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鲜卑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23:49


《魏书》卷一 帝纪第一◎序纪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北魏的<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序纪一开始就说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有些住在中原华夏,有些分开到中原以外地方。黄帝的少子名叫昌意,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这是鲜卑人说自己的祖先来源, 是黄帝之后裔.

鲜卑族(Xiān bēi z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鲜卑族拓跋部, 族属溯源自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来,李陵投降匈奴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按照胡人的习惯,往往要跟随母姓,所以李陵的后裔就姓了拓跋。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儿子迁大泽之东。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李陵之后 ,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后燕攻北魏,拓跋圭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灭后燕:
396 年,拓跋圭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经过与燕主慕容宝多次大战, 大败慕容宝, 灭后燕.
大败夏国: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连昌被俘,其弟赫连定逃往平凉(甘肃华亭)继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团回撤之机攻下西秦继续西扩,在青海湖被鲜卑吐谷浑汗截击,赫连定被鲜卑生擒献于北魏。
北魏攻柔然之战: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于是他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这位不到16周岁的少年皇帝拓跋焘却“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们“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先是柔然的两位大将大那、社仑所发动的进攻被北魏军击退。之后,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攻克北燕:
432年五月,拓跋焘感觉部队已经休整完毕,便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南郊调集兵马,屯积粮草准备进攻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焘率军亲征讨伐北燕。七月魏军行至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后,后方供给出现危机。拓跋焘当即派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州和密云的民众及丁零族一万多人充当魏军的民夫,给魏军运送攻城的器具. 魏军主力继续东进,拓跋焘和奚斤在北燕都城和龙外会师,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冯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万人出城向魏军挑战。结果大败. 北燕灭亡.
降服北凉: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 北魏帝遣使至北凉,得悉北凉主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复振。知其称藩怀有二心,经朝议,决定依从谋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凉。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出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太子拓跋晃监国,又令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太将军、建宁王拓跋崇领兵2万屯漠南,以防柔然。
源贺为故南凉主秃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魏主称善。八月,拓跋健获得河西(即河西走廊与、泊水流域一带)畜产20余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奔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边塞,猜测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固守。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内情况,于是分兵围攻。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城附近诸部下3万余落,故魏帝得专攻姑臧。九月,北凉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万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溃,北凉主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继之,魏军又攻克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南北对峙:
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柔然的疯狂入侵。后来拓跋焘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和汉化: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490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魏初,鲜、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
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
孝文帝改制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
魏孝文帝变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压榨下,阶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而愈来愈尖锐。 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斗富。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征收租调时,重新使用长尺、大斗、重秤。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 。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起义军在战斗中杀死了北魏许多王公贵族和州郡牧守,诛戮地主,摧毁坞堡,有力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起义军包括了汉、鲜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战斗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了解,对民族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六镇之乱:
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今山西大同)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
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玄柔镇、怀荒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孝文帝改革后,实施了门阀化,六镇的统治者们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六镇的鲜卑人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最大阻碍。他们与洛阳方保持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抗衡。
