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海外寻求“安全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0:57:21
2010年的中国社科院《全球安全与政治》报告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大的移民输出国,而投资移民热也成为今年中国媒体热议的话题。与中国上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出国留学热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技术移民热不同,21世纪开始的投资移民热的中国申请者们无意迁往移民国居住,他们只是希望更换 公民身份并继续留在中国生活。这批新移民群体主要由新富阶层与知识精英构成,他们大多是主流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

“投资移民潮”涌现

据北京迈斯林专事美国投资移民业务的经理孙路介绍,美国国土安全部最新官方数据显示,美国收到EB-5签证申请的全球人数在2006年为744 名,2008年上升为1360名,2009年则提高到4218名,而今年估计将达到6300名左右,比去年增长约50%。孙路说:“投资移民在中国还是个 很新的现象,其构成原因在于社会经过多年的财富积累,在经济上到达了一定程度。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投资移民’潮才会出现,它是社会发展与财富积累之间 发生的密切反应。”

究竟谁才是投资移民的生力军呢?VCE移民咨询公司董事长何雁女士表示,她所接待的投资移民客户基本上年收入都超过 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是生意人。在她看来,一般到达这种收入水平的人群才会有实力又有信心决定投资移民。孙路的衡量标准则是:“从财务角度上来 说,申请投资移民的客户,在对于移民国要求的最低投资金额上,具有承担商业风险的基础。”

除了部分稳定客户群体外,近几年中国楼市的火爆使一部分人的房产投资获得了很大收益。这部分人中有一批对投资移民持观望态度的人,在手头宽裕的前提下,最终下定决心加入投资移民的行列,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从2008年开始,申请投资移民的中国人在数量上有了飞跃。

普遍受到中国投资移民申请者青睐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何雁认为,在潜意识里,中国内地的大部分人比较钟爱大国,在他们看来,加拿大和美国是 老牌发达国家,有严谨的法律政策和完善的福利制度,社会普遍富裕并且有华人基础。而澳洲则因为移民投资费用低、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等原因也受到关注。对于 同属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来说,政府对于移民政策的控制程度不同,导致每年移民流向有不同趋势。

“子女教育”是主因

对于投资移民选择海外身份的目的,孙路和何雁均认为,“子女教育”是客户选择移民海外的最主要原因。

孙先生提到,前来办理投资移民业务的客户,年纪普遍从35岁到55岁不等,基本上都已经拥有家庭和子女。以他主管的美国市场为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其 子女已经在美国院校毕业,经过实习期后,如果想要在美国正式工作,必须由当地用人单位帮助办理工作签证,否则便无法顺利工作。但同时,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 大环境萧条以及其他种种因素,致使外国人在办理工作签证上十分困难,想要在美国工作就会受到很多限制。许多有经济基础的中国父母因此决定给子女投资一个美 国身份,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当地谋求未来发展。

而另一部分人则为子女的留学费用算了一笔账。海外留学所需要的学费、生活费及各项杂费与 投资移民的费用基本持平,甚至有可能会更高;此外,留学费用是“只出不进”,根本没有收回支出的可能性。然而通过“投资移民”这一途径,不仅可以使子女有 机会进入更好更顶尖的大学,如果投资眼光准,移民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钱在几年之后还可以返还或者盈利,最终回到自己的钱包里,两相权衡后这部分客户会选择 投资移民。

孙路说:“大部分中国人选择投资移民,首先是为自己创造收益,其次是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liuxue/2010/12/content_197586.shtml2010年的中国社科院《全球安全与政治》报告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大的移民输出国,而投资移民热也成为今年中国媒体热议的话题。与中国上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出国留学热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技术移民热不同,21世纪开始的投资移民热的中国申请者们无意迁往移民国居住,他们只是希望更换 公民身份并继续留在中国生活。这批新移民群体主要由新富阶层与知识精英构成,他们大多是主流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

