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航空工业的历史,对战斗机研制决策有一些基本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5:54:04


不少军迷对航空工业并不了解,很容易陷入到南北之争中去,下面说一下我所了解的中航工业体系。资料来源于网络和我个人的一些了解,不见得对,供大家参考。

一、航空工业简单发展历史和体制变化

1、组织沿革(来源于百度,并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几经变化。
1951年4月-1952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1952年8月-1954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4年9月-1958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
1988年4月-199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2008年11月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2008年11月至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上面历史情况能够看出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点,就是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研究所和工厂,而不是像现在由市场来决定。其实上面的内容不并全面,更早航空工业起步于军队作战要求,航空工业部分人员都是穿军装的,601所(现在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922部队,是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个人猜编号601,6代表第六研究院,01代表研究所编号。李天他们曾经是穿军装的。那么像611所、603所等基本也都是根据这个来的。而大家所说的沈飞则是112厂、成飞是132厂、西飞是172厂。1965年5月国防部下令所属五院、六院、七院等集体专业到地方,六院归航空归到三机部,三机部就是航空工业的前身。研究所脱离军队时候人员去向就分为留在研究所和到部队两种情况,研究所与军队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像李天就是1964年毕业,授中尉军衔。

2、计划经济下的厂所分离又密切联系的情况

   航空工业起源于军队需求,而军队本身就是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性质,即便是中航工业的研究机构和工厂脱离军队后,国家整个经济管理也是计划经济,建设时候也有点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并没有建立像现在的企业管理体系,研究机构和工厂分离,没有企业也就无所谓企业面对市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当然在建设时候是考虑了研究与生产的布局和配套,所以研究所和工厂还是能够对应的,譬如601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12厂(现在的沈飞)对应,611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12厂(成飞)对应,603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72厂(西飞)对应,形成一种即紧密联系又分别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利于形成面对市场的有机体的,厂的规模大、人员多,但基本没有设计能力或比较弱的设计能力,就像一个人四肢健全却没有大脑或者大脑很弱,无法面对军用和民用市场去拿出像样的产品,而研究所依靠国家拨款,有设计能力却没有生产能力,而早期中国航空工业是以仿制起家,对设计能力要求也不高,研究所的能力实际上是和薄弱的。

3、整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研制组织混乱

   上面的计划经济其实也没有好好干,1965年研究所等脱离国防部后就是十年的动荡,整个国家一团麻,航空工业本身也不例外,研制和生产都是很乱的,指标乱提,项目上马又下马,不按照科研规律办事,到八十年代末没啥产品也是必然。

4、八十年代在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情况下的大砍军费和军机项目

   八十年代整个国家秩序好了,但是发现国民经济却不行了,只好牺牲军备发展经济,很多项目被砍,工厂和研究所开始走向市场,基本上是以救命为主性质,譬如西飞曾经造铝合金饭盒,铝合金锅等。那个时候发展了JH-7(飞豹)、J-8II,立项了J-10,军队装备以J-6为主,J-7数量都不多。

5、九十年代中航工业开始发展民用车辆,承接国外飞机转包生产

   八十年代工厂造饭盒之类的毕竟是初涉市场,但是毕竟这个技术水平太低,是民间作坊可以做的事情,毕竟航空工业的工厂是造飞机的,装备转而制造民用车辆等是有基础的,所以发展了大量的与车辆有关的从发动机到整车的企业,各个飞机厂都有自己的汽车品牌,汽车产值曾经占到各个工厂产值的80%左右,飞机反而成了副业。那个时候相当一部分研究所没有任务,反而不如工厂活得有滋有味。但是事情总归不能这样下去,在1996年李登辉搞两国论、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大使馆,而更早美国攻打伊拉克都让我们发现航空工业和国外差距太大了,所以开始做大的投入来缩小差距。八十年代末和西方国家关系好的时候开始承接国外转包,在九十年代得以继续。
  在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原来属于企业范畴的东西都由部改成公司,所以航空航天部分家,航空工业成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但这个总公司那个时候可以说还是延续部管企业的态势,而且那个时候总公司也没什么钱,都是下面各个厂自己找活去干,总公司对下面的约束力是不强的。部改企业后在到1999年并没有体现出什么优势,所以就引入竞争关系,分别成立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

6、进入两千年后投入增大,但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有些无序竞争
   为了引入竞争在1999年成立的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在竞争压力之下多少还是对解决厂所分离不能形成有机体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从第一和第二集团本身的领导层面来说需要加强下面的管控力量,但是效果多好就不好说了。两千年后J-10开始装备,J-11也研制装备,民机ARJ开始进行,国家投资比以前大,中航工业自身通过发展汽车等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可以在航空方面进行一些发展,但是航空工业却陷入另外一个尴尬,就是造汽车比造飞机赚钱,造汽车的产值比航空要大很多,这与国家的期望差距太远,而且还有不少无序竞争。

7、2008年是中航航空工业的一个转折点,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合并,汽车制造被剥离

   2008年振动中国的大事是汶川大地震,这个大地震让我们的直升机、大型运输机短板直接暴露在国家领导人面前,说来这也是一种悲哀,就是国家针对航空的不重视,863计划开始中竟然没有把航空纳入进去,虽然过了若干年胡被纳入到863计划,但国家重视程度也不够,直接的体现就是发动机成为最大短板。汶川地震可以说是痛彻心腑,回头看航空工业竟然没有集中精力去干航空,这个时候重新考虑后开始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并把企业制造剥离出去,让航空工业专注与航空。
   2008年年底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合并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2009年林左鸣在汽车工业被剥离后开始对航空工业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梳理和整合必然涉及到要对人员职务的调整,而那个时候网络上传出林左鸣要搞乱J-20的研制各种说法,其实现在回头看林是有其合理之处,如果不能去整合航空工业资源,那么还是继续以前的散沙式的管理模式,中国航空工业要像洛克希德、波音那样拿出好产品也是不大可能的。林左鸣的发展思路还包括发展上市融资,因为没有钱是干不了事情的,而林的做法到目前来看算是比较见效。当然这个见效到底有多大功劳归于林还是归于国家投资和整个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恐怕只有真正到具体项目中去看才知道,个人认为两种方面因素都有。


