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实现的隐身---从科曼奇下马看武装直升机隐身之路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35:09


直升机的隐身衣——从科曼奇的下马看未来武装直升机的隐身之路
作者 :  曹栋
直升机的隐身衣
——从科曼奇的下马看未来武装直升机的隐身之路
By 曹栋

       美国的新一代改装的隐身“黑鹰”直升机在“斩首”拉登的行动中意外坠毁(非击落),使媒体又重新关注到隐身直升机的发展上来,从已公布的图片资料来看,改进的黑鹰与04年落马的科曼奇的设计思路非常相似,按理说,经过漫长的技术沉淀,这样可能的机械故障不应再次发生在历经数次考验的“呼啸之鹰”上,可新黑鹰的坠落,似乎又使隐身直升机的市场前景黯然无光,难道,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么?时间回溯到七年前。
b_large_AGUX_1f9d0005ca115c43.jpg
坠毁的改版黑鹰,有明显的隐身设计痕迹。
48571ee7nc759d9600ac1&690.jpg48571ee7nc759d566a6f3&690.jpg48571ee7nc759c48d7c60&690.jpg48571ee7nc759c30103f3&690.jpg48571ee7nc759e37dc3d5&690.jpg48571ee7nc759be189d9a&690.jpg
CG的隐身版黑鹰
     2004年2月23号,对大多数的美国民众似乎是个平凡的日子,然而对波音公司和西科斯基公司而言却欲哭无泪,这一天,美国陆军正式宣布,取消生产RAH-66“科曼奇”(Kamanche)的计划。这意味着,在投入80亿美元,耗费21年的宝贵时间后,科曼奇——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攻击侦察直升机还是没能逃脱“下马”的厄运。
       时间回溯到1982年,为了取代在越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已老迈不堪的AH-1战斗直升机和OH-58侦察直升机,同时适应当时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陆军提出了LHX(实验轻型直升机)计划,在经历了激烈的竞标和详细的论证后,波音和西科斯基公司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合同,该机也正式编号为RAH-66。其中R表示侦察,A表示攻击,H表示直升机,并用北美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为“科曼奇”(Comanche)。波音和西科斯基甚至信誓旦旦的表示,该原型机五年之内即可首飞,2001即可交付部队使用。然而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么?
b_large_Jsv3_3b370005adbc5c41.jpgb_large_K0xb_25dd000b7aae5c3f.jpgb_large_flgM_4c720000df6a5c42.jpg
曾经的科曼奇
为了隐身而隐身
      也许是看到了F-117等隐形战机在海湾战争的优异表现,科曼奇的设计团队也瞄准了这一思路,而当时的F-22正值研制高潮,其标榜的强大隐身性能和对未来空中的主宰能力更刺激着“科曼奇”研制者的神经。直升机隐身技术的使用并非于“科曼奇”项目上始作俑者,直升机隐身的概念源自意大利,早在1972年,意大利陆军就对A-129攻击直升机提出了体积小,噪声低,使敌军不易发现这一隐身要求。以往的各种武装直升机也采用了隐身措施,例如AH-64的发动机排气管就采用了绰号“黑洞”的红外辐射抑制装置,旋翼桨叶也采用了后掠桨尖,以减小旋翼噪声。只不过,它们都是采用在一些局部位置上增加隐身特性,根本上,此前的攻击直升机还是要靠其强大的火力来提高它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直到“科曼奇”的出现,正如它的设计团队所宣称的那样,与所有的隐身战斗机相似,“科曼奇”最突出的优点是它采用直升机中前所未有的全面隐身设计!此时的西科斯基公司,上至项目主管下到普通的员工正幻想着这款划时代意义的直升机,究竟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声誉,又是如何叫他们在武装直升机设计上扬眉吐气呢,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b_large_fka2_5b410006aaa45c44.jpg
最早具有隐身特性的意大利“猫鼬”直升机
价格昂贵的隐身技术
RAH-66的设计团队可谓雄心勃勃,根据当时较为成熟的战斗机隐身设计理念,在直升机外形上做足了文章:机身采用了类似F-117的多面体圆滑边角设计,减少直角反射面,以降低雷达波的反射。其表面的平滑度甚至好于前者,并采用吸波材料,而可收放的起落架和内埋式弹仓设计也得益于前者。也这也难怪,本来直升机飞行速度较战斗机低很多,即便先进的雷达在近距离发现时,由于飞行速度快也很难来得及反应,基本对飞机无法构成威胁。但直升机飞行速度低,雷达能有足够的报警时间,所以直升机的近距离雷达隐身要求更高。除了机身整体,发动机进气口也经过巧妙设计,开口呈缝隙状,气道曲折,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涡轮风扇上产生大的回波;而尾桨则采用了美国直升机设计中少有的涵道风扇尾桨,其用意仍是减少雷达反射回波。更为一绝的是RAH-66直升机还可加装雷达干扰机,它可迷惑探测雷达。其工作原理是,它能将入射雷达波变为脉冲信号,同时测出直升机在该条件下的反射数据,并发射出假回波,从而达到使探测雷达失灵目的。正是靠耗巨资设计的特殊气动外形和先进吸波材料,使RAH-66的雷达波反射截面积(RAS)仅为AH-64“阿帕奇”的1/630,再加上雷达干扰机,RAH-66的雷达隐身设计可谓趋于完美,研制者们的呕心沥血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科曼奇特殊的涵道尾桨设计
      除了对雷达隐身的精雕细琢外,像当时所有的隐形战斗机一样,RAH-66的设计者们还要兼顾对红外探测、噪声探测的隐身。可以说,在红外隐身方面同样别出心裁,不像“阿帕奇”仅在排气管处采用了红外辐射抑制装置,RAH-66是把红外抑制技术综合运用到机体中第一种直升机。红外抑制器装在尾梁中,其独特的长条形排气口设计,有足够曲长度使发动机排出的热气和冷却空气完全和有效地混合,然后经尾梁两侧向下的缝隙徘出,再由旋翼下冼流吹散,使排气温度明显降低,从而保护直升机不受热寻的导弹的攻击。 直升机旋翼转动所带来的噪声对其隐身非常不利,甚至在肉眼或雷达还没有发现时,巨大的声响就迫使防御者警觉起来。这使RAH-66的研制者们绞尽脑汁,除了旋翼奖尖采用后掠式,所采用的涵道尾桨,由于消除了旋翼与尾桨尾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减少噪音。RAH-66尾梁两侧向下的狭长排气口,不仅能减少发动机排气的红外辐射征,也能部分的消除发动机排气的噪音。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它的攻击直升机,“科曼奇”已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将噪声隐形做到了极致,但仍属差强人意,要做到真正的“消音”水平,任重而道远。 与固定翼战斗机不同的是,攻击直升机大多在中低空执行任务,“一树之高”形象的说明了攻击直升机的活动范围。RAH-66的设计采用了攻击直升机常常利用的双座纵列式座舱布局,机身细长,这些不仅使直升机返回的雷达反射面积减小,而且,如果距离不够时,用肉眼也不容易发现。座舱采用平板玻璃,能有效减少阳光的漫反射,这与我们看到的许多民用直升机前下方弯度巨大的挡风玻璃形成了明显对比。全机表面采用暗色的无反光涂料,以减少直升机的反光强度,这些也有利于对目视隐身。 经历一系列的艰苦研制,1996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波音公司甚至信誓旦旦的表示,“科曼奇”的作战效果已经“超过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首飞确未能撕裂命运上的阴霾,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上涨的单价采购费用,“科曼奇”最终“胎死腹中”,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

曾经飞翔着的科曼奇
伴着反恐的阵痛
      直到2001年以前,陆军对“科曼奇”项目一直青睐有加,尽管其进展缓慢且研制费用一路狂飙,从最初的单价预算1200万美元上涨至近6000万美元。然而由国会把持的国防部却与陆军高层的想法相触,高昂的耗资加上陆军对“科曼奇”无休止的改进要求,不断挑战着国会和国防部当局者的神经,其它军种的施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陆军和国防部间的博弈愈演愈烈。 而9.11的发生彻底倾斜了这场博弈的天平,其直接后果是美国改变了自己的军事战略方针,战略重点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作战转移到了打赢恐怖分子的“不对称战争”上,美国防部官员甚至认为,“维持现有部队规模,尤其是陆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浪费”,接踵而来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似乎更印证了先前的判断。面对完全没有雷达预警的中东小国,连一些陆军高层都认为“科曼奇”的复杂雷达隐身能力几无用武之地,伊拉克烟尘滚滚的大漠成了武装直升机最好的“迷彩衣”,旋翼工作可靠性远比隐身能力来的重要的多。阿富汗战场类似,“狡猾”的基地组织利用山路崎岖的地形与美军玩起了捉迷藏,游击人员经常手持简易的火箭筒藏在峡谷里或山崖后去攻击在山涧里执行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加上山坳里气象复杂,驾驶困难,这种偷袭常令美军苦不堪言。对于连伊拉克装备水平都不如的基地组织,“科曼奇”强悍的隐身能力意义何在? 战场是检验武器发展趋势的最佳平台,不只五角大楼,甚至连某些陆军高级将领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曼奇”这项耗资巨大的研制工程,并不能在“不对称”的现实战场上显示出与其造价相应的战场优势,直升机上各种隐形技术形同虚设,而定义为“武装侦察”的“科曼奇”的装甲保护又不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即便是后者,伊战中也频频为无制导装置的炮火所击落,这些因素无疑使得“科曼奇”的继续投产雪上加霜,经过一番艰难抉择,国防部最终取消了这个已耗资达80亿美元的庞大项目。幸运的是,陆军可以拿着原本属于“科曼奇”项目的巨额预算,来购买或升级已经成熟许久的“黑鹰”和“阿帕奇”直升机,或作为无人直升机项目的启动资金,即便目前无人直升机还没有直接参与打击任务的战例,但是无人固定翼飞机却在阿富汗战场上崭露头角。毕竟,人员伤亡是美军最忌讳的事情。前美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克里皮尼维奇一语中的,“科曼奇对陆军来说,当然很重要,但它决非王冠上的明珠。”  
直升机隐身的未来
      今天许多专家都把“科曼奇”的下马,归咎于高昂的研制费用和对未来战场环境判断的失误,在“不对称”战场下的战争模式早已背离了原先冷战时期的欧陆大兵团对峙情况,而“科曼奇”计划内所有的要求都是针对欧洲环境下的战争而设,毫无疑问,“科曼奇”当年的设计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然而巨大的投入并非一无是处,其隐身技术及气动设计仍为武装直升机的改型和新机研制提供了借鉴,起码为下一代直升机的隐身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这经验充斥了辛酸和无奈。 “科曼奇”拥有许多创新技术,但曾令其研发团队最引以为傲的全面隐身技术却为时代所抛弃,而这项投入却耗资巨大。人们不经开始反思,到底对武装直升机是否需要全面进行隐身,从当前政治、军事发展的潮流来看,大国之间大规模地面战争很难再次发生,而在反恐及强弱对比明显的局部战争中,全隐身直升机这样昂贵的武器装备又派不上用场。另一方面,雷达隐身对低空低速飞行的武装直升机来说意义也不大,利用地形跟踪技术直升机可以很容易的利用雷达的盲区进行规避。因此,下一代武装直升机很难采用全隐身方案,倒是对红外,目视和噪声等的局部隐身技术却值得借鉴,如美制AH-64、俄制米-28和卡-50、"虎"式等都局部采用了隐身技术,在满足其他要求的情况下,使其被发现概率降低到一定限度。正是战场和预算的限制使局部隐身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主导直升机隐身的发展道路。而西科斯基2008年研制成功的X2型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则是其调整策略之后的产品,具备微小,高速,局部隐身的特性。一些军事专家甚至预言:不久的将来,X2高速攻击直升机将取代“阿帕奇”,成为美军战场上又一张新的“王牌”。
b_large_5rwF_663f000034615c92.jpg
X2高速直升机
2477670725765251907.jpg5532830714913899626.jpg4031455473532580792.jpg2464828452877417926.jpg2730857518884277634.jpg4930797604223762425.jpg19157539.jpg1414552626_01538300.jpg4437e6581c3215b3f4d303.jpgW020141021513809005329.jpg
西科斯基在X2基础上发展的S97和与波音合作开发的SB1
       值得注意的是,“科曼奇”的下马也为美国“无人战斗武装旋翼机”(UCAR)提供了技术储备和资金。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成功与此不无关联。和有人武装直升机相比,无人直升机隐蔽性更好,无论体积、重量,还是反射面积都比前者要小的多,可以说不经雕饰就比有人驾驶的直升机的隐身能力高上数倍;再加上它独特精巧的设计,对大过载的低敏感度,其机动及规避能力明显强于有人直升机;而无人直升机的造价又远远低于有人驾驶的直升机,目前,除了美国,不少国家都已开始研制具备隐身性能的无人直升机。
b_large_7vHM_3b4b000b34f45c41.jpg
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驾驶直升机
(本计划写给《航空知识》,但直升机的发展前景的确牵动国人,如何在未来的第五空间中享有主导权,隐身的问题意义深远,现贴出来与各位交流)