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权出现饥荒,柔然政权大汗阿那环率兵三十万南侵,在六镇进行了一场烧杀抢掠,将六镇人的家财粮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轻的胡太后听政当家,对六镇问题,只是简单地发放了一些赈恤粮款,赈恤粮款本就是杯水车薪。公元523年四月,怀荒镇军民强抢官府粮仓,并杀掉了怀荒镇镇将于景。怀荒镇的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镇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起事,挥刀杀掉了戍主,宣布起义。六镇军民纷纷起义,破六韩拔陵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为六镇义军的领军人物。破六韩拔陵的义军占领了沃野镇,而别帅卫可孤领导的义军则占领了怀朔镇。 北魏政府先后三度易帅,分别以淮王元彧、尚书令李崇、元渊为北征大都督,率军北进,镇压起义军,但与义军的交锋却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六镇东西两部敕勒酋长皆归附于义军,义军完全控制了六镇地区。
北魏请柔然人当雇佣军,镇压六镇人民起义。六镇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障碍,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军十万,入六镇,从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渊的魏军向六镇义军攻击。在两面夹击下,义军很快处于劣势,卫可孤战死。元渊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长,削弱义军势力。八月,柔然军与魏军会合,在五原大败义军主力,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义军被迫降魏。六镇20万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二十万六镇军民再度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但最终起义失败   
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
河阴之变:
528年,在北魏都城洛阳却发生了灵太后为长期控制政局,毒死自己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之后,灵太后另立3岁的元钊做了皇帝。驻扎在晋阳的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素有政治野心,他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大军南下,准备进军洛阳。
灵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调集大军与尔朱荣决战,结果被尔朱荣打得落花流水,京城洛阳也被攻占。灵太后见大势已去,下令后宫嫔妃和她一道出家到永宁寺为尼。尽管如此,尔朱荣并没有放过灵太后,他胁迫灵太后、幼帝元钊和他一起退出洛阳,当大军行进到河阴(黄河南岸)时,尔朱荣下令将灵太后和元钊投入洪水滔滔的黄河之中。残害了灵太后和元钊以后,尔朱荣假装邀请元子攸带领朝中百官到河阴之陶渚(今孟津东)祭天。当2000多名朝中官员陪同元子攸到达陶渚时,尔朱荣下令早已守候在此的士兵将文武百官2000余人全部杀害,北魏诸王中的元雍、元钦、元略、元巶等人也在这次杀戮中遇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经过这次事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
孝庄帝虽然在尔朱荣的扶持下做了皇帝,但他不甘心做傀儡,一心要铲除尔朱荣,弘扬大魏。530年,孝庄帝下诏让尔朱荣进京,趁机将38岁的尔朱荣手刃在明光殿。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得知消息,合力调兵攻打洛阳。尔朱兆攻入城中,抓住孝庄帝,先将孝庄帝锁在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的塔里,不久将他押到晋阳杀害,同时遭捕杀的还有临淮王元诲、城阳王元徽等残余王公。
之后,尔朱兆回到了晋阳,派尔朱世隆等留守洛阳。他们在洛阳城里无恶不作,激起人们的愤恨。晋州刺史高欢于531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533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控制朝政。
北魏灭亡:
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汉魏洛阳城300年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北魏对中国历史是有很大贡献的, 它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
北魏孝文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汉化运动, 对中国民族大融合作出了伟大贡献.
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
  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文学雕塑艺术: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
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县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宗教:
北魏经历了游牧部落联盟而迅速转移到国家的历史,拓跋鲜卑人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北魏时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北魏道教,主要是经过寇谦之改良的天师道。当时佛道两家的斗争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大举灭佛。琐罗亚斯德教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称为“胡天”,主要在入华的粟特人当中传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凿了云岗石窟。
北魏大部分时期,由于国家及私人赞助,佛教艺术十分兴盛。云岗佛教石窟约兴建于公元460年,由上千位工匠历时约三十五年后完工,洞窟内有雕塑及与绘画。之后,北魏孝文帝亦于龙门兴建石窟。云岗石窟的佛像属较静态的罽宾风格,龙门的造像形式则较流线飘逸,开始展现中国风格的影响。北魏的陪葬陶器亦受到佛教影响,强调“正面性” 及对称。与此同时,位于敦煌的莫高窟也在北魏时期发展较快,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
均田制:
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485年(太和九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
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在二十亩桑田上必须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原来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多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分额。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还受法和露田一样。
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还受依奴、牛有无而定。
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而不愿迁移者,以桑田抵应受露田数;不足者不给倍田;又不足从家人田中减量分给。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
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学术界对均田制实施的范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北魏至唐,均田制始终仅施行于北中国,江南没有推行。一种认为,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均田制已推行于江南地区。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北魏灭亡后, 继之而起的西魏/北周, 东魏/北齐基本沿袭北魏制度, 周武帝亲政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大量招收汉人参军, 扩充军备, 并废除西魏时恢愎鲜卑姓氏的反汉化措施. 争取到北周汉人的拥护, 兵源大增.
公元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
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581年, 掌控北周大权的杨坚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2月10日(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 隋军灭南陈, 隋朝统一了中国.

