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每年上千亿元 谁来监督投入效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1:41:05
科研经费每年上千亿元 谁来监督投入效果
楠木和两位国立研究所的副所长聊天,无意中说出了一句话:“你敢写吗?今后的科研经费投入,应该是先做工作,然后公开评判,择优投入。”

这是有感而发。我国科研经费目前每年已达上千亿元,虽然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甚
至无法和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但数目已然非常可观,历年累计下来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全都发挥了作用,一直有人表示质疑。

一位院士深有感触地说:“最近我正在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一件事情对我震动很大,那就是好几位经济学家预计到2020年我们还会主要靠引进。”“科技界可能认为自己做了不少事情,但几个主流经济学家都这样认为,那就确需反思了。我们杂交水稻很厉害,中国人找石油也很厉害,但一回首信息产业领域就汗颜,微机自主的东西很少,Linux也是刚开始,手机上虽然有标准但困难也很大。”

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多是先投入经费,然后再进行评估。鉴定会开了不少,有的说是国内领先,有的说是国际先进,而产生的作用,就很少有人监督了。

目前的科研投入机制尽管采取了公开招标等措施,但是改革仍然没有完全到位。社科部门关于“863计划”成果转化的结论无疑是令人悲观的,而有消息表明其转化率也就在一两成之间。国家的投入仿佛变成了风险投资,10个成功一两个就行了,但两者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别。

科研经费和其他公共财政投资一样,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笔钱究竟该怎么花,除了让专家、部门决定外,能否让其他社会层面的人士参加,至少在知情、监督上起上一些作用呢?

业内人士多次表示,即使是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也必须是政治家挂帅,因为专家大都有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真正到决定大方向的时候很难把握全局。“如果都按专家的意见,当年‘两弹一星’都上不了!大决策应是政治家决策,专家决策只是一种参考。”

谁来为科研成果“买单”?走了几十年,“买单者”仍然是每一个纳税人,仍然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这笔单怎么买下去,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但愿正在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不再是简单的分“蛋糕”,而会给我们带来机制和体制上的转变,因为只有这种转变,才能真正使国家投入的每一块钱,都能发挥出效益来。

正如一位“863”专家所说:国家科研计划的希望绝对在市场机制上。企业做亏了就要破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不要说低一个等级,就是低10%,也不行,所以企业会拼命做。拿到一点钱,会非常珍惜。用纳税人的钱必须做这样的事情,钱花下去对百姓有好处。要么形成有效的产品,要么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是“学术成就”,就要能说出比别人“高”在哪里。“国内第一”有什么用?

最近有一个项目,计划投资3亿,获得3亿回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还不如存在银行里生利息呢。

既是企业董事长又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院士的话令人深思:现在一些专家院士都在强烈呼吁国家要增加科研投入。这只是一个方面,投入肯定应该增加,但是光增加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投入了以后怎么让它变成效益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为用好科研投入这笔巨资,于是有人献计献策:科研做完后进行评估,然后择优投入,这就改变了目前先选择单位然后投入,至于后果如何却很难评判的程序。也有人建议,应该在程序上完善国家科研计划的投入方法,就像院士公选一样,将入选科研计划的项目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处理结果也需公示;从申请到监督,科研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机制创新。

公共财政就应纳入公共监督之下。科研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例外。这样,我国的科研投入才可能更加公平、高效。科研经费每年上千亿元 谁来监督投入效果
楠木和两位国立研究所的副所长聊天,无意中说出了一句话:“你敢写吗?今后的科研经费投入,应该是先做工作,然后公开评判,择优投入。”

这是有感而发。我国科研经费目前每年已达上千亿元,虽然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甚
至无法和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但数目已然非常可观,历年累计下来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全都发挥了作用,一直有人表示质疑。

一位院士深有感触地说:“最近我正在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一件事情对我震动很大,那就是好几位经济学家预计到2020年我们还会主要靠引进。”“科技界可能认为自己做了不少事情,但几个主流经济学家都这样认为,那就确需反思了。我们杂交水稻很厉害,中国人找石油也很厉害,但一回首信息产业领域就汗颜,微机自主的东西很少,Linux也是刚开始,手机上虽然有标准但困难也很大。”

