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史上第二次倒闭潮或来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8:56
http://business.sohu.com/20150429/n412089498.shtml

“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第二次倒闭潮或来袭。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In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而当前,“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第二次倒闭潮或来袭。

  汇丰控股与Markit日前联合公布,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PMI)从3月份的49.6降至49.2,触及12个月低点。

  PMI高于50意味着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活动萎缩。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制造业领域可能在加速放缓。

  Markit经济学家AnnabelFiddes称,中国制造业产出仅小幅增长,新订单总数连续第二个月下降。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均加速下降,表明制造业通缩压力加剧,这凸显了需求相对疲软的现状。

  近期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又一轮的倒闭潮,这里既有技术赶不上时代、前期投入过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也有无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出现歇业关门的企业,更有试图转型升级,但是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而根据公开报道,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耐克、富士康、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中国欧洲商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而裁员正是外企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个常规选项。  韩国有关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华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这一数据从2006年至今减少了将近9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样本区域。当地一名从事外贸业务的管理人员称,东莞的外资撤离和企业倒闭从2008年开始出现,今年情况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业搬到内陆省份,现在开始搬到越南和东南亚。

  当地流传的说法是,“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至少有不低于4000家企业关门”,但这一说法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确认。而在此之前的5年,即2008年至2012年,公开的数字是,“7.2万家企业被关闭”。

  经济观察报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电子仪器仪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分别占全市倒闭关停企业总数的44.1%、11.8%、7.6%和7%,合计占比70.5%。

  这样看来,这一轮倒闭潮和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倒闭潮有着本质的区别。

  “2008年,三来一补的外贸型企业倒闭,更多是受到外需萎缩的影响,属于市场原因,”东莞本地学者龚佳勇分析认为,“这一轮的倒闭,更多的是产业因素,即传统代工类工厂依靠的产业基础不复存在”。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撰文指出,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对制造业也是如此。

  “从供给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

  文章指出,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是劳动供给出现不足,如今中国劳动力人口已不能与前几年相比。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45亿人,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

  劳动力人口下降,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不足,用工成本就会上升,用工成本高已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投资比例过高问题。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1%,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8%。  投资刺激了需求,也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粗放式,只关注产品的量、规模,而忽视产品的质,生产中不注重技术、不注重创新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

  以联建科技为例,该公司联建科技在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

  自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最终因其技术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

  在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

  “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

  姚景源举例说,苹果手机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而我们每生产一部苹果手机,其中49%的利润被美国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韩国还拿走了百分之十几,剩下我们中国拿3.63%。

  也就是说,低端制造和代工类企业正在丧失产业发展的土壤。这足以给东莞制造乃至中国制造一个警钟,他们面临的是产业的变迁,是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完全改变环境下的一个挑战。

  龚佳勇把这种现象称为“搭便车”时代的结束。过去是几年,低端加工制造为中国经济贡献了原始积累,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在他看来,目前的制造业已经到了买车票的阶段。

  龚佳勇称,“这个车票可能是技术、创新或者其他,但对大量加工制造类企业来说,他们必须找到对中国经济新的贡献方式,否则,外贸的短暂回暖很有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班车。”

  实际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制造业企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

  在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制造的下行压力确实不小。

  专家指出,虽然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有所衰减,但不必妄自菲薄,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中国正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企业只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只要为制造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就能在未来抢占先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

  他表示,“过去我们在国际化的分工中,基本上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贴牌生产,赚微薄的辛苦费。现在我们要通过国际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姚景源认为,低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制造业想要在全球市场上拿到话语权,就要勇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从过去更多地依赖传统优势转变为新的优势,技术优势、科技优势、高素质劳动力优势,以及整个社会的综合配套优势,“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才能在国际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国品牌。”姚景源说。

  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分析称,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很难依赖这些低端的工厂。政府对低端加工制造业也已经利好出尽。淘汰掉一批企业,既是市场内生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意的引导。

  去年7月,本轮工厂倒闭潮逐渐严重的时候,东莞市长袁宝成曾公开表示,东莞的发展绝不能离开制造业,要保住这个“根”,只要保住这个“根”,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就能存在。

  东莞的计划是,用机器替换成本日益高昂的人工,即“机器换人计划”。东莞计划每年拿出2亿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同时也是东莞制造业进行升级的一种路径选择。

