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18:44


        看到有人发了关于发动机寿命的贴,里面说到了一些东西,科普顺带说说我的不同意见,我也是个菜B,有不对的理性喷~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东西,这是所有寿命讨论要达成的共识: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
       那么继续向下,所谓的寿命到底是什么?合格完成设计功能的持续能力。就发动机来说,我认为主要是三种,一种是耗损件的耗损寿命,这个一般以小时为单位,多是轴承、密封圈、高负荷齿轮、涂层等等一些磨损或者腐蚀件,另一种是非耗损件的寿命,简单地比如压气机盘,涡轮盘等等,这些零件的寿命大多是指低循环疲劳寿命,以循环数为单位,也有些是累积变形问题。
       这里简单说下低循环疲劳寿命,举个普通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例子,一个铁片,把他对折,然后捏住铁片把他弯平展,再次在同一个地方对折,反复多做几次,铁片就会在不停的反复弯折中断裂。这就是典型的低循环疲劳断裂,外部的载荷周期性的施加、撤离、施加、撤离,或者正向施加再反向施加再正向施加再反向施加,这样反复的过程导致零件断裂的,就是疲劳问题,一个加载卸载或者正向反向的变化成为一个循环,大载荷下10万次循环以内的疲劳一般成为低循环疲劳,这是限制金属零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在图纸上时,零件寿命除了跟载荷有关,主要是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加工因素,在一个完工的实物零件上,低循环疲劳寿命主要是所受载荷大小的影响,尤其是其中最大载荷和接近最大载荷的反复次数。举个栗子,飞机起落架,每次降落时受到的冲击非常大,而平时飞机停在那,起落架也受力,但是受力相对小,那么对于起落架的低循环疲劳寿命计数来说,只考虑降落的次数。
        解释完了继续,对发动机来说,一般以起飞时为绝大部分发动机零件载荷最大,中间飞行过程一般不会达到起飞时的最高载荷,战斗机可能极少时有,客机和货机则基本没有,所以一般也是以一次起降为一个循环。一般以飞机典型任务的包线来衡量,通过换算得到发动机一次起落的折合飞行时间,这就由循环数得到了工作时间,也就是小时寿命。
        然后就是确定寿命了。中俄发动机寿命不如美货,为什么不如??要想明白这个问题,还是那个原则——去找最短那件的寿命。对于损耗件,磨损程度就是寿命关键,而磨损程度一个是看设计能力,另一个就是加工装配能力。就咱们国家那轴承,你能定几个小时?!对于非损耗件,也是看设计和加工能力。设计的好载荷小些,加工的精确,别有刀痕什么的,那自然寿命就比粗制滥造的长。设计能力中除了机械设计水平还有一点就是材料水平,说下加工能力。
这里无论如何要提到的一个就是加工能力的衡量标准,咱们加工能力不行,是个怎么不行法呢?质量分布啊!再举个栗子,车个圆棒,直径10mm,正负0.08mm误差内算合格,也就是说加工出来的圆棒直径在9.92mm到10.08mm内都算合格品,从A厂家产品的170件抽样测量,9.92mm直径的有10件,9.93mm的10件,9.94mm的10件,这样10件10件的一直到10.08mm,B厂家的产品同样170件抽样,1件9.98mm,5件9.99mm,5件10.01mm,1件10.02mm,其他100多件都是10.00,虽然两家都是170件合格品,但如果仔细评价,这质量那可是天差地别,加工能力也是天差地别,工业加工的精度高,说的从来都是这种大批生产时尺寸标准差小才是精度高,偶尔做出个10.0000的算不得水平。
