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一件事看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外尔费米子的发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45:23
http://news.163.com/15/0729/13/AVMPHRLL00014AED.html

过去几天,一则中国科学家发现“外尔费米子”的消息在媒体引起关注,更有媒体声称,
该发现能实现智能手机一年充一次电(此为夸大,下文将作解释)。而在这一重大发现的
背后,又一桩科学公案正在发酵。

7月1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扎伊德·哈桑团队的实验成
果,该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外尔半金属”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同一天,《科学》
杂志还在线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陆凌等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宣布在光学晶体里
发现“外尔玻色子”。

到了7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官网发布消息称,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
首次发现了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的电子态——外尔费米子。值得注意的是,
消息中有这么一句:“该发现从理论预言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
成。”

中科院并未直言,到底是他们还是普林斯顿团队“先”发现了外尔费米子,但微博上却有
网友怀疑中科院“晚了”,甚至指责其“作假”。

外尔费米子的概念要追溯至1929年,德国科学家外尔(H. Weyl)指出,三维无“质量”电
子可以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这就是外尔费米子。80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
没有在实验中观测到外尔费米子。这意味着,即便有完整的理论推导和公式推算,没有实
验验证的结论都不算“发现”。于是,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为此拉开了
一场激烈的“科研竞跑”。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们多关注几大科研机构的“竞跑”,忽略了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的发
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华裔(从名字拼音还能判断基本上来自中国大陆),且论文作者团
队里也以华裔为主。

实际上,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两个小组的实验研究,分别和中国的浙大与北大进行了合作


一个网站五天里的三篇文章

在发现外尔费米子的这场竞跑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陆凌等人没有直接参与进中
科院、普林斯顿团队的竞争,但当其他两个团队先后宣布发现外尔费米子时,陆凌所在的
团队也宣布发现了另一种外尔粒子(外尔玻色子)。于是麻省理工的这个研究团队也被卷
入这场纷争中。

7月27日,陆凌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他介绍,物理学界有一个arXiv网站,学者无需经过审
稿就可以将研究成果贴在网站上,与同行交流。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短短5天的时间
里,arXiv网站就连续出现了3篇有关“发现外尔粒子”的实验文章:2月11日,麻省理工团
队率先贴出文章;2月12日,普林斯顿团队贴出文章;2月16日,中科院团队也贴出文章。

为什么三个团队紧接着贴出了文章?陆凌解释说,这是学界里的“竞争”。“我的文章比
你的早发出来,就占了先机,后来者就需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之前的工作。”他说,“
我在2月11日先贴了(文章),他们看到我贴了,即使(他们的)实验没有做完也必须贴,
否则就失去了对外宣称‘首次独立发现’的资格。”

其中,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是直接竞争关系。不同于陆凌发现外尔玻色子,中科院
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从材料、数据、理论到实验几乎完全一样,都在竞争“外尔费
米子”的“首次发现”。

但陆凌强调,尽管文章公布有“先后”,但他相信三个团队都是各自独立完成实验的。对
于这样的工作而言,“实验工作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因为‘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能完成,来
不及的。”

三方投稿,为何中科院被拒稿?

当然,竞赛绝不限于arXiv网站。麻省理工学院团队、普林斯顿团队于2月15日将自己的文
章正式投给《科学》杂志,中科院团队也于2月17日向《科学》杂志投稿。然而,到了7月
16日,《科学》在线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团队
的论文在6月17日遭遇拒稿处理。

7月27日,澎湃新闻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学》杂志,其公关部门(Science Press Package
)的执行董事米根·费伦(Meagan Phelan)回应称,“对于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们不予
置评,我们也无权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评审过程。《科学》杂志每年收到的学术稿件超过1.
3万份,录取率只有7%,所以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拒稿了。”

澎湃新闻从国内物理学界了解到,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几乎是同时观测到了外尔费
米子,而普林斯顿团队提前两天给了《科学》杂志。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物理学家对澎
湃新闻表示,中科院团队的数据比普林斯顿团队更好,中方团队先观测到了表面态的费米
弧,随后把结果写成论文提交给了《科学》杂志,过了一个月之后该团队又观测到了体态
中的外尔锥,又把这部分内容给了别的杂志(编者注:杂志名称不肯透露)。后来,《科
学》杂志的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要求中方把体态的内容加进去,但是这部分内容已经给
了别的杂志,所以没办法满足《科学》的修稿要求。

