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日本人的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5:44
托儿所、幼儿园的体制
日本学前教育设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实行的是幼儿园、托
儿所双轨制。幼儿园是依据“学校教育法”,隶属于文部省的、对学龄前儿
童实施正规的学前教育的机构。而托儿所则是依据“儿童福利法”,在厚生
省管辖下,专门对家人照看有困难的儿童实施保育并兼事学前教育的社会福
利设施。此外,幼儿园的入园资格仅年龄一条限在3 岁—5 岁之内。托儿所
的入园条件则必须是家人因故无法照看的儿童,至于年龄除3 岁—5 岁者外,
也吸收3 岁前及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幼儿园每天的教育时间一般为四个小
时。有寒暑假。而托儿所每天的保育时间原则上是八个小时,并且没有寒暑
假。幼儿园的职员与日本中小学教师同格,属教员编制。作为出任资格必须
通过专门的教员资格考试。托儿所的职员属于保育员身份,入托儿所工作必
须通过专设的保育员资格考试。幼儿园和托儿所都有国立、公立(地方政府
经办)和私立之分。各自除管理体制根本不同外,在费用负担上也有区别。
如国立和公立幼儿园的园费一部分由幼儿的家长支付。其余则由设立该园的
政府或地方自治体负担。私立幼儿园的园费通常要比国立、公立的贵六倍以
上,大部分由儿童的家长支付。托儿所则不论国立、公立,还是私立一般由
家长负担1/3,其余部分由国家负担4/5,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5。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
日本的幼儿园以创造适当的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因此它是
培育儿童的学校。因重视基础教育、集体教育而不偏向于英才教育,成为儿
童的乐园。日本的幼儿园采取学年制。每年4 月份新生入园。原则上不允许
中途入园。全年的教育日为220 天。大多数幼儿园以上午8 时半或9 时至下
午1 时或1 时半为教育时间。根据日本文部省“幼儿园教育要领”教育内容
包括健康(健康、运动、安全)、社会(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爱
护自然、自然常识、生活技能、数量)、语言(听说、会话、讲童话、手工
作业)、音乐节奏(唱歌、乐器演奏、欣赏名曲、创作)、绘画(美工、材
料和工具、欣赏名画)等六项内容。此外,日本的幼儿园每年要举行“入园
式”、“运动会”、“郊游”、“生日庆祝会”、“家长招待会”等。
日本托儿所的教育根据厚生省的“托儿所保育方针”设定。其内容除了
更多地具有养育和福利的特点外,教育目标近似于幼儿园。此外,由于日本
托儿所的孩子年龄覆盖面广,所以教育内容也区分得更细。如对两岁以下的
日本儿童只规定了“生活、游戏”两项内容。对两岁以上的日本儿童增加了
“健康、社会”。对三岁的日本儿童再多增加一项“语言”。对四至六岁的
日本儿童则规定实行“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造形”六项内容。
基本上同幼儿园教育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日本的幼儿园、托儿所在体制上
处于二元状态。但就其教育功能而言,应同为日本学前教育基地。日本的学
龄前儿童就是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学龄前时代的。
放学后上补习班
到过日本的人大多可在车站、公共场所看到由民间人士主办的各类学塾
(补习学校)的宣传广告。据说在日本服务业,过去店铺数位居全国之最的,
一是饮食店,二是麻将店。但是80 年代,当日本全国各类学塾发展到十万所
以上时,麻将店就不得不退到了第三位。根据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当时的
统计,那时日本全国的小学为二万五千多所,初中一万一千多所,高中五千
多所。三者相加尚不到学塾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有36%以上的小学生,58
%的中学生和34%的高中生在各类学塾学习。
日本的学塾虽名称不一,但它与正规学校包括各类私立学校的主要区别
在于,它不具有学历上的意义,只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只能是一种辅
助性的教育机关。
日本现代学塾的发展始于经济高速发展的60 年代。时至今日,整体规模
虽然浩大,在实际上却大小不一。有只收十几名学生的“个人私塾”。也有
每年盈利达数十亿日元的法人或股份有限公司式的超级学塾。就办塾宗旨和
主要的社会效果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升学塾 这类学塾从办塾方针到宣传口号,都围绕着一点展开,
即通过严格繁重的实战训练,帮助学生考入一流的初高中和大学。所以每年
有多少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就成了衡量这些学塾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升学
塾多半生源充足,数千甚至数万也不足为奇。
(2)补习学塾 多以学校学习成绩欠佳或不善自学而家庭又无力辅导
的中小学生为对象。这类学塾生源较少,一般数十人、数百人不等。
(3)综合学塾 恰好兼备以上两个学塾的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要求分班授课。学塾规模也有大有小。
(4)援助学塾 这类学塾较注重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致力于学校教育
中的不足和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唯一的办塾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育之所以能有长足的发展,是有其社会背
景的。例如在日本这个典型的学历社会里,毕业于什么学校往往可以决定一托儿所、幼儿园的体制
日本学前教育设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实行的是幼儿园、托
儿所双轨制。幼儿园是依据“学校教育法”,隶属于文部省的、对学龄前儿
童实施正规的学前教育的机构。而托儿所则是依据“儿童福利法”,在厚生
省管辖下,专门对家人照看有困难的儿童实施保育并兼事学前教育的社会福
利设施。此外,幼儿园的入园资格仅年龄一条限在3 岁—5 岁之内。托儿所
的入园条件则必须是家人因故无法照看的儿童,至于年龄除3 岁—5 岁者外,
也吸收3 岁前及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幼儿园每天的教育时间一般为四个小
时。有寒暑假。而托儿所每天的保育时间原则上是八个小时,并且没有寒暑
假。幼儿园的职员与日本中小学教师同格,属教员编制。作为出任资格必须
通过专门的教员资格考试。托儿所的职员属于保育员身份,入托儿所工作必
须通过专设的保育员资格考试。幼儿园和托儿所都有国立、公立(地方政府
经办)和私立之分。各自除管理体制根本不同外,在费用负担上也有区别。
如国立和公立幼儿园的园费一部分由幼儿的家长支付。其余则由设立该园的
政府或地方自治体负担。私立幼儿园的园费通常要比国立、公立的贵六倍以
上,大部分由儿童的家长支付。托儿所则不论国立、公立,还是私立一般由
家长负担1/3,其余部分由国家负担4/5,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5。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
日本的幼儿园以创造适当的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因此它是
培育儿童的学校。因重视基础教育、集体教育而不偏向于英才教育,成为儿
童的乐园。日本的幼儿园采取学年制。每年4 月份新生入园。原则上不允许
中途入园。全年的教育日为220 天。大多数幼儿园以上午8 时半或9 时至下
午1 时或1 时半为教育时间。根据日本文部省“幼儿园教育要领”教育内容
包括健康(健康、运动、安全)、社会(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爱
护自然、自然常识、生活技能、数量)、语言(听说、会话、讲童话、手工
作业)、音乐节奏(唱歌、乐器演奏、欣赏名曲、创作)、绘画(美工、材
料和工具、欣赏名画)等六项内容。此外,日本的幼儿园每年要举行“入园
式”、“运动会”、“郊游”、“生日庆祝会”、“家长招待会”等。
日本托儿所的教育根据厚生省的“托儿所保育方针”设定。其内容除了
更多地具有养育和福利的特点外,教育目标近似于幼儿园。此外,由于日本
托儿所的孩子年龄覆盖面广,所以教育内容也区分得更细。如对两岁以下的
日本儿童只规定了“生活、游戏”两项内容。对两岁以上的日本儿童增加了
“健康、社会”。对三岁的日本儿童再多增加一项“语言”。对四至六岁的
日本儿童则规定实行“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造形”六项内容。
基本上同幼儿园教育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日本的幼儿园、托儿所在体制上
处于二元状态。但就其教育功能而言,应同为日本学前教育基地。日本的学
龄前儿童就是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学龄前时代的。
放学后上补习班
到过日本的人大多可在车站、公共场所看到由民间人士主办的各类学塾
(补习学校)的宣传广告。据说在日本服务业,过去店铺数位居全国之最的,
一是饮食店,二是麻将店。但是80 年代,当日本全国各类学塾发展到十万所
以上时,麻将店就不得不退到了第三位。根据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当时的
统计,那时日本全国的小学为二万五千多所,初中一万一千多所,高中五千
多所。三者相加尚不到学塾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有36%以上的小学生,58
%的中学生和34%的高中生在各类学塾学习。
日本的学塾虽名称不一,但它与正规学校包括各类私立学校的主要区别
