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预告,闪电战的萤火虫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9:12:24
刚看到的,觉得好快呀刚看到的,觉得好快呀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
点击以下商城链接 均可 购买:
即将上市
丛书系列:战史系列
作者:王法 编著
装帧:平装、哑粉纸
页数:336页
开本:16开
书号:
作者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等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4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其历史渊源、研制、发展、生产编制等技术发展史,重点分析其炮塔、弹药储备、坦克炮与炮弹、辅助武器、通信设备、装甲防护、机动性、型号等技术参数。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中后期的西方盟军坦克令人产生了“火力贫弱”的印象。英军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是个反例。一旦其他型号的英军坦克陷入了与德军重型坦克的鏖战而叫苦不迭时,“萤火虫”中型坦克就成了“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萤火虫”中型坦克是美英盟军技术交流与联合的产物。英军将皇家兵工厂的杰作--17磅炮,安装在了通用性极佳的美制M4系列中型坦克上,成就了二战时期M4/“谢尔曼”系列战车中最著名型号——“萤火虫”的诞生。面对希特勒的“虎豹军团”时,穿盔彻甲的17磅炮使英军装甲兵有了反戈一击的机会。在诺曼底战役前两个月的战斗中,“萤火虫”是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在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登陆安特卫普之前,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都没有如此强劲的火力。
当然,这种名声在外的武器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上,“萤火虫”中型坦克是“临时抱佛脚”的过渡性产物,存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缺陷。其拥有摧毁德军重型装甲目标的能力,但并不具备抵御德军反坦克火力打击的能力。因此,可以称其为“虎豹杀手”,却很难称其为“虎豹克星”。毕竟,“有能力对抗”不等于“克制”。另一方面,战场上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在实战中忠实地完成了“猎杀虎豹”的任务,在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中,生动地演绎了一幕幕交织着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武器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武器背后有着研制、设计、指挥和操纵武器的人。武器永远冰冷无情,是有血有肉的人赋予其生命。由于种种原因,二战时期的西方盟军未能像德军那样产生数量如此多、战绩如此惊人的装甲王牌。在“萤火虫”中型坦克的车组中,能够取得击毁几辆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绩,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战绩“含金量”可能更高。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是甲坚炮利的“虎豹军团”,绝非德军所面对的“软柿子”可比。
至今,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已经结束70载。博物馆中的“萤火虫”型坦克,与当年的“战友”和“敌手”陈列在一起,成为了纪念那场史诗与浩劫的无言丰碑。17磅炮黑洞洞的炮口依然指向远方、指向天际、指向诺曼底,仿佛垂暮的老兵在回想那段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那年夏天,寻歼“虎豹”,直捣黄龙,进击第三帝国!
目录
■ 前 言
■ 前“萤火虫”时代
    英军坦克炮与隆美尔的影响
    17磅炮
    失败的“挑战者”
    他山之车
         M4
         M4A3
         M4A4
        “灰熊”1型
■“萤火虫”的研制与发展
   “萤火虫”的摇篮
   “萤火虫”的研制
         炮 塔
         弹药储备布局
         坦克炮与炮弹
         辅助武器
         通信设备
         装甲防护
         机动性
         “萤火虫”的命名
         型号区别与辨认
    “萤火虫”的生产与编制
         产量之谜
         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编制
         “萤火虫”编制
         配发与装备
         战 术
         车组乘员
■ 美军的“萤火虫”
    固步自封
    伸手求援
    美军“萤火虫”测试
■ 现存的“萤火虫”
■ 参考文献
文摘
对于在北非战场上饱受德军反坦克炮之苦的英军装甲兵来说,美军75毫米坦克炮无异于一剂解药。据此,英国陆军部决定研制与美军75毫米坦克炮类似的武器。
最初,英军从损毁的“谢尔曼”上卸下火炮,安装进“丘吉尔”Mk 4型步兵坦克的炮塔,取代其6磅坦克炮,再将炮塔安装在“丘吉尔”Mk 3型和Mk 4型步兵坦克的底盘上。首批48辆的改装是在北非进行的,因此其被定型为北非75毫米炮型“丘吉尔”步兵坦克(Churchill NA75)。1944年3月至6月,英军共改装了200辆该型坦克。
同时,英军也不满足于在损毁的“谢尔曼”上卸装坦克炮。英国皇家兵工厂在6磅坦克炮的基础之上进行扩膛,研制出75毫米Mk 5型坦克炮--亦称75毫米Mk 5A型坦克炮,装备“丘吉尔”Mk 4型、Mk 6型和Mk 7型步兵坦克以及“半人马”Mk 3型巡洋坦克(Centaur Mk III)、“克伦威尔”Mk 4型、Mk 5型和Mk 7型巡洋坦克。
