部对亚洲板块的控制力度天然不足。虽然苏联一度强盛,但稍一衰落,中亚和南高加索便只能乖乖吐出,远东的分离主义倾向也日趋严重。

  罗马与俄罗斯尚且如此,阿拉伯自不必说。罗马帝国的领土好歹都在环地中海地区,板块内部的紧密度较高。俄罗斯,至少从地图上看,领土形状还是比较规整的;而且俄罗斯是在工业时代发迹,工业强大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决定了它受地缘影响因素远较中世纪为低。
  而阿拉伯帝国则一个条件都不具备:其疆域遍及伊朗高原、图兰低地、新月沃地、阿拉伯沙漠、北非荒漠甚至伊比利亚半岛等各个地缘板块,这些板块不仅地理环境截然不同,而且形状稀奇古怪:它不仅东西跨度超大,各板块之间难以互通,而且南北方向还存在伊比利亚半岛、图兰低地、阿拉伯半岛等几个凸出部。至于两河流域这个核心本部,虽然区位不错,位于帝国正中部,但地缘实力远不能和长江——黄河流域相比,倚其控制中东还勉强凑合,辐射如此辽阔的帝国,绝对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阿拉伯帝国的内部地缘格局,完全不足以支撑其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存在,哪怕名义上的统一都不大可能!

  就算亚历山大大帝这样不世出的奇才,或者蒙古帝国那种神一般的军队,能够凭军事力量将类似规模的分裂板块纠合在一起,但用不了多久,也会因地缘板块的天然撕裂而解体(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塞琉古、托勒密、马其顿三国,蒙古帝国则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

  但阿拉伯帝国,却存在了六百年之久,而且,从初生到9世纪中叶的两百年多里,作为帝国首脑的哈里发,都能够对伊斯兰世界绝大部分疆域有效掌控。

  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政治上,阿拉伯帝国采用的是军事封土制,这种制度其要义是哈里发(皇帝)将帝国内的各个边缘行省分封给皇族和将军,由他们长期代行治理全权,然后向上直接对哈里发负责。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制度,实在是因为阿拉伯帝国疆域跨度太大,地缘结构太过松散,各地自然环境又截然不同,周围还有华夏、印度教、天主教等强大文明觊觎。限于中世纪的人类发展水平,中央政府很难及时有效且合理的对各个不同板块统一治理,只能通过大幅度分权的方式,让各地总督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旦中央稍显颓势,或者地方经营有方实力变强,必然会导致诸侯叛乱。

  但至少在起初的两百多年内,阿拉伯帝国还是完整统一的,直到9世纪后半页开始,才逐渐诸侯分裂,名存实亡。

  亚历山大帝国和蒙古帝国都是昙花一现,阿拉伯帝国的地缘结构比前二者松散的多,为什么能将大一统维持两百年之久?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内部的变化,或许在其中起到了深层次的作用。
  在之前对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做了分析:这个帝国之所以能超越地缘的阻碍而形成,归根到底是因为商业的作用。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与亚欧大陆东西商路紧密相关。但凡其控制之区域,均是当时世界东西方交流的主要商路所在。

  正是商业的流通属性,使不同板块,不同环境、不同人文特质的地区,在利益的驱使下聚合到一起——当商路处于同一个政权统治下时,商业流通过程中受到的政治因素阻碍相对较小。

  对阿拉伯帝国而言,面对这些天然就不存在一统基因的地缘板块,短期内用武力将他们强行捏合到一起或可做到,但如果要长期维持统治,则必须要有一个能让各板块都愿意接受被中央政府的理由——或者说,要让它们觉得,听哈里发指挥,是有利可图的。

  而东西方商路,就是维系这个利益纽带的最大理由。只要这条商路能给自己带来收益,那各次级地缘板块的利益集团,也自然就有动力好好维系。而维系的方法,就是确保阿拉伯帝国内部的统一,以便商品能够最大程度的高效流通。

  但是,维系商路的动力之所以存在,有一个前提,就是商路带来的利益要足够大——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头上再多个哈里发主子。而且地缘政治结构决定了,哈里发的中央政府未必有实力奈何自己。

  这就是阿拉伯大一统与华夏大一统的最大差别。不同的地缘条件,决定了华夏帝国的向心力更多的是来自本部核心区的强权,是政治主导;而阿拉伯帝国的大一统,则更多的是各次级地缘板块看在钱的份上,是利益驱使。

  在阿拉伯建国的头两百年,这并不是问题。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隋唐时期,国力空前强大,而且当时中国的核心区依然在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长安更是东方世界的精华所在。通过连接中西亚内陆的丝绸之路,中西亚能从对华贸易中收获丰厚的利益。阿拉伯的疆域本来就是沿着商路拓展出来的,所以各次级地缘板块自然对对维持丝绸之路兴致盎然,

  但到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的中国,呈现出三方面特点,首先是战乱频繁,国力大衰;其二是诸侯割据,四夷作乱,帝国内部交流不畅;其三则是黄河流域逐渐衰落,经济重心逐渐转往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

  这对丝绸之路的打击是致命的。唐帝国兴盛时,就算它在中亚和阿拉伯帝国大打出手,但对异域珍宝的消费欲求并未因此受阻——而且当时的中国人消费能力也强。同时,中国的商品,也能毫无阻碍的交到前来长安的西域商人手中。

  但现在,中国的消费能力逐渐下降,中国商品的采购难度和风险日益攀升。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北方开始衰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切因素,导致通向中国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收益逐渐下滑。

  虽然中国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传导到阿拉伯帝国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犹如一幅多米诺骨牌,既然第一张倒下,那后面终究有被推倒的一天。

  当然,丝绸之路毕竟只是东西方商路的其中一条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北印度洋的海上商路,直接与印度,以及南中国对接——甚至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海上丝绸之路的分量。

  但问题是,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可以串起各地缘板块的纽带。比如中亚的图兰低地(大致就是中国史书中的“河中”地区),就跟印度洋八竿子打不着。

  而且,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其性质有很大不同。伊朗高原、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中南部,甚至非洲东北角的埃及,不同地缘板块的势力,都可以组建自己的商船驶向东方。

  这海路也不需要经过别人地盘,不需要中西亚各地缘板块的共同维护。相反,市场有限,谁抢的份额多,谁的利润就大。这样一来,东西方贸易,就成了陆路主导时的完全共赢模式,变成了海路主导时的部分竞争关系。

  商业上的共同利益基础不复存在,利益冲突倒是日益加剧。这样一来,伊斯兰大一统的存在根基就被动摇。当地缘板块间开始互相争斗,而阿拉伯帝国的本部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弹压,中西亚的分裂从此不可阻止——至于北非和伊比利亚板块,因为受东西商路影响较小,在之前便已开始了分裂。

  之后的阿拉伯帝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本来,如果陆上丝绸之路能够恢复,那阿拉伯还有重新聚合的可能。但唐朝衰亡后,中国陷入五代纷争,随后的宋室武力不振,不仅无力抗辽,连河西走廊这条西北交通干道都被西夏割据,随后金人南下,北方再次被毁,宋室南迁,陆上丝绸之路几乎荒废。

  而伊斯兰也因此彻底丧失了政治大一统的可能。甚至,蒙古帝国兴起后,完全占领东亚、西亚、中亚,重开东西方陆上贸易。但由于中国经济重心全面南移,出于性价比的考虑,商人们更愿意走海上而非西北陆路,这也对蒙古帝国的分裂构成影响。

  当然,只要东西贸易还在,那么中西亚的商业收益就不可能完全消失,所以伊斯兰信仰的保存,也依然有着世俗层面的利益驱使。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使这种利益驱使已不足以维持高度同质化的政治大一统,只能以宗教形式,在文化上实现松散的一致。

  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利益的表现。伊斯兰世界从统一到分裂的变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伊斯兰分裂的政治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意识形态上,则主要表现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的对抗。那么这两大派系是如何产生?它们的纷争为何会维系至今?


四、伊斯兰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缘何而起?

平时关注中东新闻,尤其是伊朗、伊拉克局势的读者,肯定不会对逊尼、什叶这两个伊斯兰教派感到陌生。而这两个伊斯兰最大教派的冲突,更是时常见诸报端。
  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分为什叶和逊尼两大派系?这两派又是如何发展的?他们究竟有什么天大矛盾,能够彼此仇恨千年之久,冲突至今未歇?在此做一个分析。

  按照伊斯兰教史的说法,什叶与逊尼的分裂,源自先知穆罕默德死后的权力争夺。

  在之前文章中,对这个世界重要宗教的起源已有了基本介绍。因为7世纪东罗马与萨珊波斯两大帝国的混战,阻断了传统的东西商业干道,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低地成为新商道,进而形成较发达商业文明。商业的流通和连接属性,将原先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捏合到一起,最终孕育出伊斯兰教。

  但是,这种主要靠商业维系的政治统一并不稳固。

  通过政治整合,能有效的清除影响商业贸易开展的政治藩篱,并积蓄实力对外拓展,进而阿拉伯民族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由于阿拉伯内部缺乏一个实力超群的核心地缘板块,进而在政治也就无法产生一个占主导地位核心势力,所以在对利益进行分配时,必然会产生纠纷,并引发冲突。

  具体来说,当时红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内部,主要有两股较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以麦加为根基的倭马亚家族,和发源于麦加,但实力较弱的哈希姆家族。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便出自哈希姆家族,所以这一家族在后来也被尊为圣裔,现在的约旦便仍由该家族统治。

  不过在伊斯兰教创立前,哈希姆家族在麦加并不显赫,实力远在倭马亚家族之下。随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逐渐发展壮大,这引起了倭马亚家族为首的麦加贵族的警惕。为避免被穆罕默德夺权,麦加守旧贵族决定剿灭伊斯兰。压力之下,穆罕穆德和他的穆斯林信徒被迫迁往麦地那,并依此为核心,建立伊斯兰统治。
  在当时,麦地那的地缘实力并不如麦加,新生的穆斯林势力更没有倭马亚家族的实力。正常情况下,穆罕穆德的穆斯林势力,迟早会被当时尚未皈依伊斯兰教的麦加势力毁灭。

  但时势保护了穆罕穆德,也保护了初生的伊斯兰。

  之前云石君已经说过,当时红海沿岸低地的商业文明高度发达,商业的流通和连接属性,促使当地的政治必须从分裂走向统一。

  理解汉武帝“罢黜败家独尊儒术”的读者,自然会明白政治上的大一统,与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是相生相随的。而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这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又必须是符合商业需要。

  穆罕默德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创立了极其符合商业需要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义与商业的紧密关联,在之后的文章中会详细说明),这就让他抢占了先机。

  但凡对社会竞争有了解的读者,必然知道抢占变革的风口有多么重要(打个比方,雷军的小米就是靠抢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发展起来的)。穆罕默德虽然现实中的实力一时不足,但由于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他的实力迅速壮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部族支持,进而逐渐压倒了对手。甚至,鉴于伊斯兰教对商业流通的巨大推动作用,麦加的贵族们也逐渐加入其中。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穆罕默德应该趁此机会,一举荡平倭马亚这些曾经反对自己的麦加贵族们,从而建立自己的绝对统治。

  但问题是,麦加贵族毕竟是多年经营,实力雄厚;甚至穆罕穆德的追随者中,就有不少麦加贵族(穆罕默德四大追随者之一的奥斯曼·本·阿凡,就出自倭马亚家族),伊斯兰要向麦加旧势力开战,先别说能不能取胜,自己内部就得先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妥协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这种妥协也符合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整体利益: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厮杀多年,已是两败俱伤;只要阿拉伯能团结一心,完全有可能趁机北上,渔翁得利。

  与狭小的红海沿岸低地和遍地风沙的阿拉伯荒漠相比,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这些才是真正肥的流油的地盘。何况,这些地区也是传统主商道,远比红海沿岸这个临时性的商道要靠谱,只要占领后重新把商路开通,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更是滚滚而来!

  当合作比对抗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时,妥协是必然的。通过将麦加守旧势力吸纳入教,伊斯兰的实力大增,进而更有能力对外扩张。

  但这种合作的根基并不稳固。总的来说,以倭马亚家族为首的麦加旧势力,拥有更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穆罕默德作为先知,则在精神层面拥有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

  这基本上就是太平天国体制下,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格局。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在创业期,二者当然能和衷共济;但等进入天京,国家格局初定,二人便立马翻脸,杨秀清被洪秀全剿杀。

  不过倭马亚家族并不像东王那样倒霉。因为阿拉伯统一后不久,穆罕默德便已去世。

  当然,穆罕默德虽死,哈希姆家族还在。作为创教先知的家族,哈希姆也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而水涨船高。到穆罕默德死时,哈希姆家族已成长成为阿拉伯内部的重要权势家族。穆罕默德的侄儿兼女婿阿里,则是这一家族的继任掌门人。

  但是哈希姆家族虽然今非昔比,但相较于根基深厚的倭马亚家族,还是有所不如。如果穆罕默德再多活些年头,凭着他的庇荫,哈希姆家族或许还可以压过倭马亚。但随着穆罕默德的去世,哈希姆家族的最大靠山也就不复存在。

  虽然哈希姆家族是先知家族,但并不代表阿里就能天然继承穆罕默德的权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穆罕默德更多的是一个宗教领袖,他的权威更多的来自他在伊斯兰宗教体系中的崇高地位——相对于世俗权力,精神权力的传承从来都不遵循血统原则。

  甚至,穆罕默德的精神权力,根本就无法传承。因为按照伊斯兰教义,只有真主独具受崇拜的权利,只能崇拜、顺从他,只能向他祈祷、悔罪。真主派遣先知传达旨意,而穆罕默德则是25位先知中的最后一位(当然,之前的先知均为神话人物),所以经穆罕默德口述出来的《古兰经》,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

  这就阻断了后来者继承穆罕默德权威的可能性。(伊斯兰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义,云石君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分析到)也就是说,哪怕阿里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成为先知,也就不可能获得穆罕默德在宗教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先知的精神权力无法传承后世,意味着哈希姆家族不能像穆罕默德那样,获得全部穆斯林的广泛认同。而哈希姆家族在世俗层面的实力又不如倭马亚家族。如此一来,倭马亚家族当然不会听命于阿里,反而会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加打压。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帝国收获的利益越来越多,相应的,对于如何分配这些利益,倭马亚与哈希姆两大势力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在创业初期,二者为了应对外部威胁,或还可以自我克制。等到帝国发展到一定规模,实力强大到能承受得起内乱时,摊牌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657年,出身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挑起内战,反对已就任第四任哈里发的阿里。661年,阿里被刺杀,穆阿维叶取得胜利,并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倭马亚王朝。自然而然的,倭马亚势力对哈希姆家族强力打压,而哈希姆家族虽然实力不足,但也一直坚持反抗。伊斯兰文明正式分裂为倭马亚系的逊尼派(多数派),和哈希姆系的什叶派(少数派)。
  这就是逊尼与什叶两大派系千年恩怨的开端。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虽然这种政治势力的对抗放在当时确实是你死我活,但也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儿了。倭马亚家族早在王朝覆没之际便被屠戮几尽。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逊尼与什叶的分裂肇因也已不复存在,甚至哈希姆家族自身,后来都统统转为逊尼派。难道为了这点陈谷子烂芝麻的破事儿,伊斯兰教两大派系就能仇杀千年?最无法解释的是,现在继承什叶派衣钵的,是和这段政治纠纷八竿子打不着的伊朗人。他们之所以如此,难道就是为了一千多年前那桩阿拉伯人内部的政治纠纷?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宿怨缠绕千年至今未解?


五、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分裂?

  经常关注伊斯兰的朋友,肯定对逊尼、什叶两派并不陌生。这两大伊斯兰教派厮杀千年,矛盾延续至今。

  为什么什叶逊尼有这么大的矛盾?之前已对两派分裂的原因做了介绍,简单点说,就是伊斯兰创教初期的两大阿拉伯势力:倭马亚家族和哈希姆家族为争夺哈里发位置爆发内讧,进而使伊斯兰教也分裂为倭马亚主导的逊尼派和哈希姆主导的什叶派。

  这是伊斯兰两大教派分裂的起源。但也仅仅只是起源而已。毕竟这种政治上的争权夺利什么时候都有,引发意识形态冲突也很正常,但随着争斗结束,获胜一方自然会凭借自身的政治权力,将这种意识形态分歧弥合。就当时而言,倭马亚家族战胜了哈希姆家族,建立了持续百年的倭马亚王朝。
  按道理说,什叶派就应该就此消亡才对。毕竟两大派别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意识形态分歧,说到底争的就是谁家的人才是正统哈里发(皇帝)而已。既然倭马亚家族已经建立了王朝,那么什叶派再争谁是正统已经没有意义。

  但什叶派却没有消亡。

  当然,这也不奇怪,毕竟哈希姆残余势力仍在,什叶派还有存在的理由。但吊诡的是,一百多年之后,倭马亚王朝灭亡、哈希姆家族的旁支卷土重来,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

  按理说,现在什叶派终于咸鱼翻身了!但历史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没多久,什叶派就和这个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王朝杠上,而阿拔斯王朝,却皈依了逊尼派,反过头来什叶派大加打压。

  这样的反转,简直不能用吊诡来形容了,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奇葩!毕竟,什叶派之所以与逊尼派决裂,就是认为出身圣裔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才是正统哈里发,而哈里发一职也应由哈希姆家族继承,这与逊尼派的解释截然相反。现在,哈里发已经回到了哈希姆家族手中,什叶派却又反过来跟哈希姆作对,这实在是太过不合情理。

  当然,什叶派也有自己的解释。按照他们的理论,只有阿里的后代才是合法的哈里发继承人;鉴于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侄儿兼女婿——也就是直系后裔,阿拔斯王室虽出自先知一系(也就是穆罕默德系)的哈希姆家族,但其祖先却是穆罕默德的叔父;故阿拔斯王室不具备合法的哈里发继承资格。

  不管怎么看,这解释也都太过牵强了些。毕竟当时离阿里去世已有100多年;更重要的是,由于倭马亚王朝对哈希姆家族的残酷打压,阿里的直系后裔早已在反抗倭马亚的过程中被斩尽杀绝!