在于,它不具有学历上的意义,只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只能是一种辅
助性的教育机关。
日本现代学塾的发展始于经济高速发展的60 年代。时至今日,整体规模
虽然浩大,在实际上却大小不一。有只收十几名学生的“个人私塾”。也有
每年盈利达数十亿日元的法人或股份有限公司式的超级学塾。就办塾宗旨和
主要的社会效果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升学塾 这类学塾从办塾方针到宣传口号,都围绕着一点展开,
即通过严格繁重的实战训练,帮助学生考入一流的初高中和大学。所以每年
有多少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就成了衡量这些学塾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升学
塾多半生源充足,数千甚至数万也不足为奇。
(2)补习学塾 多以学校学习成绩欠佳或不善自学而家庭又无力辅导
的中小学生为对象。这类学塾生源较少,一般数十人、数百人不等。
(3)综合学塾 恰好兼备以上两个学塾的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要求分班授课。学塾规模也有大有小。
(4)援助学塾 这类学塾较注重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致力于学校教育
中的不足和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唯一的办塾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育之所以能有长足的发展,是有其社会背
景的。例如在日本这个典型的学历社会里,毕业于什么学校往往可以决定一
个人的一生。于是,为了能出人头地,就要设法进名牌大学。为了进名牌大
学,先要进名牌高中甚至名牌初中。而能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辅助手段就是
进升学塾,吃“小灶”。被望子成龙的目标驱使的家长们,往往不惜重金,
不顾孩子的主观条件和爱好,拼命动员孩子进学塾拼搏,以实现将来的跳龙
门之梦。另一方面,学塾的兴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
中的问题。日本的义务教育为九年制。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都以公立学校为
多,但程度差别很大。学校教育内容陈旧,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
不均,加上大班授课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因不满这种状况去学塾的学生不在
少数。当问及日本的学生,为什么要上学塾时,他们的回答出人意料:“现
在的学校不过是玩玩的地方,想真格地学习,还得去学塾。”
由于学校存在问题,加上青少年在发育期心理不稳定。近年来,在日本
中小学生中,逃学和拒绝上学之风越来越盛。这已成为日本教育部门大伤脑
筋的问题。而作为家长,当他们无力改变现状或说服孩子时,唯一可做的就
是把孩子们送进学塾,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另一方面,受不良风气的影
响,日本的青少年犯罪和男女学生涉足色情业的事件也频繁发生。为防止子
女失足,让他(她)们放学后或休假日去学塾继续学习。
日本的学塾为私人经营,教学质量也因塾而异。较出色的学塾,聘用大
学教师或有经验、有学识的人任教。注意教学心理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这样
的学塾往往采取小班制。个别辅导和高水平的训练,对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提高确实大有帮助,也使学塾真正发挥了延长、深化学校教育的作用。当然,
学塾教育也加剧了中小学生的学识竞争。从这个角度上,学塾不仅是学历社
会的产物,也是学历社会的守护神。
日本的学塾即称为“小灶”,费用昂贵自然难免。据1985 年的调查,日
本东京都的“志学塾”一年的学杂费为69 万日元。“国立学院预备塾”一年
的学杂费,小学部平均26 万日元,中学部平均31 万日元。由于日本的医科
大学学费最昂贵,所以为上医科大学服务的升学塾是所有学塾中收费最高
的。例如,日本崎玉县川越市的某医科大学升学塾,一年的学杂费高达200
万日元。但这还不是日本升学塾之最。
“偏差值”定终身
想要介绍日本的初、高中学生的情况,不能不提到世界经济协作开发组
织调查团于70 年代初对日本教育所作的调查。该调查团认为,日本的中等教
育基本上是围绕看大学升学考试进行的。在日本决定青少年未来的,不是家
庭出身,而是本人毕业于什么高中和大学。所以,比起从母体分离的“自然
出生”来,可称之为“社会出生”的大学升学考试更是与青少年的未来紧密
相关。
在日本向来有“考试战争”、“考试地狱”的说法。这虽然多指大学升
学考试的竞争状态,但根据前面提到的调查来看,“战争”、“地狱”涉及
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根据1991 年的统计数字,日本共有初中11000 所,学生
558 万人。高中5500 百所,学生545 万人。与大学升学率31%相比,高中的
升学率已高达95.4%以上。这也表明,日本人从初中入高中并不是难事。当
然要想考入名牌高中就绝非易事。因为一旦进入这些名牌高中,就等于一只
脚已迈进了大学。将来即便想进像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或早稻田大学、庆应
大学之类的名牌大学也不是一件遥远的事了。日本的高中升学考试制度最具
特色的恐怕就是“偏差值”这个为其他国家所陌生,而在日本又家喻户晓的
事物。
可以说偏差值渗透日本社会各个方面。这种标准在人才培养、学习能力
测定和考试制度上被广泛应用。它不仅直接与考试制度有关连,也对学校生
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所以偏差值已成为日本中等教育文化的一个象
征。
所谓“偏差值”是指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它与传统的以百分为满分
的评价方法不同,通常以50 为平均值,75 为最高值,25 为最低值。计算方
法为将统一考试中个人的成绩减去平均分,再除以1/10 与标准偏差的积,最
后加上5000。偏差值要反映的不是试题的难度和个人的分数,而是每个人在
所有考生中的水准顺位。如果考试是全国性的,那所得偏差值将表明考生在
全国应考者中处于怎样的位数。由于偏差值在日本被看做学习能力水平的正
确反映,日本的高中甚至大学也就把录取新生的标准换算成某种偏差值等
级,而考生则根据自己的偏差值报考相同水准的学校。这样似乎就可以免去
升学考试中的“盲目高攀”或“委屈下就”现象,而这一点正是偏差值能被
人信服的根源。
日本正式在考试中采用偏差值制度是1964 年。至70 年代东京都的一些
私立高中开始普遍以偏差值的方法选拔录取考生。这样一来,以升学考试为
目的组织教学的学校实际上就以偏差值为中心,进行日常教学和升学指导。
而初中生个人的偏差值水准往往成了决定他们今后去向,升入怎样的高中的
重要因素。小小的偏差值,就这样成了决定日本青少年终生的筹码。
既然偏差值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方向和青少年个人的发展,那么日本的社
会舆论又是怎样评价它的呢。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就偏差值问题进行过一次
社会调查。接受调查的初中老师中有一半以上认为偏差值事实上已成为学校
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的中心。这样的结果虽然带来不少问题,但又没有更好
的办法取代它。约有50%多的家长也持同样的看法。但有20%以上的家长却
认为偏差值无可非议,它有利于孩子,使他们免遭盲目考试之苦,便可进入
适合自己水平的学校。
总之,偏差值作为考试制度的一环,在测定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方面,具
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是,若把它当作中等教育和升学考试的指挥棒,
是否有失全面性?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在偏差值竞争中获胜
的日本学生,自认为终身已稳操胜券,但一旦在现实中碰壁,就转向消沉。
同样,那些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日本学生,则过早地产生自我否定意识,从
此丧失进取心。1991 年日本青少年自杀者中的14%,中途退学者中的33%,
逃学赖学者中的25%都是起因于偏差值。这些青少年在校学习成绩不佳,同
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大学生活平静多姿
历经数年寒窗拼搏,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佼佼者们,从进入日本
大学的门坎起,便开始了人生的崭新里程。在大学期间,他们将迎来作为成
人标志的“成年仪式”,更重要的是一旦进入大学,今后顺利走向社会,获
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前景已历然在望。尤其是考入一流大学的幸运儿,等于拿
到了将来进一流工作单位的“通行证”。从这一层意义上看,上大学意味着
人生一大目标的实现。于是,大学时代最重要的自我塑造阶段反倒成了为找
工作做准备的过渡期。日本人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
平静的学习节奏
据日本文部省的调查,日本共有高校1169 所,其中四年制大学514 所。
在各类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为二百七十五万多。日本的大学尽管教学水平和
社会评价差异很大,但与其他国家的大学相比,校内竞争并不激烈,这是日
本大学的一大特点。
日本大学内的学习缺乏竞争,大概与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意识有关。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尽量不让已录取并成为本校学生一员的任何一位学生掉
