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的主要科研领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50:43
1、计算流体力学与应用
主要开展飞行器气动布局及分析、非流动及动态特性研究、高精度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面向多体分离和物体变形引起流固耦合非定常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和气动弹性等问题研究。

2、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主要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高超声速气动力(热)预示方法、吸气式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再入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非平衡流动模拟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3、实验空气动力学与应用
研究低跨超/高超声速空气动力气实验模拟技术与设备,包括超声速风洞和高超声速风洞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飞行器的气动力/气动热实验技术、飞行器流场结构先进的接触精细测试技术及其在工业军事上的应用。

4、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
本方向主要开展材料本构理论、断裂与损伤力学理论和界面力学理论,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与贮存寿命预估,线弹性、粘弹性、塑性材料和复合材料结构的动、静态响应与稳定性分析、优化与试验,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5、束能与电磁推进
主要研究吸气式脉冲激光爆震推力器数值模拟、太阳光热推力器高温陶瓷加热室制备、激光与放电烧蚀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等。

6、推进系统动态学与状态监控
主要研究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监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瞬变过程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卫星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自主管理等。

7、火箭发动机燃烧与流动
主要研究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冲压流动与燃烧机理、合成射流与推力矢量控制、凝胶推进剂雾化与燃烧技术等。

8、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导弹、运载等飞行器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多学科协同设计、精度分析与评估、航天器回收与航空救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飞行器总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总体一体化设计、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0、高超声速推进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动机地面试验与飞行试验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超声速燃烧与流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11、燃气引射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航空航天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12、发动机燃烧、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

本方向主要开展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超声速燃烧流动机理、燃烧过程光学诊断技术、燃烧流动过程建模等研究。

13、 航天系统分析与仿真

属于力学、飞行器设计、仿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交叉方向。以载人航天和军事航天为背景,构建不同规模和功能的仿真系统,对飞船、导弹、火箭、卫星等飞行器及其相关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综合模拟,开展仿真试验,用于飞行器总体方案的概念论证、辅助设计、性能评估和仿真演示验证。研究分支包括:航天系统分析与仿真平台技术,航天任务规划与运营技术,载人航天总体分析与设计,载人航天仿真系统开发与应用,载人航天空间组装与操作技术等。

14、空天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

研究基于光测图像,进行各类目标结构变形参数和运动参数的高精度测量,进行飞行器视觉导航,以及进行光测力学干涉条纹图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航空航天试验测控,航空航天器交会、着陆等的视觉导航引导,飞行器图像末制导,空天目标监测等提供支撑。

15、卫星导航技术及其应用

重点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与性能分析、监测站数据处理与分析、主控站数据处理与分析、用户定位与导航方法及其精度分析、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评估、自主导航技术、卫星导航系统仿真平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为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16、 空间安全与在轨服务应用技术

面向在轨服务,重点研究空间机器人任务规划技术、空间电磁对接技术和空间绳网系统设计与动力学,研究内容包括空间机器人功能行为建模、近距离接近路径规划与控制、机械臂动力学与操作规划,电磁对接非线性控制技术、电磁对接地面验证技术,空间绳网刚柔耦合动力学;柔性绳网与刚体的接触和碰撞动力学等。

17、空天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技术

主要担负理论力学、空天飞行力学、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试验精度分析、航天任务分析等相关研究方向教学与科研任务。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在飞行器试验与鉴定技术、临近空间飞行器任务规划、制导与控制、深空探测任务分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18、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主要研究飞行器在复杂的内部系统(控制、发动机、结构等)与复杂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及伴随发生的现象,飞行器控制的理论、方法及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技术。研究对象包括各类运载火箭和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等。

19、卫星总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各类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优化工作,以提高飞行器总体性能为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2)微小卫星技术(3)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4)卫星应用技术(5)空间任务管理与支持技术。本方向对优化航天工程实施,推动空间新概念、新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20、卫星控制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提高空间系统和航天器平台控制性能为目标,重点研究空间系统、平台和部件的设计、控制与仿真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微型航天器系统与应用(2)飞行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3)新型磁悬浮飞轮技术与应用(4)大挠性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研究成果可支撑未来空间系统和平台的研制,达到提高空间系统控制精度和应用水平的目标,其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相似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如大负载低摩擦轴承研制。

21、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

以新概念临近空间飞行器与微型无人飞行器总体设计与工程研究为特色,研究新概念飞行器总体设计、多学科设计优化、新型布局与气动特性、导航与控制、系统集成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2)微型涵道风扇飞行器(3)长航时无人飞行器(4)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主要服务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气象与灾害监测、大范围区域持久通信应用、城市街区应急信息应用等。

22、数学基础理论研究

数学与系统科学共同构成了自然科学、工程控制科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确立了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结构理论、编码密码理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等三个方面。通过多年研究,回答了环结构有关重要问题,提出了Feng-Lam开问题,找到了直接支撑高精度惯导和天气灾害超长期预报技术的新的积分方法;构造了安全的密码组件函数,给出了最好的典型分组密码分析、攻击方法,研制了数字签章系统和数据加密算法;在微分动力系统研究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定理或研究理论。

23、图像超分辨技术

针对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图像超分辨模型、方法和算法,并形成了相关的工程化软件。

24、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

发展了精确计算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细致谱项(能级)模型,是国内首创,达到了当前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考虑了自电离共振展宽对辐射不透明度的影响。我们研制的平均原子模型可以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任意元素及其混合物进行快速、有效的计算。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采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方法解决了细致模型海量原子参数计算的问题。