  效果是明显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东莞工业技改投资一直在低位运行,最低为-19.3%,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以来,工业技改投资跌幅逐步收窄,最终全年增长28.6%,顺利实现“扭负为正”。

  这样的升级有两个暗含的条件。有政府官员表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规模有一定条件,财政政策会特别支持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另一方面,用工大户原则上要求加快机器替代人工的速度”。

  实际上,企业实力的限制也是能否进行“机器换人”改造的关键条件。

  东莞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趋势越明显,调研抽样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未开展“机器换人”的150多家抽样企业中,有近半数是因为所需资金多而暂缓。  而从行业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这两个支柱产业的项目最多,分别约占总数33%、37%;特色产业中则以包装印刷业的项目最多,约占总数的6%。

  “有退有留是东莞制造业升级的策略,东莞有将近30万家中小企业,不可能每一家都进行机器改造,这是不现实的,一定会有一批企业退出。”有接近政府的学者分析称。

  对于试图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东莞而言,对“人”的重视也许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这是东莞制造的进化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东莞制造业被集体撞了一下腰。人民币升值压力、工人权利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渐趋完善等,都在重塑制造业的生态土壤。

  外部营商环境一直在急转直下。当年,他们赖以生存、借以壮大的优惠政策、人力成本等优势眼下却是一湖将他们困住的泥潭。

  “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算是市场的力量,中小企业和低端劳动力的生存空间已经消耗殆尽,”上述学者称,“这听上去有点残酷,但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必须迈过的一步”。

  实际上,中国制造提升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到日本开年会归来写了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风靡网络,他提到中国的中产阶层到日本去买电饭煲、吹风机、马桶盖、保温杯、陶瓷菜刀等商品。这些听起来在“工业1.0”时代就已存在的商品为何能大卖特卖?因为它们更贴心、更好用:电饭煲能煮出粒粒晶莹的米饭,吹风机能让头发干爽且柔滑,甚至马桶盖都能让人如沐春风。

  吴晓波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电饭煲、马桶盖的,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该怎样面对转型困境。在他看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吴晓波在自己的文章中解析了中国制造业者目前所面临的痛苦:是成本优势的丧失;渠道优势的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在吴晓波看来,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不过是靠着成本优势。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必须力求技术上的锐意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让理性消费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能够不再越洋去买马桶盖,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明天。

  中国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是中国政府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顶层设计,应对的显然是由德国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追捧的工业4.0战略。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是指,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根据e-works总编黄培的观点,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而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来看,在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显然又走在了前头。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

  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

  而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仅4%,独资及合资品牌占比高达96%。

  如今,依托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精准把握方向,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未来仍有待具体的实施路线图。http://business.sohu.com/20150429/n412089498.shtml

“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第二次倒闭潮或来袭。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In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而当前,“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第二次倒闭潮或来袭。

  汇丰控股与Markit日前联合公布,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PMI)从3月份的49.6降至49.2,触及12个月低点。

  PMI高于50意味着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活动萎缩。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制造业领域可能在加速放缓。

  Markit经济学家AnnabelFiddes称,中国制造业产出仅小幅增长,新订单总数连续第二个月下降。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均加速下降,表明制造业通缩压力加剧,这凸显了需求相对疲软的现状。

  近期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又一轮的倒闭潮,这里既有技术赶不上时代、前期投入过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也有无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出现歇业关门的企业,更有试图转型升级,但是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而根据公开报道,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耐克、富士康、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中国欧洲商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而裁员正是外企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个常规选项。  韩国有关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华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这一数据从2006年至今减少了将近9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样本区域。当地一名从事外贸业务的管理人员称,东莞的外资撤离和企业倒闭从2008年开始出现,今年情况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业搬到内陆省份,现在开始搬到越南和东南亚。

  当地流传的说法是,“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至少有不低于4000家企业关门”,但这一说法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确认。而在此之前的5年,即2008年至2012年,公开的数字是,“7.2万家企业被关闭”。

  经济观察报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电子仪器仪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分别占全市倒闭关停企业总数的44.1%、11.8%、7.6%和7%,合计占比70.5%。

  这样看来,这一轮倒闭潮和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倒闭潮有着本质的区别。

  “2008年,三来一补的外贸型企业倒闭,更多是受到外需萎缩的影响,属于市场原因,”东莞本地学者龚佳勇分析认为,“这一轮的倒闭,更多的是产业因素,即传统代工类工厂依靠的产业基础不复存在”。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撰文指出,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对制造业也是如此。

