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棍子的棍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16:19


一直以来,坛子里很多同学都把棍子进气道上方的几根小棍叫加强筋.

但是我记得最初出现的时候有个对宋总师的访谈.
里边他介绍说这几根小棍子是叫扰流片.
他介绍说,最初没有这几根棍子的时候J10有一次试飞降落碰见了很强的侧风,结果造成了J10差点失控坠毁.
最后回去一查,原来进气道上边那个连接部位由于气动外形的原因,会在碰到骤然的大侧风时导致两边受力均衡被忽然改变,说到这里他还举了个F16试飞时候的例子.
后来就加上了几根薄片,仔细看,这几根棍子一样的东西是带有弧形的金属片,不是真的是棍子.
加了金属片后,突然的大侧风就被这几根薄片扰乱了,就此解决了一个危险的气动问题,F16进气道上方也有这样的结构.

然后后边有个副总师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却把这几片金属片叫做加强筋.

所以信什么看坛友们自己.
叫加强筋也罢,叫扰流片也好.
反正在J10B,C面前都是过去式了.


一直以来,坛子里很多同学都把棍子进气道上方的几根小棍叫加强筋.

但是我记得最初出现的时候有个对宋总师的访谈.
里边他介绍说这几根小棍子是叫扰流片.
他介绍说,最初没有这几根棍子的时候J10有一次试飞降落碰见了很强的侧风,结果造成了J10差点失控坠毁.
最后回去一查,原来进气道上边那个连接部位由于气动外形的原因,会在碰到骤然的大侧风时导致两边受力均衡被忽然改变,说到这里他还举了个F16试飞时候的例子.
后来就加上了几根薄片,仔细看,这几根棍子一样的东西是带有弧形的金属片,不是真的是棍子.
加了金属片后,突然的大侧风就被这几根薄片扰乱了,就此解决了一个危险的气动问题,F16进气道上方也有这样的结构.

然后后边有个副总师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却把这几片金属片叫做加强筋.

所以信什么看坛友们自己.
叫加强筋也罢,叫扰流片也好.
反正在J10B,C面前都是过去式了.
都没错,既是加强筋,又是扰流片,想叫啥就叫啥。
原来棍子不只是棍子,学习了
haireh 发表于 2015-9-24 11:15
都没错,既是加强筋,又是扰流片,想叫啥就叫啥。
是因为补结构强度加的还是补气动外形才加的还是有些区别.
后面生产的棍子已经取消了啊!不止是J10B/C哦!
就是加强筋啦~J-10A的进气道就是横过来放的J-82的进气道,J-82的进气道则借鉴了从越南缴获的F-4残骸和从埃及进口的MIG-23,80年代成飞研制超七的时候,向沈飞花钱买的技术,最后没用在超七用在J-10身上了。仔细看J-82的进气道也有类似的加强筋,不过由于进气道放在两侧,平时角度不大容易被看到。
骏马 发表于 2015-9-24 11:33
后面生产的棍子已经取消了啊!不止是J10B/C哦!
没取消吧
反正我看到的J10A和S都有!
OCRA 发表于 2015-9-24 11:34
就是加强筋啦~J-10A的进气道就是横过来放的J-82的进气道,J-82的进气道则借鉴了从越南缴获的F-4残骸和从埃 ...
你找个J10最初试飞的时候图片看,那时候是没有的.
试飞是在整机强度试验后才进行的.
所以强度不够就试飞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没有棍子时候的J10应该不存在强度不够的问题,包括进气道,进气道上边有个三角形的气动结构,那个结构足够补强进气道的强度了.
反正在J10B,C面前都是过去式了.???
什么意思?C就没有了????
xiaoxiao113 发表于 2015-9-24 11:38
反正在J10B,C面前都是过去式了.???
什么意思?C就没有了????

我的意思是J10A的棍子在B和C面前都是过去式了,没找到点点符号就用逗号代替了!
bushibuxiangzou 发表于 2015-9-24 11:38
你找个J10最初试飞的时候图片看,那时候是没有的.
试飞是在整机强度试验后才进行的.
所以强度不够就试飞 ...
地面强度试验是静态的,测试的是静强度,也可以测试疲劳,但是没有气动载荷,有些问题是测不出来的,比如嗡鸣、啸叫、以及一些振动,这些只有到试飞的时候才能发现,然后再修改。而且那个时候CFD也还不行,很多载荷算的也未必准。所以原型机试飞没有棍子不代表没有问题。个人认为,棍子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补强,但是为了减阻,而认真的设计了布置方式,所以看上去角度各不相同。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11:49
地面强度试验是静态的,测试的是静强度,也可以测试疲劳,但是没有气动载荷,有些问题是测不出来的,比如 ...


