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上——柴静、雾霾、环保与发展(真正客观又理性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3:51
正文:
昨天和今天,微博等都被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个人也收到大量战友询问关于这部纪录片看法的私信。由于忙,昨晚只大概浏览了下文字精简版,今天下午才将视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看完,也觉得该写点什么了。

◆个人眼中的柴静与《穹顶之下》
柴静蛰伏一年后,带着一部《穹顶之下》进入公众视线。这部纪录片,上网一播即大火特火,据报道一天播放量达5000万次,社会效应非常巨大。在网上,关于这部纪录片和其人的争论霎时间充斥网络每个角落,各方视角不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柴静,最早看其节目是在十多年前,《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好,也看过很多期。后来其离开《新闻调查》办的新节目《看见》不太对胃口,关注减少。总体说,个人对其人没有偏见,对其主持的《新闻调查》节目很认可。个人对他人私生活没有任何兴趣,故本文也只谈个人对节目看法《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是个人迄今为止看到关于霾最好的纪录片。纪录片把霾根源说得非常清楚,有数据、有脉络,提到的一些治理措施也很有建设性。所以,就个人而言,总体对这部片子持肯定态度。

但是,这部纪录片中个人认为也有不妥之处。譬如,篇首以其女儿未出生即长肿瘤作为切入,然后直接代入到雾霾,这使观众直接将雾霾和肿瘤联系到了一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并给大众造成误导。

从医学上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霾和除肺癌意外的癌症或肿瘤相关,和胎儿的良性肿瘤生长相关的可能性会更低,因为胎儿和外界还隔着母体。相比霾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身体情况应该影响更大,而影响母亲身体情况的因素就太多了,雾霾恐怕在其中占比是很小的。从统计学角度观察,也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两者相关。当然,也没有什么临床证据来证明两者联系。

我们知道,雾霾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迄今没有任何数据或临床证据证明霾天与除肺癌之外的其它癌症有任何关联。事实上,导致当前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绝非仅仅因为环境问题。人口寿命的延长、抽烟、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的不良化,都是导致肺癌及其它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譬如,纪录片中的数据称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近10年肺癌发病率增长300%,但哪怕如此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也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人口寿命延长、抽烟、霾都是重要原因,其中对于烟民来说,抽烟危害应大于雾霾,而在上述三个肺癌诱因中,人口寿命延长应该是重要原因,因为癌症在年龄大的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

更令人吃惊的是,印度和中国都是污染大国,但在癌症发病率中都排不进世界前十,排进世界前十的癌症发病率国家全都是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国家。根据2011年英国发布的数据,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挪威、加拿大和捷克(如下图),这里边除了捷克相对落后外,其它都是空气新鲜和水污染少的西方发达国家。


穹顶之上——柴静、雾霾、环保与发展

中国大陆在世界的排名第几呢?50名之外,每十万人211人患癌。

如果这样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内地区的排名。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地区是: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17名,霾天严重的北京排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霾严重的北京是全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

谁都喜欢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且污染肯定对身体有害,也会是癌症诱因,但癌症成因复杂,并不能简单和污染直接划等号。作为严肃的新闻纪录片,由胎儿肿瘤切入容易引发争议。如今,这一点恰成网上争论重点。

就新闻传播学和营销学角度而言,选择这一切入点显然是一个可以引爆眼球的好噱头。因为,未出生的胎儿、肿瘤、母亲、爱······这些关键词合起来本身,就能很快形成人的情绪化学反应,然后再和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的PM2.5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二次化学反应,会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单就新闻传播和营销角度说,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能带来很强的社会冲击力,能起到传播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效果,这次噱头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新闻纪录片角度说,这又使得这部片子因此在严肃性和严谨性方面打了折扣,从而损害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

客观地讲,也许没有这部分,这部片子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大家可能会更理性看待这部纪录片,也会更理性地反思雾霾的治理而不是争吵。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柴静用数据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霾的“穹顶”之下,她给我们阐述了这个“穹顶”成因的根源,这对让公众认识雾霾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引发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和生态,会促进我们的社会进步。所以,个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

但是,就像柴静纪录片中描述的那样,雾霾严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10年前其《新闻调查》拍的山西的纪录片,就给我们呈现了远比现在很多大城市都严重得多的雾霾天。而早在20年前,笔者生活过的一个省会城市,雾霾就已很严重。那时,早起去学校,天就是雾蒙蒙的,原因是几公里外有发电厂。只是,那时候我们不叫它霾,而称作雾,更不了解霾的危害。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会一天、一年消失,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其他国能解决,相信我们也能解决。我们的人生活在霾严重的“穹顶”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也在这“穹顶”之下,恐怕雾霾问题将永难解决,甚至可能因此毁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占豪看来,要想解决雾霾问题,我们应该超越雾霾本身,去追根溯源,探寻雾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找到一条既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又能维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那样,才是根治雾霾的解决之道。更直白点说,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雾霾“穹顶”之上,超越雾霾看雾霾,超越雾霾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更好、更快地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

这,就是为何占豪以《穹顶之上》为题作此篇分析的原因,也是下文重点阐释的逻辑。

◆雾霾、环保与经济发展
我们时常把霾称作雾霾,实际上雾和霾是两码事。雾,主要是是在早上和傍晚较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下降,一般雾的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则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雾是发白的,如白云,白蒙蒙的;霾给人的感觉则是灰蒙蒙的。雾是天气现象,霾则是空气污染,这是两者本质区别。

霾古而有之,否则就不会有霾这个字,但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对霾的定义是“风雨土也”,今天的霾则是包括化学物质的工业粉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霾主要是工业生产导致的。关于雾霾的主要来源,纪录片中有明确介绍,主要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粉尘、汽车尾气中的硫化物和建筑、工厂的扬尘。

