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变化与奥巴马新政下的美国中东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34:30
国际格局变化与奥巴马新政下的美国中东政策,《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2期。
赵葆珉
American Middle East Policy under Strategic Concentration
Zhao Baomin
[摘要]:冷战获胜的美国在全球力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但美国不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不能突破大国均势。后冷战时代核均势下的大国竞争集中在经济较量上,美国误判了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质,这种挑战是经济上的而非军事上的。美国遍及全球的过度军事干预,与国内经济衰落和金融危机一道,促使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急剧走向式微。由于力量衰退,美国被迫实施战略收缩,以大国协作维持霸权不坠。中东政策调整是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一个缩影。奥巴马执政后,美国中东政策的可能调整包括:重启中东均势以减轻战略重负;默认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缓和美伊矛盾;接受中国在中东的建设性作用。战略收缩只是权宜之计,美国不会根本放弃单极霸权,决定了美国难以逃脱在全球与中东影响力下降的命运。
[关键词]:单极格局;美国衰落;战略收缩;大国协作;中东安全
[Abstract]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United States lacks real military advantages to break the global equilibrium; therefore, great power struggle shifts to the economic front. Over-militarization and economic decline quicken the collapse of American hegemonic system. In face of waning power, the country is forced to conduct concentration and support its global role with concert of the major powers. American Middle East policy adjustment, an epitome of global adjustments, may contain: to encourage balance of power to lighten its burden; to recognize Iran as the regional power; to include China in the regional arrangements. American global adjustments will inevitably end up in failure for sake of its disastrous unipolar ambition.
[Key Words] Unipoalr Pattern; American Decline; Strategic Contraction; Concert of Great Powers; Middle East Security

作为冷战遗迹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正面临军事与经济衰落的双重危机。华尔街风暴重挫了美国全球资金避风港的声望,美国悬空的虚拟经济濒临险境;在军事上,美军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泥潭,且面临新兴大国崛起的强劲压力。在这个由众多角色与众多问题构成的世界上,美国单极独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力量衰落的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政策出现了微妙而深远的收缩倾向,美国似乎正在努力拼凑一个适合自己衰落力量的可行战略。通过适度的收缩包容新兴大国,以大国协作维持动摇的单极霸权,是美国战略调整的核心。在这一大趋势之下,美国的中东政策也将随新总统的莅任而出现全新的面貌。
单级体系的力量缺陷
冷战终结形成了美国无与伦比的军事与经济优势,造就了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凭借无敌的超强实力,美国企图建立军事威慑下的霸权秩序。欧亚大陆是传统的大国温床,美国霸权的企图是驾驭欧洲、亚洲和中东的冲突与均势,不容许欧亚大陆上出现任何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敌对大国或反美联盟。中国与俄罗斯由于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地缘政治潜力再次成为美国单极体系下的异端。[1]美国在冷战后短暂地彷徨之后,即启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同时加强对中国的军事遏制和战略包围态势。美国的对华、对俄战略基点是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保持并不断增强军事和地缘政治优势,同时通过全球化促使两国政治与经济转型,从内部瓦解两国的凝聚力,最终将两国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1、美国“虚幻”的军事优势
在后冷战时代不可一世的强盛外表之下,美国单极体系潜藏着结构性缺陷。美国通过冷战拖跨了竞争对手而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但美国依然缺乏真正的军事优势,不能突破大国均势。历史上的大国崛起都是百战经营,新的国际秩序在军事征服与失败大国的废墟上自动形成。美国以和平手段廉价取得世界霸权,美国不能像历史上一再重演的那样,通过实施直接的军事占领确保完全控制。以核武装为后盾的俄罗斯与中国作为独立地缘政治力量的存在,限制了美国的战略选择,确保大国均势继续存在。军事控制是大国霸权秩序的终极力量源泉,军事局限使美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不受阻碍地强加给潜在竞争者。
在大国均势之下,美国的军事优势不能完全释放获得战略补偿,有利于潜在竞争者以有限的军备实现不对称制衡,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不过是粉饰太平。大国均势的持续,意味着美国不能完全控制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不能将自己的短暂优势硬化为一种永久的帝国秩序,不能阻止大国力量对比不断循环这一亘古不变的劫数。美国启动耗资巨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即是企图用迂回手段剥夺潜在竞争者的核反制力量,因为美国不能使用直接的军事打击彻底突破大国权力制衡。美国首屈一指的核武力,全球到达的海空军退化为外交筹码与地缘政治装饰,冷战式的持久争夺依稀在大国之间延续。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的继续存在,意味着美国的优势不能一劳永逸。
