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一代大陆行,看大陆行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48:50
新闻:国际2005-08-21



台湾新一代
  大陆行,看大陆行不行



● 林琬绯
  对于香港的青少年,内地已经从祖辈逃离的国度,重新变成了“祖国”;对于台湾大学生,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大陆,是“异乡”,也是“故土”。
神州,既陌生,也熟悉,但无论如何都将与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因此,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台年轻一代,有组织地北上、飞越海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媒体报道、渲染以外的真切“中国”。从本报两名特派员的报道看来,电子时代长大的孩子,对世情的感受也许少了一份浪漫,却不乏冷静和敏锐……
  台湾师范大学二年级生黄品维,从小到大所认识的北京城,有着满街的红卫兵、解放军,校园里个个捧着毛语录,人人都是共产党员,脑子里除了马克思就甭想塞进其他东西。
  直到19岁这一年他第一次上京城,反倒是自己成了刘姥姥,在一片富丽堂皇中价值颠覆、时空错乱。红卫兵早成历史,解放军没见几个,长安街是台北街道的五倍宽,建筑争着比高比大,历史古都正迫不及待展现现代化的气势豪情。
  最让黄品维恍然的是,原来中国大陆并非人皆“共匪”,因为“中国共产党”可不是人人进得了、更不是人人都想进;校园里和他年纪相仿的大陆同学,文史数理科技资讯样样通,倒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了催人打盹的闷课。
  “到了北京才发现跟之前的了解完全不一样,并没我原来想像的那么糟糕。”
  黄品维刚在上个月同台湾全岛113所大专院校的895名同学,一起参加了“200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到海峡对岸的大陆度过整整12天。除了台湾学生,另有两百多名港澳、美加以及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千多人共同展开“大陆之旅”,让各地年轻人有机会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亲身感受中国大陆的迅速崛起。
  主办单位是大陆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台联会),台湾带队老师彭秀裁形容:“如果台湾有所谓的‘外省第二、第三代’,那么台联会则是一个由大陆的‘台湾第二、第三代’发起的组织”,由祖籍源自台湾但已落户大陆的台湾后代组成,再同台湾岛内的各类民间两岸关系组织合作,从一个‘去政治化’、‘去官方化’的纯民间角度,让台湾孩子们了解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名带队老师金鸿文也强调“去政治化”的重要性:“两岸对彼此的理解因为半个世纪的政治因素而片面化妖魔化,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要学生把过去对大陆的认识先搁在一边,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去亲自体会大陆,包括好的和坏的。”
  亲临其境看了听了,学生们最直接的反应是震撼。京沪等大城市比起台北过无不及的国际化发展和规划、地大物博如诗如画的壮丽山河、精深丰厚的人文历史荟萃,都因为与认知有所落差而愈发撼动心灵。
  例如,屏东大四生林家仪最享受在紫禁城迷路的经历,任由自己瞬间消失在清朝末年的历史悲情中;北京城市规划馆叫师大的大二生蔡宜儒感受到一座城市追上世界的决心;而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更让台湾学生第一次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感受日治的创伤。
  而台湾学生在大陆的吃住行,全受到高规格接待,让孩子们享受之余受宠若惊。于是开始有人说了,中国大陆用心良苦啊,给台湾孩子最好的享受,看最美好的一面,这不为“统战”,还为啥?
  黄品维答得坦白:“老实说,在北京确实差点儿被‘统战’,给我们看的是最富丽堂皇的一面,展现国力,也不忘提醒你:看,‘祖国’对你有多好!但12天其实已足以让人看到堂皇表面底下仍存在的种种问题了。”
接触了真实面
  问他留意到了哪些问题?他说,官方建筑堂皇、百姓胡同简陋,“官民差距太大”;离开首都或沿海地区往内陆走,大片大片的穷乡僻壤在眼前铺展开来,“城乡落差藏不住”。但是他不介意:“任何一个社会总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接触了真实面,才算有真正的了解。”
  23岁的台大硕士研究生王乃雯说,是不是‘统战’,台湾学生心里都有数,“但你可以选择不参加活动,可以选择要不要被‘统战’。大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状况,对我们这些在台湾富裕经济中成长的一代人确实不容易接受,但是总要有个理解的过程,才谈得上情感上的契合。”
思想底蕴差距拉大
  带队登陆无数次的彭秀裁老师说,除了让台湾孩子看看大陆,她更在乎两岸年轻一代的思想交流和冲撞。这些年来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台湾孩子面对大陆学子时,思想和底蕴差距越拉越大,让她有强烈的危机感。
  “近几年台湾年轻人接受浅碟式文化,一味沉浸在流行、时尚、八卦中打转,创意十足却缺乏底蕴,质方面没有提升。”她留意到大陆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勤恳认真,对国家未来发展有清楚了解,哪怕资讯相对封闭,说起国际大事却是侃侃而谈。
  “同大陆学生交流后,台湾孩子自己也有了危机感,意识到将来面对的不是2300万人口,而是13亿人口乃至整个地球村,孩子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看到走出台湾、走向世界的急迫性。”
  当然,反过来说,台湾孩子也未必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彭老师说,台湾孩子的活泼好动、创意自主,感染了大陆学生,特别对于台湾学生的“敢言”,说起三一九枪击案不留情面,让大陆孩子全看傻了眼。
  “两岸年轻孩子必须继续磨合互动,反正这条路要怎么走下去,将来都得交给年轻一代水到渠成。”
两岸媒体一冷一热
  “200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同个活动,两岸媒体报道大相径庭。
  大陆媒体大篇幅全程跟进采访,充满了感情、色彩浓烈的颂文,例如:“台湾青少年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激情与感动”、“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几多欢声、几多笑语、几多温馨、几多乡音,回响在记忆的海洋!”
