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后赵暴君:石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53:19
漫评后赵暴君:石虎
泪痕春雨
  
  一、石虎篡位
  
  在那个历史阶段,最高统治者一死,通常总是意味着皇族内哄的开始,石虎篡位不过是那种背景下最普通的一出戏罢了。从这层意义上,人们对石虎狼子野心的种种描述,只是人们无限夸大后的产物。
  
  历史上的石虎,似乎从小就把“坏人”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对于这种历史内容,泪痕以为通常都是政治宣传的结果。
  
  石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一直深得石勒的信任。而这两种成功,都也不是一个把“坏人”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的人能取得。
  
  一个人想成为优秀的统帅,那他必须得有着足够的人格魅力;否则他绝对无法让自己的上司信任自己,自己的同事支持自己,自己的下属服从自己,更无法让数以十万、百万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欺诈、严刑峻法也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但这种结果通常是难以持久的,也是表面的。
  
  不论我们怎样否定石虎,但石虎绝对称得上是当时最优秀的统帅之一。从这层意义上,石虎本身就不应该象历史书上所写的那样不堪。而且石虎也一直深得石勒的信任、重用;石勒绝不是糊涂虫,一个人能得到他的信任、重用绝不是件容易事。
  
  最初程遐劝石勒剪除石虎之时,石勒说了:“石虎是我的骨肉至亲,有辅助我创立大业的功绩,我正要把伊尹、霍光那样的重任交给他,你劝我除掉他,是不是害怕他会影响你做为皇帝舅父的权威啊?”
  
  我们看到石勒此时所说的话,也许感觉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词。因为在程遐、徐光的反复劝说下,石勒的确曾削弱过石虎的权力。但我们只要看看石勒病重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知道石勒对石虎的信任,那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石勒病重后,一直让石虎入宫侍奉;而且不再接见其它高级官员。这件事本身就证明,石勒对石虎的信任那是发自真心的;这件事本身就证明,石勒想让石虎当霍光、周公的角色是出于真心的。
  
  皇帝病重之时,让某个高级官员入宫侍奉,本身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暗示。因为此时入宫侍奉皇帝的高级官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代理皇帝;因为皇帝到底说过过什么,此时只有从这个入宫侍奉的高级官员口中得知。
  
  晋武帝临死前,让杨骏入宫侍奉自己,于是杨骏在晋武帝死后,马上拥有了绝对的政治主动权。
  
  石勒虽然不识字,但他显然是非常喜欢学习历史的,而且对历史也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故事里看出来,这里泪痕就不多说了。
  
  石勒最后几年,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安排身后事;所以他没有理由不去借鉴前朝的相关历史。从这层意义上,石勒肯定也知道杨骏乱政的往事。既然如此,石勒在病重之时,自然知道入宫侍奉自己的人有多么重要。但石勒却选择了石虎入宫侍奉自己!这本身就证明石勒是非常信任石虎的。而且在石勒病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石勒竟然没有接见过其它高级官员。这更证明皇帝是非常信任石虎的。
  
  历史书上说了:“石虎假传圣旨,不让官员入宫见石勒。所以其它高级官员,都无法见到石勒。” 泪痕以为这种说法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因为这种说法把帝王将相之间的关系,写得就如同普通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要知道皇帝不是普通人,他绝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换而言之,如果皇帝不想诏见你,你就是天天想进宫见皇帝,恐怕也无法实现。再换而言之,如果皇帝想下令诏见你,你就是腿断了,也得让人抬你进宫去见皇帝。从这层意义上,石虎假传圣旨不让外人见石勒;只能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石勒已成为植物人了。
  
  否则石勒下令诏见一个人,这个人长久的不到石勒面前,石勒自然要问了:“这个人为什么还没有进宫?”这种事即使只发生一次,也会让石虎无法回答。如果这种事接二连三的出现,石虎就是长着十个脑袋,也肯定会无法回答了。这时石虎如果想活命,恐怕就只有一种办法了;那就是把石勒干掉,然后编一堆对自己有利的遗诏。因为到那时,石勒就是得了老年痴呆,也会猜出石虎肯定要造反了!
  
  但石勒在临死前,都一直是货真价实的皇帝;而且石勒显然也是正常死亡的。
  
  秦王、彭城王(石勒的儿子、养子)回到京城,使石勒想利用地方诸王制约中央政府执政官(程遐、石虎)的权力格局变得软弱无力了。
  
  但这两大亲王入京的原因,恐怕也很难说清楚。据说石虎为了打破石勒利用地方诸王制约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所以假传圣旨把他们诏进京了。石勒见到这两大亲王出现在宫庭内,第一感觉恐怕也是如此的,所以石勒说了:“你们是自己回来的,还是有人假传圣旨让你们回来的?如果是有人假传圣旨让你们回来,我就杀掉他。”
  
  但石勒后来显然发现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从这两个儿子沉默的态度上,石勒显然更相信这两个儿子进京的原因,完全是他们自己主动的行为。
  
  因为这两大亲王进京的原因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因为皇族亲王、外戚程遐等人看到石勒现在只亲近石虎一个人,所以就想联手打破这种局面(就如东晋的庾亮曾经强行入宫见晋明帝一样)。但石勒一见这两个人就是大吃一惊,开口就说:“谁叫你们入京,谁就该杀头!”这两个人还能再说什么呢?
  
  如果这两大亲王是石虎骗回京的(而且据说石虎还能软禁他们),这两大亲王又怎么有机会出现在石勒面前呢?如果这两大亲王是被石虎假传圣旨调回来的,那他们既然已见到石勒了,为什么要对此讳莫如深呢?
  
  从这层意义上,秦王、彭城王入京恐怕还真没有史书上所说的那样简单。而从石勒后来依然是让石虎入宫侍奉,并没有召见程遐等人入宫可以看出来,石勒对两大亲王入京的原因,更倾向于认为是两大亲王、与程瑕之间密谋的结果,所以他才没有彻底追究两大亲王进京的原因(因为只要石虎存在,他们之间的密谋是无法威胁皇权的),于是石勒就一如既往的继续信任石虎。
  
  也许在石勒眼中,石虎也绝没有机会当乱臣贼子的。因为在京城之内,两大外戚(程氏、刘氏)都拥有巨大的权势(程遐做为帝国的主要重臣,程妃做为太子的亲妈;刘皇后据说有吕后之风);石虎想迅速控制中央政府已难之又难了。
  
  而石勒更让自己的儿子、亲信控制了帝国主要军政地区;所以石虎就是控制了中央政府,也难以控制整个帝国的。
  
  但石勒为自己儿子所安排的权力格局,从开始起就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两大辅政大臣(外戚程遐、亲王石虎)都恨不得杀掉对方。
  
  石勒在程遐的一再请求下,曾强有力的压制过石虎的权势(以至石虎门可罗雀了);但石勒在最后终于发现,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自己死后石虎肯定难逃一死。
  