“投资移民潮”涌现

据北京迈斯林专事美国投资移民业务的经理孙路介绍,美国国土安全部最新官方数据显示,美国收到EB-5签证申请的全球人数在2006年为744 名,2008年上升为1360名,2009年则提高到4218名,而今年估计将达到6300名左右,比去年增长约50%。孙路说:“投资移民在中国还是个 很新的现象,其构成原因在于社会经过多年的财富积累,在经济上到达了一定程度。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投资移民’潮才会出现,它是社会发展与财富积累之间 发生的密切反应。”

究竟谁才是投资移民的生力军呢?VCE移民咨询公司董事长何雁女士表示,她所接待的投资移民客户基本上年收入都超过 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是生意人。在她看来,一般到达这种收入水平的人群才会有实力又有信心决定投资移民。孙路的衡量标准则是:“从财务角度上来 说,申请投资移民的客户,在对于移民国要求的最低投资金额上,具有承担商业风险的基础。”

除了部分稳定客户群体外,近几年中国楼市的火爆使一部分人的房产投资获得了很大收益。这部分人中有一批对投资移民持观望态度的人,在手头宽裕的前提下,最终下定决心加入投资移民的行列,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从2008年开始,申请投资移民的中国人在数量上有了飞跃。

普遍受到中国投资移民申请者青睐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何雁认为,在潜意识里,中国内地的大部分人比较钟爱大国,在他们看来,加拿大和美国是 老牌发达国家,有严谨的法律政策和完善的福利制度,社会普遍富裕并且有华人基础。而澳洲则因为移民投资费用低、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等原因也受到关注。对于 同属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来说,政府对于移民政策的控制程度不同,导致每年移民流向有不同趋势。

“子女教育”是主因

对于投资移民选择海外身份的目的,孙路和何雁均认为,“子女教育”是客户选择移民海外的最主要原因。

孙先生提到,前来办理投资移民业务的客户,年纪普遍从35岁到55岁不等,基本上都已经拥有家庭和子女。以他主管的美国市场为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其 子女已经在美国院校毕业,经过实习期后,如果想要在美国正式工作,必须由当地用人单位帮助办理工作签证,否则便无法顺利工作。但同时,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 大环境萧条以及其他种种因素,致使外国人在办理工作签证上十分困难,想要在美国工作就会受到很多限制。许多有经济基础的中国父母因此决定给子女投资一个美 国身份,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当地谋求未来发展。

而另一部分人则为子女的留学费用算了一笔账。海外留学所需要的学费、生活费及各项杂费与 投资移民的费用基本持平,甚至有可能会更高;此外,留学费用是“只出不进”,根本没有收回支出的可能性。然而通过“投资移民”这一途径,不仅可以使子女有 机会进入更好更顶尖的大学,如果投资眼光准,移民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钱在几年之后还可以返还或者盈利,最终回到自己的钱包里,两相权衡后这部分客户会选择 投资移民。

孙路说:“大部分中国人选择投资移民,首先是为自己创造收益,其次是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liuxue/2010/12/content_197586.shtml
内地精英移民潮引发思考 专家称系追求安全感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7/12/1756663_0.shtml


在美国媒体近日推出的“失败国家”指标中,“人才流失”被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单独列出。

2010年6月,中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才发展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而另一方面,却是以新富阶层为代表的精英群体正在集中出走。当巩俐们身后的隐性移民群体愈发庞大,我们便忍不住关心这些人的离开,并追问,他们为何离开?

