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莫以“老外逼退轿车”拷问国人勇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7:41
http://news.sina.com.cn/pl/2014-11-18/025031159610.shtml
杨耕身:莫以“老外逼退轿车”拷问国人勇气
2014年11月18日02:50  新京报 我有话说(126人参与) 收藏本文
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现象,都必须“勇敢站出来”。强行逼停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车辆相当危险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现象,都必须“勇敢站出来”。强行逼停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车辆相当危险
  北京论坛

  老外逼退轿车,有其值得赞许的一面。但它所启发的,并不是对国人勇气的拷问,更不必引申为对“只身拦车”的社会动员,它只能是对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反思。

  骑自行车的老外再次成为新闻的主角。虽然这次不再是关于自行车失而复得的消息,但在“扇耳朵”或“让人脸红”的效果上,却似乎是一致的。

  北京姚家园路段,一名老外在阻止小轿车违规上自行车道的照片,这两天在微博火了。有人问:面对不文明现象,你会像他这样勇敢站出来吗?

  许多网友都在以微博评论的方式回答。然而具有戏剧性的转变是,当网友一旦将新闻主角的身份由外国人换成中国人时,答案却都变成了否定式回答。比如有网友表示,“这事还真只能外国人做。”也有网友认为,“如果是国人站出来拦的话,绝对会被骂或者被打一顿。”甚至有人表示,“要是中国人拦,司机敢直接踩油门你信不信?”这些说法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不得而知。我们当然也不能说,现实生活中只有外国人在替我们维护这个社会基本的文明与素质。我所疑问的只是,只身拦车是文明实现的必要方式吗?

  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现象,都必须“勇敢站出来”。

  事实上,不论是在人行道还是在自行车道,强行逼停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车辆,本就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而且“勇敢站出来”的呼吁,未尝不是对市民个体对抗的鼓动,并无益于文明本身。尤其是当它是一件本应由公权部门来规范的现象时。

  老外在姚家园路段的拦车行为,固然得到了一个理想的结果,车主的可退让与可说服,亦不失为一种文明表达。但这种最好的结果,并不表明类似的事情不会隐含一些坏的可能。一个感到了冒犯并可能负气的行人,一辆发动着的车辆,车主可能存在的郁闷与不快,加上语言不通而且一度僵持不下,谁能说在那一刻,完全不存在发生最不堪事情的几率?而且事实上,“外国人”有时也并不好用。比如2006年10月20日,一位骑自行车的外国妇人在北京街头义务充当“交通协管员”,要求驶入非机动车道的小汽车走回车行道,却受到小汽车司机蛮横对待。

  老外逼退轿车,有其值得赞许的一面。但它所启发的,并不是对国人勇气的拷问,更不必引申为对“只身拦车”的社会动员,它只能是对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反思。交通文明,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其中,但这种参与性,也不应是对一些危险举动的褒奖与复制。文明的自觉应当受到鼓励,但文明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治理、疏导与规范。就该事件来说,真正值得追问的是,轿车占用自行车道的现象,为何一直存在,相关部门又为何听之任之。

  □杨耕身(媒体人)http://news.sina.com.cn/pl/2014-11-18/025031159610.shtml
杨耕身:莫以“老外逼退轿车”拷问国人勇气
2014年11月18日02:50  新京报 我有话说(126人参与) 收藏本文
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现象,都必须“勇敢站出来”。强行逼停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车辆相当危险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现象,都必须“勇敢站出来”。强行逼停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车辆相当危险
  北京论坛

  老外逼退轿车,有其值得赞许的一面。但它所启发的,并不是对国人勇气的拷问,更不必引申为对“只身拦车”的社会动员,它只能是对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反思。

  骑自行车的老外再次成为新闻的主角。虽然这次不再是关于自行车失而复得的消息,但在“扇耳朵”或“让人脸红”的效果上,却似乎是一致的。

  北京姚家园路段,一名老外在阻止小轿车违规上自行车道的照片,这两天在微博火了。有人问:面对不文明现象,你会像他这样勇敢站出来吗?

  许多网友都在以微博评论的方式回答。然而具有戏剧性的转变是,当网友一旦将新闻主角的身份由外国人换成中国人时,答案却都变成了否定式回答。比如有网友表示,“这事还真只能外国人做。”也有网友认为,“如果是国人站出来拦的话,绝对会被骂或者被打一顿。”甚至有人表示,“要是中国人拦,司机敢直接踩油门你信不信?”这些说法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不得而知。我们当然也不能说,现实生活中只有外国人在替我们维护这个社会基本的文明与素质。我所疑问的只是,只身拦车是文明实现的必要方式吗?

  并不是所有的不文明现象,都必须“勇敢站出来”。

  事实上,不论是在人行道还是在自行车道,强行逼停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车辆,本就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而且“勇敢站出来”的呼吁,未尝不是对市民个体对抗的鼓动,并无益于文明本身。尤其是当它是一件本应由公权部门来规范的现象时。

  老外在姚家园路段的拦车行为,固然得到了一个理想的结果,车主的可退让与可说服,亦不失为一种文明表达。但这种最好的结果,并不表明类似的事情不会隐含一些坏的可能。一个感到了冒犯并可能负气的行人,一辆发动着的车辆,车主可能存在的郁闷与不快,加上语言不通而且一度僵持不下,谁能说在那一刻,完全不存在发生最不堪事情的几率?而且事实上,“外国人”有时也并不好用。比如2006年10月20日,一位骑自行车的外国妇人在北京街头义务充当“交通协管员”,要求驶入非机动车道的小汽车走回车行道,却受到小汽车司机蛮横对待。

  老外逼退轿车,有其值得赞许的一面。但它所启发的,并不是对国人勇气的拷问,更不必引申为对“只身拦车”的社会动员,它只能是对不文明交通现象的反思。交通文明,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其中,但这种参与性,也不应是对一些危险举动的褒奖与复制。文明的自觉应当受到鼓励,但文明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治理、疏导与规范。就该事件来说,真正值得追问的是,轿车占用自行车道的现象,为何一直存在,相关部门又为何听之任之。

  □杨耕身(媒体人)
国人往往有自虐倾向,这件事情不必刻意强调“老外”“国人”,好人好事天天在上演。半年前,在伦敦公交车上,上车发现座位上有个别人忘记的钱包,我坐在后面观察了一下,下站上来一个老外(当地人长相,非印巴黑人)本来准备要坐下,看见后排那钱包后一屁股坐在上面然后偷偷摸摸抽出放回自己口袋。我上前过去说,把钱包给我,你拿了别人的钱包。那人不情愿的就给我了,回头下车我直接给了司机。真希望那时哪位外国朋友也拍下来,传播传播正能量。
帝都的自行车道早就改名成慢车道了,边侧都是停车位,不让机动车走怎么可能?
如果哪天TG不再跪舔洋大人,老外也就不敢逼轿车了。
其实国人横车逼停被撞的可能性也很小,但引来一场骂战估计是难免的了。如果人品值处于低潮期,还很可能引发一次“粗暴的身体接触”,说白了就是被胖揍一顿。。。
逼停一辆汽车没什么

有本事逼停瘸B乐
偶上月在青浦郊外的一个雨夜也逼停了10几辆汽车, 可惜淫民群众明显不认为有任何新闻价值
有一次开车右转,有一老外出现在前方。习惯性的认为人怕车肯定让,就没停车让他。结果老外毫不避让,旁若无人的穿过前方,我不得不急刹车让他。开始很是恼火,摇下车窗正要发飙,却看见地上斑马线,顿时羞臊万分。我们自己的修养,还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