75毫米Mk 5型坦克炮炮管长度为口径的36.5倍(2.74米),可以发射M72型实芯穿甲弹、M61型被帽穿甲弹和M46型高爆弹,且与美制75毫米M2型和M3型坦克炮弹药通用。M72型实芯穿甲弹与美军同型号弹药无异,M61型被帽穿甲弹则没有像美军同型号弹药那样装有爆炸药,因此是纯粹的“穿甲弹”,而非“穿甲高爆弹”。M46型高爆弹重14.9磅(6.76公斤),炮口初速624.84米/秒,可以配用M48型引信或M54型引信;M48型引信可以设定为瞬时碰炸或延迟爆炸模式,即使瞬时碰炸模式的设定出现故障,高爆弹也会在延迟后发生爆炸;M54型引信可设定多种延迟爆炸模式,高爆弹一旦发射,引信即开始燃烧。其爆炸装药有3种模式:1.49磅(0.68公斤)TNT炸药,1.36磅(0.62公斤)50/50(50%TNT炸药与50%硝酸铵)的“阿马托”炸药(Amatol)或1.52磅(0.69公斤)“特里莫奈特”炸药(Trimonite)。
就高爆弹威力来看,75毫米Mk 5型坦克炮与美制75毫米M3型坦克炮持平,大于美制76.2毫米M7型坦克炮、英军6磅坦克炮和17磅坦克炮。但是,其穿甲弹能力平平,与美制75毫米M3型坦克炮相当,尚不如6磅坦克炮。而且,由于英军M61型被帽穿甲弹没有爆炸药,因此其击穿装甲后的杀伤后效不如美军的M61型被帽穿甲弹。
尽管如此,被隆美尔的战术和美制75毫米坦克炮的反制能力鬼迷了心窍的英军装甲兵还是毅然决然地将各型坦克上的6磅坦克炮撤下来,换装仿造自美军75毫米坦克炮的75毫米Mk 5型坦克炮。对此,美军装甲兵也颇为欣喜,认为自己对坦克的定位得到了肯定和印证,因而对现有的作战教义更加深信不疑。
不同的是,英军装甲部队明白,德军坦克的装甲一定会不断加厚。除了提升高爆弹威力,坦克炮的穿甲效能亦不能忽视--17磅反坦克炮因而转身为坦克炮。英军装甲兵与美军装甲兵对坦克炮的发展和选择,就此分道扬镳。
与英军坦克的设计相比,英军皇家炮兵对未来战争的思考就要高瞻远瞩得多。
1940年11月21日,英军皇家炮兵首次提出了研制17磅反坦克炮的技术需求。此时,距离6磅炮进入量产还有一年时间,德军甚至还没有任何战斗全重超过30吨的量产型坦克问世。根据情报,德军已经开始研制能在2000码(1828.8米)距离上击穿80毫米装甲的75毫米反坦克炮,这更加刺激了英军研制新型反坦克炮的决心。
本质上,需要什么样的反坦克炮,应取决于面对什么样的敌军坦克,而不是敌军装备什么样的反坦克炮。毕竟,反坦克炮的目标是敌军坦克,而不是反坦克炮。如果没有相应的敌军坦克,那么装备威力过大的反坦克炮反而成了浪费。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反坦克炮。小巧的37毫米M3型反坦克炮,从1941年一直用到1945年,始终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压力,因为日军坦克的装甲始终薄弱。二战末期,少量投入太平洋战场的57毫米M1型反坦克炮反而遭到美军步兵的唾弃。对于太平洋战场的环境来说,这种反坦克炮过于笨重,而且其穿甲效能用于打击日军坦克实在多余。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军研制17磅反坦克炮的“导火索”似乎显得有些“不健康”。然而,正是这种急迫的心态,以及对德军坦克装甲不断加厚保持的敏感度,使英军及时装备了足以对抗德军重型坦克的利器。
1941年4月15日,英军军械评议委员会在伦敦的英国供给部召开会议,讨论6磅坦克炮和6磅反坦克炮的升级换代计划。英国陆军部、皇家装甲兵和皇家炮兵的代表都参与了会议。
会议明确:“新型火炮与2磅炮和6磅炮一样,是兼为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武器;牵引式反坦克炮应该装有传统的两分式大架,水平射界60°;能够在800码(731.52米)击穿120毫米至150毫米厚装甲,以应对传说中正面装甲厚达150毫米的德军新式重型坦克。”
根据估计,只有3英寸(76.2毫米)口径的火炮,发射17磅(7.71公斤)重的炮弹,炮口初速达到2700英尺/秒(822.96米/秒),才可能符合这样的标准。最初,英军希望用现有型号的火炮进行改进。这样能够使新式武器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实战,并降低成本。3英寸20英担高射炮(QF 3 inch 20 cwt AA gun)一度成为考虑对象,但各种改进方案最终被否决了。英军只能在仓促之中设计新型17磅反坦克炮。
此时,17磅反坦克炮几乎是盟军阵营中唯一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正面装甲的反坦克炮,对抗三号和四号中型坦克更是不在话下。但是,牵引式反坦克炮只能用于静态阵地防御战,无法用于机动作战。牵引车拖拽着17磅反坦克炮,在战场上一路狂追德军坦克的场面是无法想象的。即使将其安装在机动车辆或装甲战斗车辆的底盘上,改装为坦克歼击车或自行反坦克炮,也只是造就了用于机动防御作战的武器。如果想要在进攻作战中,以17磅炮对抗德军重型装甲目标,就必须将其安装在坦克上。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如17磅炮这样无坚不摧的利器,也应该安装在与之匹配的坦克上。然而,正是这个问题,让英军一筹莫展。
英军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的布莱迪少校认为,将17磅炮安装在坦克上,“谢尔曼”才是最佳选择。然而,17磅炮的驻退系统尺寸太大,“谢尔曼”炮塔的内部空间容纳不下。布莱迪少校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对此进行研究,因此他采用了看似“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将17磅炮固定在火炮护盾上,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会被坦克车体吸收,悬挂亦能起到缓冲作用。最初,对于布莱迪少校进行的这项非官方的研究,军方只是简单地表示允许,并没有反对。或许这是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也可能永远不会进行实际应用,而且谁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才能制造出这样的坦克。
1943年6月,威瑟里奇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他毫不掩饰对美军坦克的喜爱和赞美,尤其是“谢尔曼”。英军迫切需要既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高爆弹的坦克炮,“谢尔曼”不仅能满足这项需求,而且综合性能远在“格兰特/李”之上。经过了诺克斯堡的“洗脑”后,威瑟里奇将首要关注点放在了坦克炮的高爆弹发展上。但是,在关注高爆弹威力的同时,他也关注坦克炮穿甲效能的改进。在结束了美国的访问后,他想回到埃及的英军中东炮术学校。没想到的是,自己却被调回到了卢沃斯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
威瑟里奇回到卢沃斯时,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对“挑战者”的抱怨方兴未艾。他看过了这个丑家伙之后,立即加入了众口一辞的“吐槽”行列中。威瑟里奇中校认为,17磅炮就应该安装在“谢尔曼”上,哪怕需要设计全新的炮塔,也在所不惜。
