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大改装的应该就是聚能式爆反和乌克兰利刃类似,可以免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14:19
http://www.cos.org.cn/tbscenter/ ... .asp?articleid=7646


曹贺全,装甲防护材料技术专家,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1945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6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1970~1974年在大连铁路分局从事铁路装卸机械设计及生产工作,197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1981年前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工作,1981年后至今一直从事装甲防护材料技术研究,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长期工作在兵器科研一线,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主持研制了金属管状间隙复合装甲以及多种型号的反应装甲,使我国反应装甲技术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蒙古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五”预研先进个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器首席专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研究员曹贺全,几十年来正是专注于装甲防护工程技术研究,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他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含能材料有机结合,成功地研制出多种新型装甲,不断满足我军坦克等装甲车辆对于装甲防护的需求,在材料的工程化应用方面为我国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制出纯金属的管状间隙复合装甲

2011年,在美国召开的第26届国际弹道大会上,曹贺全发表了复合装甲的“管壁效应”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实,这仅仅是曹贺全20多年前的科研成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反坦克武器突飞猛进的发展,坦克原有的防护能力已不适应新的作战要求,提高坦克防护能力势在必行。但是,继续增加装甲的厚度固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但增加装甲厚度势必增加坦克的重量,影响坦克的机动性。因此,在装甲防护的发展上,如何在“巧”劲上做文章,就成了曹贺全的主攻方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了复合装甲的研究。

“复合装甲就像一个三明治。”曹贺全说。复合装甲是由两层以上不同性能的防护材料组成的非均质坦克装甲,一般来说,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物理性能不同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层次比例复合而成,依靠各个层次之间物理性能的差异来干扰射流或弹丸的穿透,消耗其能量,并最终达到阻止弹丸穿透的目的。 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复合装甲是由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构成的“复合装甲”,非金属材料作为夹层。由于这种装甲成本较高,工艺复杂,研究出一种纯金属的管状间隙复合装甲,是曹贺全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曹贺全研究了金属钢管的抗弹机理,发现并提出了金属射流穿过钢管受到干扰的“管壁效应”现象,即射流穿过圆形钢管,钢管及射流粒子飞溅至钢管内壁然后“向心”反弹,这样就可以连续不断地干扰后续射流,使其失稳和断裂,从而提高抗射流的侵彻能力。根据这一原理,他设计了装甲的钢管夹层结构,代替了当时国内外复合装甲采用的玻璃钢、陶瓷等非金属材料,不仅成本低,而且工艺性好,抗弹能力达到国外复合装甲水平。1990年,这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并已经应用到我国某型号坦克上。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反应装甲

然而,反应装甲技术是装甲防护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各国均对该项技术严密封锁,在情报信息和可借鉴资料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曹贺全努力突破反应装甲的技术瓶颈,将反应式装甲成功应用于坦克和装甲车上。

这极具创新和开拓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外商来华进行反应装甲表演试验。当时,曹贺全代表单位去参加。在外方进行表演时,他很注意观察,发现反应装甲其实就是在坦克的装甲上安装的含有炸药的金属盒体,当反坦克武器攻击坦克时,一旦接触到了坦克装甲上的盒体,炸药就会向外爆炸,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坦克武器的破坏效果,达到保全坦克的目的。曹贺全对这种炸药产生了兴趣。曹贺全在草丛中捡到一块没爆炸的装甲破片,他把残留的炸药粉末轻轻地刮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书页里。事后,他找到中科院煤炭化工所的专家分析炸药成分。经过物理、化学方法等一系列化验,炸药的成分分析出来了。之后,曹贺全又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突破了结构单元的集成技术,很快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种成功应用于装备的防破甲型反应装甲。经过试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显著提高了装甲车辆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填补了我国反应装甲的空白。

研制成功既防破甲弹又防穿甲弹的新型反应装甲

为了使反应装甲在防御破甲弹的同时,也能有效防御动能穿甲弹,曹贺全首次提出研究能够同时防御大口径穿甲弹和破甲弹的“双防反应装甲”,并得到当时兵器部和军方支持,于1986年正式立项并开展工作。 在该项目研制过程中,他首次研究了炸药感度和穿甲弹比动能的关系规律,组织研制了既保证引爆性能、抗弹性能又保证安全性能的反应装甲专用改型炸药;分析建立了反应装甲使弹丸偏转的工程计算模型,为反应装甲结构设计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试验确定了总体结构、各部件材料、加工工艺和性能测试方法。首次实现了反应装甲对大口径穿甲弹的防护,使反应装甲具备了既防破甲弹又防穿甲弹的“双防”功能,是我国反应装甲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199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项技术当时未见国外报道,如今已应用于我国多种型号坦克。