直升机的隐身衣——从科曼奇的下马看未来武装直升机的隐身之路
作者 :  曹栋
直升机的隐身衣
——从科曼奇的下马看未来武装直升机的隐身之路
By 曹栋

       美国的新一代改装的隐身“黑鹰”直升机在“斩首”拉登的行动中意外坠毁(非击落),使媒体又重新关注到隐身直升机的发展上来,从已公布的图片资料来看,改进的黑鹰与04年落马的科曼奇的设计思路非常相似,按理说,经过漫长的技术沉淀,这样可能的机械故障不应再次发生在历经数次考验的“呼啸之鹰”上,可新黑鹰的坠落,似乎又使隐身直升机的市场前景黯然无光,难道,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么?时间回溯到七年前。
b_large_AGUX_1f9d0005ca115c43.jpg
坠毁的改版黑鹰,有明显的隐身设计痕迹。
48571ee7nc759d9600ac1&690.jpg48571ee7nc759d566a6f3&690.jpg48571ee7nc759c48d7c60&690.jpg48571ee7nc759c30103f3&690.jpg48571ee7nc759e37dc3d5&690.jpg48571ee7nc759be189d9a&690.jpg
CG的隐身版黑鹰
     2004年2月23号,对大多数的美国民众似乎是个平凡的日子,然而对波音公司和西科斯基公司而言却欲哭无泪,这一天,美国陆军正式宣布,取消生产RAH-66“科曼奇”(Kamanche)的计划。这意味着,在投入80亿美元,耗费21年的宝贵时间后,科曼奇——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攻击侦察直升机还是没能逃脱“下马”的厄运。
       时间回溯到1982年,为了取代在越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已老迈不堪的AH-1战斗直升机和OH-58侦察直升机,同时适应当时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陆军提出了LHX(实验轻型直升机)计划,在经历了激烈的竞标和详细的论证后,波音和西科斯基公司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合同,该机也正式编号为RAH-66。其中R表示侦察,A表示攻击,H表示直升机,并用北美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为“科曼奇”(Comanche)。波音和西科斯基甚至信誓旦旦的表示,该原型机五年之内即可首飞,2001即可交付部队使用。然而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么?
b_large_Jsv3_3b370005adbc5c41.jpgb_large_K0xb_25dd000b7aae5c3f.jpgb_large_flgM_4c720000df6a5c42.jpg
曾经的科曼奇
为了隐身而隐身
      也许是看到了F-117等隐形战机在海湾战争的优异表现,科曼奇的设计团队也瞄准了这一思路,而当时的F-22正值研制高潮,其标榜的强大隐身性能和对未来空中的主宰能力更刺激着“科曼奇”研制者的神经。直升机隐身技术的使用并非于“科曼奇”项目上始作俑者,直升机隐身的概念源自意大利,早在1972年,意大利陆军就对A-129攻击直升机提出了体积小,噪声低,使敌军不易发现这一隐身要求。以往的各种武装直升机也采用了隐身措施,例如AH-64的发动机排气管就采用了绰号“黑洞”的红外辐射抑制装置,旋翼桨叶也采用了后掠桨尖,以减小旋翼噪声。只不过,它们都是采用在一些局部位置上增加隐身特性,根本上,此前的攻击直升机还是要靠其强大的火力来提高它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直到“科曼奇”的出现,正如它的设计团队所宣称的那样,与所有的隐身战斗机相似,“科曼奇”最突出的优点是它采用直升机中前所未有的全面隐身设计!此时的西科斯基公司,上至项目主管下到普通的员工正幻想着这款划时代意义的直升机,究竟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声誉,又是如何叫他们在武装直升机设计上扬眉吐气呢,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b_large_fka2_5b410006aaa45c44.jpg
最早具有隐身特性的意大利“猫鼬”直升机
价格昂贵的隐身技术
RAH-66的设计团队可谓雄心勃勃,根据当时较为成熟的战斗机隐身设计理念,在直升机外形上做足了文章:机身采用了类似F-117的多面体圆滑边角设计,减少直角反射面,以降低雷达波的反射。其表面的平滑度甚至好于前者,并采用吸波材料,而可收放的起落架和内埋式弹仓设计也得益于前者。也这也难怪,本来直升机飞行速度较战斗机低很多,即便先进的雷达在近距离发现时,由于飞行速度快也很难来得及反应,基本对飞机无法构成威胁。但直升机飞行速度低,雷达能有足够的报警时间,所以直升机的近距离雷达隐身要求更高。除了机身整体,发动机进气口也经过巧妙设计,开口呈缝隙状,气道曲折,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涡轮风扇上产生大的回波;而尾桨则采用了美国直升机设计中少有的涵道风扇尾桨,其用意仍是减少雷达反射回波。更为一绝的是RAH-66直升机还可加装雷达干扰机,它可迷惑探测雷达。其工作原理是,它能将入射雷达波变为脉冲信号,同时测出直升机在该条件下的反射数据,并发射出假回波,从而达到使探测雷达失灵目的。正是靠耗巨资设计的特殊气动外形和先进吸波材料,使RAH-66的雷达波反射截面积(RAS)仅为AH-64“阿帕奇”的1/630,再加上雷达干扰机,RAH-66的雷达隐身设计可谓趋于完美,研制者们的呕心沥血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科曼奇特殊的涵道尾桨设计
      除了对雷达隐身的精雕细琢外,像当时所有的隐形战斗机一样,RAH-66的设计者们还要兼顾对红外探测、噪声探测的隐身。可以说,在红外隐身方面同样别出心裁,不像“阿帕奇”仅在排气管处采用了红外辐射抑制装置,RAH-66是把红外抑制技术综合运用到机体中第一种直升机。红外抑制器装在尾梁中,其独特的长条形排气口设计,有足够曲长度使发动机排出的热气和冷却空气完全和有效地混合,然后经尾梁两侧向下的缝隙徘出,再由旋翼下冼流吹散,使排气温度明显降低,从而保护直升机不受热寻的导弹的攻击。 直升机旋翼转动所带来的噪声对其隐身非常不利,甚至在肉眼或雷达还没有发现时,巨大的声响就迫使防御者警觉起来。这使RAH-66的研制者们绞尽脑汁,除了旋翼奖尖采用后掠式,所采用的涵道尾桨,由于消除了旋翼与尾桨尾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减少噪音。RAH-66尾梁两侧向下的狭长排气口,不仅能减少发动机排气的红外辐射征,也能部分的消除发动机排气的噪音。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它的攻击直升机,“科曼奇”已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将噪声隐形做到了极致,但仍属差强人意,要做到真正的“消音”水平,任重而道远。 与固定翼战斗机不同的是,攻击直升机大多在中低空执行任务,“一树之高”形象的说明了攻击直升机的活动范围。RAH-66的设计采用了攻击直升机常常利用的双座纵列式座舱布局,机身细长,这些不仅使直升机返回的雷达反射面积减小,而且,如果距离不够时,用肉眼也不容易发现。座舱采用平板玻璃,能有效减少阳光的漫反射,这与我们看到的许多民用直升机前下方弯度巨大的挡风玻璃形成了明显对比。全机表面采用暗色的无反光涂料,以减少直升机的反光强度,这些也有利于对目视隐身。 经历一系列的艰苦研制,1996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波音公司甚至信誓旦旦的表示,“科曼奇”的作战效果已经“超过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首飞确未能撕裂命运上的阴霾,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上涨的单价采购费用,“科曼奇”最终“胎死腹中”,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

曾经飞翔着的科曼奇
伴着反恐的阵痛
      直到2001年以前,陆军对“科曼奇”项目一直青睐有加,尽管其进展缓慢且研制费用一路狂飙,从最初的单价预算1200万美元上涨至近6000万美元。然而由国会把持的国防部却与陆军高层的想法相触,高昂的耗资加上陆军对“科曼奇”无休止的改进要求,不断挑战着国会和国防部当局者的神经,其它军种的施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陆军和国防部间的博弈愈演愈烈。 而9.11的发生彻底倾斜了这场博弈的天平,其直接后果是美国改变了自己的军事战略方针,战略重点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作战转移到了打赢恐怖分子的“不对称战争”上,美国防部官员甚至认为,“维持现有部队规模,尤其是陆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浪费”,接踵而来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似乎更印证了先前的判断。面对完全没有雷达预警的中东小国,连一些陆军高层都认为“科曼奇”的复杂雷达隐身能力几无用武之地,伊拉克烟尘滚滚的大漠成了武装直升机最好的“迷彩衣”,旋翼工作可靠性远比隐身能力来的重要的多。阿富汗战场类似,“狡猾”的基地组织利用山路崎岖的地形与美军玩起了捉迷藏,游击人员经常手持简易的火箭筒藏在峡谷里或山崖后去攻击在山涧里执行任务的武装直升机,加上山坳里气象复杂,驾驶困难,这种偷袭常令美军苦不堪言。对于连伊拉克装备水平都不如的基地组织,“科曼奇”强悍的隐身能力意义何在? 战场是检验武器发展趋势的最佳平台,不只五角大楼,甚至连某些陆军高级将领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曼奇”这项耗资巨大的研制工程,并不能在“不对称”的现实战场上显示出与其造价相应的战场优势,直升机上各种隐形技术形同虚设,而定义为“武装侦察”的“科曼奇”的装甲保护又不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即便是后者,伊战中也频频为无制导装置的炮火所击落,这些因素无疑使得“科曼奇”的继续投产雪上加霜,经过一番艰难抉择,国防部最终取消了这个已耗资达80亿美元的庞大项目。幸运的是,陆军可以拿着原本属于“科曼奇”项目的巨额预算,来购买或升级已经成熟许久的“黑鹰”和“阿帕奇”直升机,或作为无人直升机项目的启动资金,即便目前无人直升机还没有直接参与打击任务的战例,但是无人固定翼飞机却在阿富汗战场上崭露头角。毕竟,人员伤亡是美军最忌讳的事情。前美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克里皮尼维奇一语中的,“科曼奇对陆军来说,当然很重要,但它决非王冠上的明珠。”  
直升机隐身的未来
      今天许多专家都把“科曼奇”的下马,归咎于高昂的研制费用和对未来战场环境判断的失误,在“不对称”战场下的战争模式早已背离了原先冷战时期的欧陆大兵团对峙情况,而“科曼奇”计划内所有的要求都是针对欧洲环境下的战争而设,毫无疑问,“科曼奇”当年的设计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然而巨大的投入并非一无是处,其隐身技术及气动设计仍为武装直升机的改型和新机研制提供了借鉴,起码为下一代直升机的隐身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这经验充斥了辛酸和无奈。 “科曼奇”拥有许多创新技术,但曾令其研发团队最引以为傲的全面隐身技术却为时代所抛弃,而这项投入却耗资巨大。人们不经开始反思,到底对武装直升机是否需要全面进行隐身,从当前政治、军事发展的潮流来看,大国之间大规模地面战争很难再次发生,而在反恐及强弱对比明显的局部战争中,全隐身直升机这样昂贵的武器装备又派不上用场。另一方面,雷达隐身对低空低速飞行的武装直升机来说意义也不大,利用地形跟踪技术直升机可以很容易的利用雷达的盲区进行规避。因此,下一代武装直升机很难采用全隐身方案,倒是对红外,目视和噪声等的局部隐身技术却值得借鉴,如美制AH-64、俄制米-28和卡-50、"虎"式等都局部采用了隐身技术,在满足其他要求的情况下,使其被发现概率降低到一定限度。正是战场和预算的限制使局部隐身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主导直升机隐身的发展道路。而西科斯基2008年研制成功的X2型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则是其调整策略之后的产品,具备微小,高速,局部隐身的特性。一些军事专家甚至预言:不久的将来,X2高速攻击直升机将取代“阿帕奇”,成为美军战场上又一张新的“王牌”。
b_large_5rwF_663f000034615c92.jpg
X2高速直升机
2477670725765251907.jpg5532830714913899626.jpg4031455473532580792.jpg2464828452877417926.jpg2730857518884277634.jpg4930797604223762425.jpg19157539.jpg1414552626_01538300.jpg4437e6581c3215b3f4d303.jpgW020141021513809005329.jpg
西科斯基在X2基础上发展的S97和与波音合作开发的SB1
       值得注意的是,“科曼奇”的下马也为美国“无人战斗武装旋翼机”(UCAR)提供了技术储备和资金。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成功与此不无关联。和有人武装直升机相比,无人直升机隐蔽性更好,无论体积、重量,还是反射面积都比前者要小的多,可以说不经雕饰就比有人驾驶的直升机的隐身能力高上数倍;再加上它独特精巧的设计,对大过载的低敏感度,其机动及规避能力明显强于有人直升机;而无人直升机的造价又远远低于有人驾驶的直升机,目前,除了美国,不少国家都已开始研制具备隐身性能的无人直升机。
b_large_7vHM_3b4b000b34f45c41.jpg
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驾驶直升机
(本计划写给《航空知识》,但直升机的发展前景的确牵动国人,如何在未来的第五空间中享有主导权,隐身的问题意义深远,现贴出来与各位交流)
另外,空军世界的文也不错:
RAH-66“科曼奇”之死(上)——美国陆军LHX项目30周年回顾 - 空军之翼
http://www.afwing.com/aircraft/rah66-comanche-part1.html
RAH-66“科曼奇”之死(下)——美国陆军LHX项目30周年回顾 - 空军之翼
http://www.afwing.com/aircraft/rah66-comanche-part2.html
近日,隐身黑鹰坠毁?