《魏书》卷一 帝纪第一◎序纪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北魏的<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序纪一开始就说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有些住在中原华夏,有些分开到中原以外地方。黄帝的少子名叫昌意,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这是鲜卑人说自己的祖先来源, 是黄帝之后裔.

鲜卑族(Xiān bēi z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鲜卑族拓跋部, 族属溯源自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来,李陵投降匈奴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按照胡人的习惯,往往要跟随母姓,所以李陵的后裔就姓了拓跋。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儿子迁大泽之东。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李陵之后 ,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后燕攻北魏,拓跋圭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灭后燕:
396 年,拓跋圭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经过与燕主慕容宝多次大战, 大败慕容宝, 灭后燕.
大败夏国: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连昌被俘,其弟赫连定逃往平凉(甘肃华亭)继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团回撤之机攻下西秦继续西扩,在青海湖被鲜卑吐谷浑汗截击,赫连定被鲜卑生擒献于北魏。
北魏攻柔然之战: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于是他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这位不到16周岁的少年皇帝拓跋焘却“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们“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先是柔然的两位大将大那、社仑所发动的进攻被北魏军击退。之后,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攻克北燕:
432年五月,拓跋焘感觉部队已经休整完毕,便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南郊调集兵马,屯积粮草准备进攻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焘率军亲征讨伐北燕。七月魏军行至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后,后方供给出现危机。拓跋焘当即派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州和密云的民众及丁零族一万多人充当魏军的民夫,给魏军运送攻城的器具. 魏军主力继续东进,拓跋焘和奚斤在北燕都城和龙外会师,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冯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万人出城向魏军挑战。结果大败. 北燕灭亡.
降服北凉: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 北魏帝遣使至北凉,得悉北凉主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复振。知其称藩怀有二心,经朝议,决定依从谋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凉。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出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太子拓跋晃监国,又令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太将军、建宁王拓跋崇领兵2万屯漠南,以防柔然。
源贺为故南凉主秃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魏主称善。八月,拓跋健获得河西(即河西走廊与、泊水流域一带)畜产20余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奔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边塞,猜测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固守。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内情况,于是分兵围攻。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城附近诸部下3万余落,故魏帝得专攻姑臧。九月,北凉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万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溃,北凉主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继之,魏军又攻克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南北对峙:
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柔然的疯狂入侵。后来拓跋焘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和汉化: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490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魏初,鲜、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
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
孝文帝改制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
魏孝文帝变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压榨下,阶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而愈来愈尖锐。 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斗富。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征收租调时,重新使用长尺、大斗、重秤。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 。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起义军在战斗中杀死了北魏许多王公贵族和州郡牧守,诛戮地主,摧毁坞堡,有力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起义军包括了汉、鲜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战斗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了解,对民族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六镇之乱:
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今山西大同)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
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玄柔镇、怀荒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孝文帝改革后,实施了门阀化,六镇的统治者们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六镇的鲜卑人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最大阻碍。他们与洛阳方保持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抗衡。
