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山村学校仅剩师生二人 体育课两人打羽毛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2:59
一位老师,一名学生,洪亮的讲读声交错着粉笔划过黑板的摩擦声,在一间空荡的教室中回响,这就是黄龙寺学校的日常一课。

  黄龙寺学校地处保定市满城县西北部的深山之中,是满城黄龙寺村唯一的学校。今年7岁的李禹锟在这里读二年级,从今年9月开始,他成了这所学校唯一的学生,给他讲课的是57岁的刘占虎,在这所山村学校坚守了40年。现在,黄龙寺学校只剩下了他们师生二人。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冬天,满城县西部深山里的寒气分外刺骨,峭立的石山遮天蔽日,即便是正午时分也极显寂寥。黄龙寺村地处这一片深山之中,由延伸在大山夹缝中的12个小山庄合成,绵延13华里,1000多名村民在这里与大山终日为伴。

  蜿蜒的山路贯穿着村子,向远方延伸而去,成为这个山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路两旁的树上还挂着的很多没摘下的柿子,算是给肃杀的山谷添了几许点缀。

  在这条狭窄的山路上,每周一到周五的清晨都会传来摩托的引擎声,响彻寂静的山谷。“早晨起来,只要那嘟嘟的声音一响,准是刘老师骑着摩托上班去咧!”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村民口中的刘老师名叫刘占虎,是黄龙寺村唯一的学校——黄龙寺学校的老师,从今年9月开始,这所学校只剩下了他一名老师。

  刘占虎家在黄龙寺村的最北部,每天清晨,他几乎都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骑上摩托车奔着位于村子中心的学校去,要走上十来分钟的山路。

  “可苦了,冬天冷的摩托踹也踹不着、踹也踹不着,他就着急。”刘占虎的妻子臧占桥说,逢着雨雪天气,摩托也不能骑,刘占虎只能步行40多分钟去学校。

  黄龙寺学校开设着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课程,学生在这里读到二年级就转去刘家台乡的学校继续下面的课程。“上个学期,我们学校还有5名学生,现在就剩下这一个了。”刘占虎说。

  剩下的这个学生叫李禹锟,现在上二年级,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剩下母亲和他在家里,他的家就住在学校旁边。

  “我们村在深山里,山里也要有读书声。”刘占虎说,不论什么环境,只要有孩子想读书,就应该有人教。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每天早晨刘老师骑着摩托车来,我家就在学校旁边,他在学校门口一吹哨就是‘上课铃’。”李禹锟的母亲刘秀凤说,刘占虎老师每次都准时到校,李禹锟听到“打铃”就出门上学。

  “剩他一个学生了,就怕他孤独。”刘秀凤有些无奈地说,她也想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但家庭状况让这个想法难以实现。“我家老大、老二都让刘占虎老师带过,把他交给刘老师,我也放心。”

  山里的风很大,学校上空的国旗随风招展。每周一清晨,刘占虎都会按时把国旗升起,李禹锟则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但刘占虎依然按照规定的时间上课、放学、升旗。

  “这个小人儿(孩子)特别憨实,爱学习,数学特别好。”看见生人,小禹锟显得特别腼腆,但问到最喜欢的科目,他立刻答道:“数学!”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一对一的教学,让刘占虎对李禹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上次期末考试,李禹锟的成绩排在了全乡第一名。

  “教一个学生跟教一群学生,那肯定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的朝夕相处,让年龄相差50岁的师生更像是朋友。“这孩子腼腆,但是家里有点什么事都会跟我磨叨磨叨。”

  空荡的教室里摆着4张桌子,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板书,“冬天了,两个人在一个大教室挺冷的,有时候也去办公室给他辅导。”

  二年级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还有音乐、体育,都由刘占虎来教。音乐课,除去课本上的内容,他偶尔还会在教小禹锟一些流行歌曲。“五线谱什么的也懂一点,但是不求甚解。”刘占虎笑着说,体育课上,他就陪着李禹锟打打羽毛球,或者看着他跳跳绳。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坚守四十年

