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再谈低端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7:29:37


晨枫: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再谈低端战斗机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f54ff2b0102v893.html?

高端战斗机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在财力和技术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把最先进的航空和武器技术统统堆上去,这就差不多了。低端战斗机要艰难得多,最大的难处在于取舍。
高端战斗机手里有一大把杀手锏,低端只能挑着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也就谈不上用数量补充高端战斗机。在F-15、F-16时代,F-16有两个方面要做取舍:速度/升限和超视距。F-15的速度比F-X的双三要求要降低很多,但F-15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在高空达到M2.5以上;实用升限也达到20000米。F-15也装备了“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相应的大功率雷达。F-16作为低端战斗机,首先在速度和升限上做了牺牲,最大速度降低到M2.0,实用升限也降低到15400米。为了降低电子系统重量和成本,早期F-16只有简单雷达和“响尾蛇”近程空空导弹。F-16的诞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之处就在于说服美国空军高低搭配的意义和低端战斗机的价值,“低端无用论”、“低端必死论”不是新鲜事物。

反对降低最大速度和实用升限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足够的速度和升限,根本不可能进入格斗距离,就谈不上格斗歼敌。反对放弃超视距作战的理由也很简单:穿越中程导弹的射程进入格斗距离的过程要遭受重大损失,生存机会有限,这样的“机海战术”不符合美国空军思想和传统。但战斗机黑手党对现代空战的基本判断是合理的:现代空战主要在中空中速视距内发生,因此F-16这样的低端战斗机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十分有效。
战斗机黑手党的主张不是自说自话,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有技术依据。在第三代战斗机时代,战斗机普遍达到超音速,但超音速状态下主要是直线冲刺,不仅续航时间有限,机动性也有限。这是因为超音速状态下激波锥后的低压区使得常规气动控制面的控制力大为下降,而且升力中心后移使得稳定性过度,改变飞行姿态很困难。真正有效的机动飞行要到高亚音速段才能实现。速度还是重要的,而高亚音速是超音速机动性困难发生之前的最高速度了,所以称为空战理想速度。但相对于超音速战斗机而言,这就是中速了。

在升限方面,低空空气密度大,飞行速度显著低于高空速度,不利于建立能量优势。在下视雷达和下射空空导弹普及之后,利用低空隐蔽接敌也成为高风险战术。高空容易达到高速,但过于稀薄的空气同样使得气动控制作用下降,导致机动性下降。所以中空才是理想空战高度。
超视距空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可靠识别,在混乱的空战中尤其困难。其次则是中程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远非理想。在AMRAAM之前,中程空空导弹的主流是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载机连续照射,尤其在导弹接近目标的最终阶段,这极大地限制了载机的机动和连续交战,也容易受到对方反向发射的干扰而破坏锁定。中程空空导弹较长的飞行时间也使得对方有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机动和电子对抗。进入视距格斗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禁飞区作战的历史数据表明,超视距空战的战绩远远低于先前的预估。AMRAAM改善了超视距命中率,但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依然不到50%,这还是在对方仓皇逃窜、没有有效体系支持甚至没有有效电子对抗的情况。实战中反制机动和电子对抗的有效性缺乏数据,但AMRAAM一级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命中率估计不超过50%,甚至有可能低至10-15%,远远低于厂商宣称的75% 以上。
历史证明,F-16是高度成功的,牺牲一些速度、升限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是值得的,这没有降低F-16作为美国空军低端战斗机和盟国主力战斗机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视距空战越来越成熟,F-16也在中期升级中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始终落后于同时代的F-15,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F-18。