尽管眼下看来,所谓人才流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巨额资金逃离的担忧,还只是“少数派报告”。但当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走出国门,成为另一片国土上创造价值的中坚时,却传递给了我们不能忽视的信号——这也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应有的警醒。

别了,祖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

北京日照当头,多伦多已是深夜。

鲁万萌安顿儿子睡下,并为自己在当地汽车公司谋得的新差事做好工作计划后,采访得以进行。

鲁万萌笑言,自己的移民史几乎就是一部血泪史。6年前,家境优裕的她为了追随丈夫,从二线城市一家相当不错的国企跳进北京某外企,来到北京后却发现,这里并非理想的安居地,而移民国外几乎是身边所有同事的首选,这显然刺激了鲁万萌。在和丈夫达成一致后,他们先是尝试技术移民,却因丈夫的环节一再出现问题而宣告放弃,后在移民公司的劝说和运作下,耗尽大半积蓄,成为所有投资移民中“最穷的一批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她极有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婚姻”。尽管在说辞上,丈夫将于半年后来到多伦多。

“你后悔吗?”

“曾经有过,但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了。”回答前,鲁万萌略有停顿,一旦开口,却无丝毫迟疑。

此刻的多伦多,比北京凉爽,鲁万萌说她坐在自己的新家里,心里有说不出的平静,或者还有隐隐的失落。“在这里,我们是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不再有曾经国内的光鲜。”

“钱可以再挣,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却是无价的。”令鲁万萌一家苦苦挣扎6年的,正是这种对于所谓内心安全感的追逐。

中国精英蜂拥美加澳

也许,鲁万萌只是这一波移民大潮中最为平常的一个。

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便能够说明问题: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同时,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0年财政年度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还将大幅增长,而中国申请人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将可能提高至70%左右。

而对于另一热门国度加拿大而言,尽管2009年曾有媒体称中国移民加拿大出现低潮,但该国移民局提供的关于投资移民的数据,却给出另外一个结论:去年,加拿大吸收全球投资移民目标数为2055名,中国占了1000人,而仅魁北克移民局审理的投资移民,中国申请人就占据了七成。

澳大利亚同样“高烧不退”,根据今年1月澳洲统计局(ABS)公布的最新数字,中国大陆出生人口的移民比例,从2009年8月至10月间的连续三个月,一直问鼎澳洲抵境“报到”移民人数榜首,超过传统的英国和新西兰,甚至后来居上的印度。自2009年7月至今年1月,中国大陆移民澳洲的人数约为7800名。

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今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很显然,这组数据背后所传递的,是极为严峻的中国移民现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伟略认为,所谓的“第三波移民潮”也许确实出现并存在,但绝不是仅仅因为移民数量的上升,关键还是人们所说的新移民所呈现出的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等特点,亦即新移民群体的“精英性”。

“上世纪80年代的移民带有很大盲目性,90年代移民有一定理性,这次就有综合的理性了。”在胡伟略看来,“综合的理性”,才是此次关于移民潮话题备受关注的焦点所在。

不留下一片云彩

如何解释“综合的理性”?

鲁万萌仍是最好的案例——出国前,她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正迈入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对她而言,出国并非冲动,而是为之苦苦奋战6年的人生目标,出国也并非为名利或者赚钱,而是为了生活的质量、更好的教育和更良性的社会。

很显然,这属于典型的中国社会新兴精英阶层的逻辑。

有趣的是,在中国,精英是一个暧昧的词,当它与人才关联,意味着责任,当它与财富站在一起,代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既得利益者,当它与权贵结合,旋即变成了公众埋怨社会不公的贬义词,而当精英与移民组成一个复合词,预示的却是一个国家在成长过程中不容小觑的大问题。

去年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认为,中国“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虽然官方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但根据行业内的一些统计显示,单是中国富商聚集地浙江,每年至少有1500人成功办理移民,并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增长。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的职业一栏填的是商人。在这个保守的数字背后,还有大量的人跃跃欲试。他们,曾是这个大时代里的创业者,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换一个身份生活。很多人拒绝承认和享受相关,在他们可信服的理由中,生意和子女是被提到最多的。

但更具争议的还不在此。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也许,甚至焦点不在于“精英”或其“综合的理性”,而是,他们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国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技术、能量、财富,乃至变革中再出发的信心。

人财两失?