25、THz技术及应用

THz作为“曾经被遗漏”的重要信息波段,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战略频谱资源,已成为战略性的前沿研究领域。通过THz电磁辐射机理和探测机理研究,发展并研制小型化、可移动的THz辐射源,研究有机大分子、生物等THz波段谱学特征,研究实用化探测技术,可发展THz战场快速生化检测,THz超导探测、通信、制导、雷达等技术。在军事、公共安全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26、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是以量子物理为基础,溶入经典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主要军事强国都积极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并努力把它变成军事斗争的新装备。通过研究,可实现200公里以上的绝对的保密通信,甚至通过卫星实现全球保密通信;实现经典巨型机无法比拟的高速度、大容量和并行处理能力强的量子计算机;实现特殊成像和高精度测量。

27、光计算

光计算就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特性,以及二维傅立叶运算能力,基于一定的光学结构,实现光束所承载的二维信息的相关运算。具有高速度、大容量和并行处理的特点,有望克服电子计算机遇到的性能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突发海量数据的快速计算,尤其在处理二维矩阵数据、团簇数据、图像信息等大型数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具有很好的军事应用前景。目前,我校已有较好的基础。分析制备了二维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对光学相关器及其改进光学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基于光学相关器的并行光计算系统初步模型,国内首次实现基于光学相关器的矩阵并行逻辑运算及不变性识别的多功能并行光计算光学系统;对光互连网络模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几种光互连网络模型的关键光学衍射元件、拓扑结构和光学实现的技术和方法。

28、纳米计算

纳米计算是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纳米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研制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的新一代功能器件。

单电子晶体管和交叉杆纳米存储单元具有纳米范围的器件尺寸和超低功耗等优点,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两种纳米电子器件。单电子晶体管能够在纳米尺度下实现逻辑操作,交叉杆纳米存储单元可提供超高密度纳米存储功能。

29、非微扰量子场论

完善强子结构和寿命的非微扰量子场论理论模型和方法,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在重介子质量、激发态能级宽度和寿命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保持在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地位。研究在超高能量密度条件下,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和时空结构的新理论。研究反物质原子的产生、存储和搬运的物理原理、研究反物质武器的物理原理。

30、基于先验信息的建模技术

先验信息的开采与建模,不仅仅是指问题的物理背景,更多的是指利用数学手段从数据中挖掘新的先验,如图像处理中,利用超完备稀疏表示的方法挖掘图像数据的“稀疏”先验,利用统计建模的方法挖掘降质、误差的统计分布等等。因此,必须从函数逼近论、信息论和统计理论的三个角度研究先验信息的建模问题,形成更系统、适用的先验信息建模技术。

31、数据处理中的非线性算法

由于在数据建模过程中,得到的模型往往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特征,而实际问题又对算法的精度和速度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结合特定的处理问题,研究高效、高精度的非线性算法是各种应用问题的共同基础。

非线性算法的研究需要从非线性模型的曲率分析着手,研究高效的模型分解与迭代算法,分析算法的收敛性、收敛速度、收敛范围,以及算法的复杂性等等。

32、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

主要开展地面移动机器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任务规划与控制、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以及仿生机器人技术等研究。

33、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

主要开展先进制导技术、惯性技术和自主导航定位技术等研究。

34、精密工程与微机电领域

主要开展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精度检测技术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等研究。

35、监控诊断与可靠性领域

主要开展机器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测试性设计与评估、可靠性试验与理论技术、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等方面研究。

36、仿真技术领域

主要开展仿真基础理论与方法、仿真支撑技术和仿真应用技术等方面研究

37、空间测控仪器工程领域

主要开展无线电测量、光学测量和数字化测试等技术等研究。

38、磁悬浮控制技术领域

主要开展磁悬浮列车悬浮、直线牵引和运行的控制,以及磁悬浮系统设计与集成等研究

39、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方向

主要内容包括:

(1)地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包括:开放地理数据互操作技术,空间数据模型及空间数据体系结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GPS(全球定位系统)与GIS的结合,基于矢量地图的最短路径分析技术 。

(2)数据库系统与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库系统及空间查询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GIS数据维护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支持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包括:GIS与Web集成技术(WebGIS),数据库技术与Web服务集成技术,XML技术及其应用,空间信息栅格(SIG)。

40、目标识别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雷达目标探测与自动识别,包括:目标电磁特征测量与分析,目标极化特性测量与分析,仿真与建模,目标雷达特性分析与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理论及算法,识别系统软硬件工程化及系统集成技术。

(2)红外目标探测与自动目标识别,包括:红外图像非均匀校正、红外杂波抑制、低信噪比弱目标检测、红外目标特性分析、不变特征选择与提取、稳定跟踪与自动目标识别。

(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自动识别,包括:融合体制设计与实现、异类传感器目标特性及互补特性分析、多传感器信息配准与关联、目标融合识别的多层次建模与算法设计等。   

(4)实时信息处理理论及实时处理系统构造技术,满足智能化、轻小型化、低功耗的任务需求,研究实时信息处理算法、实时系统体系结构和实时系统的设计与物理实现技术等。

41、通信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MIMO,MIMO-OFDM和协同MIMO系统中的编码、检测、信道估计和迭代接收机设计等关键技术和实现;

(2)WLAN的组网协议,包括MAC协议分析和移植,跨层协议设计,网络协议建模及性能仿真;

(3)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可重构波形组件开发,可重构资源估计与分配;

(4)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技术,通信保密技术;

(5)无线通信中的高效传输体制及编码技术,无线通信系统仿真建模技术和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

(6)空间通信传输组网及测控技术。

42、微波与天线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天线设计,包括:微带天线理论和技术、宽频带天线、波导缝隙天线阵列、共形相控阵理论和技术、自适应抗干扰天线阵列、毫米波天线。

(2)超宽带信号辐射与散射,包括:超宽带信号的传输特性,辐射特性和目标的超宽带散射特性、超宽带信号源、超宽带天线、超宽带放大器和超宽带微波网络等。

(3)毫米波与微波技术,包括:毫米波多极化、低副瓣、小口径天馈系统,毫米波变极化天馈系统,毫米波单极化、双极化电扫新技术,毫米波共形相控阵、微波模拟器、微波能在工农业中的应用等。