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多是先投入经费,然后再进行评估。鉴定会开了不少,有的说是国内领先,有的说是国际先进,而产生的作用,就很少有人监督了。

目前的科研投入机制尽管采取了公开招标等措施,但是改革仍然没有完全到位。社科部门关于“863计划”成果转化的结论无疑是令人悲观的,而有消息表明其转化率也就在一两成之间。国家的投入仿佛变成了风险投资,10个成功一两个就行了,但两者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别。

科研经费和其他公共财政投资一样,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笔钱究竟该怎么花,除了让专家、部门决定外,能否让其他社会层面的人士参加,至少在知情、监督上起上一些作用呢?

业内人士多次表示,即使是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也必须是政治家挂帅,因为专家大都有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真正到决定大方向的时候很难把握全局。“如果都按专家的意见,当年‘两弹一星’都上不了!大决策应是政治家决策,专家决策只是一种参考。”

谁来为科研成果“买单”?走了几十年,“买单者”仍然是每一个纳税人,仍然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这笔单怎么买下去,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但愿正在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不再是简单的分“蛋糕”,而会给我们带来机制和体制上的转变,因为只有这种转变,才能真正使国家投入的每一块钱,都能发挥出效益来。

正如一位“863”专家所说:国家科研计划的希望绝对在市场机制上。企业做亏了就要破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不要说低一个等级,就是低10%,也不行,所以企业会拼命做。拿到一点钱,会非常珍惜。用纳税人的钱必须做这样的事情,钱花下去对百姓有好处。要么形成有效的产品,要么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是“学术成就”,就要能说出比别人“高”在哪里。“国内第一”有什么用?

最近有一个项目,计划投资3亿,获得3亿回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还不如存在银行里生利息呢。

既是企业董事长又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院士的话令人深思:现在一些专家院士都在强烈呼吁国家要增加科研投入。这只是一个方面,投入肯定应该增加,但是光增加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投入了以后怎么让它变成效益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为用好科研投入这笔巨资,于是有人献计献策:科研做完后进行评估,然后择优投入,这就改变了目前先选择单位然后投入,至于后果如何却很难评判的程序。也有人建议,应该在程序上完善国家科研计划的投入方法,就像院士公选一样,将入选科研计划的项目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处理结果也需公示;从申请到监督,科研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机制创新。

公共财政就应纳入公共监督之下。科研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例外。这样,我国的科研投入才可能更加公平、高效。
很多基础科学研究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成果的。科研不是生产,有投入必有产出。对于看不见产出的基础科学还要加大投入。
管是要管好,但这个法子,更烂.
只要不是把钱干别的用就很不错了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太低了,申请过程又不透明,所谓成果就是几篇文章,经费的多少与文章发表档次挂钩,造一颗原子弹都不如发一片PRL!
科研经费是大家争相抢的“肥肉”,这个咱可有切身体会。就在发这个贴时,我就正在整一个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申报材料。以前就搞过多次了,反正都是大家一起来分钱。
目前这种官僚体质下的“科研”,大多是上面出项目或者自己申报项目,做点实验,查查资料,最后拼凑一篇连自己都知道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就是本项目科研经费的合法报销单据了,对社会根本没有用处。
在俺们学校,科研经费已经成了拥有者的现金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国的科研,实话实说,就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做些皮毛功夫,典型的练拳不练功。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能沉下心来搞基础科研了,所以越落后的地方就越没人问津。
材料(一老人给我们上课时谈到落后与差距,竟泣不成声,后被学校批评)
精密加工(车床,军工现在清一色都用的是进口货+50年代的旧东东)
高精度分析(国产只能拿来作教学演示,而且无法引进,特别是化学方面的分析仪器很多都是日货,要是抵制的话,那就……)
能源动力(地球人都知道)
精细化工(同样是PG的产品,你会发现在国外买的质量明显比国内的高很多,原因就国内的原料已经本土化了。纯度差一个数量级是正常的,差两个数量级就说明操作人员水平太差,差到三个数量级,那就是没有引进国外设备的结果)
只要那些学术腐败分子还在,就不用想了!
各行各业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