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与战争的演变提出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14:44
在书里,作者认为法国庞大的一战剩余物资和凭借战功擢升的军官阶层对法国的军事现代化和二战的惨败有很强的关联性。相反,德国的军队在一战结束后被摧毁了,物资全被销毁或掠夺走了。无论是人员,组织,装备还是理论,都要从头开始。这反倒让德国可以吸收最新的科技和军事思想成就,没有历史包袱可言。但是,德国军队依旧是一只贫穷的军队,资源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就成为了大问题。在资源分配上,由于希特勒和戈林的巨大影响力,而且纳粹偏好速度,力量,现代科技,以此显示新的文明力量,故而空军和装甲部队得到了照顾。飞机与坦克的紧密配合显现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机械化与无线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快速的高度机动的战役军团。这是那些在国防部和军队高级将领阶层充斥着一战老兵的国家所无法接受的理念。另外,虽然英法坦克和武器装备更多,但是也深受旧时代剩余物资的拖累,无法及时淘汰旧装备,加上经济大萧条,议会当然也不肯投资进行大换装。结果在装甲军编制,无线电的使用,空军建设,飞机与坦克的配合上大大落后与德军。尤其是空军规模与质量,德国占了上风。


冷战结束后,中美俄三国其实也深受庞大的军队编制与剩余物资的拖累。直至今日也是如此。三国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军,但是冷战的装备却始终没有能换装,美国终止了FCS计划,F22停产,海军还要用伯克3,俄国延续了冷战遗产,中国则是直接换装三代半,试图同时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但庞大的一代装备依旧难以换装,而且考虑到四代装备,也不敢一下子都换成三代,于是只好四世同堂了。

思想观念上,海湾战争的广告效应十足,求新求变蔚然成风。但也要注意法国青年学派的历史教训。在书里,作者认为法国庞大的一战剩余物资和凭借战功擢升的军官阶层对法国的军事现代化和二战的惨败有很强的关联性。相反,德国的军队在一战结束后被摧毁了,物资全被销毁或掠夺走了。无论是人员,组织,装备还是理论,都要从头开始。这反倒让德国可以吸收最新的科技和军事思想成就,没有历史包袱可言。但是,德国军队依旧是一只贫穷的军队,资源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就成为了大问题。在资源分配上,由于希特勒和戈林的巨大影响力,而且纳粹偏好速度,力量,现代科技,以此显示新的文明力量,故而空军和装甲部队得到了照顾。飞机与坦克的紧密配合显现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机械化与无线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快速的高度机动的战役军团。这是那些在国防部和军队高级将领阶层充斥着一战老兵的国家所无法接受的理念。另外,虽然英法坦克和武器装备更多,但是也深受旧时代剩余物资的拖累,无法及时淘汰旧装备,加上经济大萧条,议会当然也不肯投资进行大换装。结果在装甲军编制,无线电的使用,空军建设,飞机与坦克的配合上大大落后与德军。尤其是空军规模与质量,德国占了上风。


冷战结束后,中美俄三国其实也深受庞大的军队编制与剩余物资的拖累。直至今日也是如此。三国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军,但是冷战的装备却始终没有能换装,美国终止了FCS计划,F22停产,海军还要用伯克3,俄国延续了冷战遗产,中国则是直接换装三代半,试图同时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但庞大的一代装备依旧难以换装,而且考虑到四代装备,也不敢一下子都换成三代,于是只好四世同堂了。

