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与同时代欧洲火器发展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8:30
  核心提示: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清朝统一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枪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这段时期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这便是为什么郑成功的水师有能力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及康熙时期的清军能够击退入侵黑龙江的俄国士兵、强迫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的原因。
但其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帝国境内大致升平。17、18世纪平定准噶尔、收复新疆的战争在大漠进行,枪炮再次发挥不出大作用12,因此清朝的热兵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直至鸦片战争前夕,还是停留在“三藩之乱”时期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当中国境内出现长时期大规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宋元时代或明末清初之际,热兵器便会不断演进。但在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里,境内很长时间没有重要战事,在西北大漠草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枪炮又未能发挥大作用,因此热兵器的发展速度便不及西方。
适合热兵器持续发展的环境却在欧洲出现了,这是因为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从未再次被一个政权统一。换句话说,欧洲长期处于“战国时代”
       宋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它与契丹、女真及蒙古的战事大部分是在中原或以南的农业地区进行的。世界上最早的热兵器便于这段时期在中国出现,并且不断被改良。
元末群雄割据时期的战争也大量使用热兵器。《火龙神器阵法》一书的作者焦玉,自诩是他献给明太祖的热兵器令朱元璋能够统一天下。《火龙神器阵法》记载了38种各式各样的热兵器,但其中只有一种是轻便的长射程武器——一种射箭的火枪(又称“手铳”)4,这种火枪是火绳枪的前身。
朱元璋统一中国,对以后数百年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影响深远。在其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内战较少,敌人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宋元战争中发明的热兵器便再未能发挥它们的长处。
我们从15世纪初明成祖五次亲征蒙古的经验可见,明代枪炮在大漠战争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明朝军队虽然配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热兵器,但始终未能消灭敌人。塞外没有城池,明军的大炮不能发挥所长;蒙古军避免与明朝主力军相遇,明军只得用轻骑追击,但当时的热兵器主要是步兵武器,不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明朝骑兵在武器上没有优势;再加上大漠广袤千里、荒无人烟,要搬运笨重的大炮、补给数十万大军谈何容易。这便是明初国力强盛,但明成祖五次亲征蒙古,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结果只能在前两次获得小胜,其余的都徒劳而返的根本原因5。
早期的热兵器也未能在热带森林的游击战中发挥大作用。因为欠准绳,这些热兵器最适合对付密集的步兵,但在森林发动游击战的敌人却懂得分散和躲藏,这令热兵器的作用大减。安南在明朝成祖和宣宗期间反叛,明朝虽然派兵征讨,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安南的独立,热兵器未能使明朝军队在游击战中占优势便是原因之一
          既然当时的热兵器对付北方蒙古宿敌和南方安南叛军的作用都有限,但落在盗寇手中,却可以被他们用来对付官兵和城池,因此明朝没有刻意发展这类武器便不难理解。
到了15世纪后期,因为战争需要而不断改良的西欧热兵器已比明朝的进步。葡萄牙人于1521~1522年间滋扰广东沿海,被明朝海道副使汪宏和备倭指挥柯荣率水师驱逐,战事在今日香港的屯门和广东新会西草湾进行,是历史上第一次中西军事冲突。葡人当时的枪炮虽然已比明朝的优越,但彼此的差距还不是太大,况且葡人寡不敌众、补给困难,因此终于败退。葡人较先进的佛朗机炮、火绳枪和制造火药方法,却在这段时期传入中国。
明人不仅仿制了西方的新式热兵器,还把它们改良成为迅雷铳(一种装有五根铳管的火绳枪,枪管轮流发射)、连子铳(一种原始机关枪)和翼虎铳(一种装有三根铳管的短射程轻便火绳枪)等。这些发明虽然增加了火绳枪的发射率,但只有翼虎铳可以在马背上使用,而翼虎铳的射程和准绳仍然不及弓箭,而且依旧不能在马背上装填弹药,因此对付蒙古轻骑的作用还是不大7。
