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之死,西晋末日的到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08:33:30
晋惠帝之死,西晋末日的到来
泪痕春雨
  
  一、内忧外困的东海王
  
  在东海王执政的头一年,晋惠帝司马衷就在吃饼子时中毒死了。
  
  皇帝显然是死于谋杀,这没有任何疑问。但谋杀皇帝的凶手是谁?却没有一个实权派曾表示关注。虽然大家都说皇帝是神圣的,但皇帝被人谋杀后,帝国各大实权派却连表面文章都懒得去做了。
  
  晋惠帝从某种意义上是注定要死的。
  
  基于东海王的利益,晋惠帝是无法活下去的。因为晋惠帝无法胜任傀儡皇帝的角色,所以东海王自然想杀掉他。(详见前面《晋惠帝被废》那一节)。
  
  基于各大实权派的利益,晋惠帝也是无法活下去的。因为东海王已拥有了凌驾各大实力派之上的趋势,各大实力派自然都希望皇帝能约束东海王势力的发展,但晋惠帝显然胜任不了这种角色。
  
  也正是这种背景下,东海王才敢毒死晋惠帝。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毒死晋惠帝后,才能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晋惠帝死后,各大实力派经过勾心斗角后;都决定让晋惠帝的弟弟司马邺当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帝。
  
  晋怀帝继位之时已二十三岁了,而且聪明能干。面对这样一个皇帝继位,人们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东海王害死晋惠帝后,他自己为什么不去当皇帝?
  
  第二个疑问:东海王害死晋惠帝后,他为什么不立一个年幼的皇帝,因为从正常的思考去看,立一个年幼的皇帝最符合东海王的利益。
  
  泪痕以为人们产生这两个疑问。主要是因为人们都觉得乱臣贼子很好当。事实上,东海王敢干上述任何一件事,等待他的肯定就是马上身败名裂。
  
  皇位是什么地方?那是天下利益汇集之地,谁能爬上那个位置,通常是各大利益集团之间博奕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无视这种利益博奕的结果,那他肯定会后悔莫及的。
  
  害死晋惠帝后,东海王不敢亲自爬上皇帝的宝座。那是因为他如果敢这样做,肯定会与各大实力派之间关系彻底破裂。
  
  只要东海王还没有当皇帝,那在名义、地位上他就与其它实力派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最多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而绝不是臣属的关系)。那东海王虽然是帝国第一大实权派,但他在侵犯、兼并其它实力派之时就会受到各种束缚。
  
  从这层意义上,其它各大实力派都不会希望东海王成为帝国的新皇帝。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如果敢爬上皇帝的宝座,那等待他的肯定是各大反对派集体进攻。
  
  在毒死晋惠帝后,既然东海王不敢爬上皇帝的宝座。那帝国的新皇帝应该由谁来出任呢?
  
  晋惠帝一系的力量虽然崩溃了。但现在维系帝国表面统一的最简单方法,却显然是继续让晋惠帝一系的成员出任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没有任何争议。大家存在的争议只是应该让晋惠帝的侄子(一个幼童)、还是应该让晋惠帝的弟弟(一个聪明能干的青年人)当皇帝。
  
  晋惠帝的老婆(羊皇后)公然表示自己希望晋惠帝的侄子当皇帝。因为晋惠帝的弟弟当皇帝,那她就无法当太后参政了。
  
  从表面上看,基于东海王的利益应该也希望晋惠帝的侄子当皇帝。因为立一个幼儿当皇帝,毕竟对自己专权有利。
  
  但深入去分析,却显然不是如此的。立一个年幼的孩童当皇帝,实际上只是给羊皇后做一道菜罢了。因为各大实力派都不会希望东海王随意操纵新皇帝,如果新皇帝是一个年幼的孩童,那各大实力派自然都会支持羊皇后去做新皇帝的监护人。如果东海王立一个幼童当皇帝后,还敢拒绝这种意见,那人们自然就会追究晋惠帝之死的原因,到时东海王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从这层意义上,立一个年幼的皇帝,并不会削皇帝为代表的力量,却只会让东海王担负乱臣贼子的名声。
  
  权臣立一个幼童当皇帝,本身就有乱臣贼子的嫌疑;如果再一不小心摊上杀害皇帝凶手的罪名,那他铁定就是乱臣贼子了。
  
  东海王做为帝国最大的实力派。他如果谋求新一代执政的职务,是没有人敢与他相争的。但如果他想随意操纵皇帝就是另一回事了。
  
  东海王只是帝国众多实力派之一。从这层意义上,他注定是无法在新的中央政府之内一手遮天。
  
  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必须得在中央政府给反对派们留一个代表人物,这个代表人物如果不是由皇帝来担当,就得由太后来当担当。否则这个新中央政府就不会被普遍人所认同。
  