这恰好,就是一个中俄(A厂)和美货(B厂)的当下情况,取这么个意思。那么同样,在B厂考量圆棒更换寿命的时候,最可能的情况是9.98的这个先坏,比如是一万个循环,那在大量的产品中,零件的寿命有99.4%(169/170)的可能性是大于1万个循环的,可能绝大部分的零件更换寿命在1万2千个循环,假设这个更换寿命定在1万,即使无脑换也只浪费了2000个循环寿命。那么可以相信,对大部分圆棒是可以用到1万2的寿命的。只要在1万个循环后到1万2逐渐加强监控,见裂纹再换,那么可用寿命会更高。对于A厂来说,他就只能按照9.92mm这个水平来衡量自己产品的寿命,比如9.92mm这些圆棒的寿命是7000个循环,那么这个更换寿命就得定在6500个循环左右,你还没法用重点监控来更好的利用,因为如果那样,你要从6500个循环开始一直用更高频率更精细的检查,有些可能用到1万5你才查出裂纹更换,这个监控成本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以上只是举个栗子,对于举例子,理解精神就好,别抠字。
        其他还有别的一些东西,主要是设计思路不同,毛子的三姨夫及其同代发动机的定位就是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品,对于当时设计思想的确没必要弄太长寿命,打起仗来享受不了,另外就是水平有限,客观要保证推重比也不能无脑加厚保寿命。而且美苏自己的3代机本身经历的历史过程就是为战争消耗设计,最后以训练使用落实,不同的是美国把巨量的三代机养起来了,所以开始注重使用成本,而毛子在三代机服役后直接休克,大部分飞机用都不用了,也没有太突出的训练成本问题,根本没有达到需要重视的程度,所以发展上也被落下很多。剩下比如设计能力,材料稳定性,寿命评估方法,疲劳寿命实验,检测能力,对延寿的重视程度等等很多方面的差距,导致我们对寿命的把握和美国有相当差距,所有才有这个定寿上的差距。而且视情维修本身不是咱们想视情维修就能视情维修的,它的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型性要求、欧美自身加工及检测能力结合的产物。
另外一个就是发动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一些耗损件的不可避免的损耗,像喷油嘴积碳、密封圈及轴承磨损、可调静叶产生误差、某些零件变形量过大等等,发动机的性能会略有下降,有的可能更明显,定期翻修后出厂的发动机是要求达到标准推力,耗油率等等指标的。假设,一个舰载机发动机,易损件在300个循环后导致发动机推力衰减了10%,但是其他零件的翻修寿命明显可以到1000,推力下降10%本身已经明显影响了作为舰载机动力的使用,你是修还是不修?即使你的零件低循环疲劳寿命有保证,这易损件导致的发动机使用成本的上升也是很可观的。这些细节的提高都是在方方面面拷打你整个工业体系的能力。
         另外引一句话:寿命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一台机器的所有零件在某时刻前都完美运转,达到某时刻时全部失效。
         单个零件无限寿命对整台机器的寿命没有什么意义,在单纯的寿命设计中,这个无限寿命零件对有限寿命机器就是个败笔。一台汽车20年报废,车里的塑料可以200年不降解,你要在车报废的时候把车里的塑料拆下来再装到另一辆车里用么?即使是视情定寿,也不可能盯着每个零件,他也是重要价值的低寿命件的视情定寿,定寿本身跟高寿命零件就没什么关系,他又不会坏。
        最后再重申一下开头提到的原则: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
       补充个结论,寿命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评估标准那么简单,单纯去看评估标准是片面的,它是与产品的设计能力,加工水平,检测监控的技术水平组合成一个体系的,就比如那个过河的小故事,对于大象来说,河水很浅,很容易就过去了,但对于小马来说,很有可能就会被冲走淹死,大象的评判标准是大象自己的身高,小马评判标准是小马的身高,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评判到不同的结果,直接对比评判结果是不行的!

