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材科技教授级高工朱建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1:59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提起“预成型体”,极少有人知道指的是什么;但说到“神舟”“嫦娥”这样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几乎人人都知道,它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实力。
    航天飞行器穿越大气层时,剧烈摩擦产生数千度的高温,足以烧蚀掉各种耐高温的金属材料,这时候,为了保护航天飞行器的关键部位,就必须为它穿上“一件特制的盔甲”。
    朱建勋,中材科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是给飞行器做“盔甲”的人。
    “30年就做了这一件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国家在航天飞行领域的失败案例,令世界各国意识到,谁在先进的航天器隔热材料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将在探索太空方面走到世界前列。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了一场航空隔热材料研制的竞赛。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的朱建勋也加入到这场竞赛中。最初的研制,十分困难,由于航空隔热材料处于材料研究的尖端,国内基本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国外也不可能有成熟的技术可供引进。
    “再难也要干,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武器。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我们的飞行器、导弹就无法飞得更远,我们就没法在与世界大国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朱建勋说,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不断改进……这一干,就是30年。
    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如今,朱建勋研制的预成型体,已用在“神舟”“嫦娥”等我国几乎每一种高速飞行器上。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整体穿刺技术、碳钨双组分预成型体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今年,朱建勋又获得“杰出工程师”奖,奖项组委会这样评价他:30多年潜心研究预成型体,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多项科技奖励,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推动了我国预成型体技术科技进步,大量成果得到转化,使我国防热材料研制应用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朱建勋说。与一般的民用科研应用不同,“预成型体”用在特殊领域,研制过程很少有人知道,有时候5到10年才能出一个成果,即便出了成果,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形成影响。
    回想起研制“预成型体”时的点点滴滴,朱建勋感触良多:每做出一个试验品,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是成千上万次试验,试验的结果,可能是一丝改进,也很可能是失败,而失败又意味着要从头再来。
    国家对这些技术的迫切需要,让朱建勋和他的团队丝毫不敢松懈。朱建勋的同事中材科技运营总监邓洪回忆说,几千个日日夜夜,团队基本上是一天24小时两班倒。
    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朱建勋这样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国家的迫切需要,“没有这些材料,就没有先进的飞行器;另一方面,我一直觉得,外国人能干出来,中国人怎么能干不出来?一定要争口气”。
    “中国人应该有科技自信”
    提起“预成型体”相比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程度,朱建勋十分自信:“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很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都已经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
    眼下,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朱建勋依然频繁参与一线科研工作。中材科技董事长薛忠民评价说,朱建勋做科研工作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即便转到管理岗位,对于科研依然保持坚持不懈的关心,仍然不时贡献自己的经验,指导课题组和研究方向。
    中材科技科技发展部陈敬菊拿出一张朱建勋指点下属时的稿纸,上面写满了针对科研项目的各种建设性意见,她告诉记者,朱建勋在指导年轻科研工作者时,通常只会帮助指点研究方向和原则,很少指导具体该怎么做。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年轻人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朱建勋至今仍清楚记得,他在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时,曾经有一项科研项目已经难以进展下去,用户已经准备放弃,但当时的老院长瞒着这个消息保护他的研究积极性,并且继续鼓励他,最终项目研究取得了成功。他说,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这样的精神代代相传。记者华晔迪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12/16/c_133859096.htm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提起“预成型体”,极少有人知道指的是什么;但说到“神舟”“嫦娥”这样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几乎人人都知道,它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实力。
    航天飞行器穿越大气层时,剧烈摩擦产生数千度的高温,足以烧蚀掉各种耐高温的金属材料,这时候,为了保护航天飞行器的关键部位,就必须为它穿上“一件特制的盔甲”。
    朱建勋,中材科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是给飞行器做“盔甲”的人。
    “30年就做了这一件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国家在航天飞行领域的失败案例,令世界各国意识到,谁在先进的航天器隔热材料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将在探索太空方面走到世界前列。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了一场航空隔热材料研制的竞赛。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的朱建勋也加入到这场竞赛中。最初的研制,十分困难,由于航空隔热材料处于材料研究的尖端,国内基本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国外也不可能有成熟的技术可供引进。
    “再难也要干,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武器。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我们的飞行器、导弹就无法飞得更远,我们就没法在与世界大国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朱建勋说,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不断改进……这一干,就是30年。
    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如今,朱建勋研制的预成型体,已用在“神舟”“嫦娥”等我国几乎每一种高速飞行器上。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整体穿刺技术、碳钨双组分预成型体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今年,朱建勋又获得“杰出工程师”奖,奖项组委会这样评价他:30多年潜心研究预成型体,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多项科技奖励,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推动了我国预成型体技术科技进步,大量成果得到转化,使我国防热材料研制应用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朱建勋说。与一般的民用科研应用不同,“预成型体”用在特殊领域,研制过程很少有人知道,有时候5到10年才能出一个成果,即便出了成果,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形成影响。
    回想起研制“预成型体”时的点点滴滴,朱建勋感触良多:每做出一个试验品,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是成千上万次试验,试验的结果,可能是一丝改进,也很可能是失败,而失败又意味着要从头再来。
    国家对这些技术的迫切需要,让朱建勋和他的团队丝毫不敢松懈。朱建勋的同事中材科技运营总监邓洪回忆说,几千个日日夜夜,团队基本上是一天24小时两班倒。
    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朱建勋这样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国家的迫切需要,“没有这些材料,就没有先进的飞行器;另一方面,我一直觉得,外国人能干出来,中国人怎么能干不出来?一定要争口气”。
    “中国人应该有科技自信”
    提起“预成型体”相比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程度,朱建勋十分自信:“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很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都已经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
    眼下,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朱建勋依然频繁参与一线科研工作。中材科技董事长薛忠民评价说,朱建勋做科研工作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即便转到管理岗位,对于科研依然保持坚持不懈的关心,仍然不时贡献自己的经验,指导课题组和研究方向。
    中材科技科技发展部陈敬菊拿出一张朱建勋指点下属时的稿纸,上面写满了针对科研项目的各种建设性意见,她告诉记者,朱建勋在指导年轻科研工作者时,通常只会帮助指点研究方向和原则,很少指导具体该怎么做。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年轻人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朱建勋至今仍清楚记得,他在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时,曾经有一项科研项目已经难以进展下去,用户已经准备放弃,但当时的老院长瞒着这个消息保护他的研究积极性,并且继续鼓励他,最终项目研究取得了成功。他说,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这样的精神代代相传。记者华晔迪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12/16/c_133859096.htm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这边所有的老师都这样讲啊。
快耐不住了,快来个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