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7万亿流动性不是Q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11:02
央行释放7万亿流动性是中国版QE?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称没有根据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周三称,将央行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抵押品解读为“释放7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是中国版的QE”是没有根据的。
马骏称,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

近年来,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中国央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从国际经验看,为保障央行资产安全,防范道德风险,央行通过债权方式提供流动性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合格质押品。国外央行的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时调整抵押品政策,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及时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可以起到积极正面的效果。
过去,人民银行接受的合格质押品只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高等级债券,随着央行主动提供流动性数量的增加,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面临合格质押品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马骏解释称,将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后,合格质押品既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也包括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
他还表示,信贷资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池:
首先需要属于按贷款五级分类的非金融企业的正常类贷款,关注、可疑、次级、损失等四类贷款均不符合条件;
其次由人民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非金融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评级结果达到可接受级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贷款才能成为合格质押品。
马骏称,人民银行在开展再贷款操作时,从金融机构持有的合格质押品资产池中从优选择与再贷款金额和期限相匹配的质押品,首先选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其次选择合格信贷资产。选择合格信贷资产时,优先选择央行内部评级高的信贷资产。

此次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增加合格抵押品的选择范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马骏称:
首先,今年全国人大确定的M2增速的预期目标是12%,这个目标并没有改变。
第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信贷与广义货币的增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情况与贷款需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手段的运用等等。再贷款只是创造流动性的途径之一,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的变化又只是影响再贷款的许多技术性因素之一。
第三,此次扩大合格质押品的选择范围,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央行流动性支持提供了必要前提,但不能假设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因此自动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
因此,合格质押品范围的扩大不影响人民银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把握,更不意味着央行将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虽然扩大再贷款抵押品范围不会扩大流动性,但是它能够熨平市场信用周期波动。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曾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央行适当的抵押品制度可以实现对经济波动的逆周期调节。在市场信用周期低谷时放宽抵押品标准,在市场信用扩张高涨时提高抵押品标准,从而熨平市场信用周期的波动。

以下是央行答问全文
问:日前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的选择范围,有些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将释放7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是中国版的QE,对此您有何评论?
马骏:这种解读和对流动性影响的估计是没有根据的。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

近年来,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从国际经验看,为保障央行资产安全,防范道德风险,央行通过债权方式提供流动性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合格质押品。过去,人民银行接受的合格质押品只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高等级债券,随着央行主动提供流动性数量的增加,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面临合格质押品结构性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国高等级债券总体充裕,但分布不平衡,大银行持有高等级债券的数量较多,能够满足从央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时提供合格质押品的需要,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持有的高等级债券数量较少,在向央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流动性支持时难以提供足额的合格质押品,对央行通过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引导其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形成了制约。将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央行质押品范围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质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消除央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障碍。

将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后,合格质押品既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也包括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信贷资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池,首先需要属于按贷款五级分类的非金融企业的正常类贷款,关注、可疑、次级、损失等四类贷款均不符合条件;其次由人民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非金融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评级结果达到可接受级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贷款才能成为合格质押品。人民银行在开展再贷款操作时,从金融机构持有的合格质押品资产池中从优选择与再贷款金额和期限相匹配的质押品,首先选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其次选择合格信贷资产。选择合格信贷资产时,优先选择央行内部评级高的信贷资产。

此次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增加合格抵押品的选择范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首先,今年全国人大确定的M2增速的预期目标是12%,这个目标并没有改变。第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信贷与广义货币的增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情况与贷款需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手段的运用等等。再贷款只是创造流动性的途径之一,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的变化又只是影响再贷款的许多技术性因素之一。第三,此次扩大合格质押品的选择范围,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央行流动性支持提供了必要前提,但不能假设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因此自动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因此,合格质押品范围的扩大不影响人民银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把握,更不意味着央行将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http://m.guancha.cn/economy/2015_10_14_337569.shtml央行释放7万亿流动性是中国版QE?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称没有根据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周三称,将央行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抵押品解读为“释放7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是中国版的QE”是没有根据的。
马骏称,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

