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受有害信息影响 学生称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33:17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 ... 871_all.html#page_2

原标题: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

    编者按

    知道了从哪里来,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认为:“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军人的信仰信念关乎对党的忠诚。习主席在全军政工会上强调,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军事院校是我军人才培养的源头,强化党史军史教育是铸牢军魂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每个人对于爷爷奶奶,不管见没见过,都不会陌生,那是因为有父母的讲述和念叨。今天,我们该如何上好党史军史课,让红色基因如同家教祖传一样,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员?这,不仅是摆在全军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个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安静的课堂”不平静

    寒假期间,南京炮兵学院军史课教员李春英副教授在备课时,因为网络上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的口水战,颇费了一番脑筋:“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个人物已变成了课堂上绕不过去的问题。”

    这种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秒变”成热点敏感点,在如今的党史军史课中已经成为常态。在一些教员看来,这使得上党史军史课多少有点“步步惊心”的感觉。

    一位教员谈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课间休息时,一位学员走到面前说:“您难道不看微博吗?您刚才讲的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根本不可能!”

    这位教员感慨道:“围绕党史军史的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泥沙俱下,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员。教员既不能理想化地把他们想象成一张白纸,也不能把课堂当成一个无菌实验室。对问题视而不见、照本宣科,那就跟掩耳盗铃差不多了。”

    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陶德臣对此感同身受:“多元信息环境正消解着学员对于党史军史教员、教材和课堂的信任。”的确,课堂上,学员总是安安静静,但他们在互联网上、在朋友圈中、在闲谈聊天时所听到的“翻案”“解密”“起底”“戏说”等等,其实波涛汹涌。有些教员感到幼稚到不值一驳的历史类谣言,一些学员却辨不清真伪。如果等闲视之,就有纵蝇为害的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南京政治学院教授蔡惠福提出的建议是:“开门上课,迎接八面来风。”他推荐党史军史课教员学习借鉴清华大学教授林泰的“质疑教学”观念,就是在政治理论课讲授中,直面当代大学生的“活思想”,尤其是疑问点、症结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个合格的党史军史教案里头不仅要有历史本身的风云变幻,还得回应现实意识形态领域的风云变幻,盯准现实问题,解决接地气不够的问题。”他说。

    要驱散迷雾,拨云见日,除了需要教员的敏感性,还需要教员的学习力。有着多年一线党史教学研究经验的南京政治学院教授李峻认为,比“不说”更严重的,是没有史实支撑、缺乏专业研究的“乱说”:“面对学员在学习党史军史时的误信误解,教员一方面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另一方面也不能靠一般的批评教育来要求学员不信网络信教材。要让学员信服,还得靠精深的研究,凭过硬的专业。其实,教员都经受过严格系统的史学训练,把史实搞清楚、把道理说明白不难,当前需要强化的是正视现实问题、着力澄清史实的态度。”

扣好“第一粒扣子”不容易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

    一段时间以来,在驻南京的一些军事院校,当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教育研究专家和党史军史课教员们时,有专家表示,这个问题,越掂量越沉重。

    在陶德臣教授看来,在扣好学员理想信念这个军旅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党史军史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必须从铸魂的高度,认识党史军史课在学员素质图谱中的地位作用,设计党史军史课在学员全程培养中的运行模式,要求不能时严时松,标准不能有高有低。”陶德臣说。

    扣好“第一粒扣子”并不容易。翻开一些院校教员的党史军史课教学计划,在陈述教学目的部分,都能读到“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等文字。然而调查发现,要把这些教学文件上的白纸黑字变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聚焦点,绝非易事。

    一些党史军史课流于一般的知识讲授,只是按照章节或知识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一些党史军史课出现了“上课埋头记笔记,下课赶紧拷课件,考前熬夜背题库,考场奋笔答试卷”的现象。