直白点说,就是我们今天的雾霾天是因为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导致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必然经历过空气、水、土等的严重污染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行得早,发展的时间也长,其污染历史时间则更长,污染得也更为严重。譬如,伦敦自19世纪就是世界有名的雾都,这些在当时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雾都孤儿》是1836年狄更斯的写实小说)。雾都怎么来的?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直接导致1.2万人死亡(5天4300人死亡),可见当时的西方国家雾霾有多么严重。而从《雾都孤儿》出版的时间到1952年有一百多年。如今,伦敦早已不是雾都,一年也没多少天有雾霾,这就是治理的结果。

正是伦敦雾霾事件酿成严重后果,才有后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治理投入,也才有今天西方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中国是后起国家,从1950年代才开始进行工业化,中国用了六十多年从开始基础工业化的第一步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进程,实际上这已大大压缩了我们承受环境污染的时间。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进行治理,应该说经过一二十年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如此,相比西方,我们工业化规模更大,污染程度还是相对比他们当时小一些。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就不能不产生雾霾和其它污染而进行经济发展吗?对不起,不可能!如果中国只有新加坡那么大,弹丸之地,几百万人,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工业化,直接利用区位优势,突出自身特点,然后进口他国商品,就能获得好的发展。可惜,中国不是新加坡,中国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多亿人口的超级规模大国。

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亿,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谁能帮你进行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的基础工业建设?去哪进口那么多基础材料供你建设?何况,那时还有东西方冷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自己发展工业,只能立足于自己生产制造,才能在保家卫国的基础上造福百姓。
但是,当时的中国被凌辱百年,被帝国主义搜刮的一干二净、一穷二白,毫无工业基础。于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勒紧裤腰带,利用农业人口多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农业劳动生产来尽量节省农业生产盈余。通过将这些农业盈余以政策剪刀差的方式转移到城市,然后再用这些盈余来发展城市工业。中国用农村补贴城市,就是为了推进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就是为了避免前面的百年凌辱重演,就是不想再受穷、受苦。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后,中国农民长期穷、城市工人工资低、生活水平整体不是很高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太薄弱,我们需要补的功课太多,才不得不采取这非常之法。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老一辈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我们这一代打下的坚持基础。否则,今天的中国怎么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发展?直白点说,如果我们的老一辈那时候先自己享受了,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有安全的发展环境,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坐的舒适、快速的高铁等交通工具。真那样,中国不过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印度,坐火车都得买“挂票”,找个座都得上车顶。

因此,作为一个大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是必须的,否则就要受制于人,就要受人欺凌。中国清末GDP世界第一,好山好水好空气,可结局如何?被充满雾霾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100年下来,我们的国家倒是没有雾霾,倒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却充满战火,却遭遇百年凌辱。我们从最富有的国家,变成了最贫穷的国家,人均寿命在1949年时只有35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的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一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却达到了76岁。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没有雾霾而怀念人均寿命35岁的解放前。
当然,千万别误解,这里可不是歌颂雾霾,只是想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工业化,工业化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对于我们这个遭遇百年凌辱,凌辱过程中非正常死亡至少达两亿人的中国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我们不得不以牺牲两三代人来换取未来的强大。新中国以来的人们,他们用辛勤劳动却只能换回比现在少得多得多的回报,他们牺牲了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对我们来说,发展带来雾霾,我们再治理雾霾,也是另外一种方式不得已而做出的牺牲。新中国以来,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都是拜工业化所赐。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将没有今天的一切,更没有未来子孙的一切。当然,这一切的到来也伴随着雾霾的到来,这就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业化,让我们享受到了好的发展福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就包括我们国家原来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被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既然我们想得到工业化的好处,就必然也会得到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副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必然过程。但是,我们是否给我们子孙也留下这些副产品,确实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

可能有人会不太同意这些观点,他们可能会反问:为何我们不进口呢?哪怕我们不进口,我们可以少生产一些污染不是就少一些吗?干嘛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出口增加自己的污染呢?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用高的环保标准地管好呢?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

我们为什么不进口呢?还是上文所述逻辑,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缺乏基础建设的国家,既没钱进口别人的基础建设材料,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来供给中国搞960万平方公里和十多亿人口的基础建设。更何况,这个世界也没有国家会慈善到无条件帮助另一个国家搞基础建设的地步。所以,我们国家要想发展,人民要想富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建立工业体系,自己进行生产、建设,别无他途。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生产那么多还出口呢?原因有三:

一、任何进出口贸易都是国家间的互通有无,中国作为落后国家,最初虽然不缺少自然资源,但缺少开采资源的设备,也缺少制造商品的装备,自己又没有制造的技术,从国外购买这些设备自然需要外汇,不卖东西哪里有外汇呢?在没有外汇也没有产品的时候,就只能拿资源或农产品这些初级产品来出口换汇或换物。最初,我们和苏联换,关系不好了自己有点基础就自己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发展怎么起步?

二、当发展起来一点了,出口初级资源产品换回的钱太少,我们自然需要出口一些更高级一些的产品,这些产品就是较为低级的工业品。

三、出口工业品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企业收入,加快企业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科技水平也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天底下哪有一口吃个胖子的道理呢?