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权出现饥荒,柔然政权大汗阿那环率兵三十万南侵,在六镇进行了一场烧杀抢掠,将六镇人的家财粮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轻的胡太后听政当家,对六镇问题,只是简单地发放了一些赈恤粮款,赈恤粮款本就是杯水车薪。公元523年四月,怀荒镇军民强抢官府粮仓,并杀掉了怀荒镇镇将于景。怀荒镇的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镇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起事,挥刀杀掉了戍主,宣布起义。六镇军民纷纷起义,破六韩拔陵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为六镇义军的领军人物。破六韩拔陵的义军占领了沃野镇,而别帅卫可孤领导的义军则占领了怀朔镇。 北魏政府先后三度易帅,分别以淮王元彧、尚书令李崇、元渊为北征大都督,率军北进,镇压起义军,但与义军的交锋却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六镇东西两部敕勒酋长皆归附于义军,义军完全控制了六镇地区。
北魏请柔然人当雇佣军,镇压六镇人民起义。六镇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障碍,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军十万,入六镇,从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渊的魏军向六镇义军攻击。在两面夹击下,义军很快处于劣势,卫可孤战死。元渊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长,削弱义军势力。八月,柔然军与魏军会合,在五原大败义军主力,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义军被迫降魏。六镇20万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二十万六镇军民再度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但最终起义失败   
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
河阴之变:
528年,在北魏都城洛阳却发生了灵太后为长期控制政局,毒死自己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之后,灵太后另立3岁的元钊做了皇帝。驻扎在晋阳的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素有政治野心,他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大军南下,准备进军洛阳。
灵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调集大军与尔朱荣决战,结果被尔朱荣打得落花流水,京城洛阳也被攻占。灵太后见大势已去,下令后宫嫔妃和她一道出家到永宁寺为尼。尽管如此,尔朱荣并没有放过灵太后,他胁迫灵太后、幼帝元钊和他一起退出洛阳,当大军行进到河阴(黄河南岸)时,尔朱荣下令将灵太后和元钊投入洪水滔滔的黄河之中。残害了灵太后和元钊以后,尔朱荣假装邀请元子攸带领朝中百官到河阴之陶渚(今孟津东)祭天。当2000多名朝中官员陪同元子攸到达陶渚时,尔朱荣下令早已守候在此的士兵将文武百官2000余人全部杀害,北魏诸王中的元雍、元钦、元略、元巶等人也在这次杀戮中遇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经过这次事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
孝庄帝虽然在尔朱荣的扶持下做了皇帝,但他不甘心做傀儡,一心要铲除尔朱荣,弘扬大魏。530年,孝庄帝下诏让尔朱荣进京,趁机将38岁的尔朱荣手刃在明光殿。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得知消息,合力调兵攻打洛阳。尔朱兆攻入城中,抓住孝庄帝,先将孝庄帝锁在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的塔里,不久将他押到晋阳杀害,同时遭捕杀的还有临淮王元诲、城阳王元徽等残余王公。
之后,尔朱兆回到了晋阳,派尔朱世隆等留守洛阳。他们在洛阳城里无恶不作,激起人们的愤恨。晋州刺史高欢于531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533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控制朝政。
北魏灭亡:
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汉魏洛阳城300年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北魏对中国历史是有很大贡献的, 它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
北魏孝文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汉化运动, 对中国民族大融合作出了伟大贡献.
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
  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文学雕塑艺术: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
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县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宗教:
北魏经历了游牧部落联盟而迅速转移到国家的历史,拓跋鲜卑人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北魏时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北魏道教,主要是经过寇谦之改良的天师道。当时佛道两家的斗争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大举灭佛。琐罗亚斯德教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称为“胡天”,主要在入华的粟特人当中传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凿了云岗石窟。
北魏大部分时期,由于国家及私人赞助,佛教艺术十分兴盛。云岗佛教石窟约兴建于公元460年,由上千位工匠历时约三十五年后完工,洞窟内有雕塑及与绘画。之后,北魏孝文帝亦于龙门兴建石窟。云岗石窟的佛像属较静态的罽宾风格,龙门的造像形式则较流线飘逸,开始展现中国风格的影响。北魏的陪葬陶器亦受到佛教影响,强调“正面性” 及对称。与此同时,位于敦煌的莫高窟也在北魏时期发展较快,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
均田制:
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485年(太和九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
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在二十亩桑田上必须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原来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多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分额。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还受法和露田一样。
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还受依奴、牛有无而定。
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而不愿迁移者,以桑田抵应受露田数;不足者不给倍田;又不足从家人田中减量分给。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
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学术界对均田制实施的范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北魏至唐,均田制始终仅施行于北中国,江南没有推行。一种认为,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均田制已推行于江南地区。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北魏灭亡后, 继之而起的西魏/北周, 东魏/北齐基本沿袭北魏制度, 周武帝亲政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大量招收汉人参军, 扩充军备, 并废除西魏时恢愎鲜卑姓氏的反汉化措施. 争取到北周汉人的拥护, 兵源大增.
公元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
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581年, 掌控北周大权的杨坚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2月10日(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 隋军灭南陈, 隋朝统一了中国.