  而后来新皇帝也果然不负众望,他一直都在与东海王争权。有两次,皇帝与执政官之间的矛盾已无可调和了。第一次东海王率军进宫把皇帝的亲信全杀掉了。第二次皇帝与地方实力派联手要以武力解决东海王。表面上这是皇帝与东海王之争,实际上是东海王与帝国各大实力派在博奕。
  
  让晋惠帝年幼的侄子当皇帝,容易受到人们的非议。因为从亲近、从贤能的角度去看。这个侄子都没有理由绕过晋惠帝的弟弟去当皇帝。一个人立这种幼童当皇帝,本身就证明权臣有不臣之心。
  
  让晋惠帝的弟弟当皇帝,在法理上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因为从亲近、从贤能的角度去看,晋怀帝成为新皇帝都当之无愧的。从现实的利益去看,既然帝国各大实力派都想抑制东海王一系的膨胀,不让这种众望所归的人当皇帝,东海王恐怕只会引得一身不是,到头也不会有好结果。
  
  立了一个年长的皇帝,东海王自然需要面对来自皇帝威胁;但如果不立这个年长的皇帝,那东海王自然得需要面对太后的威胁。否则帝国皇帝被人谋杀了,真会无声无息的了结吗?
  
  既然背着抱着就这么点东西,东海王自然选择了让晋惠帝的弟弟当新皇帝。因为这种选择,与选择让晋惠帝的侄子当皇帝在利害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却可以使东海王披上一层忠于帝国的外衣。
  
  东海王把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给害死了。各大实力显然也默许了东海王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除掉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之后,各大实力派一致推出一个聪明能干的、有理想有抱负的新皇帝来。
  
  单看这个表面的事实,让我们读史者不禁有一种感动。因为大家合谋害死一个智有问题的皇帝,竟然是为了立一个聪明能干的新皇帝。看来大家都是想着中兴帝国的!
  
  但实际上,如果帝国的实力派们都有这种觉悟,那帝国就不会灭亡了。
  
  帝国除掉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而拥立出一个聪明能干的新皇帝,仅仅是大家基于自己利益博奕出来的结果罢了。实际上大家心里想的仍然是自己、自己集团的利益,帝国的兴衰灭亡仿佛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二、诸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
  
  东海王打败河间王之时,帝国长达六年的诸王之乱总算结束了。东海王成为诸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但这绝不意味着帝国的内乱快要结束了,相反意味着帝国的内乱变得更不可收拾了。
  
  帝国从前的内乱,只是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而帝国此后的内乱,则变成群雄逐鹿的大混战了。
  
  在东海王打败河间王之后,帝国似乎有了中兴的希望。因为从表面上看,东海已构建起了以他为中心的新权力体系。晋惠帝在他手中被无声无息的害死了,帝国主要军政中心都由他的嫡系人马控制着。
  
  在打败河间王后。东海王亲自坐镇中原(以洛阳、许昌为中心),他弟弟司马模坐镇西北(以长安为中心);另一弟弟司马腾坐镇河北(以邺城为中心),另一个弟弟司马略坐镇长江上游(以荆州为中心);他的亲信司马睿坐镇长江下游(以扬州为中心)、另一个亲信刘琨坐镇北方(以晋阳为中心)。[注1]
  
  单从这些人事安排去看,帝国的大江南北已全由东海王的嫡系人马控制了。而且东海王这几个嫡系成员,除了司马腾让人有所非议外,其它几个人都是广受好评的。
  
  从上面的情形去看,东海王似乎非常有机会在人臣的顶点上再向前走的。
  
  但如果再往深了去看,一切就绝不是这样子了。因为东海王的弟弟、亲信们虽然成了各地最高军政长官,却都是有名无实的。他们充其量只是当地众多的实权派之一罢了,因为当地有众多官员、将帅、豪门代表、反叛力量都能与他们分庭抗礼、纵横开合。
  
  在与当地实权派相争之时,东海王的嫡系人马并不占优势。他们不要说想控制当地的全部权力资源了;就是想保证自己手中的权力资源不让别人抢走,好象也太难了。
  
  东海王亲自坐镇中原,但上面有怀帝一系的成员与他明争暗斗。东海王虽然对怀帝一系的成员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但这种行为却使他政治上陷入了被动之中,更让自己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内部分裂越来越严重了。
  