思想观念上,海湾战争的广告效应十足,求新求变蔚然成风。但也要注意法国青年学派的历史教训。
思维惯性问题。。。

原来的体系败了,自然求新求变。。。

更何况原来的所有体系被推翻,在新的白纸上自然怎么有效率怎么来。。。

原有的体系曾经的胜利,自然保守势力占上风,直到被新体系击败。。。

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就是古代到现代的战场兵力密度。高加米拉战役每平方公里士兵约10万人,到了赎罪日战争只有25人。另一本书里补充了到海湾战争的数据,下降到不足5人。由于武器杀伤效率的快速提升,现代战场的兵力密度在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我们可以以海湾战争为基础估计一下我国需要的兵力规模。假设装备水平达到战后第三代,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作战能力,那么在朝鲜三八线上展开一条250公里正面,100公里纵深的战区,需要13万兵力,相当于我军三个集团军。在台湾岛南北350公里,纵深60公里展开部队,需要10万部队,约为2个集团军兵力。加上离岛攻略部队,以及预备队,我国需要对朝鲜准备4个军,对台湾准备4个陆军军,1个空降军和3个陆战旅。
此时,京师需要2个军坐镇,中原需要1个军防守,对越需要1个军震慑,对缅甸需要1个军,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要动员起来防备印度趁火打劫,成都的13军和兰州的两个军也要做好全国支援的准备。这样,总共需要16个集团军和两个军区的兵力。
960万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1人也要960万,嘎嘎。
朝鲜和台湾不光要缴械,还要占领。所以规模肯定都在100万以上。美军在伊拉克军管阶段都30万以上,还不算支援部队。时间长达10年。
960万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1人也要960万,嘎嘎。
假如按照海湾战争的兵力密度,苏德战场上从列宁格勒到高加索2000公里正面,100公里纵深,战区约20万平方公里面积。需要近100万兵力,比当时德军投入的六百万大军少了五百万。可见技术进步影响之大。我国陆军的野战机动部队有85万,加上陆战队和空降军接近90万。如果实现海湾战争的技术水平,应当可以填满苏德战场的空间了。而我国总兵力不过200万,比起六百万德军或一千万苏军,还是节约不少兵力了。
朝鲜和台湾不光要缴械,还要占领。所以规模肯定都在100万以上。美军在伊拉克军管阶段都30万以上,还不算支 ...
在占领阶段可以派武警,预备役,民兵上阵。美军在占领阶段就是大量动员国民警卫队。
九十年代组建应急机动部队就是接受了这种新的兵力观念吧。从前沿部署改为前沿存在和快速机动,从而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判断我军战略动向。同时双方比拼危机发生时的战略投送能力,看谁能够在交战初期投入最大兵力一举制胜,从而赢得政治角逐的胜利。同时现代兵器打击力的增强,令战区内所需部队数量减少,也大大有利于快速完成部署。

拿破仑就非常擅长这种策略。虽然在总兵力上总是劣势,但他擅长让战场上的兵力居于优势,方法就是应急机动和快速部署。“”皇帝是依靠士兵的脚板赢得胜利”,这句话说的没错。
假如按照海湾战争的兵力密度,苏德战场上从列宁格勒到高加索2000公里正面,100公里纵深,战区约20万平方 ...
90万野战部队太多,后勤保障至少是3倍。野战部队有30万足够了。看看朝鲜战争后期,最多时志愿军也不过4个兵团20个军,135万兵力,占陆军差不多4分之1。按现在投入4个军20个旅,30万兵力,陆军也只要120万。如果以第一战役控制线建立安全区,10万就差不多。美军在朝鲜也就2万多人。
此时,京师需要2个军坐镇,中原需要1个军防守,对越需要1个军震慑,对缅甸需要1个军,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要 ...
忘记台湾2个军,18个军2个军区,还有北京,上海,香港3个卫戍区。
所谓的武器杀伤问题,在火箭武器上表现的很明显。火箭武器在19世纪为英军所用,主要用于驱散敌阵,实际杀伤效果不佳。根据对南北战争时期的士兵伤亡调查,80%以上的伤亡是由于枪弹造成,炮击效果很差。当时谁掌握更先进的枪械,谁就能在战争中赢得优势,所以夏斯波步枪和毛瑟枪的竞争也是一时瑜亮。但是子弹是一种点杀模式下的动能杀伤,距离远则精度差,威力小。且敌人通过散兵线人浪冲锋可以突破防线,这在普法战争中得到验证。机枪的发明大大加强了防御优势,尤其是黄色炸药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数百万发高爆炮弹,炸弹,以及数千门大炮,导致一战后,以爆炸化学能主导的面杀伤模式居于主导地位。斯大林说起,炮兵乃战争之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

火箭炮可以算是面杀伤达到极致的产物。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爆炸药和子母弹的使用,令火箭武器可以在数秒内投送大量弹药,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因为敌人的防御凭借的是防御工事,装甲车辆和兵力疏散等,火箭武器消除了敌人的反应时间,无法及时进入阵地。

另外,火箭可以用来清除敌人阵地表面伪装,破坏敌人通信和交通线路,布设智能诡雷等。导致敌人通信和机动力的丧失,为我军进一步清除敌人防御支撑点,工事提供空间。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5-2-1 17:02
所谓的武器杀伤问题,在火箭武器上表现的很明显。火箭武器在19世纪为英军所用,主要用于驱散敌阵,实际杀伤 ...
火箭发动机的投射效率先天只有身管火炮的一半

除了壕和高价值目标都不适宜用火箭武器
火箭武器一直得到苏军的重视,而美军则要差些。除了历史传统因素外,苏联陆军长期处于战略攻势,想着怎么用大纵深机械化突破来扫荡欧洲,而北约处于战略守势,需要考虑如何抵御成千上万辆苏军装甲车辆的进攻,因此更加重视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直升机。火箭武器,包括火箭炮,战术火箭和短程弹道导弹,比较适合攻击固定的防御设施,交通枢纽,通信指挥中心,兵力集结地。这些都是固定目标,对于精度较差的火箭武器来说还是可以应对的。而对于进攻中的快速机动目标,火箭武器准头较差。