南方网讯记者近日在广东高要采访时发现,该市白土镇幕村、大旗等村落,有一个南方十分罕见的姓氏——慕容。幕村党支部书记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对记者说,他们是鲜卑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北方……

  大宗族谱记载历史

  据有关史料及《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慕容氏的祖先鲜卑人起源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至今已有200


0多年历史,曾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草原地带。三国魏初,莫护跋率诸部从司马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为率义王,始建国棘城之北,从此改姓慕容。

  鲜卑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北部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 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鲜卑主要是秃发、乞伏等姓氏。东部鲜卑的慕容氏在南北朝时期曾在中原建立前燕、后燕、西 燕国。鲜卑人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不断与汉人通婚,逐渐汉化。据载,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就是鲜卑人。如此说来,现在许多李氏后人的身上流淌着鲜卑人的 鲜血。慕容氏人在西燕时(约公元370年)开始由北向南迁徙,唐宋时期迁徙到华南各省。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慕容氏中有人参加农民起义军,与朱元璋并肩作战。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却对起义军将领实行排挤、杀害。部分慕容氏为逃避追杀,纷纷改名换姓,其中有的改姓慕,有的改姓容。


(慕容瑞潮、慕容瑞湖兄弟俩谁更像鲜卑人?)

慕容成了幕村大姓

  据幕村《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现高要市蛟塘镇金鸡村。100多年后,他的后代有 人迁到白土镇幕村居住,后又有分支迁往大旗村。目前,肇庆市的端州、高要、广宁、怀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是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是高要白土镇幕 村、大旗村,幕村有3000多人姓慕容,大旗村有2000多人姓慕容。高要市莲塘镇的波河、石脚村,马安镇的马安村也有慕容绍奕的后代,但是人数不多。

  仍保留鲜卑人体貌

  虽然幕村的慕容氏人不断与汉人通婚,但也许是民族遗传基因的作用,今天他们许多人仍然保持着北方鲜卑人的体貌特征。记者在幕村见到,慕容氏人 跟附近村庄的汉人相比,大都显得高大、强悍。而且慕容氏人大都皮肤白晳、鼻梁高挺、眼珠近黄色。尤其是幕村的党支部书记慕容瑞湖和其兄慕容瑞潮,头发偏 黄、眼眶深凹、鼻梁高挺,活脱脱就是一个“复古”的鲜卑人。

  慕容氏人在高要世代耕种,世代相传,他们都知道自己是鲜卑人的后代。由于600多年来与汉人通婚、杂居,高要慕容氏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全部汉 化,没有保留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风俗。就连他们的身份证也都填写的是汉族。近几年,幕村的慕容氏人到有关部门请求改为鲜卑族,但是没有被批准。

  慕容氏人南迁到高要后,完全改变了祖先的游牧传统,以务农为主,历代生活贫困。改革开放后,高要的鲜卑后人跟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逐步走向小康。记者在幕村采访时看到,这里新建了水泥村道,大部分鲜卑后人住进了新楼房。

http://tieba.baidu.com/p/1388263701


59bd41166d224f4a9215dd7409f790529922d194.jpg (43.96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6 21:49 上传



南方网讯记者近日在广东高要采访时发现,该市白土镇幕村、大旗等村落,有一个南方十分罕见的姓氏——慕容。幕村党支部书记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对记者说,他们是鲜卑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北方……

  大宗族谱记载历史

  据有关史料及《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慕容氏的祖先鲜卑人起源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至今已有200


0多年历史,曾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草原地带。三国魏初,莫护跋率诸部从司马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为率义王,始建国棘城之北,从此改姓慕容。

  鲜卑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北部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 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鲜卑主要是秃发、乞伏等姓氏。东部鲜卑的慕容氏在南北朝时期曾在中原建立前燕、后燕、西 燕国。鲜卑人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不断与汉人通婚,逐渐汉化。据载,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就是鲜卑人。如此说来,现在许多李氏后人的身上流淌着鲜卑人的 鲜血。慕容氏人在西燕时(约公元370年)开始由北向南迁徙,唐宋时期迁徙到华南各省。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慕容氏中有人参加农民起义军,与朱元璋并肩作战。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却对起义军将领实行排挤、杀害。部分慕容氏为逃避追杀,纷纷改名换姓,其中有的改姓慕,有的改姓容。

d8bc808ba61ea8d3d6a9da63970a304e241f5890.jpg (47.89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6 21:53 上传


(慕容瑞潮、慕容瑞湖兄弟俩谁更像鲜卑人?)

慕容成了幕村大姓

  据幕村《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现高要市蛟塘镇金鸡村。100多年后,他的后代有 人迁到白土镇幕村居住,后又有分支迁往大旗村。目前,肇庆市的端州、高要、广宁、怀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是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是高要白土镇幕 村、大旗村,幕村有3000多人姓慕容,大旗村有2000多人姓慕容。高要市莲塘镇的波河、石脚村,马安镇的马安村也有慕容绍奕的后代,但是人数不多。

  仍保留鲜卑人体貌

  虽然幕村的慕容氏人不断与汉人通婚,但也许是民族遗传基因的作用,今天他们许多人仍然保持着北方鲜卑人的体貌特征。记者在幕村见到,慕容氏人 跟附近村庄的汉人相比,大都显得高大、强悍。而且慕容氏人大都皮肤白晳、鼻梁高挺、眼珠近黄色。尤其是幕村的党支部书记慕容瑞湖和其兄慕容瑞潮,头发偏 黄、眼眶深凹、鼻梁高挺,活脱脱就是一个“复古”的鲜卑人。

  慕容氏人在高要世代耕种,世代相传,他们都知道自己是鲜卑人的后代。由于600多年来与汉人通婚、杂居,高要慕容氏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全部汉 化,没有保留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风俗。就连他们的身份证也都填写的是汉族。近几年,幕村的慕容氏人到有关部门请求改为鲜卑族,但是没有被批准。