这是哪年的帖子?
leozon 发表于 2015-9-14 11:07
近日,隐身黑鹰坠毁?

这是哪年的帖子?
2011年的老帖子了,但本坛最近很多帖子讨论天朝隐身直升机
"阿帕奇"操控"灰鹰" 无人战争时代更近一步
2014年10月17日08:23  参考消息 收藏本文
  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陆军正在测试更多有人-无人平台组队(MUM-T)技术。

  据《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网站10月13日报道,尽管华盛顿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上的钱超过了1万亿美元,但五角大楼中关于战斗中哪些策略和技术能继续使用的争论还没有停歇。

  美国陆军官员仍在争论,比如,是否需要牺牲一定重量以防范路边炸弹的车辆。

  不过,为美陆军航空平台配备MUM-T技术背后的干劲却很足。将有人/无人平台的视频信息和武器结合起来,可大幅强化地面部队的情势感知能力,并大幅提高瞄准武器支援地面单位的效率。这一组合还能降低陆军地面部队对其他军种飞机实施火力掩护和空中支援的依赖度。

  通过今年在阿富汗部署首支AH-64E“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绰号“回声”)部队,MUM-T构想迈出了最新的一步;这是陆军第一种将为特定目标建造的MUM-T技术融入航空电子设备中的旋翼飞机。“回声”设有让飞行员远程控制MQ-1C“灰鹰”无人机的传感器组件。“灰鹰”装有雷神公司研制的配备激光指示器的“通用传感器载荷”、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能追踪地面移动目标的STARlite合成孔径雷达,以及通信中继器和信号-情报收集器。“回声”飞行员能从驾驶舱完全控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并借助“灰鹰”的远程传感器和“地狱火”武器系统间接扩大该直升机的侦察和攻击范围。

  在测试中,美陆航飞行员能够对不在该直升机自身瞄准系统范围内的目标开火,因为向前飞的“灰鹰”已标出了这些目标的位置。此举不仅能让“阿帕奇”远离致命空域,还为其再次发动攻击目标留出更多时间。测试结果和战场逸闻极具戏剧性,一名美陆军军官说,“灰鹰”加入后,“阿帕奇”的价值大幅上升,以至于陆军可以在不牺牲任务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购买这种直升机的数量从而省钱。

  另外,“灰鹰”数据被传送给使用新的“单一系统远程视频终端”(OSRVT)的陆基操作员,OSRVT是一种能让远程用户观看视频信息,从而使他们能控制无人机来搜集情报的固定或移动设备。

  陆军官员们说,陆军还在继续采购被塔利班称作“怪物”的“阿帕奇”直升机。陆军近半数的“灰鹰”已交付使用。通用原子能公司的“灰鹰”计划主管史蒂夫·亚当森说,在101架已交付的“灰鹰”中,有17架专门用于该研发计划。84架已交付用于作战;剩余的预计将于2018财年交付。

  陆军官员正在继续进行测试以改进MUM-T。陆军公共系统整合产品办公室负责协同工作的道格·沃尔夫说,从2015年开始,“阿帕奇”机组人员和OSRVT使用者将能够在“灰鹰”操作员的监督下,远程控制该无人系统的飞行活动和有效荷载——包括陆军较小的“影子”系统。他说:“我们在战场上使用MUM-T技术已有一段时间了,具体做法就是让无人机向‘阿帕奇’D型攻击直升机和OSRVT提供视频和元数据。‘阿帕奇’E型如今也已投入战场,其可以对有效载荷和飞机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我们现在所做的测试正让这一性能趋于成熟。”

  就在进行这种测试的同时,沃尔夫还着眼于对MUM-T进行更多改进。选项之一是让坐在UH-60“黑鹰”或CH-47“支奴干”直升机后排的步兵指挥官,能控制传感器以便在他们接近着陆区时强化情势感知。沃尔夫说:“能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将如何做的标准和要求写进了陆军的协同工作简介中,每个人都遵循这些来实践这些功能。”

  他还说,最终,“阿帕奇”飞行员可从远处控制“灰鹰”上的武器,从而扩充该直升机的致命弹药库。(编译/耿凌楠)
就一句话:美国不是这个世界的尺度。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
2LAR 发表于 2015-9-14 11:11
就一句话:美国不是这个世界的尺度。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
和尺度没关系,只是美帝比较超前,已经开始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技术路线都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地球人,没可能跳出人的模式。


最近有报道说中国在ABC刚性旋翼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实现了刚性反转双旋翼的悬停实现,但不知道距离实战还有多远。
目前来看,西科斯基的S97是最有希望的构型,以此为基础,发展隐身直升机,也许是可行之道


最近有报道说中国在ABC刚性旋翼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实现了刚性反转双旋翼的悬停实现,但不知道距离实战还有多远。
目前来看,西科斯基的S97是最有希望的构型,以此为基础,发展隐身直升机,也许是可行之道


西科斯基高速直升机的探索----X-49A“速度鹰”直升机

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Piasecki飞机公司6月30日在波音公司的Wilmington试验中心首飞了其X-49A试验复合直升机。X-49A由一架西科斯基公司的YSH-60F直升机改装而成,装有机翼及尾部安装的矢量推力涵道推进器(VTDP)。首飞持续了15分钟,包括悬停、转弯以及慢速前飞和侧飞,采用了VTDP用于反扭矩、方向和配平控制。Piasecki公司从1962年开始研究复合直升机。X-49的开发经费来自于美陆军,研究目标是开发提高现有直升机速度至360km/h的能力。

  X-49A尾部安装了环形涵道螺旋桨推进系统“速度鹰”安装了一副来自商用喷气机的机翼,尾部安装了环形涵道螺旋桨推进系统,涵道尾部有偏流系统来抵消扭矩。尽管发动机相同,该机最大平飞速度比“海鹰”提高了50%左右。由于机翼的遮蔽作用,“速度鹰”悬停时发动机功率需加大10%。

      X-49A“速度鹰”(Speedhawk)是由美国军方提供经费开发的高速直升机技术验证和发展项目,目标是通过对直升机动力系统的改进设计,大幅度提高现役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作战半径、飞行性能和任务灵活性。X-49A最初的计划是作为海军执行扫雷任务的一个潜在的平台,而美空军则计划用X-49A的技术来改进HH-60直升机,用于执行“战斗搜索和救援”(CSAR)任务,并且可以凭借高速度的优势扩大军用直升机的应用范围。X-49A的背后寄托着美国陆、海、空三军对高速直升机的希望。X-49A相对于高风险的V-22和不成熟的X翼机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和低风险,而且还可方便利用现有直升机的机体进行改装,无论是在研制还是装备、维护方面都对用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设计复杂的涵道
  X-49A是在SH-60F“海鹰”直升机上加装机翼及矢量推力涵道螺旋桨推进器(VTDP)的复合直升机,技术目标是提高现役陆军直升机的速度、航程和飞行高度,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X-49A的技术对现有直升机进行改进设计,这就决定了X-49A利用现役直升机改造的特点。X-49A在2007年6月30日的首飞,是提高直升机飞行速度的长期努力的新成果。X-49A在首飞的15分钟里进行了基础的悬停、转弯和低速度下的前飞和侧飞,成功证明了使用VTDP可以提供有效的配平能力,在取消尾桨后的抗扭矩和方向控制方面以可以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速度鹰”机身侧面增加的固定机翼可以在前向飞行时提供所需要的部分升力,翼面上装有襟副翼在增升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动力系统结构的变化可以同时提高X-49A相对SH-60的飞行速度和航程。按照如今设计单位公开的数据来看,X-49A的飞行速度超过390千米,小时。而动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将直升机典型任务的作战半径由200千米提高到约500千米,原本只能在战区行动的UH/SH-60在进行类似改进后就可以执行纵深作战任务,能够在离基地更远的距离上完成比现有直升机复杂得多的任务

X-49A起降时的动力装置工作方法与常规直升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利用VTDP产生推进力和为固定翼面提供升力时,X-49A的动力功率分配和控制方式则更加类似旋翼机的飞行原理。SH-60直升机传统的螺旋桨在起降时的作用没有变化,原本由尾桨担负的抵消旋翼扭矩的功能由VTDP完成。而在直升机平飞时,VTDP为直升机提供向前飞行的主要动力,这就使“速度鹰”的主旋翼不需要全面承担拉动直升机飞行的功能。新增短翼产生的升力也可以部分分担旋翼螺旋桨的作用。这样一来,更高效率的组合动力系统使典型的直升机在进行改进后,速度、航程和飞行高度都有所提高,性能更加接近常规螺旋桨飞机。

  X-49A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VIDP的结构重量超过了传统的尾桨,这样就在垂直起降和悬停时增加了升力螺旋桨的负担,而且在整机结构重量分配和装载有效载荷的工作中也存在问题。庞大的机尾涵道体积和被弹面过大,对于地形干扰和外力破损的敏感程度也要比常规的UH-60高。因此,现就说X-49A的技术改进措施满足实用性要求还为时过早。

尽管如今X-49A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VIDP提供的高速飞行能力的确可以改善直升机的作战性能,在垂直起降时可以提供直升机更高的飞行速度和更大的升限。如果采用复合动力短距起飞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效载荷和航程,尤其作为舰载直升机执行搜索和反潜任务时,更大的飞行速度和作战半径能提高作战效率。在陆军航空兵直升机部队中也适合担负对速度要求较高的救援和侦察任务。
 

 “速度鹰”直径约2.4米的涵道推进螺旋桨已经通过了基础的结构测试,动力传动系统和减速装置也即将完成寿命和可靠性试验,在展示出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技术上的可靠性。
X-49A采用验证机的X而不是原型机的Y作为样机的编号,代表着它仍然属于不成熟的试验性系统,未来能否作为改进美国军队现役直升机的措施,关键是其综合技术水平和效费比是不是具备足够大的吸引力。根据现有的投资规模可以感受到项目的实用化要求并不迫切,而且美军投资的类似项目也并不仅仅只有X-49A,只是用X-49A的技术改进现有直升机的条件上略有优势,属于利用现有技术和基础平台进行改进提高的组合式技术方案。  X-49A项目为验证新技术而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可说是微不足道,但在投入和使用的技术对比上可说是低成本的典型。该项目涉及到气动、结构、动力和控制等非常广泛的范围,对动力装置的改进设计涉及到了直升机的整个性能指标变化。但采用这些大胆和激进的技术,最终目标也不过是在全新设计的高速直升机成熟前,提供技术储备和在必要的情况下满足现役飞机性能提高的需要。


