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型机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39:36


   晨枫的《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一文引起很多不同看法,个人以前隐隐觉得似乎有些什么东西说的有问题,经过一些时间思考和看一些书后,有点个人看法,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看“中型战斗机陷阱”指的是什么,晨枫的说法是:“中型战斗机有可能掉入一个陷阱:在性能上依然与重型战斗机存在显著差距,但在成本上则危险地接近重型战斗机,丧失了中型战斗机的优势。这就是 所谓中型战斗机陷阱”。那么到底是不是“陷阱”,如果是“陷阱”,那么为何还会有中型战斗机,这不是看着“陷阱”往里面跳么?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决策机构并不是傻瓜,无法做出理性决策,而是这个所谓“陷阱”的说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决策结果如果脱离决策环境去谈,那么就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在飞机设计手册《技术经济性设计》中提到,站到及效费比有几种决策模型,其中一个是一定费用下的最佳效能、一个是最佳效能下的最低费用、还有一个是兼顾效能和费用。那么,就晨枫所讲的典型中型战斗机双风,其本身明显有经费限制,双风研制国家如果选择重型战斗机,那么其研制费用可能更高而数量更少,如果用轻重搭配策略来满足质量和数量要求,其最终效费比可能会更差。所以如果不去考虑决策者所处环境而去做单纯的对比有问题的地方。那么欧洲国家最后的中型战斗机最终价格与美国重型战斗机似乎相差不远,似乎是掉入“中型机陷阱”的事实,其实大家都知道背后的原因是法国与其它国家在设计取向上的分歧,欧洲双风最后是投入两倍的研制费用而同时每种机型产量也都降低,作为一个经济现象,研制分摊变多而产量减少,自然成本增加,所以最终所谓掉入“中型机陷阱”其实是经济上的问题。如果欧洲不分裂,研制费用减少接近一半,平均产量增加,成本比美国重型机低几乎是没啥大问题的。

   其次,在上面决策环境讨论的基础上看世界上所谓的中型机和轻重搭配。

   为何这里讲所谓“中型机”,原因是“中型机”的概念实际上是模糊的,譬如F-16由于使用了一台发动机算作轻型机,那么F-18和米格-29算轻还是中?其实这两者起飞重量与所谓“典型中型战斗机”的双风没有太大区别,而就F-16的后期改型F-16E/F,其最大起飞重量也有双发的“中型战斗机”差距在减小,所以刻意的去划分重、中、轻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把鹰狮、枭龙这样的飞机纳入到其中,划分中还会增加超轻型这个说法,这岂不是为了划分而划分?个人认为划分是为了讨论方便,而不是为了向这些划分去靠拢将研制中的战斗机划归为什么类,而根据前面所讲的效费比决策模型来看,现在出现的战斗机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下决策的结果,所以看选择什么样的战斗机,根本上应该看的是真正的决策背景和条件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再看选择什么样的决策会更好,这就牵扯到所谓轻重搭配的问题。

  对于轻重搭配,从前面讨论知道,只有足够数量要求下谈轻重搭配才有意义,因为如果装备数量不足,研制费用无法分摊,搞轻重搭配反而让成本更高数量更少,达不到最佳的效费比。所以轻重搭配基本上只有对大国才有意义,一些小国也出现所谓轻重搭配,实际上是通过采购大国的轻重搭配体系,其实可以算作是大国轻重搭配体系的延续。

  对于大国而言,一定是既有质量要求又有数量要求,而在满足要求的时候,可以选择是一种机型满足所有要求,也可以选择不同机型搭配来满足要求,这两种各有优缺点,也都出现过经典的装备情况。譬如几乎是用一种机型满足所有要求的是F-4,美国海空军都使用,生产和装备数量很大。而我们去看F-4出现时的情况,会发现F-4出现是有一些偶然性的,这就是所谓决策和技术发展会相互影响而又相互限制的问题,后来的F-111则就是典型的超越技术把很多东西都纳入其中最后却失败的典型。而轻重搭配的F-15/F-16、F-14/F-18,本身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结果,因为在研制F-15、F-14的时候对最终成本能够有多大其实也不是很有把握,当按照当年的性能的要求做出来后发现成本太高,而所谓的“战斗机黑手党”对轻型能量战斗机的青睐给军方有另外一个选择,进而出现了所谓轻重搭配,而这个轻在实际被采购时,也都被军方赋予更多攻击能力而变成了多用途战斗机,最后的“轻型”在往重去变,也就是往“中型战斗机”去变。

   从上面这些战斗机搭配的出现历史来看有一定的“无心插柳”的效果,这说明军事决策和很多其他决策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其中的必然性是资金限制和作战要求,因为这个是几乎是无法调整的,而偶然性达到满足需求时的实现手段有一定偶然性,背后的原因时技术发展难以预计,这个变量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偶然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机历史上出现的“轻重搭配”反而显现出对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调和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对未来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通过重型机的研制来满足要求,如果成本能够控制住那么就全用重型机也未尝不可(譬如F-4),而如果重型机成本高那么通过轻型机来满足数量要求,这个时候重型机能够满足一些高端需求,相应的轻型机就可以进行取舍来降低成本来满足数量要求。这种某种“无心插柳”的结果对于大国装备体系有不错的效果,最终也逐渐演变似乎变成了必然的做法,譬如研制F-22的时候后来就考虑替代F-16的轻型便宜的四代机。当然这也不是说轻重搭配一定就是自F-15和F-16才开始,因为在二战时期就用轻重搭配出现,但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不同时代轻重搭配的内涵是不同的,而这个内涵随着技术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再次我们看轻重搭配该如何搭配,轻型机和重型机在性能上该做什么样的设计选择。

   毫无疑问重型机由于体大力不亏,高速性能、载荷能力都不错,三代机时代的重型机其实超音速性能、亚音速性能和载荷都很强,而且都能实现多用途,包括F-14和F-15等都能挂炸弹,F-15E的方案就是在F-15B的基础上挂炸弹进行演示的,更早的F-4后来在F-15服役后就充当炸弹卡车的作用。当然这个重型机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付出了价格贵的代价,而战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是需要高大上的重型战斗机去干,这个时候用便宜的一点机型去满足要求自然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而这个便宜的机型由于便宜必然是在性能上有所取舍,不可能出现各方面性能都与重型机相匹配的的轻型机,否则就不应该出现重型机而是轻型机了。