  在台湾呢?网络上找得到的有关这项活动的报道,大概只有两篇。台湾驻大陆的几十家平面电子媒体记者,未有一人到夏令营实地采访,报道全是硬邦邦的“据新华社说”,像是在谈“别人家的事”。
  两岸媒体角度两极化,在网络BBS论坛上引起网民的讨论和争议。
  参加夏令营的台湾学生告诉本报,活动期间看到大陆媒体竞相跟拍的“盛况”:“很惊讶,不过不介意,”倒是对大陆记者在筛选访问内容时所体现的预设立场觉得有些讶异。黄品维说:“例如问起我们对2008年奥运的期望,同学从国际体育盛会的角度说了很多都没被采用,我只说了一句模范答案:‘能促进世界全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立刻放大处理。”
  彭秀裁老师同意两岸媒体各有立场,如果说大陆媒体以颂扬式文字进行思想宣导,台湾媒体同样也在以“不报或少报”淡化活动的意义。
  “光从政治角度解读活动的后果,就是让台湾社会只看到活动的‘统战’味道,而大陆民间只看到台湾媒体的‘反中’情绪,到头来完全模糊了活动原本很单纯的意义和价值。”她说,两岸学生亲身参与而有所体会,却因为媒体的各自的政治解读而使这重体会无法扩散到更广的社会层面,这该当是所有两岸民间交流活动都面对的局限和遗憾。新闻:国际2005-08-21



台湾新一代
  大陆行,看大陆行不行



● 林琬绯
  对于香港的青少年,内地已经从祖辈逃离的国度,重新变成了“祖国”;对于台湾大学生,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大陆,是“异乡”,也是“故土”。
神州,既陌生,也熟悉,但无论如何都将与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因此,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台年轻一代,有组织地北上、飞越海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媒体报道、渲染以外的真切“中国”。从本报两名特派员的报道看来,电子时代长大的孩子,对世情的感受也许少了一份浪漫,却不乏冷静和敏锐……
  台湾师范大学二年级生黄品维,从小到大所认识的北京城,有着满街的红卫兵、解放军,校园里个个捧着毛语录,人人都是共产党员,脑子里除了马克思就甭想塞进其他东西。
  直到19岁这一年他第一次上京城,反倒是自己成了刘姥姥,在一片富丽堂皇中价值颠覆、时空错乱。红卫兵早成历史,解放军没见几个,长安街是台北街道的五倍宽,建筑争着比高比大,历史古都正迫不及待展现现代化的气势豪情。
  最让黄品维恍然的是,原来中国大陆并非人皆“共匪”,因为“中国共产党”可不是人人进得了、更不是人人都想进;校园里和他年纪相仿的大陆同学,文史数理科技资讯样样通,倒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了催人打盹的闷课。
  “到了北京才发现跟之前的了解完全不一样,并没我原来想像的那么糟糕。”
  黄品维刚在上个月同台湾全岛113所大专院校的895名同学,一起参加了“200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到海峡对岸的大陆度过整整12天。除了台湾学生,另有两百多名港澳、美加以及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千多人共同展开“大陆之旅”,让各地年轻人有机会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亲身感受中国大陆的迅速崛起。
  主办单位是大陆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台联会),台湾带队老师彭秀裁形容:“如果台湾有所谓的‘外省第二、第三代’,那么台联会则是一个由大陆的‘台湾第二、第三代’发起的组织”,由祖籍源自台湾但已落户大陆的台湾后代组成,再同台湾岛内的各类民间两岸关系组织合作,从一个‘去政治化’、‘去官方化’的纯民间角度,让台湾孩子们了解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名带队老师金鸿文也强调“去政治化”的重要性:“两岸对彼此的理解因为半个世纪的政治因素而片面化妖魔化,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要学生把过去对大陆的认识先搁在一边,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去亲自体会大陆,包括好的和坏的。”
  亲临其境看了听了,学生们最直接的反应是震撼。京沪等大城市比起台北过无不及的国际化发展和规划、地大物博如诗如画的壮丽山河、精深丰厚的人文历史荟萃,都因为与认知有所落差而愈发撼动心灵。
  例如,屏东大四生林家仪最享受在紫禁城迷路的经历,任由自己瞬间消失在清朝末年的历史悲情中;北京城市规划馆叫师大的大二生蔡宜儒感受到一座城市追上世界的决心;而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更让台湾学生第一次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感受日治的创伤。
  而台湾学生在大陆的吃住行,全受到高规格接待,让孩子们享受之余受宠若惊。于是开始有人说了,中国大陆用心良苦啊,给台湾孩子最好的享受,看最美好的一面,这不为“统战”,还为啥?