  在石勒活着的时候,程遐就一再要求石勒除掉石虎,如果现在把石虎的权势全部剥夺了,程遐一得势自然会杀掉石虎。所以石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把支持的天平倒向了石虎一边,因为石勒希望外戚、皇族相互牵制。所以石勒病重之时,一直是让石虎入宫侍奉自己,并且在遗诏中把石虎放到了周公、霍光的位置。
  
  而石虎正是抓住这种机会,迅速的扭转了绝对被动的局面。石虎显然也充分的估计了自己所处的形势。两大外戚(刘太后、程太妃、程遐)、重臣徐光,石勒诸子,恐怕都也对他是心怀恶意的。自己如果不先下手为强,恐怕只有等着后下手遭殃了。
  
  秦王、彭城王入京本身,更加剧了石虎的这种恐惧。但石虎显然也发现,秦王、彭城王入京正是自己千载难逢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它使石勒利用地方诸王制约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出现了漏洞。在这种背景下,石虎自然不会放弃这稍瞬即逝的机会。于是石虎趁势把这两大亲王扣留在京城之内。
  
  泪痕无意说石虎是什么好人,泪痕只想说石虎绝不应该是一个把“坏人”两字刻在脑门上的人。因为如果石虎真是这种人,那石勒又不是傻子,为什么会在病危时让石虎单独侍奉呢?
  
  更主要的是,所有的人都是有思想、有欲望的,在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认为最有利的选择。
  
  而当时的后赵帝国,在统治阶层核心有强大的皇族、外戚势力,在外围则有姚、符等氐羌强势首领,在境外则有鲜卑慕容、凉州张氏、东晋司马氏虎视。如果石虎真的已把“坏人”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那他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就会缺乏最基本的凝聚力,因为除了他利益最相关的人之外,别人都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去追随别人。如果石虎真的陷入这种背景中,他靠什么与强大的竞争对手角逐呢?
  
  泪痕虽然不相信什么“仁者无敌”;但泪痕却相信,一个人如果失尽人心,那他在众多强有力竞争者并存的角逐中,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二、石虎为什么要当乱臣贼子
  
  看到石虎去当乱臣贼子,我们总感觉石虎太坏了。但我们却忘了,一个人处于石虎的位置,不去做乱臣贼子又该怎么做呢?
  
  在石勒活着的时候,石虎与程遐的矛盾已无可缓和了,这从程遐一再劝说石勒除掉石虎可以看出来。在石勒死后,如果石虎不先下手为强解决程遐;程遐兄妹能与石虎和平相处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石虎解决了程遐(小皇帝的亲舅舅),那他即使不想篡位当皇帝,那小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地方诸王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就能与他和平相处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博奕,是典型的“囚徒的困境”【注1】。
  
  参与博奕的人,如果信任对方,就可能对自己造成巨大的伤害。参与博奕的人,如果出卖对方,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利益,至少不会在对方的出卖下独自承受最大的伤害。处于这种博奕中的人,通常只有别无选择的去出卖别人。石虎如果不先下手为强,等待他的就可能是后下手遭殃,在这种背景下,石虎自然只有选择先下手为强了。
  
  陷入这种困境中,虽然大家都知道,相互信任是大家最有利的选择。问题是,当你选择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却有可能选择出卖你,而你又无法阻止对方出卖你。在这种背景下,你自然不敢、不会信任对方了。
  
  处于石虎的位置,即使他是真心想与小皇帝(外戚、地方诸王)和平相处。小皇帝、外戚、地方诸王也绝不会与他和平相处的。因为石虎的实力太强大了,如果他们选择信任石虎,而石虎却选择伺机攻击他们,他们随时会丧失一切的。
  
  反过来说,以小皇帝为中心的外戚、皇族诸王也拥有着强大的实力,如果石虎选择信任他们,他们却选择伺机攻击石虎(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争权夺势也好、出于对石虎的猜忌、恐惧也好),石虎也随时有可能丧失一切。
  
  陷入这种困境中,大家的道德已无关大局了。因为如果你不选择先下手为强,等待你的就可能是后下手遭殃。
  
  在皇权相当成熟的社会中,皇帝拥有着至高无尚的权力,他可以强有力的分割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坐在上面,就不会有着无边的恐惧、猜忌;因为官员们实在缺乏威胁他权力的可能。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皇帝选择信任臣子并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在这种权力格局,臣子只有别无选择的信任皇帝(因为选择冒险造反更是一点出路也没有)。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帝国各大实力派之间,自然不会轻易陷入“囚徒的困境”中。
  
  在贵族政治相当成熟的社会中,皇帝(执政官)权力很有限,这种政治自然存在太多的不稳定性,但普遍高级官员却显然不用担心皇帝(执政官)的无端猜忌杀戮,因为皇帝(执政官)的权力是有限的,他根本不会对普遍实力派造成难以承受的威胁。
  
  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皇帝(执政官)选择残酷打击各大实力派的风险太高了,所以他们通常只有选择信任各大实力派。在这种权力格局中,各大实力派如果选择攻击皇帝(执政官)就有破坏贵族政治的嫌疑,所以他们通常是不敢选择这种战略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执政官、各大实力派,自然也不会轻易陷入“囚徒的困境”中。
  
  但在皇权说成熟不成熟,贵族政治说成熟不成熟的社会中。情况就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了。
  
  皇帝(执政官)高高在上。他们一方面让所有的高级官员都感到上面有一种非常不可测的力量;这种力量时刻都可能吞噬他们。而另一方面,皇帝(执政官)又无力分割、削弱高级官员们的特权(贵族的权力),所以皇帝也会感到下面存在一种他根本无法控制的力量,这种力量随时都可能把他吞噬了。
  
  在这种权力格局下,皇帝(执政官)对下面的高级官员自然充满了恐惧,下面的高级官员对皇帝(执政官)也充满了恐惧。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谁也不敢轻易选择信任对方。于是整个帝国上层社会动不动就陷入了“囚徒的困境”中。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乱臣贼子自然是层出不穷,所谓暴虐的统治者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与东晋并立的北方诸国政治斗争残酷,绝不是统治者思想道德决定。而是因为谁当了皇帝,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力;但他又显然缺乏驾驭手下军政大佬的信心。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在军政两界拥有巨大影响的人,通常很容易成为他猜忌的牺牲品。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有机会角逐皇位的人,通常都会迫不得已的卷入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因为卷入争夺皇位的争斗中,固然意味着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博,但如果你不去争夺皇位,恐怕也会被别人先下手为强的。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从当时普遍皇族内哄无可抑制的局面去看,如果石虎不先下手为强,恐怕只能落得个后下手遭殃。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石虎之前、之后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每当老皇帝去世后,皇族之内通常总是一片血腥残杀,这几乎已成为权力交接的固定模式了。翻开两晋南北朝(甚至隋唐也不例外)近三四百年的历史,似乎只有东晋、前燕、北魏在这种权力交接时相对比较温和。而他们这种相对的温和,也是建立在众多可遇不可求的主客观原因之上。
  