    一些学历高、学养深的教员则把课程引向了“学霸型高端路线”,史料考证、论文撰写等在课程中成了“当家花旦”。

    有的技术类院校,党史军史课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当演训等大项活动需要“找补”时间时,党史军史的课时就容易被挤占。

    “总体看,当前的紧迫问题,不是教员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也不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存在不足,而是需要强化向强军聚焦、为铸魂发力的大格局、大视野。”蔡惠福教授认为,要防止“跑偏”,亟待真正确立“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要树起来,还要硬起来,防止党史军史课教学流于‘教了就完,考了就算’。”蔡惠福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是教学实施应嵌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图中做整体规划,不能两张皮;二是教学评估应注重考察在学员传承红色基因的实际效果,不能挂空挡。

课堂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在不少学员的眼里,党史军史课往往有点“端”、有点“隔”,课堂上稀缺那种怦然心动的体验。因此,跟网上历史热、出版历史热相比,这里人气有点“冷”:

    “我们都爱看金一南的书,但同样内容的党史军史课就不爱上。”——这是有学员在“用眼睛投票”;

    “教员讲的考完就忘了,脑子里留下的还是网络上看的帖子。”——这是学员“身在课堂心在网”;

    “读教材、念课件的教员不只是让我们昏昏欲睡,还影响了我们学历史的兴趣。”——这是来自学员的严肃批评。

    关于党史军史课的吸引力现状,蔡惠福教授概括了一句话:得之于庙堂,失之于江湖——学者喜欢,但学员不喜欢;或者说,从学术上说很靠谱、从政治上说很正确,但是从接受上讲却很乏味。他举例说:“有的把教学搞成了知识点记忆,用一、二、三、四掩盖历史的细节,没有展开,没有血肉,把课讲死了、讲枯了、讲干了,党史军史多少动人心魄、熠熠生辉的东西都被遮蔽了。”

    好经不能念歪,精彩历史不能讲得枯燥。怎么办?海军指挥学院史滇生教授就此提醒,党史军史课最怕的是“干巴巴”,最需要的是“活生生”。

    为了做到“活生生”,一些教员摸索出一些诀窍。在“给理工男讲历史课”的长时间教学实践中,李春英副教授逐渐摸索出一条“从接近性切入”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寻找党史军史事件或人物与学员的切合点,在关键处施以“妙评”,常能拨动学员心弦。一次,在讲我党我军36位军事家时,李春英就带着学员尝试了一把“致青春”,引导学员重点领悟革命前辈在青年时期就创下丰功伟绩乃至英勇献身事迹,戳中不少学员的泪点。

    在南京政治学院,王喆副教授负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学院优质课程评比的“拿手戏”。王喆的“高招”不少——以“让学员眼前一亮”为标准,翻箱倒柜寻找新鲜的高质量史料,使课堂充满惊喜;网络平台和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教学维度,让课上课下贯通,在线上线下互动;走出校门,带着学员成为驻地各类纪念馆、陈列馆的常客,还原历史情境进行现地教学……王喆的“脑洞大开”,换来的结果是,很多学员毕业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这门课。

    但在实践中,也有教员用力过猛,“生怕学员不爱听”,史实不够、段子来凑。这种片面迎合的思路和做法,显然发错了力、使偏了劲。王喆提醒道:“党史军史课受欢迎,还是要靠真理的力量、靠史实的力量。用道听途说的故事来片面满足学员兴趣,非常危险。”
当好党史军史的“代言人”

    在南京政治学院,有一系列专门面向军事院校教员开设的党史军史课程教学研究专题课。负责这些专题教学的李峻教授说,今天,研究军事历史课的教法,教员自身的立身、立志、立德,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似乎并不难理解。“党史军史课教员其实就是党和军队光荣历史的代言人,需要特别重视身教与言教相统一的问题。我们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为人做事,都必须配得上历史的光荣。”史滇生教授说,“党史军史的课堂是战场,课程是武器,教员就是战士,必须全面过硬,经得起考验。”