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希望多向外国卖东西赚钱。至于卖什么,能卖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各国的工业能力。譬如,德国、美国产品的附加值高,那也是人家经过空气、水污染后,发展几百年一步步升级到今天的,不是一下就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那么,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高标准地管好呢?问这种问题,就说明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缺乏了解。任何市场经济在发展之初,一定都是粗放经营,一定都是市场准入低门槛。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刘翔是生下来就是110米栏奥运冠军吗?不也是他妈扶着走路到后来一步步练到奥运冠军的嘛。工业化进程也是这样,最初大家缺少技术,缺乏设备,能凑合着生产就不错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产能的不断增长,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才有后来不断新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就是产业升级,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时至今日,面对过去发展所获得的能力,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该治理了,我们该好好治理了,但在发展之初,我们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任谁都做不到。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即钢铁一吨还赚不到一颗鸡蛋,政府向一家钢铁企业每两年补贴20亿。片中的意思好像是,这种企业还要它干嘛?既不赚钱,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还每两年补贴20亿,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是。可能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阐述而有类似共鸣。可问题是,中国2013年钢铁消费量达6.8亿吨,房产、公路、桥梁、铁路、码头、飞机、轮船、汽车······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品,哪样不需要钢铁呢?我们如此需要钢铁,这种企业直接关掉的话,中国还能发展吗?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巨大规模的就业人口,一个企业背后都有数十万人靠其吃饭,你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答应吗?所以,治理污染,绝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停,而是如何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定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虽然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有更小程度和更短时间的被污染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绕不过去,被污染是肯定的,我们要想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你我他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共业,逃不开、躲不掉!有因有果,我们只能今天再种善因,等着未来结出善果。

既然绕不过去且已成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的存在,并想办法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治理好污染。我们的先辈,为了不把贫穷留给我们,耗尽了血汗,贡献了生命;今天的我们,在享受前人栽树留下的阴凉的同时,不能不负责任地将污染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清除污染,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做得好,将来既能向九泉之下的先辈交代,也能拍着胸脯告诉子孙,老子当年干好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减少PM2.5的放呢?纪录片中所探讨的方法可行吗?

在占豪看来,纪录片中介绍的很多国外经验及一些提议还是可取的,部分建议也是可行的。但是,如下两方面的论述,个人认为不可取或做不到:

一、是不是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虽然基础工业化完成了,但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还没完成,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指标,而是基于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基础建设完善,生活水平高,可我们还有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我们还有一亿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收入低的城市人口没有好的居住条件,甚至还有很多地区的交通条件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不进行投资呢?怎么能不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呢?仅仅为了我们相对富有的人的新鲜空气,去剥夺他人发展进步的权利吗?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投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利,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更何况,包括环保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也都是投资,也都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替代煤炭?

纪录片中提到,英国是用天然气来解决煤炭燃烧带来的雾霾问题。中国能否也这么干呢?我们不妨来论证一下。

我们知道,2012年中国消耗了36.2亿吨标准煤。一吨标准煤等于多少立方米天然气呢?大约等于823.8立方米天然气。如果我们将36.2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天然气,等于29821.56亿立方米。数据显示,我国常规天然气预测地质总资源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最终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2万亿立方米。暂不说探明、开采需要过程,就是我们一口气把理论上可探明的13.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都吹口气吹出来,若将燃煤都换成天然气,也只够我们国家用四年多,这还不算新增能源需求。

所以,中国的所谓大量资源看似很多,但不能平均,一平均就很少了。那么,世界天然气的总开采量是多少呢?2013年是3.39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全世界开采的天然气都给中国用,也才够中国人民消费。
因此,在中国全部或大部分用天然气替代煤,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中国不允许,是地球不允许,是世界人民不允许,没那么多可以用。基于此,客观上天然气只能一定程度地替代一些我国的能源消耗,但这个比例不可能很高,这是现实决定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所谓石化是没有开放的行业,所以才导致天然气不能替代煤这种逻辑是真的太不专业的所谓专业人士误导了纪录片制作人。事实上,这和石化是否开放没有一点关系,就是整个全部开放,也依然替代不了煤。

更何况,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不是没有开放过。譬如,煤炭行业,开放之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滥采滥伐,大量安全事故。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大量私有煤矿开采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纪录片中10年前的山西污染就是现实。滥采滥伐的结果,是制造了一批煤老板暴发户、一批倒下的贪官和留下了继续贫穷的山西。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种现实,恐怕比纪录片中北京的雾霾可怕得多。

那么,该如何解决PM2.5的问题呢?在占豪(zhanhao668)看来,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方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一、发展清洁能源。

纪录片是好纪录片,这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片子前半部分要远远好过后半部分,特别是在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欠缺,有些抓小放大,有些虎头蛇尾。

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我国能源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这是发展现实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的问题,而是必须找到替代能源。

什么能源能替代煤、石油这样的能源呢?天然气当然可以,但由于量级差距太大,替代比例很低,只能作为补充。真正能替代煤炭、石油的能源是什么?核电、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

特别是核电,1KG的铀全部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和2000吨石油,一个大亚湾的年发电量相当于1600万吨煤的发电量。2012年,我国火电用煤大约16亿吨多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那么多火电厂也就顶100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何况,现在的核电技术使得核电发电效率更高,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核电站。未来,核聚变技术一旦获得突破进入实用,海水中就有用之不尽的核电资源可供使用。

除了核电外,风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就相当于超过2个大亚湾的发电量,相当于3500万吨以上的标准煤发电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没有提任何关于清洁能源的内容。如果没有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又怎么能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呢?又如何解决PM2.5呢?