时间快进到21世纪,时代不同了,空战环境也不同了。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成为空战的新要素,简单重复F-16的成功就成了刻舟求剑了。如何在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中间合理取舍,这是各国空军的共同难题,现在并没有定论。但对要有所取舍这一原则一棍子打死,以“没有隐身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超巡就只有被动挨打”这样的观点强求所有要素并重,只能把低端战斗机往高端赶,这与60-70年代美国空军传统势力反对战斗机黑手党的做法没有差别。只要还要高低搭配,就要有所取舍。但这回到高低搭配概念是否依然适用。
没有哪一个空军不希望全盘装备高端战斗机的,这不仅有豪华配备的心理满足感,还极大地简化了作战和训练。但国防不是孤立的,说到底,国防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投资。这不是“给出固定投资、对效能最大化”的问题,也不是“给出固定效能、把投资最小化”的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国防投资尽量少占用经济发展资源,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足够的军事力量是一个模糊、动态、发展的概念。尤其要考虑到一个事实:战斗机的订购要考虑到未来20-30年的国防需要,所以既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也要有足够的任务弹性。只顾及眼前的需要而错失了长远的需要,这不仅要为亡羊补牢而重复投资,还可能因为时间、资源限制而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数量和质量永远是一对矛盾,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但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质量是重要的,军人为国牺牲,但不能无谓牺牲,国家有义务为军人提供与国力相符的最好装备。与此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就是最大的战斗力,这意味着数量永远也是重要的。美国空军宣称,一架F-22顶2-3架F-35,但这只是一种战斗力的定量比较。F-22再强大也没有分身法,需要在2-3个地方存在的话,还就需要2-3架战斗机,一架顶2-3架是不行的。美国空军的F-15A/B/C/D总数在700架左右,但由于分批入役和退役的时间差,绝大多数时间实际可用总数不到700架。美国空军从未打算单用这不到700架的F-15对付苏联空军的几千架战术飞机,美国空军并没有这么托大,必须有低端战斗机补充。F-15单独部署不足以把守空中战线,需要F-16补充。在混合机种空战中,由F-15对付对方的高端战斗机(如开路或者护航的苏-27、米格-29),由F-16对付对方低端战斗机和攻击机(如米格-23、米格-27、苏-24、苏-17等)和F-15拦截不过来而已经进入视距内的对方高端战斗机。在F-22时代也是一样。在计划开始时,计划数量是650架,后来逐步下降,最后美国空军自己认定的最低数量是240架。即使不被国防部长盖茨强令在187架的时候中止,也不可能完成全球制空任务。采用高低搭配是必要的。当然,与F-22相搭配的F-35是否合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高低搭配通常指在技术上同一代的高端和低端战斗机,但也可以由新一代战斗机和上一代战斗机组成,前者担任高端角色,后者担任低端角色。在采用新一代战斗机的部分技术(尤其是航电和武器系统)升级后,上一代战斗机也能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这种组合中,新一代和上一代战斗机在设计时都按照高端要求设计。这在很多时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经济的选择。问题是,在正常的换代周期中,新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时,上一代战斗机通常已经过了使用寿命的一大半,剩余寿命有限,大规模升级不一定经济。在上一代刚达到半寿命时就开始换装,可以部分解决剩余寿命的问题,但更新周期过于接近,投资太大。另外,新一代战斗机与上一代战斗机有代差,结构上不一定相容,进一步增加了升级成本。不升级直接使用的话,战斗力不一定够用,而且由于基本技术性能的差异,新老战斗机的配合使用会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考虑:只有在主要对手也采用新旧搭配的时候,采用新旧搭配才能保持整体有效性,否则上一代的高端战斗机对付对手的新一代低端战斗机时,未必有利,代差毕竟是代差。理想情况还是应该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这样便于配合使用。不过当前中国的情况比较特别。中国空军现代化启动得较晚,第三代战斗机装备还在进行中,第四代战斗机就快投入使用了。这样,现有第三代战斗机的剩余寿命还有很多,航电和武器系统标准也接近第四代战斗机,便于升级和配合使用。就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而言,升级的第三代战斗机在很长时间内还有足够有效的战斗力。近期内,新旧搭配是中国模式的高低搭配。但是换代周期稳定以后,也有高低搭配问题,最终需要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时间上可能在重四开始批量列装之后不久,那时歼-10、歼-11已进中期,可以考虑启动轻四的研制了。在对隐身、超巡等第四代空战要素有了更深理解后,轻四的取舍也有了基础。轻四开始列装的时候,差不多是歼-10、歼-11停产和退居二线的时候了。第三代战斗机对中国空军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但也将是相对短寿的一代。
空地搭配是另一种模式,空战战斗机专业空战,对地攻击由专业攻击机负责,美国空军F-4加A-7时代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这样的搭配比较纯净,战斗机和攻击机各司其职,设计和使用都得到简化。问题是,攻击机最多具有有限的自卫空战能力,制空防空任务就统统交给战斗机,这样战斗机相当于全盘高端,而且必须有很大的数量。另一方面,战斗机只有简化的对地攻击能力,攻击机装备规模也要扩大。F-15、F-16的总数低于F-4、A-7,不仅有时代的因素,专用化导致“重复建设”也是一个因素,在作战飞机成本攀升的大环境下,经济上受不了。
关于高低搭配的争论是由中型战斗机陷阱而激发的,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型战斗机陷阱是针对大国而言的。换句话说,在有条件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前提下,中型战斗机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合理的高低搭配是远比在中型战斗机上纠结具有更高综合性价比的选择。但对于中等国家来说,中型战斗机可能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中等国家既缺乏研发重型战斗机的实力,也不需要高低搭配所必要的数量。中型战斗机是国力能够承受的极限。对于英国、法国如此,对于80年代的中国其实也如此。80年代的中国国土虽大,人口虽多 ,但综合国力只相当于中等国家,所以歼-10是作为中型战斗机开始的,只是由于后来又引进了歼-11,歼-10才作为搭配的低端战斗机使用。
与高低搭配相比,中型战斗机有天然的成本纠结。欧洲两风当然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但英法不分道扬镳,两风合一,是否有可能做到成本降低呢?F-16生产总数超过4500架,F-18A/B/C/D总产量1480架,F-18E也超过500架。F-35的总产量不知道最终能达到多少,但美国预计订购总数2443架,盟国最终订购总数现在是个“猜一猜谁来吃晚餐”的游戏,但几百架应该是做的到的。欧洲“台风”从1994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418架;法国“阵风”从1986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133架。这当然有单价太高、吓跑用户的缘故,也有本来就总基本需求有限的缘故,“成功”得多的幻影2000的总产量也只有600架。美国的“十系列”当然生产时间更长,但不出意料的话,两风合一而且生产时间延续到一样长的话,总产量也不可能达到相同的水平。对于欧洲两风来说,规模经济是一个伪命题。另一方面,两风分道是必然的,两风研制包含太多的国防、科技和经济政策因素,英法都不可能放弃领导权,最后必然一拍两散。空客的成功也是在英国离开之后才可能。空客是法国、德国政府合作组建的,Aerospeciale和DASA是作为政府指定成员公司参加的。BAe不是作为英国政府指定的成员公司参加的。Hawker Sidley确实是作为英国政府指定公司参加的,但英国政府退出后,Hawker Sidley自费留下,以后Hawker Sidley被BAe买进,这才有如今BAe在空客里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空客最高领导层永远在德法之间轮换、没有英国的份的原因。因此,“欧洲中型战斗机”只可能是一个梦想,即使强扭成瓜也不可能与美国竞争。

最后要指出的是,轻型战斗机或许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尤其是放在高低搭配的框架里,用低端战斗机的说法可能更好。轻型战斗机以重量为主要分类标准,但中型战斗机在重量上就不太好界定,有时与高低搭配中的轻型战斗机很相近。事实上,瑞典“鹰狮”在重量级上肯定是轻型,但在定位上实际上向中型靠拢。在这里,中型战斗机未必以重量作为唯一界定标准,而是以理念为主要界定标准。重型战斗机为全面发展的,轻型战斗机为一专多能的,中型战斗机则很可能成为什么也不想放弃但力不从心的。这正是中型战斗机的陷阱所在。

晨枫: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再谈低端战斗机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f54ff2b0102v893.html?

高端战斗机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在财力和技术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把最先进的航空和武器技术统统堆上去,这就差不多了。低端战斗机要艰难得多,最大的难处在于取舍。
高端战斗机手里有一大把杀手锏,低端只能挑着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也就谈不上用数量补充高端战斗机。在F-15、F-16时代,F-16有两个方面要做取舍:速度/升限和超视距。F-15的速度比F-X的双三要求要降低很多,但F-15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在高空达到M2.5以上;实用升限也达到20000米。F-15也装备了“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相应的大功率雷达。F-16作为低端战斗机,首先在速度和升限上做了牺牲,最大速度降低到M2.0,实用升限也降低到15400米。为了降低电子系统重量和成本,早期F-16只有简单雷达和“响尾蛇”近程空空导弹。F-16的诞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之处就在于说服美国空军高低搭配的意义和低端战斗机的价值,“低端无用论”、“低端必死论”不是新鲜事物。