  对于轻型机的性能取向,不同国家由于需求不同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当然这个取向有时候也会体现出不同国家作战思想的不同,而这些复杂的选择因素下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结果的好与坏并没有绝对的说法,譬如美军的F-16和F-18都是强调跨音速和高亚音速下能量机动,对超音速性能的一些舍弃换取了良好的航程和多用途性能,而米格-29则对超音速、机动性和前线部署的要求最后腿很短,而这个腿短则要了米格-29的命,加上苏联电子设备的落后让米格-29越发显得不符合战斗机发展趋势。当然米格-29经过改进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腿短的毛病,而通过升级电子设备也与欧美轻型战斗机缩小了差距,不过苏联解体后战斗机装备研制体系混乱和价格也混乱,米格-29的改进速度太慢在市场上销售情况与其他非重型四代机有差距。
   通过对上面几种非重型三代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来看,在性能取向上,腿短的战斗机对于大国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大国有大纵深,大国进攻防御都需要大范围机动,腿长就成为必须要保证的性能,必须得达到一定程度。另外一个对于现代战斗机来说就是即便是轻型战斗机其研制费用也高昂,轻型战斗机本身就是追求效费比才出现的,所以即便轻型战斗机也要求多用途性,而现在的技术发展在实现多用途性方面也都有很好的基础,付出代价也不大。而在保证腿长和多用途情况下,轻型战斗机的载荷要求就比较高,即需要带多的内油和弹药,这种情况下在飞行性能上就向亚音速性能倾斜,因为即便是到四代机大多数时候作战仍然发生在亚音速,尤其是进攻时更是如此,所以优先保证亚音速,然后再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向超音速方面进行一定倾斜。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美军F-16和F-18,都不是腿短的战斗机,相应的由于有重型机的存在,对超音速性能就不再去追求,换取更好的亚音速性能和多用途能力。而双风由于没有重型机来满足超音速性能的要求,所以选择了满足一定超音速性能的要求,但为了满足航程要求,则增加了内油,同时为了满足载荷要求,所以最后起飞总重增加,然后变成所谓“中型战斗机”。

   下面我们看四代机中的搭配策略:

   四代机F-22立了一个标杆就是4S,其中对于重型战斗机而言必须要满足的一个是超音速巡航,这个超音速巡航并不是简单就能够达到的,对发动机涵道比、推力、飞机气动、机身材料等都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对性能要求比较高的要求,几种重型四代机为了达到这些都用了其特有的办法,然后在满足超巡的要求下去用各自的办法达到满足亚音速性能的要求。F-22是用了扁平喷管的降低机身后部阻力,加上发动机给力,然后通过缩小后掠角(YF-22后掠角48°,F-22是42°)来改善亚音速性能要求;J-20是增加长细比和鸭式布局满足超音速性能要求,而通过升力体机身、涡升力满足亚音速性能要求;而T-50则是通过更大的机翼后掠角来降低超音速阻力,亚音速则是通过大的有效升力面积来满足。
   (下面内容在别的地方写过,这里再写出来供没看过的人参考,也有一些新的看法)
   应该说重型四代机多少还是为超巡付出了一些代价,与三代重型机类似,四代重型机也不会便宜。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用中型四代机来满足数量要求,尤其是对数量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当然对数量要求不高基本就不需要考虑中型四代机了。而如果对中型四代机有要求,那么中型四代机作为重四的某种补充,首先要看重四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再看中四要怎么补充。而为何是中四而不是轻四,因为四代机内置弹舱对内部容积的要求使得轻型四代机无法达到要求。另外前面讲到所谓的“中”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我们仍然要关注搭配的四代机本身是什么而不要纠结于名称上如何。
    F-22由于研制比较早,F-22的弹舱设计受到早期空空弹体积影响很大,所以后来即便是经过设计调整,但仍然未能挂大的攻击弹。而F-35的出现则是多种项目综合的结果,F-35从一开始就想满足攻击和多个军种要求。F-35目前的情况是大家评价比较极端,不欣赏F-35的可以找出很多其缺点,而欣赏者可以找出很多优点。而实际上看F-35并不能只单纯看其性能如何如何,当我们把站位提高后发现F-35是站在一个体系角度去考虑的,这个体系不光包括网络中心战这个体系,还包括整个维护体系,尤其是美军将盟国维护体系纳入到美军维护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全球部署和维护的体系,这个体系对于隐形战斗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对美军以本土部署为主和前沿存在的策略具有不小的意义,这也就是F-35不容失败的部分原因。F-35和F-22得到搭配也难以说一定是怎么怎么的结果,中间经过了很多演化,所以其经验教训是需要汲取而不是要照抄。
    J-20汲取了F-22对弹舱设计未能按照小弹翼弹药优化以及作战功能单一的缺点,弹舱更有利于多功能,相应的满足数量要求所需搭配的中四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像F-35那样,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取向选择。中四一定是要多用途的,要腿长,在有重四的情况下放弃超巡而对亚音速性能优化就成为某种必然,而重四能够满足一定攻击要求下中四的攻击要求也可以适当降低,然后结合我们对防空的要求再去强化部分空优要求,最后就成为空优和攻击兼顾的目前的鹘鹰。应该说鹘鹰的性能定位也还是比较准确的,鹘鹰要做到的就是如何尽量的降低成本,只要成本能够控制住,性能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其被军队看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四代舰载机的特殊情况

   四代舰载机到底应该怎么样有很多不同看法,原因在于四代机本身越来越重,所谓中四和重三重量几乎相同,而重四则超过以前重三不少,而舰载机的设计受到限制远比陆基飞机要多,在这些限制下怎么让舰载机机群提高作战效能则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这就使得舰载机和陆基飞机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另外舰载机的研制也受到费用的限制,费用、舰载环境等综合后的限制使得舰载机选择更为纠结,其优化选择和陆基飞机有不小的差别。个人认为最理想的舰载机是中型机的体积接近重型机的重量,但这个实现本身也依赖于技术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还有资金情况会如何。

    最后我们看一下所谓的“搭配”含义,这个搭配更多是整个战斗机作战体系如何构建的搭配,也包含部分具体作战时的搭配。本帖子主要谈的体系方面搭配,而作战搭配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安排。譬如以色列攻击伊拉克核设施就是F-15负责制空而F-16负责攻击,而在贝卡谷地作战时F-15和F-16都用于制空,攻击则靠F-4和A-4等来干。美海军F-14和F-18则模糊了谁一定防空和一定攻击的界限,这些多用途能力的战斗机很多时候是同型战斗机分空优挂载和攻击挂载来搭配使用,这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增添了任务的灵活性。

