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关于朝战期间美国有无全面侵华计划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6:59
对于很多喜欢看穿越题材影视剧的观众们来说,最经典的莫过于香港TVB十几年前根本黄易同名小说改编的《寻秦记》,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相信也成为不少80后中学时代的经典回忆。不过对于熟悉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其他非穿越类题材影视剧(尤其是古装)甚至一些号称大投资大制作的历史“正剧”中一样能找到“项少龙”们穿梭时空的踪迹,虽然有时候在剧中大玩穿越的“项少龙”并不是以人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比如《汉武大帝》中出现在一队驰骋塞北大草原上的汉军骑兵部队面前的面包车;新《水浒传》中提前几百年出现的玉米地(玉米在明朝时期才引入中国),提前一千年被关二哥摆在桌面上的胡萝卜(胡萝卜从波斯传入中土要等到13世纪);某棒子剧中摆在隋炀帝身后赫然写着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大屏风;《大汉天子》中吃方便面的汉武帝;当然还有经常在时间设定在明中期以前的古装剧中当钱花的白银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尚可辩解是穿帮镜头。但后一类“穿越”细细品来却让人有哭笑不得之感,比如《雍正王朝》中雍正罚简亲王抄写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八旗通志》;《天下粮仓》中“起死回生”的田文镜(此公在雍正年间已经过世);新《三国》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刘皇叔(这句名言实际上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王昭君》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王莽;《神医华佗》中“自小苦读”《本草纲目》的华神医;当然最经典的莫过于《康熙王朝》中一口一句“我孝庄”的大清太后。
当然如果大家以为这种“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的笑话仅仅只会发生在影视剧中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之类人的身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几年前,国关一位高人曾在《发现一个大家普遍都犯的错 而大家却都不知道‍》开头部分写了这样一段话让笔者感触颇深的文字。那就是:“我发现 论坛上很多人讨论某些历史问题 总喜欢犯空间和时间的错误 简单来说 就是玩穿越。。而他自己却不知道 反而觉得自己挺有道理的。用今天人的思维和背景 ,今天的周边环境和自己的能力, 去思考过去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前的问题。。。然后 说什么好 什么不好。。这就叫玩穿越”。也就是说大家平日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稍微不小心就会在无意间扮演穿越时空的项少龙的角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粉熟悉的现在不少宋黑军盲喜欢拿元代蒙古贵族在内地胡乱圈地养马(此等间接饿死百姓无数的恶政比传说中扯谈的初夜权缺德程度绝对不止百倍)的例子为榜样来指责赵官家养马不作为。
相信熟悉宋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宋朝武功之所以从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之前的汉唐还有之后的明清那样显得相对强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宋朝无法通过大规模驯养战马来建设强大的骑兵力量。宋代之所以无力大规模养马,除去唐宋变革之后中原腹地农业大发展导致畜牧业比例大幅萎缩这一经济基础变化这个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之前的汉代,当时的汉人就已经清楚“内郡人众,水泉蓐草不能相瞻,地势温湿,不宜牛马”(《盐铁论.未通》))外,直接原因就是中原王朝适合养马的边疆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基本都被前朝败光了。所以赵官家拼死拼活最多只能拼凑出20万匹马,切多数还不堪军用,还不如进口来得合算。但历史上还真有一个朝代成功实现在中原腹地完成大规模养马的壮举。谁做到了这一点呢?那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北伐不用为战马问题发愁还真得“归功”于蒙古人在两淮地区近百年的退耕还牧工程。于是到今天很多不明真相的宋黑军盲就问这样类似的问题:既然元朝可以在内地大规模养马,为什么宋朝就不能这么做?但问题是问这个问题的人有几人真正想过蒙古人能成功在内地养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吗?蒙古能成功在内地养马,条件无外乎三点,一是作为汉化最差的马背民族,蒙古贵族确实可以不管中原百姓死活在内地“(蒙古军)取民田牧,久不归”(《元史·奥敦世英传》),将农田变成牧场,甚至金门都有牧场。但身为皇汉眼中的华夏正朔汉家天子的赵官家能这么缺德不管百姓死活让马去和人争粮吗(事实上别说天水一朝的赵官家,就连我大元薛禅大汗本人都多次发布过强制清退内地牧场,带头解散部分皇家牧地,给当地农民耕种的命令,并警告王公不得过多占用农业耕地,效果有多大另说,看来某些人鄙视的鞑子皇帝都比今天的军盲FQ们有人性多了)?要知道单位面积只能养活一匹马的地方如果用于耕种至少能养活25个人,由此带来的粮食问题还有流民,经济活力下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后面同样马背民族出身的满清怎么不这么做(大清入关初期的圈地恶政再怎么制度倒退好歹还是其用途仍然是种庄稼)?二是蒙古人向内地输入容易饲养的蒙古马,还可以专门到北方草原去配种,赵官家有这条件吗?能适应内地气候的军马只有蒙古马,秦还有党项用的河曲马等娇贵的西马是没法在内地大规模饲养的。农业文明区还有一个马种退化问题需要从马上民族引进马种解决,但当时控制蒙古草原的契丹皇帝会那么SB不懂得严格控制向宋朝输出蒙古马吗?三是元末气候处于寒冷期,使两淮地区出产的战马质量不逊色于塞外。但宋朝除了末期之外大部分时间是温暖期,在这种环境下内地驯养的战马质量如何保证?很显然如果赵官家像今天宋黑军盲那样不动脑子想当然“学习”蒙古的“先进经验”的话,笔者可以肯定的说没等马养起来,中原大地那两个人绝对遍地都是了,在外有契丹,党项,女真还有蒙古这些强敌的环境下大宋显然是无法逆天活过十年。事实上我大元在北方没有什么强敌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在内地不管中原百姓死活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不到百年就被赶回草原干回自己的老本行了。
另外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流毒甚广的所谓宋太宗“烛光斧影”谋朝篡位的说法,姑且不论“烛光斧影”这个故事被解读为太宗谋朝篡位已经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事。今人认为宋太宗不是合法继位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那就是通常帝王传位都是父子相继,而宋太祖过世之时正值壮年,而且两个儿子至少有一个已经接近成年,按大家习惯性思维,宋太祖肯定应该把皇位将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实际上熟悉宋史的大佬们都清楚宋太宗的确是宋太祖立的储君,并无谋朝篡位的政治需要。在空前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程度比之前的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过之无不及,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民国时代了),兄终弟及这种传位方式实在太正常不过了。无论是中原正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是特殊情况,后汉太祖刘知远本打算传位其弟刘崇但因部下反对才传位自己的儿子)还是吴越,吴,楚,南平,南汉这样的割据政权基本都选择优先传位宗室长者(甚至有些还不是直系亲属,比如不少人为之惋惜认为不死能实现收复幽云壮举的柴大官人),极少出现“父死子继“的现象。事实上自李唐灭亡后中原王朝第一个被立为太子的皇帝就是宋真宗,在今人看来不正常的现象在当时反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两个例子共同的毛病就在于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如果不认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种简单根据“事后诸葛亮”思维得出的结论很容易闹出类似目前诸如古装影视剧中诸如“我孝庄”这样的低级笑话。因此当时那位高人还专门发表这样一段文字告诫喜欢玩“穿越”的“项少龙”们:“每个时代 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殊背景 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国际情况 人文情况 等多方面因素去看。。你就能理解 为啥当时的人 会做出当时的选择。。。用现代的背景 再套到几十年 上百年以前的情况上去 然后告诉你一大堆这个好 那个不好的理由。。这就叫洗脑”。
而朝战话题恰恰是这样一个“项少龙”们频繁出没的重灾区。作为一个上网多年已经在二战问题上成为铁杆自干美分的BKC军迷,笔者发现不仅仅是一般网友,甚至包括一些能接触到大量史料的各路砖家叫兽之类在这个话题上也往往有意无意让自己扮演穿梭时空的项少龙或者指点江山的事后孔明的角色。比如《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作者(天涯网名猎户三星)发表的《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以及美国著名战地新闻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遗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尤其是11章《战争后果.结局分析篇》)的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典型“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的产物(当然笔者还是承认这部著作还是对我们分析朝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实际上如果真的认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大家就会发现不少在今人看来似乎无懈可击的观点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就会变得漏洞百出甚至可以说根本不过大脑。
而目前朝战话题中最能体现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特点具有很大误导性的观点无外乎两点,一是所谓苏联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朝战期间坐山观虎斗的最大赢家论(实际情形是此战差点让苏联步一战沙俄因国立无力支持大战而爆发革命的后尘);二是所谓当年美国政府并无全面侵华意图,因此当年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错误决策论。前者笔者会另文分析,而后者在本文中仅以一个普通军迷的视角根据自己所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相信目前上网上关于“当年美国政府并无全面侵华意图,所以当年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的观点不仅仅是在普通网民甚至在学术界都有相当影响力。乍一看如果站在习惯读死书,思维水平处在用静止眼光看问题水平的书呆子当然还有那些看问题浮于表面的“事后孔明”的立场上,这个观点有解密档案支持,似乎有理有据,无懈可击。但是对于任何理性的战略决策者来说,这个观点事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当年朝战爆发之时美国政府确实如不少事后“孔明”所言没有全面侵华的意图,是否就意味着美国大兵们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不会越雷池半步跨过鸭绿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呢?