二、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对研究所和工厂的职责判断

  从上面历史来看,中国航空工业的主体组织上研究所和工厂管理上是分离的,这就决定了无论是研究所还是工厂在面对军队需求和市场时候都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需要更上面一层管理机构或者用户来提要求,这样才有资金能够组织人员进行研究,进而去生产。另外航空工业是个涉及范围极广的需要很多行业配合的情况,分离的研究所和工厂是无法驱动这些达成的。波音、洛克希德本身是个有机的集团,研究所和工厂属于上市公司接受统一的领导和安排,集团层面是有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这个能力也应该是集团去做而不是波音或者洛克希德下面的某个研究所或者工厂去面对。当然在小的独立的产品上是可以的,因为小的独立的产品本身是自成一体,集团公司更多是资金层面支持。当我们了解这些后就可以明白为何中航工业要成立防务公司等的缘由,其实就是想打造类似洛克希德、波音这样的管理体系。

   回到网络上大家对SU-35引进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军迷将矛头指向沈飞(112厂)或者601所,或者是两个一起指,但说实话根据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研究所和工厂的地位高低和在项目方面没有什么决策权,决策权基本在军队手上,而研究所和工厂的上级管理机构在变成企业前是有日常的决策权,但未必有面向军队需求的立项决策权。航空工业经过多次改制后,现在可以在面对航空市场后自主开发一些产量推给军方。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洪都是典型的设计所和工厂一起的企业,研制强五给军队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所以在写李天的书中提到国家决定引进SU-27的生产线,在国外不提供设计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开始摸索。根据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说法,大约是1995年左右中国和俄罗斯达成协议在国内组装生产SU-27,那么国内拿到SU-27的图纸应该是在1996年左右,然后是601才有可能去根据图纸尺寸反推构建气动理论模型去吹风。根据苏霍伊研制SU-27的历史来看,苏霍伊在1979年将整个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到真正结构上合适的飞机首飞则是到1982年实现,1987年开始交付部队,不算推倒重来前的时间,大约耗费了8年时间,如果再往前去看,那么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而SU-27K的研制最早是1980年开始筹划,到1984年重新开始,1989年着舰成功,1990年开始批量生产,研制周期大约十年,按照从1984年开始算是6年。而目前国内引进SU-27后是1996年建立生产线,1998年用俄罗斯的零部件组装的J-11首飞,2000年交付部队,这个速度算不上很慢。从1998年到2002年进行零部件国产化。然后是歼-11B年换国产发动机和航电等定型,这样从1996年引进生产线到完全实现国产化耗费了10年时间,这个时间和SU-27自身的研制时间相比相差并不太大,这是属于缺少设计资料情况下利用国产材料重塑SU-27的并进行提高的过程,中间还有因为太行发动机原因造成耽搁问题。这个速度并不是很慢的速度。而J-15的大约2006-2007年立项,2009年首飞,2012年着舰成功,2014年算是进入批量生产,前后大约8年时间,比俄罗斯研制成功SU-33的10年(从头算)少2年,比俄罗斯全新开始研制的6年时间多2年,总体上耗费时间和苏霍伊时间相当。从这些角度来说,601和112厂在这方面并没有落下多长时间。另外,根据yakee的说法,在J-11B的研制过程中,对于哪些要动哪些不要动,军队是有要求的,并非是601或者112厂不想去动或者不能动。而到SU-35的引进上,发动机方面我们是个问题,矢量推力由于两个所没有协调好进行验证,就单纯研制类似SU-35这样飞机的机体等方面条件已经具备,飞行控制系统在J-15和J-11BS的数字式电传操纵上也经过了验证,除了发动机外并不存在太大障碍。而至于要不要研制这样的飞机,关键还是在重要的发动机什么时候到位上,而这个发动机到位时间晚的话就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研制,因为四代机已经首飞,研制类似飞机速度再快包括试飞在内也得6年左右,如果现在决策研制,到那个时候也得2021年了,真的必要性不强了。

   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认为按照换代要求南边应该早日拿出四代机那么就不存在引进SU-35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归罪也不合理,首先四代机研制要遵循科学规律,本身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过渡就应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余量,现代四代机复杂研制技术难度大,进度上发生一些变化都是正常现象,譬如F-22和F-35是美国这样有雄厚航空工业基础的国家尚且拖延且拖延时间不短,我们四代机研制肯定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这样的归罪与南边也是有问题的。

   对于引进SU-35本身,以前我不太关注这一块,因为毕竟这是别人的飞机,远没有自己研制的J-20和鹘鹰对我的吸引力大。论坛上反复有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我个人认为适当引进并不是天大的事情,就是引进100架左右都可以接受,因为目前看J-20的进度要形成一定的成战斗力要到2020年前后,而国内重新立项类似的飞机还需要看是否有配套的发动机,就是采购俄罗斯的发动机那么现在开始研制到正式装备部队也得2020年左右,我们自己为此研制并建立一条生产线且产量不大并不合适。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将四代机研制好,同时引进的SU-35作为对T-50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可以的,引进后对于矢量推力在作战中的作用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为解决四代机研制中碰到一些问题也可以作为参考。在当下这个阶段引进SU-35本身并不代表国内研制能力上就一定很差达不到,差距肯定有,只是给我们追赶的时间有限,而类似SU-35这样三代半毕竟只是一个过渡,那就利用外部资源过渡一下未尝不可。