登录 或 注册 发 布
︽ 隐藏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在盟军诺曼底登陆行动(西北欧战区)、意大利战区的作战情况,以及二战后服役情况等,记录了其进击第三帝国的光辉战史。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中后期的西方盟军坦克令人产生了“火力贫弱”的印象。英军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是个反例。一旦其他型号的英军坦克陷入了与德军重型坦克的鏖战而叫苦不迭时,“萤火虫”中型坦克就成了“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萤火虫”中型坦克是美英盟军技术交流与联合的产物。英军将皇家兵工厂的杰作--17磅炮,安装在了通用性极佳的美制M4系列中型坦克上,成就了二战时期M4/“谢尔曼”系列战车中最著名型号--“萤火虫”的诞生。面对希特勒的“虎豹军团”时,穿盔彻甲的17磅炮使英军装甲兵有了反戈一击的机会。在诺曼底战役前两个月的战斗中,“萤火虫”是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在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登陆安特卫普之前,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都没有如此强劲的火力。
当然,这种名声在外的武器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上,“萤火虫”中型坦克是“临时抱佛脚”的过渡性产物,存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缺陷。其拥有摧毁德军重型装甲目标的能力,但并不具备抵御德军反坦克火力打击的能力。因此,可以称其为“虎豹杀手”,却很难称其为“虎豹克星”。毕竟,“有能力对抗”不等于“克制”。另一方面,战场上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在实战中忠实地完成了“猎杀虎豹”的任务,在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中,生动地演绎了一幕幕交织着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武器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武器背后有着研制、设计、指挥和操纵武器的人。武器永远冰冷无情,是有血有肉的人赋予其生命。由于种种原因,二战时期的西方盟军未能像德军那样产生数量如此多、战绩如此惊人的装甲王牌。在“萤火虫”中型坦克的车组中,能够取得击毁几辆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绩,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战绩“含金量”可能更高。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是甲坚炮利的“虎豹军团”,绝非德军所面对的“软柿子”可比。
至今,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已经结束70载。博物馆中的“萤火虫”型坦克,与当年的“战友”和“敌手”陈列在一起,成为了纪念那场史诗与浩劫的无言丰碑。17磅炮黑洞洞的炮口依然指向远方、指向天际、指向诺曼底,仿佛垂暮的老兵在回想那段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那年夏天,寻歼“虎豹”,直捣黄龙,进击第三帝国!
目录
■ 前 言
■ 屠虎驱豹、驰骋欧陆
    登陆日之战
    血染的六月
    七月流火
    冲出诺曼底
         1944年6月至8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陷入泥泞
         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烽火亚平宁
         意大利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直捣狼穴
         1945年2月至终战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萤火虫”的战后服役生涯
    在黎巴嫩重浴战火
    远赴南美
■“萤火虫”彩绘
■ 参考文献
文摘
登陆日之战
“萤火虫”是针对德军重型坦克设计的坦克。然而,在诺曼底战役中首次参战的“萤火虫”需要完成的首个任务,却是与其设计目的大相径庭的火力支援任务--摧毁海岸上的德军钢筋混凝土工事。
以“萤火虫”炮击德军碉堡的任务,更多带有试验性色彩。1943年5月,就在布莱迪少校还在努力钻研如何将17磅炮安装在“谢尔曼”的炮塔里时,英军就使用牵引式17磅反坦克炮进行了轰击钢筋混凝土目标的试验。在位于泰晤士河河口湾北岸的舒博里内斯炮兵试验场上,英军调集了6门17磅反坦克炮,发射穿甲弹,轰击2.28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在众多观察员中,有卢沃斯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的奥罗克中校(O'Rorke)。在这里出现了他的身影,就表示英军皇家装甲兵对此很感兴趣。
17磅反坦克炮开火时产生了严重的视障。当烟雾和沙尘散去后,试验结果使很多观察员感到沮丧。穿甲弹击穿了土墙,在上面打出了一个倒三角形的缺口,但用于加固的钢筋网仍然存在。观察员们对试验结果产生了怀疑--打开的缺口在墙基处过窄,坦克能否通过?碎裂的墙体在缺口处形成的瓦砾,是否会挡住坦克的通过?尚存的钢筋网,坦克能否冲破?当时,英军并没有准备坦克进行跟进试验。上级要求,下次进行试验,要调一辆“丘吉尔”步兵坦克来,看看其能否开过去。但是,是否进行过进一步试验,就不得而知了。
1944年6月3日,在英国南安普敦码头的街道上,加军第1轻骑兵团团部和C中队的坦克正在排队等待登上坦克登陆艇。21岁的多伦多人、炮手拉尔夫·伯利(Ralph Burley)正在坦克旁边闲逛。此时,军官走过来发话:“这辆坦克不参加登陆日的战斗。”
伯利和战友感到“很受伤”。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现在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军官简短地告诉他们,他们的坦克将被调走,作为团后备梯队,在登陆行动完成后,再登陆法国。
得知了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之后,军士长走来告诉他:“你可不是没差事了。你要跟着欧文中尉,他将去指挥两辆安置在坦克登陆艇上的17磅炮型谢尔曼。你,还有那三个家伙,得去负责弹药的事。”