很遗憾,2007年著名记者,军史学家萨苏在其著作《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一段文字事实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
“ 在日本,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这段记载大家能看出什么问题呢?说明任何决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当时没有不代表之后不会随时制订一个入侵计划。实际熟悉近代历史的人都清楚,不但甲午战争,之后918事变,七七事变乃至全面侵华战争又有哪次是事先按照日本政府事先制订好的计划来的,918事变先不说,当年发动七七事变的下级军官想把战争规模扩大到全面侵华战争甚至还遭到当年918事变始作俑者当年还是大佐的石原本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因为太君之前在民国身上刷战绩太过顺手最终还是无可挽回让一开始本来只是局部战争的抗日战争演变成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也就是说参照之前日本的“经验”,如果当年中国不敢出兵朝鲜或者出兵朝鲜没有取胜的话,这场战争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侵华的全面战争甚至扩大为三次世界大战将完全取决于麦帅本人的胃口而已。当然可能有人会质疑笔者这个推论,认为拿日本的例子类比美国不太恰当。《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的作者猎户三星在十多年前写的《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一文中的观点相信就代表网上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朝鲜战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之间第一场、也是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局部战争的概念在这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世界历史5000年发展的结果。朝鲜战争时中美之间没有爆发类似抗日战争那样的全面战争,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的较量,两大阵营的后盾苏联和美国都有核武器,美国如果全面侵略中国,苏联将会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出兵中国,最终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句话,是苏联的存在阻止了美国全面侵略中国,并将战争局限于朝鲜境内。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次要方面。最重要的是,世界历史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了重大变化。过去历史上出现的超级大国,如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都是依仗绝对的武力优势,拼命对外扩张,掠夺大片领土、人口和资源,如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最大时达3300万平方公里。但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两极趋向,一方以德国、日本、俄国等为代表,都是资本主义革命很不彻底,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残余,继承了传统的扩张手段,追求全面侵略战争,甚至进行种族灭绝,侵占的他国领土,就是永久割占,决不会签什么租借年限(沙俄割占我144万平方公里国土,唆使外蒙古独立,苏联也继承其衣钵,虽然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但侵略扩张实质未变,一不归还沙俄侵占我之领土,二战中还在东欧夺取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大片领土);另一方以美国、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民主、自由、文明的理念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几百年下来,逐渐深入人心,这与统治集团的殖民地扩张政策格格不入,发生严重冲突,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英法等国统治集团开始还企图以武力镇压,应该说以他们在二战中拥有的武器装备和与德国、日本作战的经验,镇压是轻而易举的,但实际上屡屡失利,关键就在于国内牵制力量太强大,结果前方投入军队有限,国内反战运动声势浩大,最后几乎丧失了全部殖民地。这与二次大战时法西斯德国、日本全民支持战争、一致对外形成鲜明对比。以美国在二战后拥有的绝对优势的物质和军事力量,如果按照过去大国对外扩张的老路发展,完全可以建立比大英帝国更庞大的殖民地,但实际上二战后美国并未夺取任何一块殖民地,反而立即允许二战前就是美国殖民地、在东亚位置至关重要的菲律宾独立。美国之所以卷入朝鲜、越南战争,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保住其盟友南朝鲜、南越地盘的战争(朝鲜被北纬38度线、越南被北纬17度线划分为两块并各自选举了政府)。就是在这样的局部战争中,也得不到国内人民的支持(朝鲜战争中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当选总统,就在于当时美国70%以上的人反对扩大战争;至于越南战争中反战运动就不必多说)。如果全面侵略中国,不但美国人民,就是美国政府也不能接受,麦克阿瑟就是因为主张全面与中国开战而被解职。现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人民更关注国内的经济问题,象布什总统那样以微小的代价打赢了海湾战争,在别的国家早就成了被狂热崇拜的英雄,但在美国却在选举中失利,关键就是其“国内牌”没有打好。
中国领导人当时决定出兵朝鲜,可以说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但却偏偏赶上了二战后局部战争的潮流,战争限于朝鲜境内,结果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扬眉吐气了一回,完全是“歪打正着”。当时决定出兵朝鲜,最重要的就是认为美国会以朝鲜为跳板,全面侵略和灭亡新中国,与其那样不如在朝鲜打好,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完全说不通的。美国要灭亡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在国共内战时派出重兵与共产党作战,或者全力支持蒋介石,那时要容易得多,但实际上美国未派一兵一卒,怎么等到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政权后美国反而决定全面侵略中国了?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时,按计划应就地停战,并将2个精锐师调往西欧(当时美军在朝鲜7个师,在西欧仅5个师)。”
对于很多喜欢看穿越题材影视剧的观众们来说,最经典的莫过于香港TVB十几年前根本黄易同名小说改编的《寻秦记》,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相信也成为不少80后中学时代的经典回忆。不过对于熟悉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其他非穿越类题材影视剧(尤其是古装)甚至一些号称大投资大制作的历史“正剧”中一样能找到“项少龙”们穿梭时空的踪迹,虽然有时候在剧中大玩穿越的“项少龙”并不是以人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比如《汉武大帝》中出现在一队驰骋塞北大草原上的汉军骑兵部队面前的面包车;新《水浒传》中提前几百年出现的玉米地(玉米在明朝时期才引入中国),提前一千年被关二哥摆在桌面上的胡萝卜(胡萝卜从波斯传入中土要等到13世纪);某棒子剧中摆在隋炀帝身后赫然写着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大屏风;《大汉天子》中吃方便面的汉武帝;当然还有经常在时间设定在明中期以前的古装剧中当钱花的白银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尚可辩解是穿帮镜头。但后一类“穿越”细细品来却让人有哭笑不得之感,比如《雍正王朝》中雍正罚简亲王抄写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八旗通志》;《天下粮仓》中“起死回生”的田文镜(此公在雍正年间已经过世);新《三国》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刘皇叔(这句名言实际上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王昭君》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王莽;《神医华佗》中“自小苦读”《本草纲目》的华神医;当然最经典的莫过于《康熙王朝》中一口一句“我孝庄”的大清太后。
当然如果大家以为这种“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的笑话仅仅只会发生在影视剧中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之类人的身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几年前,国关一位高人曾在《发现一个大家普遍都犯的错 而大家却都不知道‍》开头部分写了这样一段话让笔者感触颇深的文字。那就是:“我发现 论坛上很多人讨论某些历史问题 总喜欢犯空间和时间的错误 简单来说 就是玩穿越。。而他自己却不知道 反而觉得自己挺有道理的。用今天人的思维和背景 ,今天的周边环境和自己的能力, 去思考过去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前的问题。。。然后 说什么好 什么不好。。这就叫玩穿越”。也就是说大家平日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稍微不小心就会在无意间扮演穿越时空的项少龙的角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粉熟悉的现在不少宋黑军盲喜欢拿元代蒙古贵族在内地胡乱圈地养马(此等间接饿死百姓无数的恶政比传说中扯谈的初夜权缺德程度绝对不止百倍)的例子为榜样来指责赵官家养马不作为。
相信熟悉宋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宋朝武功之所以从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之前的汉唐还有之后的明清那样显得相对强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宋朝无法通过大规模驯养战马来建设强大的骑兵力量。宋代之所以无力大规模养马,除去唐宋变革之后中原腹地农业大发展导致畜牧业比例大幅萎缩这一经济基础变化这个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之前的汉代,当时的汉人就已经清楚“内郡人众,水泉蓐草不能相瞻,地势温湿,不宜牛马”(《盐铁论.未通》))外,直接原因就是中原王朝适合养马的边疆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基本都被前朝败光了。所以赵官家拼死拼活最多只能拼凑出20万匹马,切多数还不堪军用,还不如进口来得合算。但历史上还真有一个朝代成功实现在中原腹地完成大规模养马的壮举。谁做到了这一点呢?那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北伐不用为战马问题发愁还真得“归功”于蒙古人在两淮地区近百年的退耕还牧工程。于是到今天很多不明真相的宋黑军盲就问这样类似的问题:既然元朝可以在内地大规模养马,为什么宋朝就不能这么做?但问题是问这个问题的人有几人真正想过蒙古人能成功在内地养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吗?蒙古能成功在内地养马,条件无外乎三点,一是作为汉化最差的马背民族,蒙古贵族确实可以不管中原百姓死活在内地“(蒙古军)取民田牧,久不归”(《元史·奥敦世英传》),将农田变成牧场,甚至金门都有牧场。但身为皇汉眼中的华夏正朔汉家天子的赵官家能这么缺德不管百姓死活让马去和人争粮吗(事实上别说天水一朝的赵官家,就连我大元薛禅大汗本人都多次发布过强制清退内地牧场,带头解散部分皇家牧地,给当地农民耕种的命令,并警告王公不得过多占用农业耕地,效果有多大另说,看来某些人鄙视的鞑子皇帝都比今天的军盲FQ们有人性多了)?要知道单位面积只能养活一匹马的地方如果用于耕种至少能养活25个人,由此带来的粮食问题还有流民,经济活力下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后面同样马背民族出身的满清怎么不这么做(大清入关初期的圈地恶政再怎么制度倒退好歹还是其用途仍然是种庄稼)?二是蒙古人向内地输入容易饲养的蒙古马,还可以专门到北方草原去配种,赵官家有这条件吗?能适应内地气候的军马只有蒙古马,秦还有党项用的河曲马等娇贵的西马是没法在内地大规模饲养的。农业文明区还有一个马种退化问题需要从马上民族引进马种解决,但当时控制蒙古草原的契丹皇帝会那么SB不懂得严格控制向宋朝输出蒙古马吗?三是元末气候处于寒冷期,使两淮地区出产的战马质量不逊色于塞外。但宋朝除了末期之外大部分时间是温暖期,在这种环境下内地驯养的战马质量如何保证?很显然如果赵官家像今天宋黑军盲那样不动脑子想当然“学习”蒙古的“先进经验”的话,笔者可以肯定的说没等马养起来,中原大地那两个人绝对遍地都是了,在外有契丹,党项,女真还有蒙古这些强敌的环境下大宋显然是无法逆天活过十年。事实上我大元在北方没有什么强敌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在内地不管中原百姓死活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不到百年就被赶回草原干回自己的老本行了。
另外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流毒甚广的所谓宋太宗“烛光斧影”谋朝篡位的说法,姑且不论“烛光斧影”这个故事被解读为太宗谋朝篡位已经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事。今人认为宋太宗不是合法继位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那就是通常帝王传位都是父子相继,而宋太祖过世之时正值壮年,而且两个儿子至少有一个已经接近成年,按大家习惯性思维,宋太祖肯定应该把皇位将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实际上熟悉宋史的大佬们都清楚宋太宗的确是宋太祖立的储君,并无谋朝篡位的政治需要。在空前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程度比之前的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过之无不及,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民国时代了),兄终弟及这种传位方式实在太正常不过了。无论是中原正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是特殊情况,后汉太祖刘知远本打算传位其弟刘崇但因部下反对才传位自己的儿子)还是吴越,吴,楚,南平,南汉这样的割据政权基本都选择优先传位宗室长者(甚至有些还不是直系亲属,比如不少人为之惋惜认为不死能实现收复幽云壮举的柴大官人),极少出现“父死子继“的现象。事实上自李唐灭亡后中原王朝第一个被立为太子的皇帝就是宋真宗,在今人看来不正常的现象在当时反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两个例子共同的毛病就在于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如果不认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种简单根据“事后诸葛亮”思维得出的结论很容易闹出类似目前诸如古装影视剧中诸如“我孝庄”这样的低级笑话。因此当时那位高人还专门发表这样一段文字告诫喜欢玩“穿越”的“项少龙”们:“每个时代 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殊背景 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国际情况 人文情况 等多方面因素去看。。你就能理解 为啥当时的人 会做出当时的选择。。。用现代的背景 再套到几十年 上百年以前的情况上去 然后告诉你一大堆这个好 那个不好的理由。。这就叫洗脑”。
而朝战话题恰恰是这样一个“项少龙”们频繁出没的重灾区。作为一个上网多年已经在二战问题上成为铁杆自干美分的BKC军迷,笔者发现不仅仅是一般网友,甚至包括一些能接触到大量史料的各路砖家叫兽之类在这个话题上也往往有意无意让自己扮演穿梭时空的项少龙或者指点江山的事后孔明的角色。比如《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作者(天涯网名猎户三星)发表的《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以及美国著名战地新闻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遗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尤其是11章《战争后果.结局分析篇》)的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典型“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的产物(当然笔者还是承认这部著作还是对我们分析朝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实际上如果真的认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大家就会发现不少在今人看来似乎无懈可击的观点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就会变得漏洞百出甚至可以说根本不过大脑。
而目前朝战话题中最能体现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特点具有很大误导性的观点无外乎两点,一是所谓苏联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朝战期间坐山观虎斗的最大赢家论(实际情形是此战差点让苏联步一战沙俄因国立无力支持大战而爆发革命的后尘);二是所谓当年美国政府并无全面侵华意图,因此当年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错误决策论。前者笔者会另文分析,而后者在本文中仅以一个普通军迷的视角根据自己所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相信目前上网上关于“当年美国政府并无全面侵华意图,所以当年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的观点不仅仅是在普通网民甚至在学术界都有相当影响力。乍一看如果站在习惯读死书,思维水平处在用静止眼光看问题水平的书呆子当然还有那些看问题浮于表面的“事后孔明”的立场上,这个观点有解密档案支持,似乎有理有据,无懈可击。但是对于任何理性的战略决策者来说,这个观点事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当年朝战爆发之时美国政府确实如不少事后“孔明”所言没有全面侵华的意图,是否就意味着美国大兵们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不会越雷池半步跨过鸭绿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呢?