(4)目标与环境电磁特性,包括目标和环境在时域和空域的频谱特性、成像特性,传感器的信号传输特性,目标、背景、传输和传感器的一体化集成建模,宽带/超宽带、多极化的散射机理,复杂模型的可视化处理,优化计算,目标与环境特性模拟测量,目标与环境特性模型与数据仓库等。

(5)高性能电磁计算,包括:时域有限差分应用、时域积分方程快速算法、快速多极算法等。

(6)电磁兼容测试与分析,包括:电磁兼容预测与仿真、电磁兼容现场测试、航天器电磁兼容性分析预测等。

43、卫星导航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导航信号体制与设计

(2)高精度时间同步

(3)高精度伪码测量

(4)星上导航载荷

(5)用户机

(6)卫星导航专用芯片

44、雷达技术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超宽带雷达,包括:超宽带SAR成像、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复杂介质中的目标超宽带电磁散射特性、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探地雷达、穿墙雷达等。

(2)无源雷达技术,包括单站无源雷达技术、多站无源雷达技术、基于非合作辐射源照射的无源雷达技术。

(3)毫米波雷达技术,包括毫米波段目标特性提取、目标微运动信息提取和反演、测速-高分辨兼容毫米波雷达、双/多基地二维成像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阵列穿透成像雷达等。

45、遥感信息处理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SAR图像自动目标解译,包括:目标模型数据库技术,SAR图像噪声抑制、特征提取、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SAR图像处理应用系统等。

(2)多源遥感成像信息融合处理,包括多源卫星遥感信息数据关联和目标关联、多源图像自动/半自动配准、基于特征层和决策层的目标融合检测与识别、目标变化检测等技术,提高目标检测与识别能力和目标动态监视能力。

(3)卫星遥感成像信息的应用,研究各种卫星遥感成像信息处理的应用需求,开发实用化的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46、信息系统

(1)指挥信息系统,研究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工程、体系结构、效能仿真等总体技术;研究指挥控制系统中情报综合处理、信息资源管理、任务计划生成以及辅助决策技术等;研制协同控制模拟系统、网络化行动仿真平台和效能评估系统以及新一代决策支持设备。

(2)卫星应用技术,研究航天信息资源综合集成,建立一体化管理与高性能服务,研制高效、智能的航天信息应用系统;研究空间资源应用的需求描述与处理、规划流程等方法和技术;开展卫星信息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

(3)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多媒体信息的检索、管理和综合处理;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各项关键技术;研制数字化环境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发挥其在环境展现以及全景探测等方面独特的作用。

47.、体系设计

(1)体系设计研究,以复杂系统理论与综合集成技术为基础,从需求与任务出发,研究体系的结构、功能、能力及其指标,研究体系对抗理论方法、方法与支撑技术研究从单元、系统到体系的综合论证技术以及运用技术等。

(2)仿真技术,面向计划推演、训练模拟、综合论证评估等多领域的应用需求,建设仿真支撑环境和公共平台研究先进建模技术与模型描述规范标准、并行与分布仿真技术、虚拟仿真与虚拟样机技术、仿真实验框架与数据分析优化等先进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围绕信息系统与设备体系,研究体系的规划论证、顶层设计和辅助决策中的仿真问题等。

(3)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系统可靠性理论,可靠性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安全性分析与风险评价,可靠性安全性计算机辅助设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应用技术。

48、计算机系统结构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是国家重点学科,1981年获准全国首批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1985年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首批成为全国两个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学科点之一。该研究领域面向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凝炼成4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研究方向,即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微处理器体系结构、高性能网络与通信技术以及军用计算机体系结构。其中,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

49、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并重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以齐治昌教授、邹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的创新团队,呈现出突出的工程优势、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本研究领域包含计算机科学理论、软件工程、系统软件和分布计算软件四个研究方向。先后为多种巨、大、中、小型通用和专用计算机研制了各种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

50、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家重点学科。20多年来,该领域紧紧围绕军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开展全面建设,在海量数据处理与数据网格、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并行计算及应用、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高性能仿真与虚拟现实、嵌入式系统及应用5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标志性科研成果,为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海量数据处理与数据网格”方向:研制的“北斗”地面信息处理系统正在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突破了一系列海量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相应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已经在国家网络安全监管重大型号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研制了“天翔”系列网格软件系统,开拓了多个大型行业应用网格,一些标志性成果已得到有效应用。


“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方向: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专家系统及开发环境、机器翻译、模式识别、空间图像处理中的并行特征分析与建模等方面的研究。研制的构件化专家系统平台突破了知识融合和模糊推理等多种智能技术,具有可组装、可定制的特点。2003年,“Agriculture Expert Systems in China”获联合国信息科学领域世界峰会奖;研制的机器翻译系统在全国同类系统评比中翻译速度第一,综合第二;在指纹识别领域,提出了基于多个参考节点进行指纹匹配的方法和基于曲线坐标系的指纹匹配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遥感图像并行化特征分析与建模方法、并行流域分割算法、并行自动配准与几何校正算法等研究成果已经得到成功应用。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并行计算及应用”方向:在并行算法基础理论、科学计算可扩展并行算法设计、并行气象预报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设计的核科学计算可扩展并行算法与典型应用问题的并行计算软件已在国家重要部门使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完成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将全球天气形势预报的可用预报时效提高到6天,成果已推广应用到我国的多个业务系统中,为国家的气象保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性能仿真与虚拟现实”方向:在高性能分布与并行仿真平台、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高性能并行可视化系统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和优势。研制的“银河高性能分布仿真系统”及层次式RTI StarLink系统,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布仿真系统中;研制的YH-AStar高性能实时仿真平台在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等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的仿真实验中取得显著应用效果。研制的“并行仿真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YH-SUPE”为分析评估类仿真提供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的高效支撑。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方向:在研发高可靠、低功耗、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研制的高可靠容错并行嵌入式系统成功应用于星载有效载荷和星务管理;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基础平台具有构件化、可配置、可重构、小尺寸、高可信特点,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