队。在日本的大学,这种保守的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日本的大
学里很少有人留级和因学习成绩不佳而被勒令退学的现象。整个教学较注重
整体平均水准的提高,而不把培养拔尖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事实
上,日本大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上分化的现象是很显著的,虽然以同一分数段
考入同一学校,然而入学后一两年内,因学习态度的差异,在学习能力水准
上可以形成很大的差异。尽管如此,在评价学习成绩时,最终不及格的仍是
极少数。这种贯行作法虽不是每校必循,但至少相当具代表性,它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日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日本文部省1990 年的一项调查,日
本大学生中缺课率在三成以下的为72%,几乎不缺课者为45%。课外自修时
间,每周平均只有8.2 小时。这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日本大学生在课外基本
不看与学业有关的书。
日本大学生学习态度散漫或许与日本公司的招聘方针和做法有关。的确
有一些日本大学生只是把上大学看成找工作的捷径。美国的大学生在校数
年,来自升留级、奖学金,尤其是将来找工作方面的压力是时刻存在的。一
旦学习上不去,一切都将无望,即便是一流大学的学生也不例外。而日本的
公司招人时,与其说看重本人,倒不如说更看重大学的牌子和影响力。另外,
在招聘新职员时,大多注重面试,所以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在短短几十分钟,
甚至十几分钟的面试中,考生的衣着、仪表和谈吐举止等形式上的东西,会
超过他们在校数年的学习成绩,而成为决定人生命运的筹码。于是,有的日
本大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潜心钻研应付公司面试的知识和技巧。也许在他们
看来,与其苦读数年专业书,还不如缩小突破口,以便在关键时刻打个漂亮
仗。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日本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名目之多、耗时之巨往往使在日本学习的外国学
生大惑不解。“东京大学的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玩的时间?”据说这是在
美国具有同样地位的哈佛大学学生的疑问。
在日本的大学中普遍设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团体。活动内容从文
艺、体育、学术到社交、修养、衣食生活应有尽有。如仅有三千多名学生的
日本武藏野大学,就设有音乐部、社交舞蹈部、摄影部、柔道部、棒球爱好
会、钓鱼爱好会、文化研究会等一百多个学生活动团体。每年4 月新生入学
后,大多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一个以上的团体,定时参加活动。他们将过
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团体活动。有的学生对所参加的团体甚至抱有很强的归
属意识,远远超过了专业所属的科系。另外,日本的公司在招聘新职员时,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在素质,也要了解大学时代曾参加过哪些团体活动。
在填写有关的书面材料时,也有记载以上内容的项目。
日本大学生的另外一些课外活动,就是打工了。战后,日本大学生的自
立意识逐渐加强,加上他们同时也急于早些了解社会,现在几乎没有不打工
的日本大学生。所不同的只是打工的内容、时间和目的。一般来说最吸引日
本学生的工作是家庭教师和商业服务行业。前者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后者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了解和接触社会的途径。当然也有抵不过金钱诱
惑做出越轨的事的。如近年时常在传媒上被暴露的女大学生深陷色情业事件
等。至于打工时间,以每天四小时为最多,收入一般为补贴生活支出和补充
学资。
就业四部曲
战前的日本,学生求职时涉及的学历层次较广泛。有大学毕业生,更多
的则是受过或者受完初等或中等教育的学生。于是,日本严格规定了不同的
学历所能选择的不同职业范围。战后,尤其是70 年代以来,随着日本高中、
大学升学率分别升至90%和30%以上。于是学生求职也主要是指这两个学历
层。此外,即使是大学毕业生进一般公司做普通工作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
如今,每至三四月之际,大量高中、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开始他们的职业生
活。由于终身雇佣、论资排辈和集团主义等社会制度和传统意识的影响,日
本人往往特别重视刚出校门的初次职业选择,这被日本社会习惯地称为“就
职战线”或“就职大战”,不仅表明就职如同人生奋斗的新起点,也反映出
求职活动本身就酷似一场广泛、激烈的社会竞争。
日本学生求职,基本上不是由组织包办的,而是通过求职者个人和用人
单位的双向选择来完成的。就其步骤而言,大概由四部分组成。
一、选择目标 准备就职的日本学生往往早在毕业前一年就着手做准备
了。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主观条件,从近六十个
业种中选出二至三个,作为自己求职的范围。这种选择除了主观因素外,当
然也要考虑所选业种的现状和发展。为帮助学生进行合理选择,有的大学不
仅积极提供企业界的信息,还为学生设置求职适应性检查等服务。业种大体
确定后,学生们便进一步收集资料,通过访亲会友,请教前辈校友、出席各
种求职指导说明会,充实自己的信息源。在这个基础上,求职学生通常在选
定的业种中各选七至八家公司企业,比较它们近年来的经营业绩、招工情况
等,最终确定六至八家公司为自己的求职目标,并制定志愿顺序。同时向这
些公司索取更详细的介绍材料。
二、访问公司 求职者前往公司访问,双方相互接触,以便加深了解。
这也是求职活动的重要一环。求职学生访问公司的形式最集中的就是以下四
种:一是“面试型”,由公司人事部门职员与来访者个别面谈,交换所需的
信息,相当于一次非正式的面试;二是“说明会型”,把来公司求职的学生
集于一室,详细说明本单位的情况;三是“咨询型”,公司方面专设咨询服
务处,逐一解答来访学生的问题。同时向他们分发公司的书面宣传材料;四
是“登记型”,公司将来访学生的有关事项登录在卡片上,其中也包括预定
学生再次访问和正式面试的时间等。学生在访问公司之前,往往都作周密的
准备,除了认真填写履历书等本人材料外,还要尽可能地多收集有关该公司
的材料。另外一个准备,就是必须学会与他人正确应对的礼仪和技巧。日本
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接人待物乃至言谈举止都是比较随便
的。所以,要想求职成功,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改头换面。
正因如此,每当日本学生的求职高峰时节,出版部门总要推出相当数量的专
门介绍这方面知识和技巧的书籍和刊物。只要日本的招工制度不改变,他们
将永远占据畅销读物的一角。当然,访问公司还谈不上求职活动的实战,真
正的短兵相接从面试开始。
三、面试闯关 日本的公司在招人时,既重视学生的学历和在校成绩,
又注重本单位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的特殊素质。所以招聘之际,多设笔试和
面试,进行多角考察,尤其在测定人物的性格和综合能力上,笔试有一定的
局限性,所以面试就往往更被重视。据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公司在面
试中最注重考察的是志愿者“想进公司的意欲和热情”、“责任感”、“协
调性”这三项。一位公司的面试主事人谈道:有的学生在回答“为什么想进
我们的公司”时,首先举出的是因为公司有名,大家想进。这就使他最初给
人以负面的印象。而从责任感和协调性的角度回答,往往与日本公司责任分
散于个人和注重内部协调一致的企业文化特征相符合。此外,从一些巧妙应
战,顺利闯过面试关的成功者介绍的经验中,有几点颇有意思。进公司的动
机要表达得明确、坚定,自我评价要适当,掩饰自己等于自取失败。对专业
知识要有自信,巧妙地抓住提问,回答要显出个性、礼仪正确、言语恭敬,
给人以有教养和可信赖感,服饰清洁、素雅,争取博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四、内定之后 经层层面试,最后经公司的部长和最高层领导考核后,
合格者就能被内定录用。到时运气好的学生常常会先后收到数家公司内定录
用的通知书。这时,求职的学生往往要再次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原因,并广泛
听取亲友师长的意见。迅速做出最终去哪家公司就职的决断。随即用诚意四
溢的信件通知其他公司自己辞退内定的意思及理由。另外,内定录用也不意
味着已正式就职。在这期间还需与录用自己的公司保持联系,积极参加公司
为培养未来新职员应战能力的各类讲习会等活动。
男婚女嫁
70 年代,有位学者在谈到日本人的婚姻特征时曾提到两点:一是结婚率
高。60 岁以上的未婚者在男女中所占比例都不到1%;二是婚龄集中于二三
十岁。特别是女性,大多在22 至25 岁之间择夫成婚。但90 年代的日本情况
已有变化。有一种说法,日本昭和(1926—1988 年)末年是“不愿结婚的女
子的时代”。而日本平成年代(1989—)则以“男子结婚受难时代”为特征
拉开了帷幕。下面就看一看日本“男大难婚”和“女大不嫁”的问题。
日本人的结婚难始于70 年代中后期。当时日本一种新的专门行业“婚姻
介绍所”出现了,从此这种行业得到飞速的发展。日本厚生省(管理卫生福
利的部)1985 年的日本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当时日本23 至35 岁未婚男子的
人数,比20 至32 岁的女子多40 余万(也有多60 余万的说法)。30 至34