  且不说阿拔斯王室业已掌握政治大权,仅就阿里后裔灭绝这一条来说,由阿拔斯王室继承哈里发也是完全说的过去了——虽然他们不是穆罕穆德—阿里一系的直系后代,但毕竟也是哈希姆家族的血脉。

  但什叶派坚决不予认可。鉴于阿里系已无传人,所以什叶派搬出之前抗争倭马亚时期出现的“隐遁伊玛目”理论,认为当年反抗倭马亚斗争中牺牲的最后一位伊玛目,也就是最后一个阿里系嫡传领袖,其实并没有被倭马亚势力杀害,而是被真主置于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来会以救世主的身份重现,在人间建立正义和太平盛世——当然,鉴于这位伊玛目只是隐遁而非死亡,所以哈里发的位置依然得由这位不知道在哪儿的隐者来做。

  从宗教角度而言,“隐遁伊玛目”是否为真,外人无法置评。但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现在什叶派居然拿这种混帐理由来否定阿拔斯王室的统治合法性,那阿拔斯不跟他们翻脸才怪。

  什叶派又一次沦为当权者的打压对象。而什叶派的厄运还不止于此。阿拔斯王朝灭亡后,相继称雄中东的塞尔柱帝国、伊尔汗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逊尼派,而对什叶派大加打压。

  谁当权都要打压,这什叶派的命运怎么就如此悲催?而换一个角度,历经这么多强大帝国的打压,什叶派居然没有被消灭,它又怎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这其实要从中西亚的地缘环境来做分析。

  在之前已对中西亚的地缘结构做了分析:

  在地缘结构上,中西亚的伊斯兰核心区分为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高原、两河流域、迦南地区、伊朗高原、图兰低地等不同板块,各个板块实力差距并不明显。换句话说,伊斯兰世界缺乏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地缘板块。
  以两河流域为例。两河流域地处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位置,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最富庶地区,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为各个伊斯兰帝国的本部核心区,巴格达也成为早中期所有伊斯兰大帝国的首都。(云石公众号:yunshi911)但两河流域的体量有限,积蓄出的地缘影响力不足以辐射中西亚乃至北非的广袤土地。任何一个政权,想单单以此为根基控制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是不可能的。

  两河流域是伊斯兰世界中相对最适合做核心区的板块。既然它都难当大任,其他的板块更不必说。

  只不过,虽然中西亚内部地缘结构四分五裂,但从整体上看,鉴于中西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枢纽。

  这一地位决定了,只要东西商路畅通,那中西亚沿线各板块都会获得巨大的收益,而政治上的统一,又是保证商路畅通的基础,所以凭借商业的驱使,伊斯兰将中西亚各地缘板块整合到了一起。

  但是,这种整合是有缺陷的:各个边缘板块之所以能政治上形成统一,并不是因为某个伊斯兰帝国有超强的实力,而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因为政治统一能提高东西贸易效率,进而给自己带来更大收益。换句话说,伊斯兰的统一,相当程度是中西亚各地缘板块之间的主动合作,而非受中央的强力压制。

  这无疑是一种脆弱的统一。而这种脆弱,则意味着各边缘板块内部,都存在着不小的反中央势力。

  虽然东西方贸易的巨大利益,让大家愿意整合在一起。但问题是,贸易的收益并非全部,各地原有的农牧业,和东西贸易并无太大关联,也就是说,以此为生的部族和地区,并不会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大一统而得到什么好处。

  对这些传统农牧业势力而言,既然没有通过东西贸易得到好处,那对维系中西亚大一统,不仅也就没有兴趣,反而会心生反感——因为这种政治统一,使自己头上平白又多了一个主子。

  任何一股势力,如果其所获得的经济层面收益,不足以弥补政治上的损失,那么它自然而然会产生抵触和反抗。

  当然,如果中央政府够强够横,那么地方势力也不得不屈服——中国的古代王朝,就成功的压制住了四川、云贵、两广等等地缘结构独立,与中原关联不大的地区。

  但中国能做到,是因为中原王朝所依持的长江——黄河核心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缘板块。而两河流域却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所以伊斯兰帝国们对国土的控制力远不如中原王朝。

这就给了反对派一定的生存空间。阿拉伯地区还好些,但在伊朗高原,在中亚的图兰低地,总有一些边缘的地区和部族,受东西贸易的影响相对有限,所以不愿意被两河流域的伊斯兰中央政府统治。虽然他们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颠覆巴格达的统治,但自成一派,不听中央号令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政治上,这些反对派抗拒中央,相应的,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也会与巴格达形成对立。

  倭马亚王朝时期,鉴于其是逊尼派,所以与其为敌的什叶派,自然就成为这些边缘势力的教派。而基于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共同政治诉求,哈希姆与这些割据势力走到了一起。

  但随着倭马亚王朝灭亡,哈希姆家族上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虽然哈希姆与边缘势力长期合作,但这种合作的出发点其实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哈希姆家族反对的,仅仅是倭马亚王朝本身,它的政治目标是以自己替代倭马亚家族,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而边缘势力反对的,其实是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他们要的是政治独立。

  当然,鉴于倭马亚王朝是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所以当它当权时,哈希姆家族与边缘势力的利益是一致的——反对倭马亚王朝,就是反对当时的阿拉伯帝国,二者其实是等同的。

  但随着倭马亚王朝覆没,哈希姆的阿拔斯王朝建立,它与边缘势力的分歧就出来了:鉴于阿拔斯王朝已经取代了倭马亚,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他的立场自然就转变为维护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而边缘势力的目标却是摆脱帝国控制,实现政治独立,这就与已经成为当下的帝国中央政府——阿拔斯王朝产生冲突。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消灭倭马亚后,哈希姆家族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它的政治遗产,致力于维护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如此一来,希望独立的边缘势力自然要加以反对,二者决裂不可避免。在意识形态上,边缘势力重提隐遁伊玛目,否认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合法性;而阿拔斯王朝则皈依受绝大部分穆斯林尊奉的逊尼派,转而对什叶派和边缘势力大加打压。

  所以,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对立,绝不是因为表面上的关于创教初期合法哈里发的争议,其本质是主张统一的伊斯兰中央政府与寻求独立的边缘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再往深处究,则是中西亚各地缘势力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在宗教文化层面的反映。

  当然,鉴于逊尼派才是受绝大部分穆斯林认可的主流教派,所以在随后的历史中,任何稍具规模,有可能一统伊斯兰的政治势力都会选择逊尼。不仅出身什叶派的阿拔斯王朝如此,突厥系的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和蒙古系的伊尔汗国同样如此————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获得伊斯兰世界的普世认同,以维护自身政治统治。
  只是,这样一来,什叶派的发展就堪忧了——虽然不至于彻底灭亡,但影响也微乎其微。但在16世纪时,形势突然发生转折——伊朗的萨法维帝国将什叶派奉为国教!

  这是什叶派的历史性突破!萨法维帝国的选择,使什叶派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此以后,什叶派一改之前数百年的丧家之犬境遇,虽不足以压制逊尼,但却也有声有色,与逊尼分庭抗礼。

  这就比较奇怪了。因为萨法维帝国也是强大且有志于一统伊斯兰的强势政治势力。既然如此,它为什么不效仿之前的阿拔斯、塞尔柱、伊尔,奉逊尼为宗呢?甚至,在萨法维帝国灭亡后,伊朗历经阿夫沙尔、恺加、巴列维和现在的伊斯兰共和国共四个朝代,依然坚持尊奉什叶派,这又是为何?

  这与亚欧大陆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
还是算了吧,伊斯兰的派别多如牛毛,他们自己都解码不过来了。
现在就靠圣母了。否则按这篇分析,现在它该终结了。
六、为什么伊朗会与伊斯兰同胞“反目成仇”?

熟悉伊斯兰文明的朋友,对逊尼派与什叶派肯定并不陌生。作为伊斯兰教两大派系,二者的对立延续千年,至今仍未消解。
  不过逊尼与什叶虽分庭抗礼,但二者的影响力却大有不同。就当下而言,全球伊斯兰教徒中,逊尼派占到了八到九成的绝对多数,信众超过十亿;什叶派仅有八千万左右,约占穆斯林的10%-15%。

  具体到国家和地区,西亚、中亚、北非、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广大伊斯兰世界均为逊尼派。什叶派的主要势力范围,仅限于伊朗、塔吉克斯坦两国,以及伊拉克的两河流域——笼统的说,主要是伊朗高原的地缘影响力范围,而伊朗,则是什叶派势力无可争辩的核心。

  在逊尼派占绝对优势的伊斯兰世界,什叶派的信仰,无疑让伊朗显得有些另类,尤其是,伊朗的什叶派取向并非自古皆然。在伊斯兰创教之初的六七百年中,伊朗总体上一直是逊尼派的势力范围。直到16世纪伊朗萨法维帝国建立,才在帝国政府的操纵下,完成向什叶派的整体转变。

  为什么伊朗会有此转折?

  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萨法维王室是什叶派出身,所以在治下推崇什叶派。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之前已经对什叶派的存在理由做了说明:它不过是作为弱小边缘势力反对伊斯兰强权帝国的一个意识形态工具罢了。一旦这个弱小势力翻身上位,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强权统治者,为了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逊尼派穆斯林认同自己,它们立刻就会皈依逊尼派——毕竟与统治权相比,教派信仰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阿拔斯王朝就是什叶出身,但成为阿拉伯帝国主宰后,立刻就皈依了逊尼——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到一起。

  所以,萨法维王室虽早期尊奉什叶,但在占领伊朗后,它不可能仅仅因为这段渊源就强逼逊尼派民众改教。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是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地缘政治冲突使然。中东地区一直存在着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三大地缘板块,三者彼此间相对独立,地缘实力又大致相当,所以存在结构性地缘冲突。
  萨法维帝国以伊朗高原为本部核心区,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阿拉伯民族势力长期发生冲突——而后两者均为逊尼派。在政治敌对的情况下,伊朗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他们拉开距离,倒也不是说不过去。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原因。毕竟中东三大地缘板块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但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占领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在意识形态上与其他二者做区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伊朗位居伊斯兰世界的地缘中心,如果占据伊朗的政权足够强势,那它必然会有意在政治上一统中西亚和北非,既然如此,没必要在意识形态上与作为伊斯兰主流的逊尼派划清界限——这会增加它收服其他版块的难度;而如果政权实力较弱,那就更不敢了——四周都是逊尼派的地盘,自己独独改尊什叶派,这不是白白送出一个让周边势力联合起来围攻自己的理由么?

  所以,萨法维帝国之所以改奉什叶派,绝不仅仅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这么简单。伊朗主动转变成伊斯兰世界的另类,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

  萨法维帝国于16-18世纪统治伊朗。而这段时期,欧洲文明逐渐崛起,大航海时代日益勃兴。

  在之前对伊斯兰世界的形成有过解读:中东是亚欧大陆的地缘中心,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干道,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缘条件,伊斯兰教以商路为纽带,将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图兰低地等地缘上互不统属的板块整合到了一起。

  在东西方贸易的巨大利益驱使下,无论伊斯兰世界在正是上统一或分裂,各个主要地缘势力都有动力维护一个相对一致的文化体系——文化上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减少贸易过程中的摩擦和阻碍,提高商业效率,从而使各个板块都能从中受益。

  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这种局面被彻底颠覆:海上,欧洲人通过环绕非洲或跨越新大陆,完全避开了中东,直接与东方开展贸易。

  而在北方,随着俄罗斯的崛起和对北亚的渗透,即便是利益已经大幅萎缩的东西方陆上交通线,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俄罗斯线路取代——在欧洲人眼里,虽然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也多少有些异类,但相对于中东的穆斯林,那还是要顺眼的多。

  海陆通道的变化,不仅意味着中东失去了贸易枢纽的地位,更意味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掌控权,由伊斯兰世界,转移到了欧洲人手中。

  虽然这一阶段,欧洲文明还没有获得工业革命后的压倒性优势,对伊斯兰文明的整体压制也还没有成型。但他们开辟的新贸易通道,已经间接改变了伊斯兰世界内部的政治经济格局。具体来说,随着东西方贸易主导权的丧失,维系伊斯兰世界文化同一性的商业纽带不复存在。

  伊斯兰世界在内部地缘结构上本就四分五裂,能在文化上整合到一起,全靠商业利益的维系。现在中西亚不再是贸易干道,不能再创造利益,既然如此,再维系统一的逊尼派认同已经没有了意义。

  这就是伊朗转型为什叶派的时代背景。

  不过,如果仅就于此,尚不足以支撑伊朗的什叶派转变。作为一个强势政权,伊朗萨法维帝国的目标是整个伊斯兰世界。既然如此,它不应该选择一个格格不入的什叶派——这会引发占绝大多数的逊尼派穆斯林反感,增加它的征服难度。

  但明知如此,伊朗仍选择转向什叶,这又是为何?

  这与占据东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密切相关。

  伊朗萨法维帝国强大时,阿拉伯势力已经没落,但突厥系的奥斯曼土耳其正处于全盛期。二者均有意一统伊斯兰,但又谁也压不倒谁,最终只能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
  在正面对抗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伊朗只有另寻他法。具体来说,就是想方设法壮大实力,并尽可能的削弱对方。

  壮大实力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提高文明质量,比如说像同时期的欧洲人那样不断技术革命。但伊朗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它只能寻求另一种方式,扩充地盘,其目标则是阿富汗和图兰低地。

  阿富汗本身就是伊朗高原的延伸,图兰低地则在地缘上被伊朗高原压制,所以伊朗的扩张符合地缘规律。而更重要的是,图兰低地和阿富汗地处中亚,伊朗的存在,将他们与中东隔离开来,这就使伊朗对中亚的经略,可以避免受到土耳其的直接干涉。

  可是土耳其虽不能直接干涉中亚,但并不代表它就无计可施。对中亚,土耳其可以通过两方面影响:第一,土耳其在征服阿拉伯势力后,取得了逊尼派哈里发的头衔,是名义上的逊尼派宗主;其二,中亚大多为突厥语族地区,与土耳其系出同源,土耳其可以用民族纽带争取他们的认同。

  这就让伊朗很难办了:首先,如果它维持过去的逊尼派立场,那么在名分上始终处于下风——萨法维王室可以不承认土耳其的哈里发地位,但并不代表中亚的部族不承认,甚至,连伊朗内部,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种因素影响;其次,中亚土著大多为突厥语族,他们对土耳其有天然亲近感。以上两点,都会对伊朗夺取乃至消化中亚构成长期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最好的选择就是转向什叶派。

  首先,转型为什叶派,可以在内部清除土耳其哈里发地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民众的认同——如果能快速击败土耳其,那萨法维王室肯定不会这么做,直接把逊尼派哈里发头衔用到自己身上就是了。但既然与土耳其的斗争呈长期化,那就有必要做切割,以减少内部隐患。

  其次,鉴于伊朗位于中东与中亚中间,伊朗转型为什叶派后,中东逊尼派本部向中亚输送地缘影响力的文化通道就被切断。

  虽然从短期看,这种做法会加剧伊朗与中亚的冲突,但考虑到中亚实力孱弱,这份损失伊朗承担得起;而从长远来看,如果对中亚经营得当,使什叶派在当地获得广泛认同,这不仅仅会在教派文化上亲附自己疏远中东,还会由此抵消中亚部族因突厥出身而对土耳其产生的天然亲近感,进而更好的将这片土地消化吸收,让它们成为自己征服中东的助力。

  贸易的主导权丧失,使伊斯兰世界不再有维系文化一致的利益驱使,而伊朗与土耳其的长期对立,又给了它打造独立意识形态认同的充分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转型为什叶派也就顺理成章。

  当然,伊朗转型的目的,并不是真正让自己沦为少数,而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其自己主导的意识形态体系,进而在稳固内部统治的同时,更好的消化中亚。孰料,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对伊斯兰的整体优势逐渐显现。中亚也被俄、英两大势力瓜分。此时的伊朗,自保都成问题,哪还顾得了扩张。所以对中亚同化也就成了镜花水月。而没有中亚的支撑,什叶派的少数地位也无法获得根本性改变,伊朗无奈之下,只能光荣孤立,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个另类。

  而伴随着伊朗和什叶派的孤立,伊斯兰文明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伊斯兰文明会被欧洲超越?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本更具先发优势的伊斯兰为什么反而会逐渐落后?


七、伊斯兰为什么会衰落?

作为人类三大主流文明之一,伊斯兰在中世纪时曾经无比辉煌:在范围上,它是当时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文明;在与其他主流文明博弈中;它从华夏文明手里赢得了中国的西域,从印度文明手中夺走了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基督教文明最惨,中东的叙利亚、迦南、小亚细亚;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东欧的巴尔干半岛,都曾落入或现在仍在伊斯兰文明手中;甚至君士坦丁堡,这个农耕时代亚欧大陆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枢纽,罗马帝国的象征,也被伊斯兰文明征服,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
  但到近代,伊斯兰文明却迅速衰落,被欧洲文明全面压制。直到现代,曾经被基督教文明压制的其他主要文明许多已逐渐停止下滑甚至开始翻身,但伊斯兰却依然深陷泥沼,全面复兴依然遥遥无期。

  为什么伊斯兰文明会衰落?在此做个分析。

  按照通常解释,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基督教文明实现了由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变,进而凭借对新海上通道的开发和掌控,获得了东西方贸易控制权。这种变化,打破了伊斯兰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使欧洲获取了东西方贸易的大量利益;另一方面,欧洲对新大陆的征服和开发,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物质基础的发展是文明体系发生质变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些天量物质基础的积累,欧洲逐渐摆脱贫穷,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近代化,取得了对伊斯兰的绝对优势。

  这种理解当然没错。但它却无法解释两个问题:

  首先,海上贸易并非是欧洲人的专利,甚至不是欧洲人的强项。自伊斯兰创教开始,伊斯兰世界便垄断了东西方的海陆贸易,在这千年时光里,他们同样通过贸易聚敛了大量财富,甚至因此使自己的文明规模和质量均远远高于欧洲。也就是说,在人类迈向近代的关口,伊斯兰世界的基础条件要比欧洲优越的多,海洋基因也比欧洲要强烈的多。虽然基督教文明后来通过开发新大陆,拓展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至少在新大陆开发的头两三百年内,由于开发程度有限,且财富转运回欧洲的成本较高,所以它创造的价值,仍不足以支持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相抗衡。

  其次,就是新航路本身,都不足以与旧航路相媲美。虽然达伽马开辟的环绕非洲至印度洋的东半球新航线;和麦哲伦发现的横跨大西洋至美洲,再穿越太平洋到亚洲的西半球新航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破了中东对东西方贸易线路的垄断,但从性价比而言,这两条航线与传统的中东线路相比还是不划算的。就算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就算当时陆路运输趋于没落,但哪怕仅就海路相比拼,欧洲将货物运到苏伊士地区转运一下,再在红海地区装船运到东方,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也决计比新航道要少的多。

  所以,在美洲的大规模开发获得显著成效之前,新航道的价值是不能和传统贸易线路相抗衡的。换句话说,它虽然打破了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垄断,但总体而言,伊斯兰世界仍有巨大的相对优势。

  早在欧洲近代化之前,伊斯兰世界就已经具备了近代化的物质基础,甚至在欧洲近代化的早期,伊斯兰世界仍有反超的资本。而伊斯兰世界又不像中国,它与欧洲大面积接壤,尤其是当时的伊斯兰世界领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位处东地中海,欧洲出现的变化它随时可知,技术进步更是随时可以感受。按道理说,就算一开始伊斯兰世界昧于大势,但很快它就可以调整过来。以伊斯兰世界的物质基础,在近代化中前期,反超欧洲并不困难。
  那么,是伊斯兰世界的思想陈旧,或者政治分裂,导致它无法转型?固然,当时的伊斯兰确实思想比较落后,政治上也四分五裂。但中世纪的欧洲更加保守,政治上更是群雄割据,既然欧洲都能转型成功,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更不可能构成伊斯兰转型的根本阻碍。

  那究竟什么阻碍了伊斯兰世界的转型呢?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是利益驱使的模式限制。而这模式限制背后,又反映了中西亚地理环境上的缺陷。

  无论是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还是近代中前期的欧洲,它们都通过商业贸易来聚敛财富,完成资本积累。虽然白人也通过对美洲的殖民和开发来创造财富,但这些财富依然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回流到欧洲。