二、提升节能技术。

除了开发新能源,要想减少排放,提升能效,节省能源也是重要办法。譬如,我们开发新能源汽车,如今一些推向市场的车型一公里耗油量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呢?如果是纯电动车,用的又是清洁能源,就可以接近零排放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尾气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也没有关于提升能效这部分的内容。

三、对重要排放源进行治理。

关于对重要排放源的治理,这几年投入实际上不小,譬如电厂污染排放的脱硫处理、钢铁厂的防尘处理等等。但是,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重要排放源治而不理。在纪录片中,就提到车企将供应非洲不达中国排放标准的卡车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情况,这显然都是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的。类似情况,在当前工业体系中可谓多如牛毛。别的暂且不说,如果能加强监管,相信污染排放就能减少很多。

四、增加炼油投入,提升油品等级。

对我国来说,汽车尾气排放是最重要的PM2.5排放源之一,这些都有数据支撑,纪录片中也有明确说明。那么,汽车尾气为何会排放出那么多PM2.5呢?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的炼油的标准太低,脱硫方面做得严重不够。虽然,我国名义上最高油品国四排放标准已实施,但一方面合格油品在所有油品中的占比太小,另一方面我国还保有大量国四标准以下的汽车,所以排放情况可想而知。

我国现在炼油能力超6亿吨,全国要全部升级这些炼油标准升一个等级要500亿投入,从经营角度说,企业主观上就缺乏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的方式就是征燃油税,然后通过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作为专项投入加快解决石油炼化标准的升级。

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天政府借油价大跌连续增加燃油税时,很多人因为开车支出稍微增加而开骂。如今,燃油税已增加,那么未来炼油改造升级相信会明显加速。

五、提升环保标准并完善相关法治体系。

就当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到了产业全面升级的阶段,这种时候国家正好借机提高环保标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然后即能减少后面的污染排放。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发展太快,很不完善,这需要我们的立法机构、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推进。


六、理顺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

过去,我们在环保监督上是职责不清的。我国1973年才成立环保部门,1988年前不过是建设部下边的一个部门,1988年后才成为副部级单位,1998年才成为正部级单位,2008年才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试想,这样低级别的单位,能管更高级别的单位或同级别的企业吗?虽然2008年机构改革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在监管职责方面仍然没有完全理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确立深改进程,四中全会决定推动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这不但需要政府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更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其中,环保监督就是政府职能改进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新任环保部长是纯环保专业出身的专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专业出身环保部长”,相信在这方面未来会有大的改进。

◆穹顶之上,从己做起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一定耗费了很多心血,通过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向公众介绍了PM2.5的形成根源,告诉我们整个中国都被雾霾造就的“穹顶”笼罩着。公众因此提升了对PM2.5的认识,未来会增加对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会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进程。所以,这是一部好的、很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就社会进步而言,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但是,作为政府和公众,我们的身体被雾霾笼罩着,但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再被雾霾笼罩,21世纪的我们,需要超越雾霾这个“穹顶”来观察问、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要理性地看待雾霾的产生,也要理性地知道雾霾怎么消亡的过程。就今天而言,我们既要考虑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加速解决好污染排放问题。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雾霾可以短期内解决,更不能为了解决雾霾而导致经济增长熄火,因为如果没有发展,雾霾问题不可能解决,恶性循环只能持续。我们务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公众的“穹顶之上”

在占豪看来,公众应该站在“穹顶”之上,节能环保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能嘴里一边吃着鱼翅,一边喊着保护鲨鱼。我们应倡导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由己推人,而非宽于律己而严于律人。譬如,抽烟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戒烟或者少抽?这样即可少制造一点PM2.5,利己利人;我们出行可以少开车,多走路和多坐公交,这种低碳生活可以减少PM2.5的产生;我们冬天、夏天可以少开点空调,这样不但可以节能减排,还能让人体更加适应四季轮换,提升身体免疫力·······对于企业的违规排放、对于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督促政府纠正企业,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我们做到这些,就是身体活在雾霾的“穹顶”之下,思想却在雾霾的“穹顶”之上。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必然能在一二十年后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和喝到干净的水。我们这么做,是为自己的健康,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APEC蓝”。

▼政府的“穹顶之上”


显然,在这样的纪录片后,政府会面临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占豪认为,政府不应畏惧舆论或逃避舆论带来的压力,而应该迎着压力而上,与公众互动,并和公众一起来改进政府工作。这样,不但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更能将工作顺利开展,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节能减排,那么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不应该因为舆论的监督而走得过急、过于匆忙,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需要经济增长来提升生活水平;政府也不能完全不顾舆论,只顾着提升政绩增加GDP,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政府该追求的真正政绩。

政府,既要引导好经济发展这列火车保持平稳较快增速,又要照顾好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经济、普惠民生,同时能够依法监督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就是好政府。这样的政府,就是站在雾霾“穹顶”之上的智慧型政府,就是既能发展好经济又能解决好雾霾的创新型政府,就是有能力和值得肯定的政府。

反之,若像香港或台湾那样,政治家变成民粹情绪可以随便提线的木偶,则人民将因为政治家的不负责任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样的政府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的政府,就是不合格的、欠缺执政能力的无能政府。

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极其需要依法行政的有能力政府,极其需要清廉为民、负责任政治家和人民公仆。正文:
昨天和今天,微博等都被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个人也收到大量战友询问关于这部纪录片看法的私信。由于忙,昨晚只大概浏览了下文字精简版,今天下午才将视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看完,也觉得该写点什么了。

◆个人眼中的柴静与《穹顶之下》
柴静蛰伏一年后,带着一部《穹顶之下》进入公众视线。这部纪录片,上网一播即大火特火,据报道一天播放量达5000万次,社会效应非常巨大。在网上,关于这部纪录片和其人的争论霎时间充斥网络每个角落,各方视角不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柴静,最早看其节目是在十多年前,《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好,也看过很多期。后来其离开《新闻调查》办的新节目《看见》不太对胃口,关注减少。总体说,个人对其人没有偏见,对其主持的《新闻调查》节目很认可。个人对他人私生活没有任何兴趣,故本文也只谈个人对节目看法《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是个人迄今为止看到关于霾最好的纪录片。纪录片把霾根源说得非常清楚,有数据、有脉络,提到的一些治理措施也很有建设性。所以,就个人而言,总体对这部片子持肯定态度。

但是,这部纪录片中个人认为也有不妥之处。譬如,篇首以其女儿未出生即长肿瘤作为切入,然后直接代入到雾霾,这使观众直接将雾霾和肿瘤联系到了一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并给大众造成误导。