岁未婚男子的比例,1970 年是10%左右。到1984 年竟上升至30%。
如果说上述自然人口比例的变化是未婚男性人数增长的客观原因。那
么,现代日本人的结婚意识的变化,则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
今天,大多数日本青年认为“单身生活有其特有的优越性”。传统的“只
有婚后才成为真正的人”的旧观念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摒弃。十年前,有
关的日本学者做过调查,当时30 岁以上的人中,有2/3 认可这种旧观念,而
13 至29 岁的人中,赞同者仅为20%。根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在80
年代做的一项调查,认为单身生活有利的男女青年比例,已分别达到80%和
90%。1994 年5 月汇集的日本厚生省关于单身者的数据表明,持这一观点的
日本男性的比例又有所上升。与此同时,该项调查还表明,认为“结婚有利”
的男性为66.7%。女性为71.4%。认为“结婚无利”的男性为29.1%,女
性为25.2%。几乎每四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认为结婚无利。
对于单身生活的魅力,被70%的调查对象列为榜首的理由是“行动和生
活的自由”。其次是,男性认为“可使经济宽裕”、“可以广泛结交朋友”、
“可以不必承担家庭责任而轻松自在”。而女性则认为“可以广泛结交朋友”、
“可以使经济宽裕”。
尽管崇尚单身生活的日本男女比例都超过了80%,但由于女性的比例高
于男性,这自然而然地加大了男性结婚的难度。当然,大多数日本青年只是
崇尚单身生活,但并不是信奉独身主义。从日本厚生省最近的调查来看,打
算终身不娶或不嫁的男女,分别为4.9%和5.2%。大多数日本青年都倾向晚
婚。目前日本青年主张的最佳婚龄,男性为28.9 岁,女性是26.4 岁。这比
70 年代推迟了两年。
在婚姻意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与男性理
想型妻子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可以将日本女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依赖
型,大多数日本女性属于这一类型。她们面对日本“男性社会”的现实,不
得不放弃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而退回“男子外出工作,女子操持
家务”这种传统生活模式。为了使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有保障,她们期望找一
个有一定经济、社会地位的丈夫,即“高学历、高收入”。此外,还附加有
“不是长子,不和婆婆同住”、“身体健壮、魁梧像运动员一般却又温和”、
“在外事业有成,在家能分担家务”等条件。
另一类是独立型。她们要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女强人”
对丈夫的要求是,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援助妻子的事业,而对于家庭生活只
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使家庭不成为工作的累赘。
而日本男性理想妻子却与此有一定差距。日本家庭中的“大男子主义”
与战前相比,已有很大改观。但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日本男性憧憬的理想
女性仍是“任劳任怨地照顾丈夫”、“一味儿地听从丈夫的摆布,高高兴兴
地做丈夫所要求的事”、“忍耐克己维护家庭”。然而在现代日本社会,以
此为标准寻找妻子已不太容易。
此外,日本社会的某些特点还使不少青年人丧失寻找意中人的机会。据
说去婚姻介绍所的日本男子有80%抱怨没有和女孩子接触,彼此了解的时
间。在日本二三十岁的在职男子,劳动时间最长。据说每天平均加班二三个
小时,由于太忙而不能赴约,或由于过于疲劳而不能赴约的人,似乎不在少
数。如果男女双方都是公司职员,那约会的难度就更大了。有一位文静贤淑
的日本女子,本人也希望能觅到如意君郎,结婚成家。但她几乎每天早晨七
点出门,晚上十一二点回家,休息日加班是常有的事,加上不时去国外出差。
她说:“我没有找对象的时间,而且即使寻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对方也会因
我的忙碌而告吹。要想找到合适的人建立家庭,只有一条路——辞职。”
职业培训
谈及日本人的工作效率,人们常常会把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锐意苦干
的精神作为话题。其实与日本人的工作效率有关的,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
是职业培训。有的学者认为,战后日本能取得惊人的经济奇迹,其重要原因,
就是日本企业有一支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而之所以职工素质高,除学历高
的因素外,恐怕就要归功于企业的职业教育了。
日本的企业尤如一个小社会。为确保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顾及
自己的小社会与其他小社会,小社会与大社会的各种关系。所以日本的企业
内教育,不仅限于一般的技术和事务,它还涉及职业伦理、人际关系、环境
适应等诸多方面。从形式上看,除工作中的日常教育和选派职工进国内外正
规教育机关的学习以外,日本人参加的企业内进修大致有新职工入公司时的
进修,入公司数月后的追踪进修,一至两年后的初级进修,四至五年后的高
级进修以及专为培养企业干部的精英进修。下面介绍一下日本的新职工进
修。
旭化成工业是日本有名的大型综合化学公司。该公司每年实施的新职工
进修,基本上围绕三个目的进行。一是帮助新职工顺利完成由学生到公司职
员的转变。对于新职工来说,突然结束长达十多年的学生生活进入崭新的公
司生活,往往感觉一下子适应不了,产生种种身心紧张和疲劳是在所难免的。
为此,公司通过这种教育,帮助新职工学会遵循公司的各项规则,增强对新
生活的自我管理,和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二是帮助新职工了解自己的公
司。在日本,一个公司就有一张脸,即各公司不仅规模、事业内容各项硬件
不同,而且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公司传统和风气等软件也各异。这就要
求新职工对本公司的过去、现状和将来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三是以此
加深与同事的联系和相互了解。这一点,对于注重集团行为方式的日本公司
尤其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公司要求新职员不仅要有作为一个新
工作人员的自我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使自己成为命运共同体一员的
自觉。在公司里伙伴关系是超过一般同事的关系而被格外重视的。
旭化成公司为时数周的新职工进修的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有各类讲座
和影像展示,有研究会和讨论活动。有新老职工外出同住和实习性质的现场
夜班工作体验。当然,也少不了日本社会最典型的心灵沟通方式,即在交杯
欢谈中,借助酒的清香和力量,畅所欲言,增进感情。
以“感谢生活”为企业经营思想的滨松凸版公司,把新职工进修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感谢生活”为主题,要求新职工在认识和发现自我的
同时,树立具有感谢心、服务心、道德心的人格。第二阶段的重点是认识怎
样才能使每个人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员。“企业一员”的概念实际上涵盖了在
工作上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学会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以及善于与人
协作等内容。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是理解本公司的生产经营体制。为增加教育
效果,该公司建立了指导员制度,选派有见识和经验的职工,担任新职工的
进修指导。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日趋全面化。超越眼前,注
视将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是日本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
点。日本信息开发和人工智能业界的大公司CSK 公司,1991 年度吸收了一千
多名新职工。该公司的座右铭是“在技术之前先育人”。约为时半年的集中
进修被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专门知识系列,从电子计算机到英语、数学、语
文、概括工作内容,进行系统提高和补习。第二系列的教育要求进修者掌握
作为CSK 公司成员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它包括了解本公司的创业精神、职
业伦理、经营思想。学会人生设计,掌握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常识。如工作中
的日常处理方式、紧张感的自我检测、简单的身体保健管理等。另一项重要
内容是,在工作现场与上司和老职工一起,体验集体生活。
为了培养能在21 世纪创造公司新战略的新一代经营者,该公司把新职工
的文化教养的提高,作为进修活动的第三系列。具体列入这个系列的项目有:
戏剧和美术欣赏、书法、茶道、异文化理解、外语、瑜珈功、太极拳、礼仪
等,并聘请专家来公司授课。该公司进修总部的负责人认为:“为适应社会
和公司的发展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充实职工的进修体制,以提高公司成员的
素质。”
新职工的进修是短暂的,但等待他们的是一轮又一轮的职业进修。对于
日本企业职工来说,不断的进修学习,已成了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的重要