51、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该研究领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自主研制计算机集成电路组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军唯一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点。2001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点面向国家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微处理器设计技术、面向应用的体系结构与SOC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微电子器件与电路的可靠性技术四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探索并形成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多学科融合、持续创新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科研实验环境。2005年“微电子与微处理器研究生创新中心”成为军队院校中第一个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研究生创新中心;2006年 “高性能微处理器技术”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1)微处理器设计技术方向。本方向以自主研制高性能通用CPU和高性能DSP芯片为目标,主要研究CPU和DSP微体系结构及其设计验证与评测技术。在超标量微体系结构等通用CPU理论和技术上积累了良好基础,建立了以通用CPU体系结构和VLSI设计为主线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八流出超长指令字DSP、同时多线程DSP结构等基础研究领域发表了重要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制了高性能、低功耗的“银河飞腾”D系列高性能DSP芯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面向应用的体系结构与SOC技术方向。本方向挥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DSP芯片技术的优势,研究图像处理、视频处理、无线通讯等应用的体系结构及可重用IP核设计技术,异构多核SOC体系结构技术,面向嵌入式应用的SOC芯片设计技术,研制出系列可重用IP核以及高性能异构多核SOC芯片,满足了媒体处理、数值计算以及无线通讯等方面的应用需求。

(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方向。本方向面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技术,重点研究逻辑、电路和版图设计验证的理论与技术、互连建模与分析技术、低功耗设计与可制造性设计技术等。本方向结合自主开发的EDA工具,在模拟矢量自动生成方法、基于层次平台的SOC设计方法、多算法动态融合的软硬件划分以及混合插入中继器和低摆幅差动缓冲器的长线分析与优化方法等基础研究方面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在复杂微处理器电路及高性能单元库、高速寄存器文件、高频锁相环等部件的全定制设计技术方面取得了技术成果。

(4)微电子器件与电路可靠性技术方向。本方向以实现高可靠军品级VLSI电路为目标,研究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理论与设计技术,研究以纳米器件为代表的新型半导体器件的机理和电路技术。在器件失效机理与失效分析技术、低噪声电路设计技术、抗ESD设计、防闩锁设计技术等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所设计的军用CPU和军用DSP可靠性达到军品可靠性并有较高抗辐照能力)在抗辐照加固电路实现技术、SOI设计技术、纳米器件等领域开始取得研究成果。

2001年到2006年,本学科点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1项,先后研制成功各种CPU、DSP和ASIC芯片20余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95篇进入SCI和EI检索。

52、信息安全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密码学”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03年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目前,该领域针对国家和军队对信息安全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密码编码与应用三个研究方向上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系统安全方向。重点研究以“操作系统安全”为中心的软、硬件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在操作系统安全理论、安全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密码服务框架、代码安全分析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网络安全方向。以信息安全保障为目标构建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在高性能网络安全监控硬件、网络对抗、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警等方面有深厚技术积累,尤其在网络安全监控硬件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3)密码编码与应用方向。主要研究新密码理论与应用技术、基于流行密码体制的应用实现技术等,其中,基于幻方的密码应用研究和移动自组网络中的密钥分发管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网络身份认证、电子标签、微支付以及数码防伪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领域先后出版教材和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30多篇进入SCI检索;完成国家和国防的各类科研项目4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机要服务器、通用机要信息处理平台、高速信息网络实时安全监控系统、网信息安全隐患分析与处置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安全隔离交换系统等软硬件系统,以及幻方动态双向身份认证算法与协议、幻方数码防伪方法、幻方签名方法等专利技术。这些成果在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3、激光陀螺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高精度激光陀螺技术、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技术和高精度稳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4、高能激光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高能激光器技术、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气动光学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5、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脉冲功率技术、高功率微波技术、强流相对论真空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研究。

56、声能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声能产生机理与效应、传播与控制和非线性声学方面的研究。

57、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光纤基础理论、光纤器件、光纤光栅、高相干光纤激光光源、大规模光纤传感多路复用和放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8、纳米光子学研究

主要开展纳米光子学基础理论、纳米结构制备技术和纳米光子器件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9、光电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高精度姿态测量技术、平台导航技术和指北仪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来源:http://bbs.netbig.com/thread-2681678-1-1.html1、计算流体力学与应用
主要开展飞行器气动布局及分析、非流动及动态特性研究、高精度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面向多体分离和物体变形引起流固耦合非定常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和气动弹性等问题研究。

2、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主要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高超声速气动力(热)预示方法、吸气式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再入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非平衡流动模拟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3、实验空气动力学与应用
研究低跨超/高超声速空气动力气实验模拟技术与设备,包括超声速风洞和高超声速风洞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飞行器的气动力/气动热实验技术、飞行器流场结构先进的接触精细测试技术及其在工业军事上的应用。

4、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
本方向主要开展材料本构理论、断裂与损伤力学理论和界面力学理论,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与贮存寿命预估,线弹性、粘弹性、塑性材料和复合材料结构的动、静态响应与稳定性分析、优化与试验,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5、束能与电磁推进
主要研究吸气式脉冲激光爆震推力器数值模拟、太阳光热推力器高温陶瓷加热室制备、激光与放电烧蚀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等。

6、推进系统动态学与状态监控
主要研究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监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瞬变过程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卫星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自主管理等。

7、火箭发动机燃烧与流动
主要研究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冲压流动与燃烧机理、合成射流与推力矢量控制、凝胶推进剂雾化与燃烧技术等。