从医学上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霾和除肺癌意外的癌症或肿瘤相关,和胎儿的良性肿瘤生长相关的可能性会更低,因为胎儿和外界还隔着母体。相比霾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身体情况应该影响更大,而影响母亲身体情况的因素就太多了,雾霾恐怕在其中占比是很小的。从统计学角度观察,也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两者相关。当然,也没有什么临床证据来证明两者联系。

我们知道,雾霾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迄今没有任何数据或临床证据证明霾天与除肺癌之外的其它癌症有任何关联。事实上,导致当前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绝非仅仅因为环境问题。人口寿命的延长、抽烟、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的不良化,都是导致肺癌及其它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譬如,纪录片中的数据称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近10年肺癌发病率增长300%,但哪怕如此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也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人口寿命延长、抽烟、霾都是重要原因,其中对于烟民来说,抽烟危害应大于雾霾,而在上述三个肺癌诱因中,人口寿命延长应该是重要原因,因为癌症在年龄大的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

更令人吃惊的是,印度和中国都是污染大国,但在癌症发病率中都排不进世界前十,排进世界前十的癌症发病率国家全都是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国家。根据2011年英国发布的数据,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挪威、加拿大和捷克(如下图),这里边除了捷克相对落后外,其它都是空气新鲜和水污染少的西方发达国家。


穹顶之上——柴静、雾霾、环保与发展

中国大陆在世界的排名第几呢?50名之外,每十万人211人患癌。

如果这样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内地区的排名。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地区是: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17名,霾天严重的北京排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霾严重的北京是全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

谁都喜欢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且污染肯定对身体有害,也会是癌症诱因,但癌症成因复杂,并不能简单和污染直接划等号。作为严肃的新闻纪录片,由胎儿肿瘤切入容易引发争议。如今,这一点恰成网上争论重点。

就新闻传播学和营销学角度而言,选择这一切入点显然是一个可以引爆眼球的好噱头。因为,未出生的胎儿、肿瘤、母亲、爱······这些关键词合起来本身,就能很快形成人的情绪化学反应,然后再和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的PM2.5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二次化学反应,会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单就新闻传播和营销角度说,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能带来很强的社会冲击力,能起到传播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效果,这次噱头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新闻纪录片角度说,这又使得这部片子因此在严肃性和严谨性方面打了折扣,从而损害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

客观地讲,也许没有这部分,这部片子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大家可能会更理性看待这部纪录片,也会更理性地反思雾霾的治理而不是争吵。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柴静用数据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霾的“穹顶”之下,她给我们阐述了这个“穹顶”成因的根源,这对让公众认识雾霾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引发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和生态,会促进我们的社会进步。所以,个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

但是,就像柴静纪录片中描述的那样,雾霾严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10年前其《新闻调查》拍的山西的纪录片,就给我们呈现了远比现在很多大城市都严重得多的雾霾天。而早在20年前,笔者生活过的一个省会城市,雾霾就已很严重。那时,早起去学校,天就是雾蒙蒙的,原因是几公里外有发电厂。只是,那时候我们不叫它霾,而称作雾,更不了解霾的危害。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会一天、一年消失,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其他国能解决,相信我们也能解决。我们的人生活在霾严重的“穹顶”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也在这“穹顶”之下,恐怕雾霾问题将永难解决,甚至可能因此毁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占豪看来,要想解决雾霾问题,我们应该超越雾霾本身,去追根溯源,探寻雾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找到一条既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又能维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那样,才是根治雾霾的解决之道。更直白点说,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雾霾“穹顶”之上,超越雾霾看雾霾,超越雾霾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更好、更快地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

这,就是为何占豪以《穹顶之上》为题作此篇分析的原因,也是下文重点阐释的逻辑。

◆雾霾、环保与经济发展
我们时常把霾称作雾霾,实际上雾和霾是两码事。雾,主要是是在早上和傍晚较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下降,一般雾的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则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雾是发白的,如白云,白蒙蒙的;霾给人的感觉则是灰蒙蒙的。雾是天气现象,霾则是空气污染,这是两者本质区别。

霾古而有之,否则就不会有霾这个字,但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对霾的定义是“风雨土也”,今天的霾则是包括化学物质的工业粉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霾主要是工业生产导致的。关于雾霾的主要来源,纪录片中有明确介绍,主要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粉尘、汽车尾气中的硫化物和建筑、工厂的扬尘。

直白点说,就是我们今天的雾霾天是因为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导致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必然经历过空气、水、土等的严重污染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行得早,发展的时间也长,其污染历史时间则更长,污染得也更为严重。譬如,伦敦自19世纪就是世界有名的雾都,这些在当时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雾都孤儿》是1836年狄更斯的写实小说)。雾都怎么来的?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直接导致1.2万人死亡(5天4300人死亡),可见当时的西方国家雾霾有多么严重。而从《雾都孤儿》出版的时间到1952年有一百多年。如今,伦敦早已不是雾都,一年也没多少天有雾霾,这就是治理的结果。

正是伦敦雾霾事件酿成严重后果,才有后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治理投入,也才有今天西方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中国是后起国家,从1950年代才开始进行工业化,中国用了六十多年从开始基础工业化的第一步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进程,实际上这已大大压缩了我们承受环境污染的时间。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进行治理,应该说经过一二十年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如此,相比西方,我们工业化规模更大,污染程度还是相对比他们当时小一些。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就不能不产生雾霾和其它污染而进行经济发展吗?对不起,不可能!如果中国只有新加坡那么大,弹丸之地,几百万人,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工业化,直接利用区位优势,突出自身特点,然后进口他国商品,就能获得好的发展。可惜,中国不是新加坡,中国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多亿人口的超级规模大国。

