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有料 中国首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研制完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12:22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 ... 767_all.html#page_3

林幼权:忠诚守护祖国蓝天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

    导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故事,而雷达就是科学的千里眼。这个于1935年诞生在英国的探测器,除了在二战中大显神威外,长期以来直到现在都是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

    “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48岁的林幼权豪情满怀。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带领一支坚韧不拔的团队,自力更生,创新图强,致力于我国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的雷达技术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新的华美篇章,用实际行动将报效祖国的誓言写上了蔚蓝的天空。

    背负责任和使命而来

    1982年,林幼权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 1989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硕士学位。为了在领域内的进步和突破,林幼权又选择攻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一路走来,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梦想、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都和中国雷达科学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见到了他,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有着爽朗的性格、敏锐的思维、流畅的言谈,与他的谈话,像是一次前所未有之广阔的旅行。他用依然略带余姚乡音富含感染力的语言,带着我们的思绪畅游,从地面到天空,不断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新的远处和深处。

    林幼权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多项我国重大国防预先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机载雷达,国内技术基础几乎为空白。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重点预先研究课题“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技术”。课题瞄准国际上性能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其技术难度极大,课题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我军核心作战能力,也带动了我军信息化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是国防科技战线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树立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总装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组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组被总装评为“九五预研先进集体”(全国32个)。由于课题组在“九五”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求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总装又给课题组下达了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的研究任务。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与试飞,雷达系统设计水平国内领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美国F-22飞机的AN/APG-77雷达相当,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航天、航空、反导防卫等其它国防军事领域,具有巨大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用忠诚续写新的华章

    2002年初,当林幼权还在研究机载雷达的时候,一位卫星总师来观摩了他们的技术,认为他们的技术可以用在卫星上。于是,林幼权就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有作为、也更有挑战性的星载雷达。

    说起那段经历,林幼权无比自豪却又感慨万千,那是十四所第一次研究星载雷达的整机,当时一颗卫星仅雷达的研制费就要几个亿。工作压力之大,强度之高,超乎想象。林幼权几乎没睡上一个踏实觉,“每天晚上都会想今天我们哪件事没做,哪件事忘了协调,哪件事忘了交代,头发都白了”。

    作为卫星副总设计师,林幼权负责完成了雷达的研制与交付。该雷达的主要性能达到了国外当今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我国下一代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该雷达自使用以来,对全球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成像侦察,为判断有关国家的军事动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雷达获得的图像也提供给国家减灾委等机关,用于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军事、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林幼权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聘为总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天基系统组专家。与此同时他不断关注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技术”属于总装“十一五”的背景型号预先研究项目,该系统是基于编队卫星的干涉SAR系统,体制先进、指标要求高,无直接经验可借鉴,需自主创新地开展探索。

    在他的带领下,十四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创新性的设计了面向全球覆盖的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有效载荷方案,提出了基于地面火箭橇轨道试验的三同步技术和性能评估方法,完成分布式卫星SAR有效载荷时间/空间/相位三同步技术的研究,提高了轻量化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该研究成果已通过集团公司的成果鉴定。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将使我军在全球军事测绘手段和能力上,在军事测绘的数据保障和数据的质量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

    长期以来,林幼权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经常加班加点,长年累月在外地工作与试验,不能尽到家庭责任,为此他也常常感到内疚,但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他愿意舍小家,为大家。

    200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他与医生商量,把多次因劳累而经常发炎的胆囊切除,好利用五一长假多休息几天。但是手术后没几天,就接到了他主管的某一型号在节后进行招标的消息,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与其他同志一体讨论技术方案,不久就赶赴北京,亲自向专家组汇报技术方案、进行答辩,部队的同志深受感动。

    为了加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扩大知识范围,更好地胜任雷达系统设计工作。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他师从我国著名雷达专家张光义院士,并于2001年获得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工程博士学位。在《电子学报》等核心刊物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通过传、帮、带、学,结合课题和产品研制,培养了新生力量,在机载火控雷达技术、星载成像雷达技术等方面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具有技术优势和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正是像林幼权这样千千万万的国防工业工作者,用他们的坚韧与顽强,责任与智慧,挺起了中华民族国防工业的脊梁,并赢得世界的尊重! 有他们在,祖国的天空没有盲区!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 ... 767_all.html#page_3