很遗憾,2007年著名记者,军史学家萨苏在其著作《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一段文字事实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
“ 在日本,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这段记载大家能看出什么问题呢?说明任何决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当时没有不代表之后不会随时制订一个入侵计划。实际熟悉近代历史的人都清楚,不但甲午战争,之后918事变,七七事变乃至全面侵华战争又有哪次是事先按照日本政府事先制订好的计划来的,918事变先不说,当年发动七七事变的下级军官想把战争规模扩大到全面侵华战争甚至还遭到当年918事变始作俑者当年还是大佐的石原本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因为太君之前在民国身上刷战绩太过顺手最终还是无可挽回让一开始本来只是局部战争的抗日战争演变成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也就是说参照之前日本的“经验”,如果当年中国不敢出兵朝鲜或者出兵朝鲜没有取胜的话,这场战争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侵华的全面战争甚至扩大为三次世界大战将完全取决于麦帅本人的胃口而已。当然可能有人会质疑笔者这个推论,认为拿日本的例子类比美国不太恰当。《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的作者猎户三星在十多年前写的《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一文中的观点相信就代表网上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朝鲜战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之间第一场、也是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局部战争的概念在这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世界历史5000年发展的结果。朝鲜战争时中美之间没有爆发类似抗日战争那样的全面战争,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的较量,两大阵营的后盾苏联和美国都有核武器,美国如果全面侵略中国,苏联将会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出兵中国,最终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句话,是苏联的存在阻止了美国全面侵略中国,并将战争局限于朝鲜境内。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次要方面。最重要的是,世界历史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了重大变化。过去历史上出现的超级大国,如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都是依仗绝对的武力优势,拼命对外扩张,掠夺大片领土、人口和资源,如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最大时达3300万平方公里。但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两极趋向,一方以德国、日本、俄国等为代表,都是资本主义革命很不彻底,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残余,继承了传统的扩张手段,追求全面侵略战争,甚至进行种族灭绝,侵占的他国领土,就是永久割占,决不会签什么租借年限(沙俄割占我144万平方公里国土,唆使外蒙古独立,苏联也继承其衣钵,虽然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但侵略扩张实质未变,一不归还沙俄侵占我之领土,二战中还在东欧夺取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大片领土);另一方以美国、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民主、自由、文明的理念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几百年下来,逐渐深入人心,这与统治集团的殖民地扩张政策格格不入,发生严重冲突,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英法等国统治集团开始还企图以武力镇压,应该说以他们在二战中拥有的武器装备和与德国、日本作战的经验,镇压是轻而易举的,但实际上屡屡失利,关键就在于国内牵制力量太强大,结果前方投入军队有限,国内反战运动声势浩大,最后几乎丧失了全部殖民地。这与二次大战时法西斯德国、日本全民支持战争、一致对外形成鲜明对比。以美国在二战后拥有的绝对优势的物质和军事力量,如果按照过去大国对外扩张的老路发展,完全可以建立比大英帝国更庞大的殖民地,但实际上二战后美国并未夺取任何一块殖民地,反而立即允许二战前就是美国殖民地、在东亚位置至关重要的菲律宾独立。美国之所以卷入朝鲜、越南战争,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保住其盟友南朝鲜、南越地盘的战争(朝鲜被北纬38度线、越南被北纬17度线划分为两块并各自选举了政府)。就是在这样的局部战争中,也得不到国内人民的支持(朝鲜战争中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当选总统,就在于当时美国70%以上的人反对扩大战争;至于越南战争中反战运动就不必多说)。如果全面侵略中国,不但美国人民,就是美国政府也不能接受,麦克阿瑟就是因为主张全面与中国开战而被解职。现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人民更关注国内的经济问题,象布什总统那样以微小的代价打赢了海湾战争,在别的国家早就成了被狂热崇拜的英雄,但在美国却在选举中失利,关键就是其“国内牌”没有打好。
中国领导人当时决定出兵朝鲜,可以说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但却偏偏赶上了二战后局部战争的潮流,战争限于朝鲜境内,结果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扬眉吐气了一回,完全是“歪打正着”。当时决定出兵朝鲜,最重要的就是认为美国会以朝鲜为跳板,全面侵略和灭亡新中国,与其那样不如在朝鲜打好,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完全说不通的。美国要灭亡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在国共内战时派出重兵与共产党作战,或者全力支持蒋介石,那时要容易得多,但实际上美国未派一兵一卒,怎么等到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政权后美国反而决定全面侵略中国了?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时,按计划应就地停战,并将2个精锐师调往西欧(当时美军在朝鲜7个师,在西欧仅5个师)。”
总结起来,这位作者认为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后不会进一步得陇望蜀将战争规模扩大到整个中国大陆的理由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点。一是当时苏联拥有核武器,美国不会冒着爆发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是如果麦克阿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但美国人民,就是美国政府也不会允许麦克阿瑟这么做;第三点就是如果美国真打算全面侵华,国共内战时就可以出兵介入不必等到朝战爆发。
第一条和第三条暂且不论,最能体现猎户三星“中国领导人当时决定出兵朝鲜,可以说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核心观点的无疑是第二条理由。说白了猎户三星和今天很多事后孔明一下把美国不会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大陆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国政府和人民身上了。但当年朝鲜战争时期事态的发展真的如他想象的那样美国人民和政府会阻止麦克阿瑟将军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变成现实吗?很遗憾,根据《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披露,当年的美国政府和人民恐怕要让今天不少和猎户三星一样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事后“孔明”们失望了。
首先,《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的作者也确实承认:朝战初期,美国政府尤其是杜鲁门总统确实没有制订过全面侵华的计划,就是介入朝战之时其目标也只是想保住整个南朝鲜而已。甚至“美国即将出兵,而杜鲁门并不愿意出任总司令,不愿在一个美国国家安全部门认为毫无价值额地方,依靠一名他从来不喜欢而对方也从来不尊敬他额战地指挥官,打一场不愿意打的战争”(P85页)但是在仁川登陆之后朝鲜战局形势出现逆转之后,形势的发展完全不受杜鲁门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军政高层人士的控制了。根据《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披露,当麦克阿瑟将军执意北进,其先头部队已经在云山等地遭到志愿军打击中国方面已经明确发出已经出兵朝鲜警告信号,“水洞一役足以证明云山之战不是偶然巧合。这是美军停止北上、迅速南撤,从而避免与中国发生更大规模战争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华盛顿却无所作为。艾奇逊在回忆录中写道:“当麦克阿瑟展开这场梦魇的时候,我们就像吓瘫了的兔子,坐在那里袖手旁观。””(《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P36页)
而“麦克阿瑟就是因为主张全面与中国开战而被解职”确有其事,但是杜鲁门能成功将麦帅解职的前提就是之前志愿军入朝发起的清长战役酿成“美国历史上路程最大的退却”(艾奇逊)局面已经让麦帅本人在军界威信扫地。而在这之前由于麦帅本人出身显赫,在美军中资历深厚,在二战中功勋卓著,这使得他在美国,乃至世界上都有极高的声望。加上他骄狂的个性,几乎使当时的远东司令部指挥系统游离于五角大楼的掌控之外。这一点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著作中得到了印证,“1950年的麦克阿瑟高高在上,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的指令行事。实际上,他不仅在规模庞大的军队中纠集了一支对他唯命是从的小部队,甚至还创造出一个由他一人大权独揽的小世界。华盛顿方面的任何指示,建议甚至命令,即使来自于麦克阿瑟名义上的上级部门,他都一概置之不理。在麦克阿瑟的等级观念中,那些所谓的上级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因此也就没有资格对他进行非难或者发号施令。”(P87页)相信对这一点最深有体会的人莫过于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从一开始,杜鲁门就对麦克阿瑟这样一个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的总司令感到头痛不已。”在朝战初期,时任美国国务卿顾问的杜勒斯赶赴朝鲜与麦克阿瑟会晤后就曾建议杜鲁门更换司令。“但是杜鲁门觉得自己很难做出这样的决断。他告诉杜勒斯,自己的双手被什么东西束缚住了。由于麦克阿瑟极端热衷于政治活动,同时又资历深厚,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为了不让麦克阿瑟达到目的,杜鲁门只得让他远离美国。杜鲁门还补充道,只有将麦克阿瑟派往朝鲜,”才不会让麦克阿瑟在国内掀起滔天巨浪,因为美国人一直将他视为民族英雄“。这一决定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总统先生将要依靠一个自己既不喜欢又不信任的将军来指挥一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争。不但如此,出于某种复杂的政治因素,杜鲁门甚至不敢把他替换掉。”(P109页)“后来,杜鲁门还在私下以更激烈的言辞评论过麦克阿瑟:“最大的问题是他想越俎代庖,他想做远东皇帝。他忘记了自己只是军队的一个将军,他必须听从美国总统的指挥””(P536页)仁川登陆前麦克阿瑟将军在威克岛与杜鲁门的会面当时就被记者称其为很像两个不同国家元首的会面(当年大日本皇军中大玩下克上的石原们与麦帅相比亦不过小巫见大巫)。事实上对麦克阿瑟持相同看法的也不仅仅是杜鲁门和艾奇逊,根据李奇微的回忆,在后来朝战期间取代杜鲁门当选总统并曾在麦克阿瑟将军手下任职的艾森豪威尔眼中,麦克阿瑟就是“一个“谁也管不着的人”,一个不可捉摸的人或者一个擅自决定什么消息可以让华盛顿知道,什么消息必须隐瞒不报的人。”