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亿,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谁能帮你进行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的基础工业建设?去哪进口那么多基础材料供你建设?何况,那时还有东西方冷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自己发展工业,只能立足于自己生产制造,才能在保家卫国的基础上造福百姓。
但是,当时的中国被凌辱百年,被帝国主义搜刮的一干二净、一穷二白,毫无工业基础。于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勒紧裤腰带,利用农业人口多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农业劳动生产来尽量节省农业生产盈余。通过将这些农业盈余以政策剪刀差的方式转移到城市,然后再用这些盈余来发展城市工业。中国用农村补贴城市,就是为了推进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就是为了避免前面的百年凌辱重演,就是不想再受穷、受苦。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后,中国农民长期穷、城市工人工资低、生活水平整体不是很高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太薄弱,我们需要补的功课太多,才不得不采取这非常之法。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老一辈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我们这一代打下的坚持基础。否则,今天的中国怎么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发展?直白点说,如果我们的老一辈那时候先自己享受了,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有安全的发展环境,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坐的舒适、快速的高铁等交通工具。真那样,中国不过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印度,坐火车都得买“挂票”,找个座都得上车顶。

因此,作为一个大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是必须的,否则就要受制于人,就要受人欺凌。中国清末GDP世界第一,好山好水好空气,可结局如何?被充满雾霾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100年下来,我们的国家倒是没有雾霾,倒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却充满战火,却遭遇百年凌辱。我们从最富有的国家,变成了最贫穷的国家,人均寿命在1949年时只有35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的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一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却达到了76岁。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没有雾霾而怀念人均寿命35岁的解放前。
当然,千万别误解,这里可不是歌颂雾霾,只是想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工业化,工业化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对于我们这个遭遇百年凌辱,凌辱过程中非正常死亡至少达两亿人的中国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我们不得不以牺牲两三代人来换取未来的强大。新中国以来的人们,他们用辛勤劳动却只能换回比现在少得多得多的回报,他们牺牲了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对我们来说,发展带来雾霾,我们再治理雾霾,也是另外一种方式不得已而做出的牺牲。新中国以来,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都是拜工业化所赐。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将没有今天的一切,更没有未来子孙的一切。当然,这一切的到来也伴随着雾霾的到来,这就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业化,让我们享受到了好的发展福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就包括我们国家原来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被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既然我们想得到工业化的好处,就必然也会得到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副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必然过程。但是,我们是否给我们子孙也留下这些副产品,确实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

可能有人会不太同意这些观点,他们可能会反问:为何我们不进口呢?哪怕我们不进口,我们可以少生产一些污染不是就少一些吗?干嘛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出口增加自己的污染呢?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用高的环保标准地管好呢?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

我们为什么不进口呢?还是上文所述逻辑,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缺乏基础建设的国家,既没钱进口别人的基础建设材料,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来供给中国搞960万平方公里和十多亿人口的基础建设。更何况,这个世界也没有国家会慈善到无条件帮助另一个国家搞基础建设的地步。所以,我们国家要想发展,人民要想富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建立工业体系,自己进行生产、建设,别无他途。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生产那么多还出口呢?原因有三:

一、任何进出口贸易都是国家间的互通有无,中国作为落后国家,最初虽然不缺少自然资源,但缺少开采资源的设备,也缺少制造商品的装备,自己又没有制造的技术,从国外购买这些设备自然需要外汇,不卖东西哪里有外汇呢?在没有外汇也没有产品的时候,就只能拿资源或农产品这些初级产品来出口换汇或换物。最初,我们和苏联换,关系不好了自己有点基础就自己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发展怎么起步?

二、当发展起来一点了,出口初级资源产品换回的钱太少,我们自然需要出口一些更高级一些的产品,这些产品就是较为低级的工业品。

三、出口工业品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企业收入,加快企业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科技水平也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天底下哪有一口吃个胖子的道理呢?

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希望多向外国卖东西赚钱。至于卖什么,能卖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各国的工业能力。譬如,德国、美国产品的附加值高,那也是人家经过空气、水污染后,发展几百年一步步升级到今天的,不是一下就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那么,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高标准地管好呢?问这种问题,就说明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缺乏了解。任何市场经济在发展之初,一定都是粗放经营,一定都是市场准入低门槛。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刘翔是生下来就是110米栏奥运冠军吗?不也是他妈扶着走路到后来一步步练到奥运冠军的嘛。工业化进程也是这样,最初大家缺少技术,缺乏设备,能凑合着生产就不错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产能的不断增长,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才有后来不断新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就是产业升级,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时至今日,面对过去发展所获得的能力,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该治理了,我们该好好治理了,但在发展之初,我们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任谁都做不到。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即钢铁一吨还赚不到一颗鸡蛋,政府向一家钢铁企业每两年补贴20亿。片中的意思好像是,这种企业还要它干嘛?既不赚钱,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还每两年补贴20亿,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是。可能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阐述而有类似共鸣。可问题是,中国2013年钢铁消费量达6.8亿吨,房产、公路、桥梁、铁路、码头、飞机、轮船、汽车······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品,哪样不需要钢铁呢?我们如此需要钢铁,这种企业直接关掉的话,中国还能发展吗?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巨大规模的就业人口,一个企业背后都有数十万人靠其吃饭,你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答应吗?所以,治理污染,绝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停,而是如何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定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虽然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有更小程度和更短时间的被污染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绕不过去,被污染是肯定的,我们要想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你我他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共业,逃不开、躲不掉!有因有果,我们只能今天再种善因,等着未来结出善果。

既然绕不过去且已成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的存在,并想办法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治理好污染。我们的先辈,为了不把贫穷留给我们,耗尽了血汗,贡献了生命;今天的我们,在享受前人栽树留下的阴凉的同时,不能不负责任地将污染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清除污染,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做得好,将来既能向九泉之下的先辈交代,也能拍着胸脯告诉子孙,老子当年干好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减少PM2.5的放呢?纪录片中所探讨的方法可行吗?