  “从供给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

  文章指出,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是劳动供给出现不足,如今中国劳动力人口已不能与前几年相比。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45亿人,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

  劳动力人口下降,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不足,用工成本就会上升,用工成本高已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投资比例过高问题。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1%,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8%。  投资刺激了需求,也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粗放式,只关注产品的量、规模,而忽视产品的质,生产中不注重技术、不注重创新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

  以联建科技为例,该公司联建科技在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

  自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最终因其技术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

  在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

  “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

  姚景源举例说,苹果手机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而我们每生产一部苹果手机,其中49%的利润被美国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韩国还拿走了百分之十几,剩下我们中国拿3.63%。

  也就是说,低端制造和代工类企业正在丧失产业发展的土壤。这足以给东莞制造乃至中国制造一个警钟,他们面临的是产业的变迁,是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完全改变环境下的一个挑战。

  龚佳勇把这种现象称为“搭便车”时代的结束。过去是几年,低端加工制造为中国经济贡献了原始积累,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在他看来,目前的制造业已经到了买车票的阶段。

  龚佳勇称,“这个车票可能是技术、创新或者其他,但对大量加工制造类企业来说,他们必须找到对中国经济新的贡献方式,否则,外贸的短暂回暖很有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班车。”

  实际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制造业企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

  在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制造的下行压力确实不小。

  专家指出,虽然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有所衰减,但不必妄自菲薄,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中国正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企业只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只要为制造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就能在未来抢占先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

  他表示,“过去我们在国际化的分工中,基本上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贴牌生产,赚微薄的辛苦费。现在我们要通过国际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姚景源认为,低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制造业想要在全球市场上拿到话语权,就要勇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从过去更多地依赖传统优势转变为新的优势,技术优势、科技优势、高素质劳动力优势,以及整个社会的综合配套优势,“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才能在国际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国品牌。”姚景源说。

  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分析称,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很难依赖这些低端的工厂。政府对低端加工制造业也已经利好出尽。淘汰掉一批企业,既是市场内生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意的引导。

  去年7月,本轮工厂倒闭潮逐渐严重的时候,东莞市长袁宝成曾公开表示,东莞的发展绝不能离开制造业,要保住这个“根”,只要保住这个“根”,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就能存在。

  东莞的计划是,用机器替换成本日益高昂的人工,即“机器换人计划”。东莞计划每年拿出2亿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同时也是东莞制造业进行升级的一种路径选择。

  效果是明显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东莞工业技改投资一直在低位运行,最低为-19.3%,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以来,工业技改投资跌幅逐步收窄,最终全年增长28.6%,顺利实现“扭负为正”。

  这样的升级有两个暗含的条件。有政府官员表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规模有一定条件,财政政策会特别支持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另一方面,用工大户原则上要求加快机器替代人工的速度”。

  实际上,企业实力的限制也是能否进行“机器换人”改造的关键条件。

  东莞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趋势越明显,调研抽样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未开展“机器换人”的150多家抽样企业中,有近半数是因为所需资金多而暂缓。  而从行业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这两个支柱产业的项目最多,分别约占总数33%、37%;特色产业中则以包装印刷业的项目最多,约占总数的6%。

  “有退有留是东莞制造业升级的策略,东莞有将近30万家中小企业,不可能每一家都进行机器改造,这是不现实的,一定会有一批企业退出。”有接近政府的学者分析称。

  对于试图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东莞而言,对“人”的重视也许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这是东莞制造的进化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东莞制造业被集体撞了一下腰。人民币升值压力、工人权利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渐趋完善等,都在重塑制造业的生态土壤。

  外部营商环境一直在急转直下。当年,他们赖以生存、借以壮大的优惠政策、人力成本等优势眼下却是一湖将他们困住的泥潭。

  “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算是市场的力量,中小企业和低端劳动力的生存空间已经消耗殆尽,”上述学者称,“这听上去有点残酷,但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必须迈过的一步”。

  实际上,中国制造提升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到日本开年会归来写了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风靡网络,他提到中国的中产阶层到日本去买电饭煲、吹风机、马桶盖、保温杯、陶瓷菜刀等商品。这些听起来在“工业1.0”时代就已存在的商品为何能大卖特卖?因为它们更贴心、更好用:电饭煲能煮出粒粒晶莹的米饭,吹风机能让头发干爽且柔滑,甚至马桶盖都能让人如沐春风。

