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43:52
作者:吴非   

    我有不少学生在国外留学,都会说起留学生活的紧张和艰苦。但有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的一位非洲同学却常说:“你知道吗?每天早晨起来我都有一件最高兴的事——我眼睛睁开时就会想到:我有一位伟大的老师。”

  因为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因为每天都能见到这位伟大的老师,也因为能从这位伟大的老师那里汲取精神源泉,获取生存动力,就能使一个人感受到如此的幸福!我为这些留学生感到高兴。









学生需要伟大的教师

  是的,我们很平凡,我们也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像美国电影《春风化雨》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一个接一个的学生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影片的这个结尾我看了大约有50遍。我之所以反复体味这个场面,是想到:一个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地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有自己的人格追求。教师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他们打好精神底子。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那是多么庸俗猥琐啊!

  我说过,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教学风格应当百花齐放,但是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应当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

  什么是教师?难道是指那种“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吗?我认识的许多老教师曾经感慨:许多错事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当时只是对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跟得太紧。由于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学,也就直接把错误教给了学生,教师虽然不需要直接对民族的不幸负责,但是他的工作价值又在哪里呢?现在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要引领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的人。我带过一个特殊的班,那是1987年南京大学强化部从6个省招来的“少年预备班”,委托我们完成高中教学。37个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有人私下开玩笑,喊我“村长”。作为班主任,不但管教学,还要当父母。我只说一件事:有些孩子不愿意让农村来的父母到办公室见我,于是我告诉他们: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也当过农民。在那些年月里,我的脸比他们还要黑,我的手和他们一样粗糙……因为你们是劳动者的儿女,所以必须把头昂起来!也许是那一段时间严格的教育,他们现在都很有成就。

  现在不少青年教师,身上没有我们那么多的历史阴影,没有精神重负,他们崭新的价值观体现出时代的进步。无锡一位校长告诉我,学校里有位年轻的外语教师,业务不错,衣着时尚,说话有些“另类”,深受学生欢迎。有一天她主动报名去西北支教一年,让领导感到意外,因为她在学校里从来不是“积极分子”和“培养对象”。她去了西北之后,领导才知道:这位女教师资助3位贫困学生读书已经好几年了。后来学校要授予她一项荣誉,她却觉得极不自在,坚辞不受。她认为这会破坏她的平静生活。我相信她的学生正是在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中感受到一颗真实的灵魂。









点点滴滴都是教材

  前些天,刚刚结束军训的高一新生从营地回到学校,家长纷纷来接。我在校门口看到:凡是有父母“接驾”的,最重的行李都是父母提,而那些接受了7天军训的“兵”则趾高气扬地走在前面,旁若无人……你说这样的“军训”有什么效果?相信没过几天,语文教师就会看到学生充满激情的军训生活作文,那些话豪壮漂亮;再过些时候,他还会告诉你,他是怎样的爱自己的父母……你弄不清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你也无法判断他是不是在思想。很多学生,作为考试机器,可能是合格的,但作为人,精神上并不健全。他们不会爱,也不会恨。

  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像一个人一样地站直了活在世界上。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常常听到教师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这些做法,我看恰恰是缺乏人性的表现。宣传这样的人和事,等于是宣传反人道、反人性。我们在自诩为礼义之邦时,不能以为那只是“君君臣臣”。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宾”,怎么就不是礼义呢?

  我曾对学生说:你们爱自己的父母,最好直接表达出来,要能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有位女生回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母亲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数学只考了65分,还说‘爱’我!”我问这位家长:“你女儿数学少考了一二十分,可是毕竟她还爱你;如果她考了100分,但是不爱你,你会觉得怎样?”——麻烦可能也就在这里: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懂得爱并不重要,如果考试分数低了才是不得了的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会出问题。即使学生能有一个极高的“分数”,然而人格不健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而言,他只能是个不及格的次品甚或废品。

  十多年前,我因撰文主张重视情感教育,主张“把人道主义写在我们教育的旗帜上”而获咎。当时“运动家”如获至宝,严词批判,上纲上线。所幸只过了三五个月就灰飞烟灭。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拒绝人间温情,主张残酷斗争的人正因老病而感寂寞,因门前冷落而寂寞,因教育观念落后而寂寞,因儿女感情淡薄而感寂寞……所以有些问题,本不需要讨论,如果大家都能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的情感的话。

  马加爵之类挥铁锤杀人固然可怕,但毕竟就那么几个,比之更可怕的是面对学生那一双双呆滞冷漠的眼睛和一颗颗冷酷的心!某校一名女生轻生,遗体躺在教学楼边。在等待警察和法医的两小时内,学校的其他班级竟然照常上课下课,照样大声朗读外语……一切如常。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不敢想。