新世纪十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成就了迅速壮大的富人阶层,但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和弊病,也令更多的人无力承受房价之压和矛盾夹缝中的窒息。此时的他国,似乎成为逃离的最好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以奋斗的名义,以未来的名义,将目光在世界的版图上逡巡——这俨然已不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严谨姿态和逻辑,却也是一个无比理性的选择过程。

路透中文网专栏作家李小彩总结新一轮精英移民特点有三:移民主体不再是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而是富人;他们带走了在中国国内赚取的大笔财富;转换国籍后,子女留在国外,富人回头继续把中国作为挣钱发财的主战场。

但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者曾省存的观点,所谓“人财两失”的结论为时过早。在全球化的今天,移民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在中国大陆之前,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韩国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精英外流的移民潮,但是,后来通过“人才流转”反而又大为获益。这一说法,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阎靖靖不谋而合。

从阎靖靖的关注范围来看,与台湾地区曾经经历的移民潮相比,中国大陆几乎是在重演其轨迹。从两蒋时代开始,留学海外就是不少台湾普通家庭对其子女的最高期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的高潮时期,只有20%的留学生学成返台。也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台湾为澳大利亚贡献移民达9万人,其中知识型人才呈上升趋势。

但是,至少目前看来,台湾地区、新加坡和印度,未曾因移民潮而遭受不可挽回的创伤——除了人才流动本身所具有的循环性外,更重要的在于,当时三地均采取了正确的吸收人才和引导回流措施。

“如今,大陆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阎靖靖所指的,正是上月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长达19000字的《纲要》,表达的似乎是,中国于未来十年在人才培养和吸收上的决心。(文中鲁万萌为化名)
我为什么想移民

【作者】口述:吴佳川(化名)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张皓雯

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部门会以什么理由来把我凭本事干的一番事业给毁了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吴佳川(化名),42岁,北方某中等城市房地产开发商,身家千万。在外人看来无限风光的背后,也有满腹“委屈”,而这种“委屈”促使他作出的最大决定就是:我要移民。

“做企业太累了。”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有一次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的感慨,让我非常有感触,在中国做企业实在是太累了,身心俱疲啊。

众多“婆婆”令我没有安全感

我是搞房地产的,很多人都认为,政府部门是和开发商穿一条裤子的。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每每为了一个项目需要和政府各部门协调时,其中的辛苦和委屈只有我自己知道。

在中国,企业家是不能安心只做事业的,可以管到你的“婆婆”实在太多了。尤其是有钱的企业,几乎就是一块肥肉,谁都想来拿点利益。

我被政府机关“骚扰”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几年前。我在本地所辖的县开发了一个项目,由于房子没有卖完,现金流不充裕,就和当地的税务部门签订了“以房抵税”协议。后来,该税务部门在没有通知我们的情况下,搞了所谓的“公开拍卖”,以我们协议约定价格的一半,将房子卖给了内部职工。房子卖掉了,但是税款出现缺口,怎么办?于是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接到了公司“偷税漏税”的通知,而且还伴有高额的滞纳金。这件事情前后折腾了一年半,最后虽然解决了,但公司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从法律角度讲,我是可以起诉这个税务部门的,但是民告官,成本太高,我耗不起,只能认了、忍了,打落牙咽到肚子里。

从那以后,我真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可以制约企业的政府部门太多了,最要命的是,当办事的公务员错了,宁愿用另一个错误掩盖这个错误,也不会承认错误,吃亏的只能是企业。

去年,我的公司拿到了本地最大的地产项目,由于这个项目是和政府合作,所以他们特别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来帮助协调和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即便如此,审批过程还是困难重重。哪个部门都能过来检查一下。如果真的仅仅是检查也没什么,可是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很多机关都是站在部门角度看问题,我稍微招待不好,就会影响企业运转。