冷战后美国遏制战略的锋芒指向中国与俄罗斯,但美国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遏制政策。美国优势构成的安全压力,迫使中俄通过跨越式的发展缩小与美国的力量差距。美国的失败不但源于核均势形成的安全僵局,也由于其军事与经济战略的脱节。核均势在大国关系中抑制了美国的军事选择,后冷战时代大国关系的互动,即是美国深度挤压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地缘政治效果,美国的军事能量消耗在无休止地干涉一些战略上无足轻重的地区和国家。而由美国资本开创和驱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列强经济的相互依赖,为两国经济的逐渐壮大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以牺牲战略空间为代价,中俄赢得了休养生息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并使美国走上了扩张过度的险途。
单极体系下大国均势的持续,意味着经济力量消长可能以和平过渡的方式逐步推动权力中心转移,最终改变全球力量结构。在核均势奠定的世界中,大国军事竞争弱化,经济争夺成为大国竞争的基本形式,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力量源泉,它最终决定大国持久争夺的前景。美国与新兴大国的竞争简化为经济较量。因此,在美国的战略优势期,中国致力于经济振兴,俄罗斯医治冷战创伤,两国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而将能量集中在经济上。美国覆盖全球的军事优势不再具有地缘政治的决定性价值,也成为经济的巨大拖累,成为一种暗疾,播下了经济竞争力低下的种子。这是一个战略间歇期,没有大国恶斗,但不会延续很久。经济与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异不仅使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也迅速转变为切实的政治与军事实力。
大国战略僵持的再次形成,也意味着经过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冷战消耗之后,美国投身于又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战争。美国作为新强权登台,隐然成为列强围剿的中心。数目众多的不确定的对手取代了昔日的单一战略竞争者。美国经济继续无限期地承载军备重负,不能因冷战结束而实现真正的修养生息。苏联解体遗留的权力真空,诱使美国的利益迅速向全球伸展,美国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度的军事重负与全球责任,必然对美国本土经济构成沉重的压力。历史上的帝国,都是建立在直接军事占领上,帝国本土免除了过度武装的军事重负,同时有效地消耗了殖民地的财富与资源,从而使任何可能的潜在挑战者陷于离散与贫困。美国以本土经济资源维持全球存在与全球警察行动,决定了美国的经济与军事优势难以持续,注定了美国将是历史上最短命的帝国之一。
2、美国岌岌可危的经济模式
经济力量500年来始终处于大国竞争的核心,五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大国通过纯粹的军事征服取得过世界霸权。美国之所以在20世纪大国竞争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所产生的向外扩张的巨大能量。远离欧亚大陆纷争的孤立主义培育了美国经济生机勃勃的活力。两洋夹辅的偏远位置与周边弱邻的地缘环境使美国立国以来相当长时期能够摆脱军备负担,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拓展。在海外扩张初期,美国采取经济帝国主义,军事与外交战略为经济扩张服务。两次世界大战使财富源源不断流入美国,造就了美国的经济优势。战后美国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通过美元主导了世界经济的核心运转。
战后美国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走上了昔日西欧列强军事扩张的老路,国民经济逐渐军事化。为遏制竞争对手苏联,美国对日本和西欧开放了市场,无意间扶植了强大的经济对手。同时军事经济所具有的寄生性、扩张性和对民用经济的挤压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国经济的活力。70年代美国即陷入越战泥潭,庞大的战争开支削弱了经济竞争力,美国经历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内外债不断累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经济衰落的结果,意味着全球工业生产版图大幅改变。美国开始丧失经济活力,所承担的广泛的全球安全义务超越了现实的经济资源。美国经济此后由生产驱动向借贷消费驱动转型,沦落为寄生性的纯粹军事帝国。
当代美国是建立在负债基础上的,美国负债创造了经济繁荣。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开创性地建立了美元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以高负债形式推动经济扩张的发展模式由此形成。30多年来,美国经济一直背负巨额债务超负荷运行。以美元信用为核心的浮动汇率制的形成,便利美国在经济衰落的背景下垄断全球资源。强势美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来投资,维持了美国的竞争力。金融在很大意义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美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成了一个投机市场,而且愈演愈烈。美国证券市场和美元被严重高估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此一虚拟经济模式脱离了市场本原,不能持续。
美元本位制是美国经济模式的基础。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运转美元本位制,以美元换取实体资源是美国财富增长的核心。由于全球性生产过剩,美国式的透支经济得以寄生于全球金融市场,异化为一股压抑生产经济的力量。世界的其余部分将他们多余的商品和资本倾泻到美国市场,定期的美元贬值使全球财富周期性地转移到美国,美国利用全世界的资源维持霸权不坠。美国扮演世界警察,频繁发动战争导致的债务扩张被经济增长的虚假繁荣所掩盖,实体经济失去活力被私人债务消费的扩张、军事开支和金融领域的寄生性活动所掩盖。这就是美国连续几十年疯狂地与欧亚军备竞赛,还能维持军事和政治强势的秘诀。
美国经济的脆弱与美国军事体系难以承受之重必将通过经济危机的风险释放出来。当美国放弃积极的工业政策,满足于金融投机时,新兴大国却在重整经济基础。当大国争夺聚焦于市场和创造财富的竞争,徒劳地维持军事扩张对美国经济而言是慢性自杀。美国超量消费,而通过美元贬值来弥补财政和贸易赤字,最终必然动摇美元信用,自毁长城。传统的大国衰落,是在一次或几次决定性的大战中轰然倒下。核均势下大国衰落的惯常模式受阻,权力转移即以经济力量的逐渐变迁得以实现,即衰落大国在一种渐进的、长期演进的战略竞争中逐步消耗实力。这一特点决定了美国将重蹈昔日竞争对手前苏联衰落的覆辙,——当日益枯竭的经济资源无力承载庞大的军事体系及遍及全球的军事存在时,经济危机就必然爆发。
单级体系的弱化
全球化时代资本和技术资源的迅速转移,使新兴国家赶超美国的间隔期越来越短。中国与俄罗斯的复兴正在引发大规模的全球力量重组,为区域大国带来了更大的战略主动,众多挑战使美国变成了挣扎中的巨人。伊拉克与格鲁吉亚危机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的力量,正在一系列地缘政治节点上诱发美国的溃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正在削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受困于单极霸权、背负沉重的军事重负,无法实现休养生息成为美国霸权的软肋。在经济衰退与军事遭遇挫折的背景下,美国走上了一条变得孤立和持续衰落的道路。