    “当好代言人”“有战士的样子”,是绝大多数党史军史课教员的本色和追求。但是,也有一些现象需要防止。

    有的课上大讲正能量,课下却跟学员聊起了灰色段子,自以为这是在拉近与学员之间的距离,其实却严重伤害了学员对党史军史的情感和认同。

    有的热衷于追求所谓的“学术评价”,对党史军史课的铸魂育人功能重视不够。

    “这些现象在教员队伍中虽然属于极少数,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蔡惠福教授说,正因为党史军史教员大都专业精深、饱有学识,所以他们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反而更要防止“灯下黑”。

    “不管是在科学理论的真学真信真用上,还是在对党和军队的情感上,教员自身都要常拂思想之尘。”他说。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 ... 871_all.html#page_2

原标题: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

    编者按

    知道了从哪里来,就会更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认为:“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军人的信仰信念关乎对党的忠诚。习主席在全军政工会上强调,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军事院校是我军人才培养的源头,强化党史军史教育是铸牢军魂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每个人对于爷爷奶奶,不管见没见过,都不会陌生,那是因为有父母的讲述和念叨。今天,我们该如何上好党史军史课,让红色基因如同家教祖传一样,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员?这,不仅是摆在全军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个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安静的课堂”不平静

    寒假期间,南京炮兵学院军史课教员李春英副教授在备课时,因为网络上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的口水战,颇费了一番脑筋:“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个人物已变成了课堂上绕不过去的问题。”

    这种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秒变”成热点敏感点,在如今的党史军史课中已经成为常态。在一些教员看来,这使得上党史军史课多少有点“步步惊心”的感觉。

    一位教员谈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课间休息时,一位学员走到面前说:“您难道不看微博吗?您刚才讲的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根本不可能!”

    这位教员感慨道:“围绕党史军史的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泥沙俱下,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员。教员既不能理想化地把他们想象成一张白纸,也不能把课堂当成一个无菌实验室。对问题视而不见、照本宣科,那就跟掩耳盗铃差不多了。”

    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陶德臣对此感同身受:“多元信息环境正消解着学员对于党史军史教员、教材和课堂的信任。”的确,课堂上,学员总是安安静静,但他们在互联网上、在朋友圈中、在闲谈聊天时所听到的“翻案”“解密”“起底”“戏说”等等,其实波涛汹涌。有些教员感到幼稚到不值一驳的历史类谣言,一些学员却辨不清真伪。如果等闲视之,就有纵蝇为害的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南京政治学院教授蔡惠福提出的建议是:“开门上课,迎接八面来风。”他推荐党史军史课教员学习借鉴清华大学教授林泰的“质疑教学”观念,就是在政治理论课讲授中,直面当代大学生的“活思想”,尤其是疑问点、症结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个合格的党史军史教案里头不仅要有历史本身的风云变幻,还得回应现实意识形态领域的风云变幻,盯准现实问题,解决接地气不够的问题。”他说。

    要驱散迷雾,拨云见日,除了需要教员的敏感性,还需要教员的学习力。有着多年一线党史教学研究经验的南京政治学院教授李峻认为,比“不说”更严重的,是没有史实支撑、缺乏专业研究的“乱说”:“面对学员在学习党史军史时的误信误解,教员一方面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另一方面也不能靠一般的批评教育来要求学员不信网络信教材。要让学员信服,还得靠精深的研究,凭过硬的专业。其实,教员都经受过严格系统的史学训练,把史实搞清楚、把道理说明白不难,当前需要强化的是正视现实问题、着力澄清史实的态度。”

扣好“第一粒扣子”不容易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

    一段时间以来,在驻南京的一些军事院校,当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教育研究专家和党史军史课教员们时,有专家表示,这个问题,越掂量越沉重。