  处于石虎的位置,似乎已是无可选择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石虎死后的情景就更清楚了。石虎留下的权力格局,与石勒留下的权力格局是惊人的相似。
  
  石虎留下的权力格局是:中央政府是外戚(刘皇后与张豺)[注1]、皇族亲王(燕王石斌)相互制约;外面是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制约着中央政府府。
  
  石虎死后。燕王石斌扮演着从前石虎的角色,刘皇后、张豺扮演着从前程遐兄妹的角色,石遵、石鉴扮演着从前秦王石宏、彭城王石堪的角色。
  
  从结果去看,燕王石斌没有选择先下手为强。但结果呢?燕王石斌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就让张豺与刘皇后杀掉了。从燕王石斌的结局去看,如果石虎不去先下手为强,恐怕与燕王石斌的结局没有什么不同。
  
  石虎死后,刘皇后、张豺虽然控制了中央政府,但帝国的内哄已无可抑制愈演愈烈了。
  
  在一个众多实力派并存的社会里面,一个人想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因为各大实力派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就是因为统治者本身拥有着足够的实力,否则一个人爬上那个位置,等待他的通常只是死于非命。
  
  一个人处于诸葛亮的位置,除非他利令智晕到了极点,通常都也不会当选择当乱臣贼子的。因为诸葛亮不当乱臣贼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危险,更能让自己的事业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而诸葛亮当乱臣贼子的艰难、危险实际上远远超过我们普遍的想象(关于这一点,泪痕前面的章节已详细分析过)。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不当乱臣贼子,是一种最理性的选择。但人们看到诸葛亮的历史时,通常总认为诸葛亮应该从刘备的孤儿寡母手中抢夺皇位。
  
  一个人处于石虎的位置,除非他有着让普遍实力派都信服的道德感召力、实力。只有如此,各大实力派之间才可能走出“囚徒的困境”。否则他只有去当乱臣贼子。石虎不当乱臣贼子,那前途似乎看不到一点出路,因为想干掉他的实力派太多了。而石虎选择当乱臣贼子,虽然困难重重、危险重重,却显然存在一定的希望。在这种背景下,石虎当乱臣贼子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了。
  
  从这层意义上,是我们后世的读史者缺乏足够的理性了。因为我们在看历史时,常常带有了太多的主观色彩,却从不愿意立足于当事人的角度去看历史了。
  
  历史也许不能假设,但通过两晋南北朝许多共性的地方去看。我们似乎应该知道,如果石勒真的杀了石虎,或是石虎真的坐待而亡了。那以程、刘两大外戚并立,地方众多强势诸王并立的局面去看。等待后赵帝国的结局恐怕是一个更不幸的结局(它很可能在内哄中分裂崩溃了),当然对北方的老百姓而言,也未必是一个好结局,因为一旦群雄并起战乱无休,属于老百姓的恐怕就更是一种灾难了。
  
  [1]:“囚徒的困境”,是博奕论的一个经典案例。主要是讲两个犯罪嫌疑人所面对的一种困境。
  
  一个房屋遭到了盗窃,房屋主人也被人杀死了。罪犯被拘捕后,因为入室盗窃证据确凿,所以他们供认不讳。但对于房屋主人的死,他们却是死也不承认(他们说房屋主人在他们进来之前就已被人杀死了),如果这两个罪犯都选择不承认杀人的罪行,那警方就会因为缺乏证据,而只能判他们入室盗窃罪。
  
  最后警方分别对两个犯罪嫌疑人说:“如果你们两个人都选择抵赖,那警方因为无法找到你们足够的杀人证据,最后只能以入室盗窃罪判你们两人各一年徒刑。
  
  但是!
  
  如果你选择自动供认杀人的罪行,而你的同伙选择抵赖。那警方就会对你宽大处理(只判你五年徒刑),而你的同伙却会被判处杀人重罪。
  
  如果你选择抵赖,而你的同伙选择供认杀人罪行。那警方就会对你的同伙宽大处理(只判五年徒行),而你就会判处杀人重罪。
  
  如果你们都选择供认杀人罪行,鉴于你们主动招认的情节,也会对你们从轻发落的(分别判你们十年徒刑)。”
  
  很显然,两个罪犯如果都选择抵赖(相互信任),对他们最有利了。但他们却显然无法达成这种信任。作为博奕论的一个经典案例,相关书籍中会详细分析这两个人的思想斗争、利害分析,泪痕在这里就不详细写了。泪痕只想说说一结果,那就是处于这种困境中的人,通常只能做出一种选择,那就是招认自己杀人的罪行,即使这罪行是莫须有的。
  
  [2]:刘太后是刘曜的小女儿,张豺俘虏她后,把她献给了石虎。而且刘太后的儿子能当继位,也全是张豺力主的结果。所以张豺与刘皇后虽然没有亲缘关系,我也把张豺列为后戚力量之中。
  
  政治童话
  
  在政治童话中,政治斗争就是一些好人与坏人争斗的故事。
  
  比如我们从前学过的历史,写到那些民国军阀、国民党的高级官员时,通常都是大同小异的嘴脸(总而言之邪恶、贪婪、残忍、自私);等到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人的详细资料之后,就会发现那些曾独当一面的民国大人物(只要他不是败家的官二代),谁也是有几分英雄气的。
  
  比如我们从前学过的历史,在写到那些革命者时,通常都是一个模子托出来的(总而言之为国、为民、为主义,就是不为自己);等到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人的详细资料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革命者,与历史上的的帝王将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真有区别,仅仅是时代不同了,他们在追求、维护权力时所做的努力不同了。
  
  追求权力,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不梦寐以求它的人很少,而真正能得到他的人更少。
  
  如果一个人能把这种技术修练到了一流境界,那他即使是所谓的好人,恐怕也变得“大忠若奸”了,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他早就被淘出局了。
  
  如果一个人能把这种技术修练到一流境界,那他即使是所谓的坏人,恐怕也处处流露出“大奸若忠”的魅力,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也早被淘出局了。
  
  政治宣传出来的历史,通常总能与英雄史观能合拍,所以很容易流传开。因为在英雄史观中,通常也都是正义与邪恶争斗的故事。
  
  但翻开真实的历史,政治无非是处于不同利益背景下的人在博奕罢了。
  
  那些伟大的人物,实际上也都是根植于利害之上的;所以他们无论怎样标榜自己伟大,所以无论人们怎样歌颂他们的伟大,他们也都无法逃脱功、名、利、禄的阴影。
  
  那些反面的领衔人物,自然也都是根植于利害之上的。但追求利益、权力,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当一个人能把这些技术发挥到一流境界时,那他们也总是能与时俱进的,并能散发出常人没有的人格魅力。
  
  比如毛泽东、蒋介石。
  
  处于大陆政治宣传背景下人,通常都认为毛泽东是伟人,而蒋介石是坏人;处于台湾政治宣传背景下的人,通常都认为蒋介石是伟人,而毛泽东是坏人。但等到史料开放后,人们只要不是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历史,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因为现代历史,我们有着海量的原始资料。所以每一个历史大人物,只要我们愿意研究他,通常都能找到绝对详细的历史资料。面对这些详细的历史资料,只要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就会知道那些所谓的反面人物(只要他曾通过奋斗而取得独当一面的地位)都有着一定的人格魅力,否则他根本无法走上政治舞台的最前排。
  