  但是,在聚敛到财富之后,如果使用方面,二者却有很大不同。

  通常来说,财富的使用无非两方面:一是直接吃喝玩乐消耗掉,二是为未来投资,以确保能在将来赚取更多利益。
  第一点自不必说,这是人类的共性,无论伊斯兰世界还是欧洲,赚了钱都是要享受的。但在第二点上,欧洲与伊斯兰的投资方式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具体来说,欧洲的投资方式,更多的是将其用于本土农业和手工业的再生产,通过财富的创造来确保未来利益的增长;而伊斯兰世界,则更多的是用于军事扩张,以建立强大的军事武装,寄往通过更加有力的对外扩张,进而攫取更多的利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这实际上与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是气候:欧洲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雨丰沛。而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

  虽然很长时期内,欧洲文明的范围大都限于气候舒适的地中海沿岸。但实际上,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滋润,西欧、中欧、东欧甚至北欧,也不是那么不宜人居,还是具备开发潜力的——只不过农耕时代中前期,人类文明水平落后,征服自然能力有限,所以对这些地方暂时无力开发。但到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时,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已足以支持对这些板块进行大规模开发。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欧洲获得了商业贸易的渠道,而这些商业贸易的利润回流到欧洲,除了被挥霍之外,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对欧洲本土的开发中——科技发展水平,已能极大程度的帮助人类克服欧洲北半部的严寒,而海外贸易赚取的收益,又为开发这些地方提供了雄厚资本,既然如此,通过开发本土获取长期受益,成为欧洲实现财富积累的一大方式。换句话说,欧洲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土生产和海外贸易两大基础之上的。

  而伊斯兰则不同。伊斯兰世界核心区在中东,此地气候炎热,干旱少雨。这对伊斯兰文明质量的提高构成严重阻碍。

  首先,过于炎热的气候,降低了人的劳动生产率,欧洲农民多穿点衣服,就可以抵御户外的严寒,在农田里持续的劳动;欧洲手工作坊的工人,也可以在封闭的工场里不间断的劳动;但伊斯兰世界不行。你就是把伊斯兰农民扒光,他也不可能在不停的在阳光的持续照射下刨土;至于手工作坊,光凭那闷热,就让人受不了。
  其次,降雨量的稀少,也使中东地区大片荒漠化,土地可开发程度较低。一方面,中东地区大范围荒漠化,可开发程度较低——欧洲只是冷一点,但水还是够的。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进步,即便是较寒冷的北温带乃至亚寒带,欧洲人也能开发出来。但中东是淡水严重不足。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淡水这个人类基本生存要素,科技水平再怎么进步也是枉然。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区都缺水,比如奥斯曼土耳其的核心地区: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降水量就相对丰富。但这两个地区均为山地高原,适合生产和流通的低地平原十分缺乏,所以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开发。

  总而言之,炎热的气候和淡水资源、可开发低地平原的缺乏,极大限制了伊斯兰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仅靠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有限河水,完全不足以支持伊斯兰世界的大规模生产,甚至连人口大规模增长都做不到。

  这种情况下,伊斯兰世界虽然也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获取大量利益,但却无法将它运用到本土生产上,而只能投入到军事中,通过扩张掠夺来实现收益增加。但是军事扩张也是有限度的。在中西亚和北非倒也罢了,一旦深入到基督教、华夏、印度教等强势文明的核心区,遇到强力阻击,这种扩张也就到头了,接下来,伊斯兰虽然依然将资源投入军备,但其作用,已只是维持既得版图,不仅无法获取更多收益,反而成为一种不得不为的消耗。换句话说,伊斯兰世界的发展,完全建立在东西方贸易基础上,本土生产能力较弱,而且这种贸易优势地位的维持,还需要军事的源源不断投入。

  综上,欧洲由于可开发程度较高,所以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反哺本土生产,二者相辅相成,推动欧洲文明的量级提高——诸多原先无法开发的地区,现在也能被开发利用。

  而且,当欧洲本土开发规模到一定程度,技术积累也到相当水平时,便具备了文明形态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欧洲才最先开始近代化,并在18世纪后期爆发工业革命,使基督教文明从农耕时代迈入工业时代。
  伊斯兰世界由于传统海外贸易收入已经到顶,甚至在后期受新航路挤压而萎缩,加上本土没有大规模开发的条件,所以不存在推动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虽然伊斯兰世界一向重视军事,但受其文明规模和成色限制,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已触及达天花板。而反观欧洲,随着文明的发展,其军事力量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迅速增长,最终在工业革命后发生质变,取得了对伊斯兰世界的压倒优势。

  而伊斯兰也由此走向了没落。而在随后的几百年内,由于中东气候和地理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变,人类科技水平也一直没有发达到可以大规模的实现海水淡化,所以中东仍然不存在大规模工业化的理论可能。既然缺乏内力驱动的空间,伊斯兰世界的衰落趋势也就没有反转。

  自然条件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伊斯兰在向工业化转型过程中走向没落。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伊斯兰文明体系虽然衰落,为什么却没有崩溃?

 在之前已经说过,伊斯兰世界内部地缘结构支离破碎,又缺乏强大的地缘核心,本不具备形成统一文明体系的基础。只不过是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兴起,使这个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的中间带,因共同的商业利益驱使,而形成了统一文明体系。到近现代,海洋贸易兴盛,伊斯兰世界衔接中西的地缘价值已经消失,本身又受欧洲文明强势打压,再加上地缘结构的天然不足,统一文明体系的崩溃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但在现实中,伊斯兰虽然已趋没落,但作为一个文明体系,其势力范围并没有退缩太多。不仅中西亚核心区,就连北非
、南亚、东南亚等边缘地带,依然坚守伊斯兰意识形态。为什么伊斯兰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会让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在利益驱使消失,甚至对现代化构成严重阻碍的情况下,仍坚持留在伊斯兰文明体系内?

八、为什么伊斯兰文明排斥现代化转型?

作为人类三大主流文明之一,伊斯兰文明在农耕时代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历史。但当人类迈入工业时代后,伊斯兰却逐渐衰落。

  关于伊斯兰衰落的原因,之前已有解析:因为伊斯兰世界恶劣的地理环境,导致其无法将东西贸易所得大规模的转化为本土生产;而相对应的是,欧洲在大航海时代用海外收益反哺本土,最终使本土物质生产发生质变,爆发工业革命,进而取得了对近代世界的主导权。

  时至今日,伊斯兰世界虽然也有在某些方面与世界接轨,但从整体而言,伊斯兰与现代化文明的标准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在伊斯兰内部,还存在强大的保守势力,它们严格遵循原教旨主义,强烈反对一切现代化改革。

  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合理的。毕竟伊斯兰在近现代的衰落世所共知,而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体系都大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伊斯兰的这种步履蹒跚,也使得其与这些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拉越大。如果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伊斯兰文明甚至有消亡的危险。

  可即便如此,原教旨主义者依然拒绝改革。

  如果原教旨主义只是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那倒也情有可原——这么庞大的文明体系,总会有些顽固守旧的势力。不过,鉴于伊斯兰已然落后的现实,守旧派的势力应该是日趋消减才对。

  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近年来,伊斯兰世界的原教旨主义声势日趋增长,尤其是在中西亚和北非,原教旨主义的主张受到当地民众、甚至政府的广泛欢迎。
  这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难道伊斯兰世界不知道抗拒现代化的严重后果?当然不是。就算普通民众不解大势,精英阶层们也不可能不明白此举的后果。但明知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抗拒改革?

  在此做个分析。

  在之前已经说过: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支离破碎,各板块之间缺乏联系,也缺乏强大到压制四方的地缘核心,本不具备形成统一文明体系的地缘条件。只不过,这一系列地区位于古代东西方传统商路之上,依靠商业的利益驱使,各板块才会联合到一起,以减少商业阻碍的。伊斯兰正是依靠这种商业力量,被亚欧大陆中部的各地缘势力接纳,成为与华夏、基督教媲美的世界级文明体系。

  但这毕竟是古典时期的事了。待到海洋时代到来,海洋贸易成为人类贸易的主要通道,伊斯兰世界连接东西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而地理大发现和后来的美洲板块崛起,使人类主要文明的生存范围大幅拓展,不再仅限于亚欧大陆。鉴于伊斯兰繁衍的亚欧大陆中部,以及北印度洋等地均与美洲地缘关系疏离,这意味着它参与美洲贸易的能力十分之弱,这又导致它在商业上的重要性被相对削弱。

  两种因素结合到一起,伊斯兰不仅失去了重要的利益来源,从而日趋衰落;而且,其借以维系各地缘板块伊斯兰认同的商业纽带也不复存在。之所以伊斯兰文明没有被消灭,并不是伊斯兰世界的实力足够强大,而不过是因为它与中、俄、欧、美等其他主要地缘势力的核心区都相隔遥远,它们无力将自己的文明影响力深度覆盖到伊斯兰世界而已。 换句话说,伊斯兰文明在当下的维持,更多的是依靠“有利“的地缘格局,而非自身实力,是一种的弱势维持。
  这下伊斯兰就麻烦了。

  伊斯兰世界已然整体落后,所以它的现代化改革,必须大量吸收外部的先进发展成果,而与此同时,外来文明的影响也会随之而入,这必然会对落后的伊斯兰文明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如果伊斯兰文明的内部凝聚力强大,那倒还好说。虽然文明的质量远不如人,但凭借庞大的体量优势,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外部文明在意识形态体系上对自己的冲击,从而在吸收外部先进成果的同时,尽可能的维护伊斯兰文明体系的独立性和统治地位。

  这一方面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华夏文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华夏文明已经衰落到了极致,所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但华夏文明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可以以一个整体的姿态,来应对西方在文明体系上的侵袭。

  虽然当时的华夏文明衰落不堪,但毕竟体量巨大,在其凝聚为一个整体的情况下,西方文明要想将其取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全盘颠覆;而无法用分而击之的方式,将其一块一块的同化。

  这无疑是极高难度的要求。虽然西方文明质量远胜华夏,但毕竟还没到能够将华夏一口吞掉的地步。而就华夏文明而言,高度的凝聚力,也使其在应对西方文明的侵袭时,可以将内部的能量发挥到极致,进而最大限度的抵消西方文明的同化影响。最终,华夏文明抵御住了西方的冲击,在尽可能汲取西方文明先进成果的同时,又保住了自身的独立性,没有被其取代。
  但华夏文明可以,伊斯兰文明不行。伊斯兰文明虽有不逊于华夏文明的体量,但内部却四分五裂,极度缺乏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贸然开放,它完全没有集中资源应对外来先进文明体系侵袭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外来势力会在给伊斯兰世界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顺势用自己的文明体系,把原先的伊斯兰文明给替代掉。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伊斯兰世界不仅四分五裂,而且各地缘板块间缺乏联系。外来文明虽然无法一口吞下伊斯兰,但却可以以地缘属性和国家为标准,将其拆解为诸多部分,先吃一个,消化好后再吃另一个,就这样一步一步,直到最后将伊斯兰文明完全消灭。

  甚至,情况有可能更糟。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地缘格局极端分散,四周又归属不同的文明体系,所以它的改革开放,面对的不会是一个单一文明体系,而是各大主要势力的 四面合围。具体来说,北非和中东,有可能欧化、伊朗和中亚,则受俄罗斯影响更深,至于东亚,那是华夏文明的主场,甚至连南亚次大陆,如果印度文明发展到位,也能充分影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而且,在这一众周边强大文明体系之上,还有一个虽然远在西半球,但实力傲视群的美国。中、俄、欧、美、印,五大文明势力,都会趁着伊斯兰文明转型的机会进入。

  在无法形成整体的情况下,伊斯兰文明转型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惨遭肢解,灰飞烟灭。

  这对伊斯兰文明而言,当然是灭顶之灾。但它的现有实力和地缘结构,又决定了它一旦开始转型,很难避免这种结局,在这种情况下,但凡对这个文明体系抱有感情的人,都不敢轻易开启转型。

  而抛开感情因素,即便单纯从利益出发,伊斯兰世界也不愿意轻易转型。
  虽然转型意味着伊斯兰文明体系惨遭抛弃,但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只要转型有足够的收益,那么伊斯兰的国家们,其实也不在乎抛弃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兄弟,自己单独换个文明体系。所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转型无非就是个性价比而已。

  但就是这个性价比,遏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独自转型欲望。

  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地缘格局的原因。在之前已经说过,伊斯兰世界之所以能维系到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势力范围,与其他主要文明体系的地缘关系十分疏离,导致它们没有能力对当地伊斯兰文明进行替换。

  列强无力进行文明替换,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它们无法给予伊斯兰地区足够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这些伊斯兰世界的地缘板块就算改换门庭,也无法从各个外部先进文明体系中得到足够的好处。

  这下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们就不干了。转型不但没太多好处,还要沦为他人附庸。既然如此,还不如留在伊斯兰文明体系内算了。起码在伊斯兰框架下,没人能当自己的干爹;甚至,其中一些相对强大的国家,还有机会在此框架下整合其他伊斯兰小国,自己过一把干爹的瘾。

  这种思维的最典型代表就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瓦解后,土耳其大力推动脱亚入欧战略。但近年来,土耳其的入欧立场却又慢慢有所倒退。这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入欧的收益,已经逐渐不能弥补自己给欧洲当小弟的损失;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中西亚突厥语族地区的影响力大衰,土耳其有了整合突厥语族,自己开山立派的机会。

  综上所述,伊斯兰的衰落现实,和内部四分五裂、外部列强环伺的地缘格局,导致其一旦向现代化转型,整个文明体系都有土崩瓦解的风险。而伊斯兰文明体系框架下的各个地缘势力,也无法从转型中收获足够的利益,所以它们也没有推动转型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文明对现代化转型的排斥,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排斥转型的同时,伊斯兰对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厌恶也在日益增加。尽管在官方层面,依然有许多政府与美国合作甚至结盟。但是在民间,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中东核心区的穆斯林,对美国的反感情绪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这些合作的政府本身,在表面的同盟之下,背后与美国仍有着极为尖锐的矛盾。

  为什么伊斯兰世界会如此反感美国?


九、为什么伊斯兰世界普遍反美?

本拉登在911中的惊天逆举,在给如日中天的美国沉重一击的同时,也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深层次冲突,揭露在了世人面前。

  当然,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不过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代表,与伊斯兰主流世界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在对美态度方面,二者仍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当年恐袭发生后,虽然各个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府皆持谴责态度,但在当地的民间,感到高兴的民众却为数不少,尤其是巴勒斯坦这个政府控制力薄弱的地区,甚至出现过民众上街庆祝的场面;而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之所以能壮大,与伊斯兰民间反美思潮的泛滥,以及对基地的暗中支持有极大关联。

  所以,尽管美国与多个中东伊斯兰政权有合作,但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整体观感,依然是极为敌视的。只不过相对于基地等恐怖组织,主流世界的态度没有那么极端罢了。

  如果从常理而论,伊斯兰不应该反美才对。毕竟从地缘角度看,美国与中东的地缘关系极为疏离,不存在任何地缘冲突的可能;在历史上,虽然近代以来伊斯兰饱受西方欺凌,但干这脏活的主要是英国、俄罗斯和法国(法势力主要在北非),还真没美国人什么事。甚至,在二战结束后,正是美国的“挺身而出”,用各种手段瓦解了英法的殖民帝国,中东伊斯兰世界才获得了“翻身做主人”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伊斯兰世界应该对美国感恩戴德才对。
  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民间的态度上文中已经提到,哪怕就是在政府层面,受美国人扶持,后来又调转枪口与美作对的也不在少数。以前的自不必说,即便是在现在,依靠美国扶植上位的伊拉克、阿富汗、甚至利比亚新政府,对美国的态度也远远称不上死心塌地。虽然他们大致仍保持与美合作的态度,但从表现来看,这种立场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出于对美的畏惧和现实层面的依赖,主观上的态度不仅谈不上亲近,反而在很多场合有意拉开与美国的距离。伊斯兰世界跟美国的矛盾可见一斑。

  为什么美国这么不受伊斯兰待见?这与二者的根本利益诉求,以及追逐利益的方式上的冲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伊斯兰而言,作为人类三大主流文明体系之一,近代以来,伊斯兰却陷入持续的衰落,直到今天,这种衰落依然没有停止,与基督教、华夏等其他传统主流文明体系的差距越拉越大。

  虽然靠着庞大的身躯,以及特殊的地缘格局,伊斯兰文明至今依然可以传承,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振兴伊斯兰,实现自强,才是所有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一致期望。

  但振兴伊斯兰谈何容易!在之前已经说过,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是伊斯兰改革的最大阻碍。它不仅会增加伊斯兰世界的内耗,还使伊斯兰的现代化改革步调无法协调,进而可能在不同外来势力的影响下,引发伊斯兰文明的分崩离析。

  所以,要挽救伊斯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至少中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核心区要统一。实现政治统一,既可以让伊斯兰以整体的姿态,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抵御外来文明的肢解和演变;还确保了在转型成功后,依然有足够的体量,以与美、中俄、欧等世界级势力分庭抗礼。所以,尽管伊斯兰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但不管是沙特、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甚至埃及、利比亚,任何有志于率领伊斯兰走向复兴的势力,都会把政治上的统一,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在民间,但凡对伊斯兰还有一丝感情的穆斯林民众,也无不把伊斯兰世界的大一统,视为中兴伊斯兰,让自己有更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在中东伊斯兰世界内部,虽然对由谁主导统一上,大家各有想法,但在是否需要统一方面,大家的看法完全相同。
  但伊斯兰的这一诉求,与美国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作为全球霸主,美国要维护自己的霸权,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确保对主要战略资源的掌控,第二,实现对其他具备挑战霸权潜力的势力的强势打压。

  第一条自不必说,中东是全球石油最主要的产区,通过对该地区的掌控,美国不仅可以掌握主要工业体的命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金融霸权,用石油美元去吸各工业大国的血。

  至于第二条,这世界上有能力挑战美国霸权的,无非是中、俄、欧三家。而此三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西三个边缘地区,对这些大陆边缘势力而言,伊斯兰世界所处的中东,就是“中原”般的存在,只要美国取得该地区的控制权,那么等于说从腹心部位将中、俄、欧三家切割开来,然后再凭自己在实力上远胜任何一家的相对优势,可以较为容易的将三家各个击破。

  既然中东有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那美国自然要将他收入囊中。

  但美国地处西半球,中东几乎是这个星球上与它地缘关系最疏离的主要地缘板块,在经营中东方面,美国完全没有任何地缘条件可以依持。

  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美国要想掌控中东,只能靠后天手段加以弥补。而所谓的后天手段无非两条:

  首先,美国必须具备超强的实力势力,大到足以弥补地缘关系上的不足。

  当然,这第一项美国是具备的。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实力冠绝全球,而在苏联解体后,唯一能对美国在中东的存在构成威胁的外部势力也已消失,美国可以不受干扰的独自经营中东。

  但仅就于此,还不能保证美国对中东的掌控。毕竟排除了外部势力干扰,美国还得面对中东本土势力的反抗。中东是伊斯兰的天下,伊斯兰又不是美国的亲生崽儿,没道理任他摆布。

  中东与美国的地缘关系实在太过疏离,这极大制约了美国对它施加影响力的能力。就算美国的实力远在伊斯兰世界之上,但地缘上的疏离,决定了只要伊斯兰的实力不衰落到惨不忍睹的地步,美国依然没有得手的可能。

  所以,美国还得打压伊斯兰。而在具体操作上,鉴于中东伊斯兰地区体量庞大,又与美国地缘关系极为疏离,所以美国不可能将其沦为自己的附庸,更不可能一口吞下。所以,美国打压伊斯兰的手法,就是阻止其成为一个整体。

只要伊斯兰世界无法统一,那他们就无法积蓄出足够的力量挑战美国,甚至,这种政治上的四分五裂,还会加剧他们的内耗,让美国在经营中东时更具相对优势。

  所以,早在摧毁英法殖民统治之初,美国便开始大力宣扬民族国家概念,用民族和地缘为国家划分的标准,打压伊斯兰世界以文明和宗教为纽带,建立统一国家的呼声。而后来,美国更是极力阻止伊斯兰统一势力形成气候,在操作层面则是扶弱锄强,尽力维持这种四分五裂的格局

  美国这种做法的用意,伊斯兰各国,尤其是那些有潜力主导统一的国家,自然心知肚明。只是大家虽然在一统伊斯兰上意见一致,但在谁主导统一方面又各怀鬼胎,都希望自己充当这个扛把子的角色,这种主导权的冲突,被美国充分利用,成为他左拉又打的一大筹码。各国相互制衡之下,要么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要么生怕它跟对手联手打击自己,所以明知美国不怀好意,但也只能暗自隐忍。

  但这种隐忍只是表面的,是一种情非得已。就政府而言,虽然表面上不敢得罪美国,内心深处却是极为反感,至于百姓,那更使连表面的顾忌都没有了。伊斯兰世界对美国极端反感,也就顺理成章。

  而正是伊斯兰与美国的这种矛盾,不仅在政治上把伊斯兰世界搅的乱七八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给伊斯兰世界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推动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

  那么,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呢?


