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关于19世纪英缅战争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40:00


         摩诃班都拉(Maha Bandula),雍籍牙王朝的末代名将,缅甸黄金时代的最后光荣。
         1775年,缅甸失去暹罗,于是考虑袭取英属印度来弥补东方的损失。雍籍牙王朝正值最强盛时期,其军队装备有大量火枪,他们习于战斗,士气高昂,蔑视印度的英国人,印度总督时常忧虑缅甸的侵略。曾有三名缅甸强盗西逃印度,缅甸即以3000军队进入孟加拉,逼迫英方交出逃犯。
         1812年,班都拉将军征服阿萨姆的掸人王国(这个王国此前一直与莫卧儿帝国相抗衡),此刻的孟加拉感受到强大的压力。
         缅英关系逐步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缅英战争的导火线。这个岛的归属,当时双方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又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
         1824年1月,班都拉将军出任阿拉干和阿萨姆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不久,英印总督阿姆赫斯持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
         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除了使用西式枪炮,其水军还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一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
         1824年5月,班都拉将军率缅军陆军主力迎击英军,渡过内夫河,入侵孟加拉,5月17日在拉穆(Ramu)击败英军,击毙英军上尉诺顿,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持纳帕兰,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缅甸大军进逼吉大港和孟加拉首府达卡。
         英国人见不能阻止班都拉的陆军,一面急调军队增援吉大港,一面决定改走海路,从海上进攻仰光。
         不久,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0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英军很快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草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有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
         班都拉将军被迫放弃攻占孟加拉的计划,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此举使得英国军官也大为震惊。后来。有的西方史学家把它看作可以与占罗马时期迦太基的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壮举。但是,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由此实际已发生了剧变,英军开始转入攻势,孟加拉的撤退是英缅战争的转折点。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将军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同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将军率精锐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掘壕据守,准备与英军决战。
         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英国将领科顿写信给班都拉将军。要他率军投降。班都拉将军在复信今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不在意你们到达柳漂来;但是,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将军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后,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和,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而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战役。英军伤亡仅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
         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二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
         战后,缅甸举国的精神状态受到沉重地打击。雍籍牙王朝在昨天还处在黄金时代,现在一下子颠扑于尘土之中,缅甸不久即在一系列战争后,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其消极影响直至今。