三,小结

  军迷很多年龄不大,日常也接触不到中航工业,对于中航工业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的体制了解甚少,在看到某些情况时就容易把责任往自己认为的方面去推,实际上对于一个复杂体系这样简单去推是不合理的,真正对内部有一定了解有才能说清楚到底该是谁的责任。而具体到J-11从1996年和俄罗斯谈好引进生产线算并开发出几款改型来看,601和112厂在技术跨度比苏霍伊当时的技术跨度更大的情况下耗费的时间并没有比苏霍伊长很多,做的并不算太差。军迷稍微花点时间去看这些详细过程,就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在引进SU-35上,作为一种三代机尽快过渡到四代机做法未尝不可,然后让我们更快的过渡到装备四代机上也不见得是坏事。


   


不少军迷对航空工业并不了解,很容易陷入到南北之争中去,下面说一下我所了解的中航工业体系。资料来源于网络和我个人的一些了解,不见得对,供大家参考。

一、航空工业简单发展历史和体制变化

1、组织沿革(来源于百度,并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几经变化。
1951年4月-1952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1952年8月-1954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4年9月-1958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
1988年4月-199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2008年11月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2008年11月至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上面历史情况能够看出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点,就是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研究所和工厂,而不是像现在由市场来决定。其实上面的内容不并全面,更早航空工业起步于军队作战要求,航空工业部分人员都是穿军装的,601所(现在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922部队,是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个人猜编号601,6代表第六研究院,01代表研究所编号。李天他们曾经是穿军装的。那么像611所、603所等基本也都是根据这个来的。而大家所说的沈飞则是112厂、成飞是132厂、西飞是172厂。1965年5月国防部下令所属五院、六院、七院等集体专业到地方,六院归航空归到三机部,三机部就是航空工业的前身。研究所脱离军队时候人员去向就分为留在研究所和到部队两种情况,研究所与军队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像李天就是1964年毕业,授中尉军衔。

2、计划经济下的厂所分离又密切联系的情况

   航空工业起源于军队需求,而军队本身就是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性质,即便是中航工业的研究机构和工厂脱离军队后,国家整个经济管理也是计划经济,建设时候也有点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并没有建立像现在的企业管理体系,研究机构和工厂分离,没有企业也就无所谓企业面对市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当然在建设时候是考虑了研究与生产的布局和配套,所以研究所和工厂还是能够对应的,譬如601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12厂(现在的沈飞)对应,611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12厂(成飞)对应,603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172厂(西飞)对应,形成一种即紧密联系又分别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利于形成面对市场的有机体的,厂的规模大、人员多,但基本没有设计能力或比较弱的设计能力,就像一个人四肢健全却没有大脑或者大脑很弱,无法面对军用和民用市场去拿出像样的产品,而研究所依靠国家拨款,有设计能力却没有生产能力,而早期中国航空工业是以仿制起家,对设计能力要求也不高,研究所的能力实际上是和薄弱的。

3、整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研制组织混乱

   上面的计划经济其实也没有好好干,1965年研究所等脱离国防部后就是十年的动荡,整个国家一团麻,航空工业本身也不例外,研制和生产都是很乱的,指标乱提,项目上马又下马,不按照科研规律办事,到八十年代末没啥产品也是必然。

4、八十年代在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情况下的大砍军费和军机项目

   八十年代整个国家秩序好了,但是发现国民经济却不行了,只好牺牲军备发展经济,很多项目被砍,工厂和研究所开始走向市场,基本上是以救命为主性质,譬如西飞曾经造铝合金饭盒,铝合金锅等。那个时候发展了JH-7(飞豹)、J-8II,立项了J-10,军队装备以J-6为主,J-7数量都不多。

5、九十年代中航工业开始发展民用车辆,承接国外飞机转包生产

   八十年代工厂造饭盒之类的毕竟是初涉市场,但是毕竟这个技术水平太低,是民间作坊可以做的事情,毕竟航空工业的工厂是造飞机的,装备转而制造民用车辆等是有基础的,所以发展了大量的与车辆有关的从发动机到整车的企业,各个飞机厂都有自己的汽车品牌,汽车产值曾经占到各个工厂产值的80%左右,飞机反而成了副业。那个时候相当一部分研究所没有任务,反而不如工厂活得有滋有味。但是事情总归不能这样下去,在1996年李登辉搞两国论、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大使馆,而更早美国攻打伊拉克都让我们发现航空工业和国外差距太大了,所以开始做大的投入来缩小差距。八十年代末和西方国家关系好的时候开始承接国外转包,在九十年代得以继续。
  在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原来属于企业范畴的东西都由部改成公司,所以航空航天部分家,航空工业成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但这个总公司那个时候可以说还是延续部管企业的态势,而且那个时候总公司也没什么钱,都是下面各个厂自己找活去干,总公司对下面的约束力是不强的。部改企业后在到1999年并没有体现出什么优势,所以就引入竞争关系,分别成立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

6、进入两千年后投入增大,但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有些无序竞争
   为了引入竞争在1999年成立的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在竞争压力之下多少还是对解决厂所分离不能形成有机体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从第一和第二集团本身的领导层面来说需要加强下面的管控力量,但是效果多好就不好说了。两千年后J-10开始装备,J-11也研制装备,民机ARJ开始进行,国家投资比以前大,中航工业自身通过发展汽车等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可以在航空方面进行一些发展,但是航空工业却陷入另外一个尴尬,就是造汽车比造飞机赚钱,造汽车的产值比航空要大很多,这与国家的期望差距太远,而且还有不少无序竞争。

7、2008年是中航航空工业的一个转折点,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合并,汽车制造被剥离