1、美国经济的持续衰落
美国正遭受内部经济衰落的危机,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经济活力是支撑美国单极体系与全球军事存在的基础。昔日的罗马帝国、荷兰与英帝国都曾经强盛一时,但在经济衰落之后,它们的霸权地位全都出现了无可阻挡的衰落。吉尔平对历史上霸权兴衰的研究表明,霸权走向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下降、军事开支超出承受能力、消费水平高于生产水平、维护全球政治统治的成本提高、在新技术革命中落伍。[2]上述指标就是今日美国的真实写照。20年来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债务泡沫,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风险,支撑美国全球体系的经济支柱腐朽良久。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没有任何一个帝国能以借钱为基础长久支撑下去。美国整个金融体系负债累累,财政体系不堪重负。华尔街预言家希夫在《美元大崩溃》一书中指出,如果将社保、医疗、退伍军人福利,以及政府资助机构担保的债务等负债计算在内,美国的债务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谢国忠说,由于背负巨额债务,美国政府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著有《美元的坠落》、《债务帝国》等书的财经评论家威金多年来一直在警告“美国破产”。[3]救市使美国联邦政府背上了更为沉重的财政负担,美国最终可以通过滥发美元来避免破产,然而这会导致恶性通胀、美元汇率惨跌、购买力下降等严重隐患。美国经济支撑霸权秩序的能力已削弱。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军备水平,维持单极战略,美国经济可能继续下沉。
滥用美元的优势地位正在摧毁了美国经济的根基即美元信用。美国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在高赤字、高负债的“信用”基础上,靠透支消费与金融负债拉动,完全依赖美元霸权维持运转。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的过度消费,与这种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机制性缺陷,它正在引发全面的恶性循环。全球投资者纷纷将美国金融机构视为毒物,对美元的信心在持续下滑,觊觎美元资产,照单全收的时代结束了。基于经济衰落、巨额外贸与财政赤字、战费膨胀,美元信用透支等原因,全球资金将缓慢地流出美国,美元不可避免地走向缓慢的、影响深远的衰退,而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也将逐渐式微。随着美元的没落,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将下降。
美元的衰落,不仅意味着已经动摇的美国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更意味着美国军事优势也将逐渐流失。负债累累的白宫,其军事冒险越来越依赖全球资金的注入。一旦美元没落,整个美国经济乃至政府运作都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美元的持续下滑将有效地削弱美军巨大的全球存在,瘫痪其全球行动能力。墨报指出,由于金融海啸的冲击,美国的帝国能力正在成为历史。[4]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全都伴随着新强国的出现,格鲁吉亚战争意味着新一轮大国权力争夺再度开启,新兴大国蜂拥而起预示着帝国战线将继续被拉长。从大洋彼岸万里之遥支撑欧亚大陆的霸权重负,美国胜任国际安全保证的有效性日益遭遇质疑。
2、美国无力承受霸权重负
中俄20年韬光养晦获得的经济力量很快转化为切实的政治、军事实力。两国秉持的建立多边国际秩序的主张由此产生战略效力。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实施战略反攻,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中俄的复出意味着全球秩序的变迁,美国独霸的格局遭受严重削弱。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正在形成;背靠核武力的俄罗斯挺过了苏联解体的大动荡,受惠于高企的油价与经济的强劲增长,俄罗斯正努力恢复昔日的战略版图,俄军舰和战机重开全球战略巡航。当俄军事反击时,华盛顿没有胆量接纳会将它卷入大国战争的第比利斯,美国的战略信誉遭遇重创。
经济丧失活力和战略扩张过度的弱点暴露无遗,而华盛顿还在按过时的游戏规则出牌。美国误判了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质,这种挑战是经济上的而非军事上的。美国的反应正在导致美国战略优势绝望地下滑,美国早在经济战线就已经输掉了与新兴大国的竞争。美国正在陷入反美力量的战略合围,日益衰竭的资源与其宏大的全球目标不相协调,冷战后全面遏制次强大国的政策正在破局。美国在重要地缘政治节点上与次强大国的冲突正在加剧,冲突点日趋增加,而美国的反应也日趋疲弱。次强大国正在从美国单极体系的过度压力下恢复元气,搁置彼此的争端与冲突,形成一种自然的密切战略协同,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新兴大国手中。
在核均势奠定的世界中,美国表面的强盛掩盖着战略上的无奈,而次强大国拥有恢复战略空间的空前潜力。在核均势之下,除了威胁国家生存的直接军事进攻,美国本能地避免与列强的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以免招致彼此毁灭。这一情形决定了在临近次强大国区域的争夺中,美国步步后退有其必然性。这些地区是美国的一种有限的或边缘性的利益,而对次强大国来说,它们却是唇亡齿寒的战略屏障。除非美国准备付出全面战争的代价,否则便不敢贸然行动。如俄罗斯为了格鲁吉亚不惜一战,而美国并非如此。同样,美国也不会卷入可能的台海战争而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次强大国通过破釜沉舟的勇气重新确立自己的战略空间,美国被置于无可奈何的境地。
美国在几乎所有重要的战略区都面临挑战。美国的困境在于,美国的战略优势被牵制和稀释在遍及全球的多个战略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美国在一处倒下,就会形成骨牌效应。在任一战略节点上后退,那么固守其他众多战略节点也不再有意义,这种雪崩般的、恶性循环的骨牌效应使美国的帝国防线没有一条守得住的底线。由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打造的战略优势几乎消耗殆尽。中美关系的持续和缓以及美俄关系斗而不破,意味着美国可以继续无节制地挥霍其战略资源,维持其帝国妄想,而新兴大国也可以继续延长其战略机遇期。美国霸权的终极命运只存在两种可能:苦撑下去以维持帝国的虚影直至最后的崩溃和一败涂地;或者无所适从,陷入战略漂流,步步后退直至帝国归于泡影。
美国中东政策的可能调整
苏联因入侵阿富汗而衰落,美国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中东成为真正的大国墓地。伊拉克战争打破了中东脆弱的力量平衡,也把美国潜藏的战略缺陷彻底曝光。美国在混乱中徘徊了5年,美国需要拐点式的变革。在布什政权末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实用主义倾向已经抬头。在伊拉克,美国的作战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在逊尼派中寻找盟友;在阿富汗,美国防部长公开主张通过与塔利班谈判来走出危机。[5]奥巴马执政为美国中东政策重新布局提供了历史性机运。美国的中东政策将走向何方?
