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某小说里关于反舰弹道导弹的描述,科学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8:04


虽然已经脱离了肉眼的视线,但这枚导弹还是在美国人的巨型雷达阵列的显示屏上留下了一道明亮的轨迹。拦截导弹的最佳时机是上升阶段,但想突破中国层层设置的防空网,到达中国的腹地又谈何容易——除非中国空军全部战损殆尽。就在美国人还在愣神的功夫,这枚DF21已经加速到了最高速度,冲出了大气层。
  
  在近地空间稀薄的空气中,这枚中程弹道导弹改平了姿态。在最后一级推进器燃尽了最后一滴燃料之后,弹头也已经与推进器脱离并进入了预定轨道,再一头扎进大气层,朝着那颗蔚蓝色的星球猛扑过去,利用重力加速度再次加速。弹头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空气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高速摩擦所产生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安装在整流罩上的传感器被触发,整流罩在计算机芯片的控制下突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一样剥落,四散飞去,然后在剧烈的摩擦中化为灰烬。
  
  这时候才能看到弹头的第二层整流罩。与第一层整流罩不同,第二层整流罩的外形要尖锐得多,完全不像第一层那样粗短。这样的外形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可以更好地降低弹头在空气中的飞行阻力。继续飞行了几秒钟之后,弹头的顶端突然弹出了那根刺穿空气墙的尖刺,并主动喷吐出等离子体,以扩大保护伞的范围。渐渐积累的高温使空气电离,最后整个弹头被一层像轻纱一样的等离子体包裹起来。明亮的等离子体在空气中不断地变幻着形态,像一颗流星一样肉眼可见。
  
  当所有的信号全都被这层等离子体屏蔽的时候,弹体内的计算机指令被触发,一根类似于红箭八反坦克导弹的细线从导弹的尾部施放出来。这根极细极长的线远远地从圆锥形的等离子体罩后面伸出,事实上这就是一根用于接收地面信号的天线。由于远离了弹头前部炽热的等离子体,这根长达几公里的细线完全可以摆脱那个圆锥罩的屏蔽。
  
  此时地面的测控中心大屏幕上,原本清晰可见的弹头运行轨迹突然消失了,毕竟黑障还是不可避免的。偌大的指挥大厅里鸦雀无声,只有技术人员十指如飞地敲击着自己面前的键盘。中国科学家早就根据几十年航天来积累起来数据,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数学模型,能够在十一秒钟之内,通过加大发射功率和信号增益将“失踪”的目标重新纳入视线。
  
  经过了努力之后,大屏幕上终于再次出现了目标的信号,虽然没有以前那样清晰,但还是可以分辨。变轨信号通过孔径巨大的雷达传输到目标所在的空域,弹头的飞行轨迹也开始随之改变。当看到弹头的飞行轨迹最后和屏幕上预定的轨迹重合时,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熄的掌声。这条预定轨迹是完全模拟大型航母在水面全速航行的状态来确定的,如果是战时,那将意味着弹头所要攻击的目标再也无法逃逸。当然,弹头的命中精度在两百米,并不意味着用一颗弹头来命中航母,那是不切实际的。好在航母有三百多米长,近百米宽,如此庞大的舰体想要完成一次转向动作半径都有两公里那么大。
  
  已经完成了定位任务的弹头,已经不再考虑什么黑障问题了,只是一心一意地在重力的作用下,全速扑向那个越来越大的地球。在距离目标还有几百公里的时候,这颗弹头突然裂解,变成了大小不等的数百枚分弹头,每一枚分弹头的质量至少在十公斤以上。这些由高硬度、高熔点的钨合金制成的弹丸,以几十倍的音速呈一个圆形分布面散开,就像是渔夫张开的一张网一样。只要有一个弹丸命中航母甲板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再强大的航母装甲也会像被陨石撞击一样,彻底失去战斗力。

虽然已经脱离了肉眼的视线,但这枚导弹还是在美国人的巨型雷达阵列的显示屏上留下了一道明亮的轨迹。拦截导弹的最佳时机是上升阶段,但想突破中国层层设置的防空网,到达中国的腹地又谈何容易——除非中国空军全部战损殆尽。就在美国人还在愣神的功夫,这枚DF21已经加速到了最高速度,冲出了大气层。
  
  在近地空间稀薄的空气中,这枚中程弹道导弹改平了姿态。在最后一级推进器燃尽了最后一滴燃料之后,弹头也已经与推进器脱离并进入了预定轨道,再一头扎进大气层,朝着那颗蔚蓝色的星球猛扑过去,利用重力加速度再次加速。弹头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空气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高速摩擦所产生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安装在整流罩上的传感器被触发,整流罩在计算机芯片的控制下突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一样剥落,四散飞去,然后在剧烈的摩擦中化为灰烬。
  