8、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导弹、运载等飞行器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多学科协同设计、精度分析与评估、航天器回收与航空救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飞行器总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总体一体化设计、飞行器布局优化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0、高超声速推进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发动机地面试验与飞行试验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超声速燃烧与流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11、燃气引射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航空航天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12、发动机燃烧、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

本方向主要开展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超声速燃烧流动机理、燃烧过程光学诊断技术、燃烧流动过程建模等研究。

13、 航天系统分析与仿真

属于力学、飞行器设计、仿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交叉方向。以载人航天和军事航天为背景,构建不同规模和功能的仿真系统,对飞船、导弹、火箭、卫星等飞行器及其相关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综合模拟,开展仿真试验,用于飞行器总体方案的概念论证、辅助设计、性能评估和仿真演示验证。研究分支包括:航天系统分析与仿真平台技术,航天任务规划与运营技术,载人航天总体分析与设计,载人航天仿真系统开发与应用,载人航天空间组装与操作技术等。

14、空天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

研究基于光测图像,进行各类目标结构变形参数和运动参数的高精度测量,进行飞行器视觉导航,以及进行光测力学干涉条纹图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航空航天试验测控,航空航天器交会、着陆等的视觉导航引导,飞行器图像末制导,空天目标监测等提供支撑。

15、卫星导航技术及其应用

重点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与性能分析、监测站数据处理与分析、主控站数据处理与分析、用户定位与导航方法及其精度分析、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评估、自主导航技术、卫星导航系统仿真平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为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16、 空间安全与在轨服务应用技术

面向在轨服务,重点研究空间机器人任务规划技术、空间电磁对接技术和空间绳网系统设计与动力学,研究内容包括空间机器人功能行为建模、近距离接近路径规划与控制、机械臂动力学与操作规划,电磁对接非线性控制技术、电磁对接地面验证技术,空间绳网刚柔耦合动力学;柔性绳网与刚体的接触和碰撞动力学等。

17、空天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技术

主要担负理论力学、空天飞行力学、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试验精度分析、航天任务分析等相关研究方向教学与科研任务。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在飞行器试验与鉴定技术、临近空间飞行器任务规划、制导与控制、深空探测任务分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18、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主要研究飞行器在复杂的内部系统(控制、发动机、结构等)与复杂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及伴随发生的现象,飞行器控制的理论、方法及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技术。研究对象包括各类运载火箭和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等。

19、卫星总体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各类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优化工作,以提高飞行器总体性能为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2)微小卫星技术(3)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4)卫星应用技术(5)空间任务管理与支持技术。本方向对优化航天工程实施,推动空间新概念、新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20、卫星控制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提高空间系统和航天器平台控制性能为目标,重点研究空间系统、平台和部件的设计、控制与仿真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微型航天器系统与应用(2)飞行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3)新型磁悬浮飞轮技术与应用(4)大挠性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研究成果可支撑未来空间系统和平台的研制,达到提高空间系统控制精度和应用水平的目标,其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相似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如大负载低摩擦轴承研制。

21、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

以新概念临近空间飞行器与微型无人飞行器总体设计与工程研究为特色,研究新概念飞行器总体设计、多学科设计优化、新型布局与气动特性、导航与控制、系统集成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2)微型涵道风扇飞行器(3)长航时无人飞行器(4)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主要服务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气象与灾害监测、大范围区域持久通信应用、城市街区应急信息应用等。

22、数学基础理论研究

数学与系统科学共同构成了自然科学、工程控制科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确立了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结构理论、编码密码理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等三个方面。通过多年研究,回答了环结构有关重要问题,提出了Feng-Lam开问题,找到了直接支撑高精度惯导和天气灾害超长期预报技术的新的积分方法;构造了安全的密码组件函数,给出了最好的典型分组密码分析、攻击方法,研制了数字签章系统和数据加密算法;在微分动力系统研究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定理或研究理论。

23、图像超分辨技术

针对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图像超分辨模型、方法和算法,并形成了相关的工程化软件。

24、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

发展了精确计算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细致谱项(能级)模型,是国内首创,达到了当前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考虑了自电离共振展宽对辐射不透明度的影响。我们研制的平均原子模型可以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任意元素及其混合物进行快速、有效的计算。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采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方法解决了细致模型海量原子参数计算的问题。

25、THz技术及应用

THz作为“曾经被遗漏”的重要信息波段,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战略频谱资源,已成为战略性的前沿研究领域。通过THz电磁辐射机理和探测机理研究,发展并研制小型化、可移动的THz辐射源,研究有机大分子、生物等THz波段谱学特征,研究实用化探测技术,可发展THz战场快速生化检测,THz超导探测、通信、制导、雷达等技术。在军事、公共安全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26、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是以量子物理为基础,溶入经典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主要军事强国都积极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并努力把它变成军事斗争的新装备。通过研究,可实现200公里以上的绝对的保密通信,甚至通过卫星实现全球保密通信;实现经典巨型机无法比拟的高速度、大容量和并行处理能力强的量子计算机;实现特殊成像和高精度测量。

27、光计算

光计算就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特性,以及二维傅立叶运算能力,基于一定的光学结构,实现光束所承载的二维信息的相关运算。具有高速度、大容量和并行处理的特点,有望克服电子计算机遇到的性能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突发海量数据的快速计算,尤其在处理二维矩阵数据、团簇数据、图像信息等大型数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具有很好的军事应用前景。目前,我校已有较好的基础。分析制备了二维光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对光学相关器及其改进光学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基于光学相关器的并行光计算系统初步模型,国内首次实现基于光学相关器的矩阵并行逻辑运算及不变性识别的多功能并行光计算光学系统;对光互连网络模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几种光互连网络模型的关键光学衍射元件、拓扑结构和光学实现的技术和方法。