  第二架生产型SH-60F被用于测试用途,最终被改装成高速复合推进直升机的验证机。这就是皮亚塞茨基公司的X-49A“速度鹰”。该项目由海军发起但2003年转交给陆军,2007年首飞。到目前为止X-49A仍只是验证机项目,没有投产计划。
  在美国航空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低成本技术验证机,在有限的投入下却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技术收获,是在实践方面推动美国整体航空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X-49A激进的技术途径与保守的应用前景是美国雄厚航空技术基础的表现。通过美国航空工业长期以来所发展的大量技术验证机来看,可以感受到在雄厚航空基础、创造力和进取心背后认真谨慎的态度。



西科斯基高速直升机的探索----X-49A“速度鹰”直升机

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Piasecki飞机公司6月30日在波音公司的Wilmington试验中心首飞了其X-49A试验复合直升机。X-49A由一架西科斯基公司的YSH-60F直升机改装而成,装有机翼及尾部安装的矢量推力涵道推进器(VTDP)。首飞持续了15分钟,包括悬停、转弯以及慢速前飞和侧飞,采用了VTDP用于反扭矩、方向和配平控制。Piasecki公司从1962年开始研究复合直升机。X-49的开发经费来自于美陆军,研究目标是开发提高现有直升机速度至360km/h的能力。

  X-49A尾部安装了环形涵道螺旋桨推进系统“速度鹰”安装了一副来自商用喷气机的机翼,尾部安装了环形涵道螺旋桨推进系统,涵道尾部有偏流系统来抵消扭矩。尽管发动机相同,该机最大平飞速度比“海鹰”提高了50%左右。由于机翼的遮蔽作用,“速度鹰”悬停时发动机功率需加大10%。

      X-49A“速度鹰”(Speedhawk)是由美国军方提供经费开发的高速直升机技术验证和发展项目,目标是通过对直升机动力系统的改进设计,大幅度提高现役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作战半径、飞行性能和任务灵活性。X-49A最初的计划是作为海军执行扫雷任务的一个潜在的平台,而美空军则计划用X-49A的技术来改进HH-60直升机,用于执行“战斗搜索和救援”(CSAR)任务,并且可以凭借高速度的优势扩大军用直升机的应用范围。X-49A的背后寄托着美国陆、海、空三军对高速直升机的希望。X-49A相对于高风险的V-22和不成熟的X翼机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和低风险,而且还可方便利用现有直升机的机体进行改装,无论是在研制还是装备、维护方面都对用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设计复杂的涵道
  X-49A是在SH-60F“海鹰”直升机上加装机翼及矢量推力涵道螺旋桨推进器(VTDP)的复合直升机,技术目标是提高现役陆军直升机的速度、航程和飞行高度,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X-49A的技术对现有直升机进行改进设计,这就决定了X-49A利用现役直升机改造的特点。X-49A在2007年6月30日的首飞,是提高直升机飞行速度的长期努力的新成果。X-49A在首飞的15分钟里进行了基础的悬停、转弯和低速度下的前飞和侧飞,成功证明了使用VTDP可以提供有效的配平能力,在取消尾桨后的抗扭矩和方向控制方面以可以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速度鹰”机身侧面增加的固定机翼可以在前向飞行时提供所需要的部分升力,翼面上装有襟副翼在增升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动力系统结构的变化可以同时提高X-49A相对SH-60的飞行速度和航程。按照如今设计单位公开的数据来看,X-49A的飞行速度超过390千米,小时。而动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将直升机典型任务的作战半径由200千米提高到约500千米,原本只能在战区行动的UH/SH-60在进行类似改进后就可以执行纵深作战任务,能够在离基地更远的距离上完成比现有直升机复杂得多的任务

X-49A起降时的动力装置工作方法与常规直升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利用VTDP产生推进力和为固定翼面提供升力时,X-49A的动力功率分配和控制方式则更加类似旋翼机的飞行原理。SH-60直升机传统的螺旋桨在起降时的作用没有变化,原本由尾桨担负的抵消旋翼扭矩的功能由VTDP完成。而在直升机平飞时,VTDP为直升机提供向前飞行的主要动力,这就使“速度鹰”的主旋翼不需要全面承担拉动直升机飞行的功能。新增短翼产生的升力也可以部分分担旋翼螺旋桨的作用。这样一来,更高效率的组合动力系统使典型的直升机在进行改进后,速度、航程和飞行高度都有所提高,性能更加接近常规螺旋桨飞机。

  X-49A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VIDP的结构重量超过了传统的尾桨,这样就在垂直起降和悬停时增加了升力螺旋桨的负担,而且在整机结构重量分配和装载有效载荷的工作中也存在问题。庞大的机尾涵道体积和被弹面过大,对于地形干扰和外力破损的敏感程度也要比常规的UH-60高。因此,现就说X-49A的技术改进措施满足实用性要求还为时过早。

尽管如今X-49A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VIDP提供的高速飞行能力的确可以改善直升机的作战性能,在垂直起降时可以提供直升机更高的飞行速度和更大的升限。如果采用复合动力短距起飞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效载荷和航程,尤其作为舰载直升机执行搜索和反潜任务时,更大的飞行速度和作战半径能提高作战效率。在陆军航空兵直升机部队中也适合担负对速度要求较高的救援和侦察任务。
 

 “速度鹰”直径约2.4米的涵道推进螺旋桨已经通过了基础的结构测试,动力传动系统和减速装置也即将完成寿命和可靠性试验,在展示出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技术上的可靠性。
X-49A采用验证机的X而不是原型机的Y作为样机的编号,代表着它仍然属于不成熟的试验性系统,未来能否作为改进美国军队现役直升机的措施,关键是其综合技术水平和效费比是不是具备足够大的吸引力。根据现有的投资规模可以感受到项目的实用化要求并不迫切,而且美军投资的类似项目也并不仅仅只有X-49A,只是用X-49A的技术改进现有直升机的条件上略有优势,属于利用现有技术和基础平台进行改进提高的组合式技术方案。  X-49A项目为验证新技术而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可说是微不足道,但在投入和使用的技术对比上可说是低成本的典型。该项目涉及到气动、结构、动力和控制等非常广泛的范围,对动力装置的改进设计涉及到了直升机的整个性能指标变化。但采用这些大胆和激进的技术,最终目标也不过是在全新设计的高速直升机成熟前,提供技术储备和在必要的情况下满足现役飞机性能提高的需要。


  第二架生产型SH-60F被用于测试用途,最终被改装成高速复合推进直升机的验证机。这就是皮亚塞茨基公司的X-49A“速度鹰”。该项目由海军发起但2003年转交给陆军,2007年首飞。到目前为止X-49A仍只是验证机项目,没有投产计划。
  在美国航空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低成本技术验证机,在有限的投入下却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技术收获,是在实践方面推动美国整体航空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X-49A激进的技术途径与保守的应用前景是美国雄厚航空技术基础的表现。通过美国航空工业长期以来所发展的大量技术验证机来看,可以感受到在雄厚航空基础、创造力和进取心背后认真谨慎的态度。

高速直升机是弯路,没必要走的,鱼鹰才是正道。隐身直升机也是弯路,四代机夺取制空权,直升机不必隐身。

leozon 发表于 2015-9-14 12:16
高速直升机是弯路,没必要走的,鱼鹰才是正道。隐身直升机也是弯路,四代机夺取制空权,直升机不必隐身。


V280也许是正道,但V22肯定不是。S97这种构型的高速直升机必须要搞。
隐身直升机恐怕是弯路了,无人机才是正道。


leozon 发表于 2015-9-14 12:16
高速直升机是弯路,没必要走的,鱼鹰才是正道。隐身直升机也是弯路,四代机夺取制空权,直升机不必隐身。


V280也许是正道,但V22肯定不是。S97这种构型的高速直升机必须要搞。
隐身直升机恐怕是弯路了,无人机才是正道。



QQ截图20150914124613.jpgQQ截图20150914124630.jpgQQ截图20150914124642.jpgQQ截图20150914124655.jpg隐身直升机的一大问题就是,即使悬停,都还是存在旋翼的多普勒频率与地面存在不同,雷达可以通过探测旋翼来发现直升机,这个是直升机的固有问题,没办法解决。
至于隐身外形本身,是可以解决前向的雷达探测问题,但一旦对方有空中警戒雷达之类的装备,则无从隐身。

QQ截图20150914124613.jpgQQ截图20150914124630.jpgQQ截图20150914124642.jpgQQ截图20150914124655.jpg隐身直升机的一大问题就是,即使悬停,都还是存在旋翼的多普勒频率与地面存在不同,雷达可以通过探测旋翼来发现直升机,这个是直升机的固有问题,没办法解决。
至于隐身外形本身,是可以解决前向的雷达探测问题,但一旦对方有空中警戒雷达之类的装备,则无从隐身。


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时间:2011-06-09 08:17:30  来源:网易  作者: 【我要评论】 【我要发微博】