         摩诃班都拉(Maha Bandula),雍籍牙王朝的末代名将,缅甸黄金时代的最后光荣。
         1775年,缅甸失去暹罗,于是考虑袭取英属印度来弥补东方的损失。雍籍牙王朝正值最强盛时期,其军队装备有大量火枪,他们习于战斗,士气高昂,蔑视印度的英国人,印度总督时常忧虑缅甸的侵略。曾有三名缅甸强盗西逃印度,缅甸即以3000军队进入孟加拉,逼迫英方交出逃犯。
         1812年,班都拉将军征服阿萨姆的掸人王国(这个王国此前一直与莫卧儿帝国相抗衡),此刻的孟加拉感受到强大的压力。
         缅英关系逐步恶化。最后刷浦黎岛事件终于成为缅英战争的导火线。这个岛的归属,当时双方有争议。1823年2月,一支英军占领刷浦黎岛,竖起英国国旗。缅甸阿拉干总督要求英军撤离,遭到拒绝。在这种情况下,1000多名缅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该岛登陆,驱逐英军。不久,缅军撤走,英军又重占该岛。阿拉干总督警告英军必须撤离,否则缅方将使用武力夺回该岛。但是,英方置之不理。
         1824年1月,班都拉将军出任阿拉干和阿萨姆总督后,立即派出军队,再度占领刷浦黎岛,驱逐英军。不久,英印总督阿姆赫斯持宣称,“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权利和荣誉”,英国正式向缅甸宣战。
         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有近40000人。缅军在数量上更大,仅在阿拉干一线就不下60000人。缅军除了使用西式枪炮,其水军还约有500艘战船,大船长20一30米,可载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战船配备了9—12门火炮。
         1824年5月,班都拉将军率缅军陆军主力迎击英军,渡过内夫河,入侵孟加拉,5月17日在拉穆(Ramu)击败英军,击毙英军上尉诺顿,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区的重镇拉持纳帕兰,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当局十分惊慌,加尔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携带着财产逃离该城。缅甸大军进逼吉大港和孟加拉首府达卡。
         英国人见不能阻止班都拉的陆军,一面急调军队增援吉大港,一面决定改走海路,从海上进攻仰光。
         不久,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0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英军很快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草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有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
         班都拉将军被迫放弃攻占孟加拉的计划,立即率领60000士兵,其中枪兵35000,步兵10000,骑兵700,携带着数百门火炮。冒着季风雨和酷热,翻越海拔2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脉。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此举使得英国军官也大为震惊。后来。有的西方史学家把它看作可以与占罗马时期迦太基的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壮举。但是,阿拉干战场的军事形势由此实际已发生了剧变,英军开始转入攻势,孟加拉的撤退是英缅战争的转折点。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将军指挥缅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此时从印度开来的援军已到达仰光,英军实力大为增强。而缅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参战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军落后,同此。几次进攻瑞大光宝塔附近地区,都被英军击退,造成军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英军也损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将军率精锐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达柳漂,掘壕据守,准备与英军决战。
         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准备进攻达柳漂。英国将领科顿写信给班都拉将军。要他率军投降。班都拉将军在复信今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不在意你们到达柳漂来;但是,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科顿诱降失败后,英军就进攻达柳漂,但被缅军击退。3月25日。英将坎贝尔率领增援部队赶到。4月1日,英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班都拉将军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作战。不幸,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缅军失去总指挥,陷入混乱之中。英军攻占达柳漂后,继续北上、占领卑谬重镇。只是因为雨季来临后,英军才没有继续北进。
         班都拉之死和达柳漂、卑谬的相继失陷,在缅甸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官员主张同英军议和,1825年9月,缅王派出代表到卑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军谈判。英国侵略军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缅甸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赔款200万英镑。这是缅甸封建王朝闻所未闻的,缅王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缅方宣称割地赔款不符合缅甸的习惯,拒绝了英方提出的条件。
         谈判失败。战局重开。缅甸统治阶级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战挽回败局。1825年10月,缅军60000多人,包括约8000名从掸邦征集来的掸族士兵。向集结在卑谬的约6000英军发起反攻。曾一度重创英军,击毙英军上校诺克道尔。但英军毕竟是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近代军队。而缅军匆匆召集而来,仅在人数上占优势,反攻很快就遭到失败。卑谬战役。英军伤亡仅180多人。而缅军死伤2000多名。卑谬反击战失败后,缅军力量大受削弱。
         英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长驱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缅甸古都蒲甘。进抵距离缅甸首都阿瓦只有二日之程的扬达波。缅甸封建王朝在英国侵略军威胁到它的存亡的严重关头。完全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扬达波与英方进行谈判,无条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项要求。
         战后,缅甸举国的精神状态受到沉重地打击。雍籍牙王朝在昨天还处在黄金时代,现在一下子颠扑于尘土之中,缅甸不久即在一系列战争后,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其消极影响直至今。
         第一次英缅战争中,缅甸不仅伤亡惨重,而多年来常胜帝国的形象也被彻底颠覆。缅甸人无法接受失去领土的羞辱,此后的100多年,他们为夺回领土,做出了很多次的抗争,但结果却都以失败告终。《扬达波条约》给缅甸造成了长期的经济负担,巨额赔款致使其长年国库空虚,国力大为削弱,第三帝国从此走向衰落。
         不过,不屈不挠的缅甸军队也曾重创英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共有1万5千多名英军将士(包括殖民地的印度士兵)阵亡。单独来看的话,这个数字似乎显示不出它的重要性,不过对照一下丧生于中英间鸦片战争的英军将士人数,就不难发现差异了。中国的历史书中,很少提及鸦片战争中英军的死亡人数,流传的各种版本也不过从200多到500多人,且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数据。但是,在英国官方的鸦片战争记录中,英军在海上和陆地的战役中总共阵亡的人数只有区区69名。
         另外,第一次英缅战争也消耗了英属印度至少500万英镑的军费支出,这个数额相当于现在的近200亿美金,一个震惊伦敦朝野的数目!战争的经济损失直接造成了英属印度几年后的一场经济危机,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最终失去了包括垄断中国贸易等在内的多项特权。


         个人看来,英缅战争的一个结果是把本来统一的缅甸给打散的同时,把缅人脊梁骨也给打折了,(虽然他们打得已经很不错了,尼泊尔和阿富汗王国也曾重创英军,但仍不免被英国人征服成为附庸和殖民地)他们民族自信心受到重挫,本来臣服缅族的其他少数民族不再受其摆布,20世纪缅甸虽然获得了独立,但长期的积贫积弱使得政府军无论跟汉人还是国内反叛民族武装打都是败多胜少,相持不下,直到今天,从这点看,牛牛当年把缅人从物质到精神上都打得挺惨,以至其后来近两百年都无法直起腰杆。