   小结:

   “中型战斗机陷阱”的说法值得商榷,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战斗机决策策略,脱离具体环境谈所谓“陷阱”是不太合理的。在具体的战斗机体系构建时,轻重搭配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一定的偶然性,而具体每个所谓的轻重搭配则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搭配模式。在轻重搭配时,性能方面重型机要追求更为极端的性能,轻的方面则在有重型机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取舍,其中载荷和腿长的要求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价格则要尽量低廉。效费比是整个体系构建的核心,而不要去纠缠于具体的重、中、轻、超轻等的概念。   

   晨枫的《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一文引起很多不同看法,个人以前隐隐觉得似乎有些什么东西说的有问题,经过一些时间思考和看一些书后,有点个人看法,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看“中型战斗机陷阱”指的是什么,晨枫的说法是:“中型战斗机有可能掉入一个陷阱:在性能上依然与重型战斗机存在显著差距,但在成本上则危险地接近重型战斗机,丧失了中型战斗机的优势。这就是 所谓中型战斗机陷阱”。那么到底是不是“陷阱”,如果是“陷阱”,那么为何还会有中型战斗机,这不是看着“陷阱”往里面跳么?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决策机构并不是傻瓜,无法做出理性决策,而是这个所谓“陷阱”的说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决策结果如果脱离决策环境去谈,那么就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在飞机设计手册《技术经济性设计》中提到,站到及效费比有几种决策模型,其中一个是一定费用下的最佳效能、一个是最佳效能下的最低费用、还有一个是兼顾效能和费用。那么,就晨枫所讲的典型中型战斗机双风,其本身明显有经费限制,双风研制国家如果选择重型战斗机,那么其研制费用可能更高而数量更少,如果用轻重搭配策略来满足质量和数量要求,其最终效费比可能会更差。所以如果不去考虑决策者所处环境而去做单纯的对比有问题的地方。那么欧洲国家最后的中型战斗机最终价格与美国重型战斗机似乎相差不远,似乎是掉入“中型机陷阱”的事实,其实大家都知道背后的原因是法国与其它国家在设计取向上的分歧,欧洲双风最后是投入两倍的研制费用而同时每种机型产量也都降低,作为一个经济现象,研制分摊变多而产量减少,自然成本增加,所以最终所谓掉入“中型机陷阱”其实是经济上的问题。如果欧洲不分裂,研制费用减少接近一半,平均产量增加,成本比美国重型机低几乎是没啥大问题的。

   其次,在上面决策环境讨论的基础上看世界上所谓的中型机和轻重搭配。

   为何这里讲所谓“中型机”,原因是“中型机”的概念实际上是模糊的,譬如F-16由于使用了一台发动机算作轻型机,那么F-18和米格-29算轻还是中?其实这两者起飞重量与所谓“典型中型战斗机”的双风没有太大区别,而就F-16的后期改型F-16E/F,其最大起飞重量也有双发的“中型战斗机”差距在减小,所以刻意的去划分重、中、轻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把鹰狮、枭龙这样的飞机纳入到其中,划分中还会增加超轻型这个说法,这岂不是为了划分而划分?个人认为划分是为了讨论方便,而不是为了向这些划分去靠拢将研制中的战斗机划归为什么类,而根据前面所讲的效费比决策模型来看,现在出现的战斗机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下决策的结果,所以看选择什么样的战斗机,根本上应该看的是真正的决策背景和条件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再看选择什么样的决策会更好,这就牵扯到所谓轻重搭配的问题。

  对于轻重搭配,从前面讨论知道,只有足够数量要求下谈轻重搭配才有意义,因为如果装备数量不足,研制费用无法分摊,搞轻重搭配反而让成本更高数量更少,达不到最佳的效费比。所以轻重搭配基本上只有对大国才有意义,一些小国也出现所谓轻重搭配,实际上是通过采购大国的轻重搭配体系,其实可以算作是大国轻重搭配体系的延续。

  对于大国而言,一定是既有质量要求又有数量要求,而在满足要求的时候,可以选择是一种机型满足所有要求,也可以选择不同机型搭配来满足要求,这两种各有优缺点,也都出现过经典的装备情况。譬如几乎是用一种机型满足所有要求的是F-4,美国海空军都使用,生产和装备数量很大。而我们去看F-4出现时的情况,会发现F-4出现是有一些偶然性的,这就是所谓决策和技术发展会相互影响而又相互限制的问题,后来的F-111则就是典型的超越技术把很多东西都纳入其中最后却失败的典型。而轻重搭配的F-15/F-16、F-14/F-18,本身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结果,因为在研制F-15、F-14的时候对最终成本能够有多大其实也不是很有把握,当按照当年的性能的要求做出来后发现成本太高,而所谓的“战斗机黑手党”对轻型能量战斗机的青睐给军方有另外一个选择,进而出现了所谓轻重搭配,而这个轻在实际被采购时,也都被军方赋予更多攻击能力而变成了多用途战斗机,最后的“轻型”在往重去变,也就是往“中型战斗机”去变。

   从上面这些战斗机搭配的出现历史来看有一定的“无心插柳”的效果,这说明军事决策和很多其他决策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其中的必然性是资金限制和作战要求,因为这个是几乎是无法调整的,而偶然性达到满足需求时的实现手段有一定偶然性,背后的原因时技术发展难以预计,这个变量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偶然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机历史上出现的“轻重搭配”反而显现出对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调和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对未来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通过重型机的研制来满足要求,如果成本能够控制住那么就全用重型机也未尝不可(譬如F-4),而如果重型机成本高那么通过轻型机来满足数量要求,这个时候重型机能够满足一些高端需求,相应的轻型机就可以进行取舍来降低成本来满足数量要求。这种某种“无心插柳”的结果对于大国装备体系有不错的效果,最终也逐渐演变似乎变成了必然的做法,譬如研制F-22的时候后来就考虑替代F-16的轻型便宜的四代机。当然这也不是说轻重搭配一定就是自F-15和F-16才开始,因为在二战时期就用轻重搭配出现,但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不同时代轻重搭配的内涵是不同的,而这个内涵随着技术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再次我们看轻重搭配该如何搭配,轻型机和重型机在性能上该做什么样的设计选择。