- 小飞猪 - 小飞猪的博客

9baa561723050c06da5f4cde856b55f9.jpg
海外媒体发表的隐身黑鹰直升机想像图 在美国突袭本.拉登的行动中,一架直升机坠落,这架飞机的的残骸独特的外形引起了外界的注意,有人指这是美国最新的隐身直升机,甚至有消息说我国可能会通过巴基斯坦寻求这些残骸。实际上隐身直升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东,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研制了隐身直升机RAH-66“科曼奇”,但是因为形势的变化,最终被取消。我国近年来通过对隐身技术的研究,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最新的武直-10直升机也运用了这些技术,所以即使这个东东真的是隐身直升机对我国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隐身直升机的代表“科曼奇”华而不实-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 小飞猪 - 小飞猪的博客RAH-66是世界第一种隐身直升机,注意其复杂的外形,目标就是提高隐身能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考虑到现有的OH-58、OH-6这些侦察直升机已经老化,并且其航程、探测系统和火力都无法适应日益恶劣的中欧战场,所以提高研制一种新的侦察/攻击直升机,与AH-64形成作战编队,提高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反装甲/近距空中支援能力,1988年美国陆军提出相关系统的招标,经过评审,1991年由波音/西斯科基飞机联合提出的方案在竞争中获胜,飞机被命名为RAH-66“科曼奇”1993年首架RAH-66原型机完成试制并通过关键设计评审,1996年完成首次试飞,第二架原型机在1998年完成试飞。   
9ae04ed8f12fd9bc2fb523da322de024.jpg
RAH-66被描绘成“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攻击直升机, RAH-66采用的隐身设计包括;机头光电传感器呈现带角颊边缘的形状,可以消除雷达反射波,机身两面由两半平面转角构成,这就避免了圆柱体机身造成的强烈雷达反射,直升机尾梁两侧有倒置的托架,可以偏转反射的雷达波,尾部的涵道尾桨向左侧倾斜,垂尾向右倾斜,这样就不会造成垂直夹角,同固定翼飞机一样,进气道也是直升机的强反射源,RAH-66的2台发动机包藏在机身内,进气道在机身两侧是埋入式的,且进气口呈棱形,不会对雷达波形成强烈的反射,旋翼的桨毂和桨叶根部都增加了整流罩,形成平缓的过渡,从而不容易被雷达探测到,机载武器也是飞机的重要雷达反射源,因此RAH-66与隐身固定翼飞机一样,采用了弹舱式设计,每个武器舱内有6个挂架,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武器放在武器舱内以降低飞机的RCS。
21b2bb24219f5457abf25cfd0f77dc8d.jpg
由于直升机的航炮一般采用的是外置的炮塔式安装,这样虽然可以带来较在的射界,但是也会增大的飞机的RCS,因此RAH-66的航炮可以向后旋转180度,收缩在炮塔后的整流罩内,除了武器外,RAH-66还采用了可收放式的起落架,这样就避免了外露的起落架给飞机的RCS造成的影响。对于隐身设计而言,外形非常重要,但也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工艺,RAH-66在机体结构中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占到总体结构重量的50%,同时配合先进的工艺装备确保控制零件装过程中的公差,这些都提高飞机的雷达隐身能力,除了雷达以外,考虑到许多现代近程防空系统也采用了红外探测系统,所以RAH-66在这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包括采用带状排气系统,每个排气口有一个多叶片排气混合器组成,这个排气口能够把从机身、旋翼后的进气口抽取冷空气,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与发动机排出的热空气进行混合,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机体及发动机热气的温度,让RAH-66成为一种“冷”的直升机,除了雷达及红外措施外,考虑到直升机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特殊性,RAH-66还在噪声、反光等领域进行了处理以降低这些方面的信号强度,比如旋翼桨叶采用后掠式设计、同时对桨叶的翼和曲度进行合理设计以降低转速,采用涵道式尾桨等以降低飞机的噪声,在反光方面,RAH-66采用5叶旋翼、平板玻璃及暗色涂装以降低飞机的反光强度。
4efe330681ddb7ca71ecc85a5392e6a3.jpg
对于直升机来说,有没有隐身设计,都具备较好的隐身能力 我们知道雷达探测距离与目标RCS、接收机灵敏度、天线孔径和发射机功率等参数有关,所以隐身飞机需要尽可能的降低自身的RCS,以降低对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对于非隐身飞机来说更多的采取低空突防的办法也避开对方雷达的探测,这个战术主要是因为低空地形及气象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干扰杂波,这样就会降低对方接收机的灵敏度,也会降低雷达的探测距离,低空突防还涉及到雷达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无线电视距,我们知道雷达目前主要工作在微波波段,因此发出的电波基本上以直线传播,尽管在这个波段也可以折射、大气波导等手段实现超视距探测,但是由于这些手段对于技术及气象、环境要求较高,所以一般雷达提高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的,雷达视距的基础公式是;130公里(地球直径的平方根,这里考虑到了无线电折射等因素,所以实际数据要大一些)*雷达天线高度的平方根和目标高度的平方根,也就是当目标高度为9000米的时候,地面雷达视距在400公里左右,当目标高度降低到1000米时,地面雷达视距就降低130公里,但是低空突防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低空空气稠密,空气阻力大,影响飞机航程,同时也影响机载武器的射程,还有就是低空地形、气象复杂,加上高度有限,所以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及其他情况,所以来不及处置,加上随着现代预警机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雷达视距,增强对低空探测能力,所以现代非隐身飞机也更多采用隐身防区外攻击系统来提高对目标打击能力,所以隐身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让飞机重新回到高空,在高空大气相对稀薄,空气阻力,更容易实现超音速巡航,同时机载武器的投放距离也加大,由于高度的增加,雷达视距的增加,有助于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
b6b4ec414304047976caa93e9c40d643.jpg
对于隐身直升机来说,旋翼是阿喀琉斯之踵而这些对于直升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助益,首先直升机本来就在低空和超低空活动,对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来说,可以有效的降低对方的雷达视距,同时凭借复杂的地面杂波掩护,也减少了目标信号被雷达接收的概率,而对于空中的预警机来说,其是利用多普勒效率原理探测目标,也就是通过测量回波的多普勒频率,把运动的目标和不运动的地面和海面分开,由于多普勒效应和目标的径向速度呈正比,所以当目标径向速度为0的时候,雷达就无法探测到目标,而直升机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悬停不动,从而避开对方雷达的探测,所以现在对于直升机探测主要是利用它的旋翼,也就是说虽然直升机可以悬停,但是它的旋翼还在旋转,因此它的回波多普勒频率与地面还是有区别的,所以现代雷达正是利用这个区别来探测直升机,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一架直升机来说不论它有没有采用隐身技术,一般雷达都很难发现它,而不论一架直升机采用多大的隐身技术,它无法避免旋翼的旋转,因此雷达还可以通过探测旋翼的办法来确定直升机位置。从这里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出对于直升机来说,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自身的RCS,但是直升机自身的原理决定了它无法像固定翼飞机那样实现较高的隐身能力,这也是为什么RAH-66没有取得预想的效费比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从美国特种部队使用的几型直升机如MH-47E和MH-60K来看,这些飞机都装备有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和地形跟踪雷达,具备地形跟踪、迥避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超低空飞行能力,一般雷达包括预警机实际上都难以发现,不排除这些飞机的新改型可能会采用一些技术来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隐身能力,但象RAH-66那样的全隐身直升机的可能性估计不大。
0e357723844f5a95b76badaeb55ed9f6.jpg
美国特种部队使用的MH-60K直升机,配备有地形跟踪雷达和前视红探测系统 我国直升机的隐身技术的运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将隐身技术做为重点技术进行跟踪和攻关,到了本世纪初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经在武器装备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比如我国新型舰炮、舰艇都采用了隐身技术,象O22导弹快艇、新型近海护卫舰更是采用了较为全面的隐身技术,大大降低了RCS,而今年试飞的歼-20飞机更是代表我国在隐身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直升机的隐身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运用,比如在新型直升机加大了复合材料的运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新型武装直升机武直-10采用了一些隐身技术,代表直升机隐身能力的最高水平,从相关图片来看,武直-10机身有一条明显的折线,这表明它的机身和RAH-66一样,是由两个倾斜的平面构成,这样主要是为了对付侧面的雷达,对于直升机来说,其侧面横截面积最大,而一般侧面的威胁在30度左右,所以通过倾斜机身可以让照射到本身的雷达电波偏离照射方向,从而降低雷达的RCS,另外笔者也注意到武直-10的进气道象RAH-66一样是采用埋入式的,外面罩有整流罩,与机身平滑的连接在一起,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进气道RCS,从而消除了直升机一个强的雷达反射源,此外发动机也看不到明显的喷口,这表明该机也配备了红外抑制系统,发动机的排出的高温燃气与冷却空气混合才排出,从而降低了飞机的红外信号强度,其他可以见到的隐身措施包括采用多叶旋翼和平板玻璃,降低直升机的噪声强度等,也就是说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于研制一型隐身直升机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无非就是这样的直升机没有太大的效费比而已。
fd51d24bc53af0b6aae31a0d108642e6.jpg61b4d90780eaa34c77dd261bce3645fb.jpg
我国武直-10采用了较多的隐身技术,注意其机身和发动机华而不实-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 小飞猪 - 小飞猪的博客这张照片清楚的显示武直-10的机身隐身设计。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当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西方媒体总会传出“盗窃”说,最明显的就是歼-20与F-117的联系,在笔者看来,这除了说明西方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以外,没有其他的意义,以隐身技术为例它是一个综合了电磁、空气动力、材料、电子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没有长时间对相关基础领域的研究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太大的突破,仅仅是测量目标的RCS就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尽可能消除残留背影辐射对于飞行器本身RCS的“污染”,这就是需要测试室内的地面尽可能的平滑,同时内壁必须覆盖高质量的雷达吸波材料等,如果没有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设施,即使给一个国家全套F-22图纸、材料和生产线,它都无法制造出原来标准的F-22。华而不实-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d82bf06fd0ae95d937f6135f8a70c6dd.jpg
正在电波暗室接收测试的F-35战斗机

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时间:2011-06-09 08:17:30  来源:网易  作者: 【我要评论】 【我要发微博】