林幼权:忠诚守护祖国蓝天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

    导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故事,而雷达就是科学的千里眼。这个于1935年诞生在英国的探测器,除了在二战中大显神威外,长期以来直到现在都是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

    “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48岁的林幼权豪情满怀。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带领一支坚韧不拔的团队,自力更生,创新图强,致力于我国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的雷达技术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新的华美篇章,用实际行动将报效祖国的誓言写上了蔚蓝的天空。

    背负责任和使命而来

    1982年,林幼权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 1989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硕士学位。为了在领域内的进步和突破,林幼权又选择攻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一路走来,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梦想、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都和中国雷达科学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见到了他,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有着爽朗的性格、敏锐的思维、流畅的言谈,与他的谈话,像是一次前所未有之广阔的旅行。他用依然略带余姚乡音富含感染力的语言,带着我们的思绪畅游,从地面到天空,不断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新的远处和深处。

    林幼权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多项我国重大国防预先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机载雷达,国内技术基础几乎为空白。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重点预先研究课题“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技术”。课题瞄准国际上性能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其技术难度极大,课题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我军核心作战能力,也带动了我军信息化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是国防科技战线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树立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总装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组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组被总装评为“九五预研先进集体”(全国32个)。由于课题组在“九五”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求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总装又给课题组下达了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的研究任务。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与试飞,雷达系统设计水平国内领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美国F-22飞机的AN/APG-77雷达相当,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航天、航空、反导防卫等其它国防军事领域,具有巨大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用忠诚续写新的华章

    2002年初,当林幼权还在研究机载雷达的时候,一位卫星总师来观摩了他们的技术,认为他们的技术可以用在卫星上。于是,林幼权就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有作为、也更有挑战性的星载雷达。

    说起那段经历,林幼权无比自豪却又感慨万千,那是十四所第一次研究星载雷达的整机,当时一颗卫星仅雷达的研制费就要几个亿。工作压力之大,强度之高,超乎想象。林幼权几乎没睡上一个踏实觉,“每天晚上都会想今天我们哪件事没做,哪件事忘了协调,哪件事忘了交代,头发都白了”。

    作为卫星副总设计师,林幼权负责完成了雷达的研制与交付。该雷达的主要性能达到了国外当今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我国下一代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该雷达自使用以来,对全球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成像侦察,为判断有关国家的军事动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雷达获得的图像也提供给国家减灾委等机关,用于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军事、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林幼权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聘为总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天基系统组专家。与此同时他不断关注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技术”属于总装“十一五”的背景型号预先研究项目,该系统是基于编队卫星的干涉SAR系统,体制先进、指标要求高,无直接经验可借鉴,需自主创新地开展探索。

    在他的带领下,十四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创新性的设计了面向全球覆盖的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有效载荷方案,提出了基于地面火箭橇轨道试验的三同步技术和性能评估方法,完成分布式卫星SAR有效载荷时间/空间/相位三同步技术的研究,提高了轻量化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该研究成果已通过集团公司的成果鉴定。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将使我军在全球军事测绘手段和能力上,在军事测绘的数据保障和数据的质量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

    长期以来,林幼权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经常加班加点,长年累月在外地工作与试验,不能尽到家庭责任,为此他也常常感到内疚,但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他愿意舍小家,为大家。

    200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他与医生商量,把多次因劳累而经常发炎的胆囊切除,好利用五一长假多休息几天。但是手术后没几天,就接到了他主管的某一型号在节后进行招标的消息,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与其他同志一体讨论技术方案,不久就赶赴北京,亲自向专家组汇报技术方案、进行答辩,部队的同志深受感动。