十、为什么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越来越泛滥?

近些年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新闻的头条上,引发世人广泛关注。
  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主张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原旨教义和传统,用伊斯兰教的本来精神作为改良、复兴宗教与社会的动力,以消除腐败,纯洁信仰,清除外来影响,重建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文明体系理想文明体系。

  在全球化成为潮流,人类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这种极端保守排外的主张,明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不符。按理说不应该有太大市场。但很奇怪的是,在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却声势日涨,甚至在部分地区呈泛滥之势。无论是基地,IS等极端恐怖组织,还是哈马斯、真主党等政治军事势力,以至于近年比较盛行的瓦哈比教派,都带有明显的原教旨主义色彩。而在民间,认同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会日趋泛滥?这与伊斯兰世界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密不可分。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伊斯兰文明为什么会走向分裂》一文中,云石君已经说过,中西亚伊斯兰核心区的地缘结构极为支离破碎,尼罗河、两河流域、阿拉伯高原、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图兰低地,这一系列的地缘板块共同构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主体部分。但这些板块中缺乏一个强大到足以压制各边缘的地缘核心,这就导致伊斯兰世界内部缺乏维系统一的强制力,分离主义倾向严重。

  近代以后,伴随着伊斯兰文明的衰落,周围的欧洲、俄罗斯、中国以及西半球的美国相继将其超越,并对其展开争夺。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陷入了改革困境:

在之前也已分析:经过现代工业科技的加持,地缘板块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幅拉近。伊斯兰地处各大文明体系夹缝;如果贸然启动改革,本就四分五裂的次级地缘板块,必将因地缘属性的不同,被不同的周边强势地缘文明吸纳,伊斯兰文明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的改革可谓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但傻子都明白,拖下去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伊斯兰与各大主流文明的差距越拉越大,总有一天会走向败亡。

  为了拯救文明,也为了这片土地和人民沦为其他势力的附庸,伊斯兰必须自强。而在贸然改革会引发外来文明趁虚而入,导致各次级地缘板块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伊斯兰要想启动改革,首先要实现政治统一,用庞大的体量,抵消外来文明在质量上的优势——中国能在改革开放,吸收外部先进成果的同时,避免被外来势力同化演变,其秘诀就在于此。

  但中国内部各板块地缘关系紧密,能够确保政治大一统;伊斯兰的地缘结构四分五裂,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大堆不同的国家,再加上美国为持续掌控中东,有意操纵其内部各势力互相冲突,极力阻止强势本土势力出现,以防危机自身掌控,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显得困难重重。

  但再困难也得上,因为这是实现伊斯兰复兴的唯一途径。不过,现实困难摆在眼前,想要在政治层面正面突破国家的限制和美国的阻截,伊斯兰世界没有这样的条件——当年阿拉伯复兴运动的破产,证明用国家这种形式的世俗政治力量,不足以促成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

  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伊斯兰统一的势力,只能从意识形态方面切入。

  这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虽然伊斯兰世界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却一直保持统一;虽然有什叶与逊尼的矛盾,但说到底也不过是教派冲突而已。在文明体系层面,伊斯兰世界仍是大体一致的。

  这就有办法了。所谓民族、国家、文明体系,说白了都不过都是一种人类不同群体划分的标准而已。如果以民族、国家来划分,中西亚和北非那的确是四分五裂,但以文明体系为标准划分,那它们依然是一个统一体。只不过,在受历史和现代政治影响,民族国家成为主流,伊斯兰世界内部,已经以这两项标准,划分为数十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在伊斯兰文明衰落的大背景下,中东穆斯林普遍存在危机感和受压迫感,只要将这种潜藏的情绪煽动起来,并组织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势力,进而压倒原有的内部政治分歧。而在具体操作手法上,统一派选择了原教旨主义。
  以原教旨主义,作为统一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好处:

  首先,可以避开伊斯兰教派分歧。伊斯兰世界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发展水平也不同,对外部文明的接受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反应到对伊斯兰的认识和理解上,大家也存在着较大分歧,并分裂为什叶、逊尼两大教派;而二者之下,又有众多分支派系,各有各的观点的主张。

  统一派要整合伊斯兰意识形态,自然也得有一套相应的理论体系做支撑,但这么多大小派系,无论选其中哪一种,都会招致其他教派的不满,统一派又没有政治强权做靠山,来逼迫反对者就范。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索性以原教旨为理论支撑——不管你们有多大分歧,但身为穆斯林,《古兰经》你们总是必须认可的。严格以《古兰经》的教条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大家谁都不能说个错字。

  其次,原教旨主义是一种极端保守,极端反对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的理论。而在现实层面中,所有的现代思想观念几乎都是从西方导入,只要原教旨主义成了气候,伊斯兰就可以与外来思想彻底切割,这样可以避免伊斯兰统一过程中,受到不同外来思想的掣肘,防止不同外部势力利用带着深刻自身烙印的现代思煽动广大穆斯林,引发民众精神层面的混乱和政治层面的分崩离析,破坏统一派整合伊斯兰世界,拯救伊斯兰文明体系的努力。

  当然,原教旨主义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需要,这个其实统一派也明白。他们不过是利用这种保守理论,确保统一过程的稳定而已。等大一统完成,届时即便撤掉这层意识形态保护,有统一的政治权力作后盾,伊斯兰也可以以整体的姿态与外部先进文明展开交流。

  只要内部统一属性和凝聚力能够保证,那么再对外来现代文明开放时,伊斯兰便能像中国改革开放那样,牢牢掌控这种交流的主导权,进而有选择的对外来文明吸纳扬弃。在选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容后,再有步骤有规划的,对伊斯兰世界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统一改造,进而在保证伊斯兰独立延续的前提下,完成对文明体系的现代化更新。

  有这两层原因,原教旨主义便成为伊斯兰统一派的不二选择。

  只不过,原教旨主义虽然是统一派挽救伊斯兰必要之选,但仅凭于此,还不足以让伊斯兰世界完成统一和现代化。在现实中,还有巨大的力量,制约着统一派的努力,最终迫使统一派走向极端势力的深渊。

  是什么迫使伊斯兰统一派走向极端化?
言简意赅,言简意赅,言简意赅!


十一、伊斯兰极端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场“911”恐怖袭击,使伊斯兰极端势力臭名远扬,沦为人类公敌。十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清剿可谓不遗余力。但在这么强大的压力下,它们却仍然屹立不倒。虽然本拉登被击毙,基地组织也日趋没落,但近年来新生的IS,却又接过了基地的衣钵,继续恐怖的勾当,甚至其行径较前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段时间屡屡爆出的IS恐怖屠杀,以及对中东人类文明遗迹肆无忌惮的破坏,似乎向世人昭示,这场极端恐怖势力不仅未有消除,反而在一片打杀声中逆势而上,越活越滋润。

  为什么伊斯兰极端势力越来越壮大?这其实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之前也已分析:伊斯兰已经没落,急需现代化改革。可是伊斯兰世界的本部核心区——中东板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中央,是世界各大地缘势力交汇之处。在现代文明条件下,世界各大板块的地缘关系被大幅拉近,中、欧、俄甚至美国,这些强势地缘势力,都可以借助现代工业科技,对与自己接近的部分伊斯兰地区施加影响。

  在这种虎狼环伺的格局下,伊斯兰作为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且又贫弱不堪的文明体系,如果贸然启动改革,本就四分五裂的伊斯兰各国,必将因各自地缘属性的不同,被不同的周边强势地缘文明吸纳,伊斯兰文明体系将会因此分崩离析。

  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要想完成文明革新,前提条件就是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用庞大的体量,来应对文明革新过程中外来文明体系的冲击。

  但要实现政治统一谈何容易?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民族国家形式,用民族这种相对狭隘的的认同标准,替换宗教这种比较宽泛的认同体系。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世界上的传统大型统一帝国或者主要地缘势力,肢解成若干较小的政治实体。在拆分之后,他们的实力大减,彼此间也会产生冲突,这就大大降低了美国主导世界的难度。
  首先遭殃的就是老牌的英法殖民帝国。当民族自决成为潮流后,英法殖民地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以民族为标准独立建国的呼声越来越强,英法本就在二战中元气大伤,再加上殖民地争取独立势力的倒闭,再要维持殖民统治,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最终不得不放弃。

  苏联也成为下一个主要牺牲品。在民族自决的潮流之下,苏联各边缘民族的反俄独立倾向也与日俱增,最终成为苏联帝国解体的重要推手。

  而这套民族自决理论也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二战以前,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西亚和北非板块的人民,是没有太多民族意识的,他们最大的认同就是伊斯兰。但在美国的操纵下,伊斯兰世界在政治上也形成了数十个彼此独立的国家。

  当然,分为数十个国家和民族,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不属于伊斯兰了。只是,当民族国家成为主流后,它也相应的成为资源分配乃至民众认同的标准——换句话说,精英阶层用民族国家这个躯壳,来实现资源的掌控,百姓以此作为自己主要群体认同的倾向也日趋增加。

  鉴于民族国家有几十个,那也就是说,伊斯兰的世界被分成了几十个以国家为形式的利益集团。

  这下麻烦就来了。

  首先,伴随着国家的形成,伊斯兰精英阶层也就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业已完成了对伊斯兰世界的权力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而将民族国家框架升级为伊斯兰文明体系框架,这意味着中西亚和北非的社会权力架构必须进行重组。

  虽所有国家的统治者,都意识到伊斯兰世界统一的必要性。但如果这种统一会削弱自己对权力的掌控,那他们还能不能支持统一,可就不好说了。

  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统一本身就意味着权力的集中,这也就是说,大部分现有国家的掌权者,会在这场统一运动中失去权力。尤其是那些弱势国家的掌权者,在这种统一版架构中,其原有权力必将被削弱乃至剥夺,所以他们当然要誓死反对。

  当然,如果伊斯兰世界中有一家势力强大到足以收复群雄,那这些弱势国家掌权者反对与否都无关紧要。
  但问题是,伊斯兰世界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战国时代秦国这样的绝对强国,像伊朗、沙特、土耳其这些所谓的伊斯兰大国,其实也不过是相对强大而已,要想统一伊斯兰世界,实力都远远不足,而且三大国之间彼此还存在竞争。至于那些中小国家,则更不用说。

  内部政治分歧的存在,以及强权国家的空缺,意味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无法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达成——谁想出这个头,都会引发他国的群起攻之,而出头鸟又无力应对;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统一势力只能放弃自上而下的方式,转而从社会层面寻找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原教旨主义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工具,发动各国的穆斯林,进而形成一股独立的势力。由于这股势力是以伊斯兰认同而非国家认同为标准,所以可以跳出跳出现有国家框架,摆脱各国之间的分歧,只要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实力强大到压过各个国家机器的力量,那么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也就水到渠成。

  当然,这种做法,是对现有国家体制的颠覆,是对现有掌权者利益的剥夺,这自然会招致各国政府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派只有向极端化靠拢,通过组建基地和IS等恐怖组织,来与各个当权政府对抗。

  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分裂,是伊斯兰极端化的内因,而美国的压力,则是伊斯兰统一派滑下极端深渊的外部推手。

  之前已经说了,美国现在能主导中东,很大程度是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分裂。一旦伊斯兰整合成功,以一个庞大国家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其蕴含的能量将远超当下,到那时,它必不会再容忍中东由美国主导。

  由于美国本土远在西半球的美国,与中东地缘关系极为疏离。一旦伊斯兰实现统一,那即便美国仍有全球第一的实力,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时,也必然会出现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局面,最终不得不退出中东。

  鉴于中东对美国霸权的重要意义,美国退出中东,几乎就意味着其全球霸主地位的终结。既然如此,美国一定会对致力伊斯兰统一的势力大加打压。

  美国对中东游戏规则的操纵者,既然美国不允许,那么伊斯兰的统一,自然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跟美国对抗就成为统一派绕不过的坎。

  只是,伊斯兰统一派的力量,明显不足以跟美国正面对抗。面对这种困境,伊斯兰统一派只有跳出常规战争的框架,把阵地战变成游击战——具体来说,就是变身为恐怖势力,渗透到欧美内部,用发动恐怖袭击的方式,来尽可能的消耗他们的实力。基于这种游击战理念,伊斯兰统一派变身恐怖组织,也就不足为奇了。

  统一是伊斯兰挽救自身命运的唯一希望。而内外交困的处境,使极端恐怖主义成为统一派践行自身理想的仅有选择。面对这种局面,无论伊斯兰统一派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滑向极端恐怖主义的深渊。
  当然,伊斯兰统一派的这种做法,更加深了与美国以及一些伊斯兰国家的矛盾,随着恐怖袭击的接连发生,美国对他们的打压也越来越狠。而他们颠覆当权政府的做法,也会招致各国政权的反击。

  只是,就算美国和伊斯兰合法政府能打垮基地,塔利班,杀掉本拉登;依然会有IS、哈马斯,会有巴格达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美国利益与伊斯兰大一统构成根本冲突的情况下,美国想清除恐怖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简直是白日做梦。

  不过,美国做不到,中国却有可能做到。为什么这么说?


十二、为什么中国“一路一带”能削除伊斯兰极端倾向?

近年来,伊斯兰世界的极端势力有日趋兴盛之势。从之前的基地和塔利班,到现在IS,这些极端组织发动恐袭,肆意杀戮,毁灭文物,极尽反文明、反人类之能事,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

  伊斯兰极端势力形成和壮大的原因,之前已有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当前中东秩序是由美国主导。美国对中东的掌控,是建立在伊斯兰世界政治分裂的基础上,一旦中东伊斯兰核心区在政治上成为一体,美国将无力应对,所以这位全球霸主必须对任何统一企图进行打压。

  与此同时,由于统一意味着中东现有政治格局的洗牌,除了极少数强势些的政权外,大多数国家掌控者会因此失去权力,所以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对统一心有抵触。

  在这种内外交困之下,伊斯兰统一势力不可能运用常规的手段完成统一,无奈之下,只能以不对称的斗争方式,形成极端化恐怖组织,来践行他们的统一理想。反应在现实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无论是基地还是IS,这些恐怖组织都极力宣扬统一伊斯兰世界,并以此为其政治目标。

  本来,除了利益攸关方,其他人未必反对伊斯兰统一,但当统一竟然是用这种反人类、反文明的行径来实现时,那统一派沦为人类公敌也就在所难免;只是现实困境决定了,伊斯兰除了极端化,又实在没有别的选择。正是这种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了伊斯兰极端势力被万众唾弃,却还生生不息的奇怪格局。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中国的一路一带,或许是消解伊斯兰这种两难之局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之前曾经介绍过: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四分五裂,本不具备大一统的天然基础,只不过在形成之初,正赶上丝绸之路兴起,这条东西贸易线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使沿线各板块有动力进行政治整合,以减少商业交流阻碍,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而在丝绸之路衰落后,伊斯兰世界也随之分裂,再未出现长期稳定的统一。
  而现在,中国重启陆上丝绸之路,这就给了伊斯兰世界再次统一提供了一个契机,只要东西方途径中东的陆上贸易线路重启,并形成足够规模,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会重新让中西亚伊斯兰各地缘势力产生消除政治隔阂,以提高商业流通效率的动力。

  随着新丝绸之路作用的逐步发挥,依靠这条商路过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会成为推动伊斯兰世界政治统一的势力,这会对极端倾向起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作用——毕竟极端化的终极目标是统一伊斯兰;现在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纽带,不仅也可以推动统一,还可以既发财的同时,又不用担心被世人唾弃,更不用掉脑袋。

  谁都不愿意提着脑袋过日子。同样,谁都不愿意天天生活在其他人群的排斥和鄙视中。当经济能够重新成为推动统一的手段后,伊斯兰统一派的斗争方式会自然而然出现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这种经济方式来追求统一,伊斯兰世界极端化的倾向会因此受到制约。

  同时,一路一带还可以帮伊斯兰世界摆脱美国的钳制。在之前已经说了,伊斯兰之所以会在近代走向衰落,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人通过开发海洋航线,打破了中东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将这块重大收益从伊斯兰世界手中夺走。

  西方夺走伊斯兰贸易份额的过程,也同时伴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的霸权确立。等到工业革命完成,西方世界也占据了世界经济份额的绝对多数,不仅政治霸权,连经济霸权也一并形成。

  鉴于中东至关重要的地缘位置,任何一个全球霸主,都不会容忍伊斯兰统一,所以按道理说,伊斯兰绝对不能再帮霸主做大。但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伊斯兰世界要发展经济壮大自身,离不开对外贸易,尤其是资源输出;而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以及它的盟友,又几乎囊括了全球工业化经济体的全部。所以他们又成为伊斯兰世界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伊斯兰在通过石油等贸易积蓄实力的同时,这种贸易也同时让阻止自己统一的势力受益。而且,鉴于美系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这种双方之间的贸易,主导权完全在美系势力,获得石油的滋养后,他们的实力增加的更快,伊斯兰世界与他们的差距,反倒会因此越拉越大。

  而且,鉴于对方的强大,伊斯兰在与西方文明的贸易过程中,主动权一直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伊斯兰各国搞出个欧佩克来争夺石油定价权,可作为前提条件,他们必须同意以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让美国在此基础上建立金融霸权。否则的话,美国随便动点手段,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就会大乱,到那时,别说搞欧佩克跟西方争权益了,这帮产油国的政权能不能稳当都成问题。

  对伊斯兰来说,这种憋屈简直就没法提了。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如此。

  但随着中国崛起,这一切都可以改变。随着中国成长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其对中东石油资源的需求也达到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不是全球霸主,而且还跟全球霸主构成竞争,所以对伊斯兰世界而言,与中国贸易,不仅可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而且还可以利用中国与美系势力的博弈,来削弱美国对中东的掌控。

  而且,由于中国对中东的影响力远未达到美国那样的地步,所以中伊贸易过程中,双方的地位不会出现伊美之间的那种极端失衡。

  随着中伊一路一带的开拓,伊斯兰世界不仅能壮大自身,还能够逐渐扭转对美国的劣势,摆脱美国的钳制。

  当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实力与美国存在太大差距时,它无力应对美国的打压,只能通过极端的手段来反抗。但当二者差距缩小以后,伊斯兰能打的牌就多了:政治对抗、经济博弈,甚至与中俄等合纵连横等等,都可以迫使美国投鼠忌器——与极端化相比,这些办法同样可以损美国,但对自己的伤害却小的多。
  中国的一路一带,既可以为间接为伊斯兰提供实现大一统的纽带,又可以帮助伊斯兰壮大自身,摆脱美国钳制;这样一来,伊斯兰极端势力,也就丧失了它的存在价值。

  当然,对伊斯兰来说,过度依赖一路一带也不是没有风险。毕竟这意味着对中国依赖的加深。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已。鉴于中国没有美国那么强的实力,所以它也很难像美国那样,主导中东秩序,更重要的是,中东伊斯兰世界走向联合,对削弱美国霸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不会因小失大。

  所以,除非中国能成为全球霸主,否则中国不可能利用一路一带,对中东伊斯兰世界进行打压。

  而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去争当这个霸主,而且从地缘角度看,这种争霸也不符合中国利益(也许很多读者以为反对国强必霸是中国韬光养晦的忽悠,但其实这是的符合中国利益的正确主张,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云石君会在未来的中国大系中详细为大家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合作,存在共同利益基础,也给伊斯兰的统一提供了一条低风险,高收益,且更能为世人接受的正常路径。

  当然,路是有了,但伊斯兰统一势力能否将其利用得当,甚至依此完成统一梦想,那还得看它们自己的本事。而这又与伊斯兰世界的地缘结构和当代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十三、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统一?