  在诸王之乱后期,苟唏所代表的权力越来越大了。从东海王为了政治利益与苟唏拜把子,从东海王一再猜忌苟唏都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物所拥有的军政实力已足以与东海王分庭抗礼了,更主要的是东海王与他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后竟然达到了要公然火并的境地。而且在东海王执政的过程中,以刘渊、石勒为代表的力量还在不断扩张,并不断的威胁、侵占以洛阳城为中心的地区。这使晋帝国在中原地区的影响、控制力也在不断降低。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东海王直接控制的权力资源,在他执政的过程中也是处在不断缩水的状态之中。
  
  东海王的弟弟司马模坐镇长安,但司马模想让自己的儿子(司马保)去镇守上邽,当地高级官员(斐苞)都敢用武力公然拒绝。如果没有背后的枪杆子支持,司马模根本无法让自己儿子进入上邽。更可怕的还在于,斐苞公然武装抗拒司马模失败后,当地还有高级官员敢收留他。
  
  东海王这个坐镇西北的弟弟,总得来说还是混的不错,因为这一系力量始终都是当地最重要的实权派之一,而且也是东海王势力的主要延伸。如果东海王其余几个弟弟、或亲信也有司马模的表现,那东海王为代表的权力格局就不会那样迅速崩溃了。
  
  东海王坐镇河北的弟弟司马腾,到邺城后没有几个月就让石勒等人给杀掉了。这使东海王嫡系力量在河北的影响变得近于没有了。
  
  东海王坐镇长江上游的弟弟司马略,虽然比司腾混得强一点,但当时长江上游是江南土著(陶侃、周访)、流民首领(杜弢)、新野王旧部(胡亢、杜曾)等人的天下。代表东海王的力量,在当地的影响一直就很小,最后变得竟然没有了。
  
  东海王的亲信司马睿坐镇长江下游,但当时的长江下游是江北侨族(王氏),江南土著(顾、甘、周、沈)的天下。这些实力派虽然都承认司睿做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的地位,但司马睿也因此变成了江南利益的代表人物,他与洛阳中央政府(以东海王为中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了。当然这种结果就是,东海王再也无力控制这股力量了。
  
  东海王的另一个亲信刘琨坐镇晋阳,但刘琨却渐渐成为鲜卑拓跋氏的附属[注2]。他与东海王的关系实际上也变得越来越疏远了。当然这种结果也是,东海王再也无力控制这股力量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以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从一开始起就是一个破烂的权力体系。
  
  随着东海王的嫡系成员在地方不断丧失影响,随着东海王的嫡系成员一个个脱离洛阳政府独立,这个表面完整的权力体系渐渐再也无法维持了。
  
  随着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崩溃,西晋帝国实际上已等于灭亡了。后来出现的晋愍帝,实际上只是西北部分地区的一个代表人物;虽然当时普遍实力派都愿意高举他的大旗,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把他当回事的。
  
  [注1]:泪痕之所以说司马睿、刘琨是东海王的亲信。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之所以能独当一面,很大程度上是东海王重用的结果。
  
  [注2]:刘琨只不过是鲜卑拓跋氏的傀儡罢了。只是基于汉民族角度的政治宣传,遂使刘琨在历史上的地位被过份的拔高了。
  
  以刘琨的实力,之所以能长久的坐镇并州,主要是因为有拓跋家族的支持(没有拓跋家族的支持,匈奴汉国早就把他给消灭了;没有拓跋家族的支持,石勒进攻他时哪有还丝毫顾忌呢?甚至而言,如果拓跋家族想兼并他,凭他的实力又哪能抵挡呢?)。
  
  刘琨为了取得拓跋家族的支持,让自己的大儿子给拓跋家族当人质,并且长年进奉不断,处处满足拓跋家族的政治要求。这本身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
  
  琨曰:“以并州单弱,吾之不材而能自存于胡、羯之间者,代王之力也。吾倾身竭赀,以长子为质而奉之者,庶几为朝廷雪大耻也。”
  
  “拓跋猗卢、、、、从琨求陉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由是猗卢益盛。”
  
  鲜卑拓跋氏与刘琨的关系,实际上与司马昭兄弟与曹魏皇帝的关系非常类似。
  
  总而言之,只要曹魏皇帝存在,那司马昭兄弟与其它实权派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他们最多只是上下级关系,而绝不是臣属的关系)。司马师兄弟不敢轻易废掉曹魏皇帝,只是因为他们不敢彻底凌驾于其它实力派之上罢了;其它实力派之所以尊崇曹魏皇帝,只是想限制司马师兄弟彻底凌驾于自己之上罢了。
  
  而对于拓跋氏而言,只要刘琨(这个晋帝国政府任命的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存在,那拓跋氏与当地实力派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他们最多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而绝不是臣属的关系)。拓跋氏在名义上屈居于刘琨之下,只是为了更好的与其它实力派合作;其它实力派愿意屈居于刘琨之下,实际上只是想限制拓跋氏彻底凌驾于自己之上罢了。
  