研制出能够防御串联战斗部的反应装甲

2009年10月1日,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一种新型坦克横空出世,它除了能够防御破甲弹、穿甲弹外,尤其突出的是能够非常非常有效地防御串联战斗部,可使穿深1米以上均质装甲钢的美国陶氏反坦克导弹完全失效,坦克的防护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种坦克装备的就是由曹贺全率领团队研制的某型装甲,他打破传统反应装甲结构模式,按照系统科学的设计思想,通过试验优化参数,完善结构,突破了反击系统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不仅使该反应装甲抗穿甲能力和抗破甲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具备了抵御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的能力,综合防护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个型号的装甲于200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研制出顶防护轻型反应装甲 为满足装甲车辆轻量化的需求,迫切需要提高反应装甲在装甲车辆小角度部位的防护能力并减少反应装甲的体积和重量。常规反应装甲挂装于坦克炮塔及车辆的侧面时必须预置成一定的角度,增加了车辆的体积和重量。为此,他主持研制了“聚能式反应装甲”,首次将“聚能切割效应”引入我国反应装甲结构设计中,显著提高在“小倾角”条件下反应装甲对大口径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使反应装甲技术再次取得新的突破,为车辆轻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2009年通过总装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设计定型,已经应用于我国某型主战坦克,并于2009年获国防发明三等奖,2010年获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攻顶”弹药技术的发展,破甲子弹已对装甲车辆构成了巨大威胁,顶部防护成了装甲车辆防护的薄弱环节,为了满足装甲车辆迫切的顶部防护需求,曹贺全又开展了新的研究。“攻顶”破甲子弹破甲射流通常沿垂直于装甲车辆顶部的方向进行攻击,如何设计新型装药结构以充分发挥反应装甲的“角度效应”成为该项研究的关键。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装药结构,成功解决了防护垂直入射小口径破甲射流这一难题。该种反应装甲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装甲车辆顶部防护能力,还显著降低了装甲车重量。这项成果于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曹贺全进行了装甲防护系统工程研究、装甲对各种弹丸的抗弹机理分析,并提出过“管壁效应”现象、反应装甲抗动能弹工程计算模型以及“聚能效应”应用于反应装甲等工程计算方法。目前,曹贺全仍然以默默奉献的精神,倾注这自己国防人的忠诚。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是紧密联系国防武器装备需求,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且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了我军对装甲防护装备的需求,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http://www.cos.org.cn/tbscenter/ ... .asp?articleid=7646

12.jpg (40.2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9 18:23 上传


曹贺全,装甲防护材料技术专家,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1945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6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1970~1974年在大连铁路分局从事铁路装卸机械设计及生产工作,197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1981年前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工作,1981年后至今一直从事装甲防护材料技术研究,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长期工作在兵器科研一线,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主持研制了金属管状间隙复合装甲以及多种型号的反应装甲,使我国反应装甲技术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蒙古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五”预研先进个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器首席专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研究员曹贺全,几十年来正是专注于装甲防护工程技术研究,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他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含能材料有机结合,成功地研制出多种新型装甲,不断满足我军坦克等装甲车辆对于装甲防护的需求,在材料的工程化应用方面为我国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制出纯金属的管状间隙复合装甲

2011年,在美国召开的第26届国际弹道大会上,曹贺全发表了复合装甲的“管壁效应”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实,这仅仅是曹贺全20多年前的科研成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反坦克武器突飞猛进的发展,坦克原有的防护能力已不适应新的作战要求,提高坦克防护能力势在必行。但是,继续增加装甲的厚度固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但增加装甲厚度势必增加坦克的重量,影响坦克的机动性。因此,在装甲防护的发展上,如何在“巧”劲上做文章,就成了曹贺全的主攻方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了复合装甲的研究。

“复合装甲就像一个三明治。”曹贺全说。复合装甲是由两层以上不同性能的防护材料组成的非均质坦克装甲,一般来说,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物理性能不同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层次比例复合而成,依靠各个层次之间物理性能的差异来干扰射流或弹丸的穿透,消耗其能量,并最终达到阻止弹丸穿透的目的。 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复合装甲是由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构成的“复合装甲”,非金属材料作为夹层。由于这种装甲成本较高,工艺复杂,研究出一种纯金属的管状间隙复合装甲,是曹贺全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曹贺全研究了金属钢管的抗弹机理,发现并提出了金属射流穿过钢管受到干扰的“管壁效应”现象,即射流穿过圆形钢管,钢管及射流粒子飞溅至钢管内壁然后“向心”反弹,这样就可以连续不断地干扰后续射流,使其失稳和断裂,从而提高抗射流的侵彻能力。根据这一原理,他设计了装甲的钢管夹层结构,代替了当时国内外复合装甲采用的玻璃钢、陶瓷等非金属材料,不仅成本低,而且工艺性好,抗弹能力达到国外复合装甲水平。1990年,这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并已经应用到我国某型号坦克上。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反应装甲

然而,反应装甲技术是装甲防护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各国均对该项技术严密封锁,在情报信息和可借鉴资料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曹贺全努力突破反应装甲的技术瓶颈,将反应式装甲成功应用于坦克和装甲车上。