  慕容氏人南迁到高要后,完全改变了祖先的游牧传统,以务农为主,历代生活贫困。改革开放后,高要的鲜卑后人跟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逐步走向小康。记者在幕村采访时看到,这里新建了水泥村道,大部分鲜卑后人住进了新楼房。

http://tieba.baidu.com/p/1388263701
慕容、赫连、尉迟、长孙、宇文、呼延、拓跋、达奚、万俟、元(部分)、金、铜、铁(部分)、银,都是被同化的少数民族后裔!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4-12-7 09:49
慕容、赫连、尉迟、长孙、宇文、呼延、拓跋、达奚、万俟、元(部分)、金、铜、铁(部分)、银,都是被同化 ...
东风 对肃慎和渤海国可有了解?
这文章纯属扯淡,先自己在文中说鲜卑来源复杂,后又有说这村中之人与周围汉民外貌特征明显不同,作者是如何鉴别鲜卑人
和汉族的外貌特征的?靠想象吗?还有难道这上千年这村中人都近亲繁殖?因而保留外貌特征?文章有意无意的把鲜卑人
描述成白种外貌,更是对历史缺乏基本常识
扶余是否也是鲜卑一部?
艾玛大哥 发表于 2014-12-7 10:03
东风 对肃慎和渤海国可有了解?
不是肃慎人建的渤海国么?他俩不是一回事么?
云中雀 发表于 2014-12-7 10:20
不是肃慎人建的渤海国么?他俩不是一回事么?
肃慎比渤海国可要早的多。上溯到商周时期啊
扶余是秽貊系,鲜卑是东胡,两个来源。至于肃慎,一般称其是通古斯人的祖先之一。但不能理解其为民族。
渤海是靺鞨人建立的,靺鞨人是部落集团,人种上大约有两个来源,通古斯和秽貊。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4-12-7 10:35
扶余是秽貊系,鲜卑是东胡,两个来源。至于肃慎,一般称其是通古斯人的祖先之一。但不能理解其为民族。
渤 ...
那高句丽也不是单一民族?是北方多民族合体?
柔然是一个不幸的游牧民族。

云中雀 发表于 2014-12-7 11:22
那高句丽也不是单一民族?是北方多民族合体?


高句丽被认为是秽貊人为主,和扶余人相近
云中雀 发表于 2014-12-7 11:22
那高句丽也不是单一民族?是北方多民族合体?


高句丽被认为是秽貊人为主,和扶余人相近
鲜卑有黄有白,都不是一个人种
艾玛大哥 发表于 2014-12-7 10:03
东风 对肃慎和渤海国可有了解?
本地就是渤海国文化圈,临近的敦化市、牡丹江市东京城当初就是渤海国的都城,本地的历史文物大多都是渤海时期的,这个政权目前留下的文物来看就是一个很小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处处模仿唐朝制度,建筑、服饰甚至文化与唐朝差别不大,肃慎是女真人的祖先,我们这边留存的文物不多,也不是原始肃慎文化圈的范围!
云中雀 发表于 2014-12-7 10:20
不是肃慎人建的渤海国么?他俩不是一回事么?
渤海人的民族主体是靺鞨人!
云中雀 发表于 2014-12-7 11:22
那高句丽也不是单一民族?是北方多民族合体?
然也 东北亚地区人种基本都一样 除了北海道上的。
hanfu123 发表于 2014-12-7 13:05
鲜卑有黄有白,都不是一个人种
鲜卑人应有一些部落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 像匈奴人一样, 也融合了一些西域白色人种部落.
曹操与卞皇后所生次子曹彰头发胡子天生黄色, 深得曹操喜爱, 称他为" 黄须儿 ". 有人认为曹彰并非卞皇后所生, 是曹操与鲜卑女子所生,  只是由卞皇后抚养长大.
史载曹彰少年勇猛过人, 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长大后屡立战功, 公元216年,封鄢陵侯。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征讨乌桓,
《三国志》:​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遂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以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近,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以上可见鲜卑军队经常与曹魏接触, 曹操好色, 与鲜卑美女有关系并不出奇.


宁夏南部山区有拓姓聚居地,不知道跟拓拔有没有关系。我上学时还认识几个,看体型,跟蒙古族差不多,膀大腰圆。

宁夏南部山区有拓姓聚居地,不知道跟拓拔有没有关系。我上学时还认识几个,看体型,跟蒙古族差不多,膀大腰圆。
兰州连鲜卑三大历史之谜一个都没涉及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12-7 19:07
鲜卑人应有一些部落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 像匈奴人一样, 也融合了一些西域白色人种部落.
曹操与卞皇后所 ...
黄毛,是北欧人种的一个罕见基因。不是什么白种人都有的,更不可能在东方随随便便出现。

如果只是毛色略微变黄,在黄种人甚至黑种人都是普遍出现的。

如果非要证明曹彰有白种人血统,不如证明曹操远征过日耳曼人。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1:43
黄毛,是北欧人种的一个罕见基因。不是什么白种人都有的,更不可能在东方随随便便出现。

如果只是毛色 ...
不是欧州人那种金毛, 是西域中亚人那种, 如维族人, 土耳其人, 肤色比东亚人更白, 须发更啡黄些.