        看到有人发了关于发动机寿命的贴,里面说到了一些东西,科普顺带说说我的不同意见,我也是个菜B,有不对的理性喷~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东西,这是所有寿命讨论要达成的共识: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
       那么继续向下,所谓的寿命到底是什么?合格完成设计功能的持续能力。就发动机来说,我认为主要是三种,一种是耗损件的耗损寿命,这个一般以小时为单位,多是轴承、密封圈、高负荷齿轮、涂层等等一些磨损或者腐蚀件,另一种是非耗损件的寿命,简单地比如压气机盘,涡轮盘等等,这些零件的寿命大多是指低循环疲劳寿命,以循环数为单位,也有些是累积变形问题。
       这里简单说下低循环疲劳寿命,举个普通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例子,一个铁片,把他对折,然后捏住铁片把他弯平展,再次在同一个地方对折,反复多做几次,铁片就会在不停的反复弯折中断裂。这就是典型的低循环疲劳断裂,外部的载荷周期性的施加、撤离、施加、撤离,或者正向施加再反向施加再正向施加再反向施加,这样反复的过程导致零件断裂的,就是疲劳问题,一个加载卸载或者正向反向的变化成为一个循环,大载荷下10万次循环以内的疲劳一般成为低循环疲劳,这是限制金属零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在图纸上时,零件寿命除了跟载荷有关,主要是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加工因素,在一个完工的实物零件上,低循环疲劳寿命主要是所受载荷大小的影响,尤其是其中最大载荷和接近最大载荷的反复次数。举个栗子,飞机起落架,每次降落时受到的冲击非常大,而平时飞机停在那,起落架也受力,但是受力相对小,那么对于起落架的低循环疲劳寿命计数来说,只考虑降落的次数。
        解释完了继续,对发动机来说,一般以起飞时为绝大部分发动机零件载荷最大,中间飞行过程一般不会达到起飞时的最高载荷,战斗机可能极少时有,客机和货机则基本没有,所以一般也是以一次起降为一个循环。一般以飞机典型任务的包线来衡量,通过换算得到发动机一次起落的折合飞行时间,这就由循环数得到了工作时间,也就是小时寿命。
        然后就是确定寿命了。中俄发动机寿命不如美货,为什么不如??要想明白这个问题,还是那个原则——去找最短那件的寿命。对于损耗件,磨损程度就是寿命关键,而磨损程度一个是看设计能力,另一个就是加工装配能力。就咱们国家那轴承,你能定几个小时?!对于非损耗件,也是看设计和加工能力。设计的好载荷小些,加工的精确,别有刀痕什么的,那自然寿命就比粗制滥造的长。设计能力中除了机械设计水平还有一点就是材料水平,说下加工能力。
这里无论如何要提到的一个就是加工能力的衡量标准,咱们加工能力不行,是个怎么不行法呢?质量分布啊!再举个栗子,车个圆棒,直径10mm,正负0.08mm误差内算合格,也就是说加工出来的圆棒直径在9.92mm到10.08mm内都算合格品,从A厂家产品的170件抽样测量,9.92mm直径的有10件,9.93mm的10件,9.94mm的10件,这样10件10件的一直到10.08mm,B厂家的产品同样170件抽样,1件9.98mm,5件9.99mm,5件10.01mm,1件10.02mm,其他100多件都是10.00,虽然两家都是170件合格品,但如果仔细评价,这质量那可是天差地别,加工能力也是天差地别,工业加工的精度高,说的从来都是这种大批生产时尺寸标准差小才是精度高,偶尔做出个10.0000的算不得水平。
这恰好,就是一个中俄(A厂)和美货(B厂)的当下情况,取这么个意思。那么同样,在B厂考量圆棒更换寿命的时候,最可能的情况是9.98的这个先坏,比如是一万个循环,那在大量的产品中,零件的寿命有99.4%(169/170)的可能性是大于1万个循环的,可能绝大部分的零件更换寿命在1万2千个循环,假设这个更换寿命定在1万,即使无脑换也只浪费了2000个循环寿命。那么可以相信,对大部分圆棒是可以用到1万2的寿命的。只要在1万个循环后到1万2逐渐加强监控,见裂纹再换,那么可用寿命会更高。对于A厂来说,他就只能按照9.92mm这个水平来衡量自己产品的寿命,比如9.92mm这些圆棒的寿命是7000个循环,那么这个更换寿命就得定在6500个循环左右,你还没法用重点监控来更好的利用,因为如果那样,你要从6500个循环开始一直用更高频率更精细的检查,有些可能用到1万5你才查出裂纹更换,这个监控成本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以上只是举个栗子,对于举例子,理解精神就好,别抠字。
        其他还有别的一些东西,主要是设计思路不同,毛子的三姨夫及其同代发动机的定位就是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品,对于当时设计思想的确没必要弄太长寿命,打起仗来享受不了,另外就是水平有限,客观要保证推重比也不能无脑加厚保寿命。而且美苏自己的3代机本身经历的历史过程就是为战争消耗设计,最后以训练使用落实,不同的是美国把巨量的三代机养起来了,所以开始注重使用成本,而毛子在三代机服役后直接休克,大部分飞机用都不用了,也没有太突出的训练成本问题,根本没有达到需要重视的程度,所以发展上也被落下很多。剩下比如设计能力,材料稳定性,寿命评估方法,疲劳寿命实验,检测能力,对延寿的重视程度等等很多方面的差距,导致我们对寿命的把握和美国有相当差距,所有才有这个定寿上的差距。而且视情维修本身不是咱们想视情维修就能视情维修的,它的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型性要求、欧美自身加工及检测能力结合的产物。
另外一个就是发动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一些耗损件的不可避免的损耗,像喷油嘴积碳、密封圈及轴承磨损、可调静叶产生误差、某些零件变形量过大等等,发动机的性能会略有下降,有的可能更明显,定期翻修后出厂的发动机是要求达到标准推力,耗油率等等指标的。假设,一个舰载机发动机,易损件在300个循环后导致发动机推力衰减了10%,但是其他零件的翻修寿命明显可以到1000,推力下降10%本身已经明显影响了作为舰载机动力的使用,你是修还是不修?即使你的零件低循环疲劳寿命有保证,这易损件导致的发动机使用成本的上升也是很可观的。这些细节的提高都是在方方面面拷打你整个工业体系的能力。
         另外引一句话:寿命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一台机器的所有零件在某时刻前都完美运转,达到某时刻时全部失效。
         单个零件无限寿命对整台机器的寿命没有什么意义,在单纯的寿命设计中,这个无限寿命零件对有限寿命机器就是个败笔。一台汽车20年报废,车里的塑料可以200年不降解,你要在车报废的时候把车里的塑料拆下来再装到另一辆车里用么?即使是视情定寿,也不可能盯着每个零件,他也是重要价值的低寿命件的视情定寿,定寿本身跟高寿命零件就没什么关系,他又不会坏。
        最后再重申一下开头提到的原则: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
       补充个结论,寿命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评估标准那么简单,单纯去看评估标准是片面的,它是与产品的设计能力,加工水平,检测监控的技术水平组合成一个体系的,就比如那个过河的小故事,对于大象来说,河水很浅,很容易就过去了,但对于小马来说,很有可能就会被冲走淹死,大象的评判标准是大象自己的身高,小马评判标准是小马的身高,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评判到不同的结果,直接对比评判结果是不行的!