   2008年振动中国的大事是汶川大地震,这个大地震让我们的直升机、大型运输机短板直接暴露在国家领导人面前,说来这也是一种悲哀,就是国家针对航空的不重视,863计划开始中竟然没有把航空纳入进去,虽然过了若干年胡被纳入到863计划,但国家重视程度也不够,直接的体现就是发动机成为最大短板。汶川地震可以说是痛彻心腑,回头看航空工业竟然没有集中精力去干航空,这个时候重新考虑后开始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并把企业制造剥离出去,让航空工业专注与航空。
   2008年年底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合并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2009年林左鸣在汽车工业被剥离后开始对航空工业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梳理和整合必然涉及到要对人员职务的调整,而那个时候网络上传出林左鸣要搞乱J-20的研制各种说法,其实现在回头看林是有其合理之处,如果不能去整合航空工业资源,那么还是继续以前的散沙式的管理模式,中国航空工业要像洛克希德、波音那样拿出好产品也是不大可能的。林左鸣的发展思路还包括发展上市融资,因为没有钱是干不了事情的,而林的做法到目前来看算是比较见效。当然这个见效到底有多大功劳归于林还是归于国家投资和整个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恐怕只有真正到具体项目中去看才知道,个人认为两种方面因素都有。


二、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对研究所和工厂的职责判断

  从上面历史来看,中国航空工业的主体组织上研究所和工厂管理上是分离的,这就决定了无论是研究所还是工厂在面对军队需求和市场时候都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需要更上面一层管理机构或者用户来提要求,这样才有资金能够组织人员进行研究,进而去生产。另外航空工业是个涉及范围极广的需要很多行业配合的情况,分离的研究所和工厂是无法驱动这些达成的。波音、洛克希德本身是个有机的集团,研究所和工厂属于上市公司接受统一的领导和安排,集团层面是有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这个能力也应该是集团去做而不是波音或者洛克希德下面的某个研究所或者工厂去面对。当然在小的独立的产品上是可以的,因为小的独立的产品本身是自成一体,集团公司更多是资金层面支持。当我们了解这些后就可以明白为何中航工业要成立防务公司等的缘由,其实就是想打造类似洛克希德、波音这样的管理体系。

   回到网络上大家对SU-35引进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军迷将矛头指向沈飞(112厂)或者601所,或者是两个一起指,但说实话根据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研究所和工厂的地位高低和在项目方面没有什么决策权,决策权基本在军队手上,而研究所和工厂的上级管理机构在变成企业前是有日常的决策权,但未必有面向军队需求的立项决策权。航空工业经过多次改制后,现在可以在面对航空市场后自主开发一些产量推给军方。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洪都是典型的设计所和工厂一起的企业,研制强五给军队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所以在写李天的书中提到国家决定引进SU-27的生产线,在国外不提供设计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开始摸索。根据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说法,大约是1995年左右中国和俄罗斯达成协议在国内组装生产SU-27,那么国内拿到SU-27的图纸应该是在1996年左右,然后是601才有可能去根据图纸尺寸反推构建气动理论模型去吹风。根据苏霍伊研制SU-27的历史来看,苏霍伊在1979年将整个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到真正结构上合适的飞机首飞则是到1982年实现,1987年开始交付部队,不算推倒重来前的时间,大约耗费了8年时间,如果再往前去看,那么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而SU-27K的研制最早是1980年开始筹划,到1984年重新开始,1989年着舰成功,1990年开始批量生产,研制周期大约十年,按照从1984年开始算是6年。而目前国内引进SU-27后是1996年建立生产线,1998年用俄罗斯的零部件组装的J-11首飞,2000年交付部队,这个速度算不上很慢。从1998年到2002年进行零部件国产化。然后是歼-11B年换国产发动机和航电等定型,这样从1996年引进生产线到完全实现国产化耗费了10年时间,这个时间和SU-27自身的研制时间相比相差并不太大,这是属于缺少设计资料情况下利用国产材料重塑SU-27的并进行提高的过程,中间还有因为太行发动机原因造成耽搁问题。这个速度并不是很慢的速度。而J-15的大约2006-2007年立项,2009年首飞,2012年着舰成功,2014年算是进入批量生产,前后大约8年时间,比俄罗斯研制成功SU-33的10年(从头算)少2年,比俄罗斯全新开始研制的6年时间多2年,总体上耗费时间和苏霍伊时间相当。从这些角度来说,601和112厂在这方面并没有落下多长时间。另外,根据yakee的说法,在J-11B的研制过程中,对于哪些要动哪些不要动,军队是有要求的,并非是601或者112厂不想去动或者不能动。而到SU-35的引进上,发动机方面我们是个问题,矢量推力由于两个所没有协调好进行验证,就单纯研制类似SU-35这样飞机的机体等方面条件已经具备,飞行控制系统在J-15和J-11BS的数字式电传操纵上也经过了验证,除了发动机外并不存在太大障碍。而至于要不要研制这样的飞机,关键还是在重要的发动机什么时候到位上,而这个发动机到位时间晚的话就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研制,因为四代机已经首飞,研制类似飞机速度再快包括试飞在内也得6年左右,如果现在决策研制,到那个时候也得2021年了,真的必要性不强了。

   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认为按照换代要求南边应该早日拿出四代机那么就不存在引进SU-35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归罪也不合理,首先四代机研制要遵循科学规律,本身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过渡就应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余量,现代四代机复杂研制技术难度大,进度上发生一些变化都是正常现象,譬如F-22和F-35是美国这样有雄厚航空工业基础的国家尚且拖延且拖延时间不短,我们四代机研制肯定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这样的归罪与南边也是有问题的。