    为了加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扩大知识范围,更好地胜任雷达系统设计工作。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他师从我国著名雷达专家张光义院士,并于2001年获得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工程博士学位。在《电子学报》等核心刊物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通过传、帮、带、学,结合课题和产品研制,培养了新生力量,在机载火控雷达技术、星载成像雷达技术等方面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具有技术优势和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正是像林幼权这样千千万万的国防工业工作者,用他们的坚韧与顽强,责任与智慧,挺起了中华民族国防工业的脊梁,并赢得世界的尊重! 有他们在,祖国的天空没有盲区!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与试飞,雷达系统设计水平国内领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美国F-22飞机的AN/APG-77雷达相当,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这段亮瞎了。
国之栋梁,辛苦了
这段八股有点日子了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 ...
这是2009年的水平,2013年11月之前,我国已经突破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瓦片式封装天线技术。
这是2009年的水平,2013年11月之前,我国已经突破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瓦片式封装天线技术。
瓦片式很难吗?
瓦片式很难吗?
瓦片式突破说明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达到很高的水平。
2020年,随着未来几年J-20/运-20平台的服役,配合先进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机及天基军事侦察和新一代全球北斗的覆盖,在中国周边的亚太范围,将不具美帝挑衅,极大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美帝在第一岛链的军事优势将被逐渐压缩
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soso_e120:}{:soso_e120:}{:soso_e120:}{:soso_e120:}{:soso_e120:}
船舶跟踪和定位用他们的星仔SAR雷达行吗?
好消息呀。
坐等2020年解放军能牛成啥样!
这是回应“无源雷达”天下第一的论调吗?
很好,值得一贺!
@ssj100大神,有人说中国已经有有源机载雷达了,那我们还要不要买能照四百千米的雪豹呢?
fsfj 发表于 2015-1-20 13:50
2020年,随着未来几年J-20/运-20平台的服役,配合先进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机及天基军事侦察和新一代全球 ...
第一岛链应该换成第二岛链吧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3:45
瓦片式突破说明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达到很高的水平。
就是说已经可以装备了?
真是好消息。
zhg9970026 发表于 2015-1-20 14:24
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 ...
还是我大农业部的功劳。
第一岛链应该换成第二岛链吧
确实是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在日本本土,关岛,奥大利亚,需要远程战略轰炸机,航母群,新一代核潜艇
各种雷达已经出世
该雷达自使用以来,对全球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成像侦察,为判断有关国家的军事动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难道,兔子不只用来估产?这不科学啊
APG-77问世已经很有些年头了,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3:33
这是2009年的水平,2013年11月之前,我国已经突破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瓦片式封装天线技术。
看来王小谟说的那个机身天线的确是有所指的
日吹何在?不来聊一下F-2?
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是说已经可以装备了?
真是好消息。
歼16上面,歼10C和歼20上面本来就是的。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3:33
这是2009年的水平,2013年11月之前,我国已经突破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瓦片式封装天线技术。
我还记得以前在论坛里争论战斗机装有源还是无源,现在随着雷达装机交付部队,真相大白了。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7:55
歼16上面,歼10C和歼20上面本来就是的。
有没有已列装的三代机升级雷达这方面的信息?

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和发动机在制造上不一样,前者只要突破了芯片设计技术,按照我国已有的成熟制造能力(23NM),就具备了大规模制造的能力,雷达芯片从制造上来说,批产数量越大,成本越低,对于IC制造环节来说是希望接到大订单,所以对于战斗机雷达来说,只要设计没问题,按照我国的制造能力年产数百台完全不是问题,因此具备对已有三代机升级雷达的供货保障。
我还记得以前在论坛里争论战斗机装有源还是无源,现在随着雷达装机交付部队,真相大白了。
八股,新闻早都报道了,不存在什么真相大白。
一些人就是故意的或者是断章取义,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一些人不相信并有争论就没有了。。。。。。。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8:09
八股,新闻早都报道了,不存在什么真相大白。
一些人就是故意的或者是断章取义,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 ...
是这样的,那一些人其实并不具备分析判断战斗机雷达的技术知识,只不过为了坚持而坚持。

matrix2388 发表于 2015-1-20 18:06
有没有已列装的三代机升级雷达这方面的信息?

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和发动机在制造上不一样,前者只要突 ...