大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就是权力分配和政策协调。美国的优势正在逐渐耗竭,对盟友的控制也在减弱。这种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必然导致大国关系的根本变化。今天,美欧中俄四大强权经济彼此依赖,缺乏任何大国的合作都无法解决。在外交领域与蜂拥而起的新兴大国零和对决,华盛顿只能消耗日渐枯竭的战略资源。伊战后布什政府已开始表现出包容新兴大国的意愿与趋势,经济与军事的双重衰落将迫使新一届政府调整单极战略,在大国协作的框架下发挥主导作用,重拾冷战中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均势下诞生的,通过对话、合作排除危机的观念。
奥巴马新政已全面启动。在内,奥巴马政府以重振美国经济为中心;在外,致力于尽快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潭脱身,重点解决巴以问题、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美国正面临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问题,奥巴马呼吁国会不分党派,开展合作;副总统拜登在德国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也倡导国际“合作”,为新政府对外政策定下基调。这既反映出当今美国已难凭一己之力应对经济危机,迫切需要主要大国提供支持,也显示奥巴马政府正在修正布什穷兵黩武、四面树敌的对外政策。这一转变也必将体现在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上。
1、接受大国协作与均势理论的主张以减轻霸权重负
中东政策演变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缩影。它是全球大国力量消长与变迁的一部分,也是大国力量变迁的结果。美国在中东已陷入极端孤立状态,美国的中东政策与其全球战略收缩相适应,也必将回归务实外交。果断实施战略收缩,实现真正的休养生息,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核心。美国霸权衰落在全球与地区层次上遗留出权力真空,这是美国实施战略调整的前提。防止中东力量失衡损害全球战略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出发点。美国需要从纯粹的地缘政治角度出发,采取大国协作和均势理论的主张避免过度介入中东,从而以最低限度的战略代价主导中东秩序,稳定全球战略。
从中东的力量结构来看,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国家构成相互独立的地缘政治力量。稳定中东的关键是维持这三股力量的均衡,即维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力量均衡;维持区域力量与伊朗之间的力量均衡。在具体政策方面,放弃用直接军事干预的方式扩展民主,尊重***传统的地位和尊严,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合作,公正合理地解决巴以冲突,改善美国形象、争取民心。利用不那么直接与明显的方式来维护美国的利益,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对伊拉克反美武装,在军事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尝试某种形式的政治解决,以此收缩战线,减少军事参与。
2、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
伊朗已成中东权力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即使在最贫弱与封闭的情况下,它的人口、幅员和文化力量都在自然地向外辐射。自***革命以来,遏制伊朗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之一,冷战后单极外交理念再次为两国关系埋下了隐患。萨达姆伊拉克与塔利班政权不复存在,伊朗自动成为影响中东格局的决定性力量。受益于石油财富与变动的地缘政治处境,伊朗已摆脱美国的围堵与封锁,在周边地区发挥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在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均已攀登世界强国地位之时,依然故我,处心积虑地试图把伊朗压迫至墙角已经失去意义。
伊朗在中东的大国地位已经难以撼动。美国需要用新思维去面对中东,特别是一个即将拥有核武器的伊朗。以接触和谈判取代对伊朗的军事威胁、承认伊朗的地区强国地位,是美国化解中东困境、稳定中东秩序的决定性步骤。奥巴马在上任后首次记者会上称,同伊朗构筑“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双边关系”是有可能的,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表明美国对伊政策的重大转变。[6]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需要、也应该在国际体系中获得公正的位置。承认伊朗的大国地位,美国的中东政策仍将以伊朗为主要地缘政治对手,但美国的遏制政策将更加灵活,将在开放与交往中寻求抑制伊朗影响力的增长。
3、接纳中国参与中东事务
冷战结束至今以来,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在中东依仗军事优势排挤中国,美国可能被迫改弦更张,接受中国的调停,以提高中东政策的效力。美国承担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持续下降,军事手段让位于政治与外交,预示着华盛顿外交决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愿意在一个更加宽泛的大国协作之下,寻求摆脱单极困境的可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已成为决定全球事务不可或缺的力量。借助新兴大国成长中的力量,分担美国的全球与地区霸权重负,维持动摇的单极秩序,符合美国的利益。否则长期疲软的经济与过度的军事压力会使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弱。
中国的作用以及中国能够帮助重建和稳定中东秩序。美国《民族》杂志网站2008年9月文章称,美国应邀请中国参与中东事务,已经失灵的、旨在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四方(美欧俄和联合国)也应纳入中国。[7]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政治与经济力量之一,继续把中国排斥在外既不合理,也不可能。美国实施了几十年以遏制和平演变中国的政策迄无成功,且由于台湾融入大陆,中美关系大大改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中国工业的未来也将受到中东石油的推动。中国与伊朗有良好的关系,与沙特阿拉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在中东有协作的利益基础。
结语
短期内美国霸权还将持续,但它将被迫重新规划其霸业。美国朝野受单极霸权影响的积弊太深,帝国存在的历史也不存在先例,在危机来临之前采取彻底的预防性战略调整。在美国经济与军事缓慢衰落、单极霸权的动荡远未见底的背景下,过早放弃单极霸权会遭遇猛烈的反弹。由于政出多门的相互掣肘与党派权力争夺,美国可能继续在熟悉的轨道上漂流。奥巴马与其之后的美国总统,将会通过适度的让步与收缩保留既得利益,容纳新兴大国,以维持霸权不坠。这种得过且过、被动反应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战略急需转型的危机。
中东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缩影,美国全球战略的困境不可避免地在其中东政策上表现出来。美国霸权在全球层次上还将持续,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也将艰难维持。核均势下的大国兴衰,世界权力转移依赖经济力量缓慢变迁产生的累积效应,决定了大国和平过渡将是漫长的。但落伍的霸权被扬弃是国际体系保持活力的必要手段,大国和平过渡的大趋势在全球层次与中东层次不可阻挡。全球力量消长必将产生内部消化整合的意愿和力量,美国霸权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耗竭它的力量,在全球,也在中东,逐渐变小。

[作者简介]:赵葆珉,英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博士;国防经济博士后

国际格局变化与奥巴马新政下的美国中东政策,《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2期。
赵葆珉
American Middle East Policy under Strategic Concentration
Zhao Baomin
[摘要]:冷战获胜的美国在全球力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但美国不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不能突破大国均势。后冷战时代核均势下的大国竞争集中在经济较量上,美国误判了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质,这种挑战是经济上的而非军事上的。美国遍及全球的过度军事干预,与国内经济衰落和金融危机一道,促使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急剧走向式微。由于力量衰退,美国被迫实施战略收缩,以大国协作维持霸权不坠。中东政策调整是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一个缩影。奥巴马执政后,美国中东政策的可能调整包括:重启中东均势以减轻战略重负;默认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缓和美伊矛盾;接受中国在中东的建设性作用。战略收缩只是权宜之计,美国不会根本放弃单极霸权,决定了美国难以逃脱在全球与中东影响力下降的命运。
[关键词]:单极格局;美国衰落;战略收缩;大国协作;中东安全
[Abstract]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United States lacks real military advantages to break the global equilibrium; therefore, great power struggle shifts to the economic front. Over-militarization and economic decline quicken the collapse of American hegemonic system. In face of waning power, the country is forced to conduct concentration and support its global role with concert of the major powers. American Middle East policy adjustment, an epitome of global adjustments, may contain: to encourage balance of power to lighten its burden; to recognize Iran as the regional power; to include China in the regional arrangements. American global adjustments will inevitably end up in failure for sake of its disastrous unipolar ambition.