内容。
业余生活
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产业和经济的社会体制下,日本人常被称为“工
作狂”。在各发达国家中,日本人的业余生活恐怕是最单调的了。但随着经
济高速发展告一段落后,追求充实和具有个性的人生,丰富社会生活的各个
侧面,越来越成为日本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根据日本总理府的舆论调查,回答“应丰富业余生活”的比率从1949
年的13.8%升到1989 年的33.7%,从而超过了衣食住和耐用消费品而占了
首位。与更多的人意识到应该珍惜占生命历程1/3 的业余时间这一生活观的
转变相适应,日本的政府和企业也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一般人认为,妨碍
业余生活多样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据统计,日本
国民一天的自由时间平均为,平日3 小时半左右,周六和周日分别是4 小时
半和6 小时。虽然日本老年人和家庭主妇的自由时间多于此标准,但工薪人
员因工作时间的延长和上下班费时颇多,实际上要远少于这个平均值。日本
政府于1988 年制定了“经济运营五年计划”,提出了学校每周授课五日制和
工作机关及企业一年的工作时间缩短至1800 小时的目标,并倡导实行周休二
日、缩短加班时间和引进带薪休假及连休等制度。日本劳动省的调查表明,
1960 年日本普通职工的年平均规定工作时间为2170 小时,至1989 年则降到
1898 小时。当然这个数字还只是理论上的。此外,日本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
还围绕改善业余活动的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修建城市公园、博物馆、美
术馆、图书馆、各类体育活动设施等。为日本人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条件。
有人把业余活动分成两类。一是在家型。如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
卧床休息等。二是外出型。如参加兴趣爱好活动和体育活动、旅行、观赏影
剧、进行社交等。根据这个分类的调查表明,至少在70 年代以前,日本人中
20 岁以上男女的业余活动主要是在家型的,它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外出型为主
流的活动方式正好相反。七八十年代以来,这个现象正在发生变化,尤其在
青年中。尽管如此,原来较普遍的业余活动方式依然很受人欢迎。例如看电
视仍是许多人的主要业余生活内容。根据1985 年的统计数字,日本人平均业
余活动将近一半被看电视的时间所占据。星期天每人平均收看电视的时间是
3 小时40 分。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比率。尤其是为数很多的老年人日平均
收看电视竟达七八小时以上。再就是纯属消遣的读书看报。费时虽不如看电
视多,但平均每天也要用去业余时间的10%以上。
近年来日本较盛行的外出型业余活动,恐怕还要数旅游和参加或观赏体
育比赛。这里就以日本人的国外旅游和高尔夫球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日本自1964 年实行国外旅游自由化以来,每年去国外旅游的人数一直呈
迅速上升之势。1990 年的国外旅游者人数达一千一百万以上。比五年前的
1985 年增加了2.2 倍。据近年来有关部门的统计,出国旅游竟不分性别地成
了日本人最热衷的业余活动内容。此外加上日元升值推波助澜,想走出海岛
一睹外部世界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日本人出国旅游的地点,最多的是亚洲,
约占40%多。其次是美国,约占33%。去欧洲约占10%。旅游所用的时间,
去欧美国家的约为二至三周。去亚洲地区的约为一周左右。所以有人称日本
人的旅游是“走马观花”。由于时间较短,也就只能看个热闹。至于旅游的
费用,据1990 年《余暇白皮书》的统计,平均每次国外旅游的花费为29 万
日元。这在一般日本人的业余活动费用中,算是较高的支出了。
对各种业余活动的兴趣程度,在日本人中分别占第2 位和第3 位的是体
育活动。而体育活动又以高尔夫球运动最受欢迎。日本的高尔夫球运动是
1897 年从英国引进的。当时它只是社会上层人物的活动。至本世纪七八十年
代,日本的高尔夫球运动日益大众化。参加人数以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
目前日本全国的高尔夫球运动参加者已有一千三百多万,占全国人口约
1/10。至1990 年日本全国的高尔夫球场有一千七百多处。这个数目虽远不及
当时的美国,却已大大超过了原西德的310 处和法国的430 处。也与高尔夫
球的发源地英国的2000 处接近。此外,从平均每处球场拥有的参加人数来
看,日本为8000 人,遥遥领先于美国的1800 人和英国的1250 人。另一方面,
由于日本地价昂贵,球场设施、管理的标准较高,使得参加费用陡增。根据
八年前的统计,公营高尔夫球场的收费,东京是巴黎的1.6 倍。纽约的2.1
倍。伦敦的4.7 倍。私营会员制球场的收费,如以东京为100 的话,巴黎为
42,纽约才26。
女性就业
在评价日本女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然而,从日本总务厅的调查来看却是另一番情
景。1992 年日本全国的女性就业人数为2619 万,其中打工者为375 万,个
体经营者为263 万,而作为雇员就业的人数则为1974 万,占了女性就业总数
的75%以上,也相当于日本全国雇佣者总数的约40%。所以,女雇员队伍是
就业大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年龄层次上看,根据1992 年的统计,女雇员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出现在
20~24 岁之间。在这个年龄层,就业者达到328 万。25 岁后,就业人数锐减,
较多原因为结婚组成家庭而不得已辞职。当然,也有的是因为经数年工作,
发现雇员工作不适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而选择退职这条路的。这种递减趋势
一直要持续到30~35 岁,便跌落到谷底。这时的就业人数只剩下162 万,已
不到十年前的一半。可见30 岁以后的日本女子的相当部分,为生儿育女的繁
重家务所缠,不得不放弃工作,退回家庭成为家庭主妇。但到35 岁后,就业
人数开始回升。部分家庭因孩子渐渐长大,进入学校学习,作母亲的能够腾
出手来,重返工作岗位。但采取这一行动的女性毕竟还是少数。
日本女雇员的第二个就业高峰出现在40~44 岁。1992 年该年龄段的女
雇员数达289 万。人至四十,不仅基本摆脱了生儿育女的负担,而且精力、
体力和生活经验正处于旺盛期,再加上一般家庭因购买房产和积蓄子女教育
费用等导致的经济压力,便促使大批四十来岁的妇女走出家门,再次开始雇
员生涯。第二次就业高峰持续的年龄期约为五年。45 岁后,又开始呈递减趋
势,但速度没有第一次那样快。平均每隔五年减少五至六分之一。如55~64
岁的就业者,还保有210 万,几乎接近25~29 岁的就业人数水平。也就是说,
即使至五十多岁,如果不是因个人原因自行退职,这些女雇员大多可在终身
雇佣的保护伞下工作到退休。所以一旦65 岁一过,统计表上的就业人数就猛
跌到60 万。显然,这时大多数女雇员则按正常规定,通过退休正式中止了人
生的正式职业生活。
如今日本女雇员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但与男子相比,仍有不平衡的地
方。例如80%的女职员集中在服务业、商贸业和制造业。只有10%的女职员
在渔业、矿业、农林业和国家机关工作。从工种来看,她们多从事事务性工
作,约占总数的34%。从事技术性和专业性工作的女雇员约占13%。担任管
理职务的女雇员则不足10%。如有女性担任部长的日本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
数的7%。有女性担任课长(科长)的企业也不过占19%。
日本女雇员的职务晋升和提薪也往往差于男雇员。以工资水平为例,1992
年日本男雇员的人均月工资为四十三万多日元。女雇员为二十二万多日元。
这种差别往往从日本人一开始工作时就已经存在了。假如以同样的学历条件
进入同一公司,若以各学历段的男子的最初工资水准为100 的话,那么,初
中毕业的女雇员为91.6,高中毕业的女雇员为95.2,大学毕业的女雇员从事
事务性工作的为96.3,从事技术工作的为97.5。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男女
雇员的差别也随之扩大。如将女雇员的最初工资水平设为100 的话,那么即
使到了她们工资收入的最高峰,也就是进入了45~49 岁年龄段时,也只有
124。而男雇员则完全不同,当他们进入收入最高峰,也就是50~54 岁年龄
段时,可由最初工资水平的100 升至207。从日本男女雇员的工资起点差来
看,差别就显得更大。换一个角度来说,若以各年龄层的男雇员的工资水平
为100 的话,那么,十八九岁的女雇员的工资只有92.4%,40~44 岁的女雇
员的工资只有56.7%。到了50~54 岁,女雇员的工资只有51.7%,只是同
龄男雇员工资的一半多一点。可见男女同工同酬在日本还只是一个神话。
人生第三阶段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名列世界前茅。随着日本人平均寿命的延长,日本
的老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人士推测,65 岁以上的老人将占日本全国
人口的14%。战后,正是这些老人近乎疯狂的拼命工作,促成了日本经济的
高速发展。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庭,无暇涉足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于是被人们称为只属于工作单位的“公司人”。这些“公司
人”退休以后,又将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呢?在日本退休被称为“定年
退职”。而以前则被称为“停年退职”。“定”取代“停”字,其意义远远
超出字里行间。“停”意为停止之年。“定年”则为定点之年,定点既意味
