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正名,就不要再精分了-屠呦呦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灵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3:16


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5-10/7694724.html?from=bdwz
据新华社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传统中草药带来新启发”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三人得奖源于寄生虫治疗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焦点

  从东晋药书中获启发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对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如此评价:“她的发现在过去十年间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另一名委员扬·安德森的评价则更为“细化”。他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昨日,对于获得诺奖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

  据公开资料,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继而让传统中医药在抗击疟疾方面大放异彩。

  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重新翻阅医学典籍,最终,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葛洪(现江苏句容县人)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狂犬病的人。《肘后备急方》(也称《肘后方》)是葛洪一本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书中收集的大量救急药方,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
青蒿素发现者曾存争议

  2011年,屠呦呦领走了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奖”中的临床医学研究奖。当时,就有多家媒体报道了青蒿素发现者存在争议。

  此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也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岁才被评为博导。长期以来,她的个人努力和成就,实际上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认可。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

  “文革”期间,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胰岛素合作组”)。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同时,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媒体采访屠呦呦问及“到底是谁发现了青蒿素”时,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就知道。该书的序言(三)中,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及其同事向媒体指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开会议上报告。其后,其他研究组才展开了类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知情人士称屠呦呦仍在带项目

  昨日,对于获得诺奖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她解释,“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新京报记者获悉,目前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还在几次会议中见过屠老师,目前已经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正常工作,精神状态很好。

  该工作人员介绍,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终身研究员,屠呦呦有自己的办公室,也依旧在带项目。

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5-10/7694724.html?from=bdwz
据新华社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传统中草药带来新启发”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三人得奖源于寄生虫治疗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焦点

  从东晋药书中获启发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对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如此评价:“她的发现在过去十年间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另一名委员扬·安德森的评价则更为“细化”。他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昨日,对于获得诺奖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

  据公开资料,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继而让传统中医药在抗击疟疾方面大放异彩。

  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重新翻阅医学典籍,最终,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葛洪(现江苏句容县人)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狂犬病的人。《肘后备急方》(也称《肘后方》)是葛洪一本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书中收集的大量救急药方,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
青蒿素发现者曾存争议

  2011年,屠呦呦领走了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奖”中的临床医学研究奖。当时,就有多家媒体报道了青蒿素发现者存在争议。

  此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也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岁才被评为博导。长期以来,她的个人努力和成就,实际上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认可。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

  “文革”期间,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胰岛素合作组”)。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同时,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媒体采访屠呦呦问及“到底是谁发现了青蒿素”时,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就知道。该书的序言(三)中,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及其同事向媒体指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开会议上报告。其后,其他研究组才展开了类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知情人士称屠呦呦仍在带项目

  昨日,对于获得诺奖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她解释,“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新京报记者获悉,目前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还在几次会议中见过屠老师,目前已经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正常工作,精神状态很好。

  该工作人员介绍,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终身研究员,屠呦呦有自己的办公室,也依旧在带项目。
有很多特务来黑这个。白皮都认了,你们消停吧!
让诺奖委员会改口就靠论坛上几个id了,快去~吚哈~
讨论畅谈水平下降的厉害。
像这种帖子都不值得一驳。
你会把方舟子2招来的,人家会分分钟搬来中央文件决议来证明那段时间的任何成就都和老毛无关,但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老毛一人的,和别人无关。
讨论畅谈水平下降的厉害。
像这种帖子都不值得一驳。
你什么时候有过讨论畅谈的水准很高的错觉
帕拉丁之锤 发表于 2015-10-6 12:35
你什么时候有过讨论畅谈的水准很高的错觉
四年前吧,现在感觉这版低智的厉害,有些帖子看的人哭笑不得,想骂就没脾气骂。
四年前吧,现在感觉这版低智的厉害,有些帖子看的人哭笑不得,想骂就没脾气骂。
四年前,哈哈,从我来就没发现这里有啥,倒是皿煮石油叫嚷的少了,估计被灯塔搞得没脸叫了吧
帕拉丁之锤 发表于 2015-10-6 12:42
四年前,哈哈,从我来就没发现这里有啥,倒是皿煮石油叫嚷的少了,估计被灯塔搞得没脸叫了吧
那是你我关注点不同,那时这版还有些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还有些有才的。现在就剩下扯淡和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