[Key Words] Unipoalr Pattern; American Decline; Strategic Contraction; Concert of Great Powers; Middle East Security

作为冷战遗迹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正面临军事与经济衰落的双重危机。华尔街风暴重挫了美国全球资金避风港的声望,美国悬空的虚拟经济濒临险境;在军事上,美军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泥潭,且面临新兴大国崛起的强劲压力。在这个由众多角色与众多问题构成的世界上,美国单极独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力量衰落的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政策出现了微妙而深远的收缩倾向,美国似乎正在努力拼凑一个适合自己衰落力量的可行战略。通过适度的收缩包容新兴大国,以大国协作维持动摇的单极霸权,是美国战略调整的核心。在这一大趋势之下,美国的中东政策也将随新总统的莅任而出现全新的面貌。
单级体系的力量缺陷
冷战终结形成了美国无与伦比的军事与经济优势,造就了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凭借无敌的超强实力,美国企图建立军事威慑下的霸权秩序。欧亚大陆是传统的大国温床,美国霸权的企图是驾驭欧洲、亚洲和中东的冲突与均势,不容许欧亚大陆上出现任何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敌对大国或反美联盟。中国与俄罗斯由于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地缘政治潜力再次成为美国单极体系下的异端。[1]美国在冷战后短暂地彷徨之后,即启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同时加强对中国的军事遏制和战略包围态势。美国的对华、对俄战略基点是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保持并不断增强军事和地缘政治优势,同时通过全球化促使两国政治与经济转型,从内部瓦解两国的凝聚力,最终将两国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1、美国“虚幻”的军事优势
在后冷战时代不可一世的强盛外表之下,美国单极体系潜藏着结构性缺陷。美国通过冷战拖跨了竞争对手而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但美国依然缺乏真正的军事优势,不能突破大国均势。历史上的大国崛起都是百战经营,新的国际秩序在军事征服与失败大国的废墟上自动形成。美国以和平手段廉价取得世界霸权,美国不能像历史上一再重演的那样,通过实施直接的军事占领确保完全控制。以核武装为后盾的俄罗斯与中国作为独立地缘政治力量的存在,限制了美国的战略选择,确保大国均势继续存在。军事控制是大国霸权秩序的终极力量源泉,军事局限使美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不受阻碍地强加给潜在竞争者。
在大国均势之下,美国的军事优势不能完全释放获得战略补偿,有利于潜在竞争者以有限的军备实现不对称制衡,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不过是粉饰太平。大国均势的持续,意味着美国不能完全控制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不能将自己的短暂优势硬化为一种永久的帝国秩序,不能阻止大国力量对比不断循环这一亘古不变的劫数。美国启动耗资巨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即是企图用迂回手段剥夺潜在竞争者的核反制力量,因为美国不能使用直接的军事打击彻底突破大国权力制衡。美国首屈一指的核武力,全球到达的海空军退化为外交筹码与地缘政治装饰,冷战式的持久争夺依稀在大国之间延续。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的继续存在,意味着美国的优势不能一劳永逸。
冷战后美国遏制战略的锋芒指向中国与俄罗斯,但美国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遏制政策。美国优势构成的安全压力,迫使中俄通过跨越式的发展缩小与美国的力量差距。美国的失败不但源于核均势形成的安全僵局,也由于其军事与经济战略的脱节。核均势在大国关系中抑制了美国的军事选择,后冷战时代大国关系的互动,即是美国深度挤压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地缘政治效果,美国的军事能量消耗在无休止地干涉一些战略上无足轻重的地区和国家。而由美国资本开创和驱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列强经济的相互依赖,为两国经济的逐渐壮大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以牺牲战略空间为代价,中俄赢得了休养生息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并使美国走上了扩张过度的险途。
单极体系下大国均势的持续,意味着经济力量消长可能以和平过渡的方式逐步推动权力中心转移,最终改变全球力量结构。在核均势奠定的世界中,大国军事竞争弱化,经济争夺成为大国竞争的基本形式,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力量源泉,它最终决定大国持久争夺的前景。美国与新兴大国的竞争简化为经济较量。因此,在美国的战略优势期,中国致力于经济振兴,俄罗斯医治冷战创伤,两国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而将能量集中在经济上。美国覆盖全球的军事优势不再具有地缘政治的决定性价值,也成为经济的巨大拖累,成为一种暗疾,播下了经济竞争力低下的种子。这是一个战略间歇期,没有大国恶斗,但不会延续很久。经济与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异不仅使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也迅速转变为切实的政治与军事实力。