你这个思路有道理,用于多零件工业品设计生产中都适用。日本电器可能就是这个思路,一旦到寿后就无修的价值,一旦坏会陆续坏。
但这航发的特点还有不同,使用状态的数据收集和反馈是航发设计改进完善的一部分。设计制造单位要是交付产品后就不管或是只是出了问题才关注,不注重持续使用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那是有重大确实的。为什么呢???航发太复杂,在现有科学技术下航发理论和工程实践,使用实践是一样重要的。这个领域经验积累还很重要。现代科技没达到设计出来就完美无缺不出问题的航发。


你这个思路有道理,用于多零件工业品设计生产中都适用。日本电器可能就是这个思路,一旦到寿后就无修的价值,一旦坏会陆续坏。
但这航发的特点还有不同,使用状态的数据收集和反馈是航发设计改进完善的一部分。设计制造单位要是交付产品后就不管或是只是出了问题才关注,不注重持续使用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那是有重大确实的。为什么呢???航发太复杂,在现有科学技术下航发理论和工程实践,使用实践是一样重要的。这个领域经验积累还很重要。现代科技没达到设计出来就完美无缺不出问题的航发。


油封、软管、o形圈等液压件的寿命是多长呢?
按楼主这定义MD的F15寿命立马大幅缩水,垂尾、平尾可比F15的整机寿命短多了。
BTW:有种东西叫易损易耗件,一般做成容易更换的。