  这时候才能看到弹头的第二层整流罩。与第一层整流罩不同,第二层整流罩的外形要尖锐得多,完全不像第一层那样粗短。这样的外形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可以更好地降低弹头在空气中的飞行阻力。继续飞行了几秒钟之后,弹头的顶端突然弹出了那根刺穿空气墙的尖刺,并主动喷吐出等离子体,以扩大保护伞的范围。渐渐积累的高温使空气电离,最后整个弹头被一层像轻纱一样的等离子体包裹起来。明亮的等离子体在空气中不断地变幻着形态,像一颗流星一样肉眼可见。
  
  当所有的信号全都被这层等离子体屏蔽的时候,弹体内的计算机指令被触发,一根类似于红箭八反坦克导弹的细线从导弹的尾部施放出来。这根极细极长的线远远地从圆锥形的等离子体罩后面伸出,事实上这就是一根用于接收地面信号的天线。由于远离了弹头前部炽热的等离子体,这根长达几公里的细线完全可以摆脱那个圆锥罩的屏蔽。
  
  此时地面的测控中心大屏幕上,原本清晰可见的弹头运行轨迹突然消失了,毕竟黑障还是不可避免的。偌大的指挥大厅里鸦雀无声,只有技术人员十指如飞地敲击着自己面前的键盘。中国科学家早就根据几十年航天来积累起来数据,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数学模型,能够在十一秒钟之内,通过加大发射功率和信号增益将“失踪”的目标重新纳入视线。
  
  经过了努力之后,大屏幕上终于再次出现了目标的信号,虽然没有以前那样清晰,但还是可以分辨。变轨信号通过孔径巨大的雷达传输到目标所在的空域,弹头的飞行轨迹也开始随之改变。当看到弹头的飞行轨迹最后和屏幕上预定的轨迹重合时,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熄的掌声。这条预定轨迹是完全模拟大型航母在水面全速航行的状态来确定的,如果是战时,那将意味着弹头所要攻击的目标再也无法逃逸。当然,弹头的命中精度在两百米,并不意味着用一颗弹头来命中航母,那是不切实际的。好在航母有三百多米长,近百米宽,如此庞大的舰体想要完成一次转向动作半径都有两公里那么大。
  
  已经完成了定位任务的弹头,已经不再考虑什么黑障问题了,只是一心一意地在重力的作用下,全速扑向那个越来越大的地球。在距离目标还有几百公里的时候,这颗弹头突然裂解,变成了大小不等的数百枚分弹头,每一枚分弹头的质量至少在十公斤以上。这些由高硬度、高熔点的钨合金制成的弹丸,以几十倍的音速呈一个圆形分布面散开,就像是渔夫张开的一张网一样。只要有一个弹丸命中航母甲板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再强大的航母装甲也会像被陨石撞击一样,彻底失去战斗力。
和我的设想几乎一样。握个手
 当所有的信号全都被这层等离子体屏蔽的时候,弹体内的计算机指令被触发,一根类似于红箭八反坦克导弹的细线从导弹的尾部施放出来。这根极细极长的线远远地从圆锥形的等离子体罩后面伸出,事实上这就是一根用于接收地面信号的天线。由于远离了弹头前部炽热的等离子体,这根长达几公里的细线完全可以摆脱那个圆锥罩的屏蔽。

===========
这是天顶星科技吧
末敏反舰弹?好厉害。
parfums 发表于 2015-8-10 19:51
末敏反舰弹?好厉害。
不是末敏弹,是散弹。。。。
天刑 发表于 2015-8-10 19:47
和我的设想几乎一样。握个手

有几点我认为写的不对,这种导弹的速度一般是10马赫,弹头落下不可能有几十马赫的速度。
第二,几百公里高度上就放散弹,确定能打中?
第三,10公斤的弹头,5-8马赫的速度,只能破坏甲板并穿透下面几层甲板,不只能暂时瘫痪航母战斗力,这种损伤应该很快就能修复。
另外这种散弹打法明显和前文说的制导模式有冲突,都能制导了还有必要用散弹吗?
xusbox 发表于 2015-8-10 19:49
 当所有的信号全都被这层等离子体屏蔽的时候,弹体内的计算机指令被触发,一根类似于红箭八反坦克导弹的细 ...
反舰弹道导弹的瞄准方式本来不就是YY中的。。。
其实那种火箭发射的高超音速武器,最终是要把速度降下来,而是不是升上去。再入大气层的时候有20倍音速以上。但是真的要能操控,要能够开雷达制导。必须把速度降到10马赫左右。反舰弹道导弹也是一样的。你屁股后头弹出的那个细线其实很难做天线。而且那么高的速度,线根本受不了。再说了,线也有重量的,拖在后面还兜风。这不是低速的反坦克导弹。重心分布其实都有影响。高速状况很麻烦的。
在最后一级推进器燃尽了最后一滴燃料之后。。。。。。。。。。。。。。固体发动机吧,,,,,,
以为这是洲际导弹?
子弹头的重量是不是有点太小了。
原本清晰可见的弹头运行轨迹突然消失了,毕竟黑障还是不可避免的

这帮渣渣作者写书之前怎么就不好好学习呢?黑障只是阻碍飞行器与地面通信,在地面上用雷达探测处于黑障区的物体可是清清楚楚,隐个锤子身啊
基本都是瞎扯,各种的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