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进气道强度在试飞的时候发现问题可能性比宋总师访谈时候所说原因的可能性小太多.
所以我信宋总师的话.
有根有据有典故.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11:49
地面强度试验是静态的,测试的是静强度,也可以测试疲劳,但是没有气动载荷,有些问题是测不出来的,比如 ...


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进气道强度在试飞的时候发现问题可能性比宋总师访谈时候所说原因的可能性小太多.
所以我信宋总师的话.
有根有据有典故.
bushibuxiangzou 发表于 2015-9-24 11:55
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进气道强度在试飞的时候发现问题可能性比宋总师访谈时候所说原因的可能 ...
进气道强度问题并不奇怪。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不是静强度不够,而是动强度的问题,所以地面试验很难发现。而且,发动机吸气产生的载荷,风洞很难模拟,那个时候CFD也不行,前面挺长的一块进气道没有支撑,所以强度有问题不奇怪。
着陆侧风一方面可能影响进气道进气,导致畸变,发动机停车,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不是靠进气道之后的几根杆能做到的,而应该改进进气道设计,比如唇口半径、形状,以及进气道内部形状。另一方面是产生了偏航力矩,这个主要靠垂尾、腹鳍和方向舵的改进来克服,也跟这几根杆扯不上太大关系。宋总说的话我第一次听说,哪里有原文吗?找来学习学习。
不管初衷是什么,现实是俩作用都有了。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12:14
进气道强度问题并不奇怪。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不是静强度不够,而是动强度的问题,所以地面试验很难发现。 ...


强度问题这个只能是脑补,因为宋总师受访的时候没提到,所以不讨论!

侧风不是导致发动机停车,而是导致一种叫什么振颤的玩意,这个专用名词记不得了,振颤也可能是错误的记忆,反正是有个专用名词来形容这个问题,忘记掉了.
是属于气动问题.
不是靠其他气动控制面可以有效控制的,能控制住纯属技术加运气.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股气流扰乱掉.
为什么要让飞行员冒生命危险去用其他气动面解决?
要知道那次差点出事故飞行员就是靠技术九死一生的把飞机安全着陆的,好像还复飞才着陆的.
在高空遇到侧风无所谓,飞行员和飞机有足够的高度和时间来调整飞机状态,但是在着陆的时候飞机高度非常低,一个动作不对就可能机毁人亡,这样忽然的侧风导致的几秒钟失控是致命的,那次能调整过来纯属技术加运气.

其他气动面不是不管用,要不飞机就着陆不了直接坠毁了.
但是骤然的侧风飞行员和飞机都不能在那瞬间做出反应的.

你说错了,和这几根棍子关系很大,几根棍子是弧形金属片,可以让侧风最大面积的部分变向减速,然后和其他没变向减速的侧风撞击然后受力分散掉,这样就形不成方向一致的力,消弭于无形.

至于内容就要靠你自己去搜索了,这个访谈是J10服役那几年出的,和现在差不多该有十来年了吧,你喊我哪里去给你找去!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12:14
进气道强度问题并不奇怪。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不是静强度不够,而是动强度的问题,所以地面试验很难发现。 ...


强度问题这个只能是脑补,因为宋总师受访的时候没提到,所以不讨论!

侧风不是导致发动机停车,而是导致一种叫什么振颤的玩意,这个专用名词记不得了,振颤也可能是错误的记忆,反正是有个专用名词来形容这个问题,忘记掉了.
是属于气动问题.
不是靠其他气动控制面可以有效控制的,能控制住纯属技术加运气.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股气流扰乱掉.
为什么要让飞行员冒生命危险去用其他气动面解决?
要知道那次差点出事故飞行员就是靠技术九死一生的把飞机安全着陆的,好像还复飞才着陆的.
在高空遇到侧风无所谓,飞行员和飞机有足够的高度和时间来调整飞机状态,但是在着陆的时候飞机高度非常低,一个动作不对就可能机毁人亡,这样忽然的侧风导致的几秒钟失控是致命的,那次能调整过来纯属技术加运气.