    在陶德臣教授看来,在扣好学员理想信念这个军旅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党史军史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必须从铸魂的高度,认识党史军史课在学员素质图谱中的地位作用,设计党史军史课在学员全程培养中的运行模式,要求不能时严时松,标准不能有高有低。”陶德臣说。

    扣好“第一粒扣子”并不容易。翻开一些院校教员的党史军史课教学计划,在陈述教学目的部分,都能读到“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等文字。然而调查发现,要把这些教学文件上的白纸黑字变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聚焦点,绝非易事。

    一些党史军史课流于一般的知识讲授,只是按照章节或知识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一些党史军史课出现了“上课埋头记笔记,下课赶紧拷课件,考前熬夜背题库,考场奋笔答试卷”的现象。

    一些学历高、学养深的教员则把课程引向了“学霸型高端路线”,史料考证、论文撰写等在课程中成了“当家花旦”。

    有的技术类院校,党史军史课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当演训等大项活动需要“找补”时间时,党史军史的课时就容易被挤占。

    “总体看,当前的紧迫问题,不是教员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也不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存在不足,而是需要强化向强军聚焦、为铸魂发力的大格局、大视野。”蔡惠福教授认为,要防止“跑偏”,亟待真正确立“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要树起来,还要硬起来,防止党史军史课教学流于‘教了就完,考了就算’。”蔡惠福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是教学实施应嵌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图中做整体规划,不能两张皮;二是教学评估应注重考察在学员传承红色基因的实际效果,不能挂空挡。

课堂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在不少学员的眼里,党史军史课往往有点“端”、有点“隔”,课堂上稀缺那种怦然心动的体验。因此,跟网上历史热、出版历史热相比,这里人气有点“冷”:

    “我们都爱看金一南的书,但同样内容的党史军史课就不爱上。”——这是有学员在“用眼睛投票”;

    “教员讲的考完就忘了,脑子里留下的还是网络上看的帖子。”——这是学员“身在课堂心在网”;

    “读教材、念课件的教员不只是让我们昏昏欲睡,还影响了我们学历史的兴趣。”——这是来自学员的严肃批评。

    关于党史军史课的吸引力现状,蔡惠福教授概括了一句话:得之于庙堂,失之于江湖——学者喜欢,但学员不喜欢;或者说,从学术上说很靠谱、从政治上说很正确,但是从接受上讲却很乏味。他举例说:“有的把教学搞成了知识点记忆,用一、二、三、四掩盖历史的细节,没有展开,没有血肉,把课讲死了、讲枯了、讲干了,党史军史多少动人心魄、熠熠生辉的东西都被遮蔽了。”

    好经不能念歪,精彩历史不能讲得枯燥。怎么办?海军指挥学院史滇生教授就此提醒,党史军史课最怕的是“干巴巴”,最需要的是“活生生”。

    为了做到“活生生”,一些教员摸索出一些诀窍。在“给理工男讲历史课”的长时间教学实践中,李春英副教授逐渐摸索出一条“从接近性切入”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寻找党史军史事件或人物与学员的切合点,在关键处施以“妙评”,常能拨动学员心弦。一次,在讲我党我军36位军事家时,李春英就带着学员尝试了一把“致青春”,引导学员重点领悟革命前辈在青年时期就创下丰功伟绩乃至英勇献身事迹,戳中不少学员的泪点。

    在南京政治学院,王喆副教授负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学院优质课程评比的“拿手戏”。王喆的“高招”不少——以“让学员眼前一亮”为标准,翻箱倒柜寻找新鲜的高质量史料,使课堂充满惊喜;网络平台和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教学维度,让课上课下贯通,在线上线下互动;走出校门,带着学员成为驻地各类纪念馆、陈列馆的常客,还原历史情境进行现地教学……王喆的“脑洞大开”,换来的结果是,很多学员毕业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这门课。