  从实力上,刘琨并不足以控制、指挥拓跋氏;而且拓拔氏也从来不是刘琨可以控制、指挥的。
  
  三、东海王之死
  
  在东海王执政的时候,晋帝国中央政府的人事命令[注]还是可以延伸到帝国的普遍地区的。比如并州、荆州、扬州、长安、邺城、洛阳、许昌的许多高级官员,都是源于这个中央政府的任命,而且全是东海王一系的人马。
  
  从这层意义上,东海王的权力体系虽然是破烂的,但它显然还是全国性的权力体系。
  
  如果东海王能把这个破烂的权力体系修理完整,那就意味着帝国实现中兴了,因为这意味着帝国重新统一了。
  
  但东海王显然没有力量把这个权力体系修理完整;相反这个权力体系变得越来越破烂,最后终于崩溃了。
  
  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一直受到两种力量的侵蚀。
  
  一种力量来自于这个权力体系的内部。这个权力体系内的军政长官,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与东海王分庭抗礼的实力,他们或是对东海王不理不睬,或是和东海王明争暗斗。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对帝国普遍地区的人事权力遂渐渐丧失。
  
  另一种力量则是源于这个权力体系的外部。刘渊、石勒、王弥、曹嶷四外攻掠,把东海王的势力范围弄得一蹋糊涂。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实际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小了。
  
  东海王所构建起来的权力体系本来就是破破烂烂的,更一直受到这两种力量无休无止的破坏。最后终于在刘聪的用力一推下彻底崩溃。
  
  在东海王执政五年后。
  
  匈奴汉帝国再一次大举进攻洛阳城。而与此同时,晋帝国内部也有人(以皇帝和苟唏为代表)试图大规模的与东海王火并。
  
  在这种形势下,东海王又气又急病死了。
  
  外面是刘曜、石勒、王弥等强敌联合进攻;内部却是皇帝与另一实权派在联手剿灭他。在这种背景下,这仗怎么打?显然是没法打的。
  
  东海王死后,东海王一系的力量该何去何从呢?
  
  在内战随时爆发的背景下,在强大敌人随时进入的背景下。这枝军队留在中原地区恐怕是没有什么乐观前景了。于是这枝力量在王衍的带领下开始向东撤退,当然用的名义是把东海王的棺木带回封国安葬。
  
  而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嫡系力量(东海王世子、王妃、心腹何伦、李恽等人),听到东海王已死,也集体离开洛阳城向东而去了。
  
  晋帝国以洛阳城为中心的军事力量,因为东海王一系的力量主动撤出,自然更变得更不堪一击了。
  
  于是洛阳城很快被刘曜、王弥联军攻破了。
  
  攻下洛阳城后,在如何处理洛阳城的问题上,刘曜与王弥发生了分歧。王弥认为,洛阳城既是东汉帝国、又是晋帝国的都城,现在我们攻下了洛阳城,自然应该把匈奴汉国的都城迁到这里来。但刘曜认为,现在天下一片混乱,洛阳城是一个四战之地,如果把都城迁到这里来,那实在是没事想背一个包袱赶路。最后刘曜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刘曜一炬可怜焦土,洛阳城遂在大火丧失了做为军政中心的地位。
  
  东海王嫡系力量在东撤途中,都被石勒的骑兵包围了。几个月后,长安城也被刘曜、刘粲联军攻破。东海王坐镇西北的弟弟司马模也被杀掉了。经此一战后,以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彻底崩溃了。经此一战后,司马家族再也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豪门家族了;因为在此之前不论怎样,帝国各处的军政中心都有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存在。
  
  但现在,司马家族只有两个成员还能值得一提了;他们分别是西北的司马保、东南的司马睿;而这两个人也是在众多豪门势力包围下顽强的生存着。换而言之,这两个人只是当地众多实权派之一,而且也随时可能被其它实力派消灭了。
  
  [注]泪痕为什么强调人事命令呢?因为各地承认一个中央政府并不能证明什么,这最多只能证明各地都愿意高举它的旗帜;只有各地都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人事命令,那才能证明中央政府可以控制这些地方。
  
  权力之争的内容有很多,但最后的目标都是指向了人事权力。
  
  如果你能决定某地的人事权力。那该地即使不承认与你的隶属关系,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由你控制着的。
  
  如果你不能决定某地的人事权力。那该地就是把你捧到天上,这个地方实际上也不属于你管辖的。
  
  从这层意义上,东海王执政时的晋帝国中央政府;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中央政府。但东海王死后,晋帝国后来出现的中央政府再也无力把权力渗透到普遍地区了。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晋惠帝之死,西晋末日的到来
泪痕春雨
  