反对降低最大速度和实用升限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足够的速度和升限,根本不可能进入格斗距离,就谈不上格斗歼敌。反对放弃超视距作战的理由也很简单:穿越中程导弹的射程进入格斗距离的过程要遭受重大损失,生存机会有限,这样的“机海战术”不符合美国空军思想和传统。但战斗机黑手党对现代空战的基本判断是合理的:现代空战主要在中空中速视距内发生,因此F-16这样的低端战斗机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十分有效。
战斗机黑手党的主张不是自说自话,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有技术依据。在第三代战斗机时代,战斗机普遍达到超音速,但超音速状态下主要是直线冲刺,不仅续航时间有限,机动性也有限。这是因为超音速状态下激波锥后的低压区使得常规气动控制面的控制力大为下降,而且升力中心后移使得稳定性过度,改变飞行姿态很困难。真正有效的机动飞行要到高亚音速段才能实现。速度还是重要的,而高亚音速是超音速机动性困难发生之前的最高速度了,所以称为空战理想速度。但相对于超音速战斗机而言,这就是中速了。

在升限方面,低空空气密度大,飞行速度显著低于高空速度,不利于建立能量优势。在下视雷达和下射空空导弹普及之后,利用低空隐蔽接敌也成为高风险战术。高空容易达到高速,但过于稀薄的空气同样使得气动控制作用下降,导致机动性下降。所以中空才是理想空战高度。
超视距空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可靠识别,在混乱的空战中尤其困难。其次则是中程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远非理想。在AMRAAM之前,中程空空导弹的主流是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载机连续照射,尤其在导弹接近目标的最终阶段,这极大地限制了载机的机动和连续交战,也容易受到对方反向发射的干扰而破坏锁定。中程空空导弹较长的飞行时间也使得对方有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机动和电子对抗。进入视距格斗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禁飞区作战的历史数据表明,超视距空战的战绩远远低于先前的预估。AMRAAM改善了超视距命中率,但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依然不到50%,这还是在对方仓皇逃窜、没有有效体系支持甚至没有有效电子对抗的情况。实战中反制机动和电子对抗的有效性缺乏数据,但AMRAAM一级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命中率估计不超过50%,甚至有可能低至10-15%,远远低于厂商宣称的75% 以上。
历史证明,F-16是高度成功的,牺牲一些速度、升限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是值得的,这没有降低F-16作为美国空军低端战斗机和盟国主力战斗机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视距空战越来越成熟,F-16也在中期升级中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始终落后于同时代的F-15,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F-18。

时间快进到21世纪,时代不同了,空战环境也不同了。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成为空战的新要素,简单重复F-16的成功就成了刻舟求剑了。如何在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中间合理取舍,这是各国空军的共同难题,现在并没有定论。但对要有所取舍这一原则一棍子打死,以“没有隐身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超巡就只有被动挨打”这样的观点强求所有要素并重,只能把低端战斗机往高端赶,这与60-70年代美国空军传统势力反对战斗机黑手党的做法没有差别。只要还要高低搭配,就要有所取舍。但这回到高低搭配概念是否依然适用。
没有哪一个空军不希望全盘装备高端战斗机的,这不仅有豪华配备的心理满足感,还极大地简化了作战和训练。但国防不是孤立的,说到底,国防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投资。这不是“给出固定投资、对效能最大化”的问题,也不是“给出固定效能、把投资最小化”的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国防投资尽量少占用经济发展资源,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足够的军事力量是一个模糊、动态、发展的概念。尤其要考虑到一个事实:战斗机的订购要考虑到未来20-30年的国防需要,所以既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也要有足够的任务弹性。只顾及眼前的需要而错失了长远的需要,这不仅要为亡羊补牢而重复投资,还可能因为时间、资源限制而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数量和质量永远是一对矛盾,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但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质量是重要的,军人为国牺牲,但不能无谓牺牲,国家有义务为军人提供与国力相符的最好装备。与此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就是最大的战斗力,这意味着数量永远也是重要的。美国空军宣称,一架F-22顶2-3架F-35,但这只是一种战斗力的定量比较。F-22再强大也没有分身法,需要在2-3个地方存在的话,还就需要2-3架战斗机,一架顶2-3架是不行的。美国空军的F-15A/B/C/D总数在700架左右,但由于分批入役和退役的时间差,绝大多数时间实际可用总数不到700架。美国空军从未打算单用这不到700架的F-15对付苏联空军的几千架战术飞机,美国空军并没有这么托大,必须有低端战斗机补充。F-15单独部署不足以把守空中战线,需要F-16补充。在混合机种空战中,由F-15对付对方的高端战斗机(如开路或者护航的苏-27、米格-29),由F-16对付对方低端战斗机和攻击机(如米格-23、米格-27、苏-24、苏-17等)和F-15拦截不过来而已经进入视距内的对方高端战斗机。在F-22时代也是一样。在计划开始时,计划数量是650架,后来逐步下降,最后美国空军自己认定的最低数量是240架。即使不被国防部长盖茨强令在187架的时候中止,也不可能完成全球制空任务。采用高低搭配是必要的。当然,与F-22相搭配的F-35是否合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高低搭配通常指在技术上同一代的高端和低端战斗机,但也可以由新一代战斗机和上一代战斗机组成,前者担任高端角色,后者担任低端角色。在采用新一代战斗机的部分技术(尤其是航电和武器系统)升级后,上一代战斗机也能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这种组合中,新一代和上一代战斗机在设计时都按照高端要求设计。这在很多时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经济的选择。问题是,在正常的换代周期中,新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时,上一代战斗机通常已经过了使用寿命的一大半,剩余寿命有限,大规模升级不一定经济。在上一代刚达到半寿命时就开始换装,可以部分解决剩余寿命的问题,但更新周期过于接近,投资太大。另外,新一代战斗机与上一代战斗机有代差,结构上不一定相容,进一步增加了升级成本。不升级直接使用的话,战斗力不一定够用,而且由于基本技术性能的差异,新老战斗机的配合使用会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考虑:只有在主要对手也采用新旧搭配的时候,采用新旧搭配才能保持整体有效性,否则上一代的高端战斗机对付对手的新一代低端战斗机时,未必有利,代差毕竟是代差。理想情况还是应该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这样便于配合使用。不过当前中国的情况比较特别。中国空军现代化启动得较晚,第三代战斗机装备还在进行中,第四代战斗机就快投入使用了。这样,现有第三代战斗机的剩余寿命还有很多,航电和武器系统标准也接近第四代战斗机,便于升级和配合使用。就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而言,升级的第三代战斗机在很长时间内还有足够有效的战斗力。近期内,新旧搭配是中国模式的高低搭配。但是换代周期稳定以后,也有高低搭配问题,最终需要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时间上可能在重四开始批量列装之后不久,那时歼-10、歼-11已进中期,可以考虑启动轻四的研制了。在对隐身、超巡等第四代空战要素有了更深理解后,轻四的取舍也有了基础。轻四开始列装的时候,差不多是歼-10、歼-11停产和退居二线的时候了。第三代战斗机对中国空军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但也将是相对短寿的一代。
空地搭配是另一种模式,空战战斗机专业空战,对地攻击由专业攻击机负责,美国空军F-4加A-7时代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这样的搭配比较纯净,战斗机和攻击机各司其职,设计和使用都得到简化。问题是,攻击机最多具有有限的自卫空战能力,制空防空任务就统统交给战斗机,这样战斗机相当于全盘高端,而且必须有很大的数量。另一方面,战斗机只有简化的对地攻击能力,攻击机装备规模也要扩大。F-15、F-16的总数低于F-4、A-7,不仅有时代的因素,专用化导致“重复建设”也是一个因素,在作战飞机成本攀升的大环境下,经济上受不了。
关于高低搭配的争论是由中型战斗机陷阱而激发的,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型战斗机陷阱是针对大国而言的。换句话说,在有条件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前提下,中型战斗机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合理的高低搭配是远比在中型战斗机上纠结具有更高综合性价比的选择。但对于中等国家来说,中型战斗机可能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中等国家既缺乏研发重型战斗机的实力,也不需要高低搭配所必要的数量。中型战斗机是国力能够承受的极限。对于英国、法国如此,对于80年代的中国其实也如此。80年代的中国国土虽大,人口虽多 ,但综合国力只相当于中等国家,所以歼-10是作为中型战斗机开始的,只是由于后来又引进了歼-11,歼-10才作为搭配的低端战斗机使用。
与高低搭配相比,中型战斗机有天然的成本纠结。欧洲两风当然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但英法不分道扬镳,两风合一,是否有可能做到成本降低呢?F-16生产总数超过4500架,F-18A/B/C/D总产量1480架,F-18E也超过500架。F-35的总产量不知道最终能达到多少,但美国预计订购总数2443架,盟国最终订购总数现在是个“猜一猜谁来吃晚餐”的游戏,但几百架应该是做的到的。欧洲“台风”从1994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418架;法国“阵风”从1986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133架。这当然有单价太高、吓跑用户的缘故,也有本来就总基本需求有限的缘故,“成功”得多的幻影2000的总产量也只有600架。美国的“十系列”当然生产时间更长,但不出意料的话,两风合一而且生产时间延续到一样长的话,总产量也不可能达到相同的水平。对于欧洲两风来说,规模经济是一个伪命题。另一方面,两风分道是必然的,两风研制包含太多的国防、科技和经济政策因素,英法都不可能放弃领导权,最后必然一拍两散。空客的成功也是在英国离开之后才可能。空客是法国、德国政府合作组建的,Aerospeciale和DASA是作为政府指定成员公司参加的。BAe不是作为英国政府指定的成员公司参加的。Hawker Sidley确实是作为英国政府指定公司参加的,但英国政府退出后,Hawker Sidley自费留下,以后Hawker Sidley被BAe买进,这才有如今BAe在空客里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空客最高领导层永远在德法之间轮换、没有英国的份的原因。因此,“欧洲中型战斗机”只可能是一个梦想,即使强扭成瓜也不可能与美国竞争。