重剑无锋1977 发表于 2014-12-8 10:30
兰州连鲜卑三大历史之谜一个都没涉及


本人知识不够, 只想探究一下鲜卑人, 于是抛砖引玉, 目的是想向各位大大学习. 希望您能帮助补充,  先谢了, 是真心的.
重剑无锋1977 发表于 2014-12-8 10:30
兰州连鲜卑三大历史之谜一个都没涉及


本人知识不够, 只想探究一下鲜卑人, 于是抛砖引玉, 目的是想向各位大大学习. 希望您能帮助补充,  先谢了, 是真心的.
广东有很多鲜卑遗种,因为南北朝末期北方政权更迭,有一些家族(可能是不服北周代西魏或者北齐代东魏或者后来的隋代北周)逃亡南方,随着隋朝征服,向着大海前进一直到海边.我中学同学就有宇文、容姓的,族谱纠集在这时鲜卑人的。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12-8 12:56
不是欧州人那种金毛, 是西域中亚人那种, 如维族人, 土耳其人, 肤色比东亚人更白, 须发更啡黄些.


匈奴、鲜卑、突厥明显都是东亚人种,基因搞不好还是汉族中最典型的03,比蒙古人还纯种得多。

因为这几个民族,大部分都融入汉族血统了,而且在汉族中比例非常明显,可汉族中非O系的基因偏偏近乎于无。可见,匈奴、鲜卑、突厥的基因,只可能是O1、O2、O3中的一个。

中国后来进来的其他基因,主要是几大少数民族,大部分是蒙古入侵前后带来的通古斯基因和色目人基因。

唐宋之前,所谓的异族入侵,统统不过是O1、O2、O3基因的内部战争。

蒙古人的基因复杂,O3基因不到4成,不能作为匈奴、鲜卑、突厥的基因参考。因为蒙古本身就是东部通古斯人——室韦人西进的后代,通古斯等原始基因成分很大,覆盖了蒙古草原上原本占主流的O2、O3基因。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解释,为何五胡乱华、契丹女真蒙古入侵这么频繁,北方汉族的O系基因反而是更纯粹的。

所以说,匈奴是夏后氏淳维之苗裔,或者根本就是夏朝遗民,这个传说很可能是真的。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12-8 12:56
不是欧州人那种金毛, 是西域中亚人那种, 如维族人, 土耳其人, 肤色比东亚人更白, 须发更啡黄些.


匈奴、鲜卑、突厥明显都是东亚人种,基因搞不好还是汉族中最典型的03,比蒙古人还纯种得多。

因为这几个民族,大部分都融入汉族血统了,而且在汉族中比例非常明显,可汉族中非O系的基因偏偏近乎于无。可见,匈奴、鲜卑、突厥的基因,只可能是O1、O2、O3中的一个。

中国后来进来的其他基因,主要是几大少数民族,大部分是蒙古入侵前后带来的通古斯基因和色目人基因。

唐宋之前,所谓的异族入侵,统统不过是O1、O2、O3基因的内部战争。

蒙古人的基因复杂,O3基因不到4成,不能作为匈奴、鲜卑、突厥的基因参考。因为蒙古本身就是东部通古斯人——室韦人西进的后代,通古斯等原始基因成分很大,覆盖了蒙古草原上原本占主流的O2、O3基因。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解释,为何五胡乱华、契丹女真蒙古入侵这么频繁,北方汉族的O系基因反而是更纯粹的。

所以说,匈奴是夏后氏淳维之苗裔,或者根本就是夏朝遗民,这个传说很可能是真的。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12-8 13:02
本人知识不够, 只想探究一下鲜卑人, 于是抛砖引玉, 目的是想向各位大大学习. 希望您能帮助补充,  先谢 ...
大小鲜卑山、石室的具位置,史界一直未有主流认识,共识更无从谈起。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5:06
匈奴、鲜卑、突厥明显都是东亚人种,基因搞不好还是汉族中最典型的03,比蒙古人还纯种得多。

因为这 ...
这本来就是史书所载,只不过我们疑古罢了。所以说,应该拿这种精神去琢磨西方的所谓历史,探究背后的真相。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5:06
匈奴、鲜卑、突厥明显都是东亚人种,基因搞不好还是汉族中最典型的03,比蒙古人还纯种得多。

因为这 ...