- 小飞猪 - 小飞猪的博客

9baa561723050c06da5f4cde856b55f9.jpg
海外媒体发表的隐身黑鹰直升机想像图 在美国突袭本.拉登的行动中,一架直升机坠落,这架飞机的的残骸独特的外形引起了外界的注意,有人指这是美国最新的隐身直升机,甚至有消息说我国可能会通过巴基斯坦寻求这些残骸。实际上隐身直升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东,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研制了隐身直升机RAH-66“科曼奇”,但是因为形势的变化,最终被取消。我国近年来通过对隐身技术的研究,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最新的武直-10直升机也运用了这些技术,所以即使这个东东真的是隐身直升机对我国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隐身直升机的代表“科曼奇”华而不实-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 小飞猪 - 小飞猪的博客RAH-66是世界第一种隐身直升机,注意其复杂的外形,目标就是提高隐身能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考虑到现有的OH-58、OH-6这些侦察直升机已经老化,并且其航程、探测系统和火力都无法适应日益恶劣的中欧战场,所以提高研制一种新的侦察/攻击直升机,与AH-64形成作战编队,提高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反装甲/近距空中支援能力,1988年美国陆军提出相关系统的招标,经过评审,1991年由波音/西斯科基飞机联合提出的方案在竞争中获胜,飞机被命名为RAH-66“科曼奇”1993年首架RAH-66原型机完成试制并通过关键设计评审,1996年完成首次试飞,第二架原型机在1998年完成试飞。   
9ae04ed8f12fd9bc2fb523da322de024.jpg
RAH-66被描绘成“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攻击直升机, RAH-66采用的隐身设计包括;机头光电传感器呈现带角颊边缘的形状,可以消除雷达反射波,机身两面由两半平面转角构成,这就避免了圆柱体机身造成的强烈雷达反射,直升机尾梁两侧有倒置的托架,可以偏转反射的雷达波,尾部的涵道尾桨向左侧倾斜,垂尾向右倾斜,这样就不会造成垂直夹角,同固定翼飞机一样,进气道也是直升机的强反射源,RAH-66的2台发动机包藏在机身内,进气道在机身两侧是埋入式的,且进气口呈棱形,不会对雷达波形成强烈的反射,旋翼的桨毂和桨叶根部都增加了整流罩,形成平缓的过渡,从而不容易被雷达探测到,机载武器也是飞机的重要雷达反射源,因此RAH-66与隐身固定翼飞机一样,采用了弹舱式设计,每个武器舱内有6个挂架,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武器放在武器舱内以降低飞机的RCS。
21b2bb24219f5457abf25cfd0f77dc8d.jpg
由于直升机的航炮一般采用的是外置的炮塔式安装,这样虽然可以带来较在的射界,但是也会增大的飞机的RCS,因此RAH-66的航炮可以向后旋转180度,收缩在炮塔后的整流罩内,除了武器外,RAH-66还采用了可收放式的起落架,这样就避免了外露的起落架给飞机的RCS造成的影响。对于隐身设计而言,外形非常重要,但也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工艺,RAH-66在机体结构中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占到总体结构重量的50%,同时配合先进的工艺装备确保控制零件装过程中的公差,这些都提高飞机的雷达隐身能力,除了雷达以外,考虑到许多现代近程防空系统也采用了红外探测系统,所以RAH-66在这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包括采用带状排气系统,每个排气口有一个多叶片排气混合器组成,这个排气口能够把从机身、旋翼后的进气口抽取冷空气,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与发动机排出的热空气进行混合,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机体及发动机热气的温度,让RAH-66成为一种“冷”的直升机,除了雷达及红外措施外,考虑到直升机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特殊性,RAH-66还在噪声、反光等领域进行了处理以降低这些方面的信号强度,比如旋翼桨叶采用后掠式设计、同时对桨叶的翼和曲度进行合理设计以降低转速,采用涵道式尾桨等以降低飞机的噪声,在反光方面,RAH-66采用5叶旋翼、平板玻璃及暗色涂装以降低飞机的反光强度。
4efe330681ddb7ca71ecc85a5392e6a3.jpg
对于直升机来说,有没有隐身设计,都具备较好的隐身能力 我们知道雷达探测距离与目标RCS、接收机灵敏度、天线孔径和发射机功率等参数有关,所以隐身飞机需要尽可能的降低自身的RCS,以降低对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对于非隐身飞机来说更多的采取低空突防的办法也避开对方雷达的探测,这个战术主要是因为低空地形及气象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干扰杂波,这样就会降低对方接收机的灵敏度,也会降低雷达的探测距离,低空突防还涉及到雷达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无线电视距,我们知道雷达目前主要工作在微波波段,因此发出的电波基本上以直线传播,尽管在这个波段也可以折射、大气波导等手段实现超视距探测,但是由于这些手段对于技术及气象、环境要求较高,所以一般雷达提高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的,雷达视距的基础公式是;130公里(地球直径的平方根,这里考虑到了无线电折射等因素,所以实际数据要大一些)*雷达天线高度的平方根和目标高度的平方根,也就是当目标高度为9000米的时候,地面雷达视距在400公里左右,当目标高度降低到1000米时,地面雷达视距就降低130公里,但是低空突防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低空空气稠密,空气阻力大,影响飞机航程,同时也影响机载武器的射程,还有就是低空地形、气象复杂,加上高度有限,所以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及其他情况,所以来不及处置,加上随着现代预警机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雷达视距,增强对低空探测能力,所以现代非隐身飞机也更多采用隐身防区外攻击系统来提高对目标打击能力,所以隐身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让飞机重新回到高空,在高空大气相对稀薄,空气阻力,更容易实现超音速巡航,同时机载武器的投放距离也加大,由于高度的增加,雷达视距的增加,有助于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
b6b4ec414304047976caa93e9c40d643.jpg
对于隐身直升机来说,旋翼是阿喀琉斯之踵而这些对于直升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助益,首先直升机本来就在低空和超低空活动,对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来说,可以有效的降低对方的雷达视距,同时凭借复杂的地面杂波掩护,也减少了目标信号被雷达接收的概率,而对于空中的预警机来说,其是利用多普勒效率原理探测目标,也就是通过测量回波的多普勒频率,把运动的目标和不运动的地面和海面分开,由于多普勒效应和目标的径向速度呈正比,所以当目标径向速度为0的时候,雷达就无法探测到目标,而直升机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悬停不动,从而避开对方雷达的探测,所以现在对于直升机探测主要是利用它的旋翼,也就是说虽然直升机可以悬停,但是它的旋翼还在旋转,因此它的回波多普勒频率与地面还是有区别的,所以现代雷达正是利用这个区别来探测直升机,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一架直升机来说不论它有没有采用隐身技术,一般雷达都很难发现它,而不论一架直升机采用多大的隐身技术,它无法避免旋翼的旋转,因此雷达还可以通过探测旋翼的办法来确定直升机位置。从这里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出对于直升机来说,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自身的RCS,但是直升机自身的原理决定了它无法像固定翼飞机那样实现较高的隐身能力,这也是为什么RAH-66没有取得预想的效费比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从美国特种部队使用的几型直升机如MH-47E和MH-60K来看,这些飞机都装备有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和地形跟踪雷达,具备地形跟踪、迥避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超低空飞行能力,一般雷达包括预警机实际上都难以发现,不排除这些飞机的新改型可能会采用一些技术来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隐身能力,但象RAH-66那样的全隐身直升机的可能性估计不大。
0e357723844f5a95b76badaeb55ed9f6.jpg
美国特种部队使用的MH-60K直升机,配备有地形跟踪雷达和前视红探测系统 我国直升机的隐身技术的运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将隐身技术做为重点技术进行跟踪和攻关,到了本世纪初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经在武器装备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比如我国新型舰炮、舰艇都采用了隐身技术,象O22导弹快艇、新型近海护卫舰更是采用了较为全面的隐身技术,大大降低了RCS,而今年试飞的歼-20飞机更是代表我国在隐身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直升机的隐身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运用,比如在新型直升机加大了复合材料的运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新型武装直升机武直-10采用了一些隐身技术,代表直升机隐身能力的最高水平,从相关图片来看,武直-10机身有一条明显的折线,这表明它的机身和RAH-66一样,是由两个倾斜的平面构成,这样主要是为了对付侧面的雷达,对于直升机来说,其侧面横截面积最大,而一般侧面的威胁在30度左右,所以通过倾斜机身可以让照射到本身的雷达电波偏离照射方向,从而降低雷达的RCS,另外笔者也注意到武直-10的进气道象RAH-66一样是采用埋入式的,外面罩有整流罩,与机身平滑的连接在一起,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进气道RCS,从而消除了直升机一个强的雷达反射源,此外发动机也看不到明显的喷口,这表明该机也配备了红外抑制系统,发动机的排出的高温燃气与冷却空气混合才排出,从而降低了飞机的红外信号强度,其他可以见到的隐身措施包括采用多叶旋翼和平板玻璃,降低直升机的噪声强度等,也就是说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于研制一型隐身直升机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无非就是这样的直升机没有太大的效费比而已。
fd51d24bc53af0b6aae31a0d108642e6.jpg61b4d90780eaa34c77dd261bce3645fb.jpg
我国武直-10采用了较多的隐身技术,注意其机身和发动机华而不实-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 小飞猪 - 小飞猪的博客这张照片清楚的显示武直-10的机身隐身设计。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当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西方媒体总会传出“盗窃”说,最明显的就是歼-20与F-117的联系,在笔者看来,这除了说明西方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以外,没有其他的意义,以隐身技术为例它是一个综合了电磁、空气动力、材料、电子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没有长时间对相关基础领域的研究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太大的突破,仅仅是测量目标的RCS就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尽可能消除残留背影辐射对于飞行器本身RCS的“污染”,这就是需要测试室内的地面尽可能的平滑,同时内壁必须覆盖高质量的雷达吸波材料等,如果没有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设施,即使给一个国家全套F-22图纸、材料和生产线,它都无法制造出原来标准的F-22。华而不实-我国对于隐身直升机没有太大的兴趣
d82bf06fd0ae95d937f6135f8a70c6dd.jpg
正在电波暗室接收测试的F-35战斗机
雷达隐身的意义不大,搞好红外隐身和噪音控制就够了,而直升机高速化却是个发展方向,但像V-22那样过度最求速度而悬停能力不佳,就背离了直升机的根本特性。
像侦察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反潜直升机、救援直升机、重型运输直升机(强调吊挂)等,悬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工作方式,高速带来的益处仅仅是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缩短了。
而V-22为代表的倾转旋翼更适合充当运输直升机,顶多再有个突击直升机,其较差的悬停能力限制了其他用途。
因此共轴双旋翼+刚性桨+推进桨是未来高速直升机一种重要的构型,相比现有直升机提高了航程和速度,但又保持了良好的悬停能力。而倾转旋翼机可以作为大中型运输直升机(强调内部装载)的替代者。
雷达隐身的意义不大,搞好红外隐身和噪音控制就够了,而直升机高速化却是个发展方向,但像V-22那样过度最求 ...
同意你的观点,只是不知道国内的ABC 刚性反转双旋翼的技术到底去到什么水平,目前仅有报道说悬停实验成功
未来的高速直升机应该就叫神行太保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14 19:30
同意你的观点,只是不知道国内的ABC 刚性反转双旋翼的技术到底去到什么水平,目前仅有报道说悬停实验成功
也只是无人机
TG的制度还真难让科曼奇这样的东西下课。
现实是你看见的很可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别人不想让你看见的必然是重要的。那一票高速直升机看得人眼花缭乱,而隐身的科曼奇却无奈下马,我们都以为老美给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那个意外的黑鹰不是更加说明问题吗?
空军之翼的文章看了,没有注册,所以有想说的但是无法说,既然发到超大了,就说点个人的看法。
科曼奇下马,根本还是军方要求太高,太多造成的。又要隐身,又要高机动性,又要火力强,又要适用性好,还要维护保养简单,尼玛,就差要求它能变形了。关键是还要价格不能太高,典型的又要马儿多跑,又要少吃草,相当于只给你帕萨特的成本,却要求你生产出奔驰S,谁办得到?不下马才怪了。
leozon 发表于 2015-9-14 12:16
高速直升机是弯路,没必要走的,鱼鹰才是正道。隐身直升机也是弯路,四代机夺取制空权,直升机不必隐身。
MD空军会不会阻挠陆军装备鱼鹰?
那架直升机不是因为飞行员操作失误坠毁的吗

独自401 发表于 2015-9-15 08:32
那架直升机不是因为飞行员操作失误坠毁的吗


只是美帝的说法而已,也和这个机本身的问题有关系。

根据空军世界的那个帖子:

在使用中,“鱼鹰”暴露出一些严重的设计缺陷:
一、涡流环问题。涡流环是直升机在急速下降中容易出现的现象。简单地说,高压的下洗气流在旋翼半径以外回流到低压的旋翼上方,重新进入高压的下洗气流,形成环流,降低旋翼的实际出力。这种现象在需要旋翼急速增加出力的时候尤其常见,例如在快速下降中在接地前急剧降低下降速度。这可以与汽车轮胎在泥泞中打滑类比。旋翼在快速下降过程中一旦在空气中出现打滑,会导致升力丧失。这时加大旋翼功率则进一步恶化打滑;降低旋翼功率有助于改出打滑,但前提是还有足够的离地高度可以改出涡流环状态。涡流环是很危险的状态,很容易导致机毁人亡。所有直升机都可能出现涡流环问题,但“鱼鹰”的旋翼直径受到海军陆战队可折叠收藏要求的限制,在气动上小于最优直径,只有加大旋翼转速,使得涡流环问题进一步恶化。在实用中,可以用适当的前飞速度或者降低下降速度来缓解涡流环问题,但在战斗机降中,下降的同时保持前飞速度受到起降场地的限制,降低下降速度则增加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时间,两者都是很讨厌的限制。“鱼鹰”在试飞阶段,曾两次在公开演示时因为涡流环问题而导致机毁人亡,影响恶劣。V-280的翼展设计没有海军陆战队上舰要求的限制,相应地旋翼直径也可以按照最优要求放大,同时降低转速。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缓解涡流环问题。30年的使用经验也使贝尔在飞控设计中注意避免进入涡流环状态,有利于飞行员的无忧虑操作。卡莱姆的可变转速旋翼也可以在垂直状态降低转速,有利于缓解涡流环问题,不过技术复杂,贝尔没有采用。

二、问题则来自于倾转的发动机短舱。发动机短舱与旋翼同步倾转,不仅转动惯量大,增加对转动机构的功率要求和随之而来的系统重量,还带来了令人难堪的使用问题。战术运输直升机的典型进入和离去方式是侧对已知的敌人火力方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相对于敌人火力的角速度,增加敌人火力瞄准的困难,提高自身的生存力。侧对进入和离去的另一个好处是常规战术运输直升机在两侧有大型登机舱门,门旁通常装有用于压制敌人火力的机枪。侧对进入和离去时,面向敌人火力一侧的舱门机枪正好发挥火力,而机降步兵从背向敌人火力一侧登机或者离机,机体本身还可以提供一点掩护。但“鱼鹰”在垂直起落或者在地面时,发动机短舱垂直,正好把侧向机枪射界遮挡得严严实实;炽热的喷气气流从地面反射,也不便于人员从附近登机离机。所以“鱼鹰”只有从尾门进出,也难以安装常见的舱门机枪,除非尾门常开。相比之下,常规直升机的侧门是可以常开的,便于使用舱门机枪,或者在近地状态下登机离机,或者在悬停状态下吊升索降。

发动机短舱固定后,避免了喷流近距离冲刷地面的问题,也便于使用直升机的传统侧门。

三、机舱的活力配置问题
“鱼鹰”要让人员在背向敌人火力的一侧登机离机的话,只有面向敌人火力进入和离去,这大大增加了自身被击中的风险。“鱼鹰”的机上火力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机腹安装遥控武器站只能解决在空中时的对地射击问题,一旦落地,机腹机枪的火线勉强离地,只能割草扫地,根本无法正常发挥火力。在阿富汗战场上,尽管美军急需机上支援火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只在战场“鱼鹰”上试验性地安装了几套机腹遥控武器站,就不了了之了。
发动机短舱在垂直起落状态下倾转到垂直状态还有一个问题:喷气气流直接向下喷射,而且离地很近。在垂直起落阶段,这引起巨大的尘土,轻则造成杂物吸入发动机,导致过度磨损;重则使得砂石树枝高速飞扬,造成人员伤害。“鱼鹰”在纽约公众演示时,就出现过树枝砂石飞扬伤人的问题。在舰上或者机场使用时,垂直状态的发动机短舱喷口很接近地面,炽热喷流容易对铺设地面造成损害。美国海军就因为这个原因,被迫对所有计划装备“鱼鹰”的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进行特别加固,在没有加固前则使用特制防热毯保护。这对野战机场高强度反复出动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V-280当然是倾转旋翼,但发动机短舱则是固定的,旋翼通过特殊机构倾转。这样避免了发动机短舱倾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倾转过程的转动惯量。当然,贝尔早年采用倾转发动机短舱并不是一时糊涂,这样做法尽管转动惯量大,但机械设计相对简单。发动机固定而旋翼可以无级倾转的机械设计十分复杂。传统的万向节只能倾转有限的角度;传统的伞齿轮可以实现动力传递的90度转向,但转向角度是固定的。在理论上,采用多级万向节可以实现大角度无级动力转向,但机械复杂度和可靠性都是极大的挑战,毕竟这要长期可靠地传递很大的功率。贝尔V-280动力转向机构的细节没有透露,这是V-280最大的关键技术。然而,发动机短舱固定之后,V-280的机侧空间避免了“鱼鹰”的尴尬,恢复到传统的大型侧门设计,人员可以从侧门便利地登机离机,传统的舱门机枪也容易安装。发动机喷流固定向后,也避免了对地面冲刷的问题。