最后要指出的是,轻型战斗机或许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尤其是放在高低搭配的框架里,用低端战斗机的说法可能更好。轻型战斗机以重量为主要分类标准,但中型战斗机在重量上就不太好界定,有时与高低搭配中的轻型战斗机很相近。事实上,瑞典“鹰狮”在重量级上肯定是轻型,但在定位上实际上向中型靠拢。在这里,中型战斗机未必以重量作为唯一界定标准,而是以理念为主要界定标准。重型战斗机为全面发展的,轻型战斗机为一专多能的,中型战斗机则很可能成为什么也不想放弃但力不从心的。这正是中型战斗机的陷阱所在。
这事不能跟风,必须有自己的头脑。
晨枫的文章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简明通俗
这就是那个专职F35 黑 晨枫?
因种种原因欧洲不能做到真正的联合,在无休止的扯皮和争吵中内耗,相比之下坚持独立的鸡国效率更高,但阵风仍属于战略决策失败的产物,既没保住鸡国战鸡生产商的地位,生产出的产品也没能达到换代鸡的先进性,质次价高(相对)也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市场,但在当年欧洲战鸡3杰可是跟F22一起都被划为90年代战斗鸡的,相比欧洲其它国家空军落伍的F4狂风,鸡国空军的幻影2000才刚装备不久,虽非特别先进但还能应付,换代需求并不墙裂,即便不加入欧洲战斗机计划也影响不大,完全可以坚持到21世纪再说,推动鸡国独立搞阵风的动因主要是海军需要,只有区区几十架需求,还有生产商盲目憧景中的出口市场,以及墙裂的民族自尊(虚荣)心,以中等墙国一国之力实现这个愿望,要求面面俱到而又力不从心,很难不跌入中型机陷阱..
事后诸葛,鸡国可有更多选项,首先海军购买超虫替代阵风,米国当时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也完全照顾了鸡国的自尊心,空军则坚持改进和使用幻影2000,出口市场也继续靠改进的幻影维持,坚持到21世纪,这时的欧洲战斗机也不过才定型,而新一代战机以淫行为特征,这时再适时推出换代鸡,即阵风淫行版,类似于鹘鹰的新鸡,只不过是鸡国擅长的无尾三角鸭,从20看鸭式淫行也不是问题,比肥电更符合市场需求定位,仍能保住除美俄外的战鸡出口第三位置,要比累成吐血的阵风计划好得多..
世事难料,当今及未来世界战斗机出口市场已经悄然变局,鸡国乃至欧洲将退出战鸡整鸡生产商行列,米帝在他的传统西方市场形成垄断,垄断的后果乃懂的..,而在非西方市场,毛国除了必宰的大象(傻)国外,很难再开辟到新的市场,后起的兔国将逐步取代毛国的地位,与米帝形成G2两强盗争霸格局..
法国退出欧洲战机计划自研三代半机其实是土共给它出的主意,阵风的研制花了两百亿美元,对于五常之一的高卢公鸡来说估计是小事一桩,应该不需要看得那么紧张过支几代战机的研制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四代战机(现在的五代)与美国一起联合研制是必然趋势和唯一选择(欧洲与美国一起研制F35可以说也是土共的主意)
鹘鹰用结构设计把中型机陷井压的粉碎
HH-9AA 发表于 2014-12-9 05:02
事后诸葛,鸡国可有更多选项,首先海军购买超虫替代阵风,米国当时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也完全照顾了鸡国的自 ...
当时鸡国要买的是F-18c/d吧?阵风首飞快30年,服役也有十多年了~阵风86年7月首飞的时候,F-117的外观还没有正式公布呢。
所谓低端要看都哪些指标低?值不值得低?若值得一低,那就是好的低端机,好的高端搭配机。
当时鸡国要买的是F-18c/d吧?阵风首飞快30年,服役也有十多年了~阵风86年7月首飞的时候,F-117的外观还没 ...
麦道80年代推销的是CD,到被波音兼并后的90年代就是EF了,80年代初隐形概念包括传说中的F19就已炒得火热,美帝ATF,ATA,ATB都是隐形的,早已不是密秘,这时的阵风A还是验证机,适时调整完全来得及..
鹘鹰用结构设计把中型机陷井压的粉碎
结构设计只是总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进步固然好,但是绝不应该刻意过度吹捧
孙聪在对话中说了鹘鹰的设计思路,前题是干掉F35,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定位就比较好控制,有可能避开中型机陷阱..
HH-9AA 发表于 2014-12-9 09:11
孙聪在对话中说了鹘鹰的设计思路,前题是干掉F35,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定位就比较好控制,有可 ...
看来鹘鹰是要干空优的活了么?20装了EOTS是不是准备干点对地的活了。。。那20的弹仓也不够啊。。。
结构设计只是总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进步固然好,但是绝不应该刻意过度吹捧
沈飞用结构设计锁定新一代隐身设计带来的优势,美国人是用动力来锁定隐身优势,结构优点是不耗能,动力优点是发展空间更大些,相比结构设计,动力发展突破技术极限的可能更大,四代机技术路线说白了就是在做好隐身基础上,即在不破坏隐身设计的基础上,是在气动上向前大跨一步,还是在结构上大跨一步,还是在动力上大跨一步,技术空间上看,还是在动力上前进一步发展空间最大,但也是消耗最大研制最难的
中型战机有所取舍是很重要的,想达到重型战机的能力是不现实的。我认为31是没必要去做超音速巡航。。。
风火玄关 发表于 2014-12-9 09:29
看来鹘鹰是要干空优的活了么?20装了EOTS是不是准备干点对地的活了。。。那20的弹仓也不够啊。。。
现在已经试飞的四代机根本无法内弹仓挂载以攻击航母急需的重型反舰弹为代表的重型弹药。得为他们研制一款隐身重型战轰