B中队的弗莱明·拉德·欧文中尉(Fleming Ladd Irving)负责这次特殊的行动。有2辆安置在坦克登陆艇艇艏的“萤火虫”,1辆由欧文中尉亲自指挥,1辆由兰姆中士(Lamb)指挥。这2辆“萤火虫”的任务是炮击法国滨海库尔瑟勒地区(Courseulles-sur-Mer)的德军炮台。欧文告诉伯利等4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坦克后面,将炮弹不断传递给装填手。欧文讲解了传递炮弹任务的细节,从而保证当坦克完成炮击任务之后,能够立即在满载弹药的情况下登陆。
1944年6月7日,在与北新斯科舍高地人团(The North Nova Scotia Highlanders)一起向卡昂西郊的卡尔皮屈埃(Carpiquet)机场推进过程中,加军第2装甲旅舍布鲁克燧发枪团与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第12装甲团第2营的四号坦克爆发了激战。
14时左右,舍布鲁克燧发枪团B中队长乔治·马洪少校(George Mahon)的座车在整个纵队领头前进。一发德军穿甲弹击中了其炮塔上的手枪射击孔,马洪少校的胳膊被打碎了。副中队长梅里特·贝特曼上尉(Merritt Bateman)刚接过指挥权,其座车紧接着也被击中了。当他反应过来时,自己已经躺在了地面上。至于是被从坦克中炸出来的,还是自己跳出来的,他已经记不清了。唯一知道的,其座车此时已经变成了燃烧的地狱。驾驶员逃了出来,但炮手和装填手已经在坦克中阵亡了。
贝特曼上尉跑到了最近的一辆坦克上,命令部队后退,先撤出德军的反坦克陷阱。他撤到一栋小楼中清点B中队的兵力情况,发现只剩下了10辆坦克。他将这10辆坦克重组为两个分队,第1分队和第4分队残部的4辆坦克由斯蒂夫斯中尉(Steeves)指挥,第2和第3分队残部的6辆坦克由诺曼·戴维斯中尉(Norman Davies)指挥。
没开出多远,戴维斯中尉的部队就遭到了德军反坦克炮和榴弹炮的猛烈射击。他忽然发现,其他坦克都不见了,只剩他这一辆孤零零的“萤火虫”在前进:
“在左侧1000码(914.4米)之外,有7、8辆德军坦克。我停下来,用17磅坦克炮开火,击毁了德军2辆坦克。然后,我继续前进,再停下来开火,又击毁了一辆。
接下来,所有的炮火似乎都奔我这个‘出头鸟’来了。我军坦克正全速从后方向我赶来,左侧的德军坦克正在向我开火。我的左侧和后方,炮口焰此起彼伏,75毫米穿甲弹的曳光弹道纵横交错。
我再次开进,结果在瓶颈路段遭遇了坦克陷阱。在那里,道路被巨大的圆木拦住了。随后,我四周的坦克都被击中并燃烧了起来,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前方和右侧各有一辆坦克被击毁,炮弹将整个地区的树都打断了。我决定率领第2和第3分队剩下的坦克撤退。当时,第1分队正在掩护我们的侧翼,斯蒂夫斯中尉的座车就在几码之外炸成了火球。”
由于电台被打坏,戴维斯中尉只好打开舱盖,疯狂地向其他3辆“谢尔曼”挥动手臂,示意他们向北新斯科舍高地人团后方的制高点集结,等待旅部的进一步命令。
9月17日,英军发起“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Garden),计划夺取荷兰境内的数座莱茵河大桥,进而攻入德国本土。英军禁卫装甲师将在“花园”行动中担任第2集团军攻势的先锋。
爱尔兰禁卫团第2装甲营B中队的伯蒂·考恩代理中士(Bertie Cowan)是位传奇的“萤火虫”车长。他的“萤火虫”绰号“神炮手迪克”(Deadeye Dick)。9月17日,在一座农场附近,他的座车击毁了德军第559重装甲歼击营的一辆三号突击炮。不顾可能存在的德军步兵进行的伏击,他指挥“萤火虫”开了上去,俘虏了从三号突击炮中爬出来乘员。他命令他们坐在“萤火虫”的发动机舱盖上,将他们带回了英军阵地。
9月18日,在阿尔斯特(Aalst)外围,英军王室禁卫骑兵团(Household Cavalry)发现了一辆三号突击炮。考恩代理中士的“萤火虫”再次开了上去,发射了5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随后,王室禁卫骑兵团的装甲侦察车开了上去,才发现三号突击炮已经因为履带脱落而被德军遗弃了。
9月20日,爱尔兰禁卫团第2装甲营B中队在奈梅亨发现远处的德军炮兵正在用一匹白马拖拽一门反坦克炮。考恩代理中士接到命令,上级要求他击毁那门反坦克炮。他回答:“我这就去,但是我不想伤害那匹马。”他的指挥官埃迪·泰勒(Eddie Tyler)警告说:“别耍花样,用高爆弹。”
“神炮手迪克”号“萤火虫”开炮,击毁德军反坦克炮,那匹白马毫发无损地站在园地。考恩代理中士承认,他的“萤火虫”发射的是一发穿甲弹,而没有使用高爆弹。他申辩道:“长官,如果伤到那匹马,那多可惜啊!”
在实战中,意大利战场的“萤火虫”并不是总能遭遇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就更不用说与“虎”式坦克或“黑豹”一决高下的机会了。17磅坦克炮的穿甲效能少有用武之地,射程远的优势却成了备受青睐的特点。在没有装甲目标可打时,远程火力支援、火力侦察、干扰性炮击、试探性炮击,什么“打杂”的任务都得干。
1945年4月,在皮拉斯彻洛(Pilastrello),英军第6装甲师第17/21枪骑兵团的一辆“萤火虫”发现了一辆坦克。此时,战争已经濒临结束。大概是觉得再不干掉什么德军装甲目标,就没有战绩可言了,这辆“萤火虫”二话不说就开了一炮。这发炮弹幸好没有命中,因为它瞄准的目标是一辆美军坦克。这可能是二战中英军第17/21枪骑兵团发射的最后一发炮弹。
对于意大利战场上的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来说,与西北欧战场最明显的不同点,就是他们从来没用过“萤火虫”这个名字。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装甲兵对其只有两种称呼--“打孔器”、17磅炮型“谢尔曼”。多年之后,意大利战场上归来的英军与英联邦军队老兵与西北欧战场上的战友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他们惊讶地发现,西北欧战场的战友将这种坦克称为“萤火虫”。尽管说起来很别扭,而且内心不太认可这个闻所未闻的名字,但他们还是遵从了大众对这种坦克的普遍称呼,称其为“萤火虫”。
在意大利战场的首次亮相,“萤火虫”就遭遇了“黑豹”。加军一辆“谢尔曼”的下士车长发现了300码(274.32米)外有一辆“黑豹”。他将目标指示给副分队长,并向其发射了一发75毫米穿甲弹。副分队长的炮手报告,17磅坦克炮已经瞄准了“黑豹”,炮塔正跟随“黑豹”的前进而慢慢转动。坦克开火时,炮塔已经转动了30°夹角,发射的4发穿甲弹全部命中目标。“黑豹”被击毁,但并未爆炸起火。为了防止德军回收,加军步兵巡逻队在夜间摸了上去,将其付之一炬。
这辆“黑豹”的残骸至今仍可以在保加利亚(Bulgaria,不是国名,而是意大利地名)看到。坦克上有2个弹孔和3个炮弹凿痕。其中,有1个弹孔在炮管侧面,距离防盾76.2毫米,但在炮管另一侧的对应位置却没有穿出来的弹孔。炮弹的入射角为60°法线角,因此炮弹很可能顺着炮闩打进了炮塔里。另1个弹孔位于炮塔侧面。
容我来补图

