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法国“独角兽”部队:闪电结束科特迪瓦内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40:44
揭秘法国“独角兽”部队:闪电结束科特迪瓦内战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新民晚报 




  ■ 2011年4月初,忠于瓦塔拉的共和军在阿比让集结准备开赴前线
  科特迪瓦原本是西非相对富庶的国度,却因民族、宗教等矛盾屡屡陷入内乱。2010年11月,该国举行总统大选,北部和西部部族支持的瓦塔拉以54.1%的得票率获胜,但总统巴博却拒绝下台,操纵宪法委员会推翻选举结果,自行宣布连任。2011年3月,在联合国、欧盟、非盟等国际组织多次斡旋无果后,“一国两主”的科特迪瓦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内战。
  战前态势
  从1999年12月前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发动军事政变开始,政变和内战便在科特迪瓦绵延不休。从2002年9月至2004年末,内战形势稍缓,但国家依然分成两部分:中北部被叛军控制,南部则被政府军控制。之后的国内局势时缓时急,直到2010年10月终于举行大选。
  对于大选结果可能引发内战,无论瓦塔拉还是巴博都有所准备。此前,巴博执政长达11年,他的底气主要来源于6万国防军(由正规军、宪兵和共和国卫队组成),配备了大量的重武器。巴博曾动用国防军镇压2002年的北部叛乱,当时的叛军首领就是瓦塔拉。
  另一方面,赢得大选的瓦塔拉也不是“善茬”。首先,瓦塔拉积极争取国际同情,2011年3月10日,非盟在亚的斯亚贝巴大会上再次确认瓦塔拉的竞选获胜,要求巴博尽快移交权力。巴博拒绝下台后,非盟、欧盟以及联合国相继对科特迪瓦实施制裁,这几乎就是判处巴博“政治死刑”。其次,瓦塔拉重建自己的武装力量,拉起一支有1.5万人的“共和军”,核心就是2002年的原叛军成员,他们长年在北部对抗巴博政府,拥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为瓦塔拉提供了重要的幕后支持。当时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已被推翻,美英法等国遂通过私人军事公司,把原本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剩余物资转运到科特迪瓦。有记者发现,在共和军控制的机场,经常有运输机起降,它们运来各种轻重武器,包括火箭筒、重机枪、迫击炮等,甚至还有昂贵的军用夜视设备。
  作战经过
  尽管瓦塔拉派武装有“志在天下”的政治决心,但面对人数众多的巴博国防军,能否使用有效的战略战术就成为其中的关键。经与参谋团队商议,瓦塔拉决定采取“震撼战略”,即在科特迪瓦西部、中西部、中部和东部战线同时向巴博控制区发起进攻,打乱国防军的战略部署,同时共和军主力集中于中西部,在攻击发起后迅速拿下西部边城杜莱普勒和布利格,那里是邻国利比里亚通往科特迪瓦重要城市阿比让(有经济首都之称)的咽喉要道。
  需要指出的是,瓦塔拉深知巴博军队看似庞大,但其中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是共和国卫队和利比里亚雇佣兵,尤其是后者,巴博向这些雇佣兵许诺每天1500欧元的薪水。为了断掉巴博的“左臂右膀”,瓦塔拉决定先将集结在西部边境地带的利比里亚雇佣兵团孤立起来,然后再向阿比让发起闪电攻势。