在4代隐身机时代,目前俄罗斯走的是气动和动力流派,中国南所走的是气动派,美国走的是动力派,中国北所走的是结构派,就锁定隐身优势而言美国和北所做的最好,当然中国也不会放弃最后在动力方面的追赶和发展

在4代隐身机时代,目前俄罗斯走的是气动和动力流派,中国南所走的是气动派,美国走的是动力派,中国北所走的是结构派,就锁定隐身优势而言美国和北所做的最好,当然中国也不会放弃最后在动力方面的追赶和发展
冭匆匆 发表于 2014-12-9 09:30
中型战机有所取舍是很重要的,想达到重型战机的能力是不现实的。我认为31是没必要去做超音速巡航。。。
超巡必须有,对地可以取舍
在4代隐身机时代,目前俄罗斯走的是气动和动力流派,中国南所走的是气动派,美国走的是动力派,中国北所走 ...
啥都想当然~
2014-12-9 10:07 上传

横竖撇捺 发表于 2014-12-9 09:52
超巡必须有,对地可以取舍
超巡是进攻性空军缩短进攻过程的时间,令防御方反应不及。中国进攻时首选也是20,航程更长,防御时直接开加力就是,另外现在的发动机技术一味追求超巡只会使研制时间延长很多,成本增加很多,未来发动机技术达到了再上马第二批次就是了。F35最大速度只有1.6不也整天牛逼哄哄的。
超级结构鹘鹰 发表于 2014-12-9 09:29
沈飞用结构设计锁定新一代隐身设计带来的优势,美国人是用动力来锁定隐身优势,结构优点是不耗能,动力优 ...
说的极是,我一直认为目前来说骨头鹰发动机选型有问题,中推只能搞成中型机,发展潜力太小,但也是发动机白裤衩的情况下没法子的事
超巡是进攻性空军缩短进攻过程的时间,令防御方反应不及。中国进攻时首选也是20,航程更长,防御时直接开 ...
节点猎杀的要求必须有超巡,不然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节点猎杀的要求必须有超巡,不然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国土防空,靠超巡或开加力达到超音速有啥区别,这点油耗对中型以上都能承受..
HH-9AA 发表于 2014-12-9 05:02
事后诸葛,鸡国可有更多选项,首先海军购买超虫替代阵风,米国当时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也完全照顾了鸡国的自 ...
都是屁股决定的

HH-9AA 发表于 2014-12-9 08:56
麦道80年代推销的是CD,到被波音兼并后的90年代就是EF了,80年代初隐形概念包括传说中的F19就已炒得火热 ...
美帝搞了那么多年,还经过F-117、B-2的积累才有了娘娘这个实用的隐身战斗机

别说法国单干,欧洲联合也不可能在足够短的时间里面搞出隐身机来

等到美帝抛出联合研制肥电的诱饵,欧洲更不可能一条心搞出自己的隐身机了

不过你说的法国海军买虫子,空军继续改幻影,还是合理的。法国还是好面子,像英国那样老实承认自己不行了,买美帝的就行了嘛
只能说兔子牛掰,进入隐形机时代与md看齐,重的和轻的都有眉目
也得说木木总还真是挺有想法的,搞一个空优能力不被阉割的真正轻丝带,骨头硬,虽然现在技术条件实现不了,但是人家说的是“最终”,舆情也是生产力,有点想法的抱负类似神油三锅,陆陆续续还是要进入丝带天空的,是否有人会为“最终”买单呢?这个事情看师母什么时候来大姨妈吧
然而真正在隐形丝带战机自成高手的骡马f22,淡身世外非卖品,也可能是因为bug悄悄噤声;而特50和黑丝威龙还在密室中磨练矢量机动、超巡,超感知神功,再真正的重丝是何等爽快滋味被兔子品味到之前,还不能轻言骨头硬就真能被受精丝带真意,,,,,一旦611缓过劲头腾出手以真正的丝带爽快和国外老客户发力,轻丝最终被谁爽,也未可知
只能说木木总走得早走得快,若能成为国际轻丝市场的大玩家,那真神功一件!有机会,有机会,肥电他妹滴那么肥,木有超巡矢量机动,那是老美忽悠狗腿子收割自费狗粮的噱头!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哎,哎

晨风这篇文章

还不是承认了,中航研制鹘鹰有其合理性

问题在于,要突出一专多能,避免陷入贪求高大全的陷阱,本人非常赞同这点
门卫大爷 发表于 2014-12-9 11:42
美帝搞了那么多年,还经过F-117、B-2的积累才有了娘娘这个实用的隐身战斗机