作者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等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4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在盟军诺曼底登陆行动(西北欧战区)、意大利战区的作战情况,以及二战后服役情况等,记录了其进击第三帝国的光辉战史。

目录

■ 前 言



■ 屠虎驱豹、驰骋欧陆

    登陆日之战

    血染的六月

    七月流火

    冲出诺曼底

         1944年6月至8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陷入泥泞

         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烽火亚平宁

         意大利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直捣狼穴

         1945年2月至终战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萤火虫”的战后服役生涯

    在黎巴嫩重浴战火

    远赴南美

■“萤火虫”彩绘

■ 参考文献

剩下的太长我就不贴了


手机发不了图,谢谢补图,这次可真快,不过估计要和卡西诺一个价,

手机发不了图,谢谢补图,这次可真快,不过估计要和卡西诺一个价,
现在比较流行技战史,不过这样还挺新颖的,挺喜欢这种风格。
我其实更想看看谢大馒头的著作,没想到一个萤火虫都能写成上下两本了...

折剑头 发表于 2015-8-26 15:13
我其实更想看看谢大馒头的著作,没想到一个萤火虫都能写成上下两本了...


这一本上市要到九月中旬了,似乎是接着m3的一个系列,不知道还有后续没有。
折剑头 发表于 2015-8-26 15:13
我其实更想看看谢大馒头的著作,没想到一个萤火虫都能写成上下两本了...


这一本上市要到九月中旬了,似乎是接着m3的一个系列,不知道还有后续没有。
我其实更想看看谢大馒头的著作,没想到一个萤火虫都能写成上下两本了...
萤火虫挺有特色的,作者把m3都写了一本,看他资料整理和分析能力是很不错的。
要是没图 岂不是更对不宽裕的我 有强大吸引力
要是没图 岂不是更对不宽裕的我 有强大吸引力
看不懂。。。。,,
这样一件装备能写成上下两册?!!!
单说封面,还是觉得彩色的效果好一些。
这样一件装备能写成上下两册?!!!
萤火虫的作战经历很复杂,估计还有介绍谢尔曼的车体,这就好几种型号,还有炮塔,武器系统,分析,这么多也是情理之中。
glider 发表于 2015-8-26 16:33
这样一件装备能写成上下两册?!!!
这样一件装备不能写成上下两册?!!!
hkvp 发表于 2015-8-26 15:51
要是没图 岂不是更对不宽裕的我 有强大吸引力
对更多宽裕的人就没有吸引力了
glider 发表于 2015-8-26 16:33
这样一件装备能写成上下两册?!!!
您还真说对了,就是上下两册。如果我说这篇稿子是23万字呢?会不会有“这样一件装备能写23万字”?
23万字还不算闪社加工之后加上的文字,算上的话那就更多。其实23万字用一本也能出版,但还有图片呢对吧?
一件装备为什么不能上下两册呢?肯研究,肯挖掘,上下两册又岂止是顶点?
就这样,萤火虫我依然觉得还挖得不够深,还是缺乏更多的资料。
可看见黑客了  坦白的说 我喜欢文字  和简单的线条图  战场写真吗 我到现在也不想买  黑客你是和股民辩论过了
要是萤火虫 能写进兵器专题 那就太好了  性价比高
现在买书很少了  不过东线一样2本   我现在主要考虑自己的不可预知的未来了
内页看看啦 光这些!
您还真说对了,就是上下两册。如果我说这篇稿子是23万字呢?会不会有“这样一件装备能写23万字”?
23万 ...
一般配图和图注是你自己弄还是杂志社处理,还有后续的计划吗,方便的话透露一下


好吧,身为作者,我还是说两句吧。感谢楼主和其他几位帮忙贴图做宣传的网友,谢谢你们的支持。

我先吐个槽:
    我说,那个指文网站的管理人员吧,咱能不能改改我那个作者简介啊。《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之前,确实一共发表过47万多字。现在你们都在宣传《屠虎驱豹》了,这字数是不是得算上《挡车之螳》啊?就算不知道这本书的字数,问一下总可以吧?就算网站编辑对作者简介的内容是复制粘贴和修改来的,那我在你们这儿出了10本书的话,字数也还都是47万多呗?《挡车之螳》原稿是18万多字,算上期间发表过的其他文字,你这作者简介里好歹改成共发表过67万多字好吧?


刻薄的吐槽结束,说正事儿。

没错,萤火虫这本书的总字数是23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写过的最长的书稿了。要说一本书能容纳下23万字吗?我觉得能。但是,闪社在制作这本书时,也非常用心,给文章增配了很多图片。其实我已经提供了645张图片了,但闪社又挖掘到了更多的好图,可谓已经精益求精。所以,这本书也就分成了两册。

最初,我给这本书起的名字是《自古英雄驱虎豹——英国“萤火虫”式中型坦克》。但是,闪社说《自古英雄驱虎豹》这个名字太长了。我就只好换成了现在的名字。其实,我是很不情愿的。因为《屠虎驱豹》这个名字,我打算以后写二战美军坦克歼击车的单本时,再用。把它用在萤火虫身上,美军坦克歼击车我就想不出来什么好名字了......不要问我二战美军坦克歼击车那个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出,我只能说现在只是打算而已,就算写也是遥遥无期的事儿...... 当然,其实还有更坑的名字——闪社的老总原打算给这本书的名字改成类似《长鼻子谢尔曼的战争记事簿》这样的名字,具体的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有长鼻子这几个字。屠虎驱豹也被认为是大概有“抢”的感觉......而我认为长鼻子太难听了,完全突出不了萤火虫的作用也没有任何气势,坚决没有同意。唉,闪社这个哈德的倾向啊,我真是无力吐槽......

呃,说到这个定价么。这个......这个......呃......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闪社透露给我的消息。当时,这两本每本的定价已经是79.8元了。两本加在一起,差4毛钱,160元...... 就算网上打折,也得100多元吧.......
作为作者,我也觉得好贵啊.......如果以后定价有修改,那不怨我啊,我现在也都是“听说”,“听说”而已。


下面贴一下原稿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前“萤火虫”时代
英军坦克炮与隆美尔的影响
17磅炮
失败的“挑战者”
他山之车
M4
M4A3
M4A4
“灰熊”1

第二章、“萤火虫”的研制发展
“萤火虫”的摇篮
“萤火虫”的研制
炮塔
弹药储备布局
坦克炮与炮弹
辅助武器
通信设备
装甲防护
机动性
“萤火虫”的命名
型号区别与辨认
“萤火虫”的生产与编制
产量之谜
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编制
“萤火虫”编制
配发与装备
战术
车组乘员