  3月28日,共和军全线发起进攻,仅激战一天,国防军就丢掉迪埃奎、达洛亚、邦杜库等重镇,一名在邦杜库被俘的国防军军官承认:“我的手下上午还穿着军服,下午就换上了便装,为了尽快逃走,他们还到处拦车。”至于瓦塔拉最担心的利比里亚雇佣兵团,也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共和军仅靠几次冲锋就拿下了杜莱普勒和布利格,驻守这些地方的雇佣兵大多非死即逃。
  更有甚者,因为巴博在军人待遇上厚此薄彼,许多国防军军人对“吃香喝辣”的雇佣兵早有嫉恨,因此在战斗中,屡屡出现国防军从背后打雇佣兵“黑枪”的事件。
  到了30日,巴博政府已失去对80%国土的掌控,特别是中线战场的共和军拿下了科特迪瓦的首都亚穆苏克罗,歼灭了国防军一个整建制的装甲旅。令人玩味的是,在争夺亚穆苏克罗的战斗中,巴博从阿比让派来的援军刚一抵达就溜之大吉了,甚至没有把蒙在火炮上的防尘伪装布卸下。援军司令亚奥却大言不惭地电告巴博:“我们进行了殊死抵抗,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实施‘战略转进’。”
  也是在30日,指挥中西线行动的共和军参谋长瓦陶率部夺取了巴博的老家——尼奥瓦省的马马村,当晚,他还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巴博家乡的行宫里睡了一觉。第二天,共和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控制了位于西南部的圣佩德罗(世界最大可可豆出口港),并于当天深夜攻入阿比让。数小时后,瓦塔拉的发言人阿希宣布,共和军已经控制国家电视台。
  正当共和军席卷全国,兵临阿比让城下之际,3月30日,巴博在总统官邸召集国防军高级将领开会,他开门见山地问:“你们能保证阿比让的安全吗?”以陆军总司令菲利普·蒙戈为首的几名军官虽然用法语回答“可以”,但表情很不自然。仅仅2小时后,正打算向全国发表演说的巴博突然接到报告,菲利普·蒙戈已经带着老婆孩子逃往南非大使馆避难了。第二天,蒙戈正式宣布归顺瓦塔拉,紧接着几十名国防军指挥官纷纷宣布倒戈。
  尽管面临众叛亲离的困境,但巴博仍不肯服输,他命令只有1300余人的共和国卫队死守总统官邸、国家电视台、军营、武器库等重要据点,希冀能够“以拖待变”。由于共和国卫队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缺乏重炮、坦克等武器的共和军难以推进,战局陷入僵持。
  不过,改变这一切的力量很快登场了,这就是法国在科特迪瓦部署的独角兽部队。他们在2002年科特迪瓦内乱爆发之际进入科特迪瓦维和,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成为法国和西方国家影响科特迪瓦局势的重要砝码。瓦塔拉与法国政府沟通后,法国总统萨科齐决定派兵干预。4月4日,独角兽部队出动“小羚羊”、“超级美洲豹”等直升机,用火箭弹、反坦克导弹摧毁了巴博武装部署在总统官邸、军营里的4门大炮、10辆装甲车(其中2辆俄制BTR-80装甲车是专为巴博及其亲属准备的“逃命车”),巴博武装的火力点也在法军空袭后哑了火。
  4月10日,独角兽部队再度动用武装直升机向巴博势力盘踞的孤立据点展开进攻,基本摧毁了共和国卫队的有生力量。
  4月11日下午,忠于瓦塔拉的共和军攻进巴博官邸内院,一群头扎红巾、手持AK-47突击步枪的共和军成员大呼小叫地冲向院子中央的地下掩体——早有人告诉他们,巴博就藏在里面。大约15时许,共和军炸开掩体的铁门,在一间地下室里抓住巴博及其妻子西蒙尼。据说有一名共和军老兵炫耀性地扇了巴博一个耳光,然后兴奋地大喊:“瞧,这可是打过总统的巴掌!”