别说法国单干,欧洲联合也 ...
心神的隐身 公鸡做的验证 要真搞的公鸡还是有实力的~
740159711 发表于 2014-12-9 13:34
心神的隐身 公鸡做的验证 要真搞的公鸡还是有实力的~
那是二十一世纪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哪有可能搞出隐身战斗机?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钱,还有大量的经验和时间
美帝搞了那么多年,还经过F-117、B-2的积累才有了娘娘这个实用的隐身战斗机

别说法国单干,欧洲联合也 ...
公鸡当时不需要搞美标隐身机
他只要搞个武器内置的就行了
相当于把阵风的子系统塞进幻影4000的壳子里,2010左右上市,能卖的很火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2-9 14:26
公鸡当时不需要搞美标隐身机
他只要搞个武器内置的就行了
相当于把阵风的子系统塞进幻影4000的壳子里, ...
幻影4000那进气道要不要改?不改根本谈不上隐身,改的话和把阵风改隐身工作量能省多少?

说穿了,欧洲双风都是吸收了美帝三代机的经验教训搞出来的三代半,想和美帝四代机比进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幻影4000那进气道要不要改?不改根本谈不上隐身,改的话和把阵风改隐身工作量能省多少?

说穿了,欧洲 ...
86——2010有 20多年时间
gzgeek 发表于 2014-12-9 05:47
法国退出欧洲战机计划自研三代半机其实是土共给它出的主意,阵风的研制花了两百亿美元,对于五常之一的高卢 ...
腹黑的兔子到处给别人挖坑?不管这是真是假,听到后很高兴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2-9 15:00
86——2010有 20多年时间
娘娘80年代初就开始,200x年才OK,肥电90年代初就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搞定

这还是在美帝有F-117和B-2的经验的基础上

法国搞隐形机,86年开始也未必能在肥电之前搞定

剪水狗因为这篇文章和晨枫掐上了
娘娘80年代初就开始,200x年才OK,肥电90年代初就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搞定

这还是在美帝有F-117和B-2的 ...
肥电是要搞三型,要堆电子设备
法国可以直接用阵风的设备,只多做个壳子
http://news.ifeng.com/a/20141213/42709855_0.shtml

再谈中型战斗机陷阱:做低端战机比高端战机更难

F-16是最典型的低端战斗机,但不是低成本战斗机

低端战斗机vs低成本战斗机

《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贴出后,引出激烈反应,质疑重点是与《关于低成本战斗机》的观点冲突。看起来,对于低端战斗机和低成本战斗机存在混淆。这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使命定位。低成本战斗机的定位是低烈度战争和准军事行动,主要任务在于空地,空空要求不超过空中摩擦的级别,敌方即使有战斗机的话,也不应该超过二线水平。高低搭配中的低端战斗机则不同,这是定位于针对对等对手的高烈度战争的。换句话说,低端战斗机首先是空战战斗机,要在空中战场上能够胜任与高端到低端的敌方“全频谱”战斗机的对抗,因为战斗中没有挑挑拣拣的条件;其次才负有空地任务。战斗不能挑挑拣拣,但这与正确的战术使用是不矛盾的。只要有可能,低端战斗机应该与高端战斗机相配合,或者在次要战线上填空补漏,或者在面向弱势对手的战线上充当主力,而不是不顾条件地在主要战斗方向上盲目独当一面。战场是千变万化的,不是所有战斗方向都是主要战斗方向,不是所有的敌人都是强势的对等对手;在主要战斗方向上,高端和低端战斗机根据各自的特长,配合作战;这才是低端战斗机的生命力所在。比如在F-15、F-16的时代,F-15首先用超视距空战能力实行远程拦截,然后对漏网敌机由F-16在视距内抵近格斗、拦截,这就是一种配合作战的模式。



“蝎子”是典型的低成本战斗机,只适合使用在低烈度战争和准军事行动中

作为低端战斗机,在性能上要求全面逼近敌方的高端战斗机,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锐化特定条件下的空战性能,在其他方面则大胆简化。对于F-16来说,这就是空战格斗性能。在视距内格斗中,F-16的性能不亚于高端的F-15,甚至可能略有超越。但在超视距空战方面,即使经过中期升级,F-16也显著落后于同时代的F-15,这就是为降低成本而作的必要简化。视距内格斗只是可以锐化的一个途径,不是唯一途径。以超视距空战作为锐化途径也是一种做法,只是这要求复杂的武器系统。做到与高端战斗机相当的武器系统的话,可以简化的余地就很有限,不容易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低端战斗机在成本上与高端战斗机不能拉开的话,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F-35的纠结所在。隐身或者超巡也可以作为锐化的方面,但隐身或者超巡本身是不能击败敌人的,这只是达到有利战位的手段,还是要靠视距内或者超视距空战能力消灭敌人。距离是隐身最大的战友,隐身与视距内格斗匹配不合道理。超巡也是一样,只有与超视距空战配合才更有效。

低端战斗机当然要在一些重要空战性能方面大胆简化,但这和简易无关,甚至可以说是简而不易。正确选择着意锐化的性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取决于对未来空中战争性质的深刻理解。选择正确的话,低端战斗机主要在与战场实际项符合的想定环境作战,取长避短;选择失误的话,低端战斗机本来就有限的长处就无从发挥,就要处处被动。即使选择正确,为了用有限的资源锐化重要性能,还是会要采用最先进技术,甚至可能在局部超过高端战斗机。比如F-16的翼身融合体、电传飞控、静不稳定性、进气道预压缩、单片式座舱盖等都是领先于F-15的先进技术。

高机动性战斗机具有足够的剩余升力,有利于转换为战斗轰炸机

低端战斗机也首先是空战战斗机,其次才谈得上战斗轰炸机。低端战斗机同时作为战斗轰炸机,这是重要的。把敌机消灭在地上,这是空中战争的最高境界,但空中战争的胜利不能依靠这样的投机,可靠的争夺制空权、确保制空权的能力才能提供足够稳定的胜利保证,这也是从空中打击地面敌人(包括地面敌机)的可靠保障。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空地作战,空中力量对战争的影响最终来自对直接消灭地面的敌人和对地面友军的空中支援。为此,足够的载弹量、航程是必要的。低端战斗机一般是轻型战斗机。战斗机的成本通常和重量直接相关,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不大可能出现低端但是重型的战斗机。轻型战斗机是相对于重型战斗机而言的,但并不等同于短腿战斗机或者羽毛战斗机,有米格-29的经验教训就足够了。专用攻击机有种种优点,但多用途战斗机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在空战压力更大的时候集中更多的空战战斗机,也可以在空战压力降低时出动大量的战斗轰炸机。现代航电可以容易地在空空、空地模式之间切换,使得多用途战斗机成为现实。高机动性战斗机具有足够的剩余升力,有利于转换为战斗轰炸机。