自打阿拉伯帝国解体后,中东伊斯兰世界便陷入群雄混战的格局中。在农耕时代时,尚有塞尔柱、伊尔汗国,可以凭借武力,将伊斯兰世界的主体部分(中西亚以及北非的埃及)强行整合到一起,实现短暂的政治大一统。但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连这种昙花一现都不再有,相反,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格局更加分裂,发展到今天,别说边缘地带,就是作为主体部分的中东,都已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

  这当然不符合伊斯兰的利益。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日趋加剧的年代,伊斯兰世界地处各大地缘势力夹缝,自身又四分五裂,这无疑对其发展壮大构成极大阻碍。所以,伊斯兰世界内部,尤其是中东核心区一直有统一伊斯兰呼声。

  那么,中东伊斯兰世界到底有没有政治统一的可能呢?在此做个分析:

  看过地缘政治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大国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有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板块,凭借主体板块的强力,辐射出一个广阔的势力范围;其二则是通过一条利益纽带,将各次级地缘板块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各次级地缘板块愿意让渡部分政治权力,组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以更好的攫取利益。

  当年阿拉伯帝国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之前已经说过:阿拉伯帝国形成之时,东西方贸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中西亚地缘板块愿意通过政治整合,扫除东西贸易过程中的政治藩篱,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当丝绸之路衰落后,再无足够的利益驱动,能让各次级地缘板块将政治权力交予中央,而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的极端撕裂,又决定了中央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四方,所以分裂就此形成。

  而到近代以后,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中东作为亚欧非三大陆地缘中心的特殊区位及其丰厚的资源,吸引西方列强对其争夺,而英美两霸主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难以直接掌控,遂采取分而制之的办法,促其分裂为十多个国家,并极力维持这种分裂状态。
  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重建这种商业纽带,的确是重新打造统一体系的好办法。所以云石君在上一节中曾经说到,中国的一路一带,因为可以重建欧亚陆上经济连接体系,迎合了伊斯兰世界的统一诉求。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仅凭于此,伊斯兰世界就能重归一统。虽然丝绸之路曾经是维系阿拉伯帝国的关键,但在现代,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中东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枢垄断地位被打破。工业时代,海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打破了中东传统商路的垄断地位。而在陆路,由于高纬度地区在工业力量的支持下,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这使得即便亚欧大陆内部,中东也不再是唯一的陆路通道,北亚和中亚,在相当程度也可以承担连接东西的功能——这是农耕时代无法想象的。

  即便丝绸之路得以重建,但由于没有了以前的垄断地位,其增加伊斯兰世界各地缘板块政治凝聚力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以前只有中东一条商路,伊斯兰世界各次级地缘板块的利益的高度捆绑,反映在政治上自然就是向心力强。但现在,海路,其他陆路,都可以开展贸易,大家获取商业利益的途径已经分散,自然政治方面的凝聚力也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稳固。所以,重建商业连接纽带,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伊斯兰世界各板块的利益,但这种作用与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西亚核心区的地缘政治环境,除了欧洲、中国、印度等东西方传统势力外,美国与俄罗斯两大势力自南北而来(美国凭借霸权,以印度洋的迪拉各西亚群岛为基地,辐射中东),使伊斯兰由两面受敌变为四面被围,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

  而文明的进步,还使这种恶化被进一步放大:
  在古代,华夏、基督教、印度教的主流文明虽则强势,但受农耕文明发展水平,其地缘影响力的边界相对受限。

  比如华夏文明,由于西域足够遥远,沿途又缺乏足够体量的农耕带可做链接,所以影响力长期无法突破玉门关。

  但进入工业时代后,在工业的加持下,文明影响力的边界已经大幅拓展。也就是说,各大强势文明,吸纳边缘和周边板块的能力大幅增强。

  这种情况,意味着伊斯兰在利用商路重建各板块政治纽带的同时,其各边缘板块势必会被周边强势文明深度影响。(比如华夏文明,就可以通过这条纽带增进在新疆的影响力。鉴于工业文明条件下,华夏远胜于中西亚的地缘实力和现实国力,这场关于新疆的文明势力范围竞争,将不会重蹈农耕时代的覆辙)

  考虑到伊斯兰世界整体落后的现状、四分五裂的内部地缘政治格局,以及身处各大主流文明夹缝的窘境,这种影响程度必然十分之大。换句话说,伊斯兰在借机增进内部凝聚力的同时,必须接受接受边缘板块脱离,文明范围缩小的现实。

  这当然不是伊斯兰世界所期望的,但考虑到重建商业纽带,是实现伊斯兰世界统一,的唯一途径,所以用规模换质量,以瘦身来换取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的战略空间,已是它最不坏的选择——否则随着与其他文明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伊斯兰世界的崩溃是早晚的事。

  不过,哪怕就是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其实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就算伊斯兰放弃巴尔干、放弃南俄、放弃中国新疆、甚至放弃中亚,仅仅中东这块核心本部,也同样是四分五裂。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尼罗河流域、阿拉伯高原,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这些板块之间依然存在竞争——最关键的是,他们依然半斤八两,没有谁拥有强大到足以压倒其他版块的绝对地缘实力),再加上美国分而制之的战略,这使得即便是在中东核心区内,地缘政治冲突依旧惨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东就没有统一的可能了。虽然工业文明把伊斯兰坑的不轻,但它给伊斯兰带来的,也不尽是坏处。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各板块间的地缘关系被大幅拉近,尤其是相邻板块,存在整合为一体的可能。

  看过地缘政治日本系列的,一定记得云石君曾说过,在工业文明的加持下,日本关西—关中两大板块合二为一,最后整合成为全新的本州地缘板块。近代日本便是以这个全新的强大地缘核心为依托,压制住各边缘板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既然日本可以,那中东也未必就不能。只要中东的这些次级地缘板块中,有两个以上,通过整合成为一体,就有可能确立在区域内的绝对强势地位,进而压制不服,完成统一中东的大业。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中东的伊斯兰列强围绕地缘板块整合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埃及、沙特、土耳其、伊朗、伊拉克,这些占据较强地缘板块的国家,都先后参与了这场纷争,甚至,以色列这个特殊的犹太国家,也从相反方向介入。群雄混战之下,把中东变成了现代世界最著名,也最持久的火药桶。

  那么,中东群雄们,是怎样演绎这场惨烈大戏的呢?从这一节开始,关于伊斯兰文明体系的解读告一段落,云石君将进一步下探,进入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二级层面,从地缘角度分析这些区域豪强,都采取过,或者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这些战略是出于何种考虑,又对中东局势的发展演变和当下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十四、为什么伊朗与美国这对“好基友”会反目成仇?

伊朗跟美国的过结,对中东局势有所了解的都不会陌生。几十年来,美国对伊朗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使伊朗国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即便如此,伊朗也毫不服软,甚至以研发核武相抗。甚至,近期,美国阶段性的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但即便如此,伊朗仍态度冷淡,掌握实际权力的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表态中,对可对美伊关系解冻仍抱有极深疑虑。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美伊的长期敌对呢?按照通常的解释,根源在于1979年那场伊斯兰革命。在那场震惊全球的革命中,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建立了现在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作为反应,美国加强了对伊斯兰共和国的进逼,这又引发了著名的伊朗人质危机,52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被伊朗扣为人质。虽然人质危机最终和平解决,但伊美却也从此彻底化友为敌。

  这是主流的解释。但这并不符合地缘政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道理很简单,国与国关系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利益。对美国和伊朗这种在地缘、人种、文明等特质上毫不搭界的国家来说,国家利益更是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全部理由。

  当然,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这无疑会让美国受到损失。但国家外交政策从来都是向前看的,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美国完全应该承认现实,与新生的伊斯兰政权继续合作,以维系自己在伊朗的战略利益。而作为新掌权的伊斯兰势力,不管以前对美国态度如何,但当掌权后,其就必须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而对美关系对伊朗意味着什么,伊斯兰政权不可能不清楚。

  所以,按照正常逻辑,伊美关系可能会因伊斯兰革命受一些波折,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两国以此为界,从此分道扬镳,成为针锋相对的死对头。

  这是为什么?

  是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当然,原教旨主义确实排斥西方文明,但这绝不是理由——大不了用些政策和手段,将对美交流限定在单纯的政治经济层面就行了,沙特这帮海湾王权国家就是这么干的。美国又不是梵蒂冈。它跟伊朗打交道是为了获利,只要利益能保证,压根不会管你什么文明体系意识形态。

  哪是政治势力还不够成熟?就伊朗来说,可能伊斯兰势力刚掌权时会这样。但几十年下来,再死心眼的政权也都明白过来了——如果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搞不懂的话,它们根本不可能把统治维系这么久。至于美国,那就更不用说。

既然如此,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维系伊美友好的共同利益基础已不复存在,甚至转向对立和冲突。而伊斯兰革命,只不过是这种伊朗国家利益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表象罢了。也只有如此,方能解释为何伊美对峙能长达三十年之久。

  那么,伊美的国家利益是怎样从共赢转向对立的呢?这要从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寻找答案。

  在之前介绍过近代到来之前,伊朗在争夺伊斯兰世界主导权过程中的地缘政治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夺取中亚和阿富汗,取得对当时的伊斯兰霸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优势。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伊朗甚至在宗教上转型为什叶派,以切断中东逊尼派势力与中亚板块之间的文化联系通道。
  只不过伊朗的这个战略落空了。落空的原因很简单,工业时代逐渐来临,伊斯兰世界走向没落,基督教文明成为世界主宰。在亚欧大陆北部,东欧的俄罗斯强势崛起,向亚洲深入拓展。面对俄罗斯的强势进逼,伊朗别说什么图谋中亚了,连自身都面临俄罗斯的重大威胁。

  这也就成为伊朗与美国结盟的最直接理由。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中亚被其牢牢掌控,并积极南下中东。伊朗的北方边境与苏联中亚板块直接接壤,这种地缘格局,当然令伊朗寝食难安。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当然要紧紧依靠美国。

  而对美国来说,支持伊朗,不仅可以北抗苏联,还可以西压阿拉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拉伯复兴运动如火如荼,不仅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连连爆发战争,并且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大国还与苏联关系密切;更要命的是,阿拉伯民族复兴运动的根本目标,是将阿拉伯世界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埃及和叙利亚还曾一度合并),进而一统中东伊斯兰世界。

  这都与美国利益构成严重冲突。反以亲苏自不必说,阿拉伯的统一伊斯兰构想,也与美国利益背道而驰。

  在之前已经分析过,鉴于中东与美国本土地缘关系极端疏离,所以美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并不稳固,如果伊斯兰世界政治上统一,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地缘势力,美国强龙不压地头蛇,对中东的控制也就走向终结。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当然要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支持什叶派的伊朗,打压逊尼派的阿拉伯。

  伊朗有需,美国有求,二者一拍即合,伊朗的巴列维王朝顿时成了美国的铁杆盟友。

  但受美国保护和援助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得和苏联对着干。

  当然,这也符合伊朗传统的地缘政治战略——夺取中亚。只要真能跟着美国把苏联耗垮,那作为美国的坚实盟友,伊朗自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把这块从萨法维帝国时期就梦寐以求的广袤土地纳入自家势力范围。

  但问题是,苏联好歹是个超级大国,哪是说垮就垮的了的?伊朗这么做,固然会给苏联的南线带来些麻烦,但反过来,也给自己带来的更大的压力——自己的资源耗费,尤其是军事开支因此居高不下。

  到70年代,这种情况变的更加严重。此时冷战已进入第二阶段,苏联转守为攻,美国则因越战失利,国力大伤,在战略上转为守势——这意味着伊朗独自承担的苏联压力因此大增。

  而中东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更加重了伊朗的战略危机。冷战后兴起的全球化浪潮已经达到一个小高峰,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波斯湾地带的石油储藏逐渐开发,相关国家纷纷因此致富,战略重要性也因此大增。
  当然,伊朗也是波斯湾地区的国家,这场石油盛宴也少不了它一份。但是,受益最大的却不是伊朗,而是以沙特、伊拉克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而他们与伊朗是千年宿敌。

  而与此同时,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一番动荡后,美元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达成协议,将美元与石油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这一系列变动,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海湾石油的重要意义,大幅提升了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国力和战略价值,阿拉伯联盟的主导权,从埃及——叙利亚转移到了沙特——伊拉克手中;而且在苏攻美守的格局下,仅凭一个伊朗,也不足以支撑美国在中东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缔盟,不仅可以稳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权,还可以在阿拉伯联盟内部,对当时亲苏的埃及——叙利亚形成牵制。

  这几乎就是美日韩同盟在中东的翻版。日本与韩国不管有多大矛盾,但都只能在美国的控制下,共同为对抗中苏(俄)的大战略服务。

  这种做法,因为日本基本被美彻底掌控,韩国又受朝鲜因素掣肘,所以在东亚可以行得通。但在中东,则注定只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

  波斯系与阿拉伯系围绕中东统治权的争斗已延续了上千年,矛盾不可能缓和。现在海湾阿拉伯国家靠着石油收入实力暴涨,又获得美国支持,这回大大增强它们跟伊朗对抗的底气。而最为关键的是,美国在中东的优势远不如东亚,所以阿拉伯们不必太过担心美国因此对自己怎么样——逼急了老子索性改投苏联,你美国佬立马就得抓瞎。

  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使伊朗成为区域内的最大受害者。美国或许可以支持伊朗抗苏,但绝对不会在它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争斗中提供支持——而随着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国力暴涨,他们对伊朗的压力越来越大。

  既然如此,伊美同盟的根基就出现了裂痕——亲美所带来的好处,逐渐被苏联的强大压力,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崛起所抵消。

  这种情况下,伊朗国内不可避免的会分裂为两派:继续伊美同盟,与抛弃伊美同盟。

  抛弃伊美同盟的坏处,就是必须从此放弃传统的经营中亚战略。但好处也很明显,就是能极大的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从而避免两面受敌的巨大压力,甚至还有可能得到来自苏联的支持——这会增强自己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博弈能力!比起中亚,阿拉伯半岛的地缘实力和价值明显高的多!

  不过巴列维王朝依然选择了亲美。而既然如此,那也就意味着,伊朗必须独力应对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威胁——而且是在承受苏联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这当然是伊朗不能承受之重。对此,巴列维国王的办法是自力更生:他在伊朗境内发起“白色革命”,希望解放伊朗的生产力,将其打造成一个现代的工业化国家。

  伊朗是中东数一数二的区域性地缘大国,石油资源也极为丰富,伊朗高原又对两河流域、波斯湾沿岸等阿拉伯精华之地形成地缘压制。所以,如果伊朗真能将自己的地缘实力充分释放,那收复伊拉克、沙特并非不可能。

  翻看巴列维国王“白色革命”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主要包括: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工业企业私有化、构建合理劳资关系,推行普选、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等。如果真能实现,那伊朗还真能成为其所设想的“世界第五强国”。

  但问题是,这压根实现不了。这么大的国家改造计划,其投入也必然是个天文数字,而且还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伊朗虽然在中东还算得上个大户,但要同时应对苏联和海湾阿拉伯国家,手头资源其实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家安全形势日趋紧张,所以根本就不是改革的好时机。

  但这是在不改变亲美立场下,伊朗维系自身区域强国地位的唯一选择。所以巴列维国王不顾一切强力推行。

  而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引发强烈的社会动荡,大量利益受损者,包括被这种西方化世俗化模式强烈冲击的什叶派教士阶层,向政府展开了激烈的反击。

  反击的理由,就是巴列维政府高度腐败。其实腐败这事儿什么时候都有,之所以现在成了理由,不过是因为巴列维惹出这么多乱子,自己又没有资源摆平,所以被这些反对派的人拧了出来,成为巴列维王朝不具备统治合法性的一大罪证。

  在改革引发的动荡冲击下,巴列维王朝无力应对,黯然下台。而这样的结果,也反映出一件事:在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结盟后,伊朗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空前恶化。

  现在的伊朗,外不足以同时对抗苏阿,内无法推行改革强国。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要保证国家安全,进而发展壮大,就必须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放弃伊美联盟,与苏联的和解。在这种逻辑下,新生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分手,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分手归分手,伊斯兰共和国最开始并不打算反美,也没准备亲苏,而是打出独立自主的口号。只是很快,伊朗便改变了做法,转而有限度的与苏联合作,与美国则彻底决裂,成为生死仇敌。

  伊朗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十五、伊朗到底有啥"罪",美国非得跟它过不去?