  在古代史中,许多大人物(比如石虎),我们通常只能找到他几千、万余字的历史资料,而且这些历史资料通常也是淹没在政治宣传材料之中。所以,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已很难还原他本来的面目了。
  
  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的接受大陆的政治宣传(在改革开放以前),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蒋介石的原始历史资料,也没有听过外界关于蒋介石的评论,那蒋介石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恐怕与石虎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最多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如果处于一个封闭的小农社会中,如果处于一个信息极为落后的小农社会中,那恐怕只要经过两三代人,蒋介石的形象就永远这样定格了。如果我们就以这种历史材料去了解历史人物,恐怕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看历史上的石虎;实际上就好象看我朝在封闭时期对蒋介石的描述。泪痕虽然不敢说那全部不可信,但泪痕敢说这种内容肯定充满了偏见与丑化。如果用这种内容去了解蒋介石,肯定无法看清蒋介石本来面目的。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想从历史书上的内容还原石虎的真实面目,似乎有些太过困难了。
  
  对于古代的历史。如果报着完全以怀疑的态度,那自然不用看历史了;但如果历史书中的内容完全不符合最起码常识,我们依然还要相信它,那我们看历史就不如去看小说了。
  
  据历史书上说:“在军中,凡是比石虎有谋略或有武艺的,石虎就会设法把他们杀死,死于他手上的人不可计数。”
  
  这种说法有可信度吗?显然是一点可信度也没有。
  
  首先,一个人能让石虎去嫉妒,那他在石勒军中总不应该是无名之辈吧!许多这种优秀人才接连死去,却没有一个人能留下名字,也没有一个人能留下段辉煌的事迹,似乎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其次,石虎之所以拥有尊贵的地位,固然是因为石虎有过人的才能,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因为石虎与石勒有着非同寻常的亲缘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石虎真犯得着与一些底层的无名将领争风吃醋吗?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作为一个高级将领,他即使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同事、下属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也无法保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如果他一见自己同事、下属表现优秀,就报以惩罚(想方设法弄死他),那他的同事、下属谁还敢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一个将领率领这种军队上战场,靠什么去取得胜利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说,关于石虎的这种传说,那纯粹是政治宣传的结果。它无非是想证明石虎残暴罢了,但这个传说显然有些太不着边际了。
  
  至于说到屠城的事。
  
  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战争是残酷的。通常时候争斗双方为了取得胜利,谁也不会真正在乎老百姓死活的。蒋介石为了军事需要,可以拔开黄河堤坝,为此受害的人数以百万、千万计算。我朝为了军事需要,可以封锁城池不让任何人员出入,于是因此饿死的人也是成千上万。这都是在高呼为国为民而战的时代,尚且如此,在古代就更不需要多说了。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现在非常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美国总统为了让人民支持自己去参战,所以故意让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关于这种话法,泪痕在此无意考证它是真是假。泪痕只想说,在一个高呼民主、人权时代,当人们认为统治者为了政治、军事需要而牺牲众多无辜生命时(珍珠港损失的物资我们不必说了,仅死亡人数就有两千四百多),竟然是一片赞扬声。在那些皇权、专制时代里,政府为了政治、军事目的而漠视无辜者生命有什么好奇怪的?
  
  泪痕无意据此说屠城合理,泪痕只想说在战争背景下,如果对自己有利,那屠城、或是与此相似残酷的事大家谁也不会拒绝,谁也不会少做的。
  
  当然,在谈到石虎屠城之时,我们必须更得知道一件事。战争各方不惜代价的打仗,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罢了。所以他们也绝不会为了杀人而杀人,更不会为了残暴而残暴。如果杀人、残暴与他们的军事、政治目的有冲突,他们自然会严厉禁止这一切;如果杀人、残暴符合他们的军事、政治目的,他们谁也不会拒绝这种行为的。
  
  石勒一直让石虎代替自己四处征伐,本身证明石虎的行为并没有违背后赵帝国的根本利益。从这层意义上,石虎的残暴绝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根植于后赵帝国利益之中的。
  
  至于说到穷兵黩武,处于乱世之中,哪个统治者不想统一天下呢?
  
  只是在谈到石虎时,我们都很自觉的就站在了老百姓的视角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这种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伤痛;因为在小农时代,不要说长久的进行战争了,就是大规模的调动、集结一次部队,也会让本身难以维持温饱的普遍百姓陷入灾难之中。
  
  而在谈到我们认可的政权时(比如东晋),我们都很自觉的站在了统治者的视角,总而言之一个统治者如果不想统一天下,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至于这种战争背后对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他们才懒得多想呢?用这种双重标准去评论历史,实际上与政治宣传没有什么两样。
  
  说到骨肉相残,在那个历史年代,实际上也是普遍而又普遍的事。石虎不过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员罢了。
  
  说到穷奢极欲,似乎这也是统治者的共性。如果我们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在一个小农时代,哪个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的背后不饱含着老百姓的血泪呢?唐太宗据说非常伟大,但在贞观十六年时(也就是在大唐建立二十多年后),许多老百姓仍然为了逃避徭役而自残身体。面对老百姓的这种行为,唐太宗却不反省自己徭役的沉重,相反认为这是隋王朝时遗留下的恶习,于是颁布法令说以后谁敢和政府玩这种把戏严惩不贷(详见《资治通鉴、唐纪》)。如果人们在写唐太宗之时,总是把这种内容当成主要内容去写,那唐太宗恐怕也是一个冷酷的暴君了。
  
  泪痕为石虎辩解了这样一堆内容,只想说政治不是童话,历史也不是童话。如果我们习惯把历史、政治当童话写(写成好人与坏人争斗的故事),那恐怕永远也无法看清历史的真相。
  
  前燕皇帝慕容俊在统治河北后,因为一个奇怪的梦,所以就想挖了石虎的坟墓,却一直找不到。有一个叫李菟的女人知道石虎的坟墓所在地,就告诉了慕容俊。于是石虎的坟墓被前燕皇帝慕容俊挖掉了。
  
  王猛率军灭掉前燕后,不但重新安葬了石虎,更把李菟杀掉了。如果石虎真是一个邪恶的化身,那王猛何必去做这种事呢?
  