   对于引进SU-35本身,以前我不太关注这一块,因为毕竟这是别人的飞机,远没有自己研制的J-20和鹘鹰对我的吸引力大。论坛上反复有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我个人认为适当引进并不是天大的事情,就是引进100架左右都可以接受,因为目前看J-20的进度要形成一定的成战斗力要到2020年前后,而国内重新立项类似的飞机还需要看是否有配套的发动机,就是采购俄罗斯的发动机那么现在开始研制到正式装备部队也得2020年左右,我们自己为此研制并建立一条生产线且产量不大并不合适。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将四代机研制好,同时引进的SU-35作为对T-50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可以的,引进后对于矢量推力在作战中的作用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为解决四代机研制中碰到一些问题也可以作为参考。在当下这个阶段引进SU-35本身并不代表国内研制能力上就一定很差达不到,差距肯定有,只是给我们追赶的时间有限,而类似SU-35这样三代半毕竟只是一个过渡,那就利用外部资源过渡一下未尝不可。

三,小结

  军迷很多年龄不大,日常也接触不到中航工业,对于中航工业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的体制了解甚少,在看到某些情况时就容易把责任往自己认为的方面去推,实际上对于一个复杂体系这样简单去推是不合理的,真正对内部有一定了解有才能说清楚到底该是谁的责任。而具体到J-11从1996年和俄罗斯谈好引进生产线算并开发出几款改型来看,601和112厂在技术跨度比苏霍伊当时的技术跨度更大的情况下耗费的时间并没有比苏霍伊长很多,做的并不算太差。军迷稍微花点时间去看这些详细过程,就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在引进SU-35上,作为一种三代机尽快过渡到四代机做法未尝不可,然后让我们更快的过渡到装备四代机上也不见得是坏事。


   
喷子们是没耐心看这些的,看估计也装作没看到,只管情绪宣泄。。视历史,现实环境和逻辑于不顾,,T兄辛苦。。
LZ改行研究海版吧
辽宁号总指挥长 发表于 2015-1-15 15:43
LZ改行研究海版吧
您这是摆明踢馆子啊,不过海版风气确实好很多。。
辽宁号总指挥长 发表于 2015-1-15 15:43
LZ改行研究海版吧
对海军不熟,真的了解不多。
各种政治混乱,是一个小农国家向工业国家前进,野蛮生长下的进化混乱。
歼六生产了整整半个世纪等问题,其实不是技术问题,是传统与现代,小农意识无法适应科技工业体系的问题。
加上各种乱七八糟意识形态的干扰,指望一帮子泥腿子一上来就干得和英国人,德国人一样好,和直接让猴子算微积分没多大区别。
洪都是典型的设计所和工厂一起的企业
==========
现在的洪都是厂所合并后的产物,他们自己的说法可以归纳为 还剩一口气的情况下缓过来的。厂所合并在当年对他们是一个悲剧
林从09年开始着手的和当年厂所合并的目的有点像,才会出现被吓住后,在网上出现疯狂黑林和黑中航的情况
taludas 发表于 2015-1-15 15:52
各种政治混乱,是一个小农国家向工业国家前进,野蛮生长下的进化混乱。
歼六生产了整整半个世纪等问题,其 ...
其实没有那一段时间的政治混乱,航空工业在那种体制下发展也会得到发展,也会再发展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进步。

不过的确早年是泥腿子上岸,对航空这种工业界的高端领域认知远远不够,而当年航空领域缺少钱学森这样具有改变整个局面的影响人物,在整个产业组织和研究安排上显得杂序无章。

历史变革很多时候不是原有的人去推动的,而是老一代人下去新一代人上来后改变的,目前挑大梁的是八十年代毕业的一拨人,而老一代的则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一拨人,新一代人新看法新做法,发展速度加快与新一代人挑大梁具有很大关系。

航空工业未来还得继续变革,而这个变革究竟应该怎么变,是从业务领域上再次分开长两个集团(飞机和发动机)还是继续当前的体系,都要看管理上有没有新的思路,能不能把几十万人有效的协调好,促进发展并保持活力,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确立竞争优势,进而发展成国际上知名的占有一定市场的航空企业。
J15大概是06年10月立项的,按官八股上的说法是正常情况下无法保证首飞节点
U2FsdGVk 发表于 2015-1-15 16:04
洪都是典型的设计所和工厂一起的企业
==========
现在的洪都是厂所合并后的产物,他们自己的说法可以归纳 ...
洪都的厂所关系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密切。

目前的整合我觉得应该跳过厂所整合这个层面来看了,如果能够把集团的管控力量做实,那么研究所当做类似波音或者洛马的研究部门,而工厂被当做纯粹的生产基地,然后在项目管控上采取集团内部协调,这样站在航空工业集团的高度来说也未尝不可。

不过说实话这样做也有问题,主要是现在是个复杂企业集合体,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民用产品军用产品等都混在在一块,能不能这样做是个问题。另外如果大家都努力而且市场好的话,那么都好说,而一旦产品在市场上碰到困难或者研发上有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形成良性循环也是个问题。

中航工业真的需要管理大师,而且也要给管理大师一定的授权,要把中航工业这个遍布全国且构成复杂的大集团管理好,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
U2FsdGVk 发表于 2015-1-15 16:08
J15大概是06年10月立项的,按官八股上的说法是正常情况下无法保证首飞节点
J-15是09年首飞,按照06年立项到09年首飞,速度不算慢了。
在为什么立项中三代半空优不立项重三代半空优我在歼-11B/BS已难堪重任的楼里回过2贴

第一版本

因为从J8/J9之争起,到J16之前,空军没有立项航空部门的战机
另外舰载机和空军没关系
空军在08年时定的路子是J20+J10B+J16
至于什么买Su35、什么J11D这都换司令了  

对601完成重型三代半根本不抱希望
=============
现在11系的升级全是走的J16的方案,明显空军没立三代半重型空优机和上述说法没有关系

注:直到现在Su35也还没签


第二版本

如果从官八股来看

在11B用电子战虐27/11之前,11B被27虐,其原因就是11B没有用电子战,明显27/11也都没用电子战
从J10对27到J10对11的各种官八股看,J10在中距能虐27/11
到11B翻身之后的官八股又变了,变成连27/11在中距能干扰J10,并在近距打败J10,或是在和J10的狗斗中被地空导弹干掉