   毫无疑问重型机由于体大力不亏,高速性能、载荷能力都不错,三代机时代的重型机其实超音速性能、亚音速性能和载荷都很强,而且都能实现多用途,包括F-14和F-15等都能挂炸弹,F-15E的方案就是在F-15B的基础上挂炸弹进行演示的,更早的F-4后来在F-15服役后就充当炸弹卡车的作用。当然这个重型机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付出了价格贵的代价,而战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是需要高大上的重型战斗机去干,这个时候用便宜的一点机型去满足要求自然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而这个便宜的机型由于便宜必然是在性能上有所取舍,不可能出现各方面性能都与重型机相匹配的的轻型机,否则就不应该出现重型机而是轻型机了。

  对于轻型机的性能取向,不同国家由于需求不同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当然这个取向有时候也会体现出不同国家作战思想的不同,而这些复杂的选择因素下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结果的好与坏并没有绝对的说法,譬如美军的F-16和F-18都是强调跨音速和高亚音速下能量机动,对超音速性能的一些舍弃换取了良好的航程和多用途性能,而米格-29则对超音速、机动性和前线部署的要求最后腿很短,而这个腿短则要了米格-29的命,加上苏联电子设备的落后让米格-29越发显得不符合战斗机发展趋势。当然米格-29经过改进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腿短的毛病,而通过升级电子设备也与欧美轻型战斗机缩小了差距,不过苏联解体后战斗机装备研制体系混乱和价格也混乱,米格-29的改进速度太慢在市场上销售情况与其他非重型四代机有差距。
   通过对上面几种非重型三代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来看,在性能取向上,腿短的战斗机对于大国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大国有大纵深,大国进攻防御都需要大范围机动,腿长就成为必须要保证的性能,必须得达到一定程度。另外一个对于现代战斗机来说就是即便是轻型战斗机其研制费用也高昂,轻型战斗机本身就是追求效费比才出现的,所以即便轻型战斗机也要求多用途性,而现在的技术发展在实现多用途性方面也都有很好的基础,付出代价也不大。而在保证腿长和多用途情况下,轻型战斗机的载荷要求就比较高,即需要带多的内油和弹药,这种情况下在飞行性能上就向亚音速性能倾斜,因为即便是到四代机大多数时候作战仍然发生在亚音速,尤其是进攻时更是如此,所以优先保证亚音速,然后再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向超音速方面进行一定倾斜。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美军F-16和F-18,都不是腿短的战斗机,相应的由于有重型机的存在,对超音速性能就不再去追求,换取更好的亚音速性能和多用途能力。而双风由于没有重型机来满足超音速性能的要求,所以选择了满足一定超音速性能的要求,但为了满足航程要求,则增加了内油,同时为了满足载荷要求,所以最后起飞总重增加,然后变成所谓“中型战斗机”。

   下面我们看四代机中的搭配策略:

   四代机F-22立了一个标杆就是4S,其中对于重型战斗机而言必须要满足的一个是超音速巡航,这个超音速巡航并不是简单就能够达到的,对发动机涵道比、推力、飞机气动、机身材料等都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对性能要求比较高的要求,几种重型四代机为了达到这些都用了其特有的办法,然后在满足超巡的要求下去用各自的办法达到满足亚音速性能的要求。F-22是用了扁平喷管的降低机身后部阻力,加上发动机给力,然后通过缩小后掠角(YF-22后掠角48°,F-22是42°)来改善亚音速性能要求;J-20是增加长细比和鸭式布局满足超音速性能要求,而通过升力体机身、涡升力满足亚音速性能要求;而T-50则是通过更大的机翼后掠角来降低超音速阻力,亚音速则是通过大的有效升力面积来满足。
   (下面内容在别的地方写过,这里再写出来供没看过的人参考,也有一些新的看法)
   应该说重型四代机多少还是为超巡付出了一些代价,与三代重型机类似,四代重型机也不会便宜。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用中型四代机来满足数量要求,尤其是对数量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当然对数量要求不高基本就不需要考虑中型四代机了。而如果对中型四代机有要求,那么中型四代机作为重四的某种补充,首先要看重四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再看中四要怎么补充。而为何是中四而不是轻四,因为四代机内置弹舱对内部容积的要求使得轻型四代机无法达到要求。另外前面讲到所谓的“中”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我们仍然要关注搭配的四代机本身是什么而不要纠结于名称上如何。
    F-22由于研制比较早,F-22的弹舱设计受到早期空空弹体积影响很大,所以后来即便是经过设计调整,但仍然未能挂大的攻击弹。而F-35的出现则是多种项目综合的结果,F-35从一开始就想满足攻击和多个军种要求。F-35目前的情况是大家评价比较极端,不欣赏F-35的可以找出很多其缺点,而欣赏者可以找出很多优点。而实际上看F-35并不能只单纯看其性能如何如何,当我们把站位提高后发现F-35是站在一个体系角度去考虑的,这个体系不光包括网络中心战这个体系,还包括整个维护体系,尤其是美军将盟国维护体系纳入到美军维护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全球部署和维护的体系,这个体系对于隐形战斗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对美军以本土部署为主和前沿存在的策略具有不小的意义,这也就是F-35不容失败的部分原因。F-35和F-22得到搭配也难以说一定是怎么怎么的结果,中间经过了很多演化,所以其经验教训是需要汲取而不是要照抄。
    J-20汲取了F-22对弹舱设计未能按照小弹翼弹药优化以及作战功能单一的缺点,弹舱更有利于多功能,相应的满足数量要求所需搭配的中四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像F-35那样,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取向选择。中四一定是要多用途的,要腿长,在有重四的情况下放弃超巡而对亚音速性能优化就成为某种必然,而重四能够满足一定攻击要求下中四的攻击要求也可以适当降低,然后结合我们对防空的要求再去强化部分空优要求,最后就成为空优和攻击兼顾的目前的鹘鹰。应该说鹘鹰的性能定位也还是比较准确的,鹘鹰要做到的就是如何尽量的降低成本,只要成本能够控制住,性能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其被军队看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四代舰载机的特殊情况