  石虎虽然不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但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里,整个北方只有二三十年处于统一、和平之中,其它时间里都是一片动乱、纷争。而这二三十年的统一、和平时间里,石虎统治的时间就占了近一半。
  
  虽然石虎绝不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但在动乱、纷争中受尽苦难的老百姓,对那段相对和平的时光难免会有一点点怀念之情的。这也许就是王猛在进入河北后,重新安葬石虎、诛杀李菟的原因吧!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漫评后赵暴君:石虎
泪痕春雨
  
  一、石虎篡位
  
  在那个历史阶段,最高统治者一死,通常总是意味着皇族内哄的开始,石虎篡位不过是那种背景下最普通的一出戏罢了。从这层意义上,人们对石虎狼子野心的种种描述,只是人们无限夸大后的产物。
  
  历史上的石虎,似乎从小就把“坏人”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对于这种历史内容,泪痕以为通常都是政治宣传的结果。
  
  石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一直深得石勒的信任。而这两种成功,都也不是一个把“坏人”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的人能取得。
  
  一个人想成为优秀的统帅,那他必须得有着足够的人格魅力;否则他绝对无法让自己的上司信任自己,自己的同事支持自己,自己的下属服从自己,更无法让数以十万、百万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欺诈、严刑峻法也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但这种结果通常是难以持久的,也是表面的。
  
  不论我们怎样否定石虎,但石虎绝对称得上是当时最优秀的统帅之一。从这层意义上,石虎本身就不应该象历史书上所写的那样不堪。而且石虎也一直深得石勒的信任、重用;石勒绝不是糊涂虫,一个人能得到他的信任、重用绝不是件容易事。
  
  最初程遐劝石勒剪除石虎之时,石勒说了:“石虎是我的骨肉至亲,有辅助我创立大业的功绩,我正要把伊尹、霍光那样的重任交给他,你劝我除掉他,是不是害怕他会影响你做为皇帝舅父的权威啊?”
  
  我们看到石勒此时所说的话,也许感觉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词。因为在程遐、徐光的反复劝说下,石勒的确曾削弱过石虎的权力。但我们只要看看石勒病重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知道石勒对石虎的信任,那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石勒病重后,一直让石虎入宫侍奉;而且不再接见其它高级官员。这件事本身就证明,石勒对石虎的信任那是发自真心的;这件事本身就证明,石勒想让石虎当霍光、周公的角色是出于真心的。
  
  皇帝病重之时,让某个高级官员入宫侍奉,本身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暗示。因为此时入宫侍奉皇帝的高级官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代理皇帝;因为皇帝到底说过过什么,此时只有从这个入宫侍奉的高级官员口中得知。
  
  晋武帝临死前,让杨骏入宫侍奉自己,于是杨骏在晋武帝死后,马上拥有了绝对的政治主动权。
  
  石勒虽然不识字,但他显然是非常喜欢学习历史的,而且对历史也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故事里看出来,这里泪痕就不多说了。
  
  石勒最后几年,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安排身后事;所以他没有理由不去借鉴前朝的相关历史。从这层意义上,石勒肯定也知道杨骏乱政的往事。既然如此,石勒在病重之时,自然知道入宫侍奉自己的人有多么重要。但石勒却选择了石虎入宫侍奉自己!这本身就证明石勒是非常信任石虎的。而且在石勒病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石勒竟然没有接见过其它高级官员。这更证明皇帝是非常信任石虎的。
  
  历史书上说了:“石虎假传圣旨,不让官员入宫见石勒。所以其它高级官员,都无法见到石勒。” 泪痕以为这种说法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因为这种说法把帝王将相之间的关系,写得就如同普通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要知道皇帝不是普通人,他绝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换而言之,如果皇帝不想诏见你,你就是天天想进宫见皇帝,恐怕也无法实现。再换而言之,如果皇帝想下令诏见你,你就是腿断了,也得让人抬你进宫去见皇帝。从这层意义上,石虎假传圣旨不让外人见石勒;只能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石勒已成为植物人了。
  
  否则石勒下令诏见一个人,这个人长久的不到石勒面前,石勒自然要问了:“这个人为什么还没有进宫?”这种事即使只发生一次,也会让石虎无法回答。如果这种事接二连三的出现,石虎就是长着十个脑袋,也肯定会无法回答了。这时石虎如果想活命,恐怕就只有一种办法了;那就是把石勒干掉,然后编一堆对自己有利的遗诏。因为到那时,石勒就是得了老年痴呆,也会猜出石虎肯定要造反了!
  
  但石勒在临死前,都一直是货真价实的皇帝;而且石勒显然也是正常死亡的。
  
  秦王、彭城王(石勒的儿子、养子)回到京城,使石勒想利用地方诸王制约中央政府执政官(程遐、石虎)的权力格局变得软弱无力了。
  
  但这两大亲王入京的原因,恐怕也很难说清楚。据说石虎为了打破石勒利用地方诸王制约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所以假传圣旨把他们诏进京了。石勒见到这两大亲王出现在宫庭内,第一感觉恐怕也是如此的,所以石勒说了:“你们是自己回来的,还是有人假传圣旨让你们回来的?如果是有人假传圣旨让你们回来,我就杀掉他。”
  
  但石勒后来显然发现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从这两个儿子沉默的态度上,石勒显然更相信这两个儿子进京的原因,完全是他们自己主动的行为。
  
  因为这两大亲王进京的原因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因为皇族亲王、外戚程遐等人看到石勒现在只亲近石虎一个人,所以就想联手打破这种局面(就如东晋的庾亮曾经强行入宫见晋明帝一样)。但石勒一见这两个人就是大吃一惊,开口就说:“谁叫你们入京,谁就该杀头!”这两个人还能再说什么呢?
  
  如果这两大亲王是石虎骗回京的(而且据说石虎还能软禁他们),这两大亲王又怎么有机会出现在石勒面前呢?如果这两大亲王是被石虎假传圣旨调回来的,那他们既然已见到石勒了,为什么要对此讳莫如深呢?
  
  从这层意义上,秦王、彭城王入京恐怕还真没有史书上所说的那样简单。而从石勒后来依然是让石虎入宫侍奉,并没有召见程遐等人入宫可以看出来,石勒对两大亲王入京的原因,更倾向于认为是两大亲王、与程瑕之间密谋的结果,所以他才没有彻底追究两大亲王进京的原因(因为只要石虎存在,他们之间的密谋是无法威胁皇权的),于是石勒就一如既往的继续信任石虎。
  
  也许在石勒眼中,石虎也绝没有机会当乱臣贼子的。因为在京城之内,两大外戚(程氏、刘氏)都拥有巨大的权势(程遐做为帝国的主要重臣,程妃做为太子的亲妈;刘皇后据说有吕后之风);石虎想迅速控制中央政府已难之又难了。
  
  而石勒更让自己的儿子、亲信控制了帝国主要军政地区;所以石虎就是控制了中央政府,也难以控制整个帝国的。
  
  但石勒为自己儿子所安排的权力格局,从开始起就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两大辅政大臣(外戚程遐、亲王石虎)都恨不得杀掉对方。
  
  石勒在程遐的一再请求下,曾强有力的压制过石虎的权势(以至石虎门可罗雀了);但石勒在最后终于发现,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自己死后石虎肯定难逃一死。
  
  在石勒活着的时候,程遐就一再要求石勒除掉石虎,如果现在把石虎的权势全部剥夺了,程遐一得势自然会杀掉石虎。所以石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把支持的天平倒向了石虎一边,因为石勒希望外戚、皇族相互牵制。所以石勒病重之时,一直是让石虎入宫侍奉自己,并且在遗诏中把石虎放到了周公、霍光的位置。
  