澎湃新闻就此疑问向中科院团队求证时,中科院团队几位成员均称不方便以个人名义回答
这个问题,并表示研究团队会统一发声。据悉,中科院团队的前后两篇论文即将在其他国
际期刊上发表。

此前,普林斯顿团队领导人、物理学家扎伊德·哈桑则在电子邮件中回复《中国科学报》
:“我们将实验成果向《科学》杂志投稿,审稿中没有收到修改意见。”

“很多人会说,是不是外国学术期刊歧视中国科学家?这样说可能是片面了。中科院的文
章没有一起在《科学》出现确实意外,但毕竟中科院以这个实验结果短期发表了两篇高水
平论文,而其他两个团队只有一篇。”陆凌如是说。

7月16日,英国皇家化学协会网站报道说:“有两个国际研究组声称发现了电子学的基本建
筑单元——外尔费米子。”这两个国际研究组,正是普林斯顿团队和中科院物理所。英国
皇家化学协会完全独立于中科院物理所、普林斯顿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

普林斯顿有无“借鉴”中科院的成果?

目前,中科院物理所官网、《中国科学报》的报道都会突出中科院团队的一大突破,就是
他们于2014年12月31日率先在arXiv网站上公开预言在TaAs、TaP、NbAs和NbP这四种非磁性
材料上可以发现“外尔费米子”。这一系列材料能自然合成,无需进行掺杂等细致繁复的
调控,更利于实验发现。

在《中国科学报》的描述中:这一理论成果立即受到同行的关注,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北
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在内的国际上众多实验小组都投入到了竞赛般的实验验证工作中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戴希7月18日在其个人博客上写道:“磁性材料,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磁
畴,从而使得许多外尔半金属的重要特性很难在实验上被观测到。因此发现(这四种)非
磁性的外尔半金属材料,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对此,陆凌表示赞同,因为此前中美科学家提出过约十类电子外尔材料,但都还没能被实
验证实。其中一点因素就是很多材料有磁性,影响观测。所以这四种非磁性,元素简单的
外尔半金属对于发现“外尔费米子”确实重要。陆凌同时表示自己发现外尔玻色子的实验
也是基于非磁性的光学材料,这一的理论工作在2012年7月2日发表在arXiv上。

“但据我了解,其实普林斯顿团队在2014年11月24日就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一篇文
章,也是对这类(非磁性)材料进行理论预测,只是没有在arXiv网站上公开贴出来。”陆
凌说。换言之,中科院团队确实是第一个对公众发表预测的,但也可以说普林斯顿团队是
第一个(甚至早于中科院)向学术期刊提交预测的。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1月5日,中科院团队也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哈桑团队的一封信。
信中告知,他们也有类似的工作。澎湃新闻搜索发现,普林斯顿团队确实于2015年1月5日
在arXiv上公开了理论预测,也确实于2014年11月24日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这篇论文

但在《中国科学报》的报道中,中科院团队成员翁红明表示:“哈桑小组在这篇文章(指
向《自然》提交的那篇论文)中使用了我参与开发的计算软件包,并引用了以我为第一作
者于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且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领域研究者看来,哈桑的这篇
预测更像是“凭空冒出”。“甚至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仅仅是一个预言。”这名研
究者表示,加上两项研究在arXiv网站公布的先后顺序,让人不禁怀疑,哈桑小组的工作是
否完全独立?