  吴晓波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电饭煲、马桶盖的,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该怎样面对转型困境。在他看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吴晓波在自己的文章中解析了中国制造业者目前所面临的痛苦:是成本优势的丧失;渠道优势的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在吴晓波看来,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不过是靠着成本优势。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必须力求技术上的锐意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让理性消费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能够不再越洋去买马桶盖,这才是“中国制造”的明天。

  中国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是中国政府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顶层设计,应对的显然是由德国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追捧的工业4.0战略。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是指,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根据e-works总编黄培的观点,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而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来看,在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显然又走在了前头。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

  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

  而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仅4%,独资及合资品牌占比高达96%。

  如今,依托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精准把握方向,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未来仍有待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汇丰控股与Markit日前联合公布,

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PMI)从3月份的49.6降至49.2
东莞的制造业不仅受困于劳动力,还被被房地产挤压,自己找死。以前还牛逼哄哄的说腾笼换鸟,现在厂房空置了,鸟毛都没一条。
新常态,要习惯
广东、江浙的中小企业必须死掉一批

必须的。
兔子曾叶这些企业寄予过厚望。
结果证明这些企业的大部分无法承担厚望。
嚯嚯,全部倒了。

向谁收税
中国的未来靠的是一大批便宜的中高级劳动力,比如程序员
yangbin2004 发表于 2015-4-29 15:10
中国的未来靠的是一大批便宜的中高级劳动力,比如程序员
IT民工,码农,到时候,他们创造的利润可能还不如干体力活的。而且更容易被人替换掉。
过了40岁,脑力不行了,知识落后了,只能讨饭去。
邮件 发表于 2015-4-29 15:46
IT民工,码农,到时候,他们创造的利润可能还不如干体力活的。而且更容易被人替换掉。
过了40岁,脑力 ...
淘汰的都是没有自我进步的,在硅谷,40多的码农大把的。
古大叔2世 发表于 2015-4-29 16:05
淘汰的都是没有自我进步的,在硅谷,40多的码农大把的。
硅谷不是大把外包的嘛
xj2000 发表于 2015-4-29 16:12
硅谷不是大把外包的嘛
IT民工,码农到了40或45,80-90%是要被淘汰的,对家庭来说,还是不要让子女干这行。
到时候,身体差了,体力有没有。脑子也不行。转行,难啊。
IT民工,码农到了40或45,80-90%是要被淘汰的,对家庭来说,还是不要让子女干这行。
到时候, ...
干哪行不是这样,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
邮件 发表于 2015-4-29 15:46
IT民工,码农,到时候,他们创造的利润可能还不如干体力活的。而且更容易被人替换掉。
过了40岁,脑力 ...
继续暴露自己的无知,谁跟你说过40岁就不能继续做程序员了?
还知识落后了。。。
这次倒闭是史无前例吧。
亲戚是银行的信贷客户经理,跟他们已经赴外地分行任职的老总吃饭,听他说职业生涯几十年没见过这么惨的。
古大叔2世 发表于 2015-4-29 16:05
淘汰的都是没有自我进步的,在硅谷,40多的码农大把的。
那货本来就是一没见识啥也不懂还很爱胡说八道的主。。。

硅谷别说超过40的一大把了,还有60多了过退休年龄还继续干的呢。。。

邮件 发表于 2015-4-29 16:40
IT民工,码农到了40或45,80-90%是要被淘汰的,对家庭来说,还是不要让子女干这行。
到时候, ...


扯淡。。。我在谷歌总部实习过的,你去过硅谷么。。。老头一大把,老太太我都见过好几个。弄了半天你只是描述你想象中的硅谷而已。。。
全世界能通过谷歌面试又愿意在谷歌工作的人数远远低于谷歌需要的工程师数量,所以是这些IT公司要感谢员工愿意在他们这里工作,你以为你随便就能找到年轻人代替的?
至于脑袋用坏了更是笑话,我只看到过研究证明教授得老年痴呆的比率远远低于普通人,从没听说过脑子能用坏的。身体用坏倒有可能,但是至少谷歌我三个多月的实习期里就没见过组里加班的,一周工作40个小时把身体用坏的怪自己吧。

从网上看,2011年的页面说谷歌员工每推荐一个新人进入谷歌就可以一次性拿到2000美元奖金,而13年底我实习的时候这个数额已经是4000美元。你要是觉得码农是这么容易的工作,这些大公司给介绍新人的员工那么多奖金是做什么?本来码农就是程序员自嘲而已,非程序员还真以为是低档工作了。。。好歹硅谷工程师的起薪就有10多万美元,还不算股票和奖金,不是你随便可以嘲笑的。
邮件 发表于 2015-4-29 16:40
IT民工,码农到了40或45,80-90%是要被淘汰的,对家庭来说,还是不要让子女干这行。
到时候, ...