  黄品维答得坦白:“老实说,在北京确实差点儿被‘统战’,给我们看的是最富丽堂皇的一面,展现国力,也不忘提醒你:看,‘祖国’对你有多好!但12天其实已足以让人看到堂皇表面底下仍存在的种种问题了。”
接触了真实面
  问他留意到了哪些问题?他说,官方建筑堂皇、百姓胡同简陋,“官民差距太大”;离开首都或沿海地区往内陆走,大片大片的穷乡僻壤在眼前铺展开来,“城乡落差藏不住”。但是他不介意:“任何一个社会总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接触了真实面,才算有真正的了解。”
  23岁的台大硕士研究生王乃雯说,是不是‘统战’,台湾学生心里都有数,“但你可以选择不参加活动,可以选择要不要被‘统战’。大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状况,对我们这些在台湾富裕经济中成长的一代人确实不容易接受,但是总要有个理解的过程,才谈得上情感上的契合。”
思想底蕴差距拉大
  带队登陆无数次的彭秀裁老师说,除了让台湾孩子看看大陆,她更在乎两岸年轻一代的思想交流和冲撞。这些年来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台湾孩子面对大陆学子时,思想和底蕴差距越拉越大,让她有强烈的危机感。
  “近几年台湾年轻人接受浅碟式文化,一味沉浸在流行、时尚、八卦中打转,创意十足却缺乏底蕴,质方面没有提升。”她留意到大陆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勤恳认真,对国家未来发展有清楚了解,哪怕资讯相对封闭,说起国际大事却是侃侃而谈。
  “同大陆学生交流后,台湾孩子自己也有了危机感,意识到将来面对的不是2300万人口,而是13亿人口乃至整个地球村,孩子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看到走出台湾、走向世界的急迫性。”
  当然,反过来说,台湾孩子也未必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彭老师说,台湾孩子的活泼好动、创意自主,感染了大陆学生,特别对于台湾学生的“敢言”,说起三一九枪击案不留情面,让大陆孩子全看傻了眼。
  “两岸年轻孩子必须继续磨合互动,反正这条路要怎么走下去,将来都得交给年轻一代水到渠成。”
两岸媒体一冷一热
  “200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同个活动,两岸媒体报道大相径庭。
  大陆媒体大篇幅全程跟进采访,充满了感情、色彩浓烈的颂文,例如:“台湾青少年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激情与感动”、“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几多欢声、几多笑语、几多温馨、几多乡音,回响在记忆的海洋!”
  在台湾呢?网络上找得到的有关这项活动的报道,大概只有两篇。台湾驻大陆的几十家平面电子媒体记者,未有一人到夏令营实地采访,报道全是硬邦邦的“据新华社说”,像是在谈“别人家的事”。
  两岸媒体角度两极化,在网络BBS论坛上引起网民的讨论和争议。
  参加夏令营的台湾学生告诉本报,活动期间看到大陆媒体竞相跟拍的“盛况”:“很惊讶,不过不介意,”倒是对大陆记者在筛选访问内容时所体现的预设立场觉得有些讶异。黄品维说:“例如问起我们对2008年奥运的期望,同学从国际体育盛会的角度说了很多都没被采用,我只说了一句模范答案:‘能促进世界全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立刻放大处理。”
  彭秀裁老师同意两岸媒体各有立场,如果说大陆媒体以颂扬式文字进行思想宣导,台湾媒体同样也在以“不报或少报”淡化活动的意义。
  “光从政治角度解读活动的后果,就是让台湾社会只看到活动的‘统战’味道,而大陆民间只看到台湾媒体的‘反中’情绪,到头来完全模糊了活动原本很单纯的意义和价值。”她说,两岸学生亲身参与而有所体会,却因为媒体的各自的政治解读而使这重体会无法扩散到更广的社会层面,这该当是所有两岸民间交流活动都面对的局限和遗憾。
也是,感觉台湾的青年人活的很累吧,出门进门,抬头低头全是那些被炒烂了的政治话题,是我,我真要疯掉
话说回来,不是阿扁闹一闹,如“统战”这类在报头消失了N年的词汇,还真难想起来
重复发贴
的确是重复了,名字不同而已
但不知道谁的发在前面
偶们对他们的认识也不一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