  而石虎正是抓住这种机会,迅速的扭转了绝对被动的局面。石虎显然也充分的估计了自己所处的形势。两大外戚(刘太后、程太妃、程遐)、重臣徐光,石勒诸子,恐怕都也对他是心怀恶意的。自己如果不先下手为强,恐怕只有等着后下手遭殃了。
  
  秦王、彭城王入京本身,更加剧了石虎的这种恐惧。但石虎显然也发现,秦王、彭城王入京正是自己千载难逢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它使石勒利用地方诸王制约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出现了漏洞。在这种背景下,石虎自然不会放弃这稍瞬即逝的机会。于是石虎趁势把这两大亲王扣留在京城之内。
  
  泪痕无意说石虎是什么好人,泪痕只想说石虎绝不应该是一个把“坏人”两字刻在脑门上的人。因为如果石虎真是这种人,那石勒又不是傻子,为什么会在病危时让石虎单独侍奉呢?
  
  更主要的是,所有的人都是有思想、有欲望的,在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认为最有利的选择。
  
  而当时的后赵帝国,在统治阶层核心有强大的皇族、外戚势力,在外围则有姚、符等氐羌强势首领,在境外则有鲜卑慕容、凉州张氏、东晋司马氏虎视。如果石虎真的已把“坏人”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那他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就会缺乏最基本的凝聚力,因为除了他利益最相关的人之外,别人都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去追随别人。如果石虎真的陷入这种背景中,他靠什么与强大的竞争对手角逐呢?
  
  泪痕虽然不相信什么“仁者无敌”;但泪痕却相信,一个人如果失尽人心,那他在众多强有力竞争者并存的角逐中,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二、石虎为什么要当乱臣贼子
  
  看到石虎去当乱臣贼子,我们总感觉石虎太坏了。但我们却忘了,一个人处于石虎的位置,不去做乱臣贼子又该怎么做呢?
  
  在石勒活着的时候,石虎与程遐的矛盾已无可缓和了,这从程遐一再劝说石勒除掉石虎可以看出来。在石勒死后,如果石虎不先下手为强解决程遐;程遐兄妹能与石虎和平相处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石虎解决了程遐(小皇帝的亲舅舅),那他即使不想篡位当皇帝,那小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地方诸王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就能与他和平相处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博奕,是典型的“囚徒的困境”【注1】。
  
  参与博奕的人,如果信任对方,就可能对自己造成巨大的伤害。参与博奕的人,如果出卖对方,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利益,至少不会在对方的出卖下独自承受最大的伤害。处于这种博奕中的人,通常只有别无选择的去出卖别人。石虎如果不先下手为强,等待他的就可能是后下手遭殃,在这种背景下,石虎自然只有选择先下手为强了。
  
  陷入这种困境中,虽然大家都知道,相互信任是大家最有利的选择。问题是,当你选择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却有可能选择出卖你,而你又无法阻止对方出卖你。在这种背景下,你自然不敢、不会信任对方了。
  
  处于石虎的位置,即使他是真心想与小皇帝(外戚、地方诸王)和平相处。小皇帝、外戚、地方诸王也绝不会与他和平相处的。因为石虎的实力太强大了,如果他们选择信任石虎,而石虎却选择伺机攻击他们,他们随时会丧失一切的。
  
  反过来说,以小皇帝为中心的外戚、皇族诸王也拥有着强大的实力,如果石虎选择信任他们,他们却选择伺机攻击石虎(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争权夺势也好、出于对石虎的猜忌、恐惧也好),石虎也随时有可能丧失一切。
  
  陷入这种困境中,大家的道德已无关大局了。因为如果你不选择先下手为强,等待你的就可能是后下手遭殃。
  
  在皇权相当成熟的社会中,皇帝拥有着至高无尚的权力,他可以强有力的分割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坐在上面,就不会有着无边的恐惧、猜忌;因为官员们实在缺乏威胁他权力的可能。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皇帝选择信任臣子并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在这种权力格局,臣子只有别无选择的信任皇帝(因为选择冒险造反更是一点出路也没有)。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帝国各大实力派之间,自然不会轻易陷入“囚徒的困境”中。
  
  在贵族政治相当成熟的社会中,皇帝(执政官)权力很有限,这种政治自然存在太多的不稳定性,但普遍高级官员却显然不用担心皇帝(执政官)的无端猜忌杀戮,因为皇帝(执政官)的权力是有限的,他根本不会对普遍实力派造成难以承受的威胁。
  
  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皇帝(执政官)选择残酷打击各大实力派的风险太高了,所以他们通常只有选择信任各大实力派。在这种权力格局中,各大实力派如果选择攻击皇帝(执政官)就有破坏贵族政治的嫌疑,所以他们通常是不敢选择这种战略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执政官、各大实力派,自然也不会轻易陷入“囚徒的困境”中。
  
  但在皇权说成熟不成熟,贵族政治说成熟不成熟的社会中。情况就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了。
  
  皇帝(执政官)高高在上。他们一方面让所有的高级官员都感到上面有一种非常不可测的力量;这种力量时刻都可能吞噬他们。而另一方面,皇帝(执政官)又无力分割、削弱高级官员们的特权(贵族的权力),所以皇帝也会感到下面存在一种他根本无法控制的力量,这种力量随时都可能把他吞噬了。
  
  在这种权力格局下,皇帝(执政官)对下面的高级官员自然充满了恐惧,下面的高级官员对皇帝(执政官)也充满了恐惧。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谁也不敢轻易选择信任对方。于是整个帝国上层社会动不动就陷入了“囚徒的困境”中。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乱臣贼子自然是层出不穷,所谓暴虐的统治者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与东晋并立的北方诸国政治斗争残酷,绝不是统治者思想道德决定。而是因为谁当了皇帝,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力;但他又显然缺乏驾驭手下军政大佬的信心。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在军政两界拥有巨大影响的人,通常很容易成为他猜忌的牺牲品。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有机会角逐皇位的人,通常都会迫不得已的卷入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因为卷入争夺皇位的争斗中,固然意味着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博,但如果你不去争夺皇位,恐怕也会被别人先下手为强的。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从当时普遍皇族内哄无可抑制的局面去看,如果石虎不先下手为强,恐怕只能落得个后下手遭殃。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石虎之前、之后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每当老皇帝去世后,皇族之内通常总是一片血腥残杀,这几乎已成为权力交接的固定模式了。翻开两晋南北朝(甚至隋唐也不例外)近三四百年的历史,似乎只有东晋、前燕、北魏在这种权力交接时相对比较温和。而他们这种相对的温和,也是建立在众多可遇不可求的主客观原因之上。
  
  处于石虎的位置,似乎已是无可选择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石虎死后的情景就更清楚了。石虎留下的权力格局,与石勒留下的权力格局是惊人的相似。
  