四、机体重量问题
V-280的另一个设计特点是V形机尾。“鱼鹰”采用倒置门式机尾,也就是说,双垂尾在平尾的两端翼尖位置。这也是满足海军陆战队收藏机翼-旋翼要求所必需的。V形尾的重量较轻,但机动性不好,俯仰和偏航动作上有互相干扰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对高机动性战斗机比较突出,对速度和机动性要求较低的直升机并不突出,更何况V-280最需要高机动性的时候是在直升机状态,这时旋翼的总距和周期距是主要姿态控制手段,V形尾本来就作用有限。先进的电传飞控进一步缓解了V形尾的控制交联问题,但V形尾的减重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减重对V-280十分重要。飞机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由重量决定。重量增加不仅意味着结构用料增加,还使得翼展、翼面积、发动机功率等水涨船高。贝尔不仅在气动设计上用V形尾减重,还在结构上大量采用先进复合材料,成本可望比缩比MV-22降低30%。V-280将达到280节(52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超过JMR的最低要求;最大冲刺速度可达300节(560公里/小时)。航程可达2100海里(3900公里),有利于实现跨洋自部署砖场飞行。作战半径为500-800海里(930-1480公里),比现有的UH-60增加了一倍。换句话说,以韩国釜山为基地的话,可以远及沈阳;以台湾为基地的话,可以轻易涵盖上海-武汉-广州一线。设计最大起飞重量约30000磅(13600公斤),与CH-47相当。V-280的机舱尺寸与美军现行标准的UH-60相当,可搭载4名机组人员和11名士兵,或者外挂12000磅(5440公斤)挂载,比如一门M777榴弹炮。外挂飞行时速度降低到150节(280公里/小时),依然与常规直升机的无外挂速度相当。贝尔宣称,V-280比UH-60的速度和作战半径都增加一倍,大大增加了空中机动部队的作战能力,而较低的油耗则降低了后勤负担。


独自401 发表于 2015-9-15 08:32
那架直升机不是因为飞行员操作失误坠毁的吗


只是美帝的说法而已,也和这个机本身的问题有关系。

根据空军世界的那个帖子:

在使用中,“鱼鹰”暴露出一些严重的设计缺陷:
一、涡流环问题。涡流环是直升机在急速下降中容易出现的现象。简单地说,高压的下洗气流在旋翼半径以外回流到低压的旋翼上方,重新进入高压的下洗气流,形成环流,降低旋翼的实际出力。这种现象在需要旋翼急速增加出力的时候尤其常见,例如在快速下降中在接地前急剧降低下降速度。这可以与汽车轮胎在泥泞中打滑类比。旋翼在快速下降过程中一旦在空气中出现打滑,会导致升力丧失。这时加大旋翼功率则进一步恶化打滑;降低旋翼功率有助于改出打滑,但前提是还有足够的离地高度可以改出涡流环状态。涡流环是很危险的状态,很容易导致机毁人亡。所有直升机都可能出现涡流环问题,但“鱼鹰”的旋翼直径受到海军陆战队可折叠收藏要求的限制,在气动上小于最优直径,只有加大旋翼转速,使得涡流环问题进一步恶化。在实用中,可以用适当的前飞速度或者降低下降速度来缓解涡流环问题,但在战斗机降中,下降的同时保持前飞速度受到起降场地的限制,降低下降速度则增加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时间,两者都是很讨厌的限制。“鱼鹰”在试飞阶段,曾两次在公开演示时因为涡流环问题而导致机毁人亡,影响恶劣。V-280的翼展设计没有海军陆战队上舰要求的限制,相应地旋翼直径也可以按照最优要求放大,同时降低转速。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缓解涡流环问题。30年的使用经验也使贝尔在飞控设计中注意避免进入涡流环状态,有利于飞行员的无忧虑操作。卡莱姆的可变转速旋翼也可以在垂直状态降低转速,有利于缓解涡流环问题,不过技术复杂,贝尔没有采用。

二、问题则来自于倾转的发动机短舱。发动机短舱与旋翼同步倾转,不仅转动惯量大,增加对转动机构的功率要求和随之而来的系统重量,还带来了令人难堪的使用问题。战术运输直升机的典型进入和离去方式是侧对已知的敌人火力方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相对于敌人火力的角速度,增加敌人火力瞄准的困难,提高自身的生存力。侧对进入和离去的另一个好处是常规战术运输直升机在两侧有大型登机舱门,门旁通常装有用于压制敌人火力的机枪。侧对进入和离去时,面向敌人火力一侧的舱门机枪正好发挥火力,而机降步兵从背向敌人火力一侧登机或者离机,机体本身还可以提供一点掩护。但“鱼鹰”在垂直起落或者在地面时,发动机短舱垂直,正好把侧向机枪射界遮挡得严严实实;炽热的喷气气流从地面反射,也不便于人员从附近登机离机。所以“鱼鹰”只有从尾门进出,也难以安装常见的舱门机枪,除非尾门常开。相比之下,常规直升机的侧门是可以常开的,便于使用舱门机枪,或者在近地状态下登机离机,或者在悬停状态下吊升索降。

发动机短舱固定后,避免了喷流近距离冲刷地面的问题,也便于使用直升机的传统侧门。

三、机舱的活力配置问题
“鱼鹰”要让人员在背向敌人火力的一侧登机离机的话,只有面向敌人火力进入和离去,这大大增加了自身被击中的风险。“鱼鹰”的机上火力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机腹安装遥控武器站只能解决在空中时的对地射击问题,一旦落地,机腹机枪的火线勉强离地,只能割草扫地,根本无法正常发挥火力。在阿富汗战场上,尽管美军急需机上支援火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只在战场“鱼鹰”上试验性地安装了几套机腹遥控武器站,就不了了之了。
发动机短舱在垂直起落状态下倾转到垂直状态还有一个问题:喷气气流直接向下喷射,而且离地很近。在垂直起落阶段,这引起巨大的尘土,轻则造成杂物吸入发动机,导致过度磨损;重则使得砂石树枝高速飞扬,造成人员伤害。“鱼鹰”在纽约公众演示时,就出现过树枝砂石飞扬伤人的问题。在舰上或者机场使用时,垂直状态的发动机短舱喷口很接近地面,炽热喷流容易对铺设地面造成损害。美国海军就因为这个原因,被迫对所有计划装备“鱼鹰”的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进行特别加固,在没有加固前则使用特制防热毯保护。这对野战机场高强度反复出动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V-280当然是倾转旋翼,但发动机短舱则是固定的,旋翼通过特殊机构倾转。这样避免了发动机短舱倾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倾转过程的转动惯量。当然,贝尔早年采用倾转发动机短舱并不是一时糊涂,这样做法尽管转动惯量大,但机械设计相对简单。发动机固定而旋翼可以无级倾转的机械设计十分复杂。传统的万向节只能倾转有限的角度;传统的伞齿轮可以实现动力传递的90度转向,但转向角度是固定的。在理论上,采用多级万向节可以实现大角度无级动力转向,但机械复杂度和可靠性都是极大的挑战,毕竟这要长期可靠地传递很大的功率。贝尔V-280动力转向机构的细节没有透露,这是V-280最大的关键技术。然而,发动机短舱固定之后,V-280的机侧空间避免了“鱼鹰”的尴尬,恢复到传统的大型侧门设计,人员可以从侧门便利地登机离机,传统的舱门机枪也容易安装。发动机喷流固定向后,也避免了对地面冲刷的问题。

四、机体重量问题
V-280的另一个设计特点是V形机尾。“鱼鹰”采用倒置门式机尾,也就是说,双垂尾在平尾的两端翼尖位置。这也是满足海军陆战队收藏机翼-旋翼要求所必需的。V形尾的重量较轻,但机动性不好,俯仰和偏航动作上有互相干扰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对高机动性战斗机比较突出,对速度和机动性要求较低的直升机并不突出,更何况V-280最需要高机动性的时候是在直升机状态,这时旋翼的总距和周期距是主要姿态控制手段,V形尾本来就作用有限。先进的电传飞控进一步缓解了V形尾的控制交联问题,但V形尾的减重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减重对V-280十分重要。飞机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由重量决定。重量增加不仅意味着结构用料增加,还使得翼展、翼面积、发动机功率等水涨船高。贝尔不仅在气动设计上用V形尾减重,还在结构上大量采用先进复合材料,成本可望比缩比MV-22降低30%。V-280将达到280节(52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超过JMR的最低要求;最大冲刺速度可达300节(560公里/小时)。航程可达2100海里(3900公里),有利于实现跨洋自部署砖场飞行。作战半径为500-800海里(930-1480公里),比现有的UH-60增加了一倍。换句话说,以韩国釜山为基地的话,可以远及沈阳;以台湾为基地的话,可以轻易涵盖上海-武汉-广州一线。设计最大起飞重量约30000磅(13600公斤),与CH-47相当。V-280的机舱尺寸与美军现行标准的UH-60相当,可搭载4名机组人员和11名士兵,或者外挂12000磅(5440公斤)挂载,比如一门M777榴弹炮。外挂飞行时速度降低到150节(280公里/小时),依然与常规直升机的无外挂速度相当。贝尔宣称,V-280比UH-60的速度和作战半径都增加一倍,大大增加了空中机动部队的作战能力,而较低的油耗则降低了后勤负担。

直升机搞好噪音控制就够了,高速化才是个发展方向
降低噪声和红外、可见光的隐身就足够了
海空时代 发表于 2015-9-15 10:49
直升机搞好噪音控制就够了,高速化才是个发展方向
一,直升机的噪声主要来自:旋翼、尾桨、发动机、减速器和传动系统等。外部环境的噪声(相对于机外的听众)主要来自旋翼和尾桨,而舱内环境噪声(相对于机内的飞行员)受主减速器齿轮啮合频率及其谐波产生的噪声和发动机的影响更大。
1.旋翼噪声分为旋转噪声、脉冲噪声和宽带噪声。
  (1)旋转噪声包括厚度噪声和载荷噪声,由桨叶旋转过程中的力和空气体积脉动所引起,在噪声的低频部分处于支配地位,声能主要分布在旋翼通过频率上。在低桨尖马赫数(0.5-0.7)时,载荷噪声占旋转噪声的主要部分。
  (2)脉冲噪声主要来源于桨涡干扰噪声(BVI)和高速前飞时由激波引起的脉冲噪声(HSI)。
  BVI噪声是幅值很高的脉冲声发射,一旦出现,将掩盖其他的噪声,BVI噪声的出现与直升机的飞行操纵状态有关,如高速前飞,带前飞速度下降等。
  HSI噪声一般是旋翼特有的,尾桨叶不会产生。
  (3)宽带噪声是桨叶上气流的随机脉动力引起,其声压时间历程连续分布,频率谱一般无突出的成分,声能主要分布在150-1000Hz范围。通常宽带噪声比其他噪声能量低的多,振幅小得多。
2.旋转噪声和脉冲噪声是旋翼噪声的主要来源。
尾桨噪声与旋翼噪声相似
  主要差别是一般不出现HSI噪声;由于尾桨转速比较高,厚度噪声非常严重;尾桨的气动环境比旋翼复杂,其谐波噪声的基频比旋翼高,生理感觉更强。从远场频谱特性来看,尾桨噪声仅次于旋翼。
3.发动机噪声
  现代直升机大部分采用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噪声由两部分组成:进气部分的压缩机噪声和排气部分的排气噪声。进气噪声由于压缩机的缘故为谐波噪声,而排气噪声为随机噪声。
4.减速器与传动系统噪声
  主要由齿轮啮合误差引起高频的啮合激振力,进一步引起机匣、支架等的结构振动,产生结构性噪声,此噪声为谐波噪声。
  综上所述,直升机的噪声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舱内环境。外部环境的噪声主要来自旋翼和尾桨,而舱内环境噪声受主减速器齿轮啮合频率及其谐波产生的噪声和发动机的影响更大。