着到此为止,又意味着自此开始。
日本有一种说法,把就业以前的时期,称为第一个人生阶段。把就业至
退休称为第二个人生阶段。这样“定年退休”可以理解为第二人生阶段的结
束和第三人生阶段的开始。如今在日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自我,正
在成为第三个人生阶段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日本的大多数家庭夫妇分工明确,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在内
操持家务。据说45 岁的“公司人”平均一天同家庭全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只有1 小时零8 分钟。平均一天同妻子的说话时间只有50 分钟。而同孩子说
话的时间竟不足半小时。于是作妻子的就成了“家庭专业主妇”。由于家务
活是无止境的,有的日本人把结婚视为女性陷入没完没了的家务活的“永久
就业”。但近年来,也有日本人提出“家庭专业主妇退休制”,主张“夫妇
同时定年退职”,即要求做丈夫的在退休后,不仅应与妻子共同分担家务,
而且不能只做帮手,要承担责任。例如某大公司的一位部长,退休后自觉参
加家务劳动。不久即身兼数职,既是清扫局长,又是采购部长,还当了厨师
和文秘。当然,部下也是他一人,是个光杆儿司令。在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宣
传部工作了四十来年的山岡先生,因老母亲突然瘫痪,便提前一年退休回家
照顾母亲。他说与其请别人照顾,还是自己照顾更放心。
“公司人”退休后,在回归家庭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植树
绿化、收集垃圾、防止河水污染、违章停车管理。为节省能源而推广使用肥
皂。为节约木材回收牛奶盒等。在日本兵库县加古川市的一所老龄人综合教
育机构中,除设置四年制的老人大学讲座以外,还办起了两年制的地区活动
指导员培训班。居住在兵库县的老人,都有入学的资格。老人大学讲座每年
招收学员440 人,每周上一次课,年均授课时间120 小时。地区活动指导员
培训班的学员,都是58 岁以上的人,他们热心地区活动,并积极参与居委会、
老人会、妇女会的事务。神户市的加藤老人,曾是日本一家著名毛织公司的
领导。63 岁退休后,进入老人教育机构,先在老人大学讲座学习了四年,尔
后又入地区指导员培训班学习了两年,并于1987 年创办“创生会”,专门从
事帮助弱智者的活动。
回归家庭也罢,回归社会也罢,从根本上说是回归自我。越来越多的日
本人认为,人到60 岁以后,应该为自己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几年前日本
总理府对3000 名30~60 岁的男女就退休后的打算作了调查。结果77%的人
主张“要珍惜自己的时间”。63%的人表示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一位退
休的海军军官,虽已年届70,但出于对基督教的兴趣,进神学院进修大学本
科课程。他还表示待大学毕业后,还要考研究生。被日本人誉为“英语博士”
的竹内先生,也是退休后才开始向英语资格考试挑战的。他64 岁的时候通过
了英语一级资格考试。66 岁时通过了国家翻译资格考试。82 岁时达到联合国
英检特A 级。翌年在英语辩论大会上获得优胜奖。84 岁时竟还赴美留学。
叶落归根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进步,正奇迹般地延长着日本人的寿
命。然而,就像无法选择生一样,人也无力抗拒死。在持务实生命哲学的日
本看来,死既不可避免,那么,他们能追求的只是死后能有个安静的归宿了。
日本目前普遍实行的是火化制。有人曾就“你希望如何安置自己的骨灰”为
题,对285 名日本人(其中男性137 名,女性148 名)做了调查。结果明确
显示“绝对要求将骨灰埋入墓穴”的占半数以上,为52%。另有40%的人选
择了“听任家属处理”的回答。持这种态度的人大概坚信自己死后骨灰会墓
葬。对于日本人来说,墓尤如自己的家,有了墓,从生命之树上飘落下来的
枯叶,才有了归宿。
日本的墓地可分为公营墓地、民营墓地和寺院墓地。
公营墓地由各都道府县、市町村各级地方政府自治体管理,多位于交通
比较方便的市郊,与其他墓地相比,价格比较便宜,所以申请的人很多。大
多以抽签或按递交申请书的先后顺序决定人选。公营墓地虽没有附加宗教信
仰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但一般只向当地居民和原籍者开放,并且不得于生前
申请。
民营墓地多在距市郊较远的地方,它又分财团法人经营的墓地和企业经
营的墓地。财团法人对申请者没有附加条件,基本上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管
理上接受日本厚生省的指导。企业经营的墓地,其经营主体大多是房地产公
司和石材公司。它对申请者虽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但营利是它的根本目的。
由于近年日本厚生省宣布,今后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墓地经营不予承认,因此
此类墓地的数量日益减少。
寺院墓地是寺院境内的墓地。寺院墓地原则上只向施主开放,而与该寺
院不同宗派的人则不得申请。不过近来逐步废除以上清规戒律的寺院也渐渐
多起来了。尽管寺院墓地价格昂贵,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最理想的归宿还是
寺院墓地,只有当那里无空缺之席时,才转求其他墓地。
活人要住房,死人要归宿。在有限的土地上死人与活人争夺土地似乎在
所难免。不少日本人为确保死后归宿而生前提前购置墓地。据说目前申请墓
地的人中,有60~70%是为活人申请。这样一来,日本墓地的价格就年年看
涨。购置墓地并不意味着把那块土地买下来,而只是买个长久使用权而已,
因此购买墓地时支付的是使用费。使用费的价格因墓地情况不同而各异。在
东京地区,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公营墓地约为10~30 万日元。民营墓地约
为20~150 万日元。越是有名的寺院,墓地越贵,每平方米已涨至50~200
万日元。除使用费外,还要支付管理费。这是用于维修保养墓地通道、水电
设备、休息场所等公用设施以及支付管理人员的薪水的。这笔费用的支付方
式各不同,平均每年约1000~3000 日元。
墓包括单人墓、夫妇合葬的“比翼墓”,几位死者的骨灰合葬一处的“集
合墓”。骨灰不用盒装混在一起埋葬的“合祀墓”。从使用费来看,单人墓
的起价为五十万日元左右。集合墓在七八十万日元左右。合祀墓最便宜,十
万日元左右即可。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公司墓”的,这是企业为本企业
的创始人和贡献卓著者设置的。一般职员也把死后进“公司墓”视为一种荣
誉。不过就日本人传统习惯而言,死后要葬在自家的墓里,所以即使有幸进
公司墓的人,其遗属往往将死者的骨灰分成两部分,以使荣誉和传统能两全。
除了有世代相传的墓地的家庭,其他日本人需要为故人安置新墓。战前,
这是继承家产和家业的长子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战后,随着日本家长制和户
主权继承制的废除,为父母选择墓地就成了兄弟姐妹共同的义务了。至于没
有后代的人,不少是在生前就为自己安排好后事了。有一对经济尚宽裕的夫
妇,虽有两个女儿,但都随夫在外地。除过年外,难得回娘家。为了既不给
女儿们增添麻烦,又保证自己死后有个安宁的归属,他们生前就为自己购置、
营建了墓地。这种人大多选择寺院墓地,因为寺院可按时对无亲属供奉的墓
地进行祭扫。
按照日本的习俗,一般在“七七”即死后第49 天下葬为宜。但大多数死
者的遗属难以在49 天以内营建好新墓。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在百日忌、一年
内的月命日、鬼节、彼岸日以及一周年忌下葬的居多。也有在三周年忌下葬
的。
出生礼仪
近年来,日本每年大约有一百二十多万小国民来到人世,成为这个社会
的新成员。以前,大多数日本人是在自己家里或外祖父母家里由助产婆接到
人世间来的。而现在绝大多数日本人是在产院透明的新生儿室揭开人生史册
第一页的。
按照日本的习俗,从母体脱出的新生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在
各个特定的成长阶段,参加各种特殊的仪式,这很像一座座里程碑。下面将
介绍日本婴儿自出生至一周岁内的主要仪式。
命名日——御七夜
按照日本的习惯,孩子一般在生后的第7 天由长辈命名,这就是“御七
夜”。过去每逢这一天,日本人都要把新生儿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毛笔写
在和纸上,贴在家中神龛的下面或正房的上方位置。如今作父母的大多在这
一天向当地政府的有关机构递交孩子的出生证,以便为孩子申报户籍。按照
传统,孩子的名字大多由外祖父母起。当然也有一些父母请自己敬重的人为
孩子起名字。至于给孩子起什么样的名字,这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也与世风
的变迁相关。但多半情况是以意佳音美为选择基准。不过男孩子和女孩子的
名字是不同的。这恐怕在任何时代都如此。例如男孩子的名字不论一个字
(清、健、武等)、两个字(一郎、正一、敏史等)还是三个字(太一郎、
日出男等)大多采用汉字。女孩子的名字有采用汉字的(和子、雅子、真由
美等),也有采用片假名的。还有以汉字和假名合用作名字的。虽说汉字是
日本人名的基本文字,但并非所有的汉字都能用于取名。一旦使用了日本法
律规定范围以外的汉字,在登记户籍时往往会遭到拒绝。
成为土地神之子——御参宫
在遍布日本全国的大大小小的神社里,供奉着代表氏族祖先的“氏神”
和当地的守护神。根据日本的传统解释,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无异于新增加了
一名土地神的后嗣。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日本人大多奉守以下的习俗,即
男女孩分别在生后的第31 天和第32 天时,要穿上由外祖母家送来的衣服,
由外祖母抱着去神社参拜。通过这次参拜,孩子正式得到了本土的认可。参
拜归途,往往还要顺便去探访亲友,回赠礼品。礼品有自制的红小豆糯米饭
和红白年糕等。如今有不少日本人家庭委托百货店将红白方糖和织有孩子名
字的包袱皮等礼品转送给亲友们。