  “我1974年1月高中毕业,之后就来到了这个学校教书,到今年整整40年了。”站在“操场”上,57岁的刘占虎陷入了记忆漩涡。

  1972年,刘占虎考入满城县岭西中学,成了当时村里出了名的高材生。1974年,17岁的刘占虎高中毕业,意气风发的他想着走出家去闯荡闯荡。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当时最想出去当兵,或者当个记者。”刘占虎说,当时的村支书一再挽留,让他先给急缺教师的学校带带课,“憨实”的刘占虎答应了。

  “我带的第一批学生一共有24名,当时上五年级。”40年前的那一批学生仍然让刘占虎恍如眼前。

  第二年,“出去闯闯”的想法仍然萦绕在刘占虎心头,但每次一回到讲台,看到相处了一年的孩子们,他又心生迟疑。“那就扎根在村里,干这个教育行当吧!”终于,刘占虎笃定决心留在山里,这一留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里,刘占虎几乎带过黄龙寺学校的所有年级,从小学的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到初高中的物理化学他都教过。村里有人上过学的,少有人没听过他讲的课。“我没算过总共教过多少学生,按每年平均20个算,大概有800名。”

  漫长的教师生涯里,刘占虎其实也有很多机会走出去。“在山里教了一辈子书,没走出去闯闯,不能说没遗憾,但是现在想想也觉得没什么遗憾。”刘占虎说,看着山里的孩子们一个个有了知识,走出山去闯荡,他打心眼里高兴。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刘占虎有两个女儿,都嫁到了离县城不远的地方。“现在年岁大了,孩子们也很想让我们搬到县里去住。”面对孩子们的请求,刘占虎迟迟没有答应,他说在自己退休之前,无论如何也得站好这班岗。

  “现在剩下这一个老师了,真是孤单。”一位在村路边闲坐的老人对记者说,约莫七八年前,黄龙寺学校里还很热闹,上下几个教室里学生都是满的。“这两年村里剩的都是老的了,少的都去城里打工,把小孩带出去了,谁还来这上学?”

  “1996年,学校里有246名学生,现在就剩一名学生了。”刘占虎望着空荡荡的教室,喃喃地说。

  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块“学习园地”,挂着学生们去年的书法、绘画作品。“你看这花、这树,画得多好。”刘占虎一脸满足地说。虽然纸泛起了褶皱,但刘占虎还是舍不得揭下来,“看见这些字画,就能想起学生们来。”

  明年,唯一的学生李禹锟也将升入三年级,转到乡里的学校去读书,黄龙寺学校能不能招上学生还未可知。“明年有学生我还教,如果招不上我就随时听从其它安排。”

  虽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但刘占虎的心里似乎又有些隐忧。村里有两个孩子快到适学年龄了,但现在还定不下来在哪里上学。“如果这俩孩子不在村里上了,那禹锟可能就是我带的最后一个学生了。”

  见证了黄龙寺学校40年由喧闹到冷清的变迁历程,刘占虎没有想过,有一天学校里竟会只剩下一个学生。 “这也是一种进步吧。”刘占虎的心里其实很欣慰,他说,走出去,也许能让山里的学生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

http://news.ycwb.com/2014-12/12/content_8345601.htm一位老师,一名学生,洪亮的讲读声交错着粉笔划过黑板的摩擦声,在一间空荡的教室中回响,这就是黄龙寺学校的日常一课。

  黄龙寺学校地处保定市满城县西北部的深山之中,是满城黄龙寺村唯一的学校。今年7岁的李禹锟在这里读二年级,从今年9月开始,他成了这所学校唯一的学生,给他讲课的是57岁的刘占虎,在这所山村学校坚守了40年。现在,黄龙寺学校只剩下了他们师生二人。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冬天,满城县西部深山里的寒气分外刺骨,峭立的石山遮天蔽日,即便是正午时分也极显寂寥。黄龙寺村地处这一片深山之中,由延伸在大山夹缝中的12个小山庄合成,绵延13华里,1000多名村民在这里与大山终日为伴。

