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望远镜发现远距离行星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52:33
不错的科普知识,一直疑惑光学望远镜怎么能在超亮的恒星背景下看到其他星系的行星,以前以为是通过分析引力,原来光学望远镜也可以……
[WARNING! WARNING!] 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2121613&page=1不错的科普知识,一直疑惑光学望远镜怎么能在超亮的恒星背景下看到其他星系的行星,以前以为是通过分析引力,原来光学望远镜也可以……
[WARNING! WARNING!] 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2121613&page=1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量。直接用光学望远镜发现外星系行星的话还是非常难的。现在的主要方法是观测恒星的扰动情况。如果某个恒星有行星,那么行星在绕日旋转过程中免不了会对恒星产生一个微小的跳动。这一点在存在大质量近日轨道行星或者是椭圆轨道行星时会更加明显。所以一旦发现某颗恒星有轨道周期性跳动。就对这颗恒星进行认真观察。再者就是出现凌日现象时候造成恒星光度波动。但这种方法发现的恒星一般条件都很恶劣。如果想发现类地行星的话更多的是采用光谱分析。
yqs0345 发表于 2015-3-25 16:39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量。直接用光学望远镜发现外星系行星的话还是非常难的。现在的主要方法是观测恒星的扰动 ...
是的,大部分是通过观察恒星扰动,但是我觉得只有获得行星的光谱数据才能多少分析出点东西,不然最多知道个轨道数据还是照样抓瞎……
没错。这是发现系外行星必做的事情。首先要找水,甲烷,氧,二氧化碳。其次是根据轨道计算出行星的密度。如果行星的密度在2-5g/cm3范围内,就可确定是岩石恒星,最后,如果最终测量确定行星温度在-80---80度范围内。就认为是潜在的移居行星了。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用的叫做“凌日法”。那就是说,行星恰好在恒星面前通过。遮挡了恒星的光,导致亮度降低。那么就很容易计算出行星的体积,通过测量变光周期就可以知道轨道。通过轨道就可以计算出质量大小。那么体积知道了,大小知道了。密度也就知道了,这颗星是气球还是石头,也能估计出来。这是科学家最喜欢的一个办法了。还有就是看恒星被晃动。这个办法可以测出质量,但是体积却不得而知,需要靠猜。还有就是掩星法。人为遮挡住恒星,造成“日食”。这样旁边的东西可能就被看出来了。日本的昴星团望远镜就这么干过。现在已经通过这种办法发现了恒星周围的云气,有云气在,那么说明行星还在形成中,在这些云气中发现了空洞,也就是这里已经形成了木星那样的巨行星,他们吸光了周围的气体和尘埃。有的还留下了圆形的轨道痕迹。反正办法有很多,但是大家最喜欢的的还是掩星法,得到的信息最多。

行星传奇3.jpg

当然了,要知道全套的行星的故事,可以去听我的自媒体,我在里面说了一套书叫做《行星传奇》。从头到尾讲的很详细,还在连载中。欢迎收听!

http://www.ximalaya.com/#/10946830/album/304601
这样的研究要是在中国早被喷成劳民伤财,欺骗经费,好大喜功的行为,钱学森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够培养出大师级人才,原因其实很简单,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就是在天才出现之前,必须有天才成长的土壤,只是大家但凡看到中国相关的努力和成就,回复的往往是冷嘲热讽
现在的体制真的有问题啊,唉~
干部选拔任用制,个个都围着领导博欢心转谁真关心过事业功成

my_107 发表于 2015-3-25 21:05
这样的研究要是在中国早被喷成劳民伤财,欺骗经费,好大喜功的行为,钱学森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够培养出大师 ...


劳民伤财,欺骗经费,好大喜功
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仅仅是告诉我们天上多了几颗星星,这是不值当的。美国的天文学教授比中国的天文学系的学生还多,但又没有什么产出,所以对这些地方的投入也一降再降。以NASA为例,得到的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只有高峰时期的几十分之一了,而且还在降,现在这些“菲薄”的拨款,无非是维持这些人的就业罢了,而且还会继续降低。未来三十年,都不太可能出现比欧洲核子加速器更贵的加速器,比韦伯望远镜更贵的望远镜了。也许是整个21世纪。
也有真正的科技突破。但与这些大投入无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整个世界每年只毕业200个物理学博士,但他们引发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突破。现在呢?世界每年毕业20000个!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包括中国,也对基础科学的获得经费的人员进行缩减,未来发几篇论文的不好混了。
my_107 发表于 2015-3-25 21:05
这样的研究要是在中国早被喷成劳民伤财,欺骗经费,好大喜功的行为,钱学森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够培养出大师 ...


劳民伤财,欺骗经费,好大喜功
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仅仅是告诉我们天上多了几颗星星,这是不值当的。美国的天文学教授比中国的天文学系的学生还多,但又没有什么产出,所以对这些地方的投入也一降再降。以NASA为例,得到的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只有高峰时期的几十分之一了,而且还在降,现在这些“菲薄”的拨款,无非是维持这些人的就业罢了,而且还会继续降低。未来三十年,都不太可能出现比欧洲核子加速器更贵的加速器,比韦伯望远镜更贵的望远镜了。也许是整个21世纪。
也有真正的科技突破。但与这些大投入无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整个世界每年只毕业200个物理学博士,但他们引发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突破。现在呢?世界每年毕业20000个!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包括中国,也对基础科学的获得经费的人员进行缩减,未来发几篇论文的不好混了。
深刻!
感谢楼上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