其他气动面不是不管用,要不飞机就着陆不了直接坠毁了.
但是骤然的侧风飞行员和飞机都不能在那瞬间做出反应的.

你说错了,和这几根棍子关系很大,几根棍子是弧形金属片,可以让侧风最大面积的部分变向减速,然后和其他没变向减速的侧风撞击然后受力分散掉,这样就形不成方向一致的力,消弭于无形.

至于内容就要靠你自己去搜索了,这个访谈是J10服役那几年出的,和现在差不多该有十来年了吧,你喊我哪里去给你找去!
xiaoxiao113 发表于 2015-9-24 11:38
反正在J10B,C面前都是过去式了.???
什么意思?C就没有了????
C是鼓包进气道啊,大哥
bushibuxiangzou 发表于 2015-9-24 11:35
引用:   骏马 发表于 2015-9-24 11:33   
后面生产的棍子已经取消了啊!不止是J10B/C哦!  
没取消吧
反正我看到的J10A和S都有!...
貌似定型生产的都叫J10A;至于J10S,本质上是双座的J10A来自: iPhone客户端
为啥我到现在都觉得棍A最漂亮?
为啥我看到别人说的是涡流发生器
6根棍子反射雷达波应该比较厉害,好在后面都玩DSI了

bushibuxiangzou 发表于 2015-9-24 11:38
你找个J10最初试飞的时候图片看,那时候是没有的.
试飞是在整机强度试验后才进行的.
所以强度不够就试飞 ...

一直有的,而且一直说就是加强筋。你说宋总提过是扰流片,有出处没?
进气道附面层间隔中间用加强筋是很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可调进气道口。欧美多款机机都这么干的,跟扰流无关,而且这里其实也没啥扰的必要。
bushibuxiangzou 发表于 2015-9-24 11:38
你找个J10最初试飞的时候图片看,那时候是没有的.
试飞是在整机强度试验后才进行的.
所以强度不够就试飞 ...

一直有的,而且一直说就是加强筋。你说宋总提过是扰流片,有出处没?
进气道附面层间隔中间用加强筋是很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可调进气道口。欧美多款机机都这么干的,跟扰流无关,而且这里其实也没啥扰的必要。
bushibuxiangzou 发表于 2015-9-24 13:48
强度问题这个只能是脑补,因为宋总师受访的时候没提到,所以不讨论!

侧风不是导致发动机停车,而是导致 ...
垂尾、腹鳍、方向舵的参数选择对抗侧风能力有最直接的影响,也是抗侧风最常用的方法,不存在增加技术风险一说。
如果是震颤的话,那就是强度问题,确切说是刚度问题,是气动力和结构耦合造成的,棍子正好是加强的作用。
这几根棍子对侧风产生的载荷应该是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的。
实用就好,除了影响美观,远观还是不错。
这个话题好老了,但是可是腥风血雨
一氧化二氢 发表于 2015-9-24 17:48
一直有的,而且一直说就是加强筋。你说宋总提过是扰流片,有出处没?
进气道附面层间隔中间用加强筋是很 ...
http://www.iqiyi.com/v_19rrnw3vrw.html   44分钟开始。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18:02
垂尾、腹鳍、方向舵的参数选择对抗侧风能力有最直接的影响,也是抗侧风最常用的方法,不存在增加技术风险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PAQ3BRH4XDI3Y810fqK
odahill 发表于 2015-9-24 21:05
http://www.iqiyi.com/v_19rrnw3vrw.html   44分钟开始。
利翁安提利翁大桥?
odahill 发表于 2015-9-24 21:0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7YPOpErhlAmK0qhddCTqEJTAPE4s1QzdmjF14xIWSV4L1e7bRWI8BMEYsFwfI1cbb ...
如果是你说的这个原因,去掉棍子不是更好吗?没有棍子就不会有卡门涡街
加上棍子,改变了刚度,对强度和防止振动都有好处。
棍子对局部的气流肯定也有作用,但是对于大侧风下的载荷没多大作用,跟能否控制飞机更是没有太大关系。我估计可能没有棍子的时候,在某些条件下,进气道可能振动比较厉害,甚至会有变形,使得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停车,从而出现了你说的飞行员无法控制飞机的情况。加了棍子,就好了。
一氧化二氢 发表于 2015-9-24 21:32
利翁安提利翁大桥?
都跟你说了44分钟开始看。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21:36
如果是你说的这个原因,去掉棍子不是更好吗?没有棍子就不会有卡门涡街
加上棍子,改变了刚度,对强度和 ...