这些基本可以说明,在11B翻身前空军没想过27/11能用电子战,也就是在空军眼中J10的战斗力要比11系要强

自然空军就没有立项重型三代半的空优机了,至于后来的变化,11B翻身了,一转眼到处电子战,空军才恍然发现,这么多年了,原来自己不会用重型机



11B第一次输好像都没用过电子战吧

至于10的官八股里27在中距被虐,放水到近距才翻身,但在后来的报道里10号被电子干扰的很厉害,中距无法占优


这几乎是他们所有对手共同的尴尬
像我们研究得这么深、走得这么远的却不多
=================
这不就说明了有关电子战的事了

从27进中国到11B在06年开始服役,到2011年冬也就这样的水平,这不就说明了空军的作战思维相当的老旧

所以按第二版本的说法,空军立项了三代半中型空优机,没有立项三代半重型空优机不也很正常的逻辑

注:吐个槽
到了2011年冬空军还是这水平,那八股里某某的先进的未来空战的思维是个怎么回事?真有这东西吗
还有空军的这个打法不会是84年的段子吧,练精飞行动作、用好导弹性能
或者蒋佳冀是成都军区的,而某所一开始是成都军区管理,蒋的打法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未来空战新思维吧

补:
下面一段是11年Pk的官八股
-----------------------
“电磁!”蒋佳冀的回答斩钉截铁,“他们没想到,我们一出手就是电磁干扰、欺骗、压制!”
  “搜索,看不到;看到、锁不定;锁定、打不出;打出、打不中……”这几乎是他们所有对手共同的尴尬。电磁干扰的魅影,让对手处处被动。
  “复杂电磁环境因素喊了多年,像我们研究得这么深、走得这么远的却不多。”蒋佳冀欣慰之余有惋惜,“当时,对手的眼睛还只是盯在练精飞行动作、用好导弹性能上,其实,他们的电子设备比我们先进得多……”
-----------------------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13
J-15是09年首飞,按照06年立项到09年首飞,速度不算慢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15项目有关立项的解密

这里的情况很奇怪
601在有T10K的情况也不能保证09年首飞,后来还用上了3D打印,这说明光工艺上就是大难题
而04年海军提出的是10、11B上舰选型,海军难道会认为10上舰能保证09年首飞?

这是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完成的

注:
歼-10B在08年12月首飞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13
J-15是09年首飞,按照06年立项到09年首飞,速度不算慢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15项目有关立项的解密

这里的情况很奇怪
601在有T10K的情况也不能保证09年首飞,后来还用上了3D打印,这说明光工艺上就是大难题
而04年海军提出的是10、11B上舰选型,海军难道会认为10上舰能保证09年首飞?

这是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完成的

注:
歼-10B在08年12月首飞
楼主的贴精品居多,赞一个,这篇帖子不错,给楼主一个建议,啥时候YY一个骨头鹰放大版的歼轰机啊,我是懒得画了,呵呵呵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12
洪都的厂所关系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密切。

目前的整合我觉得应该跳过厂所整合这个层面来看了,如果能够把 ...


洪都是当年厂所合并后的负面典范 (证明合并是失败的,这个其实是历史原因)
09年开始的不同于当年的厂所合并

洪都的厂所关系好是因为厂所合并后变成一家了,不分厂所了,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的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12
洪都的厂所关系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密切。

目前的整合我觉得应该跳过厂所整合这个层面来看了,如果能够把 ...


洪都是当年厂所合并后的负面典范 (证明合并是失败的,这个其实是历史原因)
09年开始的不同于当年的厂所合并

洪都的厂所关系好是因为厂所合并后变成一家了,不分厂所了,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的
U2FsdGVk 发表于 2015-1-15 16:15
在为什么立项中三代半空优不立项重三代半空优我在歼-11B/BS已难堪重任的楼里回过2贴

第一版本
其实你说的这些现象也不意外,我给别人做咨询,经常会发现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些明显不合理但仍然延续的东西,这里面涉及到人的惯性和惰性,因为改变总是比较难的,改变后的结果时好时坏也不好判断,很多时候一些人就局限在一个思路上无法突破。


如何用好手上武器是需要创新,而所谓创新就是要与以往不同,那么就要允许一些奇思妙想,在这些奇思妙想中去试对试错,然后找到好的路子,最后转化为战斗力。目前国内虽然也有了蓝军部队,但感觉还是开创性不够,如果报道上说的是哪些问题,那么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突破。

希望国内多借鉴美国的空海军战术研究部门的做法,出一些类似伯依德这样的战术思想大师,推进作战技能的进步,引导后续的战斗机研制。
U2FsdGVk 发表于 2015-1-15 16:20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15项目有关立项的解密

这里的情况很奇怪
军机研制应该有一定的论证,但是技术问题肯定会碰到一定的不可预计性,毕竟舰载机对于601和611都是头一遭。所以计划是计划,变化是变化。

J-10B在08年首飞后到2014年开始大规模服役,那么应该在2013年前就定型了,中间时间感觉有点长的原因应该是飞机在等设备的原因,飞机机体本身的原因应该不大。所以国内军机研制真的不是就研究所和主机厂的事情,一定是双方的事情。

至于国内没有立项重型三代半,我估计是不是对J-20的进度比较乐观,认为可以很快过渡到四代机去就没有立项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

我觉得今天发展到现在的确国内没有必要搞重型三代半了,估计鹘鹰的出现也使得J-10C的后续研制和装备数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后面怎么变化就看军队的决策了。今年是十二五的末年,是编制十三五规划年,今年下半年就能看到对于未来军机研制的基本设定,只是到那个时候看能传出多少消息来。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28
其实你说的这些现象也不意外,我给别人做咨询,经常会发现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些明显不合理但仍然延 ...
http://www.mod.gov.cn/photo/2014-12/04/content_4555536.htm
出席全军装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2/05/content_550546.htm?div=-1
引导官兵大胆操作和使用装备