  1999年5月下旬,正当高三高考复习时,学生毕彦波突发心脏病在夜间去世。谁也不相信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毕彦波就这样离去了。当时学校有人主张淡化处理、尽量保密,理由是不能影响高考。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教会学生直面人生苦难的课堂,如果他们不去送别,就说明作为人的情感仍然是有欠缺的。那天倾盆大雨,全班同学都去为他送行,男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把一朵朵白玫瑰放在他的身边。第二天,班上有位擅长美术的同学在教室后的黑板上画了大幅的彦波头像,通栏是他生前写的一首《满江红》。我每走进教室,看见后面黑板上彦波的像,鼻子就发酸。学生说,老师,过7天我们就把它擦掉。我说,不,留在那里吧,这样我们班一个人也没少。不可否认,这件事对学生刺激很大。高考结束时,我和班主任看了一下成绩,一些同学考分可能是低了几分,但是和此前相比,相信孩子们更懂事了。我们培养的是有人性的人啊!





历史教训还在眼前

  “文革”初期及后来的插队经历,对我的思想刺激很大。人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人格。那些“革命小将”竟能以“革命”的名义,野蛮地把军用皮带挥向白发教师,挥向同学和善良的百姓……前不久遇到一位海外归来的学人,当年她在班上和每位同学都友善相处,没想到“文革”狂风一起,同学竟去抄砸她的家,还用皮带抽打她的母亲。事情过去三四十年,有人出来当和事佬,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她不理解——我也不理解:一个十八九岁的人,竟然丧失人性到迫害老弱;而现在自己近60岁了,仍然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非人罪行,不知道忏悔。这样的人,是一个站直了的人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不久前,邵燕祥先生赠《找灵魂》一书,我翻了一天,心情却沉重了好多天。回忆了几十年前的事,也反思了几十年来的许多事。我觉得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都应有这样的反思意识。我们有过那种没有健全思维的教育,所以就在历史上写下了荒谬绝伦的一页,让我们一想起当年就不寒而栗。为了不再发生那样的劫难,我们应当把人道主义写在我们教育的旗帜上。

  教育不像工农业生产,一个错误的决策会立刻导致严重后果。但教育的失误,会隐蔽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当其滋蔓之时,真是天命难回!“17年”的失误导致“文革”的疯狂,大批青少年没有得到“人”的教育。而“文革”中长成的一代,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成为暴露思想素质的缺陷。而现在持续10多年的应试教育会给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困境呢?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袁隆平是我那所学校50多年前的毕业生。我访问过他两次,详细地问了他在校时教师的教学。他的回忆很有价值。我不明白的是:现今物质条件这样好,为什么教育教学观念反倒不如那时候?如今的风气,就是考分第一、竞赛第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重视人的发展。

  当今教育界弥漫着一种市侩哲学,好像高考升学率是衡量一切的标杆,更有一些人把高考升学率当作了“政绩”。为此有些学校搞所谓“强化训练”,让高三学生从早上6时半忙到晚上11时,而且一个月只休息一天。进入5月,教室里汗臭熏人,因为学生没有洗澡的时间。最近从报上看到某市的教学经验:“教师从早上6时半到晚上10时半一直在校陪伴学生”。也算一奇。









为了学生的明天



  这就不得不说到教育观和人才观了。我对门下学生高考考了多高的分一般没有什么印象,我也没有给班上的学生排过名次。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只看学生的考分,这是落后的文化。我门下的学生中,有几位给我的印象比较深:有一年期末考物理,物理老师后悔说,今天有一题出偏了,学生可能会喊难。我往教室去的路上,遇到考完出来的学生,我问试卷中那道题难不难,前3个学生说的是“难得不得了”,“考得一塌糊涂”。第4位学生却说“这一题是错题”。他不慌不忙地用树枝在地上准确地画出了那道题,说,这里有个符号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会有人认为难,但如此这般,就能做出来。考卷发下后,这4个学生全做对了!也就是说,前3个学生是在糊涂中做对了,而第4位学生却沉着镇定,思维清楚。后来我说过,他是个能做大事的人。十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没看错。

  还有一位是少年预备班的学生,平时也就满足于80来分,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欲通天文下欲知地理。他常在晚自习时溜到我的办公室,政治局势,中外历史,无所不谈。每次劝他回教室看书,他总是说:“那点事好办”。他那两年高中读得潇洒大气,直到高考前还在看闲书。我认为他以后会有大出息。果然他在28岁那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可惜的是现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那样的学生今天几乎就看不到了。我常常想,我们的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明天。谁如果不懂得这一点,他可能很难承担起教师的任务。我经常感慨,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好像一个时代结束了。早先教育上很多可行的做法,现在听起来像奇闻轶事一般。