   四代舰载机到底应该怎么样有很多不同看法,原因在于四代机本身越来越重,所谓中四和重三重量几乎相同,而重四则超过以前重三不少,而舰载机的设计受到限制远比陆基飞机要多,在这些限制下怎么让舰载机机群提高作战效能则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这就使得舰载机和陆基飞机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另外舰载机的研制也受到费用的限制,费用、舰载环境等综合后的限制使得舰载机选择更为纠结,其优化选择和陆基飞机有不小的差别。个人认为最理想的舰载机是中型机的体积接近重型机的重量,但这个实现本身也依赖于技术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还有资金情况会如何。

    最后我们看一下所谓的“搭配”含义,这个搭配更多是整个战斗机作战体系如何构建的搭配,也包含部分具体作战时的搭配。本帖子主要谈的体系方面搭配,而作战搭配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安排。譬如以色列攻击伊拉克核设施就是F-15负责制空而F-16负责攻击,而在贝卡谷地作战时F-15和F-16都用于制空,攻击则靠F-4和A-4等来干。美海军F-14和F-18则模糊了谁一定防空和一定攻击的界限,这些多用途能力的战斗机很多时候是同型战斗机分空优挂载和攻击挂载来搭配使用,这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增添了任务的灵活性。

   小结:

   “中型战斗机陷阱”的说法值得商榷,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战斗机决策策略,脱离具体环境谈所谓“陷阱”是不太合理的。在具体的战斗机体系构建时,轻重搭配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一定的偶然性,而具体每个所谓的轻重搭配则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搭配模式。在轻重搭配时,性能方面重型机要追求更为极端的性能,轻的方面则在有重型机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取舍,其中载荷和腿长的要求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价格则要尽量低廉。效费比是整个体系构建的核心,而不要去纠缠于具体的重、中、轻、超轻等的概念。   
一切脱离需求和现实环境而架空谈装备的都是耍流氓。。。
航电的价格占比日益提升,这个对中型机价格控制和性价比是一个大挑战。。。
中型机和重型机主要的差别在发动机,机体制造,性能要求上的差别。除此之外,造成的航电差异不是很大!因此,中型机从需求上来讲,把性能要求和价格统一了,就可以控制价格了,而重型机就是为了样样报的头筹,因此价格因为产量低居高不下,也是正常的。所以,中型机不必追求各方面高大上,性价比最重要了!

譬如一伙黑帮马上要来砸场子,你必须请保镖,有黄飞鸿和梁宽2个人可选择,你会为了省钱,而不要贵一点的黄飞鸿,而找便宜的梁宽吗?虽然这小子也有点本事,但可惜功夫全在嘴巴上
譬如一伙黑帮马上要来砸场子,你必须请保镖,有黄飞鸿和梁宽2个人可选择,你会为了省钱,而不要贵一点的 ...
人家会说:一个黄飞鸿能打过3个梁宽嘛?
粽子只要想走空优路线,成本就低不了

要走高低搭配只能放弃机动加肥机体专心走对地路线


其实很多问题用海军的例子能说清楚,一艘5000吨的护卫舰和一艘7000吨的驱逐舰,装着同样的电子设备和同样数量的武器,但是护卫舰只需要一台燃气轮机,驱逐舰需要两台燃气轮机,驱逐舰比护卫舰贵25%,航程和自持力高15%,要作为一个国家未来30年的主力装备,你会选择买两艘驱逐舰还是买三艘护卫舰?

其实很多问题用海军的例子能说清楚,一艘5000吨的护卫舰和一艘7000吨的驱逐舰,装着同样的电子设备和同样数量的武器,但是护卫舰只需要一台燃气轮机,驱逐舰需要两台燃气轮机,驱逐舰比护卫舰贵25%,航程和自持力高15%,要作为一个国家未来30年的主力装备,你会选择买两艘驱逐舰还是买三艘护卫舰?
以后网络中心战是需要靠一定数量的节点来支撑的
其实很多问题用海军的例子能说清楚,一艘5000吨的护卫舰和一艘7000吨的驱逐舰,装着同样的电子设备和同样数 ...
五千吨的为什么和七千吨装同样的电子设备和同样多的武器?

这两个级别使用成本相差很大!所以都要,对付强敌用七千吨级的,对付弱敌,五千吨的就够了!
成本控制是大学问,小钱钱呐。。。。。
五千吨的为什么和七千吨装同样的电子设备和同样多的武器? 这两个级别使用成本相差很大!所以都要,对 ...
考虑到未来30年的升级需要以及增加武器储量提升作战持续性的因素,明显是要优先采购7000吨的驱逐舰。

刚才版主所说的是国内的事情,不过并不是太切合我的假设,052c/d的电子设备要比054复杂的多,性能高出一大截。不过052b确实是完蛋了,不过那是由于052c/d的成熟量产,而且054确实比较廉价成熟适合批量装备。
譬如一伙黑帮马上要来砸场子,你必须请保镖,有黄飞鸿和梁宽2个人可选择,你会为了省钱,而不要贵一点的 ...
如果对方派100个人来砸场子,我会找10个黄飞鸿加60个梁宽。而不是找40个黄飞鸿。

40个黄飞鸿你当然可以守得住,但是同时场子也被人砸烂了。

你找人镇场子的目的不就是保住财产么?
考虑到未来30年的升级需要以及增加武器储量提升作战持续性的因素,明显是要优先采购7000吨的驱逐舰。

刚 ...
没有什么优先不优先!海军对舰艇类别功能有规划,谁成熟了就下饺子!按你的说法应该优先12000级别的055!!!但现在大量发展的是1500吨的056!

056近海巡逻和反潜,054系列是反潜和战区防空,052cd是区域防空,055是区域防空反导以及陆攻巡航导弹!
重型机F15产量1200;轻型机F16产量4500
所以FC31的潜在产量可以为J-XX的3倍左右
如果从重五出现的空军任务需求,和技术对抗需求,以及结合大国角力的历史环境来衡量,单纯担心装备资金不够而发展装备中五,或许会掉入技术不及,成本相近的陷阱。
离开大国军事环境,换做中小国家战机换代的环境中,中五或许可以有新生。
我现在倾向认为,自用还是不要搞中型机