         个人看来,英缅战争的一个结果是把本来统一的缅甸给打散的同时,把缅人脊梁骨也给打折了,(虽然他们打得已经很不错了,尼泊尔和阿富汗王国也曾重创英军,但仍不免被英国人征服成为附庸和殖民地)他们民族自信心受到重挫,本来臣服缅族的其他少数民族不再受其摆布,20世纪缅甸虽然获得了独立,但长期的积贫积弱使得政府军无论跟汉人还是国内反叛民族武装打都是败多胜少,相持不下,直到今天,从这点看,牛牛当年把缅人从物质到精神上都打得挺惨,以至其后来近两百年都无法直起腰杆。
本帖历史文章内容主要转自百度二战吧,部分内容转自百度百科,最后附个人评。
没有人回复吗?自己顶一个先
修正下, 仰光历史上从来不是缅甸王朝首都, 仰光作首都要到缅甸独立以后才开始.
修正下, 仰光历史上从来不是缅甸王朝首都, 仰光作首都要到缅甸独立以后才开始.

乃看得不仔细,文中根本没说仰光是当时缅甸首都,说的是阿瓦,再去仔细读一遍吧。
缅甸首都仰光。
         不久,一支由66艘军舰组成的庞大的英国海军舰队,载着10000多名士兵,离开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当时缅甸沿海地区兵力空虚。英军很快占领仰光。当地居民已带着粮食和牲畜撤离,留下一座空城。英军远道而来,“既无所掠,粮草又不继”,处境十分狼狈。此时雨季已经到来,只剩有4000人还能作战,其中大约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但是,英军占领仰光和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镇,从南面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的确震动了缅甸朝廷。缅甸政府急忙从首都阿瓦调集士兵,同时决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缅军主力。
......
所以也难怪现在缅甸急于统一全国,压制国内少数民族,继续搞大缅族主义,还是做梦想恢复昔日王国的荣耀和强大呢
.....   
战争开始了。这是一场打得十分艰苦的战争,双方都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参战的英印军队前后 ...
好吧,确实有一处错误,已纠正
英军本来就不适应热带作战,而且很多作战部队还是印度人。你要不试试在平地上列阵对战英国人试试。估计刷的分数比满清还高。
英军本来就不适应热带作战,而且很多作战部队还是印度人。你要不试试在平地上列阵对战英国人试试。估计刷的 ...
另外缅甸人军事现代化比清朝做的好,1760年代已经批量装备西式火枪火炮(进口自葡萄牙与荷兰)并请了西方教官训练,所以清缅战争清朝也没占什么便宜


阿拉干山脉海拔才200多米?
位于缅甸西部,伊洛瓦底江以西。又称若开山脉。北起钦岭,南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侧的内格雷斯角。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 ,其中以维多利亚山最高 ,海拔3053米。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正好阻挡了西南季风向内地输送水汽,使缅甸中部地区干旱少雨;并且阻隔了沿海与内地的交通,唯一便于通行的洞鸽山隘,海拔1168米,位于山脉的中段。

阿拉干山脉海拔才200多米?
位于缅甸西部,伊洛瓦底江以西。又称若开山脉。北起钦岭,南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侧的内格雷斯角。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 ,其中以维多利亚山最高 ,海拔3053米。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正好阻挡了西南季风向内地输送水汽,使缅甸中部地区干旱少雨;并且阻隔了沿海与内地的交通,唯一便于通行的洞鸽山隘,海拔1168米,位于山脉的中段。
pheonix 发表于 2015-5-19 13:24
另外缅甸人军事现代化比清朝做的好,1760年代已经批量装备西式火枪火炮(进口自葡萄牙与荷兰)并请了西方 ...
缅甸吗! 有着先进的火器,可战术战法没学好,只能打打阵地战!外加丛林游击战! 排队枪毙根本不会! 没有刺刀是主要因素,后来碰上骑兵就跪了。  
阿瓦在曼德勒附近,缅族原来多在上缅甸,只是近代移民到了下缅甸
驻守该镇的1000多名英军士兵。只有约700人逃回吉大港。

这一句我认为也有欠妥之处。
【汉太阳正火 发表于 2015-5-19 14:28
阿瓦在曼德勒附近,缅族原来多在上缅甸,只是近代移民到了下缅甸
下缅甸是哪些族呢?
下缅甸是哪些族呢?
可能是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