  蜿蜒的山路贯穿着村子,向远方延伸而去,成为这个山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路两旁的树上还挂着的很多没摘下的柿子,算是给肃杀的山谷添了几许点缀。

  在这条狭窄的山路上,每周一到周五的清晨都会传来摩托的引擎声,响彻寂静的山谷。“早晨起来,只要那嘟嘟的声音一响,准是刘老师骑着摩托上班去咧!”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村民口中的刘老师名叫刘占虎,是黄龙寺村唯一的学校——黄龙寺学校的老师,从今年9月开始,这所学校只剩下了他一名老师。

  刘占虎家在黄龙寺村的最北部,每天清晨,他几乎都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骑上摩托车奔着位于村子中心的学校去,要走上十来分钟的山路。

  “可苦了,冬天冷的摩托踹也踹不着、踹也踹不着,他就着急。”刘占虎的妻子臧占桥说,逢着雨雪天气,摩托也不能骑,刘占虎只能步行40多分钟去学校。

  黄龙寺学校开设着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课程,学生在这里读到二年级就转去刘家台乡的学校继续下面的课程。“上个学期,我们学校还有5名学生,现在就剩下这一个了。”刘占虎说。

  剩下的这个学生叫李禹锟,现在上二年级,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剩下母亲和他在家里,他的家就住在学校旁边。

  “我们村在深山里,山里也要有读书声。”刘占虎说,不论什么环境,只要有孩子想读书,就应该有人教。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每天早晨刘老师骑着摩托车来,我家就在学校旁边,他在学校门口一吹哨就是‘上课铃’。”李禹锟的母亲刘秀凤说,刘占虎老师每次都准时到校,李禹锟听到“打铃”就出门上学。

  “剩他一个学生了,就怕他孤独。”刘秀凤有些无奈地说,她也想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但家庭状况让这个想法难以实现。“我家老大、老二都让刘占虎老师带过,把他交给刘老师,我也放心。”

  山里的风很大,学校上空的国旗随风招展。每周一清晨,刘占虎都会按时把国旗升起,李禹锟则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但刘占虎依然按照规定的时间上课、放学、升旗。

  “这个小人儿(孩子)特别憨实,爱学习,数学特别好。”看见生人,小禹锟显得特别腼腆,但问到最喜欢的科目,他立刻答道:“数学!”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一对一的教学,让刘占虎对李禹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上次期末考试,李禹锟的成绩排在了全乡第一名。

  “教一个学生跟教一群学生,那肯定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的朝夕相处,让年龄相差50岁的师生更像是朋友。“这孩子腼腆,但是家里有点什么事都会跟我磨叨磨叨。”

  空荡的教室里摆着4张桌子,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板书,“冬天了,两个人在一个大教室挺冷的,有时候也去办公室给他辅导。”

  二年级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还有音乐、体育,都由刘占虎来教。音乐课,除去课本上的内容,他偶尔还会在教小禹锟一些流行歌曲。“五线谱什么的也懂一点,但是不求甚解。”刘占虎笑着说,体育课上,他就陪着李禹锟打打羽毛球,或者看着他跳跳绳。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坚守四十年

  “我1974年1月高中毕业,之后就来到了这个学校教书,到今年整整40年了。”站在“操场”上,57岁的刘占虎陷入了记忆漩涡。

  1972年,刘占虎考入满城县岭西中学,成了当时村里出了名的高材生。1974年,17岁的刘占虎高中毕业,意气风发的他想着走出家去闯荡闯荡。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当时最想出去当兵,或者当个记者。”刘占虎说,当时的村支书一再挽留,让他先给急缺教师的学校带带课,“憨实”的刘占虎答应了。

  “我带的第一批学生一共有24名,当时上五年级。”40年前的那一批学生仍然让刘占虎恍如眼前。

  第二年,“出去闯闯”的想法仍然萦绕在刘占虎心头,但每次一回到讲台,看到相处了一年的孩子们,他又心生迟疑。“那就扎根在村里,干这个教育行当吧!”终于,刘占虎笃定决心留在山里,这一留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里,刘占虎几乎带过黄龙寺学校的所有年级,从小学的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到初高中的物理化学他都教过。村里有人上过学的,少有人没听过他讲的课。“我没算过总共教过多少学生,按每年平均20个算,大概有800名。”