二,直升机降噪技术
降噪技术可以分为被动噪声控制技术和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两种。  
1.被动噪声控制技术
对于旋翼噪声的解决方法是限制桨尖速度,采用先进的翼型和桨尖形状。降低桨盘载荷和桨尖速度、增加桨叶片数可以有效降低载荷噪声。厚度噪声主要与桨叶片数、旋转速度以及翼型参数(厚度、宽度)等因素有关,减小这些参数值可以降低厚度噪声。
ONERA和DLR 声学优化旋翼项目设计了用于4-6吨直升机的经过声学优化的旋翼(ERATO),其桨叶形状见图1。具体优化措施是:通过优化弦长的展向分布和采用双后掠减小涡的强度以降低BVI噪声;采用先进翼型减小翼型厚度,选择优化桨尖以减少厚度噪声和低频载荷噪声。ERATO旋翼与矩形桨叶的7AD旋翼(桨叶见图1)的试验结果比较显示HSI噪声降低3.6dBA,BVI噪声降低7.6 dBA,

欧直公司的中型双发直升机EC145采用了噪声优化旋翼和精确的转速控制规律来降低噪声。优化旋翼的一个设计参数是通过增加弦长,减小旋翼直径来减少桨尖速度使噪声辐射最小。另一设计参数是考虑翼型厚度,EC145旋翼在桨尖区有递减的外形厚度,以减小厚度噪声和HSI噪声。EC145还采用了经过高升阻比优选的OA4系列翼型和OA312翼型,以减小阻力马赫发散数提高超音速特性,使声辐射(特别是高速前飞时)减小。欧直公司为了研究桨尖形状的降噪潜力,在ATR项目中试验了4种不同的桨尖,结果表明抛物弦桨尖的减噪效果最高,特别是在临界下降(BVI噪声)和高速(HSI噪声)飞行状态。EC145桨叶外形见图3。EC145的旋翼转速控制可以在低速提供高一些的转速以便提高悬停和低速前飞的操纵性和性能,在前飞、起飞和接地提供低一些的转速,使噪声最小。
2.主动噪声控制技术
最近,为减振发展的高阶谐波控制(HHC)和独立桨叶控制(IBC)方法已经被研究用于减少旋翼BVI噪声。已经进行的采用HHC方法控制BVI噪声的旋翼风洞试验显示,用开环控制可减少约5-6dB。高阶谐波旋翼声学试验(HART)用开环控制BO-105旋翼,表明由于谐波输入降低了振动和噪声水平,进一步由飞行试验获得的噪声数据证实了此结果。在BO-105旋翼和UH-60旋翼上用IBC系统控制噪声的风洞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仔细选择开环控制输入可以降噪5-12dB,最近的闭环IBC控制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控制率的算法中应增加噪声水平作为目标函数,否则在主动控制减振同时噪声也许会增加。  对于主减速器的降噪可以在主减速机匣的支撑杆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形成主动支撑杆或智能支撑杆,以有效消减齿轮产生的啮合噪声,并且能适应直升机工作条件变化所带来的旋翼转速的变化。  直升机舱内还可以采用扬声器作为控制器的主动消声系统。
我们用31把35变得平庸啦,为啥我们不能用隐身武直再一次把美国忽悠瘸呢?
wwe313 发表于 2015-9-15 10:56
降低噪声和红外、可见光的隐身就足够了
国内已经开始研制智能旋翼系统,据说是可以大幅度降低螺旋桨的脉冲噪声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15 09:28
只是美帝的说法而已,也和这个机本身的问题有关系。

根据空军世界的那个帖子:
有没有可能是还是实验中的机子,突然用上,飞行员不熟悉?
独自401 发表于 2015-9-16 08:59
有没有可能是还是实验中的机子,突然用上,飞行员不熟悉?
不会,V22鱼鹰的培训并不同于普通的直升机,需要单独培训,上机的都是通过培训的,不会存在不熟悉的问题。
但V22确实存在设计缺陷吧,至少V22出现的危情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典型的就是那个涡流环问题。当然美帝经常干那种把责任推给飞行员的事情,比如F22之前的多次事故,后来查实是因为供氧系统出的问题,但之前都是飞行员的责任吧。
本来大有希望的还有波音的X50A蜻蜓验证机,但可惜还是无法解决验证中出现的问题。

见报道:
DARPA终止波音X-50A新概念航空器研究工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http://www.chinajungong.com  2006-09-12  中国航天信息中心
[美国《航宇日报》 2006年9月11日 报道]   美国波音公司曾按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授予的一份总值5180万美元的合同,先后研制了2架X-50A“蜻蜓”(Dragonfly)鸭式旋翼/机翼(Canard Rotor/Wing,CRW)验证机。在今年4月12日第2架验证机也出问题坠毁后(首架验证机于2004年3月在亚利桑纳州尤马试验场坠毁),使该项目在尚未进行任何一次转换飞行的情况下就再次陷入了无机可用的窘境。现在DARPA已经决定终止X-50A项目,波音公司将利用剩下的项目资金准备一项最后的研究,即综合有关这种CRW布局潜在价值的最终意见,这一工作预定将在今年秋末完成。  

  按DARPA的说法,第2架验证机坠毁的原因是其飞行控制系统在低速时的控制权限不够。X-50A所采用的机体设计,其俯仰力矩对空速和涡流强度非常敏感。在最后试飞时,在旋翼产生的涡流影响下,X-50A的机体上仰,而飞行控制系统无法使之恢复到常态,结果导致验证机坠毁。(张洋  责编洪山)
独自401 发表于 2015-9-16 08:59
有没有可能是还是实验中的机子,突然用上,飞行员不熟悉?
不可能,应该是接近后交战被击落了。
我有知识我自豪 发表于 2015-9-14 21:27
未来的高速直升机应该就叫神行太保
fVsOWCj.jpg
俄罗斯在加紧研发高速直升机 能飞500千米/小时
  《简氏防务周刊》2015年9月2日报道  俄罗斯正研制一种时速可达500千米/小时的新型高速直升机。该直升机全称为“俄罗斯先进商用直升机”,简称“雷切尔”(RACHEL),由米里设计局和卡莫夫设计局联合研制,计划替代当前广泛装备的米-8/17“河马”系列直升机,预计该直升机2022年左右开始生产。俄罗斯空天部队司令邦达列夫9月1日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表示,“雷切尔”项目目前顺利推进,首架原型机有望在2018年首飞。

  “雷切尔”项目由米里设计局和卡莫夫设计局联合开展。在“雷切尔”项目下,两者之前曾分别设计了米-38和卡-92直升机,作为米-8/17的替代机型。米-38的预期最大速度达320千米/小时,但其设计方案较为传统,与现有的米-8/17直升机非常相似。卡-92采用更加激进的共轴反向螺旋桨设计方案,最大速度据称可达400千米/小时。“雷切尔”直升机的构造尚未公布,但将吸纳米-38和卡-92两款直升机的设计元素。该飞机采用了卡莫夫设计局卡-92直升机的共轴反向螺旋桨设计方案,以确保其最高速度达500千米/小时。

  “雷切尔”是俄罗斯当前正计划研发的多型旋翼直升机之一,其最大速度可媲美贝尔公司生产的V-22“鱼鹰”倾转旋翼机(最大速度达509千米/小时),并承担与“鱼鹰”类似任务,旨在弥补俄军旋翼直升机能力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俄罗斯争夺国际市场上类似直升机的份额。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15 09:28
只是美帝的说法而已,也和这个机本身的问题有关系。

根据空军世界的那个帖子:
一直没有看明白,V280的发动机短舱在水平方向上固定,那旋翼怎么实现垂直向上或者水平向前转动的?发动机短舱上再安装一个机构?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5-9-17 13:13
一直没有看明白,V280的发动机短舱在水平方向上固定,那旋翼怎么实现垂直向上或者水平向前转动的?发动机 ...


发动机短舱的后半部分,应该是发动机部分是固定的;前面的旋翼和传动部分是可以旋转的,这样可以保证尾喷口始终都是和机身平行的。
也可以说是发动机和飞行传统结构是两个短舱,并不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图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QQ截图20150917131942.jpgQQ截图20150917131932.jpgQQ截图20150917131921.jpgQQ截图20150917131835.jpgQQ截图20150917131711.jpgQQ截图20150917131744.jpgQQ截图20150917131801.jpgQQ截图20150917131821.jpg
 V-280还是是倾转旋翼,但发动机短舱则是固定的,旋翼通过特殊机构倾转。这样避免了发动机短舱倾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倾转过程的转动惯量。当然,贝尔早年采用倾转发动机短舱并不是一时糊涂,这样做法尽管转动惯量大,但机械设计相对简单。发动机固定而旋翼可以无级倾转的机械设计十分复杂。传统的万向节只能倾转有限的角度;传统的伞齿轮可以实现动力传递的90度转向,但转向角度是固定的。在理论上,采用多级万向节可以实现大角度无级动力转向,但机械复杂度和可靠性都是极大的挑战,毕竟这要长期可靠地传递很大的功率。贝尔V-280动力转向机构的细节没有透露,这是V-280最大的关键技术。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5-9-17 13:13
一直没有看明白,V280的发动机短舱在水平方向上固定,那旋翼怎么实现垂直向上或者水平向前转动的?发动机 ...


发动机短舱的后半部分,应该是发动机部分是固定的;前面的旋翼和传动部分是可以旋转的,这样可以保证尾喷口始终都是和机身平行的。
也可以说是发动机和飞行传统结构是两个短舱,并不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图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QQ截图20150917131942.jpgQQ截图20150917131932.jpgQQ截图20150917131921.jpgQQ截图20150917131835.jpgQQ截图20150917131711.jpgQQ截图20150917131744.jpgQQ截图20150917131801.jpgQQ截图20150917131821.jpg
 V-280还是是倾转旋翼,但发动机短舱则是固定的,旋翼通过特殊机构倾转。这样避免了发动机短舱倾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倾转过程的转动惯量。当然,贝尔早年采用倾转发动机短舱并不是一时糊涂,这样做法尽管转动惯量大,但机械设计相对简单。发动机固定而旋翼可以无级倾转的机械设计十分复杂。传统的万向节只能倾转有限的角度;传统的伞齿轮可以实现动力传递的90度转向,但转向角度是固定的。在理论上,采用多级万向节可以实现大角度无级动力转向,但机械复杂度和可靠性都是极大的挑战,毕竟这要长期可靠地传递很大的功率。贝尔V-280动力转向机构的细节没有透露,这是V-280最大的关键技术。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17 13:15
发动机短舱的后半部分,应该是发动机部分是固定的;前面的旋翼和传动部分是可以旋转的,这样可以保证尾喷 ...
这么问吧,前半部分的旋翼和转动部分,怎么在后半部分不动的情况下,从水平向前状态转到竖直向上状态,一直觉得很神奇,这玩意是机械结构,又不像小JJ是肉的可以自己树起来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5-9-16 09:31
不可能,应该是接近后交战被击落了。
这是那个《刺杀拉登》电影里的情节,不过那里面说是用普通海鹰直升机然后利用联合星的电子对抗能力。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5-9-17 13:23
这么问吧,前半部分的旋翼和转动部分,怎么在后半部分不动的情况下,从水平向前状态转到竖直向上状态,一 ...
这个还是贝尔的技术机密,只能看图知道发动机短舱和旋翼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短舱,通过多级万向节传统,具体是怎么保证如此高功率的传统而且保证使用可靠性,就是美帝的牛逼之处了。
话说,这个结构是V280非常非常关键的地方(另一个是V型尾翼和解决双涡流的问题)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17 13:15
发动机短舱的后半部分,应该是发动机部分是固定的;前面的旋翼和传动部分是可以旋转的,这样可以保证尾 ...
“V-280动力转向机构的细节没有透露,这是V-280最大的关键技术。”

没那么神秘吧,四个伞状齿轮就解决无级动力转向问题了,自己画一下就知道了。两个伞状齿轮尖头朝外背对背,中间用轴连接,轴固定在机翼上(注意照片中发动机跟螺旋桨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中间间隔的那一段应该就放的是背对背尖头朝外的伞状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