澎湃新闻在普林斯顿大学官网找到了一篇官方声明,声明引用了普林斯顿团队论文的第一
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助理 Su-Yang Xu的话,“我们的工作,从理论到
实验全部都是独一无二的。” Su-Yang Xu说,“理论家告诉我们,一些化合物可能会显示
出新的或者有趣的属性。随后,我们获取样本并进行实验验证。我们自己提出了理论预测
并完成了实验。”

哈桑也在邮件中回复了澎湃新闻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立场已经在这份声明中
阐述清楚了,声明就是我们研究合法性的证据。”

对于翁红明提出的质疑(哈桑团队论文使用了他参与开发的计算软件包,并引用了他于20
09年发表的论文),哈桑回应称,“我们研究使用的是公开免费的软件(使用开源代码,
对任何人开放)。我们的工作是基于我们早期出版的关于拓扑绝缘体的论文,最早可追溯
到2008年,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上都可以找到。当然,我们的论文引用了很多
研究团队的多篇论文,但是没有一篇发现了外尔费米子。”

“我相信,对于论文的正确性,两份杂志自有评判。”哈桑回应道,“《科学》杂志愿意
接受我们的论文,是因为我们的论文是正确的。所有的评审人员(推荐人、审稿人和编辑
部)在经过仔细核查之后都认同这一点。也只有达成共识,他们才会决定发表。我听到很
多人的论文被拒,不仅是中科院团队的论文。《科学》杂志在其官网上给出了很多拒稿理
由,如论文不准确、不完整或者无法理解。但是他们为何拒绝中科院团队的稿子,我就不
清楚了。”

外尔费米子能让手机一年一充电?

尽管“发现”先后已有了争议,不少媒体已开始宣称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给智能手机带来显
著影响,可以解决智能电子设备待机时间短、电量消耗快的问题。如香港《南华早报》网
站7月23日报道,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将极大地推进未来技术的发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级计算
机运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计算机,以及能够实现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

不少网友对“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表示怀疑,称这是天方夜谭。对此,澎湃新闻致电
中科学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对方解释说,这是媒体的误传,“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确
实可以节省器件能耗,增长待机时间,但‘一年充一次电’恐怕是记者写出来夺人眼球,
这只能是未来的一种期待。”魏红祥还表示,由于网上出现各种“发现外尔费米子”的消
息,其中不乏错漏,中科院团队研究员会尽快出一篇声明,解答疑问。

对于目前广泛流传的“发现外尔费米子,手机就能一年一充”,陆凌也直言这夸大了。他
解释说,现在科学家只是验证了能发现“外尔费米子”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的具体研究
还有一段路要走。是不是可以找到更好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之后能在哪些器件中被用到
?就算能用能否比现有器件更好?这些都是未知数。“当然从理论上说是有应用前景的,
但是直接把现阶段的成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太早了。”
http://news.163.com/15/0729/13/AVMPHRLL00014AED.html

过去几天,一则中国科学家发现“外尔费米子”的消息在媒体引起关注,更有媒体声称,
该发现能实现智能手机一年充一次电(此为夸大,下文将作解释)。而在这一重大发现的
背后,又一桩科学公案正在发酵。

7月1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扎伊德·哈桑团队的实验成
果,该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外尔半金属”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同一天,《科学》
杂志还在线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陆凌等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宣布在光学晶体里
发现“外尔玻色子”。

到了7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官网发布消息称,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
首次发现了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的电子态——外尔费米子。值得注意的是,
消息中有这么一句:“该发现从理论预言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
成。”

中科院并未直言,到底是他们还是普林斯顿团队“先”发现了外尔费米子,但微博上却有
网友怀疑中科院“晚了”,甚至指责其“作假”。

外尔费米子的概念要追溯至1929年,德国科学家外尔(H. Weyl)指出,三维无“质量”电
子可以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这就是外尔费米子。80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
没有在实验中观测到外尔费米子。这意味着,即便有完整的理论推导和公式推算,没有实
验验证的结论都不算“发现”。于是,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为此拉开了
一场激烈的“科研竞跑”。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们多关注几大科研机构的“竞跑”,忽略了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的发
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华裔(从名字拼音还能判断基本上来自中国大陆),且论文作者团
队里也以华裔为主。

实际上,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两个小组的实验研究,分别和中国的浙大与北大进行了合作


一个网站五天里的三篇文章

在发现外尔费米子的这场竞跑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陆凌等人没有直接参与进中
科院、普林斯顿团队的竞争,但当其他两个团队先后宣布发现外尔费米子时,陆凌所在的
团队也宣布发现了另一种外尔粒子(外尔玻色子)。于是麻省理工的这个研究团队也被卷
入这场纷争中。