    但在实践中,也有教员用力过猛,“生怕学员不爱听”,史实不够、段子来凑。这种片面迎合的思路和做法,显然发错了力、使偏了劲。王喆提醒道:“党史军史课受欢迎,还是要靠真理的力量、靠史实的力量。用道听途说的故事来片面满足学员兴趣,非常危险。”
当好党史军史的“代言人”

    在南京政治学院,有一系列专门面向军事院校教员开设的党史军史课程教学研究专题课。负责这些专题教学的李峻教授说,今天,研究军事历史课的教法,教员自身的立身、立志、立德,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似乎并不难理解。“党史军史课教员其实就是党和军队光荣历史的代言人,需要特别重视身教与言教相统一的问题。我们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为人做事,都必须配得上历史的光荣。”史滇生教授说,“党史军史的课堂是战场,课程是武器,教员就是战士,必须全面过硬,经得起考验。”

    “当好代言人”“有战士的样子”,是绝大多数党史军史课教员的本色和追求。但是,也有一些现象需要防止。

    有的课上大讲正能量,课下却跟学员聊起了灰色段子,自以为这是在拉近与学员之间的距离,其实却严重伤害了学员对党史军史的情感和认同。

    有的热衷于追求所谓的“学术评价”,对党史军史课的铸魂育人功能重视不够。

    “这些现象在教员队伍中虽然属于极少数,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蔡惠福教授说,正因为党史军史教员大都专业精深、饱有学识,所以他们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反而更要防止“灯下黑”。

    “不管是在科学理论的真学真信真用上,还是在对党和军队的情感上,教员自身都要常拂思想之尘。”他说。
现在宣传是个战五渣,宣传为国捐躯的烈士非得弄的惊险离奇才算,倒在机枪下炸弹下的就不是英雄不值得宣传了?(非为质疑邱少云,而是很多八股文都整这种腔调弄得一粉顶十黑)
我觉的是夸大了,夸大到没人信了,就完蛋了。
现在的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突破极限,艰苦锻炼。我儿子一上体育课就怕苦,被我扔游泳队,三年下来,游四五千米也没感觉了。人类随着科学发展,其本身一直在退化,身体退化引起意志退化,最终结果是全面退化。想想习大,农村七年超级艰苦的确成就了他!一个人的意志的确是要劳其筋骨才能磨砺。所谓富不过三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好像在某些比赛台上讲谁更悲惨一样,无中生有,鸡毛屁事夸大到没人信,倒霉的是自己
某些脑残认为不可能的,美联社记者的新闻图片可以直接打脸!!
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让人少质疑,自己就要经得起推敲
早些年的八股宣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为宣传而宣传,不能怪人家多想
当然,直到今天,八股也没多大进步
只能说现在宣传口实在不行

还用老一套的宣传手法有什么战斗力。。。

看狂怒,都夸张到什么一样了,不一样忽悠得一群人蹦蹦跳跳的
邱少云天顶星人,军队里棒子多,吹牛逼天下第一
觉得不可思议吗 谷歌一下越南释广德和尚
我觉的是夸大了,夸大到没人信了,就完蛋了。
你要相信人体的极限 不说邱少云 越南释广德和尚自焚时美国记者记录了这一切并发表在《纽约时报》上 老和尚自焚时既没呼喊也没抽动
最近的那个约旦飞行员。。。。。


寒假期间,南京炮兵学院军史课教员李春英副教授在备课时,因为网络上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的口水战,颇费了一番脑筋:“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个人物已变成了课堂上绕不过去的问题。”

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呢,这是一个立场问题。

寒假期间,南京炮兵学院军史课教员李春英副教授在备课时,因为网络上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的口水战,颇费了一番脑筋:“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个人物已变成了课堂上绕不过去的问题。”