现在我每天工作18个小时,其中需要分出相当大的精力来对付来自监管部门的“骚扰”。整天无意义的吃喝玩乐拿,让我身心疲惫。

中国监管企业的部门太多了。我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部门会以什么理由来把我凭本事干的一番事业给毁了。

听朋友说,在国外做公司要轻松得多,不需要和政府搞关系,税也少,全凭能力,我太向往这样的环境了。

教育体制让我心灰意冷

另外一个让我想移民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人性化的考虑,我女儿就深受其害。

她小的时候上的是公立幼儿园,每天在幼儿园门口,都紧紧抓住我的方向盘,一边大哭一边喊:“爸爸,你快抓住我呀!”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让我直到十几年后还记忆犹新。

不愿去是因为害怕,在幼儿园里,她每天就坐在角落里,不说不笑不玩,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幼儿园老师也不管她,我都担心女儿会从此抑郁了。

好在一个月后,幼儿园来了一位新老师,每天抱着她和小朋友玩,慢慢地她才融入到那个集体中。

后来女儿上了小学和中学,我对教育体制的怀疑越来越强烈。学校和老师根本不教他们如何做人,只是一味地学习。我女儿性格憨厚,不够聪明,我们做父母的只希望她快乐一些。但学校和老师会逼着学,令她压力很大。

更让我接受不了的是,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外办学习班,提前讲后面的课。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实际上已经在课外班先学了一遍,课堂上,老师会讲得飞快,那些没上课外班的孩子根本听不懂。小学时,我没送我女儿上任何课外班,这在家长中是很少见的。但是到了中学就不行了,不送课外班的话,她和别人的差距太大。每天孩子奔波于各个课外班之间,家长跟着接送,也无比忙碌。

我从很多渠道了解到,国外的教育要人性化得多。不过既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扎实的,我就打算等她高中毕业再移民,到国外读大学。起码她在国外读大学时,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让她不必为了学习太痛苦,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分出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身边很多和我一样做企业的朋友也都很想移民。我认为,国家应该有一些危机感了。

也不断有人问我,“你在国内的事业已经做了这么大,能说走就走吗?”我的确没有想好我移民以后,国内的事业该怎么处理,但是,我要移民的是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李连杰、巩俐……新加坡成中国明星移民海外新目标。
争夺精英人才:新加坡魅力何在?

在吸引优秀人才来狮城定居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也着力于加强国民认同和国家凝聚力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叶明发自新加坡 2008年11月,巩俐在新加坡宏茂桥一个民众俱乐部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之后,李连杰在新加坡购置豪宅的新闻见诸报端。由于当地法律规定,只有本国公民才可购买带永久地契的独立式住宅,所以媒体推测李连杰已成为新加坡公民。而今年初在新加坡生下女儿的赵薇,也被爆出已拥有新加坡永久居民的身份。

对于影视明星纷纷移民海外,并选择加入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很多人至今仍感到纳闷。尤其对于巩俐、李连杰这样的国际巨星,想去哪儿不是易如反掌?他们为何看上新加坡?

成功人士的家园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一个首映礼上,李连杰向媒体透露他入籍新加坡的原因:“我在美国住了很多年,后来在国内也住了几年,之前还去过澳大利亚和瑞士,但最后落户新加坡,只是想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个他们能接受中英文文化教育的地方,一个我可以去做事又不用担心他们的地方。”

比李连杰更早移民狮城的量子基金前合伙人、美国传奇投资大师罗杰斯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其实,若单纯为了学习双语,新加坡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单就繁荣和舒适而言,新加坡也未必会超过上海、北京或香港。这里市场相对狭小、商业环境成熟,并不是一个寻求“暴发”的好地方。但一位来自上海的新移民告诉我,新加坡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却是上海或其他中国城市所不能比的。“如果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新加坡就是成功人士的理想家园。赚钱可以去‘乐园’,但家庭和子女却始终是需要安顿在‘家园’里的。”