  一、内忧外困的东海王
  
  在东海王执政的头一年,晋惠帝司马衷就在吃饼子时中毒死了。
  
  皇帝显然是死于谋杀,这没有任何疑问。但谋杀皇帝的凶手是谁?却没有一个实权派曾表示关注。虽然大家都说皇帝是神圣的,但皇帝被人谋杀后,帝国各大实权派却连表面文章都懒得去做了。
  
  晋惠帝从某种意义上是注定要死的。
  
  基于东海王的利益,晋惠帝是无法活下去的。因为晋惠帝无法胜任傀儡皇帝的角色,所以东海王自然想杀掉他。(详见前面《晋惠帝被废》那一节)。
  
  基于各大实权派的利益,晋惠帝也是无法活下去的。因为东海王已拥有了凌驾各大实力派之上的趋势,各大实力派自然都希望皇帝能约束东海王势力的发展,但晋惠帝显然胜任不了这种角色。
  
  也正是这种背景下,东海王才敢毒死晋惠帝。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毒死晋惠帝后,才能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晋惠帝死后,各大实力派经过勾心斗角后;都决定让晋惠帝的弟弟司马邺当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帝。
  
  晋怀帝继位之时已二十三岁了,而且聪明能干。面对这样一个皇帝继位,人们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东海王害死晋惠帝后,他自己为什么不去当皇帝?
  
  第二个疑问:东海王害死晋惠帝后,他为什么不立一个年幼的皇帝,因为从正常的思考去看,立一个年幼的皇帝最符合东海王的利益。
  
  泪痕以为人们产生这两个疑问。主要是因为人们都觉得乱臣贼子很好当。事实上,东海王敢干上述任何一件事,等待他的肯定就是马上身败名裂。
  
  皇位是什么地方?那是天下利益汇集之地,谁能爬上那个位置,通常是各大利益集团之间博奕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无视这种利益博奕的结果,那他肯定会后悔莫及的。
  
  害死晋惠帝后,东海王不敢亲自爬上皇帝的宝座。那是因为他如果敢这样做,肯定会与各大实力派之间关系彻底破裂。
  
  只要东海王还没有当皇帝,那在名义、地位上他就与其它实力派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最多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而绝不是臣属的关系)。那东海王虽然是帝国第一大实权派,但他在侵犯、兼并其它实力派之时就会受到各种束缚。
  
  从这层意义上,其它各大实力派都不会希望东海王成为帝国的新皇帝。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如果敢爬上皇帝的宝座,那等待他的肯定是各大反对派集体进攻。
  
  在毒死晋惠帝后,既然东海王不敢爬上皇帝的宝座。那帝国的新皇帝应该由谁来出任呢?
  
  晋惠帝一系的力量虽然崩溃了。但现在维系帝国表面统一的最简单方法,却显然是继续让晋惠帝一系的成员出任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没有任何争议。大家存在的争议只是应该让晋惠帝的侄子(一个幼童)、还是应该让晋惠帝的弟弟(一个聪明能干的青年人)当皇帝。
  
  晋惠帝的老婆(羊皇后)公然表示自己希望晋惠帝的侄子当皇帝。因为晋惠帝的弟弟当皇帝,那她就无法当太后参政了。
  
  从表面上看,基于东海王的利益应该也希望晋惠帝的侄子当皇帝。因为立一个幼儿当皇帝,毕竟对自己专权有利。
  
  但深入去分析,却显然不是如此的。立一个年幼的孩童当皇帝,实际上只是给羊皇后做一道菜罢了。因为各大实力派都不会希望东海王随意操纵新皇帝,如果新皇帝是一个年幼的孩童,那各大实力派自然都会支持羊皇后去做新皇帝的监护人。如果东海王立一个幼童当皇帝后,还敢拒绝这种意见,那人们自然就会追究晋惠帝之死的原因,到时东海王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从这层意义上,立一个年幼的皇帝,并不会削皇帝为代表的力量,却只会让东海王担负乱臣贼子的名声。
  
  权臣立一个幼童当皇帝,本身就有乱臣贼子的嫌疑;如果再一不小心摊上杀害皇帝凶手的罪名,那他铁定就是乱臣贼子了。
  
  东海王做为帝国最大的实力派。他如果谋求新一代执政的职务,是没有人敢与他相争的。但如果他想随意操纵皇帝就是另一回事了。
  
  东海王只是帝国众多实力派之一。从这层意义上,他注定是无法在新的中央政府之内一手遮天。
  
  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必须得在中央政府给反对派们留一个代表人物,这个代表人物如果不是由皇帝来担当,就得由太后来当担当。否则这个新中央政府就不会被普遍人所认同。
  