  有人问我,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下一辈子会干什么?我说还是当教师。于是听话的人作感动状,说这些教师啊,一生奉献啊,灵魂高尚啊!——其实他们理解错了。我说来世还会选择当教师,是想到当今中国教育还有很多困难,以我有生之年可能仍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只能来世继续看,继续实践。

                              2004年9月作者:吴非   

    我有不少学生在国外留学,都会说起留学生活的紧张和艰苦。但有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的一位非洲同学却常说:“你知道吗?每天早晨起来我都有一件最高兴的事——我眼睛睁开时就会想到:我有一位伟大的老师。”

  因为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因为每天都能见到这位伟大的老师,也因为能从这位伟大的老师那里汲取精神源泉,获取生存动力,就能使一个人感受到如此的幸福!我为这些留学生感到高兴。









学生需要伟大的教师

  是的,我们很平凡,我们也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像美国电影《春风化雨》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一个接一个的学生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影片的这个结尾我看了大约有50遍。我之所以反复体味这个场面,是想到:一个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地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有自己的人格追求。教师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他们打好精神底子。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那是多么庸俗猥琐啊!

  我说过,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教学风格应当百花齐放,但是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应当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

  什么是教师?难道是指那种“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吗?我认识的许多老教师曾经感慨:许多错事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当时只是对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跟得太紧。由于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学,也就直接把错误教给了学生,教师虽然不需要直接对民族的不幸负责,但是他的工作价值又在哪里呢?现在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要引领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的人。我带过一个特殊的班,那是1987年南京大学强化部从6个省招来的“少年预备班”,委托我们完成高中教学。37个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有人私下开玩笑,喊我“村长”。作为班主任,不但管教学,还要当父母。我只说一件事:有些孩子不愿意让农村来的父母到办公室见我,于是我告诉他们: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也当过农民。在那些年月里,我的脸比他们还要黑,我的手和他们一样粗糙……因为你们是劳动者的儿女,所以必须把头昂起来!也许是那一段时间严格的教育,他们现在都很有成就。

  现在不少青年教师,身上没有我们那么多的历史阴影,没有精神重负,他们崭新的价值观体现出时代的进步。无锡一位校长告诉我,学校里有位年轻的外语教师,业务不错,衣着时尚,说话有些“另类”,深受学生欢迎。有一天她主动报名去西北支教一年,让领导感到意外,因为她在学校里从来不是“积极分子”和“培养对象”。她去了西北之后,领导才知道:这位女教师资助3位贫困学生读书已经好几年了。后来学校要授予她一项荣誉,她却觉得极不自在,坚辞不受。她认为这会破坏她的平静生活。我相信她的学生正是在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中感受到一颗真实的灵魂。









点点滴滴都是教材

  前些天,刚刚结束军训的高一新生从营地回到学校,家长纷纷来接。我在校门口看到:凡是有父母“接驾”的,最重的行李都是父母提,而那些接受了7天军训的“兵”则趾高气扬地走在前面,旁若无人……你说这样的“军训”有什么效果?相信没过几天,语文教师就会看到学生充满激情的军训生活作文,那些话豪壮漂亮;再过些时候,他还会告诉你,他是怎样的爱自己的父母……你弄不清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你也无法判断他是不是在思想。很多学生,作为考试机器,可能是合格的,但作为人,精神上并不健全。他们不会爱,也不会恨。

  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像一个人一样地站直了活在世界上。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常常听到教师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这些做法,我看恰恰是缺乏人性的表现。宣传这样的人和事,等于是宣传反人道、反人性。我们在自诩为礼义之邦时,不能以为那只是“君君臣臣”。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宾”,怎么就不是礼义呢?

