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加鞭传喜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6:10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Youyou Tu 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 年 12 月 30 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 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 年 9 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 " 风向标 " 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人物故事

2011 年 9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 " 诺贝尔奖风向标 " 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 81 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 " 抗疟神药 " 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 · 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

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 1955 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 " 摇瓶子 " 外,她还常常 " 一头汗两腿泥 " 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 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 年 10 月 4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 191 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

时间追溯到 1967 年 5 月 23 日,我国紧急启动 " 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 " 项目,代号为 "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 "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 2000 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 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 " 水煎 " 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 190 次失败之后。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 191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 100% 的青蒿提取物。1972 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 10 倍的 " 升级版 "。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http://zzd.sm.cn/webapp/webview/article/ucpush?aid=8320593484592029625&cid=100&uc_param_str=dnnivebichfrmintcpgieiwidsud&zzd_from=ucpush&btifl=channel&dn=5393454654-9d93d062&fr=android&pf=145&bi=35019&ve=1.8.0.0&ss=360x640&cp=isp:%E7%A7%BB%E5%8A%A8;prov:%E5%B1%B1%E8%A5%BF;city:%E9%98%B3%E6%B3%89;na:%E4%B8%AD%E5%9B%BD;cc:CN;ac:&gi=bTkwBPxOb9uu2a963erQNicNSXqeFzC7RvIva20p6Jfg9mI%3D&mi=m2%20note&bt=YZ&bm=APP-YPSN&nt=1&ni=bTkwBM7uanKlbefnk0zoovBLRkh%2FjmEukJAlGLKfqQ2l8Q%3D%3D&si=&ei=bTkwBNWsK0%2BjIK%2BE9ACsSufJxgNmBeXgyg%3D%3D&jb=0&la=zh-CN&og=GR&gd=bTkwBPrKP4WBRcmduzzn2Xx6ZcnjPrhjQQvuEQvTI8a2e0Z%2FP%2FDPLFYOPvKy9Y7p3iyA94xI&uc_biz_str=S:custom|C:iflow_hide|K:true&tt_from=uc_btn&pagetype=share&rd_type=share&refrd_id=7eabfb7faee75404386a4a4aa3666a5a&app=uc-iflow&sn=13998925561746399192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Youyou Tu 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 年 12 月 30 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 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 年 9 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 " 风向标 " 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人物故事

2011 年 9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 " 诺贝尔奖风向标 " 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 81 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 " 抗疟神药 " 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 · 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

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 1955 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 " 摇瓶子 " 外,她还常常 " 一头汗两腿泥 " 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 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 年 10 月 4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 191 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

时间追溯到 1967 年 5 月 23 日,我国紧急启动 " 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 " 项目,代号为 "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 "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 2000 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 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 " 水煎 " 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 190 次失败之后。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 191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 100% 的青蒿提取物。1972 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 10 倍的 " 升级版 "。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http://zzd.sm.cn/webapp/webview/article/ucpush?aid=8320593484592029625&cid=100&uc_param_str=dnnivebichfrmintcpgieiwidsud&zzd_from=ucpush&btifl=channel&dn=5393454654-9d93d062&fr=android&pf=145&bi=35019&ve=1.8.0.0&ss=360x640&cp=isp:%E7%A7%BB%E5%8A%A8;prov:%E5%B1%B1%E8%A5%BF;city:%E9%98%B3%E6%B3%89;na:%E4%B8%AD%E5%9B%BD;cc:CN;ac:&gi=bTkwBPxOb9uu2a963erQNicNSXqeFzC7RvIva20p6Jfg9mI%3D&mi=m2%20note&bt=YZ&bm=APP-YPSN&nt=1&ni=bTkwBM7uanKlbefnk0zoovBLRkh%2FjmEukJAlGLKfqQ2l8Q%3D%3D&si=&ei=bTkwBNWsK0%2BjIK%2BE9ACsSufJxgNmBeXgyg%3D%3D&jb=0&la=zh-CN&og=GR&gd=bTkwBPrKP4WBRcmduzzn2Xx6ZcnjPrhjQQvuEQvTI8a2e0Z%2FP%2FDPLFYOPvKy9Y7p3iyA94xI&uc_biz_str=S:custom|C:iflow_hide|K:true&tt_from=uc_btn&pagetype=share&rd_type=share&refrd_id=7eabfb7faee75404386a4a4aa3666a5a&app=uc-iflow&sn=13998925561746399192
额……马好像不够快……_(:з」∠)_
喜讯喜讯

希望自然科学未来也多多突破
鞭太短了。。。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呸,砖质锅家也配得诺贝尔奖?
呵呵
20年前的成果就已经可以拿诺奖了
不给你只是你的国际地位不高而已

某些人太自卑, 天天念叨中国没有骄人成果
呵呵
20年前的成果就已经可以拿诺奖了
不给你只是你的国际地位不高而已

并不是如此,科学成果的地位需要一个时间来造福人类以及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认可,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如此:一项科学成果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获得诺奖
一个西方的什么奖品,能让某些人欣喜若狂,说明骨子里还是自卑!