近年来,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中国央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从国际经验看,为保障央行资产安全,防范道德风险,央行通过债权方式提供流动性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合格质押品。国外央行的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时调整抵押品政策,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及时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可以起到积极正面的效果。
过去,人民银行接受的合格质押品只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高等级债券,随着央行主动提供流动性数量的增加,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面临合格质押品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马骏解释称,将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后,合格质押品既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也包括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
他还表示,信贷资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池:
首先需要属于按贷款五级分类的非金融企业的正常类贷款,关注、可疑、次级、损失等四类贷款均不符合条件;
其次由人民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非金融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评级结果达到可接受级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贷款才能成为合格质押品。
马骏称,人民银行在开展再贷款操作时,从金融机构持有的合格质押品资产池中从优选择与再贷款金额和期限相匹配的质押品,首先选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其次选择合格信贷资产。选择合格信贷资产时,优先选择央行内部评级高的信贷资产。

此次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增加合格抵押品的选择范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马骏称:
首先,今年全国人大确定的M2增速的预期目标是12%,这个目标并没有改变。
第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信贷与广义货币的增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情况与贷款需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手段的运用等等。再贷款只是创造流动性的途径之一,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的变化又只是影响再贷款的许多技术性因素之一。
第三,此次扩大合格质押品的选择范围,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央行流动性支持提供了必要前提,但不能假设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因此自动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
因此,合格质押品范围的扩大不影响人民银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把握,更不意味着央行将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虽然扩大再贷款抵押品范围不会扩大流动性,但是它能够熨平市场信用周期波动。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曾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央行适当的抵押品制度可以实现对经济波动的逆周期调节。在市场信用周期低谷时放宽抵押品标准,在市场信用扩张高涨时提高抵押品标准,从而熨平市场信用周期的波动。

以下是央行答问全文
问:日前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的选择范围,有些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将释放7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是中国版的QE,对此您有何评论?
马骏:这种解读和对流动性影响的估计是没有根据的。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

近年来,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从国际经验看,为保障央行资产安全,防范道德风险,央行通过债权方式提供流动性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合格质押品。过去,人民银行接受的合格质押品只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高等级债券,随着央行主动提供流动性数量的增加,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面临合格质押品结构性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国高等级债券总体充裕,但分布不平衡,大银行持有高等级债券的数量较多,能够满足从央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时提供合格质押品的需要,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持有的高等级债券数量较少,在向央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流动性支持时难以提供足额的合格质押品,对央行通过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引导其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形成了制约。将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央行质押品范围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质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消除央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障碍。

将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后,合格质押品既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也包括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信贷资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池,首先需要属于按贷款五级分类的非金融企业的正常类贷款,关注、可疑、次级、损失等四类贷款均不符合条件;其次由人民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非金融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评级结果达到可接受级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贷款才能成为合格质押品。人民银行在开展再贷款操作时,从金融机构持有的合格质押品资产池中从优选择与再贷款金额和期限相匹配的质押品,首先选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其次选择合格信贷资产。选择合格信贷资产时,优先选择央行内部评级高的信贷资产。

此次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增加合格抵押品的选择范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首先,今年全国人大确定的M2增速的预期目标是12%,这个目标并没有改变。第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信贷与广义货币的增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情况与贷款需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手段的运用等等。再贷款只是创造流动性的途径之一,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的变化又只是影响再贷款的许多技术性因素之一。第三,此次扩大合格质押品的选择范围,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央行流动性支持提供了必要前提,但不能假设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因此自动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因此,合格质押品范围的扩大不影响人民银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把握,更不意味着央行将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http://m.guancha.cn/economy/2015_10_14_337569.shtml
好像听过一些学者的分析。
明面上,和QE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接受的是优质资产。
而我个人很阴暗的觉得,啥算优质资产,是央行说了算的,恐怕意味着央行的指导力得到了加强。
好像听过一些学者的分析。
明面上,和QE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接受的是优质资产。
而我 ...
从国内货币供给来说,如果控制得好,相当于以美元为基础发行人民币转变为以金融资产为基础发行,确实不算QE
但是如果央行放宽标准就不好说了,因为美元是用对等财富换来的,一分钱一分货,央行受限较大
而基于本国认定的有价金融资产的时候就是自己说了算,可操作空间大多了
张军:放松货币政策已到了关键时刻