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呢,这是一个立场问题。
把他说过的话记录其档案
花果山座山猴 发表于 2015-3-29 14:06
我觉的是夸大了,夸大到没人信了,就完蛋了。
呵呵,神经系统是人体调节的最高指挥官,神经系统下达的命令是超越反射这种低级活动的,举个神经生物学史上经典的例子,一个人头上插了把斧子,但仍然镇定地走到医生那里寻求帮助,整个过程都很冷静,按你的说法,他是不是早就疼疯了?并不是,疼痛仅仅是人体提醒大脑 我遇到伤害了 的信号,当大脑意识到伤害后,并且疼痛已经不利于大脑处理信息时,大脑会屏蔽疼痛。同理,当你的大脑有一个神经活动足以压倒疼痛时,你就可以忍受。
现在的初中、高中老师也该提高提高水平
怀念毛主席2001 发表于 2015-3-29 14:09
现在的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突破极限,艰苦锻炼。我儿子一上体育课就怕苦,被我扔游泳队,三年下来,游四五 ...
现在的孩子真是无语,前几天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操作一把裁刀,虽说裁刀整体有28公斤重,但剪裁的时候力量并不很大,早两年即便女员工也能操作,这批男员工居然好几个都不行,真是无语了。
流星雪 发表于 2015-3-29 14:20
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让人少质疑,自己就要经得起推敲
早些年的八股宣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为宣传而宣传,不能 ...
哪个国家的东西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戈培尔当年的谎话多了去了,现在英美媒体也继承了他的衣钵,说多了,谎话也会变真理。
覆铜钢 发表于 2015-3-29 15:07
寒假期间,南京炮兵学院军史课教员李春英副教授在备课时,因为网络上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战名将”的口水战 ...
张在武汉会战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团长,后来抗战结束的时候升到了副军长。
按国民党内部的原则,副职在指挥权方面要落后于正职。
如果张能算抗日名将的话,那能够列入名将序列的人不少,没有1000也有800。
1“我们的宣传对象是普通老百姓,故而宣传的论点须粗犷、清晰和有力。”

2“真理是无关紧要的,完全服从于策略的心理。”

3“我们信仰什么,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有信仰。”

4“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
5群众对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反应较多地表现在情感领域。情感宣传需要摆脱科学和真相的束缚。”
6““如果撒谎,就撒弥天大谎。因为弥天大谎往往具有某种可信的力量。而且,民众在大谎和小谎之间更容易成为前者的俘虏。因为民众自己时常在小事情上说小谎,而不好意思编造大谎。他们从来没有设想编造大的谎言,因而认为别人也不可能厚颜无耻地歪曲事实……极其荒唐的谎言往往能产生效果,甚至在它已经被查明之后。”

7“大众传播媒介只能是党的工具,它的任务是向民众解释党的政策和措施,并用党的思想理论改造人民。”

8“宣传是一个组织的先锋,宣传永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9“宣传如同谈恋爱,可以做出任何空头许诺。”

10“即使一个简单的谎言,一旦你开始说了,就要说到底。”

11“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12“报纸是教育人民的工具,必须使其为国家而服务。”

13“报纸上的言论,应当趋于一致的目的,不能被出版自由的邪说所迷惑。”

14“报纸的任务就是把统治者的意志传递给被统治者,使他们视地狱为天堂。”

15“人民大多数比我们想象的要蒙昧得多,所以宣传的本质就是坚持简单和重复。”

16“必须把收音机设计得只能收听德国电台”