  漫长的教师生涯里,刘占虎其实也有很多机会走出去。“在山里教了一辈子书,没走出去闯闯,不能说没遗憾,但是现在想想也觉得没什么遗憾。”刘占虎说,看着山里的孩子们一个个有了知识,走出山去闯荡,他打心眼里高兴。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刘占虎有两个女儿,都嫁到了离县城不远的地方。“现在年岁大了,孩子们也很想让我们搬到县里去住。”面对孩子们的请求,刘占虎迟迟没有答应,他说在自己退休之前,无论如何也得站好这班岗。

  “现在剩下这一个老师了,真是孤单。”一位在村路边闲坐的老人对记者说,约莫七八年前,黄龙寺学校里还很热闹,上下几个教室里学生都是满的。“这两年村里剩的都是老的了,少的都去城里打工,把小孩带出去了,谁还来这上学?”

  “1996年,学校里有246名学生,现在就剩一名学生了。”刘占虎望着空荡荡的教室,喃喃地说。

  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块“学习园地”,挂着学生们去年的书法、绘画作品。“你看这花、这树,画得多好。”刘占虎一脸满足地说。虽然纸泛起了褶皱,但刘占虎还是舍不得揭下来,“看见这些字画,就能想起学生们来。”

  明年,唯一的学生李禹锟也将升入三年级,转到乡里的学校去读书,黄龙寺学校能不能招上学生还未可知。“明年有学生我还教,如果招不上我就随时听从其它安排。”

  虽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但刘占虎的心里似乎又有些隐忧。村里有两个孩子快到适学年龄了,但现在还定不下来在哪里上学。“如果这俩孩子不在村里上了,那禹锟可能就是我带的最后一个学生了。”

  见证了黄龙寺学校40年由喧闹到冷清的变迁历程,刘占虎没有想过,有一天学校里竟会只剩下一个学生。 “这也是一种进步吧。”刘占虎的心里其实很欣慰,他说,走出去,也许能让山里的学生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

http://news.ycwb.com/2014-12/12/content_8345601.htm
看了此文,感想复杂
地图上 搜了一下

这个黄龙寺村离省道的绝对距离倒不是太远 不超过10公里  不过路不好走 高差大

改善交通条件 是近期没指望了
http://xw.qq.com/cd/20140326015586
你那还是村小,看看这个学校,你会感触更多。
寄生教口里的“计划生育在农村早就名存实亡了”“农村里都是两三个孩子”带来的就是这结果
哦  有人说农村每家都几个孩子,  这个肯定不是农村
kyha321 发表于 2014-12-12 15:22
哦  有人说农村每家都几个孩子,  这个肯定不是农村
主要是人都去了城里,孩子也接进城里导致的吧?
现在都送城里镇里去念书了
从教17年的李润培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当“博士生导师”:只带2个学生。

这所南充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高一只有2个学生,高二也是2个学生,高三好一些,有19个学生。

该校2002年260周年校庆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培养出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9人,教授、副教授200余人。那一年,学校有24个班,学生1205人,教职工95人。如今,在校学生仅140余人。

农村中学都这样,我们这的村小几年前就消失了。农村的土地大半荒芜,很多地已经变成灌木丛,搞不懂粮食产量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没有报道下老师的工资啊
从教17年的李润培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当“博士生导师”:只带2个学生。

这所南充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 ...
哪个学校啊,怎会这样。不过我们南京林大附中九年前就已经落到这地步了,现在已经早就不存在,学校教室什么的后来都改成南林大宿舍了
这是进步嘛!农村教育资源么法和城里比!现在交通跟上了!孩子进城是必然的!这是好事!
kwzolo 发表于 2014-12-12 15:14
寄生教口里的“计划生育在农村早就名存实亡了”“农村里都是两三个孩子”带来的就是这结果
村里自然条件不好,多数人进城了而已。
hhffcc 发表于 2014-12-12 16:52
村里自然条件不好,多数人进城了而已。
那么那些“都是三四个孩子”的农村到底在哪里?