军事与政治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几乎所有的高级军官都会小心翼翼地遵守这个原则。但是麦克阿瑟却与众人迥然不同,“即使麦克将军意识到这条边界线的存在,他也宁愿对此置之不理。”“马克斯.黑斯汀斯写道,麦克阿瑟一生都根据某种信念行事,这一信念就是“那些为少数庸人制定的规则并不适用于麦克阿瑟本人”。(P85页)“1950 年麦克阿瑟出征朝鲜时,白宫官员和某些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认为,他此举是在为1952 年的总统大选铺路蓄势”。(P96页)这一点在仁川登陆作战计划决策中麦克阿瑟将军本人在没有事先征询参联会的情况下擅自将这个计划的指挥权交给自己心腹阿尔蒙德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后来各军种参谋长们才逐渐意识到,麦克阿瑟想要排挤的不只是沃克(笔者注:时任第8集团军司令),还有他们。他的这种行径,尤其是没有征得参联会的同意就擅自行动的做法,是不会有第二个将军敢这样做的。然而这就是典型的麦克阿瑟作风,他不仅不愿听命于自己的上级,而且还要用手指戳一戳他们的眼睛”。(P247页)因此《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在那个关键时刻,不仅参联会以及像艾奇逊这样的高层政治人士未能有效制约麦克阿瑟,即使那个时代最受尊敬政治人物马歇尔也没能做到”(P413页)。这种局面在仁川登陆的成功之后就更为严重了,按照李奇微将军本人的回忆“人们对麦克阿瑟将军的一贯正确性几乎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麦帅本人为自己再出一次风头制订的荒唐透顶的元山登陆作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轻易批准的(按照布雷德利本人评价该计划要换成是其他人恐怕早就会在哄笑声中赶出课堂),此时麦克阿瑟本人是真正把战争当游戏在打。“在仁川登陆以后,麦克阿瑟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他实际上是在着手建立一支独立于华盛顿与参联会,甚至沃克(时任第8集团军)管辖范围之外的军中之军”(P259页)。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最寒冷的冬天》作者的观点,麦克阿瑟为了实现越过38线,北进鸭绿江的过程中,为后人做出了“最危险的先例”:“起初,是军人在玩情报游戏,确切地说,是一群军中流氓刻意操纵呈送给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的情报。这样的事情在后来至少又重演了两次,而这两次都是文职人员操纵军事情报,导致高级军官未能进行有效防御,使部队在战斗中陷入无法接受的窘境。(才华横溢的青年军官H.R.麦克马斯特在名为《玩忽职守》的书中研究了美军高级军官如何在越战中受到美国政府高级文职官员的欺骗。)就像凯南警告的那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国内政治是国家安全考虑的一部分。它表明,为了实现国内政治目标,美国政府会凭借极端有限的事实和彻底错误的情报去制定重大决策,而根本不去考虑是否可行。1965年,林登.约翰逊政府再次歪曲事实,操纵美国出兵越南的合理性,夸大越南对美国的威胁,对出兵后果(以及越南人会如何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的情报警告采取有意淡化措施,从而让美国人陷入一场毫无希望,不可能打赢的后殖民战争。到了2003年,小布什又错误理解了苏联解体对中东的影响,彻底误判了当地人的可能反应,忽略了老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板子中最有才干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的警告。然后,他又因一己之由而推翻萨达姆政府,并不惜操纵国会,媒体和公众。最可怕的是,他用严重有误并经裁剪的情报,把美军送到伊拉克城市的中心地带,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P327页)
当然如果大家认为仁川登陆后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仅仅出于麦克阿瑟个人的一时脑热,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据《最寒冷的冬天》在其第7章“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篇的披露:“对美方而言,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其实是他们唯一可以做出的决策”。“实际上,在战争开始后的两个月里,内阁唯一想的就是怎样保住美国大兵的性命”。“但仁川登陆大捷之后”,“夺取更大胜利这一念头不断敲击着他们的欲望之门”。“当更大的胜利似乎已经摆在面前时,即使是那些6月底在布莱尔大厦(白宫维修期间杜鲁门总统在华盛顿的官邸。——译者注)里谨慎决策的官员们也无法控制自己了”。“美国在南方取得的胜利越辉煌。阻碍其进军北方也就越困难”。“此时,任何想阻止挥师北上的人都会被冠以“绥靖者”的帽子”(P266页)。“实际上,坚持继续北上,彻底制服敌人的绝不只是麦克阿瑟一个人。尽管其他高级指挥官经常难以和他进行合作,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能联合起来(其实,军人代代相传的一个观点就是:抓住任何能实现突破的机会)”(P267页)。“由决定北上而引起的争论根本就算不上争论,因为即将跨越三八线的这支军队实在太强大了”。“与此同时,国务院里的诸多变化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凯南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在决定是否跨越三八线时,他已经没什么发言权了”(凯南是当时美国政府中为数不多成功预测中国敢于出兵朝鲜且最终能取胜的“中国通”人士---笔者注)。“被迫坐在一边看热闹的不止凯南一人。在任国务卿伊始艾奇逊就一直努力使自己适应当时的政治局势,并对远东问题未雨绸缪”。“大多数“中国通”或中国事务负责人早已被清除出局——尽管艾奇逊本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个”。在北进问题上,“他既要面对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又要煞有介事地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是不一样的。这的确让艾奇逊精疲力竭”。“艾奇逊清除掉的中国通马上被保守派所替代”。“于是国务院中的政策团队,尤其是负责亚洲事务的官员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少言寡语的温和保守派官僚迪安.腊斯克成为政府中亚洲事务的头号人物”(按原作者的评价,腊斯克精于国内政治,对远东则知之甚少(而且也不感兴趣),但艾奇逊需要让步时马上就想到他)(P267页)。“杜勒斯再入国务院一事的备受争议足以说明,杜鲁门和艾奇逊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共和党反对力量时被迫处于守势”。(P268页)作为“在那个重要时期显然是杜勒斯和腊斯克最积极的排头兵阿利森”早在7月1日从东京回到美国时”,“就在一封信中告诉,美军不仅应该越过三八线,“最终还要继续打到满洲和西伯利亚边境”,然后,在联合国监督下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P269页)。“腊斯克是个重要角色,因为他既是参与者,又是检验者,还是民主党政府在这个层次亚洲问题上的第一强硬派,更是影响国务院,进而左右艾奇逊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人物”。“老派中国通们或许更担心把中国拉进战争,但随着他们的退出,艾奇逊对于继续北进几乎毫无顾虑了”(P270页)。因此作者做了这样一段总结:“现在回头再看,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有组织的,越来越多像腊斯克这样的鹰派人物跃跃欲试,希望能主导政策规划司的运作”。(P270页)虽然以凯南为代表的“中国通”们都认为“继续北进是一个悲剧性的失误”,但是阿利森“在7月15日致腊斯克的一份备忘录中”,“以“极端煽情”的语调这样写道:“三八线不过是一条任意划定的界线而已。只是由于苏联人的毫不妥协,这条线才得到保留。而美国要下定决心,决不允许侵略者不受惩罚。勇敢无畏的美国领导人的举动将有益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紧张局势。世界其他地方的侵略者和隐藏在朝鲜的敌人一样,如果只让他们承担有限的风险,也就是把他们赶回到发动侵略时的原点,那绝不会彻底摧毁他们的侵略野心”。(P270页)一周后当凯南的盟友乔治.巴特勒撰文指出苏联或者中国参战的危险时反而促使其在7月24日提交更激烈更好战的备忘录,甚至根本就不在乎再打一场世界大战:“没错,这可能意味着一场世界大战。应该告诉美国人民,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对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见一切正义和道德都站在我们一边,还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呢?”按照原作者的观点:“阿利森的观点和官僚机构内的动向不谋而合——他们开始迎合右派的反对声音了。这表明,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行政当局中的一些反对派也开始加入主战阵营”。(P271页)在这里笔者再次引用《最寒冷的冬天》的一段文字来让大家对朝战爆发后美国国内政局形势的变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实际上,就在朝鲜出兵后不久,艾奇逊好像含糊其辞地提到,美国希望将南方的边界恢复到以前的位置。但到7月,他的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我们的军队不应该止步于那条由国土测量员划定的边界上“。整个6月和7月,每个人似乎都已达成一致:不再公开谈论这个问题。无论是杜鲁门或是艾奇逊,只要问起美军到达三八线时将会发生什么,他们都避而不谈。但更趋向于民众呼声,又不需要承担直接责任的国会却愈加强硬起来。几位议员大谈绥靖政策,对政府大加嘲讽。有些人甚至认为,政府已经作出了不越过三八线的决策。就在仁川登陆不到一周的时候,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众议员休.斯科特说:”在拉起‘红色’绥靖悲剧的下一段演出的大幕之前,国务院那些胸前带着雅尔塔十字架的‘希斯式’(希斯式,源自阿尔杰.希斯。他是前国务院官员,1950年1月因被控向苏联出卖情报而被判5年徒刑。——译者注)的漏网之鱼正在等着国会议员们闭嘴回家“。比尔.诺兰德也承认,止步三八线显然是一种绥靖的表现。“(P272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杜鲁门总统借在麦克阿瑟将军在一世英名尽毁于朝鲜半岛之机将其撤职在当时的美国国内政坛和舆论界竟然引发了轩然大波:“对杜鲁门的抨击很快接踵而至。《时代周刊》(它的老板和麦克阿瑟一样,支持与中国打一场大战)写道:“一个极不受欢迎的人解雇了一个极受欢迎的人,这绝对是闻所未闻。”该杂志还认为,麦克阿瑟是“伟人的化身,很多崇拜者和追随者需要像他这样的伟人来领导自己.......而杜鲁门则是标准的职业小人”。一时间,美国舆论一片哗然。作为蒋介石垮台以及中美关系恶化的最大受益者,尼克松(就是后来访华的那个美国总统)主张立即恢复麦克阿瑟的职务。一度指责马歇尔叛国的印第安纳州议员威廉.詹纳大放厥词:“我认为,当今美国已落入一个由苏联间谍控制的秘密团伙手中。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弹劾杜鲁门总统。”于是,麦克阿瑟转眼之间变成了英雄和殉道者,而这恰恰是最想得到的:代表文人政府控制军队,解雇将军的总统则成了一个恶棍。”(P537页 )