扯淡。。。我在谷歌总部实习过的,你去过硅谷么。。。老头一大把,老太太我都见过好几个。弄了半天你只是描述你想象中的硅谷而已。。。
全世界能通过谷歌面试又愿意在谷歌工作的人数远远低于谷歌需要的工程师数量,所以是这些IT公司要感谢员工愿意在他们这里工作,你以为你随便就能找到年轻人代替的?
至于脑袋用坏了更是笑话,我只看到过研究证明教授得老年痴呆的比率远远低于普通人,从没听说过脑子能用坏的。身体用坏倒有可能,但是至少谷歌我三个多月的实习期里就没见过组里加班的,一周工作40个小时把身体用坏的怪自己吧。

从网上看,2011年的页面说谷歌员工每推荐一个新人进入谷歌就可以一次性拿到2000美元奖金,而13年底我实习的时候这个数额已经是4000美元。你要是觉得码农是这么容易的工作,这些大公司给介绍新人的员工那么多奖金是做什么?本来码农就是程序员自嘲而已,非程序员还真以为是低档工作了。。。好歹硅谷工程师的起薪就有10多万美元,还不算股票和奖金,不是你随便可以嘲笑的。
邮件 发表于 2015-4-29 15:46
IT民工,码农,到时候,他们创造的利润可能还不如干体力活的。而且更容易被人替换掉。
过了40岁,脑力 ...
听说windows首席码农David Cutler去微软时已经40+了。现在还在一线工作。
传统制造业公司,刚刚普加了工资,幅度还可以。这个算啥?
你个死垃圾,一天倒晚唱空中国,你不累,老子看到你都看累了,滚!
楼主能发个正面新闻不
楼主能发个正面新闻不
  负面新闻看多了会增加免疫力。
传统制造业公司,刚刚普加了工资,幅度还可以。这个算啥?
几家欢乐几家愁
负面新闻看多了会增加免疫力。
看着增加免疫力 发的人怎么办
看着增加免疫力 发的人怎么办
  隐蔽战线的同志劳苦功高!
我十年前的就预料到的事情,今天出现了才总结出来???

指望这帮子人能干啥???

汇丰控股与Markit日前联合公布,

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PMI)从3月份的49.6降至49.2
那是因为清明节假期的因素在影响
这次倒闭是史无前例吧。
亲戚是银行的信贷客户经理,跟他们已经赴外地分行任职的老总吃饭,听他说职业生涯 ...
你这个亲戚和当空军被吓傻的亲戚是什么关系?
中国是最大输家。
再过几个月,形势会更加严重,呵呵
maniac62 发表于 2015-4-29 18:04
扯淡。。。我在谷歌总部实习过的,你去过硅谷么。。。老头一大把,老太太我都见过好几个。弄了半天你只 ...
80-90%是要被淘汰的,不还有20-10%继续干码农吗?
你这个亲戚和当空军被吓傻的亲戚是什么关系?

表弟雷达兵 你可以恶语相向,没关系啊,如果所谓hkc都这类的 话,那确实只能靠n细胞自我安慰了,无非代表你的人格取向罢了~
表弟雷达兵 你可以恶语相向,没关系啊,如果所谓hkc都这类的 话,那确实只能靠n细胞自我安慰了,无非代 ...
有被迫害妄想症吗?这个思维够发散的啊?
IT民工,码农,到时候,他们创造的利润可能还不如干体力活的。而且更容易被人替换掉。
过了40岁,脑力 ...
你说的完全正确   我看到和经历的证明了这一点  老了干的慢了就滚蛋 45以上找工作很困难  很有些人熬不到退休 哦   以后还要延迟退休呢
听说windows首席码农David Cutler去微软时已经40+了。现在还在一线工作。
死在马桶盖上的36岁深圳IT冤魂发来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