28、纳米计算

纳米计算是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纳米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研制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的新一代功能器件。

单电子晶体管和交叉杆纳米存储单元具有纳米范围的器件尺寸和超低功耗等优点,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两种纳米电子器件。单电子晶体管能够在纳米尺度下实现逻辑操作,交叉杆纳米存储单元可提供超高密度纳米存储功能。

29、非微扰量子场论

完善强子结构和寿命的非微扰量子场论理论模型和方法,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在重介子质量、激发态能级宽度和寿命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保持在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地位。研究在超高能量密度条件下,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和时空结构的新理论。研究反物质原子的产生、存储和搬运的物理原理、研究反物质武器的物理原理。

30、基于先验信息的建模技术

先验信息的开采与建模,不仅仅是指问题的物理背景,更多的是指利用数学手段从数据中挖掘新的先验,如图像处理中,利用超完备稀疏表示的方法挖掘图像数据的“稀疏”先验,利用统计建模的方法挖掘降质、误差的统计分布等等。因此,必须从函数逼近论、信息论和统计理论的三个角度研究先验信息的建模问题,形成更系统、适用的先验信息建模技术。

31、数据处理中的非线性算法

由于在数据建模过程中,得到的模型往往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特征,而实际问题又对算法的精度和速度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结合特定的处理问题,研究高效、高精度的非线性算法是各种应用问题的共同基础。

非线性算法的研究需要从非线性模型的曲率分析着手,研究高效的模型分解与迭代算法,分析算法的收敛性、收敛速度、收敛范围,以及算法的复杂性等等。

32、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

主要开展地面移动机器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任务规划与控制、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以及仿生机器人技术等研究。

33、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

主要开展先进制导技术、惯性技术和自主导航定位技术等研究。

34、精密工程与微机电领域

主要开展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精度检测技术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等研究。

35、监控诊断与可靠性领域

主要开展机器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测试性设计与评估、可靠性试验与理论技术、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等方面研究。

36、仿真技术领域

主要开展仿真基础理论与方法、仿真支撑技术和仿真应用技术等方面研究

37、空间测控仪器工程领域

主要开展无线电测量、光学测量和数字化测试等技术等研究。

38、磁悬浮控制技术领域

主要开展磁悬浮列车悬浮、直线牵引和运行的控制,以及磁悬浮系统设计与集成等研究

39、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方向

主要内容包括:

(1)地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包括:开放地理数据互操作技术,空间数据模型及空间数据体系结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GPS(全球定位系统)与GIS的结合,基于矢量地图的最短路径分析技术 。

(2)数据库系统与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库系统及空间查询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GIS数据维护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决策支持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包括:GIS与Web集成技术(WebGIS),数据库技术与Web服务集成技术,XML技术及其应用,空间信息栅格(SIG)。

40、目标识别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雷达目标探测与自动识别,包括:目标电磁特征测量与分析,目标极化特性测量与分析,仿真与建模,目标雷达特性分析与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理论及算法,识别系统软硬件工程化及系统集成技术。

(2)红外目标探测与自动目标识别,包括:红外图像非均匀校正、红外杂波抑制、低信噪比弱目标检测、红外目标特性分析、不变特征选择与提取、稳定跟踪与自动目标识别。

(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自动识别,包括:融合体制设计与实现、异类传感器目标特性及互补特性分析、多传感器信息配准与关联、目标融合识别的多层次建模与算法设计等。   

(4)实时信息处理理论及实时处理系统构造技术,满足智能化、轻小型化、低功耗的任务需求,研究实时信息处理算法、实时系统体系结构和实时系统的设计与物理实现技术等。

41、通信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MIMO,MIMO-OFDM和协同MIMO系统中的编码、检测、信道估计和迭代接收机设计等关键技术和实现;

(2)WLAN的组网协议,包括MAC协议分析和移植,跨层协议设计,网络协议建模及性能仿真;

(3)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可重构波形组件开发,可重构资源估计与分配;

(4)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技术,通信保密技术;

(5)无线通信中的高效传输体制及编码技术,无线通信系统仿真建模技术和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

(6)空间通信传输组网及测控技术。

42、微波与天线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天线设计,包括:微带天线理论和技术、宽频带天线、波导缝隙天线阵列、共形相控阵理论和技术、自适应抗干扰天线阵列、毫米波天线。

(2)超宽带信号辐射与散射,包括:超宽带信号的传输特性,辐射特性和目标的超宽带散射特性、超宽带信号源、超宽带天线、超宽带放大器和超宽带微波网络等。

(3)毫米波与微波技术,包括:毫米波多极化、低副瓣、小口径天馈系统,毫米波变极化天馈系统,毫米波单极化、双极化电扫新技术,毫米波共形相控阵、微波模拟器、微波能在工农业中的应用等。

(4)目标与环境电磁特性,包括目标和环境在时域和空域的频谱特性、成像特性,传感器的信号传输特性,目标、背景、传输和传感器的一体化集成建模,宽带/超宽带、多极化的散射机理,复杂模型的可视化处理,优化计算,目标与环境特性模拟测量,目标与环境特性模型与数据仓库等。

(5)高性能电磁计算,包括:时域有限差分应用、时域积分方程快速算法、快速多极算法等。

(6)电磁兼容测试与分析,包括:电磁兼容预测与仿真、电磁兼容现场测试、航天器电磁兼容性分析预测等。

43、卫星导航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导航信号体制与设计

(2)高精度时间同步

(3)高精度伪码测量

(4)星上导航载荷

(5)用户机

(6)卫星导航专用芯片

44、雷达技术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超宽带雷达,包括:超宽带SAR成像、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复杂介质中的目标超宽带电磁散射特性、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探地雷达、穿墙雷达等。

