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大力气大 探秘“托举新星”长征六号亮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22:37
个头不大力气大 探秘“托举新星”长征六号亮点


2015年09月20日  来源:新民晚报



  在浩瀚太空,长征系列火箭已到访200多次,它们“托举”各种各样的卫星,探索空间技术。今天,一名新“客人”再次访问太空。它也来自“长征”家族,但与哥哥姐姐们不一样;它的个头不算大,上天时却一口气搭载了20颗卫星。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箭,是长征六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基本型。29米的长度以及最大3.35米的直径,按照模块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何说长征六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它究竟“新”在哪?记者来到承担抓总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听航天专家讲述长征六号的创新特点。

  动力无污染

  还能“自我加压”

  运载火箭要克服地心引力飞向太空,升空加速比飞机快得多,还得在超高空乃至外太空工作,靠大气中的氧气远远不够。因此,火箭在燃料之外,还要自带氧化剂,火箭大部分的体积、重量都由这两样占据。

  长征六号的“心脏”是我国最新研制的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推力大,以液态氧为氧化剂,煤油为燃烧剂(燃料),采用这一方式,可大大减少燃料携带,减少火箭的重量和体积;煤油价格较低,更加经济;煤油与液氧都无毒,燃烧也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为了获得更大的运载能力,长征六号火箭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设计方案,独特的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技术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我们采用了‘自增压’方式,利用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的富余氧气为一级氧箱增压,这样就可以为火箭减少12个单独的增压气瓶以及一整套冗余增压系统。”长征六号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张卫东介绍说,由于自生增压气体中含有微量杂质气体,可能对阀门和发动机造成影响,而且这在世界上尚无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使得自生增压方案的使用显得困难重重。

  面对诸多质疑,研制团队没有动摇,而是迅速组织队伍开展自生增压技术攻关,充分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热试车有效验证了增压系统的工作性能。

  张卫东想起3年前火箭一子级热试车试验百感交集。“整个过程只有170秒,增压输送系统全程增压正常,控制系统按预定程序发出控制指令,伺服机构双向摆角1.6度,燃气滚控按预定程序完成6次打开关闭,101试车台20年来的首次热试车成功了!”

  特制起竖车

  开着火箭去发射

  在传统概念中,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都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但长征六号针对后续微小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创造性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变革。

  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火箭在水平状态在厂房内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与卫星对接,同时将整发火箭水平放置在专门研制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上,由起竖车将火箭水平运输至发射工位,并完成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以往火箭发射准备周期一般为20多天,而长征六号只用了7天。

  独特的“三平”测发,也对火箭发射的测发控地面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满足火箭发射准备周期短的要求?

  “我们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首次使用方舱作为测发控系统的载体,把庞大的系统进行大幅度优化,将各种测试设备集成安装在五个方舱内,‘架’在一辆平板车上,形成一辆移动的‘体检车’,火箭到哪里,我们的车子就跟随测试到哪里。”负责人徐玮介绍说,把原本要堆几个房间的设备集成在一个方舱内,集成难度非常大。“集成阶段,方舱内没法安装空调、照明、排风扇等,在这样一个半密闭空间内,舱内气温高达40多℃,设计师就‘窝’在里面做了大量测试,舱内外冰火两重天,很考验。”

  承载长征六号的起竖车也经过了特别设计,集火箭运输、起竖、发射脐带塔功能于一体,火箭稳稳地安坐其上,就完成了从测试到加注发射的所有流程,而且车辆可以实现自动无人驾驶,可在发射阵地自主导航驾驶,定位精度误差不超过5毫米。

  神奇“隔板”

  能抗200℃温差

  长征六号首次采用了大温差隔热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相当于两个贮箱上下拼装成一个,一个里面装液氧,一个装煤油,两个箱子中间的一块板是共用的,这块板要承受液氧和煤油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反压载荷,同时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近200℃的温差。”工艺负责人张选明说,在总装环节,重要的工艺技术攻关有25项,有的关键技术攻关时间超过一年。

  “当时,我们做夹层共底贮箱低温强度试验考核3天后,拆除工装后发现,共底上面板发生了皱折现象,所有人的心情都降到冰点。一切归零,认真分析每一个可能导致产品故障的原因,这一干就是15个月。”

  试验、改进、研制……16个月,22个贮箱,6次低温加注、强度试验,最终攻克了夹层共底研制难题,并掌握了激光扫描和仿形加工、结构件整体胶接成型等关键制造技术。

  研制中的另一道难关,是低温阀门的研制。液氧温度-183℃,作为火箭管路中的关键部件,阀门必须适应从-196℃到50℃的大温度跨差工况要求,长征六号的低温阀门有40多种、90多件,零件生产的精度有的比常温阀门要精确上十倍。