直接上歼20简化版

或者沈阳搞个双涡扇10大改的FC31放大版
awentom 发表于 2014-11-30 12:05
航电的价格占比日益提升,这个对中型机价格控制和性价比是一个大挑战。。。
中型机航电性能可以降级嘛,还有数量优势
F16雷达就比F15的便宜
全寿命期费用是F15的三分之一
譬如一伙黑帮马上要来砸场子,你必须请保镖,有黄飞鸿和梁宽2个人可选择,你会为了省钱,而不要贵一点的 ...
对于世界大国重型机和中型机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对于军队来说两者相互配合多于相互竞争。打个比方,要开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旅游运输公司,会根据线路和游客多少配置大巴和中巴,然后让收入最大化。就拿你的所谓挑梁子来说,黑帮之所以是帮就是有不少人,这个时候你靠的是一帮护卫而不是一个护卫,而一帮护卫自然是有强有弱,黑帮也不都是全强的人。
另外,欧洲台风可不能算失败的陷阱。当时不研发EF2000,也可以优惠价格买到F15,只不过为了扶植自己的航空工业才自研。
台风的价格约8000万-1亿欧元,出口到油霸摊掉了一部分研发费用,总体装备规模在600架以上,比不上F18但比F14要多。


中型机或者是低端机不仅在于市场价格的高低,或者是制造成本,最重要的是不计成本时,能大量制造生产的能力,包括技术资源,成熟供给能力,是不是下游产业存在足够的产能甚至产能过剩支持,大规模空战时,拼的起大量消耗,国家航空产业提供的各层次技术资源是否能大量量产,比如做到F35一天一架次的生产和消耗,米格29退出前线战机计划,说明俄罗斯苏联,大规模生产供给保证能力的丧失,俄罗斯已经退出大国空军的行列这是大国大规模空战数量供给能力的丧失中型机低端机的价值不单在市场价格,更重要的是否能推供大规模消耗战的量产能力   

最好的情况是J20主打国内市场,空军帮助FC31在国外爆产能(用小编队完成国内整体体系测试,扮演蓝军F22编队进攻演练),做到产能过剩,一旦开战海东青能大量爆产能,还能向国外推销实力,输出影响力

中型机或者是低端机不仅在于市场价格的高低,或者是制造成本,最重要的是不计成本时,能大量制造生产的能力,包括技术资源,成熟供给能力,是不是下游产业存在足够的产能甚至产能过剩支持,大规模空战时,拼的起大量消耗,国家航空产业提供的各层次技术资源是否能大量量产,比如做到F35一天一架次的生产和消耗,米格29退出前线战机计划,说明俄罗斯苏联,大规模生产供给保证能力的丧失,俄罗斯已经退出大国空军的行列这是大国大规模空战数量供给能力的丧失中型机低端机的价值不单在市场价格,更重要的是否能推供大规模消耗战的量产能力   

最好的情况是J20主打国内市场,空军帮助FC31在国外爆产能(用小编队完成国内整体体系测试,扮演蓝军F22编队进攻演练),做到产能过剩,一旦开战海东青能大量爆产能,还能向国外推销实力,输出影响力
我现在倾向认为,自用还是不要搞中型机

直接上歼20简化版

目前看世界上同一机型的所谓简化版基本没有看到多少,因为简化到底简化什么是个问题,不同配置的结果就是维护不同的后勤体系,反而不见得降低了总体成本。
另外投入搞两种重四还不如一种重四扩大产能,如果一定要搞一款攻击能力更强的隐身机,个人认为应该搞与重四错开级别的中型轰炸机或者类似F111那样级别的战斗轰炸机,能真正内置大型反舰和巡航导弹做远距离攻击,这样才能把攻击延伸到第一岛链之外。
其实很多人对于军队战斗机、轰炸机等各自应该干什么和怎么搭配了解不多,我也不太了解。以我的观点而言制空权获得还是要依赖于战斗机,当然轰炸机等也会通过攻击对手机场来帮助夺取制空权,但防空方面的制空权则对战斗机依赖更大,而我们防空压力很大,所以不得不去维持相当规模的战斗机数量,这样就为所谓高低搭配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
另外,欧洲台风可不能算失败的陷阱。当时不研发EF2000,也可以优惠价格买到F15,只不过为了扶植自己的航空 ...
F14前后生产了大约有700多架吧,伊朗就买了差不多八十多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国土面积在100万以下,这些国家中的有钱国家其实台风这样的中型机更合适,如果欧洲在战斗机研制上不分裂,把阵风加强超音速性能,换上台风的发动机,这样的飞机作战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产量提升成本降低,在世界上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更好看。


F16一共4500架的产能不是吃素的,一旦北约或者单独美国和华约爆发战争,这4500架F16足够围殴华约的SU27,美国F15在欧洲和前线之间做最强的制空巡航防守就行,4500架F16攻防兼备,最可怕的是美国之前打造海外市场培养的F16超大规模产能,能快速提供并最终维持4500量级的数量规模

F16一共4500架的产能不是吃素的,一旦北约或者单独美国和华约爆发战争,这4500架F16足够围殴华约的SU27,美国F15在欧洲和前线之间做最强的制空巡航防守就行,4500架F16攻防兼备,最可怕的是美国之前打造海外市场培养的F16超大规模产能,能快速提供并最终维持4500量级的数量规模
中型机或者是低端机不仅在于市场价格的高低,或者是制造成本,最重要的是不计成本时,能大量制造生产的能力 ...
四代机制造体系不是那么很好打造的,美国有和欧洲国家多年的合作,加上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也不弱,这样才能把制造分给多个国家去制造。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盟国,和我们关系不错的国家工业基础还到不了制造四代机的程度。而即便是所谓的金砖国家,要将他们纳入我们的体系本身在政治上就有很多障碍。
其实我们真的去看老美,他们本身对武器装备全国产也很重视,采购国外武器装备时很多时候要求国外公司和美国公司合作生产然后才采购,说白了军事大国都不想受制于人,不管是不是盟国,毕竟国与国之间利益未必一致,谁也无法保证在武器的生命周期内不会发生变故。
所以,中四最终还是立足于国内,至于如何降低成本,这要看需求和最终设计能够达到的程度。
2B_or_not_2B 发表于 2014-11-30 12:49
粽子只要想走空优路线,成本就低不了

要走高低搭配只能放弃机动加肥机体专心走对地路线
2台新中推技术难度、生产难度低,就只要2台WS-15的50%左右。

机体空重轻20%,直接就少20%的生产成本。中型机作为低档机,不可能全盘照搬J-20的生产技术、材料、工艺,用更便宜的技术、材料、工艺,生产成本很容易就可以低30%。整个机体的成本就只要J-20的50%左右。