(2)无源雷达技术,包括单站无源雷达技术、多站无源雷达技术、基于非合作辐射源照射的无源雷达技术。

(3)毫米波雷达技术,包括毫米波段目标特性提取、目标微运动信息提取和反演、测速-高分辨兼容毫米波雷达、双/多基地二维成像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阵列穿透成像雷达等。

45、遥感信息处理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SAR图像自动目标解译,包括:目标模型数据库技术,SAR图像噪声抑制、特征提取、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SAR图像处理应用系统等。

(2)多源遥感成像信息融合处理,包括多源卫星遥感信息数据关联和目标关联、多源图像自动/半自动配准、基于特征层和决策层的目标融合检测与识别、目标变化检测等技术,提高目标检测与识别能力和目标动态监视能力。

(3)卫星遥感成像信息的应用,研究各种卫星遥感成像信息处理的应用需求,开发实用化的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46、信息系统

(1)指挥信息系统,研究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工程、体系结构、效能仿真等总体技术;研究指挥控制系统中情报综合处理、信息资源管理、任务计划生成以及辅助决策技术等;研制协同控制模拟系统、网络化行动仿真平台和效能评估系统以及新一代决策支持设备。

(2)卫星应用技术,研究航天信息资源综合集成,建立一体化管理与高性能服务,研制高效、智能的航天信息应用系统;研究空间资源应用的需求描述与处理、规划流程等方法和技术;开展卫星信息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

(3)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多媒体信息的检索、管理和综合处理;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各项关键技术;研制数字化环境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发挥其在环境展现以及全景探测等方面独特的作用。

47.、体系设计

(1)体系设计研究,以复杂系统理论与综合集成技术为基础,从需求与任务出发,研究体系的结构、功能、能力及其指标,研究体系对抗理论方法、方法与支撑技术研究从单元、系统到体系的综合论证技术以及运用技术等。

(2)仿真技术,面向计划推演、训练模拟、综合论证评估等多领域的应用需求,建设仿真支撑环境和公共平台研究先进建模技术与模型描述规范标准、并行与分布仿真技术、虚拟仿真与虚拟样机技术、仿真实验框架与数据分析优化等先进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围绕信息系统与设备体系,研究体系的规划论证、顶层设计和辅助决策中的仿真问题等。

(3)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系统可靠性理论,可靠性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安全性分析与风险评价,可靠性安全性计算机辅助设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应用技术。

48、计算机系统结构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是国家重点学科,1981年获准全国首批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1985年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首批成为全国两个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学科点之一。该研究领域面向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凝炼成4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研究方向,即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微处理器体系结构、高性能网络与通信技术以及军用计算机体系结构。其中,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

49、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并重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以齐治昌教授、邹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的创新团队,呈现出突出的工程优势、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本研究领域包含计算机科学理论、软件工程、系统软件和分布计算软件四个研究方向。先后为多种巨、大、中、小型通用和专用计算机研制了各种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

50、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家重点学科。20多年来,该领域紧紧围绕军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开展全面建设,在海量数据处理与数据网格、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并行计算及应用、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高性能仿真与虚拟现实、嵌入式系统及应用5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标志性科研成果,为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海量数据处理与数据网格”方向:研制的“北斗”地面信息处理系统正在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突破了一系列海量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相应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已经在国家网络安全监管重大型号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研制了“天翔”系列网格软件系统,开拓了多个大型行业应用网格,一些标志性成果已得到有效应用。


“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方向: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专家系统及开发环境、机器翻译、模式识别、空间图像处理中的并行特征分析与建模等方面的研究。研制的构件化专家系统平台突破了知识融合和模糊推理等多种智能技术,具有可组装、可定制的特点。2003年,“Agriculture Expert Systems in China”获联合国信息科学领域世界峰会奖;研制的机器翻译系统在全国同类系统评比中翻译速度第一,综合第二;在指纹识别领域,提出了基于多个参考节点进行指纹匹配的方法和基于曲线坐标系的指纹匹配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遥感图像并行化特征分析与建模方法、并行流域分割算法、并行自动配准与几何校正算法等研究成果已经得到成功应用。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并行计算及应用”方向:在并行算法基础理论、科学计算可扩展并行算法设计、并行气象预报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设计的核科学计算可扩展并行算法与典型应用问题的并行计算软件已在国家重要部门使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完成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将全球天气形势预报的可用预报时效提高到6天,成果已推广应用到我国的多个业务系统中,为国家的气象保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性能仿真与虚拟现实”方向:在高性能分布与并行仿真平台、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高性能并行可视化系统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和优势。研制的“银河高性能分布仿真系统”及层次式RTI StarLink系统,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布仿真系统中;研制的YH-AStar高性能实时仿真平台在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等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的仿真实验中取得显著应用效果。研制的“并行仿真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YH-SUPE”为分析评估类仿真提供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的高效支撑。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方向:在研发高可靠、低功耗、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研制的高可靠容错并行嵌入式系统成功应用于星载有效载荷和星务管理;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基础平台具有构件化、可配置、可重构、小尺寸、高可信特点,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

51、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该研究领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自主研制计算机集成电路组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军唯一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点。2001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点面向国家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微处理器设计技术、面向应用的体系结构与SOC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微电子器件与电路的可靠性技术四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探索并形成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多学科融合、持续创新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科研实验环境。2005年“微电子与微处理器研究生创新中心”成为军队院校中第一个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研究生创新中心;2006年 “高性能微处理器技术”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1)微处理器设计技术方向。本方向以自主研制高性能通用CPU和高性能DSP芯片为目标,主要研究CPU和DSP微体系结构及其设计验证与评测技术。在超标量微体系结构等通用CPU理论和技术上积累了良好基础,建立了以通用CPU体系结构和VLSI设计为主线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八流出超长指令字DSP、同时多线程DSP结构等基础研究领域发表了重要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制了高性能、低功耗的“银河飞腾”D系列高性能DSP芯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面向应用的体系结构与SOC技术方向。本方向挥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DSP芯片技术的优势,研究图像处理、视频处理、无线通讯等应用的体系结构及可重用IP核设计技术,异构多核SOC体系结构技术,面向嵌入式应用的SOC芯片设计技术,研制出系列可重用IP核以及高性能异构多核SOC芯片,满足了媒体处理、数值计算以及无线通讯等方面的应用需求。