  太空“投递”

  动作精确无误

  火箭的飞行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经历点火发射、级间分离、俯仰偏航、轨道修正、发动机关机及重新点火、荷载分离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如何确保一系列动作的精准控制,就要仰仗火箭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了。

  长征六号将控制、测量、供配电组成了全新的电气系统,实现了箭上信息、供配电和地面测发控系统的一体化。

  在控制系统中,采用了全新的组合导航技术,综合利用地面测控网、导航星座系统和中继卫星,实现天基测控和地面测控相结合。

  长征六号采用的天基测量技术,就像为火箭配备了“千里眼”,通过天基中继星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对火箭状态实时测量,实现更高的导航精度,确保卫星入轨精度达到百米级,实现了点对点的投放。

  “运载火箭打上去20分钟,地面就无法干预了。”在控制领域的专家周如好看来,电气系统的数字化控制实际上就是网络化的智能控制,就像家里的网络可以通过一个hub(多端口转发器)全部连接起来,所有实时信号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传送到测试中心。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出厂前的集成试验中,设计师发现光纤速率陀螺遥测数据出现了一拍突跳。通过对连续数月测试数据的复查,发现该现象在上百条的历史测试数据中仅出现了这一次。“小概率事件不等于不可能事件。”周如好说。团队制定测试方案、搭建试验环境,通过设置第三方监测点、提高通信频率、加强测试强度等多种手段进行故障复现,一次收集了近2000万条通信数据;同时编写分析软件,仔细比对数据,终于复现了故障现象,并将问题成功定位,由此彻底排除缺陷。(叶薇)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9-20/7533814.shtml


个头不大力气大 探秘“托举新星”长征六号亮点


2015年09月20日  来源:新民晚报



  在浩瀚太空,长征系列火箭已到访200多次,它们“托举”各种各样的卫星,探索空间技术。今天,一名新“客人”再次访问太空。它也来自“长征”家族,但与哥哥姐姐们不一样;它的个头不算大,上天时却一口气搭载了20颗卫星。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箭,是长征六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基本型。29米的长度以及最大3.35米的直径,按照模块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何说长征六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它究竟“新”在哪?记者来到承担抓总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听航天专家讲述长征六号的创新特点。

  动力无污染

  还能“自我加压”

  运载火箭要克服地心引力飞向太空,升空加速比飞机快得多,还得在超高空乃至外太空工作,靠大气中的氧气远远不够。因此,火箭在燃料之外,还要自带氧化剂,火箭大部分的体积、重量都由这两样占据。

  长征六号的“心脏”是我国最新研制的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推力大,以液态氧为氧化剂,煤油为燃烧剂(燃料),采用这一方式,可大大减少燃料携带,减少火箭的重量和体积;煤油价格较低,更加经济;煤油与液氧都无毒,燃烧也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为了获得更大的运载能力,长征六号火箭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设计方案,独特的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技术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我们采用了‘自增压’方式,利用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的富余氧气为一级氧箱增压,这样就可以为火箭减少12个单独的增压气瓶以及一整套冗余增压系统。”长征六号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张卫东介绍说,由于自生增压气体中含有微量杂质气体,可能对阀门和发动机造成影响,而且这在世界上尚无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使得自生增压方案的使用显得困难重重。

  面对诸多质疑,研制团队没有动摇,而是迅速组织队伍开展自生增压技术攻关,充分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热试车有效验证了增压系统的工作性能。

  张卫东想起3年前火箭一子级热试车试验百感交集。“整个过程只有170秒,增压输送系统全程增压正常,控制系统按预定程序发出控制指令,伺服机构双向摆角1.6度,燃气滚控按预定程序完成6次打开关闭,101试车台20年来的首次热试车成功了!”

  特制起竖车

  开着火箭去发射

  在传统概念中,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都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但长征六号针对后续微小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创造性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变革。

  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火箭在水平状态在厂房内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与卫星对接,同时将整发火箭水平放置在专门研制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上,由起竖车将火箭水平运输至发射工位,并完成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以往火箭发射准备周期一般为20多天,而长征六号只用了7天。

  独特的“三平”测发,也对火箭发射的测发控地面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满足火箭发射准备周期短的要求?