大国战略僵持的再次形成,也意味着经过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冷战消耗之后,美国投身于又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战争。美国作为新强权登台,隐然成为列强围剿的中心。数目众多的不确定的对手取代了昔日的单一战略竞争者。美国经济继续无限期地承载军备重负,不能因冷战结束而实现真正的修养生息。苏联解体遗留的权力真空,诱使美国的利益迅速向全球伸展,美国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度的军事重负与全球责任,必然对美国本土经济构成沉重的压力。历史上的帝国,都是建立在直接军事占领上,帝国本土免除了过度武装的军事重负,同时有效地消耗了殖民地的财富与资源,从而使任何可能的潜在挑战者陷于离散与贫困。美国以本土经济资源维持全球存在与全球警察行动,决定了美国的经济与军事优势难以持续,注定了美国将是历史上最短命的帝国之一。
2、美国岌岌可危的经济模式
经济力量500年来始终处于大国竞争的核心,五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大国通过纯粹的军事征服取得过世界霸权。美国之所以在20世纪大国竞争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所产生的向外扩张的巨大能量。远离欧亚大陆纷争的孤立主义培育了美国经济生机勃勃的活力。两洋夹辅的偏远位置与周边弱邻的地缘环境使美国立国以来相当长时期能够摆脱军备负担,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拓展。在海外扩张初期,美国采取经济帝国主义,军事与外交战略为经济扩张服务。两次世界大战使财富源源不断流入美国,造就了美国的经济优势。战后美国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通过美元主导了世界经济的核心运转。
战后美国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走上了昔日西欧列强军事扩张的老路,国民经济逐渐军事化。为遏制竞争对手苏联,美国对日本和西欧开放了市场,无意间扶植了强大的经济对手。同时军事经济所具有的寄生性、扩张性和对民用经济的挤压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国经济的活力。70年代美国即陷入越战泥潭,庞大的战争开支削弱了经济竞争力,美国经历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内外债不断累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经济衰落的结果,意味着全球工业生产版图大幅改变。美国开始丧失经济活力,所承担的广泛的全球安全义务超越了现实的经济资源。美国经济此后由生产驱动向借贷消费驱动转型,沦落为寄生性的纯粹军事帝国。
当代美国是建立在负债基础上的,美国负债创造了经济繁荣。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开创性地建立了美元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以高负债形式推动经济扩张的发展模式由此形成。30多年来,美国经济一直背负巨额债务超负荷运行。以美元信用为核心的浮动汇率制的形成,便利美国在经济衰落的背景下垄断全球资源。强势美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来投资,维持了美国的竞争力。金融在很大意义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美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成了一个投机市场,而且愈演愈烈。美国证券市场和美元被严重高估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此一虚拟经济模式脱离了市场本原,不能持续。
美元本位制是美国经济模式的基础。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运转美元本位制,以美元换取实体资源是美国财富增长的核心。由于全球性生产过剩,美国式的透支经济得以寄生于全球金融市场,异化为一股压抑生产经济的力量。世界的其余部分将他们多余的商品和资本倾泻到美国市场,定期的美元贬值使全球财富周期性地转移到美国,美国利用全世界的资源维持霸权不坠。美国扮演世界警察,频繁发动战争导致的债务扩张被经济增长的虚假繁荣所掩盖,实体经济失去活力被私人债务消费的扩张、军事开支和金融领域的寄生性活动所掩盖。这就是美国连续几十年疯狂地与欧亚军备竞赛,还能维持军事和政治强势的秘诀。
美国经济的脆弱与美国军事体系难以承受之重必将通过经济危机的风险释放出来。当美国放弃积极的工业政策,满足于金融投机时,新兴大国却在重整经济基础。当大国争夺聚焦于市场和创造财富的竞争,徒劳地维持军事扩张对美国经济而言是慢性自杀。美国超量消费,而通过美元贬值来弥补财政和贸易赤字,最终必然动摇美元信用,自毁长城。传统的大国衰落,是在一次或几次决定性的大战中轰然倒下。核均势下大国衰落的惯常模式受阻,权力转移即以经济力量的逐渐变迁得以实现,即衰落大国在一种渐进的、长期演进的战略竞争中逐步消耗实力。这一特点决定了美国将重蹈昔日竞争对手前苏联衰落的覆辙,——当日益枯竭的经济资源无力承载庞大的军事体系及遍及全球的军事存在时,经济危机就必然爆发。
单级体系的弱化
全球化时代资本和技术资源的迅速转移,使新兴国家赶超美国的间隔期越来越短。中国与俄罗斯的复兴正在引发大规模的全球力量重组,为区域大国带来了更大的战略主动,众多挑战使美国变成了挣扎中的巨人。伊拉克与格鲁吉亚危机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的力量,正在一系列地缘政治节点上诱发美国的溃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正在削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受困于单极霸权、背负沉重的军事重负,无法实现休养生息成为美国霸权的软肋。在经济衰退与军事遭遇挫折的背景下,美国走上了一条变得孤立和持续衰落的道路。
1、美国经济的持续衰落
美国正遭受内部经济衰落的危机,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经济活力是支撑美国单极体系与全球军事存在的基础。昔日的罗马帝国、荷兰与英帝国都曾经强盛一时,但在经济衰落之后,它们的霸权地位全都出现了无可阻挡的衰落。吉尔平对历史上霸权兴衰的研究表明,霸权走向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下降、军事开支超出承受能力、消费水平高于生产水平、维护全球政治统治的成本提高、在新技术革命中落伍。[2]上述指标就是今日美国的真实写照。20年来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债务泡沫,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风险,支撑美国全球体系的经济支柱腐朽良久。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没有任何一个帝国能以借钱为基础长久支撑下去。美国整个金融体系负债累累,财政体系不堪重负。华尔街预言家希夫在《美元大崩溃》一书中指出,如果将社保、医疗、退伍军人福利,以及政府资助机构担保的债务等负债计算在内,美国的债务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谢国忠说,由于背负巨额债务,美国政府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著有《美元的坠落》、《债务帝国》等书的财经评论家威金多年来一直在警告“美国破产”。[3]救市使美国联邦政府背上了更为沉重的财政负担,美国最终可以通过滥发美元来避免破产,然而这会导致恶性通胀、美元汇率惨跌、购买力下降等严重隐患。美国经济支撑霸权秩序的能力已削弱。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军备水平,维持单极战略,美国经济可能继续下沉。