第三章、屠虎驱豹  驰骋欧陆
登陆日之战
血染的六月
七月流火
冲出诺曼底
陷入泥泞
烽火亚平宁
直捣狼穴

第四章、美军与“萤火虫”的那些“破事儿”
固步自封
伸手求援
美军“萤火虫”试验

第五章、最后的“萤火虫”

第六章、彩图部分

第七章、现存的“萤火虫”


与现在公布的发行版相比,目录肯定是进行了修改。我最初的逻辑是把美军萤火虫放在二战战史的后面,因为前面写了萤火虫在实战中时如何的重要,才能突出美军没有萤火虫所造成的窘境。不过,大概是因为技术和战史要分两本,如果把美军萤火虫与战史放在一本,会造成两本厚度的不平均,本来技术的部分就没有战史多,所以才将美军萤火虫与技术部分放在了一起。其实也有道理,因为美军萤火虫部分有个试验,那是纯技术内容。

另外,闪社编辑之后,也对一些概念进行了修改。比如,我写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在闪社那里被改成了M4/“谢尔曼”等等。按照闪社的分析,这些不同的写法,在概念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而我大抵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无论对错的内容,我一般也就遵循编辑方的意见了。包括一些部队的名称,闪社也有闪社的译法,而潘学基大神认为其实都可以,只不过是习惯不同。这些问题,敬请以后的读者注意。

或许有人会疑问,一个萤火虫,能写23万字吗?很抱歉,只要你愿意挖掘,完全能,但就看你能不能付得起那个辛苦。
我不敢说这本书会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有,请指正批评。我也不敢说,这本书上来就写的是萤火虫,因为毕竟这个东西是17磅炮和谢尔曼结合的产物,得先把组成部分写明白。当然,如果读者打算在这本书里找“谢尔曼全史”,那恐怕您要失望了。我只可能在进入萤火虫的介绍之前,写一下所有曾改装过萤火虫的谢尔曼型号,哪怕是改装量很少的型号,但没有改装过的型号我是不会写的。如果我那样写,就相当于给书稿注水,这是我看不起的行为。有一些被称为“老师”的作者,注水成风,一篇写武器的文章先铺垫个N多字的国际环境、政治背景,或者短时间内出版大量粗制滥造的军事书。这跟骗稿费没什么区别,这样的事儿我做不出来。那有人说啦~ 你这么高尚,有本事不要稿费?——不要稿费我当然不至于,但是国内写这个,能坚持下来的,首先都是凭兴趣,稿费都是副产物或者第二位的。如果真想赚钱,谁会用这么辛苦又低效的方式?无论如何,我不能昧着良心去写一本疏于考证、误人子弟、严重注水的书。如果说,我有考证错的地方,那是我考证错了,但绝不是没考证。

所以,如果有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技术部分,发现开篇写的并不是萤火虫,而是英军坦克炮的发展、隆美尔对此的影响、17磅炮和谢尔曼,那么希望您不要以为这是在充数。这部分的字数,只有3万字左右,在这本23万字的书稿中,只占很少的部分,而且它一定有助于您对后来萤火虫的诞生,以及英美对坦克炮发展的分歧等问题的理解。

接下来就是技术部分、编制部分和战术部分,这部分文字更多,具体的不细说,读者看了就知道。

然后就是战史。说实话,我本人其实更感兴趣的是战史,技术部分是没办法绕过去的,硬着头皮写的,毕竟写的是一种武器。
那么,萤火虫的战史,好不好写呢?
坊间的爱好者都喜欢虎式坦克。我觉得这个东西的战史其实是好查找的,因为虎的编制是独立营。除了早期混有少量3号,剩下都是虎,混3号的时代,数量较少的虎,都能精细到编号了。后来,大部分的虎营,都是一个营全是虎。查找和编写这个营的历史,就是在写这个武器。有据可查,战史就好写。

但是,萤火虫就不是这样。这个东西是和谢尔曼或者克伦威尔混在一起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1个分队(排)里1—2辆萤火虫,剩下都是谢尔曼或克伦威尔。
怎么把一个装甲师、装甲旅、装甲营、中队或分队中的萤火虫挑出来呢?
如果读者以为,那战史里不会写清哪个是萤火虫发生了什么,哪个是谢尔曼发生了什么,那您就太天真了。
首先,很少有战史会写这么详细,很多官方记录里根本不会注明坦克型号,而是仅以“坦克”或者“谢尔曼”指代,那我怎么知道这里面哪个是萤火虫???
其次,“萤火虫”这个名字其实是个绰号,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这么叫。这个玩意的命名,繁杂的程度超过你的想象。
而这就给写萤火虫战史的人造成了一场灾难,在搜索资料时,几乎要照顾到每个它可能用过的名字,否则就会出现明明资料里有,但是你却不知道也没发现的状况。
寻找资料和整理的过程,究竟有多艰苦,一言难尽。我倒是反而很羡慕那些写虎式坦克的作者了......

我也注意到了有人说想看谢尔曼。唉,我也一直很想写啊。但是,萤火虫一个谢尔曼的分型号,我就写了23万字,考证过程生不如死。写谢尔曼,那得写多少字?这是要命的节奏......

无论如何,这本书我用心写了,希望能为读者献上一本尽可能完美的军事图书。也感谢闪社在制作这本书时的良苦用心,很多地方都是闪社的老总亲自操刀制作,他也指出了我不少尚不够严谨的地方,其考证精神令我钦佩。希望读者能对本书批评、指正,谢谢。

好吧,身为作者,我还是说两句吧。感谢楼主和其他几位帮忙贴图做宣传的网友,谢谢你们的支持。

我先吐个槽:
    我说,那个指文网站的管理人员吧,咱能不能改改我那个作者简介啊。《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之前,确实一共发表过47万多字。现在你们都在宣传《屠虎驱豹》了,这字数是不是得算上《挡车之螳》啊?就算不知道这本书的字数,问一下总可以吧?就算网站编辑对作者简介的内容是复制粘贴和修改来的,那我在你们这儿出了10本书的话,字数也还都是47万多呗?《挡车之螳》原稿是18万多字,算上期间发表过的其他文字,你这作者简介里好歹改成共发表过67万多字好吧?