【9月CPI增长再回到2%以下,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43个月来同比负增长,9月再跌5.9%。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近日做出判断,今年GDP增长达不到年初制定的7%的目标恐已成定局。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其角色也从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明显转换为主要风险源,至少有些人这么认为。事实上,由于今年GDP增长达不到年初制定的7%的目标几乎已成定局,整个世界都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危机及增幅大幅放缓的迹象。中国如何会走到这一步,其经济增长是否还能重回正轨?

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没有能够延续下来。政府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不够审慎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方案,将GDP的增长连续两年维持在了9%。但2011年以后,经济刺激转向了宏观经济紧缩政策,投资名义增速从30%以上大幅跌至10%左右。这阻碍了产能及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7%以上的GDP增速不可能实现。
产能过剩与增速下降是相辅相成的。不仅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增速骤降也会导致某些行业大规模产能过剩(尤其是能源行业、重工业及化工业)。
但关键问题是增长为何持续放缓至今。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把重点放在了长期结构性因素上,比如人口结构的转型。但截至目前,少有研究表明,结构性因素可以解释中国过去几年潜在增长率的大幅下降。

另一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它认为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姿态。2013年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政府并未放松上届政府的审慎宏观政策;相反,他们希望现有的经济下行压力能激励经济转向家庭消费和服务主导的结构。对这一做法,经济学家表示欢迎,因为他们认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可以减缓信贷扩张,而信贷扩张正是导致2008-2010年间债台高筑的原因。现在,中国放缓的经济增长被冠以“新常态”的称谓。

PPI连续43个月同比负增长 实体经济形势颇为严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是,要使经济结构顺利转型,GDP本应趋稳的增长,而不应大幅下降。但实际并非如此。尽管中国持续进行结构性调整,经济仍继续面临通货紧缩,需求大幅下降。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长持续低于2%,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则连续43个月为负增长。
中国的资金流动性非常充沛——以货币供应的常用指标M2来衡量已达到GDP的两倍——但企业借贷成本却持续上升,这肯定有问题。更成问题的是,政府居然还维持着经PPI调整后的很高的实际利率,该利率超过了11%。影子银行部门的利率已达20%,而一些民间借贷利率甚至更高,令人匪夷所思。

民间借贷30%的利率都很常见 图片来自网络
高利率的结果当然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使得许多制造业企业无法维持其边际利润。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被关闭,中央政府实施地方的借贷上限,两者导致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地方资本开支水平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宏观紧缩政策也大大削弱了房地产行业的增长。而由于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及企业无力偿付利息,被迫向影子银行借贷来履行偿还责任,从而再次抬高无风险利率,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急需扩大内需来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过高的利率则正在抑制国内需求。那政府为何不采取措施降低利率呢?答案显而易见,政府当前致力于改变发展模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向消费和服务拉动型增长转变。
但中国能实现其所追求的消费驱动的再平衡吗?这一点仍值得怀疑。毕竟,历史上,那些高成长的东亚经济体从未真正在高增长的阶段实现过此类再平衡,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体基本类似。
鉴于此,当前的通货紧缩应该驱使中国的最高决策者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实际利率,如有必要,甚至可考虑将实际利率降到零。该举动-中国还是有足够回旋余地的-不仅能减轻现有债务负担,更重要的是,一旦经济增长加快,债务就可以滚动下去了。
实际上,因为现在中国大多数的银行贷款都沉淀在基础设施及其它实体资产上,这一点和欧洲很不一样,所以扩大内需比去杠杆更可取。关键是要充分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减轻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得以重组。而且,降低利率可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股权融资来说十分关键。
毋庸置疑,中国仍需进行债务清理与债务置换,同时,必须进行渐进的结构改革。但决策者必须意识到实际利率过高所带来的危害。为防止增长进一步下滑,从而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维持全球复苏的势头,放松货币政策已到了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