滥用美元的优势地位正在摧毁了美国经济的根基即美元信用。美国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在高赤字、高负债的“信用”基础上,靠透支消费与金融负债拉动,完全依赖美元霸权维持运转。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的过度消费,与这种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机制性缺陷,它正在引发全面的恶性循环。全球投资者纷纷将美国金融机构视为毒物,对美元的信心在持续下滑,觊觎美元资产,照单全收的时代结束了。基于经济衰落、巨额外贸与财政赤字、战费膨胀,美元信用透支等原因,全球资金将缓慢地流出美国,美元不可避免地走向缓慢的、影响深远的衰退,而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也将逐渐式微。随着美元的没落,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将下降。
美元的衰落,不仅意味着已经动摇的美国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更意味着美国军事优势也将逐渐流失。负债累累的白宫,其军事冒险越来越依赖全球资金的注入。一旦美元没落,整个美国经济乃至政府运作都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美元的持续下滑将有效地削弱美军巨大的全球存在,瘫痪其全球行动能力。墨报指出,由于金融海啸的冲击,美国的帝国能力正在成为历史。[4]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全都伴随着新强国的出现,格鲁吉亚战争意味着新一轮大国权力争夺再度开启,新兴大国蜂拥而起预示着帝国战线将继续被拉长。从大洋彼岸万里之遥支撑欧亚大陆的霸权重负,美国胜任国际安全保证的有效性日益遭遇质疑。
2、美国无力承受霸权重负
中俄20年韬光养晦获得的经济力量很快转化为切实的政治、军事实力。两国秉持的建立多边国际秩序的主张由此产生战略效力。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实施战略反攻,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中俄的复出意味着全球秩序的变迁,美国独霸的格局遭受严重削弱。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正在形成;背靠核武力的俄罗斯挺过了苏联解体的大动荡,受惠于高企的油价与经济的强劲增长,俄罗斯正努力恢复昔日的战略版图,俄军舰和战机重开全球战略巡航。当俄军事反击时,华盛顿没有胆量接纳会将它卷入大国战争的第比利斯,美国的战略信誉遭遇重创。
经济丧失活力和战略扩张过度的弱点暴露无遗,而华盛顿还在按过时的游戏规则出牌。美国误判了新兴大国崛起的本质,这种挑战是经济上的而非军事上的。美国的反应正在导致美国战略优势绝望地下滑,美国早在经济战线就已经输掉了与新兴大国的竞争。美国正在陷入反美力量的战略合围,日益衰竭的资源与其宏大的全球目标不相协调,冷战后全面遏制次强大国的政策正在破局。美国在重要地缘政治节点上与次强大国的冲突正在加剧,冲突点日趋增加,而美国的反应也日趋疲弱。次强大国正在从美国单极体系的过度压力下恢复元气,搁置彼此的争端与冲突,形成一种自然的密切战略协同,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新兴大国手中。
在核均势奠定的世界中,美国表面的强盛掩盖着战略上的无奈,而次强大国拥有恢复战略空间的空前潜力。在核均势之下,除了威胁国家生存的直接军事进攻,美国本能地避免与列强的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以免招致彼此毁灭。这一情形决定了在临近次强大国区域的争夺中,美国步步后退有其必然性。这些地区是美国的一种有限的或边缘性的利益,而对次强大国来说,它们却是唇亡齿寒的战略屏障。除非美国准备付出全面战争的代价,否则便不敢贸然行动。如俄罗斯为了格鲁吉亚不惜一战,而美国并非如此。同样,美国也不会卷入可能的台海战争而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次强大国通过破釜沉舟的勇气重新确立自己的战略空间,美国被置于无可奈何的境地。
美国在几乎所有重要的战略区都面临挑战。美国的困境在于,美国的战略优势被牵制和稀释在遍及全球的多个战略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美国在一处倒下,就会形成骨牌效应。在任一战略节点上后退,那么固守其他众多战略节点也不再有意义,这种雪崩般的、恶性循环的骨牌效应使美国的帝国防线没有一条守得住的底线。由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打造的战略优势几乎消耗殆尽。中美关系的持续和缓以及美俄关系斗而不破,意味着美国可以继续无节制地挥霍其战略资源,维持其帝国妄想,而新兴大国也可以继续延长其战略机遇期。美国霸权的终极命运只存在两种可能:苦撑下去以维持帝国的虚影直至最后的崩溃和一败涂地;或者无所适从,陷入战略漂流,步步后退直至帝国归于泡影。
美国中东政策的可能调整
苏联因入侵阿富汗而衰落,美国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中东成为真正的大国墓地。伊拉克战争打破了中东脆弱的力量平衡,也把美国潜藏的战略缺陷彻底曝光。美国在混乱中徘徊了5年,美国需要拐点式的变革。在布什政权末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实用主义倾向已经抬头。在伊拉克,美国的作战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在逊尼派中寻找盟友;在阿富汗,美国防部长公开主张通过与塔利班谈判来走出危机。[5]奥巴马执政为美国中东政策重新布局提供了历史性机运。美国的中东政策将走向何方?