听说过有对歼11B以后的三代机升级的消息,但没看到过八股和新闻报道,不能确定。

升级雷达也分为升级一体化设计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升级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升级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模块化处理组件等几种,就算升级完了,外界也很难知道是升级了什么。
matrix2388 发表于 2015-1-20 18:06
有没有已列装的三代机升级雷达这方面的信息?

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和发动机在制造上不一样,前者只要突 ...


听说过有对歼11B以后的三代机升级的消息,但没看到过八股和新闻报道,不能确定。

升级雷达也分为升级一体化设计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升级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升级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模块化处理组件等几种,就算升级完了,外界也很难知道是升级了什么。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8:21
听说过有对歼11B以后的三代机升级的消息,但没看到过八股和新闻报道,不能确定。

升级雷达也分为升 ...
恩,已有的J10A、J11B、J15、FBC1这四种机载雷达,从工作量上来说升级有源雷达天线应该比较合适吧?因为已有雷达平台应该不具备升级模块组件的接口,一体化还是留着新型号吧。
zhn19880220 发表于 2015-1-20 15:08
@ssj100大神,有人说中国已经有有源机载雷达了,那我们还要不要买能照四百千米的雪豹呢?
这个我以前问过高层他是这么回答的:天朝有源雷达的水平说不定很差,还不如苏35的雪豹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8:09
八股,新闻早都报道了,不存在什么真相大白。
一些人就是故意的或者是断章取义,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 ...


对于天朝的有源机载雷达,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天朝有需要别人拿出证据来。有些人是即使有水平也很烂和毛子都有很大差距更别说美日。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8:09
八股,新闻早都报道了,不存在什么真相大白。
一些人就是故意的或者是断章取义,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 ...


对于天朝的有源机载雷达,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天朝有需要别人拿出证据来。有些人是即使有水平也很烂和毛子都有很大差距更别说美日。
恩,已有的J10A、J11B、J15、FBC1这四种机载雷达,从工作量上来说升级有源雷达天线应该比较合适吧?因为 ...
也不尽然,这我们还是要感谢美国了。我们通过7-80年代和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技术交流,虽然没拿到什么实物,但很多装备都引进了总线结构设计,机载火控雷达也不例外。
我们的机载火控雷达从一开始就是使用紧跟当年世界潮流的模块化总线结构,只不过那时的模块化程度还很初级而已。
从各种空军维修照片也能看出,机载雷达后端都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模块箱子,即使有升级,外界也不了解升级了什么,模块外形都是一样的。
当然,升级天线也确实是一种快速升级雷达性能的合适方式。

我有知识我自豪 发表于 2015-1-20 18:37
对于天朝的有源机载雷达,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天朝有需要别人拿出证据来。有些人是即使有水平也很烂和毛子 ...


事实却是,中美第一梯队,完成了几乎所有传统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正在突破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部分已突破的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已开始用于改造升级传统有源相控阵雷达;欧日是第二梯队,各有优势区域,不同程度的开始了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探索研究;毛子因为小型化和国产化没有完全解决,落在第三梯队,几乎没有任何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方面的消息。
我有知识我自豪 发表于 2015-1-20 18:37
对于天朝的有源机载雷达,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天朝有需要别人拿出证据来。有些人是即使有水平也很烂和毛子 ...


事实却是,中美第一梯队,完成了几乎所有传统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正在突破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部分已突破的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已开始用于改造升级传统有源相控阵雷达;欧日是第二梯队,各有优势区域,不同程度的开始了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探索研究;毛子因为小型化和国产化没有完全解决,落在第三梯队,几乎没有任何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方面的消息。
灰头的机机,都是这咱雷达了吧
相控阵机载雷达至少20年前我们就研制了, 最早类似MIG31的
也不尽然,这我们还是要感谢美国了。我们通过7-80年代和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技术交流,虽然没拿到什么实物, ...
多普勒雷达升级到有源的话,应该有个功率问题吧。
yikecat 发表于 2015-1-20 18:58
事实却是,中美第一梯队,完成了几乎所有传统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正在突破新概念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 ...
看了这个真是内牛满面啊——想当年……唉,小时候看国产飞机,满满都是槽点啊。一转眼,雷达都第一梯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