  自打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美伊关系便发生重大转折,伊朗从美国在中东的最大盟友,变为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死敌。之后几十年,美国对伊朗一直竭力打压,虽然最近因为中东战略调整,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稍有放松,但整体上伊美关系仍处于对立,伊朗对美国的戒心也并未因此消解。

  美国之所以打压伊朗,表面上是当年革命中,新生的伊斯兰共和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但实际原因远没有这么简单。之前已经说过:美伊同盟建立在单纯的共同国家利益之上,这种关系不受政权更迭影响;而沙特的例子也证明了,保守意识形态也不是导致新生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决裂的根本因素。美伊之所以分道扬镳,乃是沙特、伊拉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因石油暴富,又与美国缔盟,使伊朗不得不同时面临苏联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双重压力,地缘政治环境空前恶化。

  鉴于美国不可能帮助伊朗打压海湾阿拉伯国家,伊朗更愿意解除美伊同盟,换来与苏和解,集中精力搞定阿拉伯。鉴于巴列维王朝执意亲美,遂被推翻,而新生的伊斯兰政权,旋即解除了美伊同盟。

  但解除美伊同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和美国反目。事实上,伊朗打出的口号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也就是说,它并不想倒向苏联。

  而事实上,伊朗也确实没有转向苏联的战略基础:

  从苏联的角度出发,石油美元的形成,使美国获得了操纵油价的能力,依靠资源输出维生的苏联,国家命根子从此系于美国之手。为了打破石油美元,苏联必须夺取中东主导权,所以必须对伊朗实现彻底掌控。

  伊朗虽然不愿继续亲美,但更不愿意成为苏联的马仔——地缘关系决定了,亲美,伊朗至少还能维持独立,亲苏,那山水相连的苏联,可能趁此机会将伊朗变为东欧那样的卫星国。既然苏联的胃口超出了伊朗的支付能力,苏伊联盟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

  当然,伊朗好不容易才跟美国决裂,苏联也不敢直接逼它,否则它又重回美国怀抱那就坏了。但是,苏联却可以从侧面逼伊朗就犯。几乎就在伊斯兰革命爆发的同时,苏联入侵阿富汗。如果苏联在阿富汗站稳脚跟,那便意味着将从北、东两个方向对伊朗实现包夹,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就算有美国撑腰,都不是苏联对手,到时候想对苏联妥协都不行。因此,阿富汗问题,就成了横在伊朗与苏联之间的梗阻。

  从伊朗“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可知,伊朗的国家战略,其实是想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将伊斯兰世界联合起来,使中东摆脱美苏钳制,形成独立一极——这实际上与美苏的利益同时构成冲突。美苏虽然在中东争的热火朝天,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主导权,可不是要为伊斯兰大一统做嫁衣裳。

  咋一看,伊朗这种做法还真是大胆——毕竟这可是要在美苏两强的夹缝中夺食。但实际上,由于地缘的关系,美苏在中东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所以对当地代理人的依赖程度过重——再加上伊朗好歹也是中东第一大国,所以他完全有能力穿梭于美苏之间,利用美苏对峙的空子,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美苏知道伊朗没安好心,但出于彼此顾忌,不仅奈何不了它,还得争相拉拢。在这种局面下,只要伊朗一鼓作气,收服阿拉伯半岛,在中东形成绝对优势,美苏还真只能承认它的地位。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大一统也就水到渠成。

  而收服阿拉伯,最重要的就是收服伊拉克。阿拉伯世界中,埃及业已没落,叙利亚是什叶派掌权,与自己颇有渊源,沙特虽然有石油,但全境多为荒漠,完全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的能力,地缘实力和战争潜力都十分有限。所以,只要把伊拉克收服,伊朗整合伊斯兰的构想也就完成大半。

  而且,伊朗也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在国力上,当时的伊朗强于伊拉克;地缘上,伊朗高原对伊拉克的核心——两河流域形成压制;文化上,伊拉克虽是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在位,但民众大多信奉什叶派;而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已经占据了伊斯兰世界大一统的意识形态高地,获得了道义优势;国际形势上,放弃亲美立场后,伊苏虽然并未因此走到一起,但也较之前大幅缓和,而随后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不能自拔,也使它更加无力逼迫伊朗,伊朗在北线的压力骤减;最后,萨达姆也是个有一统中东抱负的野心家,虽然他与美国十分亲密,但与苏联也同样关系不错——既然这家伙同样无法彻底控制,而且坐大后同样会推动中东整合,那么美苏就算支持他,力度同样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与伊拉克,这两个占据中东两大最强地缘板块,同时又都有整合伊斯兰野心的国家,矛盾迅速激化。甚至,伊拉克还率先出手,趁着伊朗爆发革命,国内动荡之机,对伊朗展开攻击。两伊战争爆发。

  按照冷战惯例,这种区域战争,很容易演变成交战双方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站队——就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样。

  但两伊战争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因为美苏在中东的影响力都相对有限,交战的伊朗、伊拉克又是中东最强的两个地缘大国,这也就是说,不管谁最终获胜,它都会强大到摆脱美苏钳制,获得中东主导权——而这是美苏都不愿看到的。所以两伊战争出现了一种奇葩现象,就是美苏在二者间轮流下注,甚至同时投向某一弱势方——说白了,既然两伊绝不会真心倒向任何一方,那就让他们互相消耗,但谁又灭不了谁,以确保他们都别坐大,以免危及自身在中东的利益。
  在这种思路下,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呈现为表里不一的奇葩状态——首先,他必须制裁伊朗。毕竟伊斯兰政权独立自主的思路,让自己在伊朗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对苏联的制衡也大受影响。但出于现实考虑,当伊拉克取得优势后,美国甚至还偷偷卖给伊朗武器——此事被媒体披露后,甚至引发里根政府的严重政治危机,是为“伊朗门事件“。

  不过总的说来,美国打压伊朗的战略方向并没有改变——毕竟伊朗是中东第一地缘大国,这样一个国家,只要不掌控在手中,那即便它不亲苏,对美国对中东秩序的主导依然构成巨大威胁。只不过由于伊拉克的存在,美国必须适当限制打压力度,甚至稍加帮助,使它们的两虎相争得以持续,互相消耗,这样美国的相对优势才能够保持。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从80年代末开始,苏联急剧衰落,并最终解体,而美国又发动了两次伊拉克战争,这一阶段,美国依然保持对伊朗的制裁。

  这看上去有些奇怪。毕竟两伊是仇敌,既然美国要搞萨达姆,那么伊朗完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而对伊朗而言,随着美国与伊拉克翻脸,阿拉伯的威胁大幅减弱,相反,北线苏联的没落,又给了它重启中亚传统地缘政治战略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美伊关系完全有缓和的空间——二者重归就好,不仅可以打压伊拉克,还可以一起合伙去撬苏联的中亚故土。

  实际上伊朗应也有此意。在拉夫桑贾尼(1989-1997)和哈塔米担任伊朗总统期间(1997-2005)伊朗确实有意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政治立场也趋于温和。

  但对伊朗释放的善意,美国并未接招。之所以如此,与中东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密不可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大幅萎缩。而中东内部,经过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均元气大伤,美国的长期制裁,更使伊朗经济发展限于停滞,而伊拉克方面,又因海湾战争直接沉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中东呈现出一家独大之势。

  以前美国和巴列维王朝结盟,是需要应对苏联的强大威胁。现在苏联没了,中东土著势力也被整的稀里哗啦,既然如此,美国何必要再跟伊朗恢复当年关系?

  打压伊拉克?以美国现在的实力,有没有伊朗,打压伊拉克都不是难事(萨达姆覆没的事实也证明了,美国的确不需要伊朗的帮助)

  撬俄罗斯的后院?这个伊朗确实能发挥作用。但伊朗毕竟是中东第一大国,虽然现实国力受压,但地缘实力犹在,一旦跟他和解,那犹如猛虎下山。而且地缘关系决定了,真要二者合作,把阿富汗甚至俄罗斯的中亚后院拿下,受益最大的也是伊郎而非美国——而且这些亚欧大陆内陆地区,美国很难直接控制,必须假伊朗之手。这也就是说,如果到时候伊朗跟美国翻脸,那美国将鸡飞蛋打!
  得到中亚的伊朗,那可就不是区域大国的地缘实力了,几乎已具备了准世界大国的体量。而且,在俄罗斯认清阿富汗和中亚南部丢失的现实后(北部的哈萨克斯坦在地缘属性上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又与中国地缘关系紧密,所以基本不可能被美伊撬动),那它完全可以通过与伊朗和解,将这股祸水引向中东。

  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得到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后,伊朗向东北方向的拓展也就到了尽头。毕竟再往前走,与自己的核心区越来越远,与俄罗斯核心区甚至中国越来越近,地缘格局决定了,伊朗很难再在这些远端板块取得突破。而且,得到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后,伊朗也有了足够的地缘实力,可以向中东方向发起攻击。

  中东的地缘价值远高于亚欧大陆内部;而且中东都是伊斯兰国家,文化相近便于经营;政治上,中东四分五裂,更加容易对付。而且拿下中东,意味着统一伊斯兰的抱负得以实现。这种种因素,足以让伊朗改弦易辙。

  当然,伊朗这么做,会颠覆美国对中东的主导,所以会招来美国的疯狂报复。

  虽然美国会反对,但伊朗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个准世界级地缘大国,已经有了充足的实力。而美国毕竟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在该地实力相对有限——再加上伊朗一路向西,会使美国丧失在中东的主导,进而导致全球其霸权崩盘,所以中俄在这一阶段肯定会对伊朗大力支持。

  有准大国的实力,加上中俄的鼎力支持,再加上伊朗高原的地缘优势,届时的伊朗,完全有可能压制住地缘关系疏离的美国和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国家,完成对中东的整合。

  综上所述,当年美伊联盟的基础,是构建在应对苏联进逼压力之上的,是一种防御性联盟。当苏联衰落后,伊朗的地缘实力和战略区位决定了,如果美国恢复当年与伊朗的亲密,将它作为一种攻击性联盟,那发展到最后,反而会使伊朗由此做大,最终将自己反噬。

  基于这种恐惧,美国即便是在打击伊拉克,甚至跳进亚欧大陆内部发动阿富汗战争时,都宁愿亲力亲为,绝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拉拢伊朗,给它趁机做大的机会。

  既然在伊朗最有用处的时候,美国都不愿意与伊和解。那美伊对抗的基调也就此注定。

  总而言之。伊朗中东地缘大国的地位,使它天生具备主导中东秩序的可能,这与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形成不可调和的冲突。

  即便当下,出于中东乃至全球战略的调整,美国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调整,只要美国腾出手来,必然会重新加大对伊压制。

  而伊朗对此也心知肚明,故在伊核协议达成后,仍反复重申反美立场不变。

  所以,只要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美伊的对抗还会长时期维持下去,中间或有缓和,但整体趋势难以逆转。

十一、伊斯兰极端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场“911”恐怖袭击,使伊斯兰极端势力臭名远扬,沦为人类公敌。十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清剿可谓不遗余力。但在这么强大的压力下,它们却仍然屹立不倒。虽然本拉登被击毙,基地组织也日趋没落,但近年来新生的IS,却又接过了基地的衣钵,继续恐怖的勾当,甚至其行径较前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段时间屡屡爆出的IS恐怖屠杀,以及对中东人类文明遗迹肆无忌惮的破坏,似乎向世人昭示,这场极端恐怖势力不仅未有消除,反而在一片打杀声中逆势而上,越活越滋润。

  为什么伊斯兰极端势力越来越壮大?这其实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之前也已分析:伊斯兰已经没落,急需现代化改革。可是伊斯兰世界的本部核心区——中东板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中央,是世界各大地缘势力交汇之处。在现代文明条件下,世界各大板块的地缘关系被大幅拉近,中、欧、俄甚至美国,这些强势地缘势力,都可以借助现代工业科技,对与自己接近的部分伊斯兰地区施加影响。

  在这种虎狼环伺的格局下,伊斯兰作为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且又贫弱不堪的文明体系,如果贸然启动改革,本就四分五裂的伊斯兰各国,必将因各自地缘属性的不同,被不同的周边强势地缘文明吸纳,伊斯兰文明体系将会因此分崩离析。

  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要想完成文明革新,前提条件就是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用庞大的体量,来应对文明革新过程中外来文明体系的冲击。

  但要实现政治统一谈何容易?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民族国家形式,用民族这种相对狭隘的的认同标准,替换宗教这种比较宽泛的认同体系。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世界上的传统大型统一帝国或者主要地缘势力,肢解成若干较小的政治实体。在拆分之后,他们的实力大减,彼此间也会产生冲突,这就大大降低了美国主导世界的难度。
  首先遭殃的就是老牌的英法殖民帝国。当民族自决成为潮流后,英法殖民地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以民族为标准独立建国的呼声越来越强,英法本就在二战中元气大伤,再加上殖民地争取独立势力的倒闭,再要维持殖民统治,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最终不得不放弃。

  苏联也成为下一个主要牺牲品。在民族自决的潮流之下,苏联各边缘民族的反俄独立倾向也与日俱增,最终成为苏联帝国解体的重要推手。

  而这套民族自决理论也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二战以前,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西亚和北非板块的人民,是没有太多民族意识的,他们最大的认同就是伊斯兰。但在美国的操纵下,伊斯兰世界在政治上也形成了数十个彼此独立的国家。

  当然,分为数十个国家和民族,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不属于伊斯兰了。只是,当民族国家成为主流后,它也相应的成为资源分配乃至民众认同的标准——换句话说,精英阶层用民族国家这个躯壳,来实现资源的掌控,百姓以此作为自己主要群体认同的倾向也日趋增加。

  鉴于民族国家有几十个,那也就是说,伊斯兰的世界被分成了几十个以国家为形式的利益集团。

  这下麻烦就来了。

  首先,伴随着国家的形成,伊斯兰精英阶层也就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业已完成了对伊斯兰世界的权力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而将民族国家框架升级为伊斯兰文明体系框架,这意味着中西亚和北非的社会权力架构必须进行重组。

  虽所有国家的统治者,都意识到伊斯兰世界统一的必要性。但如果这种统一会削弱自己对权力的掌控,那他们还能不能支持统一,可就不好说了。

  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统一本身就意味着权力的集中,这也就是说,大部分现有国家的掌权者,会在这场统一运动中失去权力。尤其是那些弱势国家的掌权者,在这种统一版架构中,其原有权力必将被削弱乃至剥夺,所以他们当然要誓死反对。

  当然,如果伊斯兰世界中有一家势力强大到足以收复群雄,那这些弱势国家掌权者反对与否都无关紧要。
  但问题是,伊斯兰世界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战国时代秦国这样的绝对强国,像伊朗、沙特、土耳其这些所谓的伊斯兰大国,其实也不过是相对强大而已,要想统一伊斯兰世界,实力都远远不足,而且三大国之间彼此还存在竞争。至于那些中小国家,则更不用说。

  内部政治分歧的存在,以及强权国家的空缺,意味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无法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达成——谁想出这个头,都会引发他国的群起攻之,而出头鸟又无力应对;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统一势力只能放弃自上而下的方式,转而从社会层面寻找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原教旨主义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工具,发动各国的穆斯林,进而形成一股独立的势力。由于这股势力是以伊斯兰认同而非国家认同为标准,所以可以跳出跳出现有国家框架,摆脱各国之间的分歧,只要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实力强大到压过各个国家机器的力量,那么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也就水到渠成。

  当然,这种做法,是对现有国家体制的颠覆,是对现有掌权者利益的剥夺,这自然会招致各国政府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派只有向极端化靠拢,通过组建基地和IS等恐怖组织,来与各个当权政府对抗。

  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分裂,是伊斯兰极端化的内因,而美国的压力,则是伊斯兰统一派滑下极端深渊的外部推手。

  之前已经说了,美国现在能主导中东,很大程度是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分裂。一旦伊斯兰整合成功,以一个庞大国家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其蕴含的能量将远超当下,到那时,它必不会再容忍中东由美国主导。

  由于美国本土远在西半球的美国,与中东地缘关系极为疏离。一旦伊斯兰实现统一,那即便美国仍有全球第一的实力,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时,也必然会出现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局面,最终不得不退出中东。

  鉴于中东对美国霸权的重要意义,美国退出中东,几乎就意味着其全球霸主地位的终结。既然如此,美国一定会对致力伊斯兰统一的势力大加打压。

  美国对中东游戏规则的操纵者,既然美国不允许,那么伊斯兰的统一,自然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跟美国对抗就成为统一派绕不过的坎。

  只是,伊斯兰统一派的力量,明显不足以跟美国正面对抗。面对这种困境,伊斯兰统一派只有跳出常规战争的框架,把阵地战变成游击战——具体来说,就是变身为恐怖势力,渗透到欧美内部,用发动恐怖袭击的方式,来尽可能的消耗他们的实力。基于这种游击战理念,伊斯兰统一派变身恐怖组织,也就不足为奇了。

  统一是伊斯兰挽救自身命运的唯一希望。而内外交困的处境,使极端恐怖主义成为统一派践行自身理想的仅有选择。面对这种局面,无论伊斯兰统一派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滑向极端恐怖主义的深渊。
  当然,伊斯兰统一派的这种做法,更加深了与美国以及一些伊斯兰国家的矛盾,随着恐怖袭击的接连发生,美国对他们的打压也越来越狠。而他们颠覆当权政府的做法,也会招致各国政权的反击。

  只是,就算美国和伊斯兰合法政府能打垮基地,塔利班,杀掉本拉登;依然会有IS、哈马斯,会有巴格达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美国利益与伊斯兰大一统构成根本冲突的情况下,美国想清除恐怖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简直是白日做梦。

  不过,美国做不到,中国却有可能做到。为什么这么说?


十二、为什么中国“一路一带”能削除伊斯兰极端倾向?

近年来,伊斯兰世界的极端势力有日趋兴盛之势。从之前的基地和塔利班,到现在IS,这些极端组织发动恐袭,肆意杀戮,毁灭文物,极尽反文明、反人类之能事,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

  伊斯兰极端势力形成和壮大的原因,之前已有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当前中东秩序是由美国主导。美国对中东的掌控,是建立在伊斯兰世界政治分裂的基础上,一旦中东伊斯兰核心区在政治上成为一体,美国将无力应对,所以这位全球霸主必须对任何统一企图进行打压。

  与此同时,由于统一意味着中东现有政治格局的洗牌,除了极少数强势些的政权外,大多数国家掌控者会因此失去权力,所以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对统一心有抵触。

  在这种内外交困之下,伊斯兰统一势力不可能运用常规的手段完成统一,无奈之下,只能以不对称的斗争方式,形成极端化恐怖组织,来践行他们的统一理想。反应在现实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无论是基地还是IS,这些恐怖组织都极力宣扬统一伊斯兰世界,并以此为其政治目标。

  本来,除了利益攸关方,其他人未必反对伊斯兰统一,但当统一竟然是用这种反人类、反文明的行径来实现时,那统一派沦为人类公敌也就在所难免;只是现实困境决定了,伊斯兰除了极端化,又实在没有别的选择。正是这种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了伊斯兰极端势力被万众唾弃,却还生生不息的奇怪格局。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中国的一路一带,或许是消解伊斯兰这种两难之局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之前曾经介绍过: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四分五裂,本不具备大一统的天然基础,只不过在形成之初,正赶上丝绸之路兴起,这条东西贸易线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使沿线各板块有动力进行政治整合,以减少商业交流阻碍,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而在丝绸之路衰落后,伊斯兰世界也随之分裂,再未出现长期稳定的统一。
  而现在,中国重启陆上丝绸之路,这就给了伊斯兰世界再次统一提供了一个契机,只要东西方途径中东的陆上贸易线路重启,并形成足够规模,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会重新让中西亚伊斯兰各地缘势力产生消除政治隔阂,以提高商业流通效率的动力。

  随着新丝绸之路作用的逐步发挥,依靠这条商路过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会成为推动伊斯兰世界政治统一的势力,这会对极端倾向起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作用——毕竟极端化的终极目标是统一伊斯兰;现在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纽带,不仅也可以推动统一,还可以既发财的同时,又不用担心被世人唾弃,更不用掉脑袋。

  谁都不愿意提着脑袋过日子。同样,谁都不愿意天天生活在其他人群的排斥和鄙视中。当经济能够重新成为推动统一的手段后,伊斯兰统一派的斗争方式会自然而然出现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这种经济方式来追求统一,伊斯兰世界极端化的倾向会因此受到制约。

  同时,一路一带还可以帮伊斯兰世界摆脱美国的钳制。在之前已经说了,伊斯兰之所以会在近代走向衰落,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人通过开发海洋航线,打破了中东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将这块重大收益从伊斯兰世界手中夺走。

  西方夺走伊斯兰贸易份额的过程,也同时伴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的霸权确立。等到工业革命完成,西方世界也占据了世界经济份额的绝对多数,不仅政治霸权,连经济霸权也一并形成。