  我曾对学生说:你们爱自己的父母,最好直接表达出来,要能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有位女生回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母亲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数学只考了65分,还说‘爱’我!”我问这位家长:“你女儿数学少考了一二十分,可是毕竟她还爱你;如果她考了100分,但是不爱你,你会觉得怎样?”——麻烦可能也就在这里: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懂得爱并不重要,如果考试分数低了才是不得了的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会出问题。即使学生能有一个极高的“分数”,然而人格不健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而言,他只能是个不及格的次品甚或废品。

  十多年前,我因撰文主张重视情感教育,主张“把人道主义写在我们教育的旗帜上”而获咎。当时“运动家”如获至宝,严词批判,上纲上线。所幸只过了三五个月就灰飞烟灭。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拒绝人间温情,主张残酷斗争的人正因老病而感寂寞,因门前冷落而寂寞,因教育观念落后而寂寞,因儿女感情淡薄而感寂寞……所以有些问题,本不需要讨论,如果大家都能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的情感的话。

  马加爵之类挥铁锤杀人固然可怕,但毕竟就那么几个,比之更可怕的是面对学生那一双双呆滞冷漠的眼睛和一颗颗冷酷的心!某校一名女生轻生,遗体躺在教学楼边。在等待警察和法医的两小时内,学校的其他班级竟然照常上课下课,照样大声朗读外语……一切如常。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不敢想。

  1999年5月下旬,正当高三高考复习时,学生毕彦波突发心脏病在夜间去世。谁也不相信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毕彦波就这样离去了。当时学校有人主张淡化处理、尽量保密,理由是不能影响高考。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教会学生直面人生苦难的课堂,如果他们不去送别,就说明作为人的情感仍然是有欠缺的。那天倾盆大雨,全班同学都去为他送行,男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把一朵朵白玫瑰放在他的身边。第二天,班上有位擅长美术的同学在教室后的黑板上画了大幅的彦波头像,通栏是他生前写的一首《满江红》。我每走进教室,看见后面黑板上彦波的像,鼻子就发酸。学生说,老师,过7天我们就把它擦掉。我说,不,留在那里吧,这样我们班一个人也没少。不可否认,这件事对学生刺激很大。高考结束时,我和班主任看了一下成绩,一些同学考分可能是低了几分,但是和此前相比,相信孩子们更懂事了。我们培养的是有人性的人啊!





历史教训还在眼前

  “文革”初期及后来的插队经历,对我的思想刺激很大。人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人格。那些“革命小将”竟能以“革命”的名义,野蛮地把军用皮带挥向白发教师,挥向同学和善良的百姓……前不久遇到一位海外归来的学人,当年她在班上和每位同学都友善相处,没想到“文革”狂风一起,同学竟去抄砸她的家,还用皮带抽打她的母亲。事情过去三四十年,有人出来当和事佬,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她不理解——我也不理解:一个十八九岁的人,竟然丧失人性到迫害老弱;而现在自己近60岁了,仍然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非人罪行,不知道忏悔。这样的人,是一个站直了的人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不久前,邵燕祥先生赠《找灵魂》一书,我翻了一天,心情却沉重了好多天。回忆了几十年前的事,也反思了几十年来的许多事。我觉得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都应有这样的反思意识。我们有过那种没有健全思维的教育,所以就在历史上写下了荒谬绝伦的一页,让我们一想起当年就不寒而栗。为了不再发生那样的劫难,我们应当把人道主义写在我们教育的旗帜上。

  教育不像工农业生产,一个错误的决策会立刻导致严重后果。但教育的失误,会隐蔽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当其滋蔓之时,真是天命难回!“17年”的失误导致“文革”的疯狂,大批青少年没有得到“人”的教育。而“文革”中长成的一代,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成为暴露思想素质的缺陷。而现在持续10多年的应试教育会给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困境呢?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袁隆平是我那所学校50多年前的毕业生。我访问过他两次,详细地问了他在校时教师的教学。他的回忆很有价值。我不明白的是:现今物质条件这样好,为什么教育教学观念反倒不如那时候?如今的风气,就是考分第一、竞赛第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重视人的发展。

  当今教育界弥漫着一种市侩哲学,好像高考升学率是衡量一切的标杆,更有一些人把高考升学率当作了“政绩”。为此有些学校搞所谓“强化训练”,让高三学生从早上6时半忙到晚上11时,而且一个月只休息一天。进入5月,教室里汗臭熏人,因为学生没有洗澡的时间。最近从报上看到某市的教学经验:“教师从早上6时半到晚上10时半一直在校陪伴学生”。也算一奇。









为了学生的明天



  这就不得不说到教育观和人才观了。我对门下学生高考考了多高的分一般没有什么印象,我也没有给班上的学生排过名次。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只看学生的考分,这是落后的文化。我门下的学生中,有几位给我的印象比较深:有一年期末考物理,物理老师后悔说,今天有一题出偏了,学生可能会喊难。我往教室去的路上,遇到考完出来的学生,我问试卷中那道题难不难,前3个学生说的是“难得不得了”,“考得一塌糊涂”。第4位学生却说“这一题是错题”。他不慌不忙地用树枝在地上准确地画出了那道题,说,这里有个符号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会有人认为难,但如此这般,就能做出来。考卷发下后,这4个学生全做对了!也就是说,前3个学生是在糊涂中做对了,而第4位学生却沉着镇定,思维清楚。后来我说过,他是个能做大事的人。十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没看错。