所谓的这个奖哪个奖没有任何意义!当然对于得奖者除外!
迟来的名分。不过诺奖都是有滞后性的
冷思 发表于 2015-10-5 18:30
呵呵
20年前的成果就已经可以拿诺奖了
不给你只是你的国际地位不高而已
不是20年前 是近50年前! 是文革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为制药人表示很骄傲
恭喜恭喜。。。。
看来中医还是很神奇的啊,许多方子可能都失传了
给中国科学院打脸!一个非院士拿奖了!呵呵!
祝贺屠女士,祝贺中国科学家,您们是国家之脊梁。


........................

........................
冷思 发表于 2015-10-5 18:30
呵呵
20年前的成果就已经可以拿诺奖了
不给你只是你的国际地位不高而已
的诺贝尔奖的首要因素是获得足够长。发明CT MRI的那帮子仁,也等了几十年。
凤凰山 发表于 2015-10-5 18:47
给中国科学院打脸!一个非院士拿奖了!呵呵!
这怎么叫打脸呢? 难道获奖的必须是带着大头衔的?
老外一个获奖,其他单位、科学家都被打脸?
靠这理念追求诺奖本身就是歪曲的
霍金好像也没得诺奖,暂未,难道不得诺奖的科学家每年都等着被打一次脸?
zhengczyz 发表于 2015-10-5 18:40
1971 年 10 月 4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 191 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 ...
你这小号就是为了文革吗,太可笑了。
知道屠呦呦在文革中的经历吗,知道她本人对文革的评价吗?
那是祸国殃民的十年。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中国,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
我爱凯迪 发表于 2015-10-5 19:35
你这小号就是为了文革吗,太可笑了。
知道屠呦呦在文革中的经历吗,知道她本人对文革的评价吗?
那是祸 ...
你这是颠倒是非瞎说 这个青蒿素源于伟大领袖毛主席下令寻找抗疟疾特效药,成立研究团队超过500人 然后然后发现的!
我爱凯迪 发表于 2015-10-5 19:35
你这小号就是为了文革吗,太可笑了。
知道屠呦呦在文革中的经历吗,知道她本人对文革的评价吗?
那是祸 ...
你所谓的那些都是后世的附会之说 不足信
寒江毒钓 发表于 2015-10-5 19:37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中国,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
诞生于文革时期
的诺贝尔奖的首要因素是获得足够长。发明CT MRI的那帮子仁,也等了几十年。
有个笑话,获奖的首要条件是长寿,等得起
我爱凯迪 发表于 2015-10-5 19:35
你这小号就是为了文革吗,太可笑了。
知道屠呦呦在文革中的经历吗,知道她本人对文革的评价吗?
那是祸 ...

看你这个号就知道i是什么样的政治立场 果然正如我说的你和你那些表面的对头其实是一个阵营的
zhengczyz 发表于 2015-10-5 18:38
不是20年前 是近50年前! 是文革时期的科学成就!
其实,还有胰岛素的合成,也是Nobel的成果,但因为团队超过了3人,导致没有被提名。
两弹一星没有得nobel的机会,但对中国的意义要更大。
似水缥缈 发表于 2015-10-5 18:42
作为制药人表示很骄傲
她为啥不是中科院院士,没道理呀?
zhengczyz 发表于 2015-10-5 20:21
你这是颠倒是非瞎说 这个青蒿素源于伟大领袖毛主席下令寻找抗疟疾特效药,成立研究团队超过500人 然后然 ...
她是学科带头人,是最重要的。
钱学森其实没参加过导弹工程,中国的第一枚火箭是复制的苏联的PS1,钱学森是学科的创建者和战略规划管理者,钱并没有参与导弹的具体工作,给下属的意见都是要他们看美国的公开文章。
为啥感觉还没莫言拿奖是那么激动?
把生理学或医学奖开除出诺贝尔!
记得之前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里面有这道题
GAB 发表于 2015-10-5 20:34
其实,还有胰岛素的合成,也是Nobel的成果,但因为团队超过了3人,导致没有被提名。
两弹一星没有得nobe ...
还有杂交水稻也诞生于文革时期 也与毛主席的命令有关
龙汉 发表于 2015-10-5 18:28
呸,砖质锅家也配得诺贝尔奖?
当年的苏联都能拿。。。
2233b 发表于 2015-10-5 18:36
并不是如此,科学成果的地位需要一个时间来造福人类以及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认可,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如此: ...
为什么去年不认可?为什么前年不认可?
不知道两千年前的人们如何发现青蒿能治疟疾,以至于葛洪能记下具体的方法: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

不光指出了要用青蒿,而且使用的方法是“水渍绞汁”。光靠长期的实践经验能行吗,尤其是考虑古代人口那么稀少的情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都不是很容易啊。
不知道两千年前的人们如何发现青蒿能治疟疾,以至于葛洪能记下具体的方法: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 ...
两千年前的发现
zhengczyz 发表于 2015-10-5 18:40
1971 年 10 月 4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 191 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 ...
奖金屠呦呦得1半,另1半分给另两位得奖人
我爱凯迪 发表于 2015-10-5 19:35
你这小号就是为了文革吗,太可笑了。
知道屠呦呦在文革中的经历吗,知道她本人对文革的评价吗?
那是祸 ...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中国,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