政府着力控制贫富差距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控制贫富差距,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同时不遗余力地打造了独特的“劳、资、政”三方的和谐关系。新加坡职工总会秘书长,长期以来都由内阁的资深部长担任,任何关于员工薪金与福利,包括对公积金政策的调整,政府都会主动寻求职总和全国雇主联合会的意见。

新加坡社会安定的另一基石,是其对“居者有其屋”的完美实现。无法想像,人口密集、国土狭小的新加坡,竟是世界上国民拥有房产比例最高的国家。而“居者有其屋”政策成功的关键,是政府设立“建屋局”统一为国民规划、设计、建造“组屋”,满足了绝大多数国民的住房需求。

目前,住政府组屋的人口占新加坡国民近85%。房价被控制在合理水平,连最低收入阶层都能拥有住房。新加坡文史学者韩山元说:有人以为新加坡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是靠严刑峻法,但其实真正的关键是“居者有其屋”。

社会公平“不玩虚的”

新加坡是一个强调公平的社会。比如巩俐宣誓入籍,她在民众俱乐部与100多位新公民一起出席宣誓仪式,从国会议员手上接过公民身份证,期间没有受到丝毫的特殊待遇。

有人说,新加坡人喜欢“投诉”。这种类似于国内“上访”的行为,在新加坡很常见。这里的部长都必须是民选的国会议员,而所有议员每周须定期接见选民。所以在新加坡,想把什么问题直接投诉到部长那里,并非什么难事。而投诉渠道的畅通无疑导致了可投诉事件的减少。求见议员的案例中,反而以寻求帮助者居多了。

新加坡并非没有超级富豪。但新加坡的制度保证所有人的收入都必须是可以摊在阳光下的。这里不允许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所以很多人对官员的高薪不表异议,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所有收入都放在台面上,是受到监督和认可的,那么高薪本身并不会造成不公平。

而新加坡的成功商人,也大都秉持了移民先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这里的富商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林清如就曾谈到:社会记住一个人,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而是因为你做了多少事!

吸引人才未雨绸缪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传统的移民国家,有著名的欢迎外来人才的政策。尤其是新加坡正日益面对人口萎缩、老龄化的挑战,因此必须持续吸引移民,来填补本地人口。

与此同时,新加坡也意识到,世界各国都在极力争取外来人才,新加坡的人才也成为各国“挖角”的对象。因此,在继续吸引优秀人才来狮城定居的同时,政府也着力于加强国民认同和国家凝聚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新移民尽快融入本地社会。

最近,基于“公民优先”的原则,新加坡消减了永久居民原有的一些福利,引发新加坡是否不再欢迎外来移民的忧虑。对此,政府高官多次出面强调,没有这样的意图。

事实上,消减永久居民福利,是为了拉开公民与永久居民的待遇差距,以便促使更多永久居民选择入籍,而不是长期保持永久居民的身份。对于入籍后的公民,新加坡强调的是“一视同仁、不分先后”。可见,“公民优先”并非是要排斥移民,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国民认同和凝聚力,以应对未来全球化的人才争夺战。
是啊,现在西方很文明的啦,一定不会发生排华法案什么的啦
美国教主在国内坚持战斗吗?
为什么想移民?

怕事败被制裁呗。
目前来看,国外工作确实轻松
美分党被五毛党赶走了,走的都是loser
想起了那句太平洋没加盖.....
  支持移民,龙化全球。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0-12-6 19:02


    这种思想有点问题。
小日的想法是只要出去了就不能算是日本人了。对外人还是要有戒心的。
希望政府好好反思吧
移民数量不大 1年游击5千万吧 10年后咱也开着宝马去地里种粮食
希望这些人赚老外的钱去,不要盯着国人口袋
希望想移民的尽快走
想走的走不了,能走的也能随便回
我们在外面不和你们抢房子,抢工作,抢女人,在国内的同志也应该为我们加油吧
banbridge1525 发表于 2010-12-6 21:56


