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为了战争,胜利(SL7)7型蒸汽机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4:38




胜利(SL7)7型蒸汽机车

胜利7型 751号日本造 1934年生产长度:25.675米,客运机车

   该号车是日本川琦重工株式会社专为中日战争生产的产品,仅生产了12台。
其中有三台是日本组装后运往中国大连,还有九台是运零部件到大连机车厂组装的。

为了战争的需要,这十二台机车全部在中国服役,曾在东北地区担当高级豪华客车的运输任务,包扩从新京(长春)——朝鲜斧山、新京(长春)——大连间的高级列车的牵引任务。
当时称“亚西亚”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
以后在沈阳机务段担当沈阳一长春、大石桥间的客运牵引任务。

   此车采用流线型设计,动轮直径2米,构造速度13OKM/小时,又采用了自动加煤机系统和给水予热装置。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机车。

   该车1984年9月进沈阳苏家屯蒸汽机车馆收藏,同年又由苏家屯机务段作过一次架修,陈列馆开馆时曾牵引两辆客车在馆内线路上运行,1985年又在长春机车厂做过厂修,修后单机运输到陈列馆内。该车是此种车型机车仅存的一台。


以下是1995年的照片,现在估计成废铁了





满铁将亚细亚号定为“特急”快车。亚细亚号舒适快捷,为了抵御满洲地区的大陆性天气而采用密闭式双层车窗,全列车配备美国开利公司(Carrier Corporation)制造的空调装置,以及电动按钮控制的可调节自动式座椅。列车编组为6节车厢,机车之后为行李车、两节三等车厢(定员88人)、餐车、一节二等车厢(定员68人)和一节流线型头等展望车(尾车,定员48人)。亚细亚号一共制造了24节车厢,编为4列,1935年又生产了2节头等车厢。

1934年3月1日,亚细亚号首次运行,创造了以7个半小时跑完新京到大连全程701.4公里的纪录,途中停车只有大石桥、鞍山、奉天、四平4个车站。亚细亚号常态运营为共有的两组列车,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连对开,完成大连至新京间的运行,所需时间为8小时30分(中途不停车),平均运营速度为每小时85公里。1935年9月,亚细亚号的运营区间延长至哈尔滨。

牵引亚细亚号的太平洋7型机车(当时也叫“パシナ”【pashina】型)是当时世界上时速最高的蒸汽机车之一,车头外部呈流线型,动轮直径达两米,可装载37吨水和12吨煤炭,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车辆厂制造9台,由大连沙河口满铁车辆厂组装3台,全部在满洲国服役。机车的最高测试时速为130公里,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的机车。

由于太平洋战争局势恶化,亚细亚号于1943年2月停止运行。一列车厢在苏军占领中国东北时被运往苏联,另一组列车留在中国,其他车厢下落不明。亚细亚号的牵引机车(现称SL-7,即胜利7型)现存2台:751号、757号,现被沈阳铁路博物馆收藏。亚细亚号的两节头等展望车的大陆号头等展望车厢在1949年后成为中国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和滕代远的专车,采用GW(公务车)的车厢编号,现均保存于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

































1905_1124303520.jpg (855.52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7 上传



1013337573.jpg (95.89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胜利(SL7)7型蒸汽机车

胜利7型 751号日本造 1934年生产长度:25.675米,客运机车

   该号车是日本川琦重工株式会社专为中日战争生产的产品,仅生产了12台。
其中有三台是日本组装后运往中国大连,还有九台是运零部件到大连机车厂组装的。

为了战争的需要,这十二台机车全部在中国服役,曾在东北地区担当高级豪华客车的运输任务,包扩从新京(长春)——朝鲜斧山、新京(长春)——大连间的高级列车的牵引任务。
当时称“亚西亚”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
以后在沈阳机务段担当沈阳一长春、大石桥间的客运牵引任务。

   此车采用流线型设计,动轮直径2米,构造速度13OKM/小时,又采用了自动加煤机系统和给水予热装置。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机车。

   该车1984年9月进沈阳苏家屯蒸汽机车馆收藏,同年又由苏家屯机务段作过一次架修,陈列馆开馆时曾牵引两辆客车在馆内线路上运行,1985年又在长春机车厂做过厂修,修后单机运输到陈列馆内。该车是此种车型机车仅存的一台。