在15、16世纪骚扰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倭寇并不懂得有效地使用热兵器8。明朝官兵利用改良的枪炮及配备西洋大炮的战船来对付他们,在武器上占了优势。但倭寇得到许多沿海官民暗中支持,加上集团众多,官兵消灭一批又有另一批出现,因此甚难铲除。戚继光最终依仗士卒的严格操练和纪律,才剿灭了倭寇集团9;“隆庆开禁”令沿海居民私通倭寇的人数大减,也是倭患没有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
         17世纪初,东北出现了一个新的强敌——满洲。满洲并非游牧民族,他们重视建立据点和攻克城池。明朝立国200多年,终于在边疆上出现了一个新式热兵器可以发挥作用的劲敌。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叛明。在次年的萨尔浒战役中,配备热兵器的明军因为战术错误,被只配备冷兵器的满洲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明朝随即聘请澳门的葡人协助铸造更精良的大炮,传授操作技术10,并从广东沿岸欧洲沉船中打捞出多门先进的红夷炮,运到北方前线。这些大炮在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努尔哈赤为炮火所伤,满洲军大败;红夷炮在其后的锦州和滦州等战役中也立下大功。领教过这些大炮的厉害后,努尔哈赤积极仿制,在掳获的明朝工匠的协助下,成功铸造了“天佑助威大将军”大炮,后来又从明降将孔有德处获得多门明朝红夷炮及大炮操作技术;入关之前,他们又把这些火炮改良,利用明朝的冶铸技术和西欧的热兵器知识,制成比明朝火炮更威猛的“神威大将军”大炮。
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清朝统一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枪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这段时期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这便是为什么郑成功的水师有能力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及康熙时期的清军能够击退入侵黑龙江的俄国士兵、强迫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的原因。
但其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帝国境内大致升平。17、18世纪平定准噶尔、收复新疆的战争在大漠进行,枪炮再次发挥不出大作用12,因此清朝的热兵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直至鸦片战争前夕,还是停留在“三藩之乱”时期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当中国境内出现长时期大规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宋元时代或明末清初之际,热兵器便会不断演进。但在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里,境内很长时间没有重要战事,在西北大漠草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枪炮又未能发挥大作用,因此热兵器的发展速度便不及西方。
适合热兵器持续发展的环境却在欧洲出现了,这是因为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从未再次被一个政权统一。换句话说,欧洲长期处于“战国时代”。
和宋元的战争相同,西欧的战争是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农业地区进行,攻占和保护城池重镇是战争的主要目的。和大漠战争不同,军队的机动性在西欧没有那么重要,轻骑没有重骑那么有效。人多马少的农业地区以步兵为主,马多人少的草原大漠几乎完全依赖骑兵。
在中世纪,城堡一般可以抵御敌人相当长的时间,直至粮尽为止,但这种情形被14世纪从中国传入的热兵器完全改变。
大炮最有效的功能是塌城破垣,因此城池重镇再不能依靠城垣的保护。守方被迫派遣军队到城外抵抗敌军,野战次数因而大增。早期的热兵器不适合骑兵使用,却适合以步兵为主的农业地区军队所用。
当时的西欧军队必须包括矛兵、火枪队、骑兵和炮兵。矛兵和火枪队都是步兵。16世纪初矛兵和火枪兵的人数是4:1;随着火枪的功效不断被提高,到16世纪末火枪兵人数已和矛兵相当。这跟黄仁宇所说,戚继光军队的火枪兵不能单独作战,而必须有其他持传统兵器的士兵保护的情形相同14。要到18世纪,西欧军队火枪兵开始在枪支上安装刺刀,才不再需要矛兵保护。欧洲的骑兵是穿厚盔甲、持重兵器的重骑,和游牧民族的轻骑不同。
守方同时亦改变城垣的设计来抵御炮火,但攻方又增强大炮的威力来摧毁新设计的城垣。
此外,西欧列强的争霸还延伸到海外,各国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霸占殖民地而发展海军。由于大炮很适合在战船上使用,因此也成为西欧列强海军的重要武器。
长期的军事对垒令各方都需要不断改良热兵器的功能,这便是西欧的火枪在二三百年间,从类似元明的手铳演变成为火绳枪、短射程的簧轮手枪及后来的燧发枪的原因;大炮的威力和功能也不断地改进。到15世纪末,西欧的热兵器技术已明显比明朝的先进。