根据笔者引用的这段美方史料得出的信息,基本可以判断如果当年中国没有出兵抗美援朝,任由美军轻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一旦麦克阿瑟决心拍脑袋越过鸭绿江,美国军方和政府会做怎样的反应。军队自不必说,当年麦克阿瑟将军北上越过三八线之时。“实际上,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军队遭遇中国或苏联部队前,参联会一直倾向于“继续追击,至少再追击一段距离”。在越过三八线时,战地高层指挥官也也体验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至少在开始时是这样:既然已经取得初步胜利,那就应该继续前进,至少在形势变化或是遇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之前,还应该乘胜追击”(P272页)。“胜利就在眼前——让军队停下进攻脚步,向一直尚未出现在战场上的敌人敬礼,显然不合乎情理。军中的某些高层甚至认为,可以打到中国边境线时再考虑这个问题”(P273页)。而美国政府的反应呢,《最寒冷的冬天》作者就说得更明白不过了。首先站在杜鲁门立场上,“对总统而言,要做出这种政治决策却异乎寻常地艰难”。“政府在追击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已被指责为在亚洲问题上过于软弱,很有可能带来诸多负面政治反响。新的战争呼声不是要求给蒋介石松绑,而是更尖锐,更一致地要求给麦克阿瑟松绑”。“时隔25年之后,时任财政部长约翰.斯奈德致信副国务卿詹姆斯.韦伯(国务院影响力巨大的二号人物),信中说:“我记得,杜鲁门总统在决定继续北上,越过三八线的时候,他几乎别无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决定不过是对已执行行动的追认。”事实上,华盛顿给麦克阿瑟的命令非常含糊:越过三八线,但要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美国及其盟军与苏联或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行动。一旦遭遇苏联或中国军队,必须立即脱离接触。在接近中国边境线时,只能动用韩国军队。他自己的军队不得进入与中国或苏联接壤的任何省份。当然,这只是一纸空文。曾参与起草这项政策的前国务院政策规划司的高层人物之一查尔斯.伯顿.马歇尔后来说:“我非常清楚,我们之时在用漂亮的措辞自欺欺人。””(P273页)至于艾奇逊,“假如艾奇逊试图阻止北进,哪怕只是想放慢北上的脚步,也会让他在政府高层中遭受围攻,因为此事已落入军方的掌控之中。”(P272页)“用艾奇逊的话来说,大家都知道麦克阿瑟一向喜欢独断专行,这种含糊其辞的命令更是让他如鱼得水。他们也强烈地感觉到,麦克阿瑟的野心远比他们大得多。但诸多事件的影响,这位将军在仁川登陆成功后地位的高涨,再加上对手实力的与日俱增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让他们的头脑不再清醒。麦克阿瑟不仅是军中反对派的领袖,也是公认的政治反对派领袖。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但行政当局对麦克阿瑟的畏惧始终是朝鲜战争的最大秘密。他们害怕麦克阿瑟打败仗,但更怕他打胜仗。”(P273页)
从这些材料相信大家可以基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当时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大获全胜的背景下,一旦让他顺利拿下整个朝鲜半岛,美国大兵会不会越过鸭绿江将只取决于麦克阿瑟极其背后代表的美国鹰派势力的胃口而已。当然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提出质疑,几年前国关某位“高人”(这里本人给他一个面子不提他的ID网名)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麦克阿瑟在38线上的大胜,让美国国内有了侥幸心理,而苏联此时又置身之外,所以老麦的军事冒险是被默认的,对于美国人来说,恢复南韩已经达到目的,假如进一步灭掉北韩,自然是有便宜就想占了。但是中国完全不同,中国此前已经和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和中国这种大国进行军事对抗绝对不是可以用老麦的军事冒险所决定的。没有人会蠢到在打下北韩之后进一步进攻满洲,何况中国背后站着苏联,打北韩都有点战战兢兢,还想要打中国?不知道美国人最怕的就是卷入苏联打成三战么?假如老麦执意要侵略中国,那么他被撸掉也是早晚的事情,美国人不会允许自己的国运掌握在一个极端反共的军事冒险者的手中,美国不是日本,老麦也不是东条上等兵。”
这个观点站不站得脚吗?遗憾的是,笔者稍后的分析得出的观点恐怕要抽他一记响亮的大耳光了。
先说所谓“但是中国完全不同,中国此前已经和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和中国这种大国进行军事对抗绝对不是可以用老麦的军事冒险所决定的。没有人会蠢到在打下北韩之后进一步进攻满洲,何况中国背后站着苏联,打北韩都有点战战兢兢,还想要打中国?不知道美国人最怕的就是卷入苏联打成三战么”的观点,当时美国人是不是真如某些人臆想的那样会因为卷入与苏联的三战而不会越雷池半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呢?在这里不妨先看当时朝战双方的力量对比,1950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国力有多杯具已经不需要笔者多作科普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确实上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广义上应当包括苏联)眼中与黑非洲几乎可以划等号,至于果粉津津乐道的所谓二战战胜国以及联合国五常之一席位之类事实上一文不值,连委员长都清楚那不过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虚名而已(实际上熟悉二战的军迷都清楚:西方世界的二战著作涉及中国的内容往往基本一笔带过,对中国战场根本提都懒得提,关注度甚至连面条都不如。原因很简单,对于打败日本中国军队尤其是国军确实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战绩来证明自己的贡献),中国真正开始被当成大国看待那是朝战之后的事情。斯大叔一句著名的“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的著名论断基本就能代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普遍看法。今天被不少军盲FQ批判的唯武器论者的麦克阿瑟就更不可能例外了,仅从装备水平看,朝战初期的志愿军装备水平莫说是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相提并论,就是和在今天一般人眼中没有太大存在感的北棒人民军相比也已经和穷叫花无异(仅从志愿军和人民军军服的差距就能间接窥见当时中国虚弱到何等地步)。套用斯大叔的评价,那就是大刀长矛对抗来复枪的差距。更不要说朝战之前百年时间里从鸦片战争到八年抗战晚清民国压根就没有取得过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八年抗战后中国军队在国际军界的名声更是几乎可以媲美今日球迷心目中太监上青楼的国足了(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认真领会委员长44年黄山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很明显在那个中国被西方世界普遍轻视,东亚病夫形象过于深入人心的时代,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预测中国军队敢于出兵朝鲜本身就是一件比今天说服大家相信“太监上青楼”的国足能有朝一日进世界杯决赛圈还能保证不被世人嘲笑(当今世界大概只有著名的“乌鸦嘴”球王贝利能做到这一点)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说当年美国会把中国当大国看待对于熟悉近代军史的朋友尤其是BKC们来说几乎与天方夜谭无异(根据著名老封建的海外华人学者唐德刚的记载:“记得国共之战打到尾声时,有一新闻记者访问我们哥大的老校长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曰,假如美国要出兵援蒋,需出兵几许,始能逆转战局?艾氏伸出两个指头。记者曰:「两军?」艾氏微笑说:「两师。」可见其对中国之轻蔑也。但是韩战却给这位趾高气扬的美国元帅一记大耳光。也足使整个世界媒体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做了一百多年的世界帝国主义的共同殖民地,今日稍微抬一抬头,谁说不宜?”)。因此和很多事后孔明一样,这位“高人“把美国不会侵华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能够“让”美国“害怕”卷入三战的苏联身上。猎户三星《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文中提到的“朝鲜战争时中美之间没有爆发类似抗日战争那样的全面战争,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的较量,两大阵营的后盾苏联和美国都有核武器,美国如果全面侵略中国,苏联将会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出兵中国,最终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句话,是苏联的存在阻止了美国全面侵略中国,并将战争局限于朝鲜境内”的看法就代表相当部分事后“孔明”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对于熟悉二战军史的BKC军迷来说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天方夜谭。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就1950年美苏力量对比这个问题纠正一下不少人的一个认知误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是将反映越战前后美苏力量对比的事实张冠李戴到了朝战时期。资深军迷都清楚:苏联虽然在1949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但具备可靠核反击能力却要至少要等到上世纪60年代成功让加加林上天之后(斯大叔时代的苏联的核武器撑死也只能对西欧构成理论上的威胁,但也仅仅是理论而已),与美国在核武威慑力达到恐怖平衡更是勋章控上台之后的事情(就这很大程度上还是搭了越战重创美国的东风)。而常规军力方面,苏联与美国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地位了。二战结束时美苏之间的国力差距有多大鉴于N年前已经有不少BKC高人科普过,这里就不展开谈了。只列举一个广为BKC朋友们熟知的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与美国的力量差距要比苏联要小得多,但是小胡子得知太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暴跳如雷,连操东方盟友祖宗十八代的心都有了(猪一样的队友确实比神一样的对手更可怕,霍霍!)。和我党长期关于二战的误导性宣传相反的是,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的表现严格来说只能算差强人意,从几年前BKC高人对二战苏军表现科普内容看,大家就会发现苏联在二战期间卫国战争的胜利从本质上套用以前一位宋粉大牛对李老二灭“东突厥汗国”(真正的东突厥汗国在托塔天王出兵攻击颉利可汗之前已经被薛延陀还有维族祖宗给打成死狗了)的评价,那就是标准的捡麦子式的胜利(当然笔者承认斯大叔雅尔塔三巨头之一称号含金量肯定比唐粉,清粉津津乐道的所谓天可汗,博格达汗之类称号要高得多)。苏军在对德作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美援物资支撑起来的,要是没有英美对苏联的各种物资输血,苏联能不能把纳粹赶出国土笔者不清楚,但想杀到柏林城下那肯定是不可能了(事实上如果没有美国物资输血,不谈对苏军军工生产影响,光解决前线苏军将士军粮问题对斯大叔来说就已经是一件比兑现季米特洛夫同志深陷纳粹监狱中发放的给当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太祖所谓三亿五千万金卢布的借条更棘手的难题了,以当时苏联杯具的工农业生产力,要想在三战中打赢西方军队只能把希望寄托天顶星人或者让今天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体穿越到1950年了)。对于这一点,斯大叔心知肚明,朝战爆发前一年中共主动要求老大哥出动海空军配合解放台湾当即被斯大叔以“由于战争,苏联已承受无法估量的损失,伏尔加河以西的国土都成废墟。如苏军支持打台湾,将与美国海空军正面冲突,甚至导致世界大战,苏联没有任何理由再冒这个险。由于战时、战后的灾难和困难,俄国人民还可能把苏共赶下台”理由断然拒绝(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苏联国力杯具实际超出斯大叔最不好的预期,朝战打到1953年苏联就已经有步一战沙俄后尘的危险了)。这也正是美国政府操纵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之时苏联代表为什么会选择缩卵了事的根本原因所在(而非某些不过脑子的军盲FQ臆想的所谓”同时削弱中美两国自己渔人得利“之类)。诚然,战争初期美国政府以杜鲁门总统为代表确实可能害怕因麦克阿瑟侵华而卷入与苏联的三战,但大家更应该看到,随着仁川登陆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一边倒的胜利这种形势变化推动下,所谓”不知道美国人最怕的就是卷入苏联打成三战么“的论调实际上已经近乎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稍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如果美国佬真像某些人臆想的害怕卷入与苏联的战争,怎么可能出现在仁川登陆后美军”越过三八线时,战地高层指挥官也也体验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至少在开始时是这样:既然已经取得初步胜利,那就应该继续前进,至少在形势变化或是遇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之前,还应该乘胜追击”(P272页)“的论调?既然当时的苏联连威慑美国不要轻举妄动吞并整个朝鲜半岛都做不到,凭什么认为苏联能威慑阻止美国尤其是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美国鹰派势力越过鸭绿江发动侵华战争甚至直接三战开片?凭某些人的嘴炮吗?遗憾的是对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反而被今天不少研究朝战的砖家叫兽有意无意给忽视了。至于麦帅全面侵华会对美国造成什么样严重后果,今天的事后诸葛亮们确实看得到,但麦帅本人肯定是不屑于知道了。事实上从《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披露的美国在越战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决策过程看,既然这两场战争尤其是越战有朝战作为前车之鉴尚且不能阻止美国政府出于政治需要去打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输的战争(朝战期间曾让彭总头痛过一阵子的李奇微将军就是因为反对美军卷入越战而遭美国鹰派势力冷落而晚景凄凉),那当年刚刚打赢二战国力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要是下决心打全面侵华战争甚至三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更加无所顾忌了,如果再结合杜鲁门趁麦克阿瑟被彭总胖揍而在军界一世英名尽丧之机将其解职竟然在国内政坛引发轩然大波的事实看,所谓“中国此前已经和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和中国这种大国进行军事对抗绝对不是可以用老麦的军事冒险所决定的。没有人会蠢到在打下北韩之后进一步进攻满洲,何况中国背后站着苏联,打北韩都有点战战兢兢,还想要打中国?不知道美国人最怕的就是卷入苏联打成三战么?假如老麦执意要侵略中国,那么他被撸掉也是早晚的事情,美国人不会允许自己的国运掌握在一个极端反共的军事冒险者的手中,美国不是日本,老麦也不是东条上等兵”这种不动脑子想当然的幼稚论调相信在广大BKC军迷心中也只能哄哄不明真相的三岁小孩水平的军盲FQ了。