 据新华社电 全军装备工作会议12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
http://www.mod.gov.cn/photo/2014-12/04/content_4555536.htm
出席全军装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是的,打仗是搏命,平时不去放开了琢磨如何打击敌人,到战时别人来用他们琢磨好的方法来打我们,还想打胜仗就难了。

我认为习是真正懂军事的人,也能看到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些讲话说得非常好,希望真的贯彻下去,提高战斗力。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37
军机研制应该有一定的论证,但是技术问题肯定会碰到一定的不可预计性,毕竟舰载机对于601和611都是头一遭 ...
我的意思是海军给的节点有问题,15在有T10K的情况下,仅在工艺问题上也差点趴了,要是10上舰,结果会还不如15
而海军订出这样的节点,只能说海军基本上对舰载机处于没谱的状态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42
是的,打仗是搏命,平时不去放开了琢磨如何打击敌人,到战时别人来用他们琢磨好的方法来打我们,还想打胜 ...


就象我前面说的 第二版本 ,以及海军给的J15节点问题,这只能说明海空军在装备研制和装备使用上都有一种在混的感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行政、装备研发、装备使用脱节。要不总书记也不会专门对此种情况进行讲话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42
是的,打仗是搏命,平时不去放开了琢磨如何打击敌人,到战时别人来用他们琢磨好的方法来打我们,还想打胜 ...


就象我前面说的 第二版本 ,以及海军给的J15节点问题,这只能说明海空军在装备研制和装备使用上都有一种在混的感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行政、装备研发、装备使用脱节。要不总书记也不会专门对此种情况进行讲话
就象我前面说的 第二版本 ,以及海军给的J15节点问题,这只能说明海空军在装备研制和装备使用上都有一 ...
我倒觉得也不尽然,问题一定会有,但也不是说现在就一无是处,只是做这些工作真的要下一些功夫,军队本身的变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方面我认为美军的机构调整大胆和没有顾虑,基本是根据战争技术发展和作战模式变化说调整论证好就调整,而国内七大军区的延革和军种之间没有形成体系化作战与美军相比差距很大,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的武器差距让人感到担心,这就好比踢足球别人踢的是整体足球,我们是单打独斗,而且单打独斗在技术上还有差距,那么总体上就没法打赢了。

所以一味的白裤衩不好,但没有认识到差距盲目的红裤衩也不行,需要在多个层面去努力,而不是看到一点进步就以为会如何如何。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54
我倒觉得也不尽然,问题一定会有,但也不是说现在就一无是处,只是做这些工作真的要下一些功夫,军队本身 ...

前面都是来自官八股的马后炮,按官八股,2012年是个节点,从2012年起突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似乎从一潭死水逐渐开始沸腾


没引用,删除。

没引用,删除。
前面都是来自官八股的马后炮,按官八股,2012年是个节点,从2012年起突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似乎从一 ...
还不够,与美军到处打仗和全球训练还是有差距。多和日本美国在东海玩猫捉老鼠游戏也不错,至少这样玩会对对手有一定了解,不至于一打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打,了解对手越多打仗就越好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
洪都是特例的鸡蛋一体化单位,别人像变成那样也做不来,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厂所紧密结合,所以才不会出现成都那边90年代第一次厂所结合时差点打起来的情况。
U2FsdGVk 发表于 2015-1-15 16:46
就象我前面说的 第二版本 ,以及海军给的J15节点问题,这只能说明海空军在装备研制和装备使用上都有一 ...
这意思是不是说,高层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忽然想起来就要什么装备,就赶着研制。
于是应有很多事急从权的事情。

可能这是事实,就是缺乏对长期战略的研究。
再一个,可能是整个中国都处在战略转型期,很多东西不确定。
就连是否要搞航母这一个判断,都经过几十年的起落。
洪都是特例的鸡蛋一体化单位,别人像变成那样也做不来,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厂所紧密结合,所以才不会出现成 ...
在九十年代其他地方说厂所合并,最后基本都不了了之。
机构整合真的很难办,所以回头看林还是有功劳的。
纵观新中国航空工业史,国家意志和重视程度是足够的,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时期投入的资源也不可谓不大,只不过没掌握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人为因素干扰过多,走过很多弯路,基础工业的差距也是到现在才有改善,能发展现在水平已经很满足了,军迷们再也不用十年如一日对着机头进气的先进战机审美疲劳了..


技术发展太快了,过多的用历史过程当作理由其实并不是最恰当

YmzgB 发表于 2015-1-15 18:24
技术发展太快了,过多的用历史过程当作理由其实并不是最恰当
这里谈历史是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今天国内没有研制类似的SU-35,尤其是管理体制方面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情况。所有的干活都是决策要干了才去干,技术能力会影响决策,但还是首先做出决策然后才能说技术够不够。

决策上没有让你干,也没钱支持你干,那如何干?决策上让你干你没干好,那就是你的技术达不到。现在看目前的产品,就机体来说J-16的机体改成单座,然后再配上合适的发动机,解决好矢量推力在内的飞火控一体化设计问题,那么就有可能能拿出类似SU-35这样的飞机。但是这些东西是需要时间的,SU-35本身的研究也精力了好几年,国内现在开始研制也得那么长时间才合适,到那个时候研制出来也有点偏晚了。

那么到底是决策方面问题还是技术实现问题造成今天没有类似这样的飞机出来,我个人认为两方面都有,其中技术方面就机体来说应该不是太大问题,问题出在是否有合适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上以及合适的航电设备上,如果这些都没有,就造了一个机体加强的机身,那么作战能力仍然上不去,反而由于加强机身后带来重量增加性能的降低,得不偿失。而技术方面存在短板让决策层面没有去决定要这些东西也属于正常,条件不具备非要上,那么进度就会落后,进度落后后研制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TSQ 发表于 2015-1-15 18:54
这里谈历史是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今天国内没有研制类似的SU-35,尤其是管理体制方面可能会 ...