  作战评价
  据报道,从3月28日发起进攻,到4月11日巴博就擒,瓦塔拉麾下的共和军在15天内消灭了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国防军,而且共和军在整个冲突中仅伤亡370余人,算得上“本小利大”。从战略来看,共和军明智地选择“闪电战”模式,即通过凌厉的攻势,打乱敌人的部署,并在开战之初就分割包围了巴博倚为长城的雇佣兵团,使后续作战遭遇的阻力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瓦塔拉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获取了西方大国和非盟的支持,法国“独角兽”部队的军事干预加速了巴博武装的崩溃,终于取得速胜。(毕晓普)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12-25/6912433.shtml揭秘法国“独角兽”部队:闪电结束科特迪瓦内战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新民晚报 




  ■ 2011年4月初,忠于瓦塔拉的共和军在阿比让集结准备开赴前线  科特迪瓦原本是西非相对富庶的国度,却因民族、宗教等矛盾屡屡陷入内乱。2010年11月,该国举行总统大选,北部和西部部族支持的瓦塔拉以54.1%的得票率获胜,但总统巴博却拒绝下台,操纵宪法委员会推翻选举结果,自行宣布连任。2011年3月,在联合国、欧盟、非盟等国际组织多次斡旋无果后,“一国两主”的科特迪瓦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内战。  战前态势  从1999年12月前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发动军事政变开始,政变和内战便在科特迪瓦绵延不休。从2002年9月至2004年末,内战形势稍缓,但国家依然分成两部分:中北部被叛军控制,南部则被政府军控制。之后的国内局势时缓时急,直到2010年10月终于举行大选。  对于大选结果可能引发内战,无论瓦塔拉还是巴博都有所准备。此前,巴博执政长达11年,他的底气主要来源于6万国防军(由正规军、宪兵和共和国卫队组成),配备了大量的重武器。巴博曾动用国防军镇压2002年的北部叛乱,当时的叛军首领就是瓦塔拉。  另一方面,赢得大选的瓦塔拉也不是“善茬”。首先,瓦塔拉积极争取国际同情,2011年3月10日,非盟在亚的斯亚贝巴大会上再次确认瓦塔拉的竞选获胜,要求巴博尽快移交权力。巴博拒绝下台后,非盟、欧盟以及联合国相继对科特迪瓦实施制裁,这几乎就是判处巴博“政治死刑”。其次,瓦塔拉重建自己的武装力量,拉起一支有1.5万人的“共和军”,核心就是2002年的原叛军成员,他们长年在北部对抗巴博政府,拥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为瓦塔拉提供了重要的幕后支持。当时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已被推翻,美英法等国遂通过私人军事公司,把原本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剩余物资转运到科特迪瓦。有记者发现,在共和军控制的机场,经常有运输机起降,它们运来各种轻重武器,包括火箭筒、重机枪、迫击炮等,甚至还有昂贵的军用夜视设备。  作战经过  尽管瓦塔拉派武装有“志在天下”的政治决心,但面对人数众多的巴博国防军,能否使用有效的战略战术就成为其中的关键。经与参谋团队商议,瓦塔拉决定采取“震撼战略”,即在科特迪瓦西部、中西部、中部和东部战线同时向巴博控制区发起进攻,打乱国防军的战略部署,同时共和军主力集中于中西部,在攻击发起后迅速拿下西部边城杜莱普勒和布利格,那里是邻国利比里亚通往科特迪瓦重要城市阿比让(有经济首都之称)的咽喉要道。  需要指出的是,瓦塔拉深知巴博军队看似庞大,但其中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是共和国卫队和利比里亚雇佣兵,尤其是后者,巴博向这些雇佣兵许诺每天1500欧元的薪水。为了断掉巴博的“左臂右膀”,瓦塔拉决定先将集结在西部边境地带的利比里亚雇佣兵团孤立起来,然后再向阿比让发起闪电攻势。  3月28日,共和军全线发起进攻,仅激战一天,国防军就丢掉迪埃奎、达洛亚、邦杜库等重镇,一名在邦杜库被俘的国防军军官承认:“我的手下上午还穿着军服,下午就换上了便装,为了尽快逃走,他们还到处拦车。”