写到这里,相信不少事后孔明们应该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更关注国内经济问题”并曾经在朝战,越战这两场战争中发动过反战运动的美国人民身上了。不错,猎户三星列举的所谓“朝鲜战争中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当选总统,就在于当时美国70%以上的人反对扩大战争;至于越南战争中反战运动就不必多说”却有其事,海湾战争前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以微小的代价打赢了海湾战争却输掉国内选举也是事实,但我们是否能简单根据这些事实得出麦克阿瑟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一定就会遭到美国人民反对的结论呢?很遗憾,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障眼法。猎户三星只看到朝战,越战曾出现过反战运动,但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弄清楚这两场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反战运动,只要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大家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典型的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的披露:“朝战爆发后10月中旬举行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4%的美国人希望越过三八线追击朝鲜军队。后来的越战表明,这类调查没有任何理性依据,毫无意义。只要事不关己,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拥护更激进的政策.”(P272页)”相信看到这段打脸的文字,笔者相信当年信誓旦旦保证“如果全面侵略中国,不但美国人民,就是美国政府也不能接受,麦克阿瑟就是因为主张全面与中国开战而被解职。现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人民更关注国内的经济问题,象布什总统那样以微小的代价打赢了海湾战争,在别的国家早就成了被狂热崇拜的英雄,但在美国却在选举中失利,关键就是其“国内牌”没有打好”的事后孔明们肯定要彻底傻眼了。这种根据越战及其之后历史脑补出来的结论问题出在哪里呢?很明显除去前面笔者指出的“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外,最大问题就出在忽视了朝战和越战(含之后)这两场战争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差异,那就是“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之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序言部分的观点)”,。这就不难理解尽管麦克阿瑟本人因为“美国历史上路程最大的退却”(艾奇逊)出现之后当时被西方军界集体声讨“美国陆军史上最大败绩”、“最黑暗的岁月”。“最坏的笨蛋”、“蠢猪式的司令官”,麦帅本人被解职东京的时候更是连给自己的部队发告别演讲都不敢。但“离开东京之时,25万日本人挥舞着美日国旗夹道欢送,甚至很多人泪流满面.”。“次日凌晨抵达夏威夷,等候的人群比东京更壮观。旧金山的欢迎仪式更为疯狂,飞机同样是在午夜之后着陆,人山人海,群情鼎沸,保安人员根本无法挡住他们”在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奇景。尤其是“麦克阿瑟最后来到纽约参加一场盛大游行,据说有700万人走上街头欢迎他的到来,相当于艾森豪威尔二战胜利归来时的两倍。社会舆论的反应越来越激化。罗夫里和施莱辛格后来在书中描述:“民众因总统解雇一名将军而宣泄对政府的极度不满,可能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疯狂的一次。可以肯定,内战之后,绝无仅有。””(《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P537页)的事实就更是当时美国民众以实际行动抽了以猎户三星为代表简单拿越战经验脑补朝战的事后孔明们的脸。根据《世界军事》2014年19期刊载的《攻心为上-舆论与国家安全战略决策》一文就指出:“有人专门研究过美国人对政府战争决策的支持状况。战争初期,美国民众会“聚集在旗帜下”,觉得总统伟大,坏蛋国家该挨打。在开战最初的一周至二周,即使是反对派一般也不敢说什么,因为这时国家安全信息大量集中在决策者手中”。只有“当战事久拖,坏消息出现,民众日益从媒体得到战场情况,他们对战争的支持就开始变化”。事实上包括《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作者在内的事后“孔明”们“寄予厚望”不会支持政府打局部战争的美国人民在战争负面效应还没在国内显现出来之前其实是很好糊弄的(这一点参看美国人自己制作的视频《美国人民多奇志》,视频中美国不少民众连自己友邦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都弄不清楚,2011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黑人赫尔曼·凯恩竟连中国有核武都不知道,60多年前美国民众对中国了解程度自然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没有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出色表现,让美国军界认识到“如果美国进攻中国本土,那么这是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布雷德利观点),指望他们在麦帅把战争规模扩大之前就让他们站出来主动发动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阻止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之后发动侵华战争毫无疑问是天方夜谭。猎户三星没有深入了解相关史实仅仅简单根据朝战,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出现过反战民意以及“布什总统那样以微小的代价打赢了海湾战争,在别的国家早就成了被狂热崇拜的英雄,但在美国却在选举中失利,关键就是其“国内牌”没有打好”的“经验”脑补“如果全面侵略中国,不但美国人民,就是美国政府也不能接受,麦克阿瑟就是因为主张全面与中国开战而被解职”结论的做法与“赵溥仪”到井冈山参观看到解放后修的高楼大厦得出“井冈山上有这么多房子可供红军使用,难怪毛主席要到这儿来”的结论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
有时候战争野心就是在不断胜利中慢慢增大的。
(续上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智慧的化身(当然本文中指的是诸葛亮文学形象,与历史无关),就在于之所以为人仰慕,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正确判断都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但是加上一个“事后”意义就完全变了。当然笔者承认任何一个无论是专业研究历史的学者还是一般普通人看待历史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做“事后诸葛亮”的过程。但事后诸葛亮分为两种,一种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俯瞰远观,更可以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细心揣摩当事各方的心理,从而得出更加接近真相的结论。笔者称之为事后做诸葛亮,虽然这个诸葛亮是事后的,但好歹确实能站在更高的高度能得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就像马督工在其旧作《百年老狼——经济危机的脉络》一段文字指出的那样:“ 我们作为后人未必比他们聪明,但是比他们多看了不少历史。他们当年费尽心机来猜测的未来,我们翻翻历史书就知道是啥样。既然多掌握了这么多资料,预测未来不敢说,把经济危机的历史做一个梳理,肯定要比他们当年的预测要准的多。更比神学化的教材要准确的多。其实这可以用工程问题来理解,你见过的样本多,采集的数据点多,拟合的曲线肯定就比别人精确。精确到一定程度,哪怕是平庸之才,往未来延伸一下曲线,一般来说准确度也会压倒数据少的天才。”但是在朝鲜战争这种交叉军事,政治还有经济等多方面的话题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个人认为也就张文木,贾晋京等少数学者。但更多的“事后诸葛亮”则是如那篇《发现一个大家普遍都犯的错 而大家却都不知道》指出的那样:“讨论某些历史问题 总喜欢犯空间和时间的错误 简单来说 就是玩穿越。。而他自己却不知道 反而觉得自己挺有道理的。用今天人的思维和背景 ,今天的周边环境和自己的能力, 去思考过去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前的问题。。。然后 说什么好 什么不好。。这就叫玩穿越”,这样的”事后诸葛亮“看问题往往像盲人摸象一般只看”结果"(就这结果往往还只是历史的某个片段,而非全貌)不看“过程”,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流于表面,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谈论起历史来各个看似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真要让他们来拿主意恐怕连裤子都得输光了。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事后诸葛亮”实际扮演的是事后“蒋干”(《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在事前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事中如在云里雾里,被周瑜利用得淋漓尽致,事后也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帮助丞相除掉了“奸细”张允蔡茂,自己还没受到嘉奖。典型的事前事后都糊涂的可怜虫)的角色。
以三国故事中最精彩的空城计为例,事后做诸葛亮的能从专业角度看出这个故事本身不合逻辑,漏洞百出之处,但如果换成“事后诸葛亮”们恐怕早就傻乎乎和普通听评书的观众一样不过大脑想当然认为这是孔明先生足智多谋的体现了。而目前朝战话题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学术界流传的相当多的观点就把“事后诸葛亮”的这个特点体现得淋漓精致。
还是以猎户三星在其《抗美援朝是歪打正着》提出的“中国领导人当时决定出兵朝鲜,可以说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观点为例。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无非就是所谓的解密档案,而这个解密档案当年太祖是不可能看到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当年本朝太祖判断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后下一步会不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能以他这辈子都不能看到的美方解密档案为依据做出这位“事后孔明”眼中所谓的正确判断吗?