油封、软管、o形圈等液压件的寿命是多长呢?
按楼主这定义MD的F15寿命立马大幅缩水,垂尾、平尾可比F15的整机寿命短多了。
BTW:有种东西叫易损易耗件,一般做成容易更换的。
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补充 且更换从消费比上讲已经无必要的
所以结论就是LZ没有理解那篇科普文的內容……
科普文说的是中美定寿的标准不同,用美式标准在中式体系內定寿比原来的标准更科学……
LZ却在比较中美体系內的加工制造能力……
得出的结论与原文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J5J6J7J8 发表于 2014-11-15 07:51
你这个思路有道理,用于多零件工业品设计生产中都适用。日本电器可能就是这个思路,一旦到寿后就无修的价值 ...
自顾不暇,力量薄弱~
航空动力缺的太多,即使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什么都缺,更可况以前,将来都有了还缺时间
而且咱们本身就没有自己完整玩过几个机、
胡杨胖子 发表于 2014-11-15 07:53
油封、软管、o形圈等液压件的寿命是多长呢?
按楼主这定义MD的F15寿命立马大幅缩水,垂尾、平尾可比F15的 ...
易损件也是需要设计的,设计得好的确寿命更长,美式的管路除了赏心悦目,新一代的管路设计对管路振动的控制也比以前强太多。
不过发动机的易损件跟飞机不一样,懂设计的都知道把易损件设计在易更换的部位,还要能快拆快装,我举个栗子你想想,发动机轴承到寿了你怎么快拆快装?润滑油路也都是跟着进发动机轴承的,轴承附近才有大量的磨损件,不打开轴承结构怎么换?你飞机垂尾平尾都可见的检测操作也相对简单,发动机滑油系统里有磨损问题,你没有不拆即可检测的手段怎么确定磨损部位和磨损程度?
急速回避 发表于 2014-11-15 08:03
所以结论就是LZ没有理解那篇科普文的內容……
科普文说的是中美定寿的标准不同,用美式标准在中式体系內定 ...
你也没有理解我文章的内容,只看到加工制造能力这一小段就给我下结论的~
我原文都没有下结论,看了你回帖才临时加了结论,你是怎么替我结论出来的?
车个圆棒,直径10mm,正负0.08mm误差内算合格,也就是说加工出来的圆棒直径在9.92mm到10.08mm内都算合格品,从A厂家产品的170件抽样测量,9.92mm直径的有10件,9.93mm的10件,9.94mm的10件,这样10件10件的一直到10.08mm,B厂家的产品同样170件抽样,1件9.98mm,5件9.99mm,5件10.01mm,1件10.02mm,其他100多件都是10.00,虽然两家都是170件合格品,但如果仔细评价,这质量那可是天差地别,加工能力也是天差地别,工业加工的精度高,说的从来都是这种大批生产时尺寸标准差小才是精度高,偶尔做出个10.0000的算不得水平。


看来楼主还是不明白啥叫合格。
符合设计要求,就是合格,既然标准是+-0.08mm,只要达到了就行。
这个标准是工程师定的,自然有他的道理。你硬要提高精度,不是不行,而是没用,还提高成本啊。

车个圆棒,直径10mm,正负0.08mm误差内算合格,也就是说加工出来的圆棒直径在9.92mm到10.08mm内都算合格品 ...
合格品也有优劣之分,虽然是合格,但对寿命控制来说标准差更小就是好
车个圆棒,直径10mm,正负0.08mm误差内算合格,也就是说加工出来的圆棒直径在9.92mm到10.08mm内都算合格品 ...
如果把合格的标准提高呢?正负0.05呢?
hhbb0 发表于 2014-11-15 09:22
合格品也有优劣之分,虽然是合格,但对寿命控制来说标准差更小就是好
工程师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和工厂无关啊。
工程师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和工厂无关啊。
还是说回主题来了,寿命不单单是个标准,是从设计到制造到检测都综合的结果,并不是拿个标准来用就是对我们来说最好的
你也没有理解我文章的内容,只看到加工制造能力这一小段就给我下结论的~
我原文都没有下结论,看了你回 ...
你还是没有理解原文的内容……
原文本身就有举例,用美标定寿的国产发动机的寿命比中标定的长而且更科学……
都是同一台发动机用来定寿的标准不同而已,与中美两国的制造能力何干?没有相应的检测能力,原文又如何得出美标寿命……
有了标准,相应的检测手段就会完善,新国标还不是借鉴美标而制订的,实施新国标后的武器质量有目共睹……
从来没有人会认为用美标定寿的发动机寿命会比得上美国货,小马过小河,大象过大河,只是有一天小马会长大也能过大河而已……