至于瓦塔拉最担心的利比里亚雇佣兵团,也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共和军仅靠几次冲锋就拿下了杜莱普勒和布利格,驻守这些地方的雇佣兵大多非死即逃。  更有甚者,因为巴博在军人待遇上厚此薄彼,许多国防军军人对“吃香喝辣”的雇佣兵早有嫉恨,因此在战斗中,屡屡出现国防军从背后打雇佣兵“黑枪”的事件。  到了30日,巴博政府已失去对80%国土的掌控,特别是中线战场的共和军拿下了科特迪瓦的首都亚穆苏克罗,歼灭了国防军一个整建制的装甲旅。令人玩味的是,在争夺亚穆苏克罗的战斗中,巴博从阿比让派来的援军刚一抵达就溜之大吉了,甚至没有把蒙在火炮上的防尘伪装布卸下。援军司令亚奥却大言不惭地电告巴博:“我们进行了殊死抵抗,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实施‘战略转进’。”  也是在30日,指挥中西线行动的共和军参谋长瓦陶率部夺取了巴博的老家——尼奥瓦省的马马村,当晚,他还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巴博家乡的行宫里睡了一觉。第二天,共和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控制了位于西南部的圣佩德罗(世界最大可可豆出口港),并于当天深夜攻入阿比让。数小时后,瓦塔拉的发言人阿希宣布,共和军已经控制国家电视台。  正当共和军席卷全国,兵临阿比让城下之际,3月30日,巴博在总统官邸召集国防军高级将领开会,他开门见山地问:“你们能保证阿比让的安全吗?”以陆军总司令菲利普·蒙戈为首的几名军官虽然用法语回答“可以”,但表情很不自然。仅仅2小时后,正打算向全国发表演说的巴博突然接到报告,菲利普·蒙戈已经带着老婆孩子逃往南非大使馆避难了。第二天,蒙戈正式宣布归顺瓦塔拉,紧接着几十名国防军指挥官纷纷宣布倒戈。  尽管面临众叛亲离的困境,但巴博仍不肯服输,他命令只有1300余人的共和国卫队死守总统官邸、国家电视台、军营、武器库等重要据点,希冀能够“以拖待变”。由于共和国卫队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缺乏重炮、坦克等武器的共和军难以推进,战局陷入僵持。  不过,改变这一切的力量很快登场了,这就是法国在科特迪瓦部署的独角兽部队。他们在2002年科特迪瓦内乱爆发之际进入科特迪瓦维和,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成为法国和西方国家影响科特迪瓦局势的重要砝码。瓦塔拉与法国政府沟通后,法国总统萨科齐决定派兵干预。4月4日,独角兽部队出动“小羚羊”、“超级美洲豹”等直升机,用火箭弹、反坦克导弹摧毁了巴博武装部署在总统官邸、军营里的4门大炮、10辆装甲车(其中2辆俄制BTR-80装甲车是专为巴博及其亲属准备的“逃命车”),巴博武装的火力点也在法军空袭后哑了火。  4月10日,独角兽部队再度动用武装直升机向巴博势力盘踞的孤立据点展开进攻,基本摧毁了共和国卫队的有生力量。  4月11日下午,忠于瓦塔拉的共和军攻进巴博官邸内院,一群头扎红巾、手持AK-47突击步枪的共和军成员大呼小叫地冲向院子中央的地下掩体——早有人告诉他们,巴博就藏在里面。大约15时许,共和军炸开掩体的铁门,在一间地下室里抓住巴博及其妻子西蒙尼。据说有一名共和军老兵炫耀性地扇了巴博一个耳光,然后兴奋地大喊:“瞧,这可是打过总统的巴掌!”  作战评价  据报道,从3月28日发起进攻,到4月11日巴博就擒,瓦塔拉麾下的共和军在15天内消灭了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国防军,而且共和军在整个冲突中仅伤亡370余人,算得上“本小利大”。从战略来看,共和军明智地选择“闪电战”模式,即通过凌厉的攻势,打乱敌人的部署,并在开战之初就分割包围了巴博倚为长城的雇佣兵团,使后续作战遭遇的阻力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瓦塔拉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获取了西方大国和非盟的支持,法国“独角兽”部队的军事干预加速了巴博武装的崩溃,终于取得速胜。(毕晓普)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12-25/6912433.shtml
一定是外国人。。。
咋没有报丧女妖呢?
咋没有报丧女妖呢?
还该来个红色彗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