以二战末期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以牺牲中国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苏联出兵东北的决策为例,不要说哀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中国学者,就连美国人自己事后也觉得罗斯福总统做的这个决策对美国来说太亏了,《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的作者在其著作中就这件事写下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美国在对日作战中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力、物力和智力,却失去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并为共产主义的扩张开辟了道路”。而熟悉二战日本军史的朋友也都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国在广岛,长崎种下的两个毒蘑菇,而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收拾的关东军不但武器装备严重不足(按日方史料的说法,那就是“削竹枪的纸老虎部队”,“凄惨的稻草人兵团”,当然如果果粉JY非要犯贱抽美国干爹的脸相信杨叫兽引用的所谓“步枪约为70万枝,机枪约为12000——14000挺,各种炮约4000门,坦克约600辆,汽车约2000多辆,另有弹药库679座,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毛子卫星版关东军数字的话,则委员长妥妥撑不到珍珠港就会被太君逼得转进青藏高原跳崖了,连去宝岛养老的机会都没有了!霍霍!),质量更是低劣不堪(套用某出身WW蓝营的孙大学者的话说,那就是在后期实际上是一群由满洲地区的日本侨民和公职人员临时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严格他说,这是一支不能作战的“军队”,它的存在和被消灭,事实上与日本无条件投降毫无关系。),对日本无条件投降完全没有任何作用。但是我们能不能按照猎户三星这位事后孔明“中国领导人当时决定出兵朝鲜,可以说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的逻辑因此得出当年罗斯福总统邀请苏军出兵东北的决策是出于不正确判断做出的错误决策呢?实际上只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的话,我们作为后人当然不能简单根据日方解密的材料得出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邀请苏军出兵东北消灭关东军是“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做出的“错误决策”。相信熟悉太平洋战争历史的军迷们都清楚虽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依仗超级综合国力带来的强大海空优势加上先进的蛙跳战术在消灭日本海空力量的同时以较小的代价也消灭了不少日本陆军精锐师团(其实多数是被美军切断后勤补给陷入绝境后因伤病而亡,但也有拉包儿全军大部幸存到战后的例子,不过因丧失应有的作用,实际上与被歼灭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在有些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根本无法蛙跳必须强夺的岛屿如塞班,硫磺等的战斗中,日军依靠坚固工事(二战中如何对付要塞这样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似乎是两大阵营各主要大国军队都倍感头痛的问题,如最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虽然最终被纳粹德军饶过丧失作用,但德国还是为对付类似的防线专门研制一款光操作人员就至少一个连的巨型克鲁伯大炮。而后来苏军进攻东北的关东军其伤亡也主要集中在攻击关东军在东北修筑的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要塞的战斗)对美军进行顽强抵抗,尽管最终日军因弹尽援绝而全部玉碎,但毕竟还是重创了攻岛美军(要是发生在朝鲜,只怕又将上演日本版上甘岭战役,呵呵!)。日军强悍的武士道精神给美帝以极大的震撼,以至于美军最高军事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产生了这样的判断,那就是如果美军选择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直捣黄龙将付出至少百万的伤亡(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也对美军产生同样的效果,当时美军因此估计如果强行打到鸭绿江,将阵亡至少20万美国大兵,最终选择停战)。而且日本天皇很有可能选择放弃本土,迁都满洲继续顽抗到底。很显然在战争最后阶段牺牲这么多美国青年对美国来说肯定太不划算了。因此有必要邀请盟友出兵减少自己的伤亡(说难听点其实就是让盟友充当炮灰)。在当时美国秘密进行的曼哈顿工程还没有试种毒蘑菇成功的条件下(美国成功进行原子弹试爆已经是罗斯福去世几个月后的事了),美国能选择的盟友无外乎民国和苏联,但是“在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中美空军又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国民党军竟发生如此惨重的失败(指国民党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以致美军中一些人对国民党军的抗战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不正确地估计日军可能长期占领中国。1945年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罗斯福要求俄国在它能力范围内尽早参加进攻日本,以减轻美国的负担,于是在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使苏联尽早出兵打击中国大陆上的日军,罗斯福、邱吉尔竟背着中国与斯大林达成一项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协定,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根本原因,固然是美英等国的大国强权政治,但直接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湘、桂作战的失败”(《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总统选择在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上将中国当战败国处置换取苏联出兵东北以减轻自身作战压力也就成为必然了。今天熟悉二战日军战史的朋友站在事后孔明的角度看当然觉得罗斯福此举完全多此一举,虽然今天我们能查阅日本史料知道二战末期的日本已经山穷水尽,美国佬最终确实是靠原子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进程,但问题是当年罗斯福总统作为当事人显然不可能未卜先知根据今人事后通过日本史料看到的事实为依据做出所谓的“正确判断”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退一万步讲即使真有一位“项少龙”同学能穿越到罗斯福逝世前的那个时空点将我们了解到的这段历史事实告诉给罗斯福总统,罗斯福总统恐怕能做到不将这位穿越者当神经病看待就算不错了。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不可能给罗斯福总统(包括继任的杜鲁门总统)充足时间去核实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然后再制订相应的战略决策。
更何况猎户三星这位事后“孔明”得出的所谓“正确判断”反映的只是当时历史上一个瞬间的小片段,根本不是历史全貌。所谓“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时,按计划应就地停战,并将2个精锐师调往西欧(当时美军在朝鲜7个师,在西欧仅5个师)”只有“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前半句是对的,但”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时,按计划应就地停战,并将2个精锐师调往西欧(当时美军在朝鲜7个师,在西欧仅5个师)”后半句却大错特错。因为这个观点完全不考虑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因素。
比如这位事后“孔明”在批评“中国当时出兵朝鲜,也与对西方政治欠了解有关,因为当时麦克阿瑟多次叫嚣要与中国全面开战。从中国共产党政治传统看,一位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当然要与中央保持一致,据此推断麦克阿瑟作为封疆大吏,必然会执行美国的国策,却没看到美国政府对麦克阿瑟的讲话十分不满,多次要他收回讲话,直至将他解职”时却完全没有看到“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但行政当局对麦克阿瑟的畏惧始终是朝鲜战争的最大秘密。他们害怕麦克阿瑟打败仗,但更怕他打胜仗”的事实,更没看到杜鲁门将麦克阿瑟解职的时候在国内政坛引发轩然大波,是靠军方参联会高级将领参加听证会才勉强平息这场风波的事实。当他片面强调“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时完全没有看到仁川登陆之后不但美国军方,美国国内鹰派势力纷纷为麦克阿瑟将军扩大战争的行径推波助澜,美国政府自身尤其是杜鲁门总统本人事实上已经完全失去对战争的主导权这个基本事实。当这位事后孔明简单根据“布什总统那样以微小的代价打赢了海湾战争,在别的国家早就成了被狂热崇拜的英雄,但在美国却在选举中失利,关键就是其“国内牌”没有打好”的经验脑补麦克阿瑟如果要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大陆会遭到美国政府和民众反对的时候,肯定做梦也不会想到会被“朝战爆发后10月中旬举行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4%的美国人希望越过三八线追击朝鲜军队。后来的越战表明,这类调查没有任何理性依据,毫无意义。只要事不关己,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拥护更激进的政策”的残酷事实无情打脸。就像现在大家别看这几年美国政府仅仅是表现出准备对叙利亚动武的意向就在国内激起强烈的反战运动,但有多少人还记得十几年前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以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为代表的反战明星在当时被美国舆论界和普通民众当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真实境遇(不要让悲剧再度上演 好莱坞明星高举反战大旗附链接http://ent.news.cn/2003-03/12/content_773032.htm:)?
至于“美国要灭亡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在国共内战时派出重兵与共产党作战,或者全力支持蒋介石,那时要容易得多,但实际上美国未派一兵一卒,怎么等到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政权后美国反而决定全面侵略中国了”这种论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更是不过大脑的想当然而已(笔者窃以为朝战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做的为数不多的正确决策就是没让国军这群猪队友跑到朝鲜战场去坑联合国军,面条这个猪队友是怎么坑小胡子的光辉事迹对他来说可谓殷鉴不远)。
这就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今人片面强调“美国政府并无入侵中国计划”无任何实际意义。当年太祖判断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后会不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只能“听其言,观其行”,以当时他看到的事实为依据。当时中国出兵朝鲜之前的事实就是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在大规模入侵朝鲜的同时,便派遣它的军队入侵台湾海峡,侵入中国领土台湾,用军舰炮击中国商船,用飞机侵犯东北领空,轰炸扫射中国边境城镇乡村,杀伤边民。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径,任何人都会明白,这是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争行动。尤其是麦克阿瑟的军队逼近中朝边境时,狂妄地叫嚣“鸭绿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更不用说出兵前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外交途径警告美国政府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但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当回事。在这种情况下让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中国人相信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后不会得陇望蜀越过鸭绿江重演甲午战争及其八年抗战历史,可能吗?符合逻辑吗?因为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所谓能证明美国当时确实没有侵华计划的解密档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试问今天的我们能根据今天从日方史料得到的关于日本文官政府甚至九一八事变始作俑者石原莞尔反对全面侵华的事实得出当年中国全面抗战是出于不正确判断的荒唐结论?
事实上,对于所谓“当年美国政府并无全面侵华意图,所以当年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的论调,猎户三星本人在其旧作《躲闪于荣耀并迷失于屈辱之间-抗战六十周年之际再论抗日战争中国为何不能战胜日本》中举的一个例子就已经可以用来打脸了。当年猎户三星曾经就国内流毒多年的所谓“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进行驳斥的时候曾提到“卫国战争期间远东苏军西调50多万,但也从西部调来更多部队和新兵到远东整补、训练,故远东苏军总兵力反而日益增加到百万大军”的事实。相信熟悉二战谍战史的朋友都知道,斯大叔在卫国战争期间“从远东苏军西调50万苏军的同时仍然“向西部调来更多部队和新兵到远东整补、训练,故远东苏军总兵力反而日益增加到百万大军”的决策是在他本人已经从红色谍王佐尔格那里获知日本即将南进的战略情报前提条件之下做出的。为什么斯大叔明知日本即将南下对美国开战的前提条件下仍然要做向远东方向抽调更多部队和新兵增强远东苏军实力的“无用功”呢?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斯大叔这么做实际就是为了防范日本决策中途变卦这种情况,按行话说,这叫料敌从宽。即使不考虑立场问题,脑补“当年美国政府并无全面侵华意图,所以当年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是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实际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根本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的国人最幼稚的地方就在于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完全不考虑事情可能发生的变化。就像某煮酒斑竹写的《蛮族的成本优势》一段文字所说的那样:“事实证明任何不考虑事物发展变化的纸面计划和教程,注定是要失败的,宋太祖是这样,王明是这样,俺们的大学教育也是这样”。