祝福人生——御初食
按照日本传统习惯,婴儿出生后的最初100 日内,只能穿白色的衣服。
满百日后才可穿带色衣服。到了第120 天,必须让孩子尝尝米饭和菜肴,以
祝福孩子一生不为食事所困扰。如今大多数日本家庭在孩子生后的第100 天
或第120 天同时举行这两种仪式,这就是御初食。这一天大多要请长辈当“养
亲”。如果是男孩就请男性长者。如果是女孩则请女性长者。由他(她)用
柳木筷喂孩子进食。因此御初食也称御初筷。孩子初次食用的东西有红小豆
糯米饭、盐渍梅干、鲷鱼等。当然才一百多天的婴儿还不会吃饭,所以仅仅
是象征性地喂一粒米饭。在日本京都府、岡山县等地,初食所用的小饭桌上
往往放有三颗从海边捡来的小石头子儿。据说这是为祝愿孩子像石头一样健
壮坚强。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祝愿孩子的牙齿像石头一样坚固。而日本
民俗学家则认为,古代日本人相信生命来自遥远的渡海而来的灵魂,所以在
与分娩育儿有关的仪式和习俗中,大多能看到用海边石子作道具的情景。
男孩、女孩的初节句
日语中的“节句”是节日的意思。受我国古代阴阳文化的影响,日本历
史上也素以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把阳日和阴月视为特别的日子,并在那一
天举行各种惯常性的庆典和仪式。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节句只留下了三
月三的女孩节和五月五日的男孩节。对女孩子来说,生后的第一个三月三日
就是她的“初节句”。而男孩子的“初节句”则是出生后的第一个五月五日。
在“初节句”的日子,女孩子们通常会收到外祖父母赠送的一对古代公卿木
偶。男孩子们则可以同时收到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贺礼。
培养集体连带意识——初生日
初生日,顾名思义是指周岁纪念日。在初生日的庆祝仪式上,长辈们往
往要在孩子面前放上各种东西,然后根据他(她)们先抓何物来猜测孩子的
未来。满周岁时,有的孩子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所以长辈们常常会故意把一
小块年糕扔到孩子的脚边,或者在孩子面前放一块大年糕,让孩子绊倒。对
于这种习俗,有人解释说在满周岁前就会走的孩子,长大后会离家出走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民族连带意识强的缘故。尽管作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孩
子强人一头,但也期望他们能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如果过于与众不同,将
难以为集团所接受。这两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日本民族的特点。
结婚礼仪习俗
日本人认为结婚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所以对待结婚问题极为慎重。在日
本结婚大多与某一宗教仪式相结合,有神前婚、佛前婚和基督教婚。按照日
本的传统,年轻人从见面认识、缔结婚约、送彩礼到披露宴都有许多规矩,
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受到非议,所以准备结婚的日本人,特别是女性一般在
婚前大多去学习班学习必要的礼仪。
在日本青年男女除自由恋爱以外,大多靠熟人介绍。在委托别人介绍对
象的时候,日本人愿意多委托一些可信赖的人,这样供本人挑选的余地就会
更宽一些。除了口头委托以外,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会把本人照片、个人简
历和家族情况介绍书一起交给介绍人。照片一般是两张,一张正装照,一张
生活照。书写用纸讲究用高级和纸,用便笺纸书写被视为失礼的行为。经常
与介绍人保持联系。但日本人认为委托期间一周至一个月内不断催促是没有
礼貌的。如果看了对方的材料不满意的话,男(女)方会在一周以内通知对
方。如果是因为生活条件不满意,他们会十分明确地表示出来。
如果对对方的书面材料感兴趣,接下来就进入见面约会阶段。在日本见
面约会一般要尽量避开吃饭的时间,上午为10 点至12 点,下午1 点至4 点,
每次一至两个小时比较适度。见面时一般应提前十分钟到达。日本人见面约
会都希望看到原原本本的对方。所以最好穿便装。日本人初次见面大多直截
了当地询问对方许多问题,如现在的收入情况、在公司工作的情况,将来的
发展前途等,不会被对方视为无礼。如果对对方的情况不满意,也会当场表
明态度,此举作同样也会被对方所理解。
日本的介绍人不会向对方讲自己所介绍的对象或家庭的缺点。缺点往往
由对方在接触中自己去发现,这是不成文的原则。一旦双方决定结婚,介绍
人会很快地向他们表示祝贺。如今时兴送3 万~5 万日元金品给新人,一般
由介绍人亲自将金品交给新郎。
在日本人们认为婚约不像结婚证书那样具有法律效应,所以金品就成为
一种民间的证据。万一有一方不履行婚约,可凭金品进行善后处理。日本的
彩礼因地方不同而各异,一般是酒、海带、干鱿鱼、鲣鱼干等食品。如今在
日本的百货公司就可以买好已配置好的五品、七品、九品包装彩礼。日本传
统的彩礼是七品,它们是末广(白扇)、友志良贺(白麻线)、子生妇(海
带)、松惠节(鲣鱼干)、寿留米(干鱿鱼)、家内喜多留(柳樽)、金包
(彩礼钱)。
提到彩礼钱,现在多在五十万、七十万、一百万左右。日本人忌讳送80
万,认为80 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数字,不吉利。送彩礼钱时,要把女方
家全体成员的人名都写上去。已去世的人的名字也不能漏掉,否则会引起不
必要的风波。近年来不少家庭用举行婚约式的形式取代彩礼金,在饭店租个
大厅,在结婚仪式上由男方将结婚戒指赠送给女方。在如今的日本,彩礼和
婚约仪式的费用一般由两家平摊。给介绍人的礼金一般在结婚仪式结束后赠
送。而在举行婚约仪式时一般只赠送介绍人车费和酒菜钱。
在举行神前结婚仪式时,由神女献上的三三九度杯内的神酒必须喝得干
干净净,否则不吉利。在日本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间性生活的开始,同
时也是参加社会生产,为繁衍后代尽义务。蛾便是这种义务的象征。举行神
前结婚仪式时使用的长把酒壶上画着雌蛾,短把酒壶上画着雄蛾。举行仪式
的时候,由新郎持短把酒壶给长把酒壶添酒,即示意雄蛾给雌蛾注酒,新娘
则持代表雌蛾的长把酒壶,把酒注入酒杯中,两神社神女交替使用酒杯,为
新郎、新娘敬酒,这酒就是三三九度杯。
交换结婚戒指时,一般由新郎首先将它戴在新娘左手的无名指上。举行
基督教婚礼时,教堂中央的通道只留给新郎、新娘和伴娘行走,其他人只能
走旁边的侧道。
举行佛前婚礼时,日本的新郎、新娘都要带上佛珠,新婚夫妇要给祖先
的灵位烧香,祈求祖先的庇护。
参加婚礼披露宴的日本人一般都得向新人赠送祝仪金。祝仪金为5000~
50000 日元不等。它们必须装在饰有金银绳的祝仪袋里。金银绳讲究五根金、
五根银,然后拧在一起编织成蛾的样子。
披露宴席间,大多要请新郎新娘的长辈、上司、领导或知名人士讲话,
这时大家都得放下碗筷,认真倾听。新郎新娘在宴会开始前得到大门口迎接
所有的客人,这时忌讳来宾与新郎、新娘长时间交谈。日本人认为白色是最
纯洁的颜色,所以新娘刚出场时一般都穿白色的婚纱裙,头戴白纱,头扎白
花。在披露宴过程中,新娘要换两三次服装,除第一次的是白色的以外,其
他几次均根据新娘的喜好决定。
结婚后,日本的新婚夫妇要去介绍人家致谢,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要送
上新婚旅行时给介绍人买的礼品。在婚后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做的另一件
事就是向外发结婚通知书。如果新婚夫妇婚后有自己的新居,就应在新居举
办聚餐会,招待为婚礼帮过忙的人们,同时还要带上小礼品,逐一访问周围
的邻居,以求得日后的关照。如果与夫家住在一起,新娘得跟着婆婆和丈夫
一起去拜访邻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男女不去神社、教堂或大饭
店举行婚礼,而选择独具个性的婚礼形式。于是出现了音乐结婚式、雪中结
婚式、水下结婚式、空中结婚式、博物馆结婚式等等。
前不久在日本东京的美术馆内,一对日本青年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礼。
婚礼中一对新人置身于用特技艺术再现的法国卢浮宫艺术珍品之中。仪式结
束后他们在美术馆举办了婚宴。新郎新娘觉得偌大的美术馆就供他俩使用,
足以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奢华的气氛之中。这家美术馆在规定的时间段可以包
租。据说时至今日已有50 对男女在这里举办过婚礼。
除了美术馆以外,有的日本青年男女还喜欢在柬埔寨菜馆举行婚礼。为
了顺应新的潮流,不少大饭店也推出了新潮结婚仪式。例如东京的新大谷饭
店推出“高雅的星期五婚礼”,以欣赏音乐的形式举办婚礼。在现场还可以
品尝到新婚夫妇订制的奶油蛋糕。而且参加这种婚礼可以穿便服去。
现在,日本青年的初婚年龄比以前推迟了,由于他们结婚前已多次出席
过朋友们的婚礼,所以他们越来越想把自己的婚礼办得与众不同。
丧葬礼仪习俗
日本每年有七八十万人走向人生的终点。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礼仪
的国家,所以传统的丧葬礼仪至今仍很流行。
以东京为例,丧礼一般分两天在自家举行。一切由死者的亲戚或者单位
的人出面安排。这个人先得与全体亲属和包办丧事的殡仪公司商量具体事
宜,选日子要考虑佛教的戒规,避开“友引”那天。日子定下来后分头通知
有关人员。通知哪天举行“通夜”(守夜),哪天举行“告别仪式”。告别
仪式一般在通夜的翌日举行,一般在中午。
亲戚和左邻右舍以及单位领导要参加通夜和告别仪式,而且要穿黑色的
礼服。一般人只要在告别仪式那天去一次就可以了。
通夜和告别仪式的摆设都一样,不过分好几个等级,用哪个等级的摆设
则根据丧主支付的费用而定,与死者的生前地位没有关系。
祭坛一般有三层,正中间上方放着死者的黑白照片,两侧放着荷花灯、
花篮、鲜花、水果等。棺材放在前列,细节因佛教宗派不同而各异。
通夜原来只是由亲属和邻居出席的仪式。一般从晚上6 点左右开始举
行。近年来一般亲友也在通夜那一天来烧香。这样第二天的告别仪式可以不
来。一般人不论哪一天去都要带烧香钱“香典”。左邻右舍因为要帮忙,钱
可以少出。一般人一次大概出五千至一万日元左右。通夜和告别仪式那一天
专门有人负责收钱记账。
和尚念完经以后,左邻右舍和亲戚在一起用餐。有的人家分两次进行。