隐身对低端战斗机提出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不具备高度隐身性能的话,战斗轰炸机已经很难有效突防;另一方面,隐身带来的武器内载化使得机体尺寸和重量迅速上升,速度和机动性下降。隐身也“迫使”战斗机转向超视距空战,而淡化近距格斗的重要性。F-35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隐身难题的发酵。如何解决低端战斗机的隐身和空战性能的平衡问题,这是一个世界难题,但重走一遍F-35的老路不是解决的办法。

但高低搭配依然是必要的。空中战斗力是由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数量与质量的乘积。大量而且全部高端战斗机的豪华阵容是各国军方的理想境界,但没有一个国家能负担得起。必要的数量是足够存在的保证,高端但数量不足的战斗机没法提供足够的“覆盖范围”和任务灵活性。

在某种意义上,成功的低端战斗机比高端战斗机更难做到。

与上一代注重高空高速的F-4相比,F-16的亚音速机动性有了长足的进步

再谈低端战斗机

高端战斗机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在财力和技术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把最先进的航空和武器技术统统堆上去,这就差不多了。低端战斗机要艰难得多,最大的难处在于取舍。

高端战斗机手里有一大把杀手锏,低端只能挑着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也就谈不上用数量补充高端战斗机。在F-15、F-16时代,F-16有两个方面要做取舍:速度/升限和超视距。F-15的速度比F-X的双三要求要降低很多,但F-15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在高空达到M2.5以上;实用升限也达到20000米。F-15也装备了“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相应的大功率雷达。F-16作为低端战斗机,首先在速度和升限上做了牺牲,最大速度降低到M2.0,实用升限也降低到15400米。为了降低电子系统重量和成本,早期F-16只有简单雷达和“响尾蛇”近程空空导弹。F-16的诞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之处就在于说服美国空军高低搭配的意义和低端战斗机的价值,“低端无用论”、“低端必死论”不是新鲜事物。

反对降低最大速度和实用升限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足够的速度和升限,根本不可能进入格斗距离,就谈不上格斗歼敌。反对放弃超视距作战的理由也很简单:穿越中程导弹的射程进入格斗距离的过程要遭受重大损失,生存机会有限,这样的“机海战术”不符合美国空军思想和传统。但战斗机黑手党对现代空战的基本判断是合理的:现代空战主要在中空中速视距内发生,因此F-16这样的低端战斗机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十分有效。

战斗机黑手党的主张不是自说自话,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有技术依据。在第三代战斗机时代,战斗机普遍达到超音速,但超音速状态下主要是直线冲刺,不仅续航时间有限,机动性也有限。这是因为超音速状态下激波锥后的低压区使得常规气动控制面的控制力大为下降,而且升力中心后移使得稳定性过度,改变飞行姿态很困难。真正有效的机动飞行要到高亚音速段才能实现。速度还是重要的,而高亚音速是超音速机动性困难发生之前的最高速度了,所以称为空战理想速度。但相对于超音速战斗机而言,这就是中速了。

在升限方面,低空空气密度大,飞行速度显著低于高空速度,不利于建立能量优势。在下视雷达和下射空空导弹普及之后,利用低空隐蔽接敌也成为高风险战术。高空容易达到高速,但过于稀薄的空气同样使得气动控制作用下降,导致机动性下降。所以中空才是理想空战高度。

超视距空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可靠识别,在混乱的空战中尤其困难。其次则是中程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远非理想。在AMRAAM之前,中程空空导弹的主流是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载机连续照射,尤其在导弹接近目标的最终阶段,这极大地限制了载机的机动和连续交战,也容易受到对方反向发射的干扰而破坏锁定。中程空空导弹较长的飞行时间也使得对方有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机动和电子对抗。进入视距格斗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禁飞区作战的历史数据表明,超视距空战的战绩远远低于先前的预估。AMRAAM改善了超视距命中率,但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依然不到50%,这还是在对方仓皇逃窜、没有有效体系支持甚至没有有效电子对抗的情况。实战中反制机动和电子对抗的有效性缺乏数据,但AMRAAM一级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命中率估计不超过50%,甚至有可能低至10-15%,远远低于厂商宣称的75%以上。

历史证明,F-16是高度成功的,牺牲一些速度、升限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是值得的,这没有降低F-16作为美国空军低端战斗机和盟国主力战斗机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视距空战越来越成熟,F-16也在中期升级中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始终落后于同时代的F-15,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F-18。

直到F-16C/D的问世,“战隼”才算是正式拥有了超视距空战能力

时间快进到21世纪,时代不同了,空战环境也不同了。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成为空战的新要素,简单重复F-16的成功就成了刻舟求剑了。如何在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中间合理取舍,这是各国空军的共同难题,现在并没有定论。但对要有所取舍这一原则一棍子打死,以“没有隐身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超巡就只有被动挨打”这样的观点强求所有要素并重,只能把低端战斗机往高端赶,这与60-70年代美国空军传统势力反对战斗机黑手党的做法没有差别。只要还要高低搭配,就要有所取舍。但这回到高低搭配概念是否依然适用。

没有哪一个空军不希望全盘装备高端战斗机的,这不仅有豪华配备的心理满足感,还极大地简化了作战和训练。但国防不是孤立的,说到底,国防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投资。这不是“给出固定投资、对效能最大化”的问题,也不是“给出固定效能、把投资最小化”的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国防投资尽量少占用经济发展资源,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足够的军事力量是一个模糊、动态、发展的概念。尤其要考虑到一个事实:战斗机的订购要考虑到未来20-30年的国防需要,所以既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也要有足够的任务弹性。只顾及眼前的需要而错失了长远的需要,这不仅要为亡羊补牢而重复投资,还可能因为时间、资源限制而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数量和质量永远是一对矛盾,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但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质量是重要的,军人为国牺牲,但不能无谓牺牲,国家有义务为军人提供与国力相符的最好装备。与此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就是最大的战斗力,这意味着数量永远也是重要的。美国空军宣称,一架F-22顶2-3架F-35,但这只是一种战斗力的定量比较。F-22再强大也没有分身法,需要在2-3个地方存在的话,还就需要2-3架战斗机,一架顶2-3架是不行的。美国空军的F-15A/B/C/D总数在700架左右,但由于分批入役和退役的时间差,绝大多数时间实际可用总数不到700架。美国空军从未打算单用这不到700架的F-15对付苏联空军的几千架战术飞机,美国空军并没有这么托大,必须有低端战斗机补充。F-15单独部署不足以把守空中战线,需要F-16补充。在混合机种空战中,由F-15对付对方的高端战斗机(如开路或者护航的苏-27、米格-29),由F-16对付对方低端战斗机和攻击机(如米格-23、米格-27、苏-24、苏-17等)和F-15拦截不过来而已经进入视距内的对方高端战斗机。在F-22时代也是一样。在计划开始时,计划数量是650架,后来逐步下降,最后美国空军自己认定的最低数量是240架。即使不被国防部长盖茨强令在187架的时候中止,也不可能完成全球制空任务。采用高低搭配是必要的。当然,与F-22相搭配的F-35是否合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F-22和F-35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低搭配,现在来看是两种战术侧重点不同重型战斗机,属于高高搭配

