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专工作综述:不拒众流方为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06:53
新时期中国外专工作综述:不拒众流方为海



2015年05月10日  来源:新华网   


  5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外专工作后,又一次专门会见外国专家,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外专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中外合作的决心与愿望。

  新时期以来,外国专家主管部门——国家外国专家局不断扩大引进外国专家规模,不断完善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法治建设,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持。
  广开进贤之路 储备智力资源
  来自巴西的保罗·莫赖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磁纳米生物医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他从2008年起开始在中国任教。
  中方合作教师刘文中介绍说,莫赖斯这块“金字招牌”使更多橄榄枝伸向了华中科技大学,甚至邀请到了诺贝尔奖得主来校交流。
  和莫赖斯一样,中国政府2011年启动实施“外专千人计划”以来,已有196位外专入选。这项我国最高层次的外专引进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0到1000名高层次非华裔外国专家。目前,入选专家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理科学、化学、环境与地球科学等领域,他们周围还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外专团队。
  外专的“智库”作用还体现在建言方面。2012年以来,国家外专局开始组织外专就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教训,提出宏观政策建议。截至目前,已向中央决策层呈报了20多篇外国专家建议,涉及金融、教育、环保、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企业创新、公共外交、网络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为促进人才交流提供制度保障
  人才总是向资金密集、政策环境宽松、生活环境好的地方流动。
  致力于儿童传染病药物研发的德国籍病毒学家艾德铭,在华工作4年多。他认为由于高层次海归科学家的贡献,中国目前已具备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创新领袖的关键条件,但尚未成为该领域世界级专家的首选地。为此,他提出了中国需要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其在华工作的权益和创新成果的建议。
  2012年12月,中央2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问题的通知》,让外专在华工作有了政策规范和依据。
  201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正式实施。新增人才签证为高端人才在出入境和居留方面提供了便利。
  国家外专局局长张建国介绍,中央提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除了要继续完善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外,还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针对这一要求,近期外专局致力于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加强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相关意见的出台,同时推动《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的出台,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引进人才制度。制定并定期调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
  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共赢
  6年前,曾在意大利菲亚特工作的吉·马克·马里奥初到广汽集团时一度犹豫要不要在这里待下去。今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外专千人计划”座谈会上,担任整车底盘设计师的马里奥就广汽自主品牌首款轿车的研发侃侃而谈,并把该产品称为“自己的孩子”。
  “中国的发展超越了我的期待。”马里奥说。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高端人才的引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助力点。
  近几年,境外来中国内地工作的专家达到年度60万人次的规模。据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引进外专总量将达197.4 万人次,其中引进外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将达到45.4 万人次。
  外国专家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对创新的重视与关切:
  ——“习主席一直鼓励创新,积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种关于知识经济的远见,很多外专来华之前就印象深刻。”去年参加过总书记与外专座谈的艾德铭说。
  ——“我有一个中国梦,就是想把中国的拖拉机技术提升到国际水准,这里有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山东常林机械集团高级经理普契尼·阿莱西奥说:“通过努力工作,我的梦越来越接近了。”
  ——受聘担任北航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自然材料仿真研究中心主任的美籍科学家罗伯特·奥利弗·里奇认为,交叉科学十分重要,因为创新往往产生于两个领域之间的交界地带。“这份新工作也可以和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工作‘互动’,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全新平台!”
  “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关键是科技和管理,而科技和管理的核心是人才。因此,要大力引进特别是重点引进能够带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张建国说。(记者崔清新)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5-10/7265223.shtml新时期中国外专工作综述:不拒众流方为海



2015年05月10日  来源:新华网   


  5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外专工作后,又一次专门会见外国专家,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外专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中外合作的决心与愿望。

  新时期以来,外国专家主管部门——国家外国专家局不断扩大引进外国专家规模,不断完善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法治建设,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持。
  广开进贤之路 储备智力资源
  来自巴西的保罗·莫赖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磁纳米生物医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他从2008年起开始在中国任教。
  中方合作教师刘文中介绍说,莫赖斯这块“金字招牌”使更多橄榄枝伸向了华中科技大学,甚至邀请到了诺贝尔奖得主来校交流。
  和莫赖斯一样,中国政府2011年启动实施“外专千人计划”以来,已有196位外专入选。这项我国最高层次的外专引进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0到1000名高层次非华裔外国专家。目前,入选专家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理科学、化学、环境与地球科学等领域,他们周围还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外专团队。
  外专的“智库”作用还体现在建言方面。2012年以来,国家外专局开始组织外专就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教训,提出宏观政策建议。截至目前,已向中央决策层呈报了20多篇外国专家建议,涉及金融、教育、环保、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企业创新、公共外交、网络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为促进人才交流提供制度保障
  人才总是向资金密集、政策环境宽松、生活环境好的地方流动。
  致力于儿童传染病药物研发的德国籍病毒学家艾德铭,在华工作4年多。他认为由于高层次海归科学家的贡献,中国目前已具备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创新领袖的关键条件,但尚未成为该领域世界级专家的首选地。为此,他提出了中国需要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其在华工作的权益和创新成果的建议。
  2012年12月,中央2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问题的通知》,让外专在华工作有了政策规范和依据。
  201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正式实施。新增人才签证为高端人才在出入境和居留方面提供了便利。
  国家外专局局长张建国介绍,中央提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除了要继续完善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外,还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针对这一要求,近期外专局致力于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加强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相关意见的出台,同时推动《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的出台,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引进人才制度。制定并定期调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
  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共赢
  6年前,曾在意大利菲亚特工作的吉·马克·马里奥初到广汽集团时一度犹豫要不要在这里待下去。今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外专千人计划”座谈会上,担任整车底盘设计师的马里奥就广汽自主品牌首款轿车的研发侃侃而谈,并把该产品称为“自己的孩子”。
  “中国的发展超越了我的期待。”马里奥说。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高端人才的引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助力点。
  近几年,境外来中国内地工作的专家达到年度60万人次的规模。据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引进外专总量将达197.4 万人次,其中引进外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将达到45.4 万人次。
  外国专家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对创新的重视与关切:
  ——“习主席一直鼓励创新,积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种关于知识经济的远见,很多外专来华之前就印象深刻。”去年参加过总书记与外专座谈的艾德铭说。
  ——“我有一个中国梦,就是想把中国的拖拉机技术提升到国际水准,这里有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山东常林机械集团高级经理普契尼·阿莱西奥说:“通过努力工作,我的梦越来越接近了。”
  ——受聘担任北航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自然材料仿真研究中心主任的美籍科学家罗伯特·奥利弗·里奇认为,交叉科学十分重要,因为创新往往产生于两个领域之间的交界地带。“这份新工作也可以和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工作‘互动’,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全新平台!”
  “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关键是科技和管理,而科技和管理的核心是人才。因此,要大力引进特别是重点引进能够带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张建国说。(记者崔清新)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5-10/7265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