  而后来新皇帝也果然不负众望,他一直都在与东海王争权。有两次,皇帝与执政官之间的矛盾已无可调和了。第一次东海王率军进宫把皇帝的亲信全杀掉了。第二次皇帝与地方实力派联手要以武力解决东海王。表面上这是皇帝与东海王之争,实际上是东海王与帝国各大实力派在博奕。
  
  让晋惠帝年幼的侄子当皇帝,容易受到人们的非议。因为从亲近、从贤能的角度去看。这个侄子都没有理由绕过晋惠帝的弟弟去当皇帝。一个人立这种幼童当皇帝,本身就证明权臣有不臣之心。
  
  让晋惠帝的弟弟当皇帝,在法理上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因为从亲近、从贤能的角度去看,晋怀帝成为新皇帝都当之无愧的。从现实的利益去看,既然帝国各大实力派都想抑制东海王一系的膨胀,不让这种众望所归的人当皇帝,东海王恐怕只会引得一身不是,到头也不会有好结果。
  
  立了一个年长的皇帝,东海王自然需要面对来自皇帝威胁;但如果不立这个年长的皇帝,那东海王自然得需要面对太后的威胁。否则帝国皇帝被人谋杀了,真会无声无息的了结吗?
  
  既然背着抱着就这么点东西,东海王自然选择了让晋惠帝的弟弟当新皇帝。因为这种选择,与选择让晋惠帝的侄子当皇帝在利害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却可以使东海王披上一层忠于帝国的外衣。
  
  东海王把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给害死了。各大实力显然也默许了东海王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除掉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之后,各大实力派一致推出一个聪明能干的、有理想有抱负的新皇帝来。
  
  单看这个表面的事实,让我们读史者不禁有一种感动。因为大家合谋害死一个智有问题的皇帝,竟然是为了立一个聪明能干的新皇帝。看来大家都是想着中兴帝国的!
  
  但实际上,如果帝国的实力派们都有这种觉悟,那帝国就不会灭亡了。
  
  帝国除掉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而拥立出一个聪明能干的新皇帝,仅仅是大家基于自己利益博奕出来的结果罢了。实际上大家心里想的仍然是自己、自己集团的利益,帝国的兴衰灭亡仿佛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二、诸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
  
  东海王打败河间王之时,帝国长达六年的诸王之乱总算结束了。东海王成为诸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但这绝不意味着帝国的内乱快要结束了,相反意味着帝国的内乱变得更不可收拾了。
  
  帝国从前的内乱,只是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而帝国此后的内乱,则变成群雄逐鹿的大混战了。
  
  在东海王打败河间王之后,帝国似乎有了中兴的希望。因为从表面上看,东海已构建起了以他为中心的新权力体系。晋惠帝在他手中被无声无息的害死了,帝国主要军政中心都由他的嫡系人马控制着。
  
  在打败河间王后。东海王亲自坐镇中原(以洛阳、许昌为中心),他弟弟司马模坐镇西北(以长安为中心);另一弟弟司马腾坐镇河北(以邺城为中心),另一个弟弟司马略坐镇长江上游(以荆州为中心);他的亲信司马睿坐镇长江下游(以扬州为中心)、另一个亲信刘琨坐镇北方(以晋阳为中心)。[注1]
  
  单从这些人事安排去看,帝国的大江南北已全由东海王的嫡系人马控制了。而且东海王这几个嫡系成员,除了司马腾让人有所非议外,其它几个人都是广受好评的。
  
  从上面的情形去看,东海王似乎非常有机会在人臣的顶点上再向前走的。
  
  但如果再往深了去看,一切就绝不是这样子了。因为东海王的弟弟、亲信们虽然成了各地最高军政长官,却都是有名无实的。他们充其量只是当地众多的实权派之一罢了,因为当地有众多官员、将帅、豪门代表、反叛力量都能与他们分庭抗礼、纵横开合。
  
  在与当地实权派相争之时,东海王的嫡系人马并不占优势。他们不要说想控制当地的全部权力资源了;就是想保证自己手中的权力资源不让别人抢走,好象也太难了。
  
  东海王亲自坐镇中原,但上面有怀帝一系的成员与他明争暗斗。东海王虽然对怀帝一系的成员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但这种行为却使他政治上陷入了被动之中,更让自己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内部分裂越来越严重了。
  