原来如此,那你就是南辕北辙了
——————决策是空军作出的,而不是中航系统

从现在论坛上消息可以看出,重型三代半空优的决策并未作出
另一方面,如果作出了这一决策,会什么样呢?
——————如你所知,由于没有增推、矢量发动机
就算重型三代半空优立项,也不会是苏35的方案
事实上,个人认为会是削边隐改三代半


TSQ 发表于 2015-1-15 16:12
洪都的厂所关系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密切。

目前的整合我觉得应该跳过厂所整合这个层面来看了,如果能够把 ...
其实中航集团应该是一个多余的机构,各厂和附近的所应该合并,成立数个航空制造公司,相互之间要有竞争,而不要像现在一样实际上形成了垄断,内部的竞争是可笑的。
HH-9AA 发表于 2015-1-15 18:02
纵观新中国航空工业史,国家意志和重视程度是足够的,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时期投入的资源也不可谓不大,只不过 ...
关键还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太多,以前即使有难得的机会出去考察什么的,出去的都是领导,我常说的就是看得懂的看不到,看得到的看不懂,结果考察回来还要出成果。。。。。。。。
不错不错。当年如果完成了200架SK组装。一切都会不一样
这里谈历史是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今天国内没有研制类似的SU-35,尤其是管理体制方面可能会 ...
31F没有引进。让大家大受其害喔
YmzgB 发表于 2015-1-15 20:4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你说的削边隐改三代半东西,如果歼20不存在那是有可能,但是以目前情况国家和军队绝对不会搞这种项目,最多是在歼11和歼10的小幅度改进上立项。
其实中航集团应该是一个多余的机构,各厂和附近的所应该合并,成立数个航空制造公司,相互之间要有竞争, ...
就美国、欧洲目前的战斗机和民用机来看,不是大的集团公司是干不了新飞机设计的。国内研究所和工厂实力都远比不上美国和欧洲,分开很多小企业很难能活得好。


“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认为按照换代要求南边应该早日拿出四代机那么就不存在引进SU-35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归罪也不合理,首先四代机研制要遵循科学规律,本身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过渡就应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余量,现代四代机复杂研制技术难度大,进度上发生一些变化都是正常现象,譬如F-22和F-35是美国这样有雄厚航空工业基础的国家尚且拖延且拖延时间不短,我们四代机研制肯定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这样的归罪与南边也是有问题的。”

又来双重标准了。能不能先严格要求约束一下自己? 这段看似站在公正立场上的话言下之意还是J20”拖延且拖延时间不短“了、出”各种问题“了。请问你有依据吗?哪里的可信来源这样说的?还是你听信什么传言、亦或自己造出来的说法?根据传言就说某设计所如何如何,这不是你自己要求军迷网友避免的做法吗?你要论证进口苏35和J20无关,你也不用这么说啊,谁都知道全新一代战机就算研制顺利也得经历漫长的试飞鉴定、试训试装、空军小批装备的过程,生产方面也有建立全新厂房和生产线的过程。需要用这种道听途说的”拖延“、”出问题“传闻来论证吗? 这种说法造成的实际观感效果你是真不知道?

另外,你既然提倡要避免搞地域攻击、”南北之争“,那你还这么频繁的使用”南边“、”北边“这种地域区分性很强的说法干什么?一开口就是什么”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这种区分性的称谓只会强化南北之争的意识习惯。611、成都就能代表南边?601,沈阳,就能代表北边?这种说法本身就很片面,还只会强化南北之别的思维倾向性,号称要消弭南北之争的人,自己怎么不首先避免使用南边北边这种区分性称谓?

“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认为按照换代要求南边应该早日拿出四代机那么就不存在引进SU-35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归罪也不合理,首先四代机研制要遵循科学规律,本身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过渡就应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余量,现代四代机复杂研制技术难度大,进度上发生一些变化都是正常现象,譬如F-22和F-35是美国这样有雄厚航空工业基础的国家尚且拖延且拖延时间不短,我们四代机研制肯定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这样的归罪与南边也是有问题的。”

又来双重标准了。能不能先严格要求约束一下自己? 这段看似站在公正立场上的话言下之意还是J20”拖延且拖延时间不短“了、出”各种问题“了。请问你有依据吗?哪里的可信来源这样说的?还是你听信什么传言、亦或自己造出来的说法?根据传言就说某设计所如何如何,这不是你自己要求军迷网友避免的做法吗?你要论证进口苏35和J20无关,你也不用这么说啊,谁都知道全新一代战机就算研制顺利也得经历漫长的试飞鉴定、试训试装、空军小批装备的过程,生产方面也有建立全新厂房和生产线的过程。需要用这种道听途说的”拖延“、”出问题“传闻来论证吗? 这种说法造成的实际观感效果你是真不知道?

另外,你既然提倡要避免搞地域攻击、”南北之争“,那你还这么频繁的使用”南边“、”北边“这种地域区分性很强的说法干什么?一开口就是什么”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这种区分性的称谓只会强化南北之争的意识习惯。611、成都就能代表南边?601,沈阳,就能代表北边?这种说法本身就很片面,还只会强化南北之别的思维倾向性,号称要消弭南北之争的人,自己怎么不首先避免使用南边北边这种区分性称谓?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5-1-15 23:08
“还有部分军迷把引进SU-35归罪到南边,认为按照换代要求南边应该早日拿出四代机那么就不存在引进SU-35的事 ...
哈哈,果不其然你又在说这个。

好了,我已经没有兴趣看你写的东西了。

随你怎么说,我已经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