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致信大学老师别抹黑中国 派记者查高校两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00:54
http://news.sohu.com/20141114/n406046000.shtml
11月14日上午,《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这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

  文章称,在这次策划推出之前,报社采编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

  公开信中指出“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14日晚19时35分,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就《辽宁日报》刊发的公开信发表评论,文章称“问题令人震惊”,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上、社会上诬蔑辱骂祖国等负面情绪的一个源头。

  国平谐音“国评”,多见署名评论一些重要事件,关注的事件涉及重大国计民生以及重要国际关系,常被认为像代表国家的评论,曾连续16评香港占中,评周永康被审查,评习总外交典范等等。

  “国平”的文章认为,当这些负面情绪倾盆而下,青年学子们往往在懵懂中选择接受、在狐疑中选择将信。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濡染下,很难想象青年学子们对国家、对社会有信心,对祖国有那种深沉的感情,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会乐观向上。

  有人说,“爱之愈深,责之愈切”,那些批评祖国最严厉的人,往往是那些爱祖国爱得深沉的人。然而“国平”的文章认为,高校课堂上的“呲必中国”现象,与此并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指责一些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对国家的信心。你可以批评一些不良风气,但不能从心理上消解对祖国的爱、制造对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情绪。你可以谈谈对现实问题的切身感受,但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人的感受也许是真实的,但并不代表全面的真实、整体的真实。这些基本道理无须赘述,反倒是漠视这些基本常识,故意唱反调、弄噪音值得警惕。

  以下为辽宁日报刊登的相关公开信的全文。


1报纸版面截图

1报纸头版截图
  《辽宁日报》配发“编者的话”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策划的缘起,是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一些大学生微友发来的话,他们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还有的老师,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很灰暗。

  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还承载着为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回忆起那些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老师,总是心生敬意和温暖。虽然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可能只在少数老师中存在,哪怕他们所能影响到的学生数量并不可观,但只要这个问题存在,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同时,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看,高校课堂上的这个现象,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一个投影,反映了当今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以消极的眼光看问题、到处寻找阴谋论、随时随地发牢骚,这种负能量的传递在一些人当中已经成了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看待今天的中国?消极悲观永远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的主旋律,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积极阳光和建设性的姿态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这个国家。这是我们对自己、对读者、对老师们的希望,也是我们推出这个策划的更深一层目的。

  在策划推出之前,我们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在各个学科老师和学生中间召开了7场座谈会;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5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第一手素材,把策划做得更扎实、更客观,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并让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和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

  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马修老师来到一个被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老师离开时,一片片纸飞机从孩子们被禁锢的高墙窗口飞出来,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许多只手在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http://news.sohu.com/20141114/n406046000.shtml
11月14日上午,《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这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

  文章称,在这次策划推出之前,报社采编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

  公开信中指出“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14日晚19时35分,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就《辽宁日报》刊发的公开信发表评论,文章称“问题令人震惊”,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上、社会上诬蔑辱骂祖国等负面情绪的一个源头。

  国平谐音“国评”,多见署名评论一些重要事件,关注的事件涉及重大国计民生以及重要国际关系,常被认为像代表国家的评论,曾连续16评香港占中,评周永康被审查,评习总外交典范等等。

  “国平”的文章认为,当这些负面情绪倾盆而下,青年学子们往往在懵懂中选择接受、在狐疑中选择将信。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濡染下,很难想象青年学子们对国家、对社会有信心,对祖国有那种深沉的感情,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会乐观向上。

  有人说,“爱之愈深,责之愈切”,那些批评祖国最严厉的人,往往是那些爱祖国爱得深沉的人。然而“国平”的文章认为,高校课堂上的“呲必中国”现象,与此并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指责一些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对国家的信心。你可以批评一些不良风气,但不能从心理上消解对祖国的爱、制造对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情绪。你可以谈谈对现实问题的切身感受,但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人的感受也许是真实的,但并不代表全面的真实、整体的真实。这些基本道理无须赘述,反倒是漠视这些基本常识,故意唱反调、弄噪音值得警惕。

  以下为辽宁日报刊登的相关公开信的全文。


1报纸版面截图

1报纸头版截图
  《辽宁日报》配发“编者的话”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策划的缘起,是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一些大学生微友发来的话,他们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还有的老师,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很灰暗。

  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还承载着为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回忆起那些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老师,总是心生敬意和温暖。虽然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可能只在少数老师中存在,哪怕他们所能影响到的学生数量并不可观,但只要这个问题存在,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同时,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看,高校课堂上的这个现象,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一个投影,反映了当今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以消极的眼光看问题、到处寻找阴谋论、随时随地发牢骚,这种负能量的传递在一些人当中已经成了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看待今天的中国?消极悲观永远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的主旋律,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积极阳光和建设性的姿态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这个国家。这是我们对自己、对读者、对老师们的希望,也是我们推出这个策划的更深一层目的。

  在策划推出之前,我们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在各个学科老师和学生中间召开了7场座谈会;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5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第一手素材,把策划做得更扎实、更客观,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并让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和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