  在诸王之乱后期,苟唏所代表的权力越来越大了。从东海王为了政治利益与苟唏拜把子,从东海王一再猜忌苟唏都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物所拥有的军政实力已足以与东海王分庭抗礼了,更主要的是东海王与他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后竟然达到了要公然火并的境地。而且在东海王执政的过程中,以刘渊、石勒为代表的力量还在不断扩张,并不断的威胁、侵占以洛阳城为中心的地区。这使晋帝国在中原地区的影响、控制力也在不断降低。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东海王直接控制的权力资源,在他执政的过程中也是处在不断缩水的状态之中。
  
  东海王的弟弟司马模坐镇长安,但司马模想让自己的儿子(司马保)去镇守上邽,当地高级官员(斐苞)都敢用武力公然拒绝。如果没有背后的枪杆子支持,司马模根本无法让自己儿子进入上邽。更可怕的还在于,斐苞公然武装抗拒司马模失败后,当地还有高级官员敢收留他。
  
  东海王这个坐镇西北的弟弟,总得来说还是混的不错,因为这一系力量始终都是当地最重要的实权派之一,而且也是东海王势力的主要延伸。如果东海王其余几个弟弟、或亲信也有司马模的表现,那东海王为代表的权力格局就不会那样迅速崩溃了。
  
  东海王坐镇河北的弟弟司马腾,到邺城后没有几个月就让石勒等人给杀掉了。这使东海王嫡系力量在河北的影响变得近于没有了。
  
  东海王坐镇长江上游的弟弟司马略,虽然比司腾混得强一点,但当时长江上游是江南土著(陶侃、周访)、流民首领(杜弢)、新野王旧部(胡亢、杜曾)等人的天下。代表东海王的力量,在当地的影响一直就很小,最后变得竟然没有了。
  
  东海王的亲信司马睿坐镇长江下游,但当时的长江下游是江北侨族(王氏),江南土著(顾、甘、周、沈)的天下。这些实力派虽然都承认司睿做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的地位,但司马睿也因此变成了江南利益的代表人物,他与洛阳中央政府(以东海王为中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了。当然这种结果就是,东海王再也无力控制这股力量了。
  
  东海王的另一个亲信刘琨坐镇晋阳,但刘琨却渐渐成为鲜卑拓跋氏的附属[注2]。他与东海王的关系实际上也变得越来越疏远了。当然这种结果也是,东海王再也无力控制这股力量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以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从一开始起就是一个破烂的权力体系。
  
  随着东海王的嫡系成员在地方不断丧失影响,随着东海王的嫡系成员一个个脱离洛阳政府独立,这个表面完整的权力体系渐渐再也无法维持了。
  
  随着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崩溃,西晋帝国实际上已等于灭亡了。后来出现的晋愍帝,实际上只是西北部分地区的一个代表人物;虽然当时普遍实力派都愿意高举他的大旗,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把他当回事的。
  
  [注1]:泪痕之所以说司马睿、刘琨是东海王的亲信。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之所以能独当一面,很大程度上是东海王重用的结果。
  
  [注2]:刘琨只不过是鲜卑拓跋氏的傀儡罢了。只是基于汉民族角度的政治宣传,遂使刘琨在历史上的地位被过份的拔高了。
  
  以刘琨的实力,之所以能长久的坐镇并州,主要是因为有拓跋家族的支持(没有拓跋家族的支持,匈奴汉国早就把他给消灭了;没有拓跋家族的支持,石勒进攻他时哪有还丝毫顾忌呢?甚至而言,如果拓跋家族想兼并他,凭他的实力又哪能抵挡呢?)。
  
  刘琨为了取得拓跋家族的支持,让自己的大儿子给拓跋家族当人质,并且长年进奉不断,处处满足拓跋家族的政治要求。这本身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
  
  琨曰:“以并州单弱,吾之不材而能自存于胡、羯之间者,代王之力也。吾倾身竭赀,以长子为质而奉之者,庶几为朝廷雪大耻也。”
  
  “拓跋猗卢、、、、从琨求陉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由是猗卢益盛。”
  
  鲜卑拓跋氏与刘琨的关系,实际上与司马昭兄弟与曹魏皇帝的关系非常类似。
  
  总而言之,只要曹魏皇帝存在,那司马昭兄弟与其它实权派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他们最多只是上下级关系,而绝不是臣属的关系)。司马师兄弟不敢轻易废掉曹魏皇帝,只是因为他们不敢彻底凌驾于其它实力派之上罢了;其它实力派之所以尊崇曹魏皇帝,只是想限制司马师兄弟彻底凌驾于自己之上罢了。
  
  而对于拓跋氏而言,只要刘琨(这个晋帝国政府任命的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存在,那拓跋氏与当地实力派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他们最多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而绝不是臣属的关系)。拓跋氏在名义上屈居于刘琨之下,只是为了更好的与其它实力派合作;其它实力派愿意屈居于刘琨之下,实际上只是想限制拓跋氏彻底凌驾于自己之上罢了。
  