高低搭配通常指在技术上同一代的高端和低端战斗机,但也可以由新一代战斗机和上一代战斗机组成,前者担任高端角色,后者担任低端角色。在采用新一代战斗机的部分技术(尤其是航电和武器系统)升级后,上一代战斗机也能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这种组合中,新一代和上一代战斗机在设计时都按照高端要求设计。这在很多时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经济的选择。问题是,在正常的换代周期中,新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时,上一代战斗机通常已经过了使用寿命的一大半,剩余寿命有限,大规模升级不一定经济。在上一代刚达到半寿命时就开始换装,可以部分解决剩余寿命的问题,但更新周期过于接近,投资太大。另外,新一代战斗机与上一代战斗机有代差,结构上不一定相容,进一步增加了升级成本。不升级直接使用的话,战斗力不一定够用,而且由于基本技术性能的差异,新老战斗机的配合使用会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考虑:只有在主要对手也采用新旧搭配的时候,采用新旧搭配才能保持整体有效性,否则上一代的高端战斗机对付对手的新一代低端战斗机时,未必有利,代差毕竟是代差。理想情况还是应该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这样便于配合使用。

歼-31是不是中国空军心目中合格的轻四还是个疑问

不过当前中国的情况比较特别。中国空军现代化启动得较晚,第三代战斗机装备还在进行中,第四代战斗机就快投入使用了。这样,现有第三代战斗机的剩余寿命还有很多,航电和武器系统标准也接近第四代战斗机,便于升级和配合使用。就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而言,升级的第三代战斗机在很长时间内还有足够有效的战斗力。近期内,新旧搭配是中国模式的高低搭配。但是换代周期稳定以后,也有高低搭配问题,最终需要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时间上可能在重四开始批量列装之后不久,那时歼-10、歼-11已进中期,可以考虑启动轻四的研制了。在对隐身、超巡等第四代空战要素有了更深理解后,轻四的取舍也有了基础。轻四开始列装的时候,差不多是歼-10、歼-11停产和退居二线的时候了。第三代战斗机对中国空军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但也将是相对短寿的一代。

越战时期还是专业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年代

空地搭配是另一种模式,空战战斗机专业空战,对地攻击由专业攻击机负责,美国空军F-4加A-7时代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这样的搭配比较纯净,战斗机和攻击机各司其职,设计和使用都得到简化。问题是,攻击机最多具有有限的自卫空战能力,制空防空任务就统统交给战斗机,这样战斗机相当于全盘高端,而且必须有很大的数量。另一方面,战斗机只有简化的对地攻击能力,攻击机装备规模也要扩大。F-15、F-16的总数低于F-4、A-7,不仅有时代的因素,专用化导致“重复建设”也是一个因素,在作战飞机成本攀升的大环境下,经济上受不了。

引进了歼-11后,歼-10才作为搭配的低端战斗机使用

关于高低搭配的争论是由中型战斗机陷阱而激发的,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型战斗机陷阱是针对大国而言的。换句话说,在有条件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前提下,中型战斗机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合理的高低搭配是远比在中型战斗机上纠结具有更高综合性价比的选择。但对于中等国家来说,中型战斗机可能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中等国家既缺乏研发重型战斗机的实力,也不需要高低搭配所必要的数量。中型战斗机是国力能够承受的极限。对于英国、法国如此,对于80年代的中国其实也如此。80年代的中国国土虽大,人口虽多,但综合国力只相当于中等国家,所以歼-10是作为中型战斗机开始的,只是由于后来又引进了歼-11,歼-10才作为搭配的低端战斗机使用。

英法最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共同研制所谓的“欧洲中型战斗机”

与高低搭配相比,中型战斗机有天然的成本纠结。欧洲两风当然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但英法不分道扬镳,两风合一,是否有可能做到成本降低呢?F-16生产总数超过4500架,F-18A/B/C/D总产量1480架,F-18E也超过500架。F-35的总产量不知道最终能达到多少,但美国预计订购总数2443架,盟国最终订购总数现在是个“猜一猜谁来吃晚餐”的游戏,但几百架应该是做的到的。欧洲“台风”从1994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418架;法国“阵风”从1986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133架。这当然有单价太高、吓跑用户的缘故,也有本来就总基本需求有限的缘故,“成功”得多的幻影2000的总产量也只有600架。美国的“十系列”当然生产时间更长,但不出意料的话,两风合一而且生产时间延续到一样长的话,总产量也不可能达到相同的水平。对于欧洲两风来说,规模经济是一个伪命题。另一方面,两风分道是必然的,两风研制包含太多的国防、科技和经济政策因素,英法都不可能放弃领导权,最后必然一拍两散。空客的成功也是在英国离开之后才可能。空客是法国、德国政府合作组建的,Aerospeciale和DASA是作为政府指定成员公司参加的。BAe不是作为英国政府指定的成员公司参加的。Hawker Sidley确实是作为英国政府指定公司参加的,但英国政府退出后,Hawker Sidley自费留下,以后Hawker Sidley被BAe买进,这才有如今BAe在空客里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空客最高领导层永远在德法之间轮换、没有英国的份的原因。因此,“欧洲中型战斗机”只可能是一个梦想,即使强扭成瓜也不可能与美国竞争。

最后要指出的是,轻型战斗机或许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尤其是放在高低搭配的框架里,用低端战斗机的说法可能更好。轻型战斗机以重量为主要分类标准,但中型战斗机在重量上就不太好界定,有时与高低搭配中的轻型战斗机很相近。事实上,瑞典“鹰狮”在重量级上肯定是轻型,但在定位上实际上向中型靠拢。在这里,中型战斗机未必以重量作为唯一界定标准,而是以理念为主要界定标准。重型战斗机为全面发展的,轻型战斗机为一专多能的,中型战斗机则很可能成为什么也不想放弃但力不从心的。这正是中型战斗机的陷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