  石虎留下的权力格局是:中央政府是外戚(刘皇后与张豺)[注1]、皇族亲王(燕王石斌)相互制约;外面是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制约着中央政府府。
  
  石虎死后。燕王石斌扮演着从前石虎的角色,刘皇后、张豺扮演着从前程遐兄妹的角色,石遵、石鉴扮演着从前秦王石宏、彭城王石堪的角色。
  
  从结果去看,燕王石斌没有选择先下手为强。但结果呢?燕王石斌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就让张豺与刘皇后杀掉了。从燕王石斌的结局去看,如果石虎不去先下手为强,恐怕与燕王石斌的结局没有什么不同。
  
  石虎死后,刘皇后、张豺虽然控制了中央政府,但帝国的内哄已无可抑制愈演愈烈了。
  
  在一个众多实力派并存的社会里面,一个人想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因为各大实力派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就是因为统治者本身拥有着足够的实力,否则一个人爬上那个位置,等待他的通常只是死于非命。
  
  一个人处于诸葛亮的位置,除非他利令智晕到了极点,通常都也不会当选择当乱臣贼子的。因为诸葛亮不当乱臣贼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危险,更能让自己的事业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而诸葛亮当乱臣贼子的艰难、危险实际上远远超过我们普遍的想象(关于这一点,泪痕前面的章节已详细分析过)。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不当乱臣贼子,是一种最理性的选择。但人们看到诸葛亮的历史时,通常总认为诸葛亮应该从刘备的孤儿寡母手中抢夺皇位。
  
  一个人处于石虎的位置,除非他有着让普遍实力派都信服的道德感召力、实力。只有如此,各大实力派之间才可能走出“囚徒的困境”。否则他只有去当乱臣贼子。石虎不当乱臣贼子,那前途似乎看不到一点出路,因为想干掉他的实力派太多了。而石虎选择当乱臣贼子,虽然困难重重、危险重重,却显然存在一定的希望。在这种背景下,石虎当乱臣贼子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了。
  
  从这层意义上,是我们后世的读史者缺乏足够的理性了。因为我们在看历史时,常常带有了太多的主观色彩,却从不愿意立足于当事人的角度去看历史了。
  
  历史也许不能假设,但通过两晋南北朝许多共性的地方去看。我们似乎应该知道,如果石勒真的杀了石虎,或是石虎真的坐待而亡了。那以程、刘两大外戚并立,地方众多强势诸王并立的局面去看。等待后赵帝国的结局恐怕是一个更不幸的结局(它很可能在内哄中分裂崩溃了),当然对北方的老百姓而言,也未必是一个好结局,因为一旦群雄并起战乱无休,属于老百姓的恐怕就更是一种灾难了。
  
  [1]:“囚徒的困境”,是博奕论的一个经典案例。主要是讲两个犯罪嫌疑人所面对的一种困境。
  
  一个房屋遭到了盗窃,房屋主人也被人杀死了。罪犯被拘捕后,因为入室盗窃证据确凿,所以他们供认不讳。但对于房屋主人的死,他们却是死也不承认(他们说房屋主人在他们进来之前就已被人杀死了),如果这两个罪犯都选择不承认杀人的罪行,那警方就会因为缺乏证据,而只能判他们入室盗窃罪。
  
  最后警方分别对两个犯罪嫌疑人说:“如果你们两个人都选择抵赖,那警方因为无法找到你们足够的杀人证据,最后只能以入室盗窃罪判你们两人各一年徒刑。
  
  但是!
  
  如果你选择自动供认杀人的罪行,而你的同伙选择抵赖。那警方就会对你宽大处理(只判你五年徒刑),而你的同伙却会被判处杀人重罪。
  
  如果你选择抵赖,而你的同伙选择供认杀人罪行。那警方就会对你的同伙宽大处理(只判五年徒行),而你就会判处杀人重罪。
  
  如果你们都选择供认杀人罪行,鉴于你们主动招认的情节,也会对你们从轻发落的(分别判你们十年徒刑)。”
  
  很显然,两个罪犯如果都选择抵赖(相互信任),对他们最有利了。但他们却显然无法达成这种信任。作为博奕论的一个经典案例,相关书籍中会详细分析这两个人的思想斗争、利害分析,泪痕在这里就不详细写了。泪痕只想说说一结果,那就是处于这种困境中的人,通常只能做出一种选择,那就是招认自己杀人的罪行,即使这罪行是莫须有的。
  
  [2]:刘太后是刘曜的小女儿,张豺俘虏她后,把她献给了石虎。而且刘太后的儿子能当继位,也全是张豺力主的结果。所以张豺与刘皇后虽然没有亲缘关系,我也把张豺列为后戚力量之中。
  
  政治童话
  
  在政治童话中,政治斗争就是一些好人与坏人争斗的故事。
  
  比如我们从前学过的历史,写到那些民国军阀、国民党的高级官员时,通常都是大同小异的嘴脸(总而言之邪恶、贪婪、残忍、自私);等到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人的详细资料之后,就会发现那些曾独当一面的民国大人物(只要他不是败家的官二代),谁也是有几分英雄气的。
  
  比如我们从前学过的历史,在写到那些革命者时,通常都是一个模子托出来的(总而言之为国、为民、为主义,就是不为自己);等到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人的详细资料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革命者,与历史上的的帝王将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真有区别,仅仅是时代不同了,他们在追求、维护权力时所做的努力不同了。
  
  追求权力,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不梦寐以求它的人很少,而真正能得到他的人更少。
  
  如果一个人能把这种技术修练到了一流境界,那他即使是所谓的好人,恐怕也变得“大忠若奸”了,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他早就被淘出局了。
  
  如果一个人能把这种技术修练到一流境界,那他即使是所谓的坏人,恐怕也处处流露出“大奸若忠”的魅力,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也早被淘出局了。
  
  政治宣传出来的历史,通常总能与英雄史观能合拍,所以很容易流传开。因为在英雄史观中,通常也都是正义与邪恶争斗的故事。
  
  但翻开真实的历史,政治无非是处于不同利益背景下的人在博奕罢了。
  
  那些伟大的人物,实际上也都是根植于利害之上的;所以他们无论怎样标榜自己伟大,所以无论人们怎样歌颂他们的伟大,他们也都无法逃脱功、名、利、禄的阴影。
  
  那些反面的领衔人物,自然也都是根植于利害之上的。但追求利益、权力,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当一个人能把这些技术发挥到一流境界时,那他们也总是能与时俱进的,并能散发出常人没有的人格魅力。
  
  比如毛泽东、蒋介石。
  
  处于大陆政治宣传背景下人,通常都认为毛泽东是伟人,而蒋介石是坏人;处于台湾政治宣传背景下的人,通常都认为蒋介石是伟人,而毛泽东是坏人。但等到史料开放后,人们只要不是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历史,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因为现代历史,我们有着海量的原始资料。所以每一个历史大人物,只要我们愿意研究他,通常都能找到绝对详细的历史资料。面对这些详细的历史资料,只要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就会知道那些所谓的反面人物(只要他曾通过奋斗而取得独当一面的地位)都有着一定的人格魅力,否则他根本无法走上政治舞台的最前排。
  