7月27日,陆凌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他介绍,物理学界有一个arXiv网站,学者无需经过审
稿就可以将研究成果贴在网站上,与同行交流。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短短5天的时间
里,arXiv网站就连续出现了3篇有关“发现外尔粒子”的实验文章:2月11日,麻省理工团
队率先贴出文章;2月12日,普林斯顿团队贴出文章;2月16日,中科院团队也贴出文章。

为什么三个团队紧接着贴出了文章?陆凌解释说,这是学界里的“竞争”。“我的文章比
你的早发出来,就占了先机,后来者就需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之前的工作。”他说,“
我在2月11日先贴了(文章),他们看到我贴了,即使(他们的)实验没有做完也必须贴,
否则就失去了对外宣称‘首次独立发现’的资格。”

其中,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是直接竞争关系。不同于陆凌发现外尔玻色子,中科院
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从材料、数据、理论到实验几乎完全一样,都在竞争“外尔费
米子”的“首次发现”。

但陆凌强调,尽管文章公布有“先后”,但他相信三个团队都是各自独立完成实验的。对
于这样的工作而言,“实验工作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因为‘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能完成,来
不及的。”

三方投稿,为何中科院被拒稿?

当然,竞赛绝不限于arXiv网站。麻省理工学院团队、普林斯顿团队于2月15日将自己的文
章正式投给《科学》杂志,中科院团队也于2月17日向《科学》杂志投稿。然而,到了7月
16日,《科学》在线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团队
的论文在6月17日遭遇拒稿处理。

7月27日,澎湃新闻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学》杂志,其公关部门(Science Press Package
)的执行董事米根·费伦(Meagan Phelan)回应称,“对于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们不予
置评,我们也无权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评审过程。《科学》杂志每年收到的学术稿件超过1.
3万份,录取率只有7%,所以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拒稿了。”

澎湃新闻从国内物理学界了解到,中科院团队和普林斯顿团队几乎是同时观测到了外尔费
米子,而普林斯顿团队提前两天给了《科学》杂志。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物理学家对澎
湃新闻表示,中科院团队的数据比普林斯顿团队更好,中方团队先观测到了表面态的费米
弧,随后把结果写成论文提交给了《科学》杂志,过了一个月之后该团队又观测到了体态
中的外尔锥,又把这部分内容给了别的杂志(编者注:杂志名称不肯透露)。后来,《科
学》杂志的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要求中方把体态的内容加进去,但是这部分内容已经给
了别的杂志,所以没办法满足《科学》的修稿要求。

澎湃新闻就此疑问向中科院团队求证时,中科院团队几位成员均称不方便以个人名义回答
这个问题,并表示研究团队会统一发声。据悉,中科院团队的前后两篇论文即将在其他国
际期刊上发表。

此前,普林斯顿团队领导人、物理学家扎伊德·哈桑则在电子邮件中回复《中国科学报》
:“我们将实验成果向《科学》杂志投稿,审稿中没有收到修改意见。”

“很多人会说,是不是外国学术期刊歧视中国科学家?这样说可能是片面了。中科院的文
章没有一起在《科学》出现确实意外,但毕竟中科院以这个实验结果短期发表了两篇高水
平论文,而其他两个团队只有一篇。”陆凌如是说。

7月16日,英国皇家化学协会网站报道说:“有两个国际研究组声称发现了电子学的基本建
筑单元——外尔费米子。”这两个国际研究组,正是普林斯顿团队和中科院物理所。英国
皇家化学协会完全独立于中科院物理所、普林斯顿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

普林斯顿有无“借鉴”中科院的成果?

目前,中科院物理所官网、《中国科学报》的报道都会突出中科院团队的一大突破,就是
他们于2014年12月31日率先在arXiv网站上公开预言在TaAs、TaP、NbAs和NbP这四种非磁性
材料上可以发现“外尔费米子”。这一系列材料能自然合成,无需进行掺杂等细致繁复的
调控,更利于实验发现。