  从实力上,刘琨并不足以控制、指挥拓跋氏;而且拓拔氏也从来不是刘琨可以控制、指挥的。
  
  三、东海王之死
  
  在东海王执政的时候,晋帝国中央政府的人事命令[注]还是可以延伸到帝国的普遍地区的。比如并州、荆州、扬州、长安、邺城、洛阳、许昌的许多高级官员,都是源于这个中央政府的任命,而且全是东海王一系的人马。
  
  从这层意义上,东海王的权力体系虽然是破烂的,但它显然还是全国性的权力体系。
  
  如果东海王能把这个破烂的权力体系修理完整,那就意味着帝国实现中兴了,因为这意味着帝国重新统一了。
  
  但东海王显然没有力量把这个权力体系修理完整;相反这个权力体系变得越来越破烂,最后终于崩溃了。
  
  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一直受到两种力量的侵蚀。
  
  一种力量来自于这个权力体系的内部。这个权力体系内的军政长官,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与东海王分庭抗礼的实力,他们或是对东海王不理不睬,或是和东海王明争暗斗。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对帝国普遍地区的人事权力遂渐渐丧失。
  
  另一种力量则是源于这个权力体系的外部。刘渊、石勒、王弥、曹嶷四外攻掠,把东海王的势力范围弄得一蹋糊涂。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实际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小了。
  
  东海王所构建起来的权力体系本来就是破破烂烂的,更一直受到这两种力量无休无止的破坏。最后终于在刘聪的用力一推下彻底崩溃。
  
  在东海王执政五年后。
  
  匈奴汉帝国再一次大举进攻洛阳城。而与此同时,晋帝国内部也有人(以皇帝和苟唏为代表)试图大规模的与东海王火并。
  
  在这种形势下,东海王又气又急病死了。
  
  外面是刘曜、石勒、王弥等强敌联合进攻;内部却是皇帝与另一实权派在联手剿灭他。在这种背景下,这仗怎么打?显然是没法打的。
  
  东海王死后,东海王一系的力量该何去何从呢?
  
  在内战随时爆发的背景下,在强大敌人随时进入的背景下。这枝军队留在中原地区恐怕是没有什么乐观前景了。于是这枝力量在王衍的带领下开始向东撤退,当然用的名义是把东海王的棺木带回封国安葬。
  
  而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嫡系力量(东海王世子、王妃、心腹何伦、李恽等人),听到东海王已死,也集体离开洛阳城向东而去了。
  
  晋帝国以洛阳城为中心的军事力量,因为东海王一系的力量主动撤出,自然更变得更不堪一击了。
  
  于是洛阳城很快被刘曜、王弥联军攻破了。
  
  攻下洛阳城后,在如何处理洛阳城的问题上,刘曜与王弥发生了分歧。王弥认为,洛阳城既是东汉帝国、又是晋帝国的都城,现在我们攻下了洛阳城,自然应该把匈奴汉国的都城迁到这里来。但刘曜认为,现在天下一片混乱,洛阳城是一个四战之地,如果把都城迁到这里来,那实在是没事想背一个包袱赶路。最后刘曜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刘曜一炬可怜焦土,洛阳城遂在大火丧失了做为军政中心的地位。
  
  东海王嫡系力量在东撤途中,都被石勒的骑兵包围了。几个月后,长安城也被刘曜、刘粲联军攻破。东海王坐镇西北的弟弟司马模也被杀掉了。经此一战后,以东海王为中心的权力体系彻底崩溃了。经此一战后,司马家族再也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豪门家族了;因为在此之前不论怎样,帝国各处的军政中心都有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存在。
  
  但现在,司马家族只有两个成员还能值得一提了;他们分别是西北的司马保、东南的司马睿;而这两个人也是在众多豪门势力包围下顽强的生存着。换而言之,这两个人只是当地众多实权派之一,而且也随时可能被其它实力派消灭了。
  
  [注]泪痕为什么强调人事命令呢?因为各地承认一个中央政府并不能证明什么,这最多只能证明各地都愿意高举它的旗帜;只有各地都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人事命令,那才能证明中央政府可以控制这些地方。
  
  权力之争的内容有很多,但最后的目标都是指向了人事权力。
  
  如果你能决定某地的人事权力。那该地即使不承认与你的隶属关系,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由你控制着的。
  
  如果你不能决定某地的人事权力。那该地就是把你捧到天上,这个地方实际上也不属于你管辖的。
  
  从这层意义上,东海王执政时的晋帝国中央政府;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中央政府。但东海王死后,晋帝国后来出现的中央政府再也无力把权力渗透到普遍地区了。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想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