东欧的情形和西欧稍有不同。因为东欧和草原接壤,东欧国家需要同时对付西方农业国家的步兵及东方鞑靼的骑兵。此外,东欧国家也没有参与海上争霸。这便是为何俄国热兵器的发展比西欧国家稍微慢些的原因。http://www.360doc.cn/article/2827248_72273180.html核心提示: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清朝统一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枪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这段时期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这便是为什么郑成功的水师有能力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及康熙时期的清军能够击退入侵黑龙江的俄国士兵、强迫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的原因。
但其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帝国境内大致升平。17、18世纪平定准噶尔、收复新疆的战争在大漠进行,枪炮再次发挥不出大作用12,因此清朝的热兵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直至鸦片战争前夕,还是停留在“三藩之乱”时期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当中国境内出现长时期大规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宋元时代或明末清初之际,热兵器便会不断演进。但在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里,境内很长时间没有重要战事,在西北大漠草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枪炮又未能发挥大作用,因此热兵器的发展速度便不及西方。
适合热兵器持续发展的环境却在欧洲出现了,这是因为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从未再次被一个政权统一。换句话说,欧洲长期处于“战国时代”
       宋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它与契丹、女真及蒙古的战事大部分是在中原或以南的农业地区进行的。世界上最早的热兵器便于这段时期在中国出现,并且不断被改良。
元末群雄割据时期的战争也大量使用热兵器。《火龙神器阵法》一书的作者焦玉,自诩是他献给明太祖的热兵器令朱元璋能够统一天下。《火龙神器阵法》记载了38种各式各样的热兵器,但其中只有一种是轻便的长射程武器——一种射箭的火枪(又称“手铳”)4,这种火枪是火绳枪的前身。
朱元璋统一中国,对以后数百年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影响深远。在其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内战较少,敌人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宋元战争中发明的热兵器便再未能发挥它们的长处。
我们从15世纪初明成祖五次亲征蒙古的经验可见,明代枪炮在大漠战争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明朝军队虽然配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热兵器,但始终未能消灭敌人。塞外没有城池,明军的大炮不能发挥所长;蒙古军避免与明朝主力军相遇,明军只得用轻骑追击,但当时的热兵器主要是步兵武器,不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明朝骑兵在武器上没有优势;再加上大漠广袤千里、荒无人烟,要搬运笨重的大炮、补给数十万大军谈何容易。这便是明初国力强盛,但明成祖五次亲征蒙古,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结果只能在前两次获得小胜,其余的都徒劳而返的根本原因5。
早期的热兵器也未能在热带森林的游击战中发挥大作用。因为欠准绳,这些热兵器最适合对付密集的步兵,但在森林发动游击战的敌人却懂得分散和躲藏,这令热兵器的作用大减。安南在明朝成祖和宣宗期间反叛,明朝虽然派兵征讨,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安南的独立,热兵器未能使明朝军队在游击战中占优势便是原因之一
          既然当时的热兵器对付北方蒙古宿敌和南方安南叛军的作用都有限,但落在盗寇手中,却可以被他们用来对付官兵和城池,因此明朝没有刻意发展这类武器便不难理解。
到了15世纪后期,因为战争需要而不断改良的西欧热兵器已比明朝的进步。葡萄牙人于1521~1522年间滋扰广东沿海,被明朝海道副使汪宏和备倭指挥柯荣率水师驱逐,战事在今日香港的屯门和广东新会西草湾进行,是历史上第一次中西军事冲突。葡人当时的枪炮虽然已比明朝的优越,但彼此的差距还不是太大,况且葡人寡不敌众、补给困难,因此终于败退。葡人较先进的佛朗机炮、火绳枪和制造火药方法,却在这段时期传入中国。
明人不仅仿制了西方的新式热兵器,还把它们改良成为迅雷铳(一种装有五根铳管的火绳枪,枪管轮流发射)、连子铳(一种原始机关枪)和翼虎铳(一种装有三根铳管的短射程轻便火绳枪)等。这些发明虽然增加了火绳枪的发射率,但只有翼虎铳可以在马背上使用,而翼虎铳的射程和准绳仍然不及弓箭,而且依旧不能在马背上装填弹药,因此对付蒙古轻骑的作用还是不大7。
在15、16世纪骚扰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倭寇并不懂得有效地使用热兵器8。明朝官兵利用改良的枪炮及配备西洋大炮的战船来对付他们,在武器上占了优势。但倭寇得到许多沿海官民暗中支持,加上集团众多,官兵消灭一批又有另一批出现,因此甚难铲除。戚继光最终依仗士卒的严格操练和纪律,才剿灭了倭寇集团9;“隆庆开禁”令沿海居民私通倭寇的人数大减,也是倭患没有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