一次是亲戚和单位领导。一次是邻居。还有的人家从火葬场回来后再会一次
餐。待参加通夜的人们走后,直系亲属轮班通宵守护在死者身旁,不断烧香。
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也有和尚来念经。亲戚跟通夜时一样,坐在祭坛
前面,其他人一般站在外面。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在亲属的护送下送到火
葬场。据统计日本人办丧事的费用全国平均为208 万日元。其中支付给和尚
的念经钱为52 万日元,会餐费为43 万日元。
日本东京最大的婚丧喜庆互助组织“暮之友”每三年举行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东京地区近三年来葬仪费用已达3544000 日元。较三年前增加了近
10%。
这项调查以东京市、千叶、埼玉、神奈川等地的400 个家庭为问卷对象,
其中的寺庙布施费用由三年前的4%上升至21%。最近这些地区在家办葬礼
的呈减少趋势,而由寺院、斋堂代办的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不少日本丧家认
为回赠致奠者礼品、布施或支付小费,寻找殡仪地点实在太费事,因此愿意
托付给寺院、斋堂以及互助会。
彩礼因地方不同而各异,一般是酒、海带、干鱿鱼、鲣鱼干等食品。如今在
日本的百货公司就可以买好已配置好的五品、七品、九品包装彩礼。日本传
统的彩礼是七品,它们是末广(白扇)、友志良贺(白麻线)、子生妇(海
带)、松惠节(鲣鱼干)、寿留米(干鱿鱼)、家内喜多留(柳樽)、金包
(彩礼钱)。
提到彩礼钱,现在多在五十万、七十万、一百万左右。日本人忌讳送80
万,认为80 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数字,不吉利。送彩礼钱时,要把女方
家全体成员的人名都写上去。已去世的人的名字也不能漏掉,否则会引起不
必要的风波。近年来不少家庭用举行婚约式的形式取代彩礼金,在饭店租个
大厅,在结婚仪式上由男方将结婚戒指赠送给女方。在如今的日本,彩礼和
婚约仪式的费用一般由两家平摊。给介绍人的礼金一般在结婚仪式结束后赠
送。而在举行婚约仪式时一般只赠送介绍人车费和酒菜钱。
在举行神前结婚仪式时,由神女献上的三三九度杯内的神酒必须喝得干
干净净,否则不吉利。在日本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间性生活的开始,同
时也是参加社会生产,为繁衍后代尽义务。蛾便是这种义务的象征。举行神
前结婚仪式时使用的长把酒壶上画着雌蛾,短把酒壶上画着雄蛾。举行仪式
的时候,由新郎持短把酒壶给长把酒壶添酒,即示意雄蛾给雌蛾注酒,新娘
则持代表雌蛾的长把酒壶,把酒注入酒杯中,两神社神女交替使用酒杯,为
新郎、新娘敬酒,这酒就是三三九度杯。
交换结婚戒指时,一般由新郎首先将它戴在新娘左手的无名指上。举行
基督教婚礼时,教堂中央的通道只留给新郎、新娘和伴娘行走,其他人只能
走旁边的侧道。
举行佛前婚礼时,日本的新郎、新娘都要带上佛珠,新婚夫妇要给祖先
的灵位烧香,祈求祖先的庇护。
参加婚礼披露宴的日本人一般都得向新人赠送祝仪金。祝仪金为5000~
50000 日元不等。它们必须装在饰有金银绳的祝仪袋里。金银绳讲究五根金、
五根银,然后拧在一起编织成蛾的样子。
披露宴席间,大多要请新郎新娘的长辈、上司、领导或知名人士讲话,
这时大家都得放下碗筷,认真倾听。新郎新娘在宴会开始前得到大门口迎接
所有的客人,这时忌讳来宾与新郎、新娘长时间交谈。日本人认为白色是最
纯洁的颜色,所以新娘刚出场时一般都穿白色的婚纱裙,头戴白纱,头扎白
花。在披露宴过程中,新娘要换两三次服装,除第一次的是白色的以外,其
他几次均根据新娘的喜好决定。
结婚后,日本的新婚夫妇要去介绍人家致谢,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要送
上新婚旅行时给介绍人买的礼品。在婚后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做的另一件
事就是向外发结婚通知书。如果新婚夫妇婚后有自己的新居,就应在新居举
办聚餐会,招待为婚礼帮过忙的人们,同时还要带上小礼品,逐一访问周围
的邻居,以求得日后的关照。如果与夫家住在一起,新娘得跟着婆婆和丈夫
一起去拜访邻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男女不去神社、教堂或大饭
店举行婚礼,而选择独具个性的婚礼形式。于是出现了音乐结婚式、雪中结
婚式、水下结婚式、空中结婚式、博物馆结婚式等等。
前不久在日本东京的美术馆内,一对日本青年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礼。
婚礼中一对新人置身于用特技艺术再现的法国卢浮宫艺术珍品之中。仪式结
束后他们在美术馆举办了婚宴。新郎新娘觉得偌大的美术馆就供他俩使用,
足以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奢华的气氛之中。这家美术馆在规定的时间段可以包
租。据说时至今日已有50 对男女在这里举办过婚礼。
除了美术馆以外,有的日本青年男女还喜欢在柬埔寨菜馆举行婚礼。为
了顺应新的潮流,不少大饭店也推出了新潮结婚仪式。例如东京的新大谷饭
店推出“高雅的星期五婚礼”,以欣赏音乐的形式举办婚礼。在现场还可以
品尝到新婚夫妇订制的奶油蛋糕。而且参加这种婚礼可以穿便服去。
现在,日本青年的初婚年龄比以前推迟了,由于他们结婚前已多次出席
过朋友们的婚礼,所以他们越来越想把自己的婚礼办得与众不同。
丧葬礼仪习俗
日本每年有七八十万人走向人生的终点。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礼仪
的国家,所以传统的丧葬礼仪至今仍很流行。
以东京为例,丧礼一般分两天在自家举行。一切由死者的亲戚或者单位
的人出面安排。这个人先得与全体亲属和包办丧事的殡仪公司商量具体事
宜,选日子要考虑佛教的戒规,避开“友引”那天。日子定下来后分头通知
有关人员。通知哪天举行“通夜”(守夜),哪天举行“告别仪式”。告别
仪式一般在通夜的翌日举行,一般在中午。
亲戚和左邻右舍以及单位领导要参加通夜和告别仪式,而且要穿黑色的
礼服。一般人只要在告别仪式那天去一次就可以了。
通夜和告别仪式的摆设都一样,不过分好几个等级,用哪个等级的摆设
则根据丧主支付的费用而定,与死者的生前地位没有关系。
祭坛一般有三层,正中间上方放着死者的黑白照片,两侧放着荷花灯、
花篮、鲜花、水果等。棺材放在前列,细节因佛教宗派不同而各异。
通夜原来只是由亲属和邻居出席的仪式。一般从晚上6 点左右开始举
行。近年来一般亲友也在通夜那一天来烧香。这样第二天的告别仪式可以不
来。一般人不论哪一天去都要带烧香钱“香典”。左邻右舍因为要帮忙,钱
可以少出。一般人一次大概出五千至一万日元左右。通夜和告别仪式那一天
专门有人负责收钱记账。
和尚念完经以后,左邻右舍和亲戚在一起用餐。有的人家分两次进行。
一次是亲戚和单位领导。一次是邻居。还有的人家从火葬场回来后再会一次
餐。待参加通夜的人们走后,直系亲属轮班通宵守护在死者身旁,不断烧香。
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也有和尚来念经。亲戚跟通夜时一样,坐在祭坛
前面,其他人一般站在外面。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在亲属的护送下送到火
葬场。据统计日本人办丧事的费用全国平均为208 万日元。其中支付给和尚
的念经钱为52 万日元,会餐费为43 万日元。
日本东京最大的婚丧喜庆互助组织“暮之友”每三年举行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东京地区近三年来葬仪费用已达3544000 日元。较三年前增加了近
10%。
这项调查以东京市、千叶、埼玉、神奈川等地的400 个家庭为问卷对象,
其中的寺庙布施费用由三年前的4%上升至21%。最近这些地区在家办葬礼
的呈减少趋势,而由寺院、斋堂代办的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不少日本丧家认
为回赠致奠者礼品、布施或支付小费,寻找殡仪地点实在太费事,因此愿意
托付给寺院、斋堂以及互助会。
最近日本不少殡仪机构也别出心裁地推出类似结婚典礼一般的五光十色
的镭射灯光、干冰烟雾服务和全过程录像。其豪华、奢侈的气氛并不亚于喜
庆味浓厚的结婚典礼。
以日本关西地区的玉泉院为例,他们推出了名为“野边送”的葬仪形式。
将灵柩置于40 米长的灵车上,尾随诵经僧侣队伍缓缓前进。死者家属尾随其
后,沿途播放死者生前喜爱的歌曲,光彩夺目的镭射灯光、聚光灯萦绕于送
葬行列中,队伍前方不断冒出干冰制造的白色烟雾,使灵柩在鲜亮的光线和
烟雾下充满神秘。玉泉院的综合葬祭场一次可同时容纳六个彻夜进行的葬礼
仪式。每个会场均设有厨房,并且备有大量的被褥和休息房间。各会场采用
完全独立空间格局,里面准备了尺寸齐全的丧礼服装和更衣室,隔壁还有美
容室和回赠礼品贩卖专柜和净身澡堂。此外,玉泉院大门口铺设了红地毯,
女服务员身穿粉红制服,这一切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千叶县的博全葬仪社12 年前推出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服务。他们将收
集来的死者生前的相关照片拍成纪念电影,在祭坛前放映给送葬者观看。最
近博全社又推出要价3500 万日元的“黄金灵车服务”。他们将高级进口车林
肯车贴上金箔纸,使全车发出耀眼的金光,此外108 只代表烦恼的白鸠悠闲
地在灵车前方飞翔,使整个出殡队伍洋溢着一片祥和、壮观的气势。
近年来,“苏生之歌礼券”(死而复生之歌)的上市使日本丧仪业又爆
了一个冷门。发行“苏生之歌礼券”的是东京的一家公司,参加葬仪的人可
以凭丧主赠送的这种礼券,自由选择丧家回赠礼品,也可以把礼券捐赠给慈
善事业。“苏生之歌礼券”上印有三千、五千、一万、一万五千、二万及三
万日元六种不同价格,可凭礼券到指定百货公司选购与面值相同的商品,可
选择的商品种类约有七至十种,从风景明信片、样式简单的香包到食品礼盒,
范围十分广泛。如果打算捐赠则可送给亚洲交流基金、犬养基金、家庭医促
进协会、癌症研究振兴财团、日本国际儿童联合基金、蒲公英儿童合唱团和
团栗会共七个组织。受惠单位接到捐款后,即给捐献者一张感谢状。
由日本京都的宗教用具综合商社丸喜公司与伊藤忠、三井物产合资推出
的“通讯卫星”系统可使日本全国各地的葬仪同时进行,名为“丸喜卫星新
葬仪”,自1989 年5 月松下幸之助葬礼使用以来,至今已陆续举办五次之多,
可谓葬仪产业的新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