⊙▽⊙忒牛了
现在要抓的不仅是大学这块教育阵地——更重要的是中学教育宣传环节
人的潜力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会增强很多,这个不需要那些质疑的人明白。
一些没有独立思考的人,理会他们做什么,人云亦云是他们的本色。。。。
流星雪 发表于 2015-3-29 14:20
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让人少质疑,自己就要经得起推敲
早些年的八股宣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为宣传而宣传,不能 ...
早些年,国门封闭,媒体照本宣科当传声筒,民智和北棒其实没啥大区别!改开都三十多年了,这些砖家教授,还抱着老一套的意识形态当法宝,这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我D的高级黑,又是什么?
iie2010 发表于 2015-3-29 16:15
张在武汉会战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团长,后来抗战结束的时候升到了副军长。
按国民党内部的原则,副职在指挥 ...
老虎仔薛岳的抗日战功,必须要承认滴!
这正好证明了我讲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矛盾,我们引入西方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利己主义,这也和我们部分领导人自己就是利己者有关,他们需要西方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证明自己的利己行为是合理的。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人们趋向于利己,进而质疑世上会有利他的人?
一针无血 发表于 2015-3-29 18:18
老虎仔薛岳的抗日战功,必须要承认滴!
嗯,这个没错。三次长沙战役,还是有功劳的。
iie2010 发表于 2015-3-29 18:26
嗯,这个没错。三次长沙战役,还是有功劳的。
日军还没到,张文白先烧光了长沙,火吞无数屁民,实在是湘人的大罪人!
一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二是自身作风要硬,向我看齐和给我看齐的效果绝对不一样的,像衣俊卿那样满口马列、满肚淫水的除了当笑话看以外没啥大作用
iie2010 发表于 2015-3-29 16:15
张在武汉会战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团长,后来抗战结束的时候升到了副军长。
按国民党内部的原则,副职在指挥 ...
  最近,网上围绕张灵甫这个历史人物出现了舆论热点,先一个热点是他的遗骸迁移的事,然后由此又衍生了另一个热点:他到底算不算抗战名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觉得有必要也来给大家提供点信息,同时也把我的疑惑摆在这里,求教于专家,以及万能的网友。

  先声明一下我参与这个话题讨论的态度:不夸张,不矮化,纯说事儿,有功说功,有过说过,引述的材料绝对是官方正版,依据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即使发几句议论,也力争不说过头儿话。

  张灵甫是不是因抗战而出名?

  有学者称,“张灵甫在国内出名并非是因为抗战”。对此,我没有直接的反驳证据,但我可以提供一种相反的说法,这个说法的来源是比较权威的。

  《解放战争》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作者是王树增老师,一位以中国现代战争题材的纪实写作而闻名的军人作家,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分为上下两册的《解放战争》一书长达1400多页,围歼国民党军王牌部队整编七十四师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这当中作者简述了作为七十四师师长的张灵甫的简历。恰巧我正在第二遍读这部书,找到王树增老师对张灵甫的介绍不是难事。王树增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

  抗日战争爆发,张灵甫率五十一师一五三旅三0五团参加上海保卫战(有人说他没有参加淞沪会战,这个,小编没有能力判断哈)和武汉保卫战,并在德安一战中率部仰攻日军山地阵地……腿部中弹却誓死不退,血战五天五夜后将日军击退……德安一战令张灵甫名传天下,战后升为旅长,继而参加南昌战役、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每每勇猛善战,一九四0年升任五十八师师长,一九四四年秋升任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国民党军整编后,第七十四军称整编七十四师……被蒋介石誉为‘国军模范’,参谋总长陈诚也在多个场合说:‘全军多几个七十四师,战事就平定了’”。

  注意啊,“德安一战令张灵甫名传天下”!

  顺便说明:德安之战是1938年的事,也就是抗战的第二年。

  张灵甫的名声是不是抗战期间打出来的?专家的说法不一致。该信谁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摆出疑惑。欢迎官方专家和民间高手给大家科普。

  军衔和职务升迁快,不是因为抗战军功大吗?

  有学者指出,“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起初不过是营长、团长,是‘校’而不是‘将’,直至战争末期才升至第74军军长。”以此来说明张灵甫算不上“抗战名将”。但我觉得,这段话貌似恰恰可以说明张灵甫在抗战期间战功不小。

  抗战那几年,张灵甫并没有与共产党军队作战,只是在对日作战。他具体取得了怎样的战功,老实说我了解得并不多,我只是依据专家列举的上述事实,从逻辑上来推断,觉得张灵甫在抗战期间的战功应该不小。

  从军衔上看,抗战开始时,他是校官,后来升为少将,抗战胜利8个月后已升为陆军中将(此时他还没有投入内战);从职务上看,抗战初期他只是营长、团长,抗战末期已经升任军长。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抗日军功,蒋介石会让他升迁这么快吗(尤其他还是个有杀妻前科的人)?会让他担任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的军长吗?