据说鲜卑慕容氏是白皮肤黄胡须, 故有人认为曹彰是鲜卑人所生.

这里有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 ... tsRiFMzaoiFZT_wX33_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12-8 17:04
据说鲜卑慕容氏是白皮肤黄胡须, 故有人认为曹彰是鲜卑人所生.

这里有链接:
孩子的相貌特征,母系遗传为主要因素。不过母系的遗传比父系还要复杂得多。

鲜卑人的父系Y染色体,可能以O3和C为主,但母系说不定就跟矮黑人或者爱斯基摩人一样了。



我的理论也基本建立在胡说八道基础上,千万别当真。


锡伯族是公认的鲜卑后裔,O3a3c染色体占绝对优势。不过欧洲人的基因也大量出现,但广泛认为是蒙古西征的结果,因为这些基因太杂了,什么方向的都有。

可以肯定,古代鲜卑族是以O3为主流的,杂以O2、N、C、Q。



锡伯族是公认的鲜卑后裔,O3a3c染色体占绝对优势。不过欧洲人的基因也大量出现,但广泛认为是蒙古西征的结果,因为这些基因太杂了,什么方向的都有。

可以肯定,古代鲜卑族是以O3为主流的,杂以O2、N、C、Q。

hanfu123 发表于 2014-12-7 13:05
鲜卑有黄有白,都不是一个人种
不是说白鲜卑只是服饰尚白而已,并非皮肤白?
风君子 发表于 2014-12-8 18:56
不是说白鲜卑只是服饰尚白而已,并非皮肤白?
最先汉化的慕容鲜卑就是白种,反而最后开化的拓跋鲜卑是黄种人,2楼的图片显示有些慕容后代还有白种人象征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5:06
匈奴、鲜卑、突厥明显都是东亚人种,基因搞不好还是汉族中最典型的03,比蒙古人还纯种得多。

因为这 ...


不要本末倒置,匈奴、鲜卑、突厥o系基因多,是几百年不停掠走汉民补充,逐渐置换的后果,这些人给游牧民族的血统影响远比游牧民族对汉族血统影响大,是汉民输血给这些民族,包括蒙古,当年几十万汉民随元顺帝逃入沙漠,这才是现今蒙古族o系的起源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5:06
匈奴、鲜卑、突厥明显都是东亚人种,基因搞不好还是汉族中最典型的03,比蒙古人还纯种得多。

因为这 ...


不要本末倒置,匈奴、鲜卑、突厥o系基因多,是几百年不停掠走汉民补充,逐渐置换的后果,这些人给游牧民族的血统影响远比游牧民族对汉族血统影响大,是汉民输血给这些民族,包括蒙古,当年几十万汉民随元顺帝逃入沙漠,这才是现今蒙古族o系的起源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8:09
锡伯族是公认的鲜卑后裔,O3a3c染色体占绝对优势。不过欧洲人的基因也大量出现,但广泛认为是蒙古西征的结 ...
http://tieba.baidu.com/p/3200799554
锡伯族自己都否定是鲜卑人后裔
hanfu123 发表于 2014-12-8 22:52
最先汉化的慕容鲜卑就是白种,反而最后开化的拓跋鲜卑是黄种人,2楼的图片显示有些慕容后代还有白种人象 ...
所谓慕容是白种,估计又是以讹传讹。慕容鲜卑是东部鲜卑之一,而东部鲜卑的前身又是山戎。山戎
是东北的东夷人,这怎么看都是土著的黄种,不知道这白种如何白的起来?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12-8 18:09
锡伯族是公认的鲜卑后裔,O3a3c染色体占绝对优势。不过欧洲人的基因也大量出现,但广泛认为是蒙古西征的结 ...

O3a3c染色体占绝对优势
宁夏南部山区有拓姓聚居地,不知道跟拓拔有没有关系。我上学时还认识几个,看体型,跟蒙古族差不多,膀大腰 ...
拓拔的一部分曾经进入西北,成为党项的一部分
二楼文章结论太无耻,慕村人相貌看不出与汉人有何区别。
又敦正书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晋明帝司马绍)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
mononoke 发表于 2014-12-10 22:36
又敦正书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晋明帝司马绍)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 ...
师兄果然学识丰富, 不轻易出声, 深藏不露.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12-11 00:35
师兄果然学识丰富, 不轻易出声, 深藏不露.
黄须就可以证明是白种?黄种人头发黄,胡子黄的例子很多。鄙人四分之一胡子都是红的,还有很多
偏黄。还不是正宗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