  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马修老师来到一个被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老师离开时,一片片纸飞机从孩子们被禁锢的高墙窗口飞出来,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许多只手在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光明日报1976年10月4日头版发表“梁效”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被当作四人帮抢班夺权信号。10月6日四人帮被抓后,在当天即由刘西尧等人组成中央派驻光明日报领导工作小组,全面接管光明日报社。10月18日光明日报原主编莫艾被隔离审查
反腐败打击的是三十年前的官倒  接下来该发动学生造反的老久了吧   比如腾飞之流
这正是我这种理工科老师看不起文科老师的原因
有次还在学校博士群里给一个文科老师上了堂历史课
有些老师就是幺蛾子
好,抓右派,让他们尝尝专政的铁拳!
之所以在某个历史时期被叫做臭老九,必有个中缘由。
看世界、看自己,看历史、看现在,都不全面更不能融会贯通,却有点酸、有点自以为是、还要显摆,这样的人难免有时会被人会做可怜、可悲、甚至有点可恨。
今天隔壁贴里看到有人引林语堂的话做格言警句,林语堂作为文学家是可称道的,也是良心良知的楷模。但他的话作为国家、民族政治生态发展的格言警句岂不荒谬。
这叫吹萧抬轿戴高帽
就是要让你高处打喷嚏
明的咱不敢,咱跟你玩阴的
文科不就是卖嘴皮子的嘛
da123 发表于 2014-11-15 17:33
文科不就是卖嘴皮子的嘛
理科生天天琢磨加减乘除,文科生琢磨理科生
在抹黑国家方面,一百个公知靠嘴都比不上一个公仆靠行动贪污74斤黄金。
反腐败打击的是三十年前的官倒  接下来该发动学生造反的老久了吧   比如腾飞之流
下一步就是自干五去农村战天斗地了。。
在抹黑国家方面,一百个公知靠嘴都比不上一个公仆靠行动贪污74斤黄金。
问题是公仆倒了,公知不倒
狗为啥吠猫,因为逮不住他
这正是我这种理工科老师看不起文科老师的原因
有次还在学校博士群里给一个文科老师上了堂历史课{:1 ...
当年教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可是要受批斗啊
下一步就是自干五去农村战天斗地了。。
好大吊事   农村又不是地狱    能比当兵还苦????
为什么是辽宁日报?
kfdd 发表于 2014-11-15 16:46
之所以在某个历史时期被叫做臭老九,必有个中缘由。
看世界、看自己,看历史、看现在,都不全面更不能融会 ...
文章所反对的东西跟抹不抹黑没有关系,而是在呼吁一种统一的谈论政策、领导人,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的叙述口吻。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你好我是马甲 发表于 2014-11-15 19:22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革命小将们赶紧行动,扫清那些反动知识分子,等那些教你们的人都打倒了,以后又成你们的天下了
你好我是马甲 发表于 2014-11-15 19:22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革命小将们赶紧行动,扫清那些反动知识分子,等那些教你们的人都打倒了,以后又成你们的天下了
1995年就知道了:“高级知识分子(排除搞建设的科学技术人员)最不爱国”
playfish 发表于 2014-11-15 15:59
这正是我这种理工科老师看不起文科老师的原因
有次还在学校博士群里给一个文科老师上了堂历史课{:1 ...
偶也在火车上给几个历史教授侃了一路抗美援朝
我大学时候那个政治老师也天天扯什么体制改革,政治改革,活脱脱走火入魔把自己脑子烧了。
楼上有些人刻意歪曲文章观点,明明是要求客观被曲解为只能说好……
百无一用是书生。
曹刘 发表于 2014-11-15 18:45
下一步就是自干五去农村战天斗地了。。
去农村干嘛?、下地耕田?
去农村干嘛?、下地耕田?
修理地球,其次 ,往地球最深处灌水~
poheer 发表于 2014-11-15 18:58
好大吊事   农村又不是地狱    能比当兵还苦????
呵呵,当年可是农民可是打破头也要去当兵的,为了离开农村。
playfish 发表于 2014-11-15 15:59
这正是我这种理工科老师看不起文科老师的原因
有次还在学校博士群里给一个文科老师上了堂历史课{:1 ...
顶,还可以上上政治课,最好来堂常识课。
这正是我这种理工科老师看不起文科老师的原因
有次还在学校博士群里给一个文科老师上了堂历史课{:1 ...
文科老师含金量本身就不高
新的大字报开始了?
怎么不去修理地球?
1995年就知道了:“高级知识分子(排除搞建设的科学技术人员)最不爱国”
怎么能排除呢?知识越多越反动,会几国外语就是几国间谍,多好的说辞啊
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果然是大字报开头啊
反腐败打击的是三十年前的官倒  接下来该发动学生造反的老久了吧   比如腾飞之流
老师就可以胡说八道,误人子弟了!
老师就可以胡说八道,误人子弟了!
三十岁之前老师最好不要给学生负面教育    三十岁之前的人心智不全    三十岁之后   就是看再多的新闻  论点   人的三观已经形成有免疫了  一点大错不会出
呵呵,当年可是农民可是打破头也要去当兵的,为了离开农村。
你们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忒高了  一个月工资买不了一手  能不能拆开一下   

当年农民参军是为了工作   当兵不苦呐   种田有死人的不??修铁路可是能死铁道兵的   和平时期抢险救灾也有子弟兵捐躯   当农民有啥苦????
好大吊事   农村又不是地狱    能比当兵还苦????
当兵是靠国家养着,农民要养家还要给国家做贡献。


你说呢?
去农村干嘛?、下地耕田?
家里的骡子啊马啊,都可以歇着了。

这很正常,只要是在国外有过研究经历的老师,很少有人会说国内的科研环境好
当兵是靠国家养着,农民要养家还要给国家做过贡献。




谁没有给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