(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方向。本方向面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技术,重点研究逻辑、电路和版图设计验证的理论与技术、互连建模与分析技术、低功耗设计与可制造性设计技术等。本方向结合自主开发的EDA工具,在模拟矢量自动生成方法、基于层次平台的SOC设计方法、多算法动态融合的软硬件划分以及混合插入中继器和低摆幅差动缓冲器的长线分析与优化方法等基础研究方面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在复杂微处理器电路及高性能单元库、高速寄存器文件、高频锁相环等部件的全定制设计技术方面取得了技术成果。

(4)微电子器件与电路可靠性技术方向。本方向以实现高可靠军品级VLSI电路为目标,研究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理论与设计技术,研究以纳米器件为代表的新型半导体器件的机理和电路技术。在器件失效机理与失效分析技术、低噪声电路设计技术、抗ESD设计、防闩锁设计技术等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所设计的军用CPU和军用DSP可靠性达到军品可靠性并有较高抗辐照能力)在抗辐照加固电路实现技术、SOI设计技术、纳米器件等领域开始取得研究成果。

2001年到2006年,本学科点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1项,先后研制成功各种CPU、DSP和ASIC芯片20余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95篇进入SCI和EI检索。

52、信息安全

该研究领域对应的二级学科“密码学”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03年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目前,该领域针对国家和军队对信息安全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密码编码与应用三个研究方向上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系统安全方向。重点研究以“操作系统安全”为中心的软、硬件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在操作系统安全理论、安全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密码服务框架、代码安全分析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网络安全方向。以信息安全保障为目标构建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在高性能网络安全监控硬件、网络对抗、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警等方面有深厚技术积累,尤其在网络安全监控硬件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3)密码编码与应用方向。主要研究新密码理论与应用技术、基于流行密码体制的应用实现技术等,其中,基于幻方的密码应用研究和移动自组网络中的密钥分发管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网络身份认证、电子标签、微支付以及数码防伪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领域先后出版教材和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30多篇进入SCI检索;完成国家和国防的各类科研项目4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机要服务器、通用机要信息处理平台、高速信息网络实时安全监控系统、网信息安全隐患分析与处置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安全隔离交换系统等软硬件系统,以及幻方动态双向身份认证算法与协议、幻方数码防伪方法、幻方签名方法等专利技术。这些成果在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3、激光陀螺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高精度激光陀螺技术、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技术和高精度稳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4、高能激光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高能激光器技术、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气动光学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5、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脉冲功率技术、高功率微波技术、强流相对论真空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研究。

56、声能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声能产生机理与效应、传播与控制和非线性声学方面的研究。

57、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光纤基础理论、光纤器件、光纤光栅、高相干光纤激光光源、大规模光纤传感多路复用和放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8、纳米光子学研究

主要开展纳米光子学基础理论、纳米结构制备技术和纳米光子器件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9、光电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高精度姿态测量技术、平台导航技术和指北仪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来源:http://bbs.netbig.com/thread-2681678-1-1.html

个人认为此校是中国的NO.1 !!!

撸主为何把一些标红?
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知道了,国防科大很牛很牛,目前最强表现是天河II,将MD盖住几年翻不了身。
确实非常前沿
不错。应该是军内高校最厉害的吧,高考录取分数和清华北大中国科大比起来怎样?
什么都搞 什么都搞不好。

特别是asic芯片。不太靠谱
panglau 发表于 2015-1-2 21:14
不错。应该是军内高校最厉害的吧,高考录取分数和清华北大中国科大比起来怎样?
低。。。具体低多少要看各省情况。。。。。
天启云麾 发表于 2015-1-2 21:34
低。。。具体低多少要看各省情况。。。。。
那和北航,西北工业大学比呢?
panglau 发表于 2015-1-2 22:03
那和北航,西北工业大学比呢?
西北工业大学的录取线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panglau 发表于 2015-1-2 22:03
那和北航,西北工业大学比呢?
一般情况国防科大要高点。。。。。非指挥类专业肯定是高。。。。。指挥类的就说不上。。。。。可能会低。。。。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1-2 22:14
西北工业大学的录取线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在我们省还是可以的,这个学校其实挺不错的,我们有机化学老师对这个学校的学生评价很高。。。。。。从外面买来的试剂,自己要先纯化一遍才用。。。。
弃秦投汉 发表于 2015-1-2 19:48
个人认为此校是中国的NO.1 !!!
应用研究,加个限定词。基础研究水平最高的是中科大。
弃秦投汉 发表于 2015-1-2 19:48
个人认为此校是中国的NO.1 !!!
除了6系,别的就洗洗睡吧
十五年前梦想考这个学校来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eeyylx 发表于 2015-1-2 21:14
什么都搞 什么都搞不好。

特别是asic芯片。不太靠谱
把什么都搞不好的证据拿出来,什么都搞的证据也拿出来
除了6系,别的就洗洗睡吧
6系是计算机系?
不错。应该是军内高校最厉害的吧,高考录取分数和清华北大中国科大比起来怎样?
宣传给人的印象都是要在戈壁荒漠一干几十年,家都不能回的,分数能高就奇怪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找工作的时候去四院ATR实习了两周被拒绝了,后来拿到了六院,也就是搞天河二号那的offer,但是倍觉工资太低~~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