  “我们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首次使用方舱作为测发控系统的载体,把庞大的系统进行大幅度优化,将各种测试设备集成安装在五个方舱内,‘架’在一辆平板车上,形成一辆移动的‘体检车’,火箭到哪里,我们的车子就跟随测试到哪里。”负责人徐玮介绍说,把原本要堆几个房间的设备集成在一个方舱内,集成难度非常大。“集成阶段,方舱内没法安装空调、照明、排风扇等,在这样一个半密闭空间内,舱内气温高达40多℃,设计师就‘窝’在里面做了大量测试,舱内外冰火两重天,很考验。”

  承载长征六号的起竖车也经过了特别设计,集火箭运输、起竖、发射脐带塔功能于一体,火箭稳稳地安坐其上,就完成了从测试到加注发射的所有流程,而且车辆可以实现自动无人驾驶,可在发射阵地自主导航驾驶,定位精度误差不超过5毫米。

  神奇“隔板”

  能抗200℃温差

  长征六号首次采用了大温差隔热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相当于两个贮箱上下拼装成一个,一个里面装液氧,一个装煤油,两个箱子中间的一块板是共用的,这块板要承受液氧和煤油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反压载荷,同时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近200℃的温差。”工艺负责人张选明说,在总装环节,重要的工艺技术攻关有25项,有的关键技术攻关时间超过一年。

  “当时,我们做夹层共底贮箱低温强度试验考核3天后,拆除工装后发现,共底上面板发生了皱折现象,所有人的心情都降到冰点。一切归零,认真分析每一个可能导致产品故障的原因,这一干就是15个月。”

  试验、改进、研制……16个月,22个贮箱,6次低温加注、强度试验,最终攻克了夹层共底研制难题,并掌握了激光扫描和仿形加工、结构件整体胶接成型等关键制造技术。

  研制中的另一道难关,是低温阀门的研制。液氧温度-183℃,作为火箭管路中的关键部件,阀门必须适应从-196℃到50℃的大温度跨差工况要求,长征六号的低温阀门有40多种、90多件,零件生产的精度有的比常温阀门要精确上十倍。

  太空“投递”

  动作精确无误

  火箭的飞行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经历点火发射、级间分离、俯仰偏航、轨道修正、发动机关机及重新点火、荷载分离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如何确保一系列动作的精准控制,就要仰仗火箭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了。

  长征六号将控制、测量、供配电组成了全新的电气系统,实现了箭上信息、供配电和地面测发控系统的一体化。

  在控制系统中,采用了全新的组合导航技术,综合利用地面测控网、导航星座系统和中继卫星,实现天基测控和地面测控相结合。

  长征六号采用的天基测量技术,就像为火箭配备了“千里眼”,通过天基中继星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对火箭状态实时测量,实现更高的导航精度,确保卫星入轨精度达到百米级,实现了点对点的投放。

  “运载火箭打上去20分钟,地面就无法干预了。”在控制领域的专家周如好看来,电气系统的数字化控制实际上就是网络化的智能控制,就像家里的网络可以通过一个hub(多端口转发器)全部连接起来,所有实时信号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传送到测试中心。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出厂前的集成试验中,设计师发现光纤速率陀螺遥测数据出现了一拍突跳。通过对连续数月测试数据的复查,发现该现象在上百条的历史测试数据中仅出现了这一次。“小概率事件不等于不可能事件。”周如好说。团队制定测试方案、搭建试验环境,通过设置第三方监测点、提高通信频率、加强测试强度等多种手段进行故障复现,一次收集了近2000万条通信数据;同时编写分析软件,仔细比对数据,终于复现了故障现象,并将问题成功定位,由此彻底排除缺陷。(叶薇)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9-20/7533814.shtml


太厉害了,分导技术啊。。。。
大范围无依托机动发射。

eovelword_av 发表于 2015-9-20 19:17
太厉害了,分导技术啊。。。。


不是分导,只是撒土豆,和印度一箭十星一个样的。如果有恶趣味的话,可以选择带一罐芝麻上去。
eovelword_av 发表于 2015-9-20 19:17
太厉害了,分导技术啊。。。。