    支持
真正想走的,却走不了
国内竞争激烈,很多人出去是为了摆脱国内的巨大压力。
我自己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中,差不多可以分成3类,

能力最好的那类人,基本都在国内,没走的打算,现在混的也不错。
能力次好的那批人,都在想出国移民,也有具体的行动。
能力差的那些人,也都在喊出国,但没有具体的行动,感觉像是围观。
heavenstar_x 发表于 2010-12-7 05:55

能力最好的人,出去了就没能力了,就跟国内开车“技术”高,出去几小时就不得不
做开车的“傻子”
要不中国的“有能力”的人都当了官,结果对内都是人精,一跟外国的什么什么
干一干就败,比如屡战屡败的中投,你不会说里面的人能力不会比在中国屡战屡胜的狗剩的人差吧。
回复 22# 造汽

我的朋多大多数是IT的技术人员,他们中能力最好的人大多数在百度,阿里巴巴,微软,谷歌,
这些人的水平,想要出国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现在都混的不错,没有这个打算。
最牛的一个人还从微软辞职,自己创业了,也做的不错,前阵子刚刚拿到几百万的风投,
csdn也有报道。

能力次好的那些朋友,倒是想出国的很多,而且有些已经在咨询加拿大和澳洲的移民政策。

其他的人一般就是说说国外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想出去,不过一般就是说说,日子照样混。
heavenstar_x 发表于 2010-12-7 08:44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国外呆过又回来的是属于能力差的?
我认识的海龟回来混的也不错呀?
中投屡战屡败恰恰是请来了一批海归的结果,说句大不敬的话,周小川运气太好了,美国金融危机前他的发言讲话完全是高盛那套,什么混业经营,放开监管,银行证券化,幸亏美国金融给了他一下,让他清醒了清醒。美国金融美国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大批美国金融市场的败将们纷纷回国工作,这班人学的全是那套自由货币学派,在中投搞得还是买空卖空,只为11月(美国金融机构11月发年终)而战,中投上上下下全是这帮人不亏才怪那。
国外工作确实轻松
bjnr 发表于 2010-12-6 19:20


    反思个屁,谁爱走谁走。
回复 24# 造汽

这个我觉得没什么奇怪的,技术好的IT人才,到哪儿都吃香。
jflycai 发表于 2010-12-7 09:02

反思就是屁,也应该反思,这里不是反思“走”
而是反思“爱走”,包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爱走”的,
尤其是“爱走”却走不成于是骂走了的,甚至骂回来的,
骂来骂去,还是走不了,但是还是“爱走”
造汽 发表于 2010-12-7 11:50


    中国人这么多,南北东西部差异大,这是靠反思能解决的?
走出去既是开拓,也是促进和警醒.
欢迎牛人们都出国啊,给俺们减少点竞争压力~
牛人出不出国都是牛人,撸射就算上了天也还是撸射……
中國會越來越好的,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
俺在我这么多同学当中发现,最有能力的都在国内混,暂时在国外的分三种:在国内就差哄哄,不反省自己只知道怪社会,所以,滚得越远越好。在国内很不错,出国为了继续进步,也筹划着回国。在国内比较平常,就想在外面长长见识,无所谓留哪儿。
好走不送啊!
俺在我这么多同学当中发现,最有能力的都在国内混,暂时在国外的分三种:在国内就差哄哄,不反省自己只知道怪社会,所以,滚得越远越好。在国内很不错,出国为了继续进步,也筹划着回国。在国内比较平常,就想在外面长长见识,无所谓留哪儿。
如果有机会俺也想出国学习,但学成一定会回来,为国家工作
支持精英都出去,不要在国内和我抢资源。
有机会也移民国外像什么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 也不回来了 一是那边环境真好二是那边人少没那么闹三是节省点国内粮食,不过一旦祖国有事马上让祖国利益最大化挟持澳洲并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