  鉴于中东至关重要的地缘位置,任何一个全球霸主,都不会容忍伊斯兰统一,所以按道理说,伊斯兰绝对不能再帮霸主做大。但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伊斯兰世界要发展经济壮大自身,离不开对外贸易,尤其是资源输出;而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以及它的盟友,又几乎囊括了全球工业化经济体的全部。所以他们又成为伊斯兰世界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伊斯兰在通过石油等贸易积蓄实力的同时,这种贸易也同时让阻止自己统一的势力受益。而且,鉴于美系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这种双方之间的贸易,主导权完全在美系势力,获得石油的滋养后,他们的实力增加的更快,伊斯兰世界与他们的差距,反倒会因此越拉越大。

  而且,鉴于对方的强大,伊斯兰在与西方文明的贸易过程中,主动权一直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伊斯兰各国搞出个欧佩克来争夺石油定价权,可作为前提条件,他们必须同意以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让美国在此基础上建立金融霸权。否则的话,美国随便动点手段,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就会大乱,到那时,别说搞欧佩克跟西方争权益了,这帮产油国的政权能不能稳当都成问题。

  对伊斯兰来说,这种憋屈简直就没法提了。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如此。

  但随着中国崛起,这一切都可以改变。随着中国成长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其对中东石油资源的需求也达到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不是全球霸主,而且还跟全球霸主构成竞争,所以对伊斯兰世界而言,与中国贸易,不仅可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而且还可以利用中国与美系势力的博弈,来削弱美国对中东的掌控。

  而且,由于中国对中东的影响力远未达到美国那样的地步,所以中伊贸易过程中,双方的地位不会出现伊美之间的那种极端失衡。

  随着中伊一路一带的开拓,伊斯兰世界不仅能壮大自身,还能够逐渐扭转对美国的劣势,摆脱美国的钳制。

  当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实力与美国存在太大差距时,它无力应对美国的打压,只能通过极端的手段来反抗。但当二者差距缩小以后,伊斯兰能打的牌就多了:政治对抗、经济博弈,甚至与中俄等合纵连横等等,都可以迫使美国投鼠忌器——与极端化相比,这些办法同样可以损美国,但对自己的伤害却小的多。
  中国的一路一带,既可以为间接为伊斯兰提供实现大一统的纽带,又可以帮助伊斯兰壮大自身,摆脱美国钳制;这样一来,伊斯兰极端势力,也就丧失了它的存在价值。

  当然,对伊斯兰来说,过度依赖一路一带也不是没有风险。毕竟这意味着对中国依赖的加深。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已。鉴于中国没有美国那么强的实力,所以它也很难像美国那样,主导中东秩序,更重要的是,中东伊斯兰世界走向联合,对削弱美国霸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不会因小失大。

  所以,除非中国能成为全球霸主,否则中国不可能利用一路一带,对中东伊斯兰世界进行打压。

  而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去争当这个霸主,而且从地缘角度看,这种争霸也不符合中国利益(也许很多读者以为反对国强必霸是中国韬光养晦的忽悠,但其实这是的符合中国利益的正确主张,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云石君会在未来的中国大系中详细为大家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合作,存在共同利益基础,也给伊斯兰的统一提供了一条低风险,高收益,且更能为世人接受的正常路径。

  当然,路是有了,但伊斯兰统一势力能否将其利用得当,甚至依此完成统一梦想,那还得看它们自己的本事。而这又与伊斯兰世界的地缘结构和当代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十三、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统一?

自打阿拉伯帝国解体后,中东伊斯兰世界便陷入群雄混战的格局中。在农耕时代时,尚有塞尔柱、伊尔汗国,可以凭借武力,将伊斯兰世界的主体部分(中西亚以及北非的埃及)强行整合到一起,实现短暂的政治大一统。但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连这种昙花一现都不再有,相反,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格局更加分裂,发展到今天,别说边缘地带,就是作为主体部分的中东,都已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

  这当然不符合伊斯兰的利益。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日趋加剧的年代,伊斯兰世界地处各大地缘势力夹缝,自身又四分五裂,这无疑对其发展壮大构成极大阻碍。所以,伊斯兰世界内部,尤其是中东核心区一直有统一伊斯兰呼声。

  那么,中东伊斯兰世界到底有没有政治统一的可能呢?在此做个分析:

  看过地缘政治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大国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有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板块,凭借主体板块的强力,辐射出一个广阔的势力范围;其二则是通过一条利益纽带,将各次级地缘板块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各次级地缘板块愿意让渡部分政治权力,组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以更好的攫取利益。

  当年阿拉伯帝国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之前已经说过:阿拉伯帝国形成之时,东西方贸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中西亚地缘板块愿意通过政治整合,扫除东西贸易过程中的政治藩篱,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当丝绸之路衰落后,再无足够的利益驱动,能让各次级地缘板块将政治权力交予中央,而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的极端撕裂,又决定了中央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四方,所以分裂就此形成。

  而到近代以后,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中东作为亚欧非三大陆地缘中心的特殊区位及其丰厚的资源,吸引西方列强对其争夺,而英美两霸主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难以直接掌控,遂采取分而制之的办法,促其分裂为十多个国家,并极力维持这种分裂状态。
  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重建这种商业纽带,的确是重新打造统一体系的好办法。所以云石君在上一节中曾经说到,中国的一路一带,因为可以重建欧亚陆上经济连接体系,迎合了伊斯兰世界的统一诉求。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仅凭于此,伊斯兰世界就能重归一统。虽然丝绸之路曾经是维系阿拉伯帝国的关键,但在现代,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中东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枢垄断地位被打破。工业时代,海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打破了中东传统商路的垄断地位。而在陆路,由于高纬度地区在工业力量的支持下,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这使得即便亚欧大陆内部,中东也不再是唯一的陆路通道,北亚和中亚,在相当程度也可以承担连接东西的功能——这是农耕时代无法想象的。

  即便丝绸之路得以重建,但由于没有了以前的垄断地位,其增加伊斯兰世界各地缘板块政治凝聚力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以前只有中东一条商路,伊斯兰世界各次级地缘板块的利益的高度捆绑,反映在政治上自然就是向心力强。但现在,海路,其他陆路,都可以开展贸易,大家获取商业利益的途径已经分散,自然政治方面的凝聚力也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稳固。所以,重建商业连接纽带,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伊斯兰世界各板块的利益,但这种作用与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西亚核心区的地缘政治环境,除了欧洲、中国、印度等东西方传统势力外,美国与俄罗斯两大势力自南北而来(美国凭借霸权,以印度洋的迪拉各西亚群岛为基地,辐射中东),使伊斯兰由两面受敌变为四面被围,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

  而文明的进步,还使这种恶化被进一步放大:
  在古代,华夏、基督教、印度教的主流文明虽则强势,但受农耕文明发展水平,其地缘影响力的边界相对受限。

  比如华夏文明,由于西域足够遥远,沿途又缺乏足够体量的农耕带可做链接,所以影响力长期无法突破玉门关。

  但进入工业时代后,在工业的加持下,文明影响力的边界已经大幅拓展。也就是说,各大强势文明,吸纳边缘和周边板块的能力大幅增强。

  这种情况,意味着伊斯兰在利用商路重建各板块政治纽带的同时,其各边缘板块势必会被周边强势文明深度影响。(比如华夏文明,就可以通过这条纽带增进在新疆的影响力。鉴于工业文明条件下,华夏远胜于中西亚的地缘实力和现实国力,这场关于新疆的文明势力范围竞争,将不会重蹈农耕时代的覆辙)

  考虑到伊斯兰世界整体落后的现状、四分五裂的内部地缘政治格局,以及身处各大主流文明夹缝的窘境,这种影响程度必然十分之大。换句话说,伊斯兰在借机增进内部凝聚力的同时,必须接受接受边缘板块脱离,文明范围缩小的现实。

  这当然不是伊斯兰世界所期望的,但考虑到重建商业纽带,是实现伊斯兰世界统一,的唯一途径,所以用规模换质量,以瘦身来换取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的战略空间,已是它最不坏的选择——否则随着与其他文明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伊斯兰世界的崩溃是早晚的事。

  不过,哪怕就是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其实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就算伊斯兰放弃巴尔干、放弃南俄、放弃中国新疆、甚至放弃中亚,仅仅中东这块核心本部,也同样是四分五裂。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尼罗河流域、阿拉伯高原,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这些板块之间依然存在竞争——最关键的是,他们依然半斤八两,没有谁拥有强大到足以压倒其他版块的绝对地缘实力),再加上美国分而制之的战略,这使得即便是在中东核心区内,地缘政治冲突依旧惨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东就没有统一的可能了。虽然工业文明把伊斯兰坑的不轻,但它给伊斯兰带来的,也不尽是坏处。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各板块间的地缘关系被大幅拉近,尤其是相邻板块,存在整合为一体的可能。

  看过地缘政治日本系列的,一定记得云石君曾说过,在工业文明的加持下,日本关西—关中两大板块合二为一,最后整合成为全新的本州地缘板块。近代日本便是以这个全新的强大地缘核心为依托,压制住各边缘板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既然日本可以,那中东也未必就不能。只要中东的这些次级地缘板块中,有两个以上,通过整合成为一体,就有可能确立在区域内的绝对强势地位,进而压制不服,完成统一中东的大业。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中东的伊斯兰列强围绕地缘板块整合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埃及、沙特、土耳其、伊朗、伊拉克,这些占据较强地缘板块的国家,都先后参与了这场纷争,甚至,以色列这个特殊的犹太国家,也从相反方向介入。群雄混战之下,把中东变成了现代世界最著名,也最持久的火药桶。

  那么,中东群雄们,是怎样演绎这场惨烈大戏的呢?从这一节开始,关于伊斯兰文明体系的解读告一段落,云石君将进一步下探,进入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二级层面,从地缘角度分析这些区域豪强,都采取过,或者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这些战略是出于何种考虑,又对中东局势的发展演变和当下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十四、为什么伊朗与美国这对“好基友”会反目成仇?

伊朗跟美国的过结,对中东局势有所了解的都不会陌生。几十年来,美国对伊朗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使伊朗国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即便如此,伊朗也毫不服软,甚至以研发核武相抗。甚至,近期,美国阶段性的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但即便如此,伊朗仍态度冷淡,掌握实际权力的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表态中,对可对美伊关系解冻仍抱有极深疑虑。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美伊的长期敌对呢?按照通常的解释,根源在于1979年那场伊斯兰革命。在那场震惊全球的革命中,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建立了现在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作为反应,美国加强了对伊斯兰共和国的进逼,这又引发了著名的伊朗人质危机,52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被伊朗扣为人质。虽然人质危机最终和平解决,但伊美却也从此彻底化友为敌。

  这是主流的解释。但这并不符合地缘政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道理很简单,国与国关系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利益。对美国和伊朗这种在地缘、人种、文明等特质上毫不搭界的国家来说,国家利益更是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全部理由。

  当然,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这无疑会让美国受到损失。但国家外交政策从来都是向前看的,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美国完全应该承认现实,与新生的伊斯兰政权继续合作,以维系自己在伊朗的战略利益。而作为新掌权的伊斯兰势力,不管以前对美国态度如何,但当掌权后,其就必须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而对美关系对伊朗意味着什么,伊斯兰政权不可能不清楚。

  所以,按照正常逻辑,伊美关系可能会因伊斯兰革命受一些波折,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两国以此为界,从此分道扬镳,成为针锋相对的死对头。

  这是为什么?

  是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当然,原教旨主义确实排斥西方文明,但这绝不是理由——大不了用些政策和手段,将对美交流限定在单纯的政治经济层面就行了,沙特这帮海湾王权国家就是这么干的。美国又不是梵蒂冈。它跟伊朗打交道是为了获利,只要利益能保证,压根不会管你什么文明体系意识形态。

  哪是政治势力还不够成熟?就伊朗来说,可能伊斯兰势力刚掌权时会这样。但几十年下来,再死心眼的政权也都明白过来了——如果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搞不懂的话,它们根本不可能把统治维系这么久。至于美国,那就更不用说。

既然如此,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维系伊美友好的共同利益基础已不复存在,甚至转向对立和冲突。而伊斯兰革命,只不过是这种伊朗国家利益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表象罢了。也只有如此,方能解释为何伊美对峙能长达三十年之久。

  那么,伊美的国家利益是怎样从共赢转向对立的呢?这要从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寻找答案。

  在之前介绍过近代到来之前,伊朗在争夺伊斯兰世界主导权过程中的地缘政治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夺取中亚和阿富汗,取得对当时的伊斯兰霸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优势。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伊朗甚至在宗教上转型为什叶派,以切断中东逊尼派势力与中亚板块之间的文化联系通道。
  只不过伊朗的这个战略落空了。落空的原因很简单,工业时代逐渐来临,伊斯兰世界走向没落,基督教文明成为世界主宰。在亚欧大陆北部,东欧的俄罗斯强势崛起,向亚洲深入拓展。面对俄罗斯的强势进逼,伊朗别说什么图谋中亚了,连自身都面临俄罗斯的重大威胁。

  这也就成为伊朗与美国结盟的最直接理由。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中亚被其牢牢掌控,并积极南下中东。伊朗的北方边境与苏联中亚板块直接接壤,这种地缘格局,当然令伊朗寝食难安。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当然要紧紧依靠美国。

  而对美国来说,支持伊朗,不仅可以北抗苏联,还可以西压阿拉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拉伯复兴运动如火如荼,不仅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连连爆发战争,并且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大国还与苏联关系密切;更要命的是,阿拉伯民族复兴运动的根本目标,是将阿拉伯世界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埃及和叙利亚还曾一度合并),进而一统中东伊斯兰世界。

  这都与美国利益构成严重冲突。反以亲苏自不必说,阿拉伯的统一伊斯兰构想,也与美国利益背道而驰。

  在之前已经分析过,鉴于中东与美国本土地缘关系极端疏离,所以美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并不稳固,如果伊斯兰世界政治上统一,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地缘势力,美国强龙不压地头蛇,对中东的控制也就走向终结。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当然要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支持什叶派的伊朗,打压逊尼派的阿拉伯。

  伊朗有需,美国有求,二者一拍即合,伊朗的巴列维王朝顿时成了美国的铁杆盟友。

  但受美国保护和援助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得和苏联对着干。

  当然,这也符合伊朗传统的地缘政治战略——夺取中亚。只要真能跟着美国把苏联耗垮,那作为美国的坚实盟友,伊朗自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把这块从萨法维帝国时期就梦寐以求的广袤土地纳入自家势力范围。

  但问题是,苏联好歹是个超级大国,哪是说垮就垮的了的?伊朗这么做,固然会给苏联的南线带来些麻烦,但反过来,也给自己带来的更大的压力——自己的资源耗费,尤其是军事开支因此居高不下。

  到70年代,这种情况变的更加严重。此时冷战已进入第二阶段,苏联转守为攻,美国则因越战失利,国力大伤,在战略上转为守势——这意味着伊朗独自承担的苏联压力因此大增。

  而中东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更加重了伊朗的战略危机。冷战后兴起的全球化浪潮已经达到一个小高峰,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波斯湾地带的石油储藏逐渐开发,相关国家纷纷因此致富,战略重要性也因此大增。
  当然,伊朗也是波斯湾地区的国家,这场石油盛宴也少不了它一份。但是,受益最大的却不是伊朗,而是以沙特、伊拉克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而他们与伊朗是千年宿敌。

  而与此同时,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一番动荡后,美元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达成协议,将美元与石油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这一系列变动,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海湾石油的重要意义,大幅提升了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国力和战略价值,阿拉伯联盟的主导权,从埃及——叙利亚转移到了沙特——伊拉克手中;而且在苏攻美守的格局下,仅凭一个伊朗,也不足以支撑美国在中东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缔盟,不仅可以稳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权,还可以在阿拉伯联盟内部,对当时亲苏的埃及——叙利亚形成牵制。

  这几乎就是美日韩同盟在中东的翻版。日本与韩国不管有多大矛盾,但都只能在美国的控制下,共同为对抗中苏(俄)的大战略服务。

  这种做法,因为日本基本被美彻底掌控,韩国又受朝鲜因素掣肘,所以在东亚可以行得通。但在中东,则注定只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

  波斯系与阿拉伯系围绕中东统治权的争斗已延续了上千年,矛盾不可能缓和。现在海湾阿拉伯国家靠着石油收入实力暴涨,又获得美国支持,这回大大增强它们跟伊朗对抗的底气。而最为关键的是,美国在中东的优势远不如东亚,所以阿拉伯们不必太过担心美国因此对自己怎么样——逼急了老子索性改投苏联,你美国佬立马就得抓瞎。

  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使伊朗成为区域内的最大受害者。美国或许可以支持伊朗抗苏,但绝对不会在它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争斗中提供支持——而随着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国力暴涨,他们对伊朗的压力越来越大。

  既然如此,伊美同盟的根基就出现了裂痕——亲美所带来的好处,逐渐被苏联的强大压力,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崛起所抵消。

  这种情况下,伊朗国内不可避免的会分裂为两派:继续伊美同盟,与抛弃伊美同盟。

  抛弃伊美同盟的坏处,就是必须从此放弃传统的经营中亚战略。但好处也很明显,就是能极大的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从而避免两面受敌的巨大压力,甚至还有可能得到来自苏联的支持——这会增强自己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博弈能力!比起中亚,阿拉伯半岛的地缘实力和价值明显高的多!

  不过巴列维王朝依然选择了亲美。而既然如此,那也就意味着,伊朗必须独力应对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威胁——而且是在承受苏联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这当然是伊朗不能承受之重。对此,巴列维国王的办法是自力更生:他在伊朗境内发起“白色革命”,希望解放伊朗的生产力,将其打造成一个现代的工业化国家。

  伊朗是中东数一数二的区域性地缘大国,石油资源也极为丰富,伊朗高原又对两河流域、波斯湾沿岸等阿拉伯精华之地形成地缘压制。所以,如果伊朗真能将自己的地缘实力充分释放,那收复伊拉克、沙特并非不可能。

  翻看巴列维国王“白色革命”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主要包括: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工业企业私有化、构建合理劳资关系,推行普选、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等。如果真能实现,那伊朗还真能成为其所设想的“世界第五强国”。

  但问题是,这压根实现不了。这么大的国家改造计划,其投入也必然是个天文数字,而且还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伊朗虽然在中东还算得上个大户,但要同时应对苏联和海湾阿拉伯国家,手头资源其实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家安全形势日趋紧张,所以根本就不是改革的好时机。

  但这是在不改变亲美立场下,伊朗维系自身区域强国地位的唯一选择。所以巴列维国王不顾一切强力推行。

  而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引发强烈的社会动荡,大量利益受损者,包括被这种西方化世俗化模式强烈冲击的什叶派教士阶层,向政府展开了激烈的反击。

  反击的理由,就是巴列维政府高度腐败。其实腐败这事儿什么时候都有,之所以现在成了理由,不过是因为巴列维惹出这么多乱子,自己又没有资源摆平,所以被这些反对派的人拧了出来,成为巴列维王朝不具备统治合法性的一大罪证。

  在改革引发的动荡冲击下,巴列维王朝无力应对,黯然下台。而这样的结果,也反映出一件事:在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结盟后,伊朗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空前恶化。

  现在的伊朗,外不足以同时对抗苏阿,内无法推行改革强国。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要保证国家安全,进而发展壮大,就必须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放弃伊美联盟,与苏联的和解。在这种逻辑下,新生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分手,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分手归分手,伊斯兰共和国最开始并不打算反美,也没准备亲苏,而是打出独立自主的口号。只是很快,伊朗便改变了做法,转而有限度的与苏联合作,与美国则彻底决裂,成为生死仇敌。

  伊朗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十五、伊朗到底有啥"罪",美国非得跟它过不去?