这极具创新和开拓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外商来华进行反应装甲表演试验。当时,曹贺全代表单位去参加。在外方进行表演时,他很注意观察,发现反应装甲其实就是在坦克的装甲上安装的含有炸药的金属盒体,当反坦克武器攻击坦克时,一旦接触到了坦克装甲上的盒体,炸药就会向外爆炸,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坦克武器的破坏效果,达到保全坦克的目的。曹贺全对这种炸药产生了兴趣。曹贺全在草丛中捡到一块没爆炸的装甲破片,他把残留的炸药粉末轻轻地刮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书页里。事后,他找到中科院煤炭化工所的专家分析炸药成分。经过物理、化学方法等一系列化验,炸药的成分分析出来了。之后,曹贺全又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突破了结构单元的集成技术,很快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种成功应用于装备的防破甲型反应装甲。经过试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显著提高了装甲车辆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填补了我国反应装甲的空白。

研制成功既防破甲弹又防穿甲弹的新型反应装甲

为了使反应装甲在防御破甲弹的同时,也能有效防御动能穿甲弹,曹贺全首次提出研究能够同时防御大口径穿甲弹和破甲弹的“双防反应装甲”,并得到当时兵器部和军方支持,于1986年正式立项并开展工作。 在该项目研制过程中,他首次研究了炸药感度和穿甲弹比动能的关系规律,组织研制了既保证引爆性能、抗弹性能又保证安全性能的反应装甲专用改型炸药;分析建立了反应装甲使弹丸偏转的工程计算模型,为反应装甲结构设计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试验确定了总体结构、各部件材料、加工工艺和性能测试方法。首次实现了反应装甲对大口径穿甲弹的防护,使反应装甲具备了既防破甲弹又防穿甲弹的“双防”功能,是我国反应装甲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199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项技术当时未见国外报道,如今已应用于我国多种型号坦克。

研制出能够防御串联战斗部的反应装甲

2009年10月1日,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一种新型坦克横空出世,它除了能够防御破甲弹、穿甲弹外,尤其突出的是能够非常非常有效地防御串联战斗部,可使穿深1米以上均质装甲钢的美国陶氏反坦克导弹完全失效,坦克的防护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种坦克装备的就是由曹贺全率领团队研制的某型装甲,他打破传统反应装甲结构模式,按照系统科学的设计思想,通过试验优化参数,完善结构,突破了反击系统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不仅使该反应装甲抗穿甲能力和抗破甲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具备了抵御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的能力,综合防护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个型号的装甲于200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研制出顶防护轻型反应装甲 为满足装甲车辆轻量化的需求,迫切需要提高反应装甲在装甲车辆小角度部位的防护能力并减少反应装甲的体积和重量。常规反应装甲挂装于坦克炮塔及车辆的侧面时必须预置成一定的角度,增加了车辆的体积和重量。为此,他主持研制了“聚能式反应装甲”,首次将“聚能切割效应”引入我国反应装甲结构设计中,显著提高在“小倾角”条件下反应装甲对大口径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使反应装甲技术再次取得新的突破,为车辆轻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2009年通过总装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设计定型,已经应用于我国某型主战坦克,并于2009年获国防发明三等奖,2010年获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攻顶”弹药技术的发展,破甲子弹已对装甲车辆构成了巨大威胁,顶部防护成了装甲车辆防护的薄弱环节,为了满足装甲车辆迫切的顶部防护需求,曹贺全又开展了新的研究。“攻顶”破甲子弹破甲射流通常沿垂直于装甲车辆顶部的方向进行攻击,如何设计新型装药结构以充分发挥反应装甲的“角度效应”成为该项研究的关键。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装药结构,成功解决了防护垂直入射小口径破甲射流这一难题。该种反应装甲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装甲车辆顶部防护能力,还显著降低了装甲车重量。这项成果于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曹贺全进行了装甲防护系统工程研究、装甲对各种弹丸的抗弹机理分析,并提出过“管壁效应”现象、反应装甲抗动能弹工程计算模型以及“聚能效应”应用于反应装甲等工程计算方法。目前,曹贺全仍然以默默奉献的精神,倾注这自己国防人的忠诚。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是紧密联系国防武器装备需求,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且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了我军对装甲防护装备的需求,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99三期改看样子防御上是做了功课的。
2015-7-29 18:44 上传

这次巴基斯坦招标

都拥有聚能爆反的乌克兰堡垒和中国MBT3000成功入围


而俄罗斯T-90AM安装传统爆反,第一轮就被淘汰


又要爆反,又要无视倾角,
看来要么是球形结构,要么是环形结构……

又要爆反,又要无视倾角,
看来要么是球形结构,要么是环形结构……
新99真是壮实,装甲看上去都厚的一逼。
2015-7-29 19:25 上传

中立2 发表于 2015-7-29 19:25
聚能爆反无视倾角
你发的那个曹老的访谈贴子里已经说了土鳖的聚能爆反工艺跟利刃不一样。
而且利刃显然做不到无视倾角。
99大改什么时候能大量产
不是说天朝坦克只有59D挂爆反么?
爆反,这东西 不能过于依赖,一次性 还不便宜。
横刀无敌 发表于 2015-7-29 21:19
99大改什么时候能大量产
兄弟,99A坦克2010年就量产了
转帖篡改标题,警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