雷达、航电要确保同等的质量,但体积、尺寸小一些,性能差一些,还是可以便宜30%左右。

按以上推论,只要J-20  60%的造价足够了。

因为很多J-20能干的活,比如远程截击、远程巡逻、远程攻势空战,空中加油后超远程空战等,J-31根本干不了,那J-31的飞行员也就不用练这些科目,J-31一年的飞行小时就可以少25%左右。同样每飞行1小时,J-31的油耗、维修保障成本,也比J-20便宜30%左右。同样用30年,1架J-31的使用成本可以节省55%左右。

综合下来,J-31的全是后名使用成本只要J-20的50%左右。

中国航空兵未来的任务是多样化的,国土防空终究是其中一个基本任务,这个任务不需要强大的航程,反正你发现敌机的距离是有限的,你起飞后赶上去拦截,敌机就更近了。这时大量的重型机和中型机搭配,比少量更少的全重型机,更为有效。






dianzhewudi 发表于 2014-11-30 13:26
如果对方派100个人来砸场子,我会找10个黄飞鸿加60个梁宽。而不是找40个黄飞鸿。

40个黄飞鸿你当然可 ...


就你们举的这个例子,我谈谈看法:通常情况下,1个黄飞鸿往那一站,当时就砸不了,大家约时间坐下来谈判。。。如果是梁宽嘛,你有100个,人家很可能也要当场与你分出胜负,看看谁厉害。。。

原因:对方要仔细计算后果的。。。100个人,当然可以把黄飞鸿当场收拾了,可之后呢,100个人,连他们的老大,老大的老大,可能都得逃命去了。。。这就是合乎现实逻辑的现实。

实际上,你们用这个例子,用来说明重型机与中型机,我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果对方只是那种市井无赖,没有什么背景的,就算是100个黄飞鸿在哪里驻守,对方也会不知天高地厚的冲上来,非要大干一场的。。。当然了,三两下,对方发现不对,立马就四散而逃了,跑得比兔子还快。。。现实的例子:比如傻大木、卡炸飞。

所以,如果请黄飞鸿太贵,也可以只请1个黄飞鸿,再加上100个粱宽的徒子徒孙就行了。。。

@lonqixia,@ASBM

回到本贴主题上来,现实的情况是,4代机与3、2代机不同,重型机(黄飞鸿)实在太贵了,可中型机(梁宽)就很便宜吗?4代机的成本,最大的一块在航电上,发动机第二,机体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已,与航电相比,发动机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已。。。中型机,机体与发动机省的那么一点点钱,根本就不重要。。。要想成本低,就得在航电上省,狠狠地省,当然性能就得狠狠的降,(要不,那就纯属YY了。。。),这样一来,梁宽可能也用不起了,只能用梁宽的徒弟(3代机)的航电了。。。

我知道LZ绕来绕去想说310,我就直接点,明说了吧:

相比J20,310可以在机体上省一点点钱:发动机与WS15一样,没有现成的便宜货可用,都得重新投入超级巨资研发,这个钱省不了;那么,310需要超低成本,就只能在航电上猛省了,这样,直接用J16的航电,应该可以省下来。如果用J20一级的航电,还能省很多钱,那就纯属YY,或者玩一些人喜欢扯的财务游戏了,把成本都算在J20身上,310就,就,就超便宜了。。。

大家想要这样的4代中型机嘛。。。或者我们称之为,拉皮版的三代半,3.75代,可能更准确一些。。。
dianzhewudi 发表于 2014-11-30 13:26
如果对方派100个人来砸场子,我会找10个黄飞鸿加60个梁宽。而不是找40个黄飞鸿。

40个黄飞鸿你当然可 ...


就你们举的这个例子,我谈谈看法:通常情况下,1个黄飞鸿往那一站,当时就砸不了,大家约时间坐下来谈判。。。如果是梁宽嘛,你有100个,人家很可能也要当场与你分出胜负,看看谁厉害。。。

原因:对方要仔细计算后果的。。。100个人,当然可以把黄飞鸿当场收拾了,可之后呢,100个人,连他们的老大,老大的老大,可能都得逃命去了。。。这就是合乎现实逻辑的现实。

实际上,你们用这个例子,用来说明重型机与中型机,我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果对方只是那种市井无赖,没有什么背景的,就算是100个黄飞鸿在哪里驻守,对方也会不知天高地厚的冲上来,非要大干一场的。。。当然了,三两下,对方发现不对,立马就四散而逃了,跑得比兔子还快。。。现实的例子:比如傻大木、卡炸飞。

所以,如果请黄飞鸿太贵,也可以只请1个黄飞鸿,再加上100个粱宽的徒子徒孙就行了。。。

@lonqixia,@ASBM

回到本贴主题上来,现实的情况是,4代机与3、2代机不同,重型机(黄飞鸿)实在太贵了,可中型机(梁宽)就很便宜吗?4代机的成本,最大的一块在航电上,发动机第二,机体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已,与航电相比,发动机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已。。。中型机,机体与发动机省的那么一点点钱,根本就不重要。。。要想成本低,就得在航电上省,狠狠地省,当然性能就得狠狠的降,(要不,那就纯属YY了。。。),这样一来,梁宽可能也用不起了,只能用梁宽的徒弟(3代机)的航电了。。。

我知道LZ绕来绕去想说310,我就直接点,明说了吧:

相比J20,310可以在机体上省一点点钱:发动机与WS15一样,没有现成的便宜货可用,都得重新投入超级巨资研发,这个钱省不了;那么,310需要超低成本,就只能在航电上猛省了,这样,直接用J16的航电,应该可以省下来。如果用J20一级的航电,还能省很多钱,那就纯属YY,或者玩一些人喜欢扯的财务游戏了,把成本都算在J20身上,310就,就,就超便宜了。。。

大家想要这样的4代中型机嘛。。。或者我们称之为,拉皮版的三代半,3.75代,可能更准确一些。。。
高低搭配这个概念只适合三代机时代,在引入隐形指标的四代机时代已经过时了。

对中国海空军来说,制空第一。以此为衡量标准,中四要实现与重四相近的能力,价格绝不会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对地攻击能力要强于重四,根本不可实现。

较弱的对空及较强的对地能力,也就是31的定位,市场在国外。

中国空军未来的搭配,需要的是较多数量的重四+隐轰+现有三代,海军是重四+j15,没有中四的位置。
ASBM 发表于 2014-11-30 12:45
人家会说:一个黄飞鸿能打过3个梁宽嘛?
梁宽最多只能算二代机……

TSQ 发表于 2014-11-30 14:08
四代机制造体系不是那么很好打造的,美国有和欧洲国家多年的合作,加上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也不弱,这样才 ...