在《中国科学报》的描述中:这一理论成果立即受到同行的关注,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北
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在内的国际上众多实验小组都投入到了竞赛般的实验验证工作中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戴希7月18日在其个人博客上写道:“磁性材料,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磁
畴,从而使得许多外尔半金属的重要特性很难在实验上被观测到。因此发现(这四种)非
磁性的外尔半金属材料,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对此,陆凌表示赞同,因为此前中美科学家提出过约十类电子外尔材料,但都还没能被实
验证实。其中一点因素就是很多材料有磁性,影响观测。所以这四种非磁性,元素简单的
外尔半金属对于发现“外尔费米子”确实重要。陆凌同时表示自己发现外尔玻色子的实验
也是基于非磁性的光学材料,这一的理论工作在2012年7月2日发表在arXiv上。

“但据我了解,其实普林斯顿团队在2014年11月24日就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一篇文
章,也是对这类(非磁性)材料进行理论预测,只是没有在arXiv网站上公开贴出来。”陆
凌说。换言之,中科院团队确实是第一个对公众发表预测的,但也可以说普林斯顿团队是
第一个(甚至早于中科院)向学术期刊提交预测的。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1月5日,中科院团队也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哈桑团队的一封信。
信中告知,他们也有类似的工作。澎湃新闻搜索发现,普林斯顿团队确实于2015年1月5日
在arXiv上公开了理论预测,也确实于2014年11月24日向《自然通讯》杂志提交了这篇论文

但在《中国科学报》的报道中,中科院团队成员翁红明表示:“哈桑小组在这篇文章(指
向《自然》提交的那篇论文)中使用了我参与开发的计算软件包,并引用了以我为第一作
者于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且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领域研究者看来,哈桑的这篇
预测更像是“凭空冒出”。“甚至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仅仅是一个预言。”这名研
究者表示,加上两项研究在arXiv网站公布的先后顺序,让人不禁怀疑,哈桑小组的工作是
否完全独立?

澎湃新闻在普林斯顿大学官网找到了一篇官方声明,声明引用了普林斯顿团队论文的第一
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助理 Su-Yang Xu的话,“我们的工作,从理论到
实验全部都是独一无二的。” Su-Yang Xu说,“理论家告诉我们,一些化合物可能会显示
出新的或者有趣的属性。随后,我们获取样本并进行实验验证。我们自己提出了理论预测
并完成了实验。”

哈桑也在邮件中回复了澎湃新闻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立场已经在这份声明中
阐述清楚了,声明就是我们研究合法性的证据。”

对于翁红明提出的质疑(哈桑团队论文使用了他参与开发的计算软件包,并引用了他于20
09年发表的论文),哈桑回应称,“我们研究使用的是公开免费的软件(使用开源代码,
对任何人开放)。我们的工作是基于我们早期出版的关于拓扑绝缘体的论文,最早可追溯
到2008年,在《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上都可以找到。当然,我们的论文引用了很多
研究团队的多篇论文,但是没有一篇发现了外尔费米子。”

“我相信,对于论文的正确性,两份杂志自有评判。”哈桑回应道,“《科学》杂志愿意
接受我们的论文,是因为我们的论文是正确的。所有的评审人员(推荐人、审稿人和编辑
部)在经过仔细核查之后都认同这一点。也只有达成共识,他们才会决定发表。我听到很
多人的论文被拒,不仅是中科院团队的论文。《科学》杂志在其官网上给出了很多拒稿理
由,如论文不准确、不完整或者无法理解。但是他们为何拒绝中科院团队的稿子,我就不
清楚了。”

外尔费米子能让手机一年一充电?

尽管“发现”先后已有了争议,不少媒体已开始宣称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给智能手机带来显
著影响,可以解决智能电子设备待机时间短、电量消耗快的问题。如香港《南华早报》网
站7月23日报道,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将极大地推进未来技术的发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级计算
机运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计算机,以及能够实现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

不少网友对“一年一充电的智能手机”表示怀疑,称这是天方夜谭。对此,澎湃新闻致电
中科学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对方解释说,这是媒体的误传,“外尔费米子的发现确
实可以节省器件能耗,增长待机时间,但‘一年充一次电’恐怕是记者写出来夺人眼球,
这只能是未来的一种期待。”魏红祥还表示,由于网上出现各种“发现外尔费米子”的消
息,其中不乏错漏,中科院团队研究员会尽快出一篇声明,解答疑问。