在占豪看来,纪录片中介绍的很多国外经验及一些提议还是可取的,部分建议也是可行的。但是,如下两方面的论述,个人认为不可取或做不到:

一、是不是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虽然基础工业化完成了,但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还没完成,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指标,而是基于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基础建设完善,生活水平高,可我们还有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我们还有一亿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收入低的城市人口没有好的居住条件,甚至还有很多地区的交通条件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不进行投资呢?怎么能不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呢?仅仅为了我们相对富有的人的新鲜空气,去剥夺他人发展进步的权利吗?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投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利,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更何况,包括环保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也都是投资,也都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替代煤炭?

纪录片中提到,英国是用天然气来解决煤炭燃烧带来的雾霾问题。中国能否也这么干呢?我们不妨来论证一下。

我们知道,2012年中国消耗了36.2亿吨标准煤。一吨标准煤等于多少立方米天然气呢?大约等于823.8立方米天然气。如果我们将36.2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天然气,等于29821.56亿立方米。数据显示,我国常规天然气预测地质总资源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最终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2万亿立方米。暂不说探明、开采需要过程,就是我们一口气把理论上可探明的13.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都吹口气吹出来,若将燃煤都换成天然气,也只够我们国家用四年多,这还不算新增能源需求。

所以,中国的所谓大量资源看似很多,但不能平均,一平均就很少了。那么,世界天然气的总开采量是多少呢?2013年是3.39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全世界开采的天然气都给中国用,也才够中国人民消费。
因此,在中国全部或大部分用天然气替代煤,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中国不允许,是地球不允许,是世界人民不允许,没那么多可以用。基于此,客观上天然气只能一定程度地替代一些我国的能源消耗,但这个比例不可能很高,这是现实决定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所谓石化是没有开放的行业,所以才导致天然气不能替代煤这种逻辑是真的太不专业的所谓专业人士误导了纪录片制作人。事实上,这和石化是否开放没有一点关系,就是整个全部开放,也依然替代不了煤。

更何况,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不是没有开放过。譬如,煤炭行业,开放之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滥采滥伐,大量安全事故。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大量私有煤矿开采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纪录片中10年前的山西污染就是现实。滥采滥伐的结果,是制造了一批煤老板暴发户、一批倒下的贪官和留下了继续贫穷的山西。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种现实,恐怕比纪录片中北京的雾霾可怕得多。

那么,该如何解决PM2.5的问题呢?在占豪(zhanhao668)看来,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方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一、发展清洁能源。

纪录片是好纪录片,这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片子前半部分要远远好过后半部分,特别是在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欠缺,有些抓小放大,有些虎头蛇尾。

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我国能源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这是发展现实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的问题,而是必须找到替代能源。

什么能源能替代煤、石油这样的能源呢?天然气当然可以,但由于量级差距太大,替代比例很低,只能作为补充。真正能替代煤炭、石油的能源是什么?核电、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

特别是核电,1KG的铀全部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和2000吨石油,一个大亚湾的年发电量相当于1600万吨煤的发电量。2012年,我国火电用煤大约16亿吨多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那么多火电厂也就顶100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何况,现在的核电技术使得核电发电效率更高,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核电站。未来,核聚变技术一旦获得突破进入实用,海水中就有用之不尽的核电资源可供使用。

除了核电外,风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就相当于超过2个大亚湾的发电量,相当于3500万吨以上的标准煤发电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没有提任何关于清洁能源的内容。如果没有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又怎么能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呢?又如何解决PM2.5呢?

二、提升节能技术。

除了开发新能源,要想减少排放,提升能效,节省能源也是重要办法。譬如,我们开发新能源汽车,如今一些推向市场的车型一公里耗油量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呢?如果是纯电动车,用的又是清洁能源,就可以接近零排放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尾气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也没有关于提升能效这部分的内容。

三、对重要排放源进行治理。

关于对重要排放源的治理,这几年投入实际上不小,譬如电厂污染排放的脱硫处理、钢铁厂的防尘处理等等。但是,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重要排放源治而不理。在纪录片中,就提到车企将供应非洲不达中国排放标准的卡车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情况,这显然都是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的。类似情况,在当前工业体系中可谓多如牛毛。别的暂且不说,如果能加强监管,相信污染排放就能减少很多。

四、增加炼油投入,提升油品等级。

对我国来说,汽车尾气排放是最重要的PM2.5排放源之一,这些都有数据支撑,纪录片中也有明确说明。那么,汽车尾气为何会排放出那么多PM2.5呢?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的炼油的标准太低,脱硫方面做得严重不够。虽然,我国名义上最高油品国四排放标准已实施,但一方面合格油品在所有油品中的占比太小,另一方面我国还保有大量国四标准以下的汽车,所以排放情况可想而知。

我国现在炼油能力超6亿吨,全国要全部升级这些炼油标准升一个等级要500亿投入,从经营角度说,企业主观上就缺乏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的方式就是征燃油税,然后通过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作为专项投入加快解决石油炼化标准的升级。

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天政府借油价大跌连续增加燃油税时,很多人因为开车支出稍微增加而开骂。如今,燃油税已增加,那么未来炼油改造升级相信会明显加速。

五、提升环保标准并完善相关法治体系。

就当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到了产业全面升级的阶段,这种时候国家正好借机提高环保标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然后即能减少后面的污染排放。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发展太快,很不完善,这需要我们的立法机构、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推进。


六、理顺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

过去,我们在环保监督上是职责不清的。我国1973年才成立环保部门,1988年前不过是建设部下边的一个部门,1988年后才成为副部级单位,1998年才成为正部级单位,2008年才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试想,这样低级别的单位,能管更高级别的单位或同级别的企业吗?虽然2008年机构改革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在监管职责方面仍然没有完全理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确立深改进程,四中全会决定推动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这不但需要政府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更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其中,环保监督就是政府职能改进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新任环保部长是纯环保专业出身的专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专业出身环保部长”,相信在这方面未来会有大的改进。