光增加刚度不对症下药,要达到效果需要的棍子就要多,且振动仍存,棍子长期振动会疲劳,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也去看看25楼链接吧,44分钟开始。并不只有流体绕流圆柱体时才会产生卡门涡街,只要发生边界层脱离,就可能出现卡门涡街。
qingfengrumu 发表于 2015-9-24 21:36
如果是你说的这个原因,去掉棍子不是更好吗?没有棍子就不会有卡门涡街
加上棍子,改变了刚度,对强度和 ...


光增加刚度不对症下药,要达到效果需要的棍子就要多,且振动仍存,棍子长期振动会疲劳,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也去看看25楼链接吧,44分钟开始。并不只有流体绕流圆柱体时才会产生卡门涡街,只要发生边界层脱离,就可能出现卡门涡街。
odahill 发表于 2015-9-24 22:03
都跟你说了44分钟开始看。
片子是说大桥吧。也许你想说气流的问题?如果你凑近J-10看,这几根小棍其实不是棍,而是薄片状的,顺着气流走向安装,就是为了尽量不干扰气流的流动。所以“扰”从何来?而且也看不出这里有什么必要去“扰”。
就是加强筋了
另外,10B为了减重换DSI是因为换雷达、航电后机头偏重,而不是为了性能更优,FC1也是如此
有需要才是最合适的,不必纠结。
进气道强度问题并不奇怪。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不是静强度不够,而是动强度的问题,所以地面试验很难发现。 ...
为毛起降操作对气流歧变敏感的JAS39不修改进气唇口,增加扰流控制措施?

不去调整控制翼面而是对飞控动刀?还是请米国人动刀阉割了敏捷的迎角控制?
一氧化二氢 发表于 2015-9-24 23:04
片子是说大桥吧。也许你想说气流的问题?如果你凑近J-10看,这几根小棍其实不是棍,而是薄片状的,顺着气 ...
你还是没看。。。。大桥悬索的强度和刚度都满足设计要求,为什么还要附加措施?你的思维完全反了,那几个棍子用途就是为了切碎侧面过来的涡流的!你装再多棍子加强刚度,不影响涡流的产生,涡流不断产生和脱离,不断的产生振动,长时间振动就会造成金属疲劳断裂!这不是你多加多少根棍子能解决的!
没有棍子的棍子是个好棍子
147670 发表于 2015-9-24 23:44
为毛起降操作对气流歧变敏感的JAS39不修改进气唇口,增加扰流控制措施?

不去调整控制翼面而是对飞控 ...
涡流脱落靠调整翼面控制有什么用?涡流脱落引起的是进气道振动。。。涡流脱落产生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咱们飞机正好碰到了,不代表人家的飞机有这问题。
棍子的棍子已经被棍子的奶子取缔,此贴该封。
odahill 发表于 2015-9-25 10:10
你还是没看。。。。大桥悬索的强度和刚度都满足设计要求,为什么还要附加措施?你的思维完全反了,那几个 ...
F-16、阵风等也都有相似的附面层间隔,为什么不必“切断涡流”?
可调式进气口重量大,必须加强而已,这是常规做法,不必想太多。

一氧化二氢 发表于 2015-9-25 10:28
F-16、阵风等也都有相似的附面层间隔,为什么不必“切断涡流”?
可调式进气口重量大,必须加强而已,这 ...


涡流产生需要一定条件,不是所有的都产生~就算是歼10上也不会时刻产生。这和侧风风速,进气道形状有关。

“可调式进气口重量大,必须加强而已,这是常规做法,不必想太多。”       你见过别的可调的也加强?
一氧化二氢 发表于 2015-9-25 10:28
F-16、阵风等也都有相似的附面层间隔,为什么不必“切断涡流”?
可调式进气口重量大,必须加强而已,这 ...


涡流产生需要一定条件,不是所有的都产生~就算是歼10上也不会时刻产生。这和侧风风速,进气道形状有关。

“可调式进气口重量大,必须加强而已,这是常规做法,不必想太多。”       你见过别的可调的也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