不是分导,只是撒土豆,和印度一箭十星一个样的。如果有恶趣味的话,可以选择带一罐芝麻上去。
韩国的罗老号听说有很多我国提供的技术,估计和长6很多方面都是同源的
看图感觉像民用版陆基机动导弹发射
不是分导,只是撒土豆,和印度一箭十星一个样的。如果有恶趣味的话,可以选择带一罐芝麻上去。
好像我们也有不同轨道一箭多星技术,我记得啥时候打过
就想知道这里说的煤油……是特殊的煤油吗?还是以前用的哪种煤油灯的煤油?
航空梦想 发表于 2015-9-20 20:01
就想知道这里说的煤油……是特殊的煤油吗?还是以前用的哪种煤油灯的煤油?
应该是精炼程度比较高的煤油,而且原油油质应该也比较好吧。MS前苏联时代火箭用煤油都是指定油田的,我兔国内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好的原油
应该是精炼程度比较高的煤油,而且原油油质应该也比较好吧。MS前苏联时代火箭用煤油都是指定油田的{:163: ...
这煤油是什么成分,居然有这么大能量。
航空梦想 发表于 2015-9-20 20:23
这煤油是什么成分,居然有这么大能量。
就是一模一样的化学成分,只不过要求杂质更少更少。比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里面的杂质等级要求高得多。应该主要是防止出现燃烧不稳定情况
航空梦想 发表于 2015-9-20 20:01
就想知道这里说的煤油……是特殊的煤油吗?还是以前用的哪种煤油灯的煤油?
应该就是普通航煤,和飞机用的差不多。
应该就是普通航煤,和飞机用的差不多。
那这样确实很经济,这种普通燃料应该比较便宜。
航空梦想 发表于 2015-9-20 20:33
那这样确实很经济,这种普通燃料应该比较便宜。
好像比普通汽油还便宜一点。液氧也挺便宜的。所以新一代火箭也就长5用的液氢贵一点,其他的燃料成本应该很低。
那这样确实很经济,这种普通燃料应该比较便宜。
所以就有一种诡异的现象。高技术国家用便宜的,屌丝国家反而要用贵的。这就叫技术门槛
所以就有一种诡异的现象。高技术国家用便宜的,屌丝国家反而要用贵的。这就叫技术门槛
高技术有的选择啊,屌丝没得选只能用代价高的方法实现目标。
液氧的价格不贵量也足,各大钢厂基本都生产液氧,而且液氧自己就可以汽化增压
军报记者啊,就不要这么太多水份地吹了吧,毛子的RD180是扛鼎之作,之前买的RD120可没少学啊
看上去很粗短,只有两级吗?
eovelword_av 发表于 2015-9-20 19:17
太厉害了,分导技术啊。。。。
这个只能做成集束弹头,分导式不是这么回事
北京时间2015年9月20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这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应用进入新纪元,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第210次发射。

  上海航天报道,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是军工技术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此举不但提高了我国空间进入能力,实现运载技术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还实现了我国在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我国运载火箭后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于2009年8月正式批覆立项。火箭全长29米,一级直径3.35米,二、三级直径2.25米,起飞推力1200千牛。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采用了全新的总体方案、结构形式、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自主创新成果达几十项。发射可靠性提高到0.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火箭首次采用高压补燃循环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三平”测发模式,成功突破高精度控制技术、氧箱自增压技术、燃气滚控技术、箭地一体化快速测发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按照“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路,可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有效提高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模块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在长征六号研制的基础上,上海航天还将继续开拓创新,研制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打造长征六号升级版,预计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首飞。

  参与本次发射任务的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国防科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创造了国内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之最。为满足多星发射任务要求,各方开展了多轮次的论证和数学仿真,并探索系列化、标准化多星发射接口,为后续单发火箭进行更多数量卫星发射奠定了技术基础。

  传统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现役运载火箭中,唯有执行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采用了垂直转运模式。而长征六号针对后续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创造性地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变革。





长征六号看起来真心霸气漂亮啊,兔子越来越高大上了




火箭的外形也很民主啊
太厉害了,分导技术啊。。。。
最有意义的是共底技术成功了。
不是分导,只是撒土豆,和印度一箭十星一个样的。如果有恶趣味的话,可以选择带一罐芝麻上去。
卫星都是要测控的,有固定的规律的轨道,怎可能是撒土豆,那样的话是太空垃圾。
还有长6和那个固体的快舟最大意义之一是快速发射,具有快速补网能力,战时意义重大。
yxy1234 发表于 2015-9-20 19:25
不是分导,只是撒土豆,和印度一箭十星一个样的。如果有恶趣味的话,可以选择带一罐芝麻上去。
卫星没有入轨参数要求?还是20颗卫星都随便扔下就算数?撒土豆,您说的也太轻松了吧
这货还真的高大上啊,兔子越来越欢快了,赞一个。
strangerbbc 发表于 2015-9-20 20:51
所以就有一种诡异的现象。高技术国家用便宜的,屌丝国家反而要用贵的。这就叫技术门槛
液氧的储运要求太高了

偏二甲基肼四氧化二氮就是常温液态,容易的多
液氧的储运要求太高了

偏二甲基肼四氧化二氮就是常温液态,容易的多
液氧槽车很多啊,钢厂里经常看见买液氧的槽车。
一把花生米而已,要的不是力气,而是天女散花的手法
比较胖狴犴 发表于 2015-9-20 20:27
就是一模一样的化学成分,只不过要求杂质更少更少。比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里面的杂质等级要求高得多。 ...
过滤技术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