         17世纪初,东北出现了一个新的强敌——满洲。满洲并非游牧民族,他们重视建立据点和攻克城池。明朝立国200多年,终于在边疆上出现了一个新式热兵器可以发挥作用的劲敌。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叛明。在次年的萨尔浒战役中,配备热兵器的明军因为战术错误,被只配备冷兵器的满洲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明朝随即聘请澳门的葡人协助铸造更精良的大炮,传授操作技术10,并从广东沿岸欧洲沉船中打捞出多门先进的红夷炮,运到北方前线。这些大炮在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努尔哈赤为炮火所伤,满洲军大败;红夷炮在其后的锦州和滦州等战役中也立下大功。领教过这些大炮的厉害后,努尔哈赤积极仿制,在掳获的明朝工匠的协助下,成功铸造了“天佑助威大将军”大炮,后来又从明降将孔有德处获得多门明朝红夷炮及大炮操作技术;入关之前,他们又把这些火炮改良,利用明朝的冶铸技术和西欧的热兵器知识,制成比明朝火炮更威猛的“神威大将军”大炮。
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清朝统一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枪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这段时期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这便是为什么郑成功的水师有能力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及康熙时期的清军能够击退入侵黑龙江的俄国士兵、强迫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的原因。
但其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帝国境内大致升平。17、18世纪平定准噶尔、收复新疆的战争在大漠进行,枪炮再次发挥不出大作用12,因此清朝的热兵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直至鸦片战争前夕,还是停留在“三藩之乱”时期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当中国境内出现长时期大规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宋元时代或明末清初之际,热兵器便会不断演进。但在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里,境内很长时间没有重要战事,在西北大漠草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枪炮又未能发挥大作用,因此热兵器的发展速度便不及西方。
适合热兵器持续发展的环境却在欧洲出现了,这是因为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从未再次被一个政权统一。换句话说,欧洲长期处于“战国时代”。
和宋元的战争相同,西欧的战争是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农业地区进行,攻占和保护城池重镇是战争的主要目的。和大漠战争不同,军队的机动性在西欧没有那么重要,轻骑没有重骑那么有效。人多马少的农业地区以步兵为主,马多人少的草原大漠几乎完全依赖骑兵。
在中世纪,城堡一般可以抵御敌人相当长的时间,直至粮尽为止,但这种情形被14世纪从中国传入的热兵器完全改变。
大炮最有效的功能是塌城破垣,因此城池重镇再不能依靠城垣的保护。守方被迫派遣军队到城外抵抗敌军,野战次数因而大增。早期的热兵器不适合骑兵使用,却适合以步兵为主的农业地区军队所用。
当时的西欧军队必须包括矛兵、火枪队、骑兵和炮兵。矛兵和火枪队都是步兵。16世纪初矛兵和火枪兵的人数是4:1;随着火枪的功效不断被提高,到16世纪末火枪兵人数已和矛兵相当。这跟黄仁宇所说,戚继光军队的火枪兵不能单独作战,而必须有其他持传统兵器的士兵保护的情形相同14。要到18世纪,西欧军队火枪兵开始在枪支上安装刺刀,才不再需要矛兵保护。欧洲的骑兵是穿厚盔甲、持重兵器的重骑,和游牧民族的轻骑不同。
守方同时亦改变城垣的设计来抵御炮火,但攻方又增强大炮的威力来摧毁新设计的城垣。
此外,西欧列强的争霸还延伸到海外,各国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霸占殖民地而发展海军。由于大炮很适合在战船上使用,因此也成为西欧列强海军的重要武器。
长期的军事对垒令各方都需要不断改良热兵器的功能,这便是西欧的火枪在二三百年间,从类似元明的手铳演变成为火绳枪、短射程的簧轮手枪及后来的燧发枪的原因;大炮的威力和功能也不断地改进。到15世纪末,西欧的热兵器技术已明显比明朝的先进。
东欧的情形和西欧稍有不同。因为东欧和草原接壤,东欧国家需要同时对付西方农业国家的步兵及东方鞑靼的骑兵。此外,东欧国家也没有参与海上争霸。这便是为何俄国热兵器的发展比西欧国家稍微慢些的原因。http://www.360doc.cn/article/2827248_72273180.html
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是历史大潮淘汰的对象。毛主席说的对阿。
一句话,明朝的火器并不比同期的欧洲火器差很多。
我倒,历史发明又发明到雅克萨之战了