  还有一位是少年预备班的学生,平时也就满足于80来分,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欲通天文下欲知地理。他常在晚自习时溜到我的办公室,政治局势,中外历史,无所不谈。每次劝他回教室看书,他总是说:“那点事好办”。他那两年高中读得潇洒大气,直到高考前还在看闲书。我认为他以后会有大出息。果然他在28岁那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可惜的是现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那样的学生今天几乎就看不到了。我常常想,我们的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明天。谁如果不懂得这一点,他可能很难承担起教师的任务。我经常感慨,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好像一个时代结束了。早先教育上很多可行的做法,现在听起来像奇闻轶事一般。

  有人问我,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下一辈子会干什么?我说还是当教师。于是听话的人作感动状,说这些教师啊,一生奉献啊,灵魂高尚啊!——其实他们理解错了。我说来世还会选择当教师,是想到当今中国教育还有很多困难,以我有生之年可能仍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只能来世继续看,继续实践。

                              2004年9月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教育都产业化了。
WHAT YOU WANT WHAT YOU GET。
老师要钞票,学生要文凭,各得其所。
楼主难得会贴一点有用的东西.应试教育从来都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日本,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等等.日本每年都有自杀的考生,我们也好不到哪去.不过美式教育也不见得有多完善,虽然没那么多自杀的考生,但校园枪击案倒是全球第一.死的人一点都不少.
应试教育如文中所说弊端种种,不容回避,但美国的科学家中有如此多的华裔也说明一些问题,没有以前严苛的应试教育打下的基础,他们考托福拿留学签证也很难.
[B]以下是引用[I]bluekiller[/I]在2005-8-11 14:39:00的发言:[/B][BR]楼主难得会贴一点有用的东西.应试教育从来都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日本,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等等.日本每年都有自杀的考生,我们也好不到哪去.不过美式教育也不见得有多完善,虽然没那么多自杀的考生,但校园枪击案倒是全球第一.死的人一点都不少.
应试教育如文中所说弊端种种,不容回避,但美国的科学家中有如此多的华裔也说明一些问题,没有以前严苛的应试教育打下的基础,他们考托福拿留学签证也很难.


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到那里就变得那么厉害,在国内反而埋没了呢?
[B]以下是引用[I]seacat[/I]在2005-8-11 14:41:00的发言:[/B][BR].

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到那里就变得那么厉害,在国内反而埋没了呢?

呵呵,他们在国内也不见得会被埋没,只是待遇和科研环境不如美国,这是国力差距,全算应试教育头上不妥。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中国多年来的发展离不开他们。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现在海龟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B]以下是引用[I]bluekiller[/I]在2005-8-11 15:23:00的发言:[/B][BR]?
呵呵,他们在国内也不见得会被埋没,只是待遇和科研环境不如美国,这是国力差距,全算应试教育头上不妥。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中国多年来的发展离不开他们。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现在海龟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中国有机会。但为什么是从外国回来的呢?
国内的确是有优秀科学家,但与世界水平相比如何呢?为什么,不少优秀的华人科学家非得到外国去才能弄出成果来?这当然与科研环境有关系,但这不仅是科研环境的问题。
列宁同志说过:面包会有的……
[B]以下是引用[I]seacat[/I]在2005-8-11 17:15:00的发言:[/B][BR]?
说明中国有机会。但为什么是从外国回来的呢?
国内的确是有优秀科学家,但与世界水平相比如何呢?为什么,不少优秀的华人科学家非得到外国去才能弄出成果来?这当然与科研环境有关系,但这不仅是科研环境的问题。

哎 。。。当然不仅是科研环境的问题,当然是我国的老问题咯~~~~~~~~~~
[em15][em15][em15]
[B]以下是引用[I]eniaciii[/I]在2005-8-11 17:52:00的发言:[/B][BR]。
哎 。。。当然不仅是科研环境的问题,当然是我国的老问题咯~~~~~~~~~~
[em15][em15][em15]

英语里有个来自中文的外来词叫做guanxi,很多字典里不常见(我在牛津高阶英语字典后面的附录里找到的),咱中国人应该一看就觉得亲切吧?牛津字典里说,relationship无法描述这个中文单词深刻的内涵,所以直接引用拼音写法.
我想哭,可哭不出来,只好恣意地大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