轻型号战机不但是较少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做到提高产能和数量。美国中型战机外销,为了维持进攻战机产能规模,F16/F35外销都是为了维护进攻中型战机的产能数量规模,而最好的F15/F22是留在国内,做到安营扎寨,做到空优制空型防空,不让老本损失然后再想办法用中型机做前线围殴,推销战机本身就是推销实力,最好能战略结盟,不行的话推销4代机FC31,本身就是威慑和推销实力。海东青出海,到海外不单单仅仅是削减成本这么简单,而是用国际市场培养大规模产能能力,生产数量的能力,靠国际市场买单以支持大规模产能,苏联军工垮台,很大原因是没有有更大的国家市场维持其比苏联更大的产能,和平时期的F16产能和熟练就可以围殴苏联,战争不用打,用市场和产能,和数量就已经搞定了
TSQ 发表于 2014-11-30 14:08
四代机制造体系不是那么很好打造的,美国有和欧洲国家多年的合作,加上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也不弱,这样才 ...


轻型号战机不但是较少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做到提高产能和数量。美国中型战机外销,为了维持进攻战机产能规模,F16/F35外销都是为了维护进攻中型战机的产能数量规模,而最好的F15/F22是留在国内,做到安营扎寨,做到空优制空型防空,不让老本损失然后再想办法用中型机做前线围殴,推销战机本身就是推销实力,最好能战略结盟,不行的话推销4代机FC31,本身就是威慑和推销实力。海东青出海,到海外不单单仅仅是削减成本这么简单,而是用国际市场培养大规模产能能力,生产数量的能力,靠国际市场买单以支持大规模产能,苏联军工垮台,很大原因是没有有更大的国家市场维持其比苏联更大的产能,和平时期的F16产能和熟练就可以围殴苏联,战争不用打,用市场和产能,和数量就已经搞定了
2台新中推技术难度、生产难度低,就只要2台WS-15的50%左右。

机体空重轻20%,直接就少20%的生产成本。 ...
三代机以后机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小,大头在电子设备上。鹰狮价格比f16高就是一例。海军舰艇也是如此。你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不成立的。
就你们举的这个例子,我谈谈看法:通常情况下,1个黄飞鸿往那一站,当时就砸不了,大家约时间坐下来谈 ...
哈哈,又换号了?!
在另外的帖子里你说我错,问你我错在哪里,你也不回啊,我还真想想你请教这个事情呢。
有模有样 发表于 2014-11-30 14:22
三代机以后机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小,大头在电子设备上。鹰狮价格比f16高就是一例。海军舰艇也是如此 ...
轻型战机不但是较少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做到提高产能和数量,原因是重型机是不能出口国外的,没法借海外市场作为杠杆扩大产能,出口肯定是大大降低了轻型的成本,因为有国外市场买单,不需要花国内纳税人的钱,同时能一直维持大产能,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大量的轻型机围殴就是最大的威慑,而且大量的轻型机低端机产能本身就是最大的威慑。
高低搭配这个概念只适合三代机时代,在引入隐形指标的四代机时代已经过时了。

对中国海空军来说,制空第 ...
你要是知道美空军曾经计划替换F16的机型是体积比F16没大多少的所谓轻型机就不会这样说了。
《真.MRF(Multi Role Fighter) Design(绝无STOVL添加剂)》
http://www.guohaohit.com/aer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01&extra=page%3D3
yanst2002 发表于 2014-11-30 13:21
五千吨的为什么和七千吨装同样的电子设备和同样多的武器?

这两个级别使用成本相差很大!所以都要,对 ...
支持设备翻倍,总成本全7000比部分5000的不一定高多少
dianzhewudi 发表于 2014-11-30 13:26
如果对方派100个人来砸场子,我会找10个黄飞鸿加60个梁宽。而不是找40个黄飞鸿。

40个黄飞鸿你当然可 ...
30个黄飞鸿战斗效率比60个梁宽明显更强,一边还在打呢,另一边早结束战斗了
就你们举的这个例子,我谈谈看法:通常情况下,1个黄飞鸿往那一站,当时就砸不了,大家约时间坐下来谈 ...
看英雄电影看多了吧。

实际上就算你是英雄,对方五六个人上来你照样招架不住。

更何况我为什么要先把黄飞鸿打趴下再砸场子?

找几个大汗,带好绳子和网,制住黄飞鸿,其他人进入砸场子就好了。打架是次要的,砸了对方场子,冷了对方的生意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所以黄飞鸿又不是条子或者宪兵队那种拥有绝对威慑力的东西,怕什么?


TSQ 发表于 2014-11-30 14:30
哈哈,又换号了?!
在另外的帖子里你说我错,问你我错在哪里,你也不回啊,我还真想想你请教这个事情呢 ...


我的建议31和20都需要深挖掘潜力。中轰我还是建议有个大肚子怎么得放6枚巡航导弹(CJ10或者超音速的大弹,或者10多枚长度不超4.5米的亚音速反舰弹,这样设计弹仓净长度最少是8-8.5米),半径最好3000,估计这样的飞机不会小于25米。
TSQ 发表于 2014-11-30 14:30
哈哈,又换号了?!
在另外的帖子里你说我错,问你我错在哪里,你也不回啊,我还真想想你请教这个事情呢 ...


我的建议31和20都需要深挖掘潜力。中轰我还是建议有个大肚子怎么得放6枚巡航导弹(CJ10或者超音速的大弹,或者10多枚长度不超4.5米的亚音速反舰弹,这样设计弹仓净长度最少是8-8.5米),半径最好3000,估计这样的飞机不会小于25米。
濒海战斗舰 发表于 2014-11-30 13:40
中型机航电性能可以降级嘛,还有数量优势
F16雷达就比F15的便宜
全寿命期费用是F15的三分之一
雷达便宜的好事在新时代已经没了,都是主动电扫,谁也不差,靠的就是批量

降级的东西对付弱一级的对手还成,强敌面前就是找死
三代机以后机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小,大头在电子设备上。鹰狮价格比f16高就是一例。海军舰艇也是如此 ...
我不知道你的三代机以后机体成本的比例很小的结果是从哪里来的?有可靠依据吗?

从F35的机体材料选用等细节看显然不支持你的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