苏联为何在火箭炮和弹道导弹间又研发了蛙式战术火箭呢?火箭炮适合师级战术兵团使用,攻击范围20公里左右,属于战术纵深。弹道导弹射程150公里以上,是方面军级别的战略纵深兵器。所以60公里射程的蛙式战术火箭适合集团军级,也就是战役军团的纵深,为战役行动服务。
有一点我比较赞同的是,在一战以后,德国战败,沉重的凡尔赛条约导致德国大部分的军工基本上都是停产停工的情况,但是这样也给德国工程师一个十分宽广的舞台。MG34/4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想如果是换在美国,或者是英国法国可能早就下架了。
有一点我比较赞同的是,在一战以后,德国战败,沉重的凡尔赛条约导致德国大部分的军工基本上都是停产停工的 ...
理论上讲,日本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没有抓住。真正变化大的,反而是意呆利
我记得我读过一篇文章关于海军从无畏舰的历史中能学到什么的文章的主要观点我记得包括:军队是保守而制抵技术的团队.一只在历史上领先的军队尤其如此.一只学习型的军队是必须的.无畏舰代表即使在历史上领先的军队必须创新才能生存.那么,为了避免在战争中失败,不要畏惧可能失败的试验和进行试验遭遇的阻力.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5-2-1 15:57
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就是古代到现代的战场兵力密度。高加米拉战役每平方公里士兵约10万人,到了赎 ...


在朝鲜半岛和美韩联军打一场高强度地区战争,需要集结20个师(7个集团军),

同时在北京集结一支战略预备队准备增援朝鲜战场,大约12个师(4个集团军),

同时:
在越南方向需要保留4个师(2个集团军)的掩护兵力,
在山东半岛需要保留2个师(1个集团军)的防守兵力(抗登陆).
在长三角需要保留2个师(1个集团军)的防守兵力(抗登陆).
在新疆和西藏的相当于5个师的部队基本不动.
==================
合计只需要维持46个现役师的野战机动兵力.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靠沈阳军区自己的3个集团军,根本没法应付第二次朝鲜战争.需要从全国各大军区抽调兵力开赴东北作战(所谓全域机动).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5-2-1 15:57
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就是古代到现代的战场兵力密度。高加米拉战役每平方公里士兵约10万人,到了赎 ...


在朝鲜半岛和美韩联军打一场高强度地区战争,需要集结20个师(7个集团军),

同时在北京集结一支战略预备队准备增援朝鲜战场,大约12个师(4个集团军),

同时:
在越南方向需要保留4个师(2个集团军)的掩护兵力,
在山东半岛需要保留2个师(1个集团军)的防守兵力(抗登陆).
在长三角需要保留2个师(1个集团军)的防守兵力(抗登陆).
在新疆和西藏的相当于5个师的部队基本不动.
==================
合计只需要维持46个现役师的野战机动兵力.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靠沈阳军区自己的3个集团军,根本没法应付第二次朝鲜战争.需要从全国各大军区抽调兵力开赴东北作战(所谓全域机动).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5-2-1 16:04
此时,京师需要2个军坐镇,中原需要1个军防守,对越需要1个军震慑,对缅甸需要1个军,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要 ...
如果在朝鲜半岛开战的情况下,在台湾海峡同时发起进攻战役.则需要另外增加12个师.使陆军对作战师的需求量增加到58个师.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5-2-1 17:14
火箭武器一直得到苏军的重视,而美军则要差些。除了历史传统因素外,苏联陆军长期处于战略攻势,想着怎么用 ...
蛙-7和“诚实的约翰”是同代武器,主要是作为战术兵团的战术核武器(2-5万吨)投射力量的基础款。
替代的升级款是圆点和长矛。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5-2-1 15:57
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就是古代到现代的战场兵力密度。高加米拉战役每平方公里士兵约10万人,到了赎 ...
这个兵力计算的基础是91年的海湾战争。。。基本就是冷战末期的兵力密度
如果用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动计算,密度下降的很快。信息化和网络作战的进步所致。。。可以在你估算的兵力基础上再减少三分之一至一半。。。
对台湾,也不能用350公里长度计,实际可能的战线长度可能也就一半(假设南北各有一个主登陆点)。。。登陆作战一定是从点到面的,不可能南北连线平推。考虑跨海的后勤保障能力,维持两个军也基本到极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