而在这方面,斯大叔本人恰恰就在朝战决策上抱着和那位脑补“中国领导人当时决定出兵朝鲜,可以说完全出于不正确的判断”的猎户三星为代表的事后“孔明”们一样的侥幸心理引爆了苏联帝国崩溃的导火索并险些酿成让苏联提前四十年红旗落地的滔天大祸。不客气的说,他老人家在当年做同意并支持老金南下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的决策非常不幸地再次给后人提供难得的反面教材。
相信真正了解朝战的军迷朋友尤其是熟悉二战的BKC军迷都清楚目前在网上甚至在学术界流毒甚广的所谓“苏联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朝战期间坐山观虎斗的最大赢家的论调真要站在毛子尤其是斯大叔的立场看那是彻头彻尾的自欺欺人,不客气地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对美国佬的胜利充其量不过是没让苏联的底裤提前被美国佬扒光。单纯从战略决策层面上讲,斯大叔同意老金南下也不是目前网上很多不明真相的军盲小白臆想的什么为了减轻苏联在欧洲所承受的军事压力,故意挑动中美之间发生直接冲突,从而一方面将美国的军事力量拖耗在远东地区,同时令新中国与美国为敌,将中国绑在苏联的战车上,避免其变为东方铁托“的所谓一石二鸟的“高明”战略。以当时苏联外强中干的国力状况,斯大叔要真按事后“孔明”们根据越战经验脑补的观点那样认为这场连红军亲自出马都必败无疑的代理人战争可以让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的话,他老人家的智商水平按照BKC的标准,委婉地说应该与那两位北狩五国城在民间野史中做大清祖宗的“送官家”没什么区别了。当然根据笔者目前了解的关于朝战的史料看,斯大叔脑子还没烧到这个地步,他做出同意老金南下统一朝鲜半岛的目标是夺取釜山这个优良的远东不冻港,弥补之前中苏条约失去旅顺大连的损失,而他老人家拍脑袋同意老金南下是基于美国佬不会出兵介入朝鲜内战这种一厢情愿的战略判断。而他老人家判断美国不会介入朝鲜内战的依据除了艾奇逊1950年发表“南朝鲜和台湾不在美国防务圈内”的声明之外还有就是“朝鲜战争爆发之时,斯大林盲目乐观。不幸的是他可能不愿去想:美国没有出兵打中国内战,不等于不会出兵在朝鲜打到底。民主党政府已“丢掉”了中国,会不会肯再冒“丢掉”南朝鲜的风险?如果甩下南朝鲜不管,欧洲的北约还组织得起来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P200页)结果斯大叔就是抱着和那位脑补“美国要灭亡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在国共内战时派出重兵与共产党作战,或者全力支持蒋介石,那时要容易得多,但实际上美国未派一兵一卒,怎么等到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政权后美国反而决定全面侵略中国了”的猎户三星为代表的事后孔明们一样的侥幸心理拍脑同意了老金南下的决策。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层面完全没有考虑美国出兵介入朝鲜战局可能的后果。结果朝战爆发后美国佬的反映就不仅仅是让斯大叔“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么简单了。无论是直接出兵朝鲜半岛并顺势通过大幅提高军费的NSC68文件(1952年美国军费由此从战前130亿美元飙升到550亿美元)还是在欧洲重新武装西德以及操纵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等一系列举措很快就让苏联在战略上陷入极大的被动(朝战爆发第二天,当时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纽约先驱论坛报》曾经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标题为“苏联红军入侵韩国,坦克部队直捣汉城”的新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斯大叔拍脑同意老金南下的后果正如日本1970年代电影《虎!虎!虎!》中山本五十六对偷袭珍珠港的评价的台词所说的那样,那就是“我恐怕已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他正怒不可遏”。而斯大叔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又没有及时调整既定战略战术方针,结果等到麦帅仁川登陆成功战场形势彻底逆转之后(事实上即使没有仁川登陆,北棒人民军崩溃实际也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苏联已经彻底输掉这场战争了。尤其是代表背后鹰派势力的麦克阿瑟大举挥师北进之后,相信熟悉二战军史的BKC军迷都清楚:到了这个时候苏联已经大势已去了。经过前几个月与苏联外交,政治,军事等层面直接或间接的过招,麦克阿瑟们拿下整个朝鲜半岛后是是否将战争规模扩大到中国大陆甚至直接提前三战开片将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胃口而已,当时极度虚弱的苏联对此是肯定完全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因此战争结束几年后一位北棒退役将领就曾这样反思当初南下统一战争的决策:“朝鲜战争原计划在几天之内结束,所以我们没有做任何坏的打算。但是在战争中,如果你对失败毫无准备,那就等于是在自讨苦吃”。(《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P201页)这和当年委员长一厢情愿把希望寄托在英美列强一定会出兵干预中日战争而选择在上海地区主动发起淞沪会战的NC决策是何其相似(按照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的评价:“从现在公布的蒋日记看来,淞沪地区作战并无全盘计划”。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只不过斯大叔和委员长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在自己底裤即将被美国佬扒光之前出现了中国同志一举将美国佬从击溃数百公里并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虽然志愿军既没有对GLA构成伤筋动骨的打击,更没有如后来的越战那样引爆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或者金融海啸这样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但毕竟在精神层面上对美国构成极大重创。也算是变相唱了一出空城计暂时没让事实已成空架子的苏联国力虚弱的底细过早地彻底暴露。否则当年任由麦帅为代表的美国鹰派势力继续嚣张下去,最多不出十年,苏联所谓超级大国的底裤当年就会被扒得干干净净,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的黑锅早就轮不到戈尔巴乔夫那个地图头来背了。
记得N年前国关一位高人在其辟谣逆火轰炸机的帖子中曾这样评价苏联逆火轰炸机反航母的思路,那就是:“典型的苏联思维,预设N种弱智的前提条件,N个兵种密切配合,在完全理想的状况下攻击敌人结果就是搞出来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最后把自己拖到死。战场没有那么多预设条件的,什么都指望“敌人一定会这样”,“我们一定能这样”,到了战场上发现不灵了,就歇菜了。战术越复杂,战场设定越理想,死得越快”。无论是拍脑决策老金南下的斯大叔还是今天以猎户三星为代表脑补“如果全面侵略中国,不但美国人民,就是美国政府也不能接受,麦克阿瑟就是因为主张全面与中国开战而被解职”的“事后孔明”都很好体现了这种“苏联思维",,只不过这种思维让事后”孔明“们纸上谈兵确实”无伤大雅“,但是这种思维用在国家政治,军事决策层面结果却只能是误国误民。还是以朝战为例,试想如果斯大叔的运气没有本位面这么好,不必设想中国同志选择和他一样缩卵不敢出兵或者出兵没有取胜这种谁都可以预期的最坏局面,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给力程度只要稍微差一点让美国佬有信心继续在朝鲜半岛与中朝联军耗上超过哪怕半年时间,苏联的国运当时就会因斯大叔这一时头脑发热的拍脑决策彻底断送。因此笔者庆幸当年太祖没有像今天的事后孔明们那样天真幼稚把自身安全一厢情愿寄托在敌国身上做现代宋襄公,笔者更庆幸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时间上还不算太晚(根据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在威克岛会谈的观点:"如果他们在最初一两个月进行干涉,那将具有决定意义。我们不再畏畏缩缩。中国在满洲的兵力有30万。其中部署在鸭绿江边的不会超过10至12.5万人,只有5至6万人可以越过鸭绿江。他们没有空军,我们的空军在朝鲜有基地,如果中国人试图南下到平壤,那对他们来说将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如果去查阅1950年6月底和7月15日的《人民日报》,会发现中国一直在抗议的都是中国台湾事宜,而在“朝鲜”问题上并未表示要与美方为敌——如果中国真是主动要和美国交恶的话,那应该是在战争初期就出兵朝鲜,如果那样的话,麦克阿瑟根本不会有在仁川登陆扭转战局的机会。‘在一代人物时间内’进行武装侵略的潜力”(见《李奇微回忆录》),否则要是按照今天那些自作聪明的“事后孔明”的高论任由美国鹰派势力继续嚣张下去,恐怕日俄战争,八年抗战的历史杯具又要在中华大地重新上演了。(完)
驰骋疆场 发表于 2015-9-24 00:33
有时候战争野心就是在不断胜利中慢慢增大的。
抗战如果从918事变算起的话那时候恐怕连局部战争都不算,最多算军事冲突,但就是因为918之后太君在KMT身上刷战绩刷得实在太轻松了,结果到1937年连始作俑者的石原本人都无力阻止下边的军官们继续冒险了,最后结局大家都懂的...
中国人不许美国人过三八线,如果只是南朝鲜伪军过三八线,中国就不出兵了。
美国人不听。
中国现在朝鲜半岛的政策是支持自主和平统一。
自主不可能和平。
斯岛上龙 发表于 2015-9-24 20:56
抗战如果从918事变算起的话那时候恐怕连局部战争都不算,最多算军事冲突,但就是因为918之后太君在KMT身 ...
哪种“军事冲突”是能一下侵占别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真是连最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
楼主,你不害怕密集恐惧症嘛?不害怕近视眼嘛?每个段落最后多敲两下回车呗
罗兰のMKⅡ 发表于 2015-9-24 21:04
哪种“军事冲突”是能一下侵占别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真是连最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
石原大佐们在918事变的时候别说东京政府,就连关东军司令都蒙在鼓里,不是军事冲突是什么?为什么这次规模仅局限于军事冲突的事件能让太君一下侵占中国数百万公里领土?这个问题你应该问委座和小六子。
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
清客道人 发表于 2015-9-24 21:10
楼主,你不害怕密集恐惧症嘛?不害怕近视眼嘛?每个段落最后多敲两下回车呗
一看就不常看书

我看电子书,都是删除所有换行和空格,然后滚屏

精神集中效率高,同样的东西,更短时间看完,还省眼睛
jianbing3hao 发表于 2015-9-24 21:25
一看就不常看书

我看电子书,都是删除所有换行和空格,然后滚屏
太密集容易眼睛疲劳
清客道人 发表于 2015-9-24 21:26
太密集容易眼睛疲劳
你当字看就是疲劳

看书不是读书,更不是认字。看的是图片,入脑的是思想。这是汉子的优点,比拼音文字强的多。

不要浪费自己天赋的阅读能力
jianbing3hao 发表于 2015-9-24 21:36
你当字看就是疲劳

看书不是读书,更不是认字。看的是图片,入脑的是思想。这是汉子的优点,比拼音文字 ...
说得好,下次我媳妇骂我做饭难吃我就这么说她
中心思想:作者比毛主席聪明
简单说吧,谁也不能保证麦克阿瑟为了攫取竞选美国总统的资格而擅自发动对中国的军事行动,甚至直接参与侵华战争。从而获得比艾森豪威尔更大的军功。
当美国总统是麦克阿瑟一生的执念。
jianbing3hao 发表于 2015-9-24 21:48
中心思想:作者比毛主席聪明
你认真看文章内容了吗?
简单说吧,谁也不能保证麦克阿瑟为了攫取竞选美国总统的资格而擅自发动对中国的军事行动,甚至直接参与侵华 ...
弄不好麦帅此时连打苏联的野心都有了,之前在北棒人民军身上刷出的经验值用来对付苏军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了。
说得好,下次我媳妇骂我做饭难吃我就这么说她
触类旁通,孺子可教也O(∩_∩)O
中国人不许美国人过三八线,如果只是南朝鲜伪军过三八线,中国就不出兵了。
美国人不听。
中国现在朝鲜半 ...
那,咱们越过38线,占领汉城,也算越过了老美的底线,,,,
历史改不了啦!反正兔子把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主席把华盛顿莫斯科都将了军~全给震住了!
排版太差,废话太多,关键点不突出。
打下北朝鲜
md不在于打不打中国
  而在于能打中国
进一步威胁中国
抗战如果从918事变算起的话那时候恐怕连局部战争都不算,最多算军事冲突,但就是因为918之后太君在KMT身 ...
后行者一句话就能把石原顶回去。
卧槽,是我年纪大了,还是咋了?这么长的大作怎么看不下去呢
晕,是我年纪大了,还是咋了?这么长的大作怎么看不下去呢
想起了苏联在古巴布置导弹的事。
古巴离美国还有段距离吧,怎么就差点引起核战争了?
所谓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没有侵华计划,跟918之前日本没有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是一回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过鸭绿江也没有全面侵美的计划,唉,这个怎么没人谈

还有古巴危机,北约东扩
此文写的极好,楼主大才。
计划肯定有,连反击外星人入侵的都有
中国人不许美国人过三八线,如果只是南朝鲜伪军过三八线,中国就不出兵了。
美国人不听。
中国现在朝鲜半 ...
自主必然打出狗脑子来,强烈同意。
同意楼主说的,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考虑当年的决策,这都不算事后诸葛亮了,简直就是穿越。

就朝战来说,把不被入侵的希望寄托在敌人见好就收,良心发现,或者什么国内舆论上,都是跟常公一样的傻13,918国联管没?918后日本人收手没?太平洋战争前美国人良心发现给援助了没?

有时候黑TG黑得太低级反而让人路转粉,我身边好几个都是被这样的GZJY恶心到了转自干五的。
字太多,没吸引力。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