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心脏衰竭死了,中俄标准你死了~美标难道会说你的肝还能再用60年,所以你的寿命是再多60年?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零件

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心脏衰竭死了,中俄标准你死了~美标难道会说你的肝还能再用60年,所以你的寿命是再多60年?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零件
你还是没有理解原文的内容……
原文本身就有举例,用美标定寿的国产发动机的寿命比中标定的长而且更科学 ...
那压气机盘根本不是关键短寿命件,这只能说明那个盘设计裕度过高,跟美标中标没关系,美货也没有把报废机多余寿命的零件拿去接着用的,都是直接整体报废,跟什么标准没关系,那个例子本身就不恰当,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零件,复合材料进气机匣寿命裕度比那高的多,也没见一个机匣几个机器轮着用的。再说一遍,寿命取决于寿命最短的零件,你盯着个高寿件讨论寿命本身就是错的
神论:加工精度==性能。
自顾不暇,力量薄弱~
航空动力缺的太多,即使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什么都缺,更可况以前,将来都有了还缺时 ...
差是肯定差的。把西方总结的规律架构学来运用,慢慢总会好起来的。
那压气机盘根本不是关键短寿命件,这只能说明那个盘设计裕度过高,跟美标中标没关系,美货也没有把报废机 ...
那好,釆用美标的视情定寿对提高国产发动机的实际使用寿命和生产制造水平相较现在的定寿标准有没有更好,更科学?……

hhbb0 发表于 2014-11-15 09:59
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心脏衰竭死了,中俄标准你死了~美标难道会说你的肝还能再用60年,所以你的寿命是再多60 ...


有些人早早就头发掉光了,你不能直接判他已经死亡吧!!!
寿命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寿命,而不是取决于寿命最短的零件,前面故意提易损易耗件就是想让你早点醒悟。比如飞机某仪表上的玻璃碎了,你总不能直接判定飞机废了吧……

你那个所谓的先要达成的共识:机器寿命取决于寿命最短的零件----这个是没道理的,成不了共识。
hhbb0 发表于 2014-11-15 09:59
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心脏衰竭死了,中俄标准你死了~美标难道会说你的肝还能再用60年,所以你的寿命是再多60 ...


有些人早早就头发掉光了,你不能直接判他已经死亡吧!!!
寿命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寿命,而不是取决于寿命最短的零件,前面故意提易损易耗件就是想让你早点醒悟。比如飞机某仪表上的玻璃碎了,你总不能直接判定飞机废了吧……

你那个所谓的先要达成的共识:机器寿命取决于寿命最短的零件----这个是没道理的,成不了共识。
没说到重点,关键原因是材料科学问题,国内材料加工能力还是不足,满足一般用途还可以,特殊用途的无论是产能还是性能差距都太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人家1、2百年走过的路你不可能30年就走完,更何况还有技术封锁。
急速回避 发表于 2014-11-15 10:25
那好,釆用美标的视情定寿对提高国产发动机的实际使用寿命和生产制造水平相较现在的定寿标准有没有更好, ...
科学但不合乎我们现在的水平
胡杨胖子 发表于 2014-11-15 10:26
有些人早早就头发掉光了,你不能直接判他已经死亡吧!!!
寿命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寿命,而不是取决于 ...
你说的这个更准确,是关键件寿命,但是你这有点跟我抬杠钻牛角尖,好换易换的零件基本都不是定翻修寿的关键,咱们本质上的认识我觉得还是一致的
没有毛子的寿命标准的变化资料就别提毛子了,又不熟。

战斗机发动机整机定型要求通过4300~6000个战术空军(TAC)循环试验,相当于平时使用10多年,热端零件寿命达到2000h,冷端零件寿命 4000h;民用发动机热端部件寿命达到7000~10000 h,整机的机上不拆卸寿命15000~16000h,最长超过40000h。