◆穹顶之上,从己做起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一定耗费了很多心血,通过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向公众介绍了PM2.5的形成根源,告诉我们整个中国都被雾霾造就的“穹顶”笼罩着。公众因此提升了对PM2.5的认识,未来会增加对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会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进程。所以,这是一部好的、很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就社会进步而言,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但是,作为政府和公众,我们的身体被雾霾笼罩着,但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再被雾霾笼罩,21世纪的我们,需要超越雾霾这个“穹顶”来观察问、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要理性地看待雾霾的产生,也要理性地知道雾霾怎么消亡的过程。就今天而言,我们既要考虑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加速解决好污染排放问题。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雾霾可以短期内解决,更不能为了解决雾霾而导致经济增长熄火,因为如果没有发展,雾霾问题不可能解决,恶性循环只能持续。我们务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公众的“穹顶之上”

在占豪看来,公众应该站在“穹顶”之上,节能环保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能嘴里一边吃着鱼翅,一边喊着保护鲨鱼。我们应倡导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由己推人,而非宽于律己而严于律人。譬如,抽烟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戒烟或者少抽?这样即可少制造一点PM2.5,利己利人;我们出行可以少开车,多走路和多坐公交,这种低碳生活可以减少PM2.5的产生;我们冬天、夏天可以少开点空调,这样不但可以节能减排,还能让人体更加适应四季轮换,提升身体免疫力·······对于企业的违规排放、对于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督促政府纠正企业,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我们做到这些,就是身体活在雾霾的“穹顶”之下,思想却在雾霾的“穹顶”之上。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必然能在一二十年后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和喝到干净的水。我们这么做,是为自己的健康,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APEC蓝”。

▼政府的“穹顶之上”


显然,在这样的纪录片后,政府会面临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占豪认为,政府不应畏惧舆论或逃避舆论带来的压力,而应该迎着压力而上,与公众互动,并和公众一起来改进政府工作。这样,不但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更能将工作顺利开展,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节能减排,那么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不应该因为舆论的监督而走得过急、过于匆忙,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需要经济增长来提升生活水平;政府也不能完全不顾舆论,只顾着提升政绩增加GDP,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政府该追求的真正政绩。

政府,既要引导好经济发展这列火车保持平稳较快增速,又要照顾好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经济、普惠民生,同时能够依法监督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就是好政府。这样的政府,就是站在雾霾“穹顶”之上的智慧型政府,就是既能发展好经济又能解决好雾霾的创新型政府,就是有能力和值得肯定的政府。

反之,若像香港或台湾那样,政治家变成民粹情绪可以随便提线的木偶,则人民将因为政治家的不负责任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样的政府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的政府,就是不合格的、欠缺执政能力的无能政府。

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极其需要依法行政的有能力政府,极其需要清廉为民、负责任政治家和人民公仆。
为了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应该做点什么了~~

比如说少开车、少抽烟,还有……嗯,还有少放pi~~
正蓝奇 发表于 2015-3-2 11:12
为了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应该做点什么了~~

比如说少开车、少抽烟,还有……嗯,还有少放pi~~
一大篇文章都白看了,就只记得人让你少开车少抽烟。不过对于有的人,你要让他少开车少抽烟,就跟戳到他G点一样
marsrabit 发表于 2015-3-2 11:19
一大篇文章都白看了,就只记得人让你少开车少抽烟。不过对于有的人,你要让他少开车少抽烟,就跟戳到他G ...
不错了,起码我是正面回应这篇文章滴~~

你知足吧~~~

正蓝奇 发表于 2015-3-2 11:22
不错了,起码我是正面回应这篇文章滴~~

你知足吧~~~
是的,正儿八经的干货是没人关注的,很多人说白了根本不关心雾霾的来龙去脉,解决办法。你得发一个刺激眼球的,能够戳到G点或者唤起他们满满的正义感的帖子,才有人关注,不奇怪呢
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只能用工业升级来解决,靠嘴炮和喷体制是没用的。
你是不是觉得这文章挺符合你的三观啊?~~

那么,你有没有感觉到,符合你三观的文章一般都火不起来啊?~~

嚯嚯~~

没办法,太理性的东西,就不具备火起来的特点~~

感谢你转了篇好文~~
里面有一点我比较赞同,牺牲两到三代人,来换取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帝国。
我父亲那代是伴随着共和国诞生的,我也亲眼看到过80-90年代国企的那种大规模生产的壮观场景。假如说,牺牲我们这一代,能为子孙后代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吃多少苦我都愿意。
正蓝奇 发表于 2015-3-2 11:30
你是不是觉得这文章挺符合你的三观啊?~~

那么,你有没有感觉到,符合你三观的文章一般都火不起来啊?~~ ...
所以说我挺担心民粹这玩意的
这篇文章借助 柴女士的 纪录片 比较理性的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还是很不错的。
“譬如,抽烟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戒烟或者少抽?这样即可少制造一点PM2.5,利己利人;我们出行可以少开车,多走路和多坐公交,这种低碳生活可以减少PM2.5的产生;”  这段话算不算是打人脸呢?
占豪还是很不错的;柴的问题就在于找出问题后选择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解决方式说,那些方式有的甚至实际上根本不解决问题;这才是屁股问题
占豪的观点才是真正理性的,我不反对柴静拍纪录片,可是不该犯的大忌全犯了的纪录片能说服多少人可想而知。
还想全中国用天然气来替代煤,以为是超市买东西呢,不用塑料袋 自己带个布口袋那么容易.....
好文章,坚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