刻薄的吐槽结束,说正事儿。

没错,萤火虫这本书的总字数是23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写过的最长的书稿了。要说一本书能容纳下23万字吗?我觉得能。但是,闪社在制作这本书时,也非常用心,给文章增配了很多图片。其实我已经提供了645张图片了,但闪社又挖掘到了更多的好图,可谓已经精益求精。所以,这本书也就分成了两册。

最初,我给这本书起的名字是《自古英雄驱虎豹——英国“萤火虫”式中型坦克》。但是,闪社说《自古英雄驱虎豹》这个名字太长了。我就只好换成了现在的名字。其实,我是很不情愿的。因为《屠虎驱豹》这个名字,我打算以后写二战美军坦克歼击车的单本时,再用。把它用在萤火虫身上,美军坦克歼击车我就想不出来什么好名字了......不要问我二战美军坦克歼击车那个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出,我只能说现在只是打算而已,就算写也是遥遥无期的事儿...... 当然,其实还有更坑的名字——闪社的老总原打算给这本书的名字改成类似《长鼻子谢尔曼的战争记事簿》这样的名字,具体的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有长鼻子这几个字。屠虎驱豹也被认为是大概有“抢”的感觉......而我认为长鼻子太难听了,完全突出不了萤火虫的作用也没有任何气势,坚决没有同意。唉,闪社这个哈德的倾向啊,我真是无力吐槽......

呃,说到这个定价么。这个......这个......呃......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闪社透露给我的消息。当时,这两本每本的定价已经是79.8元了。两本加在一起,差4毛钱,160元...... 就算网上打折,也得100多元吧.......
作为作者,我也觉得好贵啊.......如果以后定价有修改,那不怨我啊,我现在也都是“听说”,“听说”而已。


下面贴一下原稿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前“萤火虫”时代
英军坦克炮与隆美尔的影响
17磅炮
失败的“挑战者”
他山之车
M4
M4A3
M4A4
“灰熊”1

第二章、“萤火虫”的研制发展
“萤火虫”的摇篮
“萤火虫”的研制
炮塔
弹药储备布局
坦克炮与炮弹
辅助武器
通信设备
装甲防护
机动性
“萤火虫”的命名
型号区别与辨认
“萤火虫”的生产与编制
产量之谜
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编制
“萤火虫”编制
配发与装备
战术
车组乘员

第三章、屠虎驱豹  驰骋欧陆
登陆日之战
血染的六月
七月流火
冲出诺曼底
陷入泥泞
烽火亚平宁
直捣狼穴

第四章、美军与“萤火虫”的那些“破事儿”
固步自封
伸手求援
美军“萤火虫”试验

第五章、最后的“萤火虫”

第六章、彩图部分

第七章、现存的“萤火虫”


与现在公布的发行版相比,目录肯定是进行了修改。我最初的逻辑是把美军萤火虫放在二战战史的后面,因为前面写了萤火虫在实战中时如何的重要,才能突出美军没有萤火虫所造成的窘境。不过,大概是因为技术和战史要分两本,如果把美军萤火虫与战史放在一本,会造成两本厚度的不平均,本来技术的部分就没有战史多,所以才将美军萤火虫与技术部分放在了一起。其实也有道理,因为美军萤火虫部分有个试验,那是纯技术内容。

另外,闪社编辑之后,也对一些概念进行了修改。比如,我写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在闪社那里被改成了M4/“谢尔曼”等等。按照闪社的分析,这些不同的写法,在概念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而我大抵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无论对错的内容,我一般也就遵循编辑方的意见了。包括一些部队的名称,闪社也有闪社的译法,而潘学基大神认为其实都可以,只不过是习惯不同。这些问题,敬请以后的读者注意。

或许有人会疑问,一个萤火虫,能写23万字吗?很抱歉,只要你愿意挖掘,完全能,但就看你能不能付得起那个辛苦。
我不敢说这本书会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有,请指正批评。我也不敢说,这本书上来就写的是萤火虫,因为毕竟这个东西是17磅炮和谢尔曼结合的产物,得先把组成部分写明白。当然,如果读者打算在这本书里找“谢尔曼全史”,那恐怕您要失望了。我只可能在进入萤火虫的介绍之前,写一下所有曾改装过萤火虫的谢尔曼型号,哪怕是改装量很少的型号,但没有改装过的型号我是不会写的。如果我那样写,就相当于给书稿注水,这是我看不起的行为。有一些被称为“老师”的作者,注水成风,一篇写武器的文章先铺垫个N多字的国际环境、政治背景,或者短时间内出版大量粗制滥造的军事书。这跟骗稿费没什么区别,这样的事儿我做不出来。那有人说啦~ 你这么高尚,有本事不要稿费?——不要稿费我当然不至于,但是国内写这个,能坚持下来的,首先都是凭兴趣,稿费都是副产物或者第二位的。如果真想赚钱,谁会用这么辛苦又低效的方式?无论如何,我不能昧着良心去写一本疏于考证、误人子弟、严重注水的书。如果说,我有考证错的地方,那是我考证错了,但绝不是没考证。

所以,如果有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技术部分,发现开篇写的并不是萤火虫,而是英军坦克炮的发展、隆美尔对此的影响、17磅炮和谢尔曼,那么希望您不要以为这是在充数。这部分的字数,只有3万字左右,在这本23万字的书稿中,只占很少的部分,而且它一定有助于您对后来萤火虫的诞生,以及英美对坦克炮发展的分歧等问题的理解。

接下来就是技术部分、编制部分和战术部分,这部分文字更多,具体的不细说,读者看了就知道。

然后就是战史。说实话,我本人其实更感兴趣的是战史,技术部分是没办法绕过去的,硬着头皮写的,毕竟写的是一种武器。
那么,萤火虫的战史,好不好写呢?
坊间的爱好者都喜欢虎式坦克。我觉得这个东西的战史其实是好查找的,因为虎的编制是独立营。除了早期混有少量3号,剩下都是虎,混3号的时代,数量较少的虎,都能精细到编号了。后来,大部分的虎营,都是一个营全是虎。查找和编写这个营的历史,就是在写这个武器。有据可查,战史就好写。

但是,萤火虫就不是这样。这个东西是和谢尔曼或者克伦威尔混在一起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1个分队(排)里1—2辆萤火虫,剩下都是谢尔曼或克伦威尔。
怎么把一个装甲师、装甲旅、装甲营、中队或分队中的萤火虫挑出来呢?
如果读者以为,那战史里不会写清哪个是萤火虫发生了什么,哪个是谢尔曼发生了什么,那您就太天真了。
首先,很少有战史会写这么详细,很多官方记录里根本不会注明坦克型号,而是仅以“坦克”或者“谢尔曼”指代,那我怎么知道这里面哪个是萤火虫???
其次,“萤火虫”这个名字其实是个绰号,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这么叫。这个玩意的命名,繁杂的程度超过你的想象。
而这就给写萤火虫战史的人造成了一场灾难,在搜索资料时,几乎要照顾到每个它可能用过的名字,否则就会出现明明资料里有,但是你却不知道也没发现的状况。
寻找资料和整理的过程,究竟有多艰苦,一言难尽。我倒是反而很羡慕那些写虎式坦克的作者了......