  在古代史中,许多大人物(比如石虎),我们通常只能找到他几千、万余字的历史资料,而且这些历史资料通常也是淹没在政治宣传材料之中。所以,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已很难还原他本来的面目了。
  
  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的接受大陆的政治宣传(在改革开放以前),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蒋介石的原始历史资料,也没有听过外界关于蒋介石的评论,那蒋介石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恐怕与石虎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最多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如果处于一个封闭的小农社会中,如果处于一个信息极为落后的小农社会中,那恐怕只要经过两三代人,蒋介石的形象就永远这样定格了。如果我们就以这种历史材料去了解历史人物,恐怕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看历史上的石虎;实际上就好象看我朝在封闭时期对蒋介石的描述。泪痕虽然不敢说那全部不可信,但泪痕敢说这种内容肯定充满了偏见与丑化。如果用这种内容去了解蒋介石,肯定无法看清蒋介石本来面目的。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想从历史书上的内容还原石虎的真实面目,似乎有些太过困难了。
  
  对于古代的历史。如果报着完全以怀疑的态度,那自然不用看历史了;但如果历史书中的内容完全不符合最起码常识,我们依然还要相信它,那我们看历史就不如去看小说了。
  
  据历史书上说:“在军中,凡是比石虎有谋略或有武艺的,石虎就会设法把他们杀死,死于他手上的人不可计数。”
  
  这种说法有可信度吗?显然是一点可信度也没有。
  
  首先,一个人能让石虎去嫉妒,那他在石勒军中总不应该是无名之辈吧!许多这种优秀人才接连死去,却没有一个人能留下名字,也没有一个人能留下段辉煌的事迹,似乎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其次,石虎之所以拥有尊贵的地位,固然是因为石虎有过人的才能,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因为石虎与石勒有着非同寻常的亲缘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石虎真犯得着与一些底层的无名将领争风吃醋吗?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作为一个高级将领,他即使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同事、下属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也无法保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如果他一见自己同事、下属表现优秀,就报以惩罚(想方设法弄死他),那他的同事、下属谁还敢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一个将领率领这种军队上战场,靠什么去取得胜利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说,关于石虎的这种传说,那纯粹是政治宣传的结果。它无非是想证明石虎残暴罢了,但这个传说显然有些太不着边际了。
  
  至于说到屠城的事。
  
  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战争是残酷的。通常时候争斗双方为了取得胜利,谁也不会真正在乎老百姓死活的。蒋介石为了军事需要,可以拔开黄河堤坝,为此受害的人数以百万、千万计算。我朝为了军事需要,可以封锁城池不让任何人员出入,于是因此饿死的人也是成千上万。这都是在高呼为国为民而战的时代,尚且如此,在古代就更不需要多说了。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现在非常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美国总统为了让人民支持自己去参战,所以故意让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关于这种话法,泪痕在此无意考证它是真是假。泪痕只想说,在一个高呼民主、人权时代,当人们认为统治者为了政治、军事需要而牺牲众多无辜生命时(珍珠港损失的物资我们不必说了,仅死亡人数就有两千四百多),竟然是一片赞扬声。在那些皇权、专制时代里,政府为了政治、军事目的而漠视无辜者生命有什么好奇怪的?
  
  泪痕无意据此说屠城合理,泪痕只想说在战争背景下,如果对自己有利,那屠城、或是与此相似残酷的事大家谁也不会拒绝,谁也不会少做的。
  
  当然,在谈到石虎屠城之时,我们必须更得知道一件事。战争各方不惜代价的打仗,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罢了。所以他们也绝不会为了杀人而杀人,更不会为了残暴而残暴。如果杀人、残暴与他们的军事、政治目的有冲突,他们自然会严厉禁止这一切;如果杀人、残暴符合他们的军事、政治目的,他们谁也不会拒绝这种行为的。
  
  石勒一直让石虎代替自己四处征伐,本身证明石虎的行为并没有违背后赵帝国的根本利益。从这层意义上,石虎的残暴绝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根植于后赵帝国利益之中的。
  
  至于说到穷兵黩武,处于乱世之中,哪个统治者不想统一天下呢?
  
  只是在谈到石虎时,我们都很自觉的就站在了老百姓的视角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这种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伤痛;因为在小农时代,不要说长久的进行战争了,就是大规模的调动、集结一次部队,也会让本身难以维持温饱的普遍百姓陷入灾难之中。
  
  而在谈到我们认可的政权时(比如东晋),我们都很自觉的站在了统治者的视角,总而言之一个统治者如果不想统一天下,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至于这种战争背后对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他们才懒得多想呢?用这种双重标准去评论历史,实际上与政治宣传没有什么两样。
  
  说到骨肉相残,在那个历史年代,实际上也是普遍而又普遍的事。石虎不过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员罢了。
  
  说到穷奢极欲,似乎这也是统治者的共性。如果我们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在一个小农时代,哪个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的背后不饱含着老百姓的血泪呢?唐太宗据说非常伟大,但在贞观十六年时(也就是在大唐建立二十多年后),许多老百姓仍然为了逃避徭役而自残身体。面对老百姓的这种行为,唐太宗却不反省自己徭役的沉重,相反认为这是隋王朝时遗留下的恶习,于是颁布法令说以后谁敢和政府玩这种把戏严惩不贷(详见《资治通鉴、唐纪》)。如果人们在写唐太宗之时,总是把这种内容当成主要内容去写,那唐太宗恐怕也是一个冷酷的暴君了。
  
  泪痕为石虎辩解了这样一堆内容,只想说政治不是童话,历史也不是童话。如果我们习惯把历史、政治当童话写(写成好人与坏人争斗的故事),那恐怕永远也无法看清历史的真相。
  
  前燕皇帝慕容俊在统治河北后,因为一个奇怪的梦,所以就想挖了石虎的坟墓,却一直找不到。有一个叫李菟的女人知道石虎的坟墓所在地,就告诉了慕容俊。于是石虎的坟墓被前燕皇帝慕容俊挖掉了。
  
  王猛率军灭掉前燕后,不但重新安葬了石虎,更把李菟杀掉了。如果石虎真是一个邪恶的化身,那王猛何必去做这种事呢?
  
  石虎虽然不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但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里,整个北方只有二三十年处于统一、和平之中,其它时间里都是一片动乱、纷争。而这二三十年的统一、和平时间里,石虎统治的时间就占了近一半。
  
  虽然石虎绝不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但在动乱、纷争中受尽苦难的老百姓,对那段相对和平的时光难免会有一点点怀念之情的。这也许就是王猛在进入河北后,重新安葬石虎、诛杀李菟的原因吧!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还有人给石季龙说好话,真希望这种人就能够生活在石季龙统治的年代!当然如果作者不是汉人的话,例外!
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历史不等于教科书,但是想当然的去推翻历史就可疑了。
石虎确实及其残忍,对儿子都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