  我们可以再横向比较一下。“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新一军、新六军、十八军、第五军,这四支部队的军长,孙立人、廖耀湘、胡琏、邱清泉,哪个不是在抗战中打出名然后得以担任这些王牌部队的军长的?从军衔上来说,这5人当中,只有年长张灵甫3岁的孙立人是与张灵甫同年获授中将军衔的,其他3人都晚于他。鉴于上述分析,我觉得,如果他在抗战期间没有足够的战功,那他升迁这么快,是不合逻辑的。

  没有指挥过“大的会战”,能不能算“名将”?

  有专家说,因为张灵甫“未指挥过大的会战”,所以他称不上是“抗战名将”。我觉得,只有指挥过“大的会战”才能算“名将”,这个标准,是不是显得过高了呢?

  8年抗战,真正指挥过“大的会战”的将领,国共都算上,一共也没几个。国民党那边,大概有陈诚、白崇禧、薛岳、卫立煌等几个人,共产党这边,因为以游击战为主,指挥过“大的会战”的,严格地说,只有彭德怀一个人,指挥的是“百团大战”。

  显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八路军、新四军里只有彭总一人是“抗战名将”,我认为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等几位老帅乃至吕正操、杨成武等将军都称得上是“抗战名将”,尽管他们在抗战期间都没有指挥过“大的会战”。

  其实,即使指挥过大的会战,但如果没有打赢,指挥者貌似也难算“名将”,而真正打赢的会战,又有几个呢?像汤恩伯,虽然是抗战中豫湘桂会战的指挥者之一,但指挥得一塌糊涂,如果说他是“抗战名将”,大概很难获得认同。

  同时我还想到了谢晋元将军的例子。谢将军率领“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之时,他是一名上校团长,跟当时的张灵甫一样,是“校”不是“将”。谢将军与日军激战,终其一生,也就这么一次,谢将军的少将军衔是在他被叛徒刺杀之后被国民政府追授的。但这些并不妨碍后人称其为“抗日名将”。

  该如何看待“当年的参战者”的 “惊诧”

  有专家说,把张灵甫拔高为“抗战名将”,“连当年的参战者也感惊诧”。专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位“当年的参战者”在何时何地以及在怎么的情境下表示了“惊诧”,我们可以姑且听之。

  我想说的是,即使真地有“当年的参战者”对把张灵甫称为“抗战名将”感到“惊诧”,那么,我们对这样的“惊诧”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就全盘相信。为什么?因为国民党军内部的关系并不和谐,黄埔系与非黄埔系,这派与那派之间经常互相拆台,这是各路史家的共识。具体到张灵甫,他在同僚中人缘不好,这是出了名的,王树增老师的《解放战争》一书对此有一些叙述,其中提到他在孟良崮的覆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同僚平时就愤愤于他的狂妄,此时看他陷入重围,不但不全力相救,反而幸灾乐祸,盼他快点完蛋。如果感到“惊诧”的是这样一些“当年的参战者”,那么,我们对此也应理性看待。

  总之,对张灵甫算不算“抗战名将”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网上流传的那些关于张灵甫抗战军功的帖子,其中可能有夸大、不实的成分;第二,说他不算“抗战名将”,目前的论据和推理还显得不够令人信服;第三,“名将”这个称呼,只是表示对战功的一种肯定,并不是像评职称一样,一定得有非常严格精确的标准和界限。在这个事情上较真,感觉不是太妥当。
一个帖子发两遍?要我批判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