我也注意到了有人说想看谢尔曼。唉,我也一直很想写啊。但是,萤火虫一个谢尔曼的分型号,我就写了23万字,考证过程生不如死。写谢尔曼,那得写多少字?这是要命的节奏......

无论如何,这本书我用心写了,希望能为读者献上一本尽可能完美的军事图书。也感谢闪社在制作这本书时的良苦用心,很多地方都是闪社的老总亲自操刀制作,他也指出了我不少尚不够严谨的地方,其考证精神令我钦佩。希望读者能对本书批评、指正,谢谢。
757245774 发表于 2015-8-26 21:11
一般配图和图注是你自己弄还是杂志社处理,还有后续的计划吗,方便的话透露一下
配图我肯定要给,图注文字也是我写,比如这个稿子我给配了645张图,尽可能都是找那种清晰大分辨率的。
不过,因为排版的原因,并不见得我给的每张图都能用得上,而且闪社也加了更多的图片,有些确实很珍稀。
至于图注文字,闪社的编辑也会改。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闪社给改过之后的部分图注文字,我是不认可的,但是这些没有明显是非对错的内容,我一般就从编辑方面了。

后续计划,如果私下还可以说,网上我就不多透露了。
但是,不是武器了,而是战史,合作方也会变化,什么时候完工也没有准儿。
这种武器加战史的技战史写法,这个萤火虫已经给我累伤了......

或者说实话,我已经不怎么愿意写军事书稿了。给杂志写周期能更快一些,我身体也不怎么好,写书出版耗不起。写书出版的周期太漫长了,稿费也无法及时获得,有些累觉不爱了。就算写东西这件事还会坚持,我都在考虑写其他领域了,军事稿件想想真是一把辛酸泪。
巴顿将军358 发表于 2015-8-26 21:31
配图我肯定要给,图注文字也是我写,比如这个稿子我给配了645张图,尽可能都是找那种清晰大分辨率的。
...
感谢作者...不过怎么没看作者写过德国坦克呢....国内只有老虎的有单独出过.其他的各型号都没有单独出版过.
61591048 发表于 2015-8-26 21:42
感谢作者...不过怎么没看作者写过德国坦克呢....国内只有老虎的有单独出过.其他的各型号都没有单独出版过 ...
我觉得国内研究二战德军装甲的人很多,高手也多。我不是德粉,对德军的了解也有限,所以不敢班门弄斧。
就算写德军其他型号坦克单本的少,德军装甲的资料在国内,对比其他国家的装甲,也是占绝对优势的。
我就剑走偏锋吧~当然我也知道写盟军的不如写德军更有市场了,但是本来我的出发点首先也是兴趣而不是市场。
好吧,身为作者,我还是说两句吧。感谢楼主和其他几位帮忙贴图做宣传的网友,谢谢你们的支持。

我先吐个 ...
虽然贵点,但是对作者很放心,闪社的排版也是很好,还是会支持一下,还有提个建议,可以在写重要战役时配点地图吗,我看m3的加扎拉之战和阿拉姆哈尔之战以及后面对日战斗都没有地图,希望可以想卡西诺战役一样多一点地图,吐槽一下,我买的日军反坦克快递都一周了还没到。
我觉得国内研究二战德军装甲的人很多,高手也多。我不是德粉,对德军的了解也有限,所以不敢班门弄斧。
...
战车档案都是你的作品吗
757245774 发表于 2015-8-26 21:53
虽然贵点,但是对作者很放心,闪社的排版也是很好,还是会支持一下,还有提个建议,可以在写重要战役时配 ...
萤火虫里有的战斗有地图,有的战斗没地图。也不是每场战斗都能找到地图,战役的地图好找,战斗的话那就是运气了。我觉得是因为是武器书,所以编辑方才疏于配地图,如果是一本战史,那肯定有地图。

我自己掏腰包买的已经邮到了......73一套两本,天猫买的。
萤火虫里有的战斗有地图,有的战斗没地图。也不是每场战斗都能找到地图,战役的地图好找,战斗的话那就是 ...
希望作者可以继续写下去,肯定有不少人认同的,完全可以当一个副业和爱好,现在像你这么用心的作者不多了

757245774 发表于 2015-8-26 21:54
战车档案都是你的作品吗


我只写过M3和萤火虫,貌似这个系列可能大概也许还会出另一位朋友写的T34,只知道这些了。
757245774 发表于 2015-8-26 21:54
战车档案都是你的作品吗


我只写过M3和萤火虫,貌似这个系列可能大概也许还会出另一位朋友写的T34,只知道这些了。
757245774 发表于 2015-8-26 22:01
希望作者可以继续写下去,肯定有不少人认同的,完全可以当一个副业和爱好,现在像你这么用心的作者不多了
......继续写下去,也可能这个作者也就累死了......那这样的作者就又少了一个......
2014年3月出版的《双塔奇兵M3》,现在我也只得到了大概一半左右的稿费.........
手上有稿子没发出去,扔了可惜,准备改成长篇的战史,否则我连写下本书的计划都取消了......
......继续写下去,也可能这个作者也就累死了......那这样的作者就又少了一个......
2014年3月出版的《 ...
哦,身体重要
书是肯定会买的,但是如果真的是一本79.8的定价的话..........我也许只会考虑买上册。
日军·反坦克炮写的还是不错的,期待这本firefly与二战美军坦克歼击车{:soso_e113:}
是不是驱虎屠豹会好点?
要不等指纹再5折的时候买?
不错,比天天虎啊豹的有意思
可惜了,赶不上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