对于目前广泛流传的“发现外尔费米子,手机就能一年一充”,陆凌也直言这夸大了。他
解释说,现在科学家只是验证了能发现“外尔费米子”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的具体研究
还有一段路要走。是不是可以找到更好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之后能在哪些器件中被用到
?就算能用能否比现有器件更好?这些都是未知数。“当然从理论上说是有应用前景的,
但是直接把现阶段的成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太早了。”
既然在预测和发现上面你追我赶,那么接下来就在应用上追一追赶一赶好了。

坐看哪国团队在应用上领先做出实体产品。
为何科学发现时间如此接近?
是因为各个团队之间有交流?
为何科学发现时间如此接近?
是因为各个团队之间有交流?
科学的发展都是阶段性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就可能有下一步的突破。历史上很多次出现过多方独立几乎同时作出同样发现,一般来说都是一起承认的。
金子食客 发表于 2015-7-29 14:19
既然在预测和发现上面你追我赶,那么接下来就在应用上追一追赶一赶好了。

坐看哪国团队在应用上领先做出 ...
你看不到了。估计没人能看到那一天。
文章发表完了,抢到一二三四名,然后大家就去在找别的东西。
能不能用,那是工程师感兴趣的问题,不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你看不到了。估计没人能看到那一天。
文章发表完了,抢到一二三四名,然后大家就去在找别的东西。
能不 ...
知道啊。那又如何?科学家有竞争,工程师就没有?科研转化机制就没有?风投猎头就没有?
发现规律是一回事 发明是另一回事 把发明的东西工程化则是最大的难题
嘻嘻哈哈恰恰 发表于 2015-7-29 22:58
发现规律是一回事 发明是另一回事 把发明的东西工程化则是最大的难题
工程化之后,还有一个“商业化”的坎儿要过呢
所有关于基本粒子的发现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这个问题上中科院理应坚决争取.

嘻嘻哈哈恰恰 发表于 2015-7-29 22:58
发现规律是一回事 发明是另一回事 把发明的东西工程化则是最大的难题
    工程化是土鳖的最大短板 所以才会有论文强国这一说
“外尔费米子的发现”可以竞争诺贝尔么?说实话,能拿一个诺贝尔奖,也是振奋民族精神,顺便多少也能堵一堵了那些说中国只会山寨的人的嘴
若是能据此发明出现储能技术重大突破,那么这真是改变人类未来的契机啊。
不应该在这个节点上踌躇纠结。要比别人更进一步的使研究深入下去,真正领先了,就不会出现这种争执。
差了一蚂蚁
知道啊。那又如何?科学家有竞争,工程师就没有?科研转化机制就没有?风投猎头就没有?
这方面中美差距可以说不可以道里计。
只会讲真话 发表于 2015-7-29 23:24
工程化是土鳖的最大短板 所以才会有论文强国这一说
现在号称论文强国了?以前不是说工程强国,没有原创吗?
翻天 发表于 2015-7-30 08:39
现在号称论文强国了?以前不是说工程强国,没有原创吗?
    所谓论文强国的概念就是相关理论基础你有了 但实际搞不出 所以等于零
lldsolitude 发表于 2015-7-30 07:39
这方面中美差距可以说不可以道里计。
不可以天文几何级数计又如何,水滴照样会锈蚀,歌者照样怕边缘世界。永生的只有死神。
只会讲真话 发表于 2015-7-30 08:40
所谓论文强国的概念就是相关理论基础你有了 但实际搞不出 所以等于零
比如核聚变是吧。
石家沟知青 发表于 2015-7-29 23:17
所有关于基本粒子的发现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这个问题上中科院理应坚决争取.
这个不是基本粒子
不可以天文几何级数计又如何,水滴照样会锈蚀,歌者照样怕边缘世界。永生的只有死神。
完好的水滴是不会锈的…
lldsolitude 发表于 2015-7-30 13:52
完好的水滴是不会锈的…
曲翘点也不是人发明的~
完好的水滴是不会锈的…
在二维箔面前水滴只是个平面
这件事其实很说明中美之间科技的竞争,你追我赶,这种状态比过去望尘莫及不知道进步多少倍了。
手征费米子?这个对目前标准模型的检验更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