鉴于采取单元体设计是主流,早已经有换单元体不必做动平衡的先例,讨论最短决定整机寿命这回事也不是很合时宜了吧,和强制翻修寿命一样,过时的标准了。

以后再谈寿命,起码从七围图说起,理论循环数和实际值,外场可更换件拆换率/10000发动机飞行小时,返修率/1000发动机飞行小时,提前换发率/1000发动机飞行小时,维修工时/发动机飞行小时,维修平均间隔时间(发动机飞行小时),空中停车率/1000发动机飞行小时,有这七围图,基本设计水平,实际表现,给定可靠性指标下对寿命的预测水准,对寿命的实际监控水准,这基本就齐了。

视情这种标准起码基于两点,有先进设计、先进维护手段和高断裂韧性材料等在背后支撑,有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哪怕出现裂纹,在扩展到临界危险点前仍然是有很长寿命,并且危险点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国内也不是没在这方面开展工作,90年代对WP6翻修时强制报废的涡轮盘进行试验,剩余寿命很大,但对旧型号全面换寿命/维护体系这种事,没人会做,只能从新型号上开始,所以脱离标准谈寿命,不分新旧标准,不分美俄标准谈寿命,还是洗洗睡吧。

注意结论2,寿命主要集中在裂纹扩展的前几步,0.25~1mm区间的寿命占整个扩展寿命的94%。
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这个论点不成立。
现在肯定比10年前进步很多吧,这一点不用质疑。
如果把合格的标准提高呢?正负0.05呢?
主要是没必要。一个是成本提高。一个是效率下降。装配的时候不是主要部件没必要那么高。
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这个论点不成立。
恩。楼主一看就不是学机械加工的。伪命题
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很明显是不成立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发动机,跑个几万公里有时候就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故障,需要更换发动机的零件,这个时候你是选择整台换掉,还是选择只更换发动机中一些损坏或者老化的零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世界上没有国家会像楼主那么土豪,根据寿命最短的那个零件来决定整台机器的寿命。
我就是楼主说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楼主提出的观点: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很明显是不成立的。 ...
你说的是对的。呵呵。没有疑问。实际上大到发动机。小到工具。都可以做到全寿命周期管理。但是中国的质量寿命管理水平和欧美比就是幼儿园水平。差太远了。
lz显然对航空发动机不了解。喷气发动机的总寿命取决于中间那根主轴的寿命,因为那根轴是终生使用的。很多发动机到寿命之前,除了那根轴,其他很多零件都已经换了很多遍了。
合格品也有优劣之分,虽然是合格,但对寿命控制来说标准差更小就是好
本人设计出身楼主你这说法头一回听说,按工程需要定的,,,不要乱扯,,
我就是楼主说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楼主提出的观点: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很明显是不成立的。 ...
你说的这是故障送修,不属于定期翻修和定期报废范畴。你举的这个例子不能说明我这个论点的错误,胡杨胖子说的那个才是准确的———短寿关键件
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一个零件,这个论点不成立。
那“机器的寿命决定于寿命最短的关键件”这样呢?
本人设计出身楼主你这说法头一回听说,按工程需要定的,,,不要乱扯,,
标准差越小对寿命评估越好,就这句,反驳请拿出理由~没理由就说我扯?
主要是没必要。一个是成本提高。一个是效率下降。装配的时候不是主要部件没必要那么高。
对于我例子里说到的AB厂来说,对B厂提高到正负0.05的这个要求,毫无影响,你所说的影响只对A有而已
关于苏联武器的寿命,并不一定就是说“XX 不行”,看这篇 http://www.afwing.com/weapon/luftwaffe-vvs-gun.html 提到的是特意用低寿命的设计来换取想要的特性
ShVAK机炮的零部件采用和UB相似的未经热处理硬化的钢材制成,虽然结构依然复杂,但成本上还是有所降低。同时在以高射速发射炮弹时较软的零件也比较不容易突然断裂,而是逐步变形,安全性较好,当然使用寿命上就只能随它去了
……
贝雷金机枪被故意设计成可消耗的,苏联人的计划是在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的使用后,当零部件出现损坏时就将整支枪报废。”笔者在另外的资料源里也看到过这样的记载,就是UB系列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经热处理硬化的较软的钢材制作,使得各活动部件在高速发射的剧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缓慢的变形而不破损,直到变形量超过容许值报废为止。所以,可以说UB系列好的异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寿命为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