如果这个“而已”那么应该是城市里很多孩子才对啊!
从教17年的李润培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当“博士生导师”:只带2个学生。

这所南充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 ...
四川那边流失的确严重,小时候镇里的高中还特别兴旺,现在已经没多少人了,学生和老师都越来越少,乡上的小学都快办不下去了
kwzolo 发表于 2014-12-13 10:42
那么那些“都是三四个孩子”的农村到底在哪里?

如果这个“而已”那么应该是城市里很多孩子才对啊!
城市那么多外来务工人员学校里面的孩子哪来的?
hhffcc 发表于 2014-12-13 12:27
城市那么多外来务工人员学校里面的孩子哪来的?
提醒一下,

第一,很多寄生教声称:我老家哪里哪里,都是三个四个的,孩子很多……
第二,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入学人数都在暴跌中
ylxzb 发表于 2014-12-12 16:34
从教17年的李润培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当“博士生导师”:只带2个学生。

这所南充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 ...
农民自己种口粮,城市人口靠国家商品粮基地,粮多种无意义,谷贱伤农。
楼主想怎么样?难道拿枪逼着农民不许进城?
提醒一下,

第一,很多寄生教声称:我老家哪里哪里,都是三个四个的,孩子很多……

第三点就错了,我们这里小区附近新建了一所小学,一个年级6个班,不愁生源。
这也能喷计生,这明显是人口流向城市的结果啊。
四川那边流失的确严重,小时候镇里的高中还特别兴旺,现在已经没多少人了,学生和老师都越来越少,乡上的 ...
我们那里以前村村有小学  平均每一个镇有一个初中  一个高中    市里还有几个初中高中    现在是,村小都没了,只有镇上有一个   镇上还剩下2个初中(其中一个是高中改的),以前的镇高中基本都没了   只有市里还有几个高中,孩子们越来越少了,村小都变成村委会办事处了,中午吃饭,路上再也看不到孩子们三五成群放学回家的景象了。
kwzolo 发表于 2014-12-13 12:31
提醒一下,

第一,很多寄生教声称:我老家哪里哪里,都是三个四个的,孩子很多……
入学人数怎么可能暴跌……只是不平衡造成的假象。
更多的人去了城市读书,城市学位一位难求,农村自然就入学人数暴跌了……
kwzolo 发表于 2014-12-13 12:31
提醒一下,

第一,很多寄生教声称:我老家哪里哪里,都是三个四个的,孩子很多……
第一条就屗对,,一般是两个小孩的比效多...

第二条,也不对,,中心城市现在还在建小学,从90年代开始

小区就建小学...

城市小学,中学人数并未减少...
没有报道下老师的工资啊
如果是代课老师的话不到两千,如果是中职的话两千多一点。
我们县挨着满城,今年中考人数是四千,明年是六千。后年更多,基本可以到七八千了,恢复到十年前水平了。
计生教徒追求的目标在此实现了
人少清净,一对一教学。
绿教徒默默的在地图上的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以后可以占领这儿了
derfflinger 发表于 2014-12-14 10:33
绿教徒默默的在地图上的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以后可以占领这儿了
农村户口只能出不能进.
想来,只能租种当地农民的地.
如果这孩子也走了 这老师估计很快身体要出问题
保定市里,我78年上小学,一年级4个班,每班40几个学生,据说那时是学苏联的。去年我家小孩上小学,每班75个学生,一个年级20个班。
我去,早晨和下午接送孩子跟打仗一样,那堵车堵的,我小的时候,每家3个孩子很正常,现在都独生子,怎么反倒更挤了?原来,进城的人太多太快了,而城市里原有的学校关门了不少,新学校基本没增加。
这跟人口没多大关系,这是人员向城市流动带来的结果,城市学校一位难求,学位房卖的飞起,而村镇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