以下是1995年的照片,现在估计成废铁了


7351_1088393400.jpg (433.4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09:46 上传




满铁将亚细亚号定为“特急”快车。亚细亚号舒适快捷,为了抵御满洲地区的大陆性天气而采用密闭式双层车窗,全列车配备美国开利公司(Carrier Corporation)制造的空调装置,以及电动按钮控制的可调节自动式座椅。列车编组为6节车厢,机车之后为行李车、两节三等车厢(定员88人)、餐车、一节二等车厢(定员68人)和一节流线型头等展望车(尾车,定员48人)。亚细亚号一共制造了24节车厢,编为4列,1935年又生产了2节头等车厢。

1934年3月1日,亚细亚号首次运行,创造了以7个半小时跑完新京到大连全程701.4公里的纪录,途中停车只有大石桥、鞍山、奉天、四平4个车站。亚细亚号常态运营为共有的两组列车,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连对开,完成大连至新京间的运行,所需时间为8小时30分(中途不停车),平均运营速度为每小时85公里。1935年9月,亚细亚号的运营区间延长至哈尔滨。

牵引亚细亚号的太平洋7型机车(当时也叫“パシナ”【pashina】型)是当时世界上时速最高的蒸汽机车之一,车头外部呈流线型,动轮直径达两米,可装载37吨水和12吨煤炭,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车辆厂制造9台,由大连沙河口满铁车辆厂组装3台,全部在满洲国服役。机车的最高测试时速为130公里,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的机车。

由于太平洋战争局势恶化,亚细亚号于1943年2月停止运行。一列车厢在苏军占领中国东北时被运往苏联,另一组列车留在中国,其他车厢下落不明。亚细亚号的牵引机车(现称SL-7,即胜利7型)现存2台:751号、757号,现被沈阳铁路博物馆收藏。亚细亚号的两节头等展望车的大陆号头等展望车厢在1949年后成为中国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和滕代远的专车,采用GW(公务车)的车厢编号,现均保存于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




3826_1418661607.jpg (105.14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jpg (63.66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9RIAN_02532777_HR_ru.jpg (51.82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905_1124303520.jpg (41.87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2084_1281591916.jpg (147.14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12006hdc399jfhh79b9cc_jpg_thumb.jpg (67.51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1453287_1200x1000_0.jpg (60.07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1453291_1200x1000_0.jpg (101.23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1453310_1200x1000_0.jpg (64.8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1453311_1200x1000_0.jpg (93.69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11453313_1200x1000_0.jpg (106.78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9 10:00 上传







已经收藏于沈阳苏家屯机场博物馆,此车1990年的时候被川崎重工修复,刺激了当时的铁道部,促成了铁路大提速
2014-12-29 10:25 上传

那个日语的书写,真蛋疼,
真心好奇当时的铁路跑得起来么?
cranenn 发表于 2014-12-29 10:59
那个日语的书写,真蛋疼,
真心好奇当时的铁路跑得起来么?
1、在准轨的满铁是可以滴,在日本国内米轨上反而不行,这也就是狗屁文章里面一再强调全部服役于满洲的原因——日本国内那个年代哪来的准轨给他跑啊?
2、30年代的最快??呵呵,作者大约不是读书少,是半文盲吧
解放3型编辑1927~1930年间捷克斯柯达(Skoda)厂制造,约19台,机车及煤水车总重135.5吨,车长20 320毫米,动轮直径为1 400毫米,车轴排列为1-4-1式。配属于原齐克、呼海、四洮铁路。日伪时期称为ミカニ型,1951年改为ㄇㄎ3型,1990年该型机车报废。JF3型2558号机车现于沈阳苏家屯机车陈列馆展出。
还敢嘴硬? 发表于 2014-12-29 12:3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至少在亚洲可以算上当时的第一速了,平均85公里的营运速度也还算可以了,英国德国那个200多公里是试验速度,也不是正常营运能达到的。
MAZ543M 发表于 2014-12-29 09:54
已经收藏于沈阳苏家屯机场博物馆,此车1990年的时候被川崎重工修复,刺激了当时的铁道部,促成了铁路大提速

听说90年代川崎技术人员使用该车在沈阳到大连间进行了提速试验(相对于当时中国铁路的时速而言),有没有那次试验的照片。
这个车头大连应该还有一部


应该是757号

应该是757号
印象里这个车有两台存世,都在东北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