  自打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美伊关系便发生重大转折,伊朗从美国在中东的最大盟友,变为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死敌。之后几十年,美国对伊朗一直竭力打压,虽然最近因为中东战略调整,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稍有放松,但整体上伊美关系仍处于对立,伊朗对美国的戒心也并未因此消解。

  美国之所以打压伊朗,表面上是当年革命中,新生的伊斯兰共和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但实际原因远没有这么简单。之前已经说过:美伊同盟建立在单纯的共同国家利益之上,这种关系不受政权更迭影响;而沙特的例子也证明了,保守意识形态也不是导致新生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决裂的根本因素。美伊之所以分道扬镳,乃是沙特、伊拉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因石油暴富,又与美国缔盟,使伊朗不得不同时面临苏联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双重压力,地缘政治环境空前恶化。

  鉴于美国不可能帮助伊朗打压海湾阿拉伯国家,伊朗更愿意解除美伊同盟,换来与苏和解,集中精力搞定阿拉伯。鉴于巴列维王朝执意亲美,遂被推翻,而新生的伊斯兰政权,旋即解除了美伊同盟。

  但解除美伊同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和美国反目。事实上,伊朗打出的口号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也就是说,它并不想倒向苏联。

  而事实上,伊朗也确实没有转向苏联的战略基础:

  从苏联的角度出发,石油美元的形成,使美国获得了操纵油价的能力,依靠资源输出维生的苏联,国家命根子从此系于美国之手。为了打破石油美元,苏联必须夺取中东主导权,所以必须对伊朗实现彻底掌控。

  伊朗虽然不愿继续亲美,但更不愿意成为苏联的马仔——地缘关系决定了,亲美,伊朗至少还能维持独立,亲苏,那山水相连的苏联,可能趁此机会将伊朗变为东欧那样的卫星国。既然苏联的胃口超出了伊朗的支付能力,苏伊联盟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

  当然,伊朗好不容易才跟美国决裂,苏联也不敢直接逼它,否则它又重回美国怀抱那就坏了。但是,苏联却可以从侧面逼伊朗就犯。几乎就在伊斯兰革命爆发的同时,苏联入侵阿富汗。如果苏联在阿富汗站稳脚跟,那便意味着将从北、东两个方向对伊朗实现包夹,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就算有美国撑腰,都不是苏联对手,到时候想对苏联妥协都不行。因此,阿富汗问题,就成了横在伊朗与苏联之间的梗阻。

  从伊朗“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可知,伊朗的国家战略,其实是想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将伊斯兰世界联合起来,使中东摆脱美苏钳制,形成独立一极——这实际上与美苏的利益同时构成冲突。美苏虽然在中东争的热火朝天,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主导权,可不是要为伊斯兰大一统做嫁衣裳。

  咋一看,伊朗这种做法还真是大胆——毕竟这可是要在美苏两强的夹缝中夺食。但实际上,由于地缘的关系,美苏在中东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所以对当地代理人的依赖程度过重——再加上伊朗好歹也是中东第一大国,所以他完全有能力穿梭于美苏之间,利用美苏对峙的空子,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美苏知道伊朗没安好心,但出于彼此顾忌,不仅奈何不了它,还得争相拉拢。在这种局面下,只要伊朗一鼓作气,收服阿拉伯半岛,在中东形成绝对优势,美苏还真只能承认它的地位。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大一统也就水到渠成。

  而收服阿拉伯,最重要的就是收服伊拉克。阿拉伯世界中,埃及业已没落,叙利亚是什叶派掌权,与自己颇有渊源,沙特虽然有石油,但全境多为荒漠,完全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的能力,地缘实力和战争潜力都十分有限。所以,只要把伊拉克收服,伊朗整合伊斯兰的构想也就完成大半。

  而且,伊朗也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在国力上,当时的伊朗强于伊拉克;地缘上,伊朗高原对伊拉克的核心——两河流域形成压制;文化上,伊拉克虽是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在位,但民众大多信奉什叶派;而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已经占据了伊斯兰世界大一统的意识形态高地,获得了道义优势;国际形势上,放弃亲美立场后,伊苏虽然并未因此走到一起,但也较之前大幅缓和,而随后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不能自拔,也使它更加无力逼迫伊朗,伊朗在北线的压力骤减;最后,萨达姆也是个有一统中东抱负的野心家,虽然他与美国十分亲密,但与苏联也同样关系不错——既然这家伙同样无法彻底控制,而且坐大后同样会推动中东整合,那么美苏就算支持他,力度同样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与伊拉克,这两个占据中东两大最强地缘板块,同时又都有整合伊斯兰野心的国家,矛盾迅速激化。甚至,伊拉克还率先出手,趁着伊朗爆发革命,国内动荡之机,对伊朗展开攻击。两伊战争爆发。

  按照冷战惯例,这种区域战争,很容易演变成交战双方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站队——就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样。

  但两伊战争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因为美苏在中东的影响力都相对有限,交战的伊朗、伊拉克又是中东最强的两个地缘大国,这也就是说,不管谁最终获胜,它都会强大到摆脱美苏钳制,获得中东主导权——而这是美苏都不愿看到的。所以两伊战争出现了一种奇葩现象,就是美苏在二者间轮流下注,甚至同时投向某一弱势方——说白了,既然两伊绝不会真心倒向任何一方,那就让他们互相消耗,但谁又灭不了谁,以确保他们都别坐大,以免危及自身在中东的利益。
  在这种思路下,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呈现为表里不一的奇葩状态——首先,他必须制裁伊朗。毕竟伊斯兰政权独立自主的思路,让自己在伊朗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对苏联的制衡也大受影响。但出于现实考虑,当伊拉克取得优势后,美国甚至还偷偷卖给伊朗武器——此事被媒体披露后,甚至引发里根政府的严重政治危机,是为“伊朗门事件“。

  不过总的说来,美国打压伊朗的战略方向并没有改变——毕竟伊朗是中东第一地缘大国,这样一个国家,只要不掌控在手中,那即便它不亲苏,对美国对中东秩序的主导依然构成巨大威胁。只不过由于伊拉克的存在,美国必须适当限制打压力度,甚至稍加帮助,使它们的两虎相争得以持续,互相消耗,这样美国的相对优势才能够保持。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从80年代末开始,苏联急剧衰落,并最终解体,而美国又发动了两次伊拉克战争,这一阶段,美国依然保持对伊朗的制裁。

  这看上去有些奇怪。毕竟两伊是仇敌,既然美国要搞萨达姆,那么伊朗完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而对伊朗而言,随着美国与伊拉克翻脸,阿拉伯的威胁大幅减弱,相反,北线苏联的没落,又给了它重启中亚传统地缘政治战略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美伊关系完全有缓和的空间——二者重归就好,不仅可以打压伊拉克,还可以一起合伙去撬苏联的中亚故土。

  实际上伊朗应也有此意。在拉夫桑贾尼(1989-1997)和哈塔米担任伊朗总统期间(1997-2005)伊朗确实有意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政治立场也趋于温和。

  但对伊朗释放的善意,美国并未接招。之所以如此,与中东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密不可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大幅萎缩。而中东内部,经过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均元气大伤,美国的长期制裁,更使伊朗经济发展限于停滞,而伊拉克方面,又因海湾战争直接沉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中东呈现出一家独大之势。

  以前美国和巴列维王朝结盟,是需要应对苏联的强大威胁。现在苏联没了,中东土著势力也被整的稀里哗啦,既然如此,美国何必要再跟伊朗恢复当年关系?

  打压伊拉克?以美国现在的实力,有没有伊朗,打压伊拉克都不是难事(萨达姆覆没的事实也证明了,美国的确不需要伊朗的帮助)

  撬俄罗斯的后院?这个伊朗确实能发挥作用。但伊朗毕竟是中东第一大国,虽然现实国力受压,但地缘实力犹在,一旦跟他和解,那犹如猛虎下山。而且地缘关系决定了,真要二者合作,把阿富汗甚至俄罗斯的中亚后院拿下,受益最大的也是伊郎而非美国——而且这些亚欧大陆内陆地区,美国很难直接控制,必须假伊朗之手。这也就是说,如果到时候伊朗跟美国翻脸,那美国将鸡飞蛋打!
  得到中亚的伊朗,那可就不是区域大国的地缘实力了,几乎已具备了准世界大国的体量。而且,在俄罗斯认清阿富汗和中亚南部丢失的现实后(北部的哈萨克斯坦在地缘属性上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又与中国地缘关系紧密,所以基本不可能被美伊撬动),那它完全可以通过与伊朗和解,将这股祸水引向中东。

  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得到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后,伊朗向东北方向的拓展也就到了尽头。毕竟再往前走,与自己的核心区越来越远,与俄罗斯核心区甚至中国越来越近,地缘格局决定了,伊朗很难再在这些远端板块取得突破。而且,得到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后,伊朗也有了足够的地缘实力,可以向中东方向发起攻击。

  中东的地缘价值远高于亚欧大陆内部;而且中东都是伊斯兰国家,文化相近便于经营;政治上,中东四分五裂,更加容易对付。而且拿下中东,意味着统一伊斯兰的抱负得以实现。这种种因素,足以让伊朗改弦易辙。

  当然,伊朗这么做,会颠覆美国对中东的主导,所以会招来美国的疯狂报复。

  虽然美国会反对,但伊朗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个准世界级地缘大国,已经有了充足的实力。而美国毕竟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在该地实力相对有限——再加上伊朗一路向西,会使美国丧失在中东的主导,进而导致全球其霸权崩盘,所以中俄在这一阶段肯定会对伊朗大力支持。

  有准大国的实力,加上中俄的鼎力支持,再加上伊朗高原的地缘优势,届时的伊朗,完全有可能压制住地缘关系疏离的美国和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国家,完成对中东的整合。

  综上所述,当年美伊联盟的基础,是构建在应对苏联进逼压力之上的,是一种防御性联盟。当苏联衰落后,伊朗的地缘实力和战略区位决定了,如果美国恢复当年与伊朗的亲密,将它作为一种攻击性联盟,那发展到最后,反而会使伊朗由此做大,最终将自己反噬。

  基于这种恐惧,美国即便是在打击伊拉克,甚至跳进亚欧大陆内部发动阿富汗战争时,都宁愿亲力亲为,绝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拉拢伊朗,给它趁机做大的机会。

  既然在伊朗最有用处的时候,美国都不愿意与伊和解。那美伊对抗的基调也就此注定。

  总而言之。伊朗中东地缘大国的地位,使它天生具备主导中东秩序的可能,这与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形成不可调和的冲突。

  即便当下,出于中东乃至全球战略的调整,美国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调整,只要美国腾出手来,必然会重新加大对伊压制。

  而伊朗对此也心知肚明,故在伊核协议达成后,仍反复重申反美立场不变。

  所以,只要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美伊的对抗还会长时期维持下去,中间或有缓和,但整体趋势难以逆转。
写了这么多,不如让那些穆货来考虑这个问题:

穆货总是说,常道是不可违背的.

那么穆货们又知道多少常道?他们最后的使者穆头子,又知道多少常道?穆货头子是传下了所有的常道,还是穆货头子并不知道所有的常道,需要人类那探索?

比方说火灾,穆货头子是否已经知道怎样发明和使用灭火器,火灾怎样分类?如果火灾无法避免,无法抗衡,那么使用灭火器是不是有违常道的原罪?

如果灭火器是常道之一,那么穆货头子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叫穆货发明使用?

如果是穆货头子并不了解所有的常道,那么他还能做最后的使者?

如果穆货头子了解所有的常道,但并没有传承下来,那么后世的穆货们是应该对着穆货头子叩首,还是继续沿着穆货头子的路发现和分享更多的常道与他人?

如果上述的穆货不去做,不去接受他所不知道的常道,那么穆货岂不是天天生活在违背他所知的,或他不所知的常道中,这不是穆货的原罪?


      继续占楼,看看文章写完没有。

      继续占楼,看看文章写完没有。
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基督教犹太教和绿教都要拜耶和华当老大,犹太教还可以说是耶和华的亲儿子,基督教什么的算是死皮赖脸的认爹,创教最晚的绿教完全没必要再认耶和华当爹的,拜一个本族土著神灵完全可以
YSL没有自己原创的文明,只不过把周围一圈别人的东西整合了下。。。
巴比伦帝国和亚述帝国十个什么鬼?在荒漠上崛起的?
对于癌症现在有效的手段只有放疗和化疗。
西方文明的质量胜过华夏文明,我只能呵呵。。。。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今天的西方文明就是个pi,原因自己去查。。。。
波斯湾地区拥有那么多石油储量了,要是没有石油垃圾波斯湾一圈沙漠里赶着骆驼的大胡子还在住茅草房里吧,要是没有石油,伊斯兰能有多大能耐?土耳其是伊斯兰老大?可恶在穆斯林大部分地区石油储量丰富,没开采石油之前,阿联酋,沙特这类,就是垃圾了不能再垃圾,穷了不能再穷,鸟都不拉屎的地方
说太多没什么意思,我只知道不是所有的伊斯兰信徒都是恐怖分子,但是大部分恐怖分子都信仰伊斯兰教
文笔太拖沓了,看一会后就受不了哒。
写的很好,大家也不要进来先喷为敬,至少看完再发言。问题是沒写完啊
不错,现在逊尼派太过极端。尤其狗大户和卡塔尔
我只想看看经书的内容,你却通篇介绍起。
认真看完了,写的深入浅出,很好,楼主辛苦了。
zhoukun222408 发表于 2015-10-24 00:02
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基督教犹太教和绿教都要拜耶和华当老大,犹太教还可以说是耶和华的亲儿子,基督教什么 ...
       实际上,闪族人大多信奉多神教,如亚述人的主神是战神阿舒尔,较早的赫梯人信奉的阿丽娜女神。
       犹太人作为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相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半岛、埃及以及腓尼基等民族),一神教理论来源于埃及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后的一神教思想,一般认为犹太人在“出埃及记”前接受了阿吞神崇拜,并和自身的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传承结合形成了犹太教的雏形。
       换个思路,既然大家都认为上帝是神,将其打扮的符合本民族的要求就可以了,比重新构思一个世界观容易得多,也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
十一、伊斯兰极端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场“911”恐怖袭击,使伊斯兰极端势力臭名远扬,沦为人 ...
耐心看完,写得非常好。少见的好文章,继续贴啊。阿拉伯以前就是靠当二道贩子发家的,现在靠卖石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要能联合起来,沙特和土鸡都不是对手,世界格局又会改变了。
超大关于绿教问题难得的好文,顶一个
现在西方文明过于自大,伊斯兰文明过于保守,华夏文明是很有包容和纠错能力的。。
华夏文明是不断进化的,现在的华夏文明是科学文明,不闭关自守的进化文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文明,我们的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进化性。。
说太多没什么意思,我只知道不是所有的伊斯兰信徒都是恐怖分子,但是大部分恐怖分子都信仰伊斯兰教
是全部,最近几年其他恐怖分子不是停火了,就是被剿灭了。
先马后看,最后评论!
确实与商业有关,前两年在西安,我看到百盛一楼写着庆祝古尔邦节,卖穆斯林服饰…………商业的存在,导致社会对伊斯兰的跪舔。
在某个YLS贴吧,说了句,忘不了同治回乱中S去的千万同胞,被删帖封号了。。哎   我认为他们还存在的原因就是人体里的癌细胞一样,邪恶的总是生命力旺生。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5-10-23 23:40
十一、伊斯兰极端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场“911”恐怖袭击,使伊斯兰极端势力臭名远扬,沦为人 ...
典型的利益论分析,结合了经济、地理的政治地缘学理论,不过俺也是支持如此分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重点引用一句话
原教旨主义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需要,这个其实统一派也明白。他们不过是利用这种保守理论,确保统一过程的稳定而已。等大一统完成,届时即便撤掉这层意识形态保护,有统一的政治权力作后盾,伊斯兰也可以以整体的姿态与外部先进文明展开交流。
真让他们成了,那有我们好日子过,这一点,中美利益是完全相同的。
穆斯林不改革,当文明撕去伪装的面具,众林法则下,伊斯兰世界就是肉。
伊斯兰教是邪教,穆斯林天生戾气好斗,这是普通人能获得的直观感受。。。当然根据现实需求绿皮猪可以给普通人扣上各种美分日杂黄俄纳粹共产主义幽灵犹太各种帽子来帮自己实现打掩护的目的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蓬舟 发表于 2015-10-24 17:03
重点引用一句话
原教旨主义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需要,这个其实统一派也明白。他们不过是利用这种保守理论 ...
是的,何况一带一路重点在于通道国家,阿拉伯半岛除资源外,通道价值有限,控制好西奈、也门、吉布提、阿曼、伊朗就差不多了,内志、汉志完全可以独立建国的。
lz,西方是政治统一吗?华夏文明圈也不是统一的吧,所以你拿政治统一做为msl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本身就逻辑不对
伊斯兰世界永远都统一不了


伊斯兰的几个关键:
子宫传教
阿訇和清真寺体系
清真认证
宗教学校
教法教规

子宫传教保证了教徒的繁衍扩大
阿訇和清真寺作为其组织体系
清真认证执行教法并积聚资金
宗教学校培养塔利浦(班)作为打手
教法教规是指导思想

对策:
破除子宫传教,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能从根源上防止其坐大。
控制阿訇和清真寺的功能,很多上宗教学校的就是为了当阿訇,为何?当了阿訇只需要念经就能被信众养活。控制阿訇和清真寺的功能就能断绝这个链条,也破除其组织体系。
废除清真认证断绝其资金来源,伊斯兰教不从事生产,就是靠流通领域赚钱,一般国家就是靠清真来积聚资金。
严格限制宗教学校禁止普通信众进入宗教学校,宗教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塔利班之流,他们是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孵化器,也是恐怖主义的来源,原因是其经文教义太极端。
教法教规不得干预世俗,同上条,其教法教规攻击性强,必须严格控制。

伊斯兰的几个关键:
子宫传教
阿訇和清真寺体系
清真认证
宗教学校
教法教规

子宫传教保证了教徒的繁衍扩大
阿訇和清真寺作为其组织体系
清真认证执行教法并积聚资金
宗教学校培养塔利浦(班)作为打手
教法教规是指导思想

对策:
破除子宫传教,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能从根源上防止其坐大。
控制阿訇和清真寺的功能,很多上宗教学校的就是为了当阿訇,为何?当了阿訇只需要念经就能被信众养活。控制阿訇和清真寺的功能就能断绝这个链条,也破除其组织体系。
废除清真认证断绝其资金来源,伊斯兰教不从事生产,就是靠流通领域赚钱,一般国家就是靠清真来积聚资金。
严格限制宗教学校禁止普通信众进入宗教学校,宗教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塔利班之流,他们是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孵化器,也是恐怖主义的来源,原因是其经文教义太极端。
教法教规不得干预世俗,同上条,其教法教规攻击性强,必须严格控制。
神马?ysl原教旨主义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统一ysl世界的工具?我怎么听说是英美为了搞死驴叫才扶持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