“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

发明家请出示雅克萨之战清军使用6磅以上的炮的证据。康熙年间,清代火器止步不前,停留在明清之际,清军使用失蜡法所造最大口径为12磅炮,用于雅克萨之战中的清军火炮全数为6磅左右的,略超过一点。而明军所制最大为24磅炮,除郑成功所部,皆为虏略。

更不要说双方在步枪和抬枪之间的差距了。
辫子军入关后,火器水平相对于明朝,不进反退。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11-29 23:20
我倒,历史发明又发明到雅克萨之战了

“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
最大口径为12磅炮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
zhepro 发表于 2014-12-5 16:08
最大口径为12磅炮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
这个有什么别扭的?火炮当然要算口径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12-8 20:20
这个有什么别扭的?火炮当然要算口径
12磅的口径
12磅的口径
按英国人的BB法如是,因为口径决定弹丸重量,也是可以这样说的,问题是明清时我们到底怎么算火炮等级的,好像都是按多少多少斤的,还有,就算测口径,恐怕也是寸吧,用磅,是电子磅吗?
曹操故里 发表于 2014-12-9 09:55
按英国人的BB法如是,因为口径决定弹丸重量,也是可以这样说的,问题是明清时我们到底怎么算火炮等级的, ...
如果材质一定 用途种类一定 那重量和口径有可以推算的固定比例关系 这样描述也算有理可循 就是别扭一些

用来描述明清五花八门的玩艺 我看不懂

如果材质一定 用途种类一定 那重量和口径有可以推算的固定比例关系 这样描述也算有理可循 就是别扭一些
...
就是别扭,我就是不明白,有的人为什么非要套用英国人的玩意,何况当时国人并不一定知道磅的含义,还以为是大称呢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11-29 23:20
我倒,历史发明又发明到雅克萨之战了

“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
大概是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吧

那时候有南怀仁给康熙造炮,应该还是有点水平的




囧,这的确是习惯性的说法,至少我精确到本文时代,欧洲家家都是这个说法,如果要表达我们这些口径炮完全无法击毁俄军的工事,的确诸多中文书籍采用的也是磅这个计量单位
zhepro 发表于 2014-12-9 08:37
12磅的口径


囧,这的确是习惯性的说法,至少我精确到本文时代,欧洲家家都是这个说法,如果要表达我们这些口径炮完全无法击毁俄军的工事,的确诸多中文书籍采用的也是磅这个计量单位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4-12-9 11:28
大概是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吧

那时候有南怀仁给康熙造炮,应该还是有点水平的
恩,但是如果不以同时期的术语换算,那么又回到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的前身那个时代,铁子大如斗这样的量词,或者4000斤大炮,这更加无法精确衡量清军火炮的威力,其实如果纠结的话,换算回来市斤即可
有熊氏 发表于 2014-11-29 20:31
一句话,明朝的火器并不比同期的欧洲火器差很多。
也不看看君士坦丁堡城下的巨炮口径,顺口打挖挖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4-12-9 11:28
大概是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吧

那时候有南怀仁给康熙造炮,应该还是有点水平的
我看翻译过来的南怀仁记载,感觉康熙只是作为欧洲人眼中异教徒里面相对比较能够接纳西方知识的,也仅仅是矮子里拔将军。。。毕竟传教士他们传的技术也已经不是欧洲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了。另外由于那个时候火枪的威力还有限,相比较弓箭的威力不明显,所以南怀仁好像也没有喷辫子军重视骑射这个问题。
但其实到了打准格尔的时候,准格尔使用的老毛子排枪就已经不是什么先进货,依旧能够有效阻滞绝对人数优势的清军冲击。还是能看出来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分水岭,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清军有任何触动,反倒是一遍遍强调骑射之本
对比一下,鲁密铳是在16世纪末引进的,也就是土耳其火枪,而1565年土耳其人围攻马耳他之前基督教军队都没怎么领教过土耳其火枪的精准。也就是说一度代表了当时最先进水平的鲁密铳仅隔了二十多年就已经被中国吸收仿制。这个还是跟满清有差距的。。。
虽然现在给满人洗地的东西不少,或者换句话说从客观角度来讲不能什么都怪体制怪文化,但是领导阶层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包括一些固步自封的东西还是会拖累一个国家。否则从康熙到乾隆有很多机会可以让中国赶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一直到宋明,在火器制造文化方面都远远超过西方
我倒,历史发明又发明到雅克萨之战了

“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

求教明朝火炮的制造技术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4-12-20 22:14
求教明朝火炮的制造技术
材料,化学,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全面落后,战争对火炮的促进作用也没有西方那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