大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就是权力分配和政策协调。美国的优势正在逐渐耗竭,对盟友的控制也在减弱。这种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必然导致大国关系的根本变化。今天,美欧中俄四大强权经济彼此依赖,缺乏任何大国的合作都无法解决。在外交领域与蜂拥而起的新兴大国零和对决,华盛顿只能消耗日渐枯竭的战略资源。伊战后布什政府已开始表现出包容新兴大国的意愿与趋势,经济与军事的双重衰落将迫使新一届政府调整单极战略,在大国协作的框架下发挥主导作用,重拾冷战中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均势下诞生的,通过对话、合作排除危机的观念。
奥巴马新政已全面启动。在内,奥巴马政府以重振美国经济为中心;在外,致力于尽快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潭脱身,重点解决巴以问题、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美国正面临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问题,奥巴马呼吁国会不分党派,开展合作;副总统拜登在德国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也倡导国际“合作”,为新政府对外政策定下基调。这既反映出当今美国已难凭一己之力应对经济危机,迫切需要主要大国提供支持,也显示奥巴马政府正在修正布什穷兵黩武、四面树敌的对外政策。这一转变也必将体现在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上。
1、接受大国协作与均势理论的主张以减轻霸权重负
中东政策演变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缩影。它是全球大国力量消长与变迁的一部分,也是大国力量变迁的结果。美国在中东已陷入极端孤立状态,美国的中东政策与其全球战略收缩相适应,也必将回归务实外交。果断实施战略收缩,实现真正的休养生息,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核心。美国霸权衰落在全球与地区层次上遗留出权力真空,这是美国实施战略调整的前提。防止中东力量失衡损害全球战略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出发点。美国需要从纯粹的地缘政治角度出发,采取大国协作和均势理论的主张避免过度介入中东,从而以最低限度的战略代价主导中东秩序,稳定全球战略。
从中东的力量结构来看,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国家构成相互独立的地缘政治力量。稳定中东的关键是维持这三股力量的均衡,即维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力量均衡;维持区域力量与伊朗之间的力量均衡。在具体政策方面,放弃用直接军事干预的方式扩展民主,尊重***传统的地位和尊严,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合作,公正合理地解决巴以冲突,改善美国形象、争取民心。利用不那么直接与明显的方式来维护美国的利益,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对伊拉克反美武装,在军事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尝试某种形式的政治解决,以此收缩战线,减少军事参与。
2、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
伊朗已成中东权力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即使在最贫弱与封闭的情况下,它的人口、幅员和文化力量都在自然地向外辐射。自***革命以来,遏制伊朗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之一,冷战后单极外交理念再次为两国关系埋下了隐患。萨达姆伊拉克与塔利班政权不复存在,伊朗自动成为影响中东格局的决定性力量。受益于石油财富与变动的地缘政治处境,伊朗已摆脱美国的围堵与封锁,在周边地区发挥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在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均已攀登世界强国地位之时,依然故我,处心积虑地试图把伊朗压迫至墙角已经失去意义。
伊朗在中东的大国地位已经难以撼动。美国需要用新思维去面对中东,特别是一个即将拥有核武器的伊朗。以接触和谈判取代对伊朗的军事威胁、承认伊朗的地区强国地位,是美国化解中东困境、稳定中东秩序的决定性步骤。奥巴马在上任后首次记者会上称,同伊朗构筑“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双边关系”是有可能的,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表明美国对伊政策的重大转变。[6]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需要、也应该在国际体系中获得公正的位置。承认伊朗的大国地位,美国的中东政策仍将以伊朗为主要地缘政治对手,但美国的遏制政策将更加灵活,将在开放与交往中寻求抑制伊朗影响力的增长。
3、接纳中国参与中东事务
冷战结束至今以来,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在中东依仗军事优势排挤中国,美国可能被迫改弦更张,接受中国的调停,以提高中东政策的效力。美国承担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持续下降,军事手段让位于政治与外交,预示着华盛顿外交决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愿意在一个更加宽泛的大国协作之下,寻求摆脱单极困境的可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已成为决定全球事务不可或缺的力量。借助新兴大国成长中的力量,分担美国的全球与地区霸权重负,维持动摇的单极秩序,符合美国的利益。否则长期疲软的经济与过度的军事压力会使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弱。
中国的作用以及中国能够帮助重建和稳定中东秩序。美国《民族》杂志网站2008年9月文章称,美国应邀请中国参与中东事务,已经失灵的、旨在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四方(美欧俄和联合国)也应纳入中国。[7]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政治与经济力量之一,继续把中国排斥在外既不合理,也不可能。美国实施了几十年以遏制和平演变中国的政策迄无成功,且由于台湾融入大陆,中美关系大大改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中国工业的未来也将受到中东石油的推动。中国与伊朗有良好的关系,与沙特阿拉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在中东有协作的利益基础。
结语
短期内美国霸权还将持续,但它将被迫重新规划其霸业。美国朝野受单极霸权影响的积弊太深,帝国存在的历史也不存在先例,在危机来临之前采取彻底的预防性战略调整。在美国经济与军事缓慢衰落、单极霸权的动荡远未见底的背景下,过早放弃单极霸权会遭遇猛烈的反弹。由于政出多门的相互掣肘与党派权力争夺,美国可能继续在熟悉的轨道上漂流。奥巴马与其之后的美国总统,将会通过适度的让步与收缩保留既得利益,容纳新兴大国,以维持霸权不坠。这种得过且过、被动反应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战略急需转型的危机。
中东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缩影,美国全球战略的困境不可避免地在其中东政策上表现出来。美国霸权在全球层次上还将持续,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也将艰难维持。核均势下的大国兴衰,世界权力转移依赖经济力量缓慢变迁产生的累积效应,决定了大国和平过渡将是漫长的。但落伍的霸权被扬弃是国际体系保持活力的必要手段,大国和平过渡的大趋势在全球层次与中东层次不可阻挡。全球力量消长必将产生内部消化整合的意愿和力量,美国霸权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耗竭它的力量,在全球,也在中东,逐渐变小。

[作者简介]:赵葆珉,英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博士;国防经济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