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7吨的郑和帅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2:39
为了纪念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卢银涛、杨培漪、吴力克等15年前开始做“郑和船队”的模型。本报记者昨天在嘉定浏岛目睹——一群上海人的“郑和船队”
    实习生曹刚 本报记者季颖
    600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江苏太仓,一支由200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船队几乎填满整个河道。“郑和船队”第一次驶向未知的西洋世界。600年后,上海嘉定浏岛,复活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正在公开展出。这套船模共14艘,囊括了郑和船队全部7种船型,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复原郑和船队的模型。
    从复原研究到制作再到展出,“郑和船队”背后,是一群上海人默默的奉献。“海”是上海的城市特质,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也正是对中国悠久航运历史菁华的传承。
    15年前决定造“船队”
    船模诞生于1993年4月。世界特艺家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卢银涛是“郑和船队”的所有者和策划者。
    1990年初,时任上海某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卢银涛萌发了复原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念头。昨天,说起15年前的那次决定,年过六旬的卢银涛还有些激动:“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而我从小就痴迷于中国古代工艺品制作,一直很想在专业特长和时代背景之间寻找结合点。”翻看明史资料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令卢银涛茅塞顿开。“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他是和平的使者与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人对外开放的先驱。如果能尽我所能再现郑和船队的原貌,一定很有意义。船队的模型虽小,但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传达了世界人民期盼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
    卢银涛的创意得到了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培漪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郑和船队复原研究”课题组随即成立。
    一人翻遍400本参考书
    历史变迁使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早已不复存在,船只造型更无资料留传后世,这些都是横亘在课题组面前的巨大障碍。近年来,不少学者表达了复原郑和船队的共同心愿,但船型、尺度、建筑形式却始终是大家共同的困惑。
    于是,把大量精力投入前人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严密而枯燥的历史考证,成为课题组的首要任务。明朝小说家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有以下描述:“第一号是帅府。头门、仪门、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别有书房、公厕等,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
    文中的“帅府”就是帅船,在研究帅船的建筑形式时,诸如此类的论述给了课题组许多启发——船是水上建筑,必然受到同时代陆上建筑的影响。因此,帅船的建筑形式应和当时宫廷建筑类似:汉白玉式栏杆、红体绿瓦、飞檐流角。
    这些只是整个复原设计过程中的冰山一角,为了尽可能接近郑和船队的原貌,课题组博览群书。仅卢银涛翻阅过的各类参考书,总计就超过了400本,范围涉及明史、造船史、航海史、考古学、造船工程等多个方面。
    1992年初,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论文《郑和船队复原研究》出炉,7种船型共84张设计图纸。
    制作过程历时1年多
    制作阶段随后迅速启动。由上海嘉丰特艺有限公司主持,全国船模、航模制作竞赛中的“常胜将军”吴力克挂帅,上海船模界的一批高手开始了漫长的复原制作。他们以1:100的比例,把14艘船模按图纸要求逐一复原。1993年4月,郑和下西洋船队模型的首次复原宣告成功,制作过程历时超过1年。
    复制整个船队共用去泰国柚木217根,竹丝4830根,竹节2.9万多个。在船模高手们的巧手雕琢下,578扇窗、127块帆、32门炮,栩栩如生地在船上一一再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用于船帆升降的滑车辘轳共678个,每一个都只有米粒般大小。
    制作过程中也不乏遗憾,例如窗户就没能做到完全复原。由于玻璃在1405年还没有发明,当时的建筑都采用花格窗,配以若明若暗的窗纸或经磨削加工的蚌壳固定。课题组认为,郑和船队花格窗采用蚌壳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更能经受风雨。不过,由于船模体积太小,精美的花格窗无法在实物中体现。
    出价120万元也不卖
    郑和船队的复原成功,得到了史学界、航海界的关注和赞赏。日本一家著名的电视机构曾专程来沪寻觅这支“船队”,看了之后赞不绝口,花三天两夜拍摄了一部专题电视片。一位新加坡商人更是出价120万元购买整套船模,被卢银涛婉言谢绝。“他出价再高我也不卖,我要把这个珍贵的‘第一’留在中国、留在上海。”
    制作完成至今已12个年头,每一艘船都被精心安放在玻璃罩内。其间,它被外借展出过3次,但还从未“驶离”过上海。
    如今,在浏岛度假村近百平米的“郑和下西洋船队船模展示厅”,14艘惟妙惟肖的“海船”再次编结成队,带着600年前的飒飒英姿,沿着新的航线,扬帆启航……



帅船:郑和及其随从的座船,是船队中最大的一艘船。长140.74米,9帆,排水量约23307吨:





马船:朝贡贸易的主力船舶。丝绸、瓷器等由它送往各国,回国时带回各国回馈的珍品及邀请各国使节随船来访。长117.29米,8帆,排水量约13450吨:




座船:主力战船,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比战船更强。长76米,6帆,排水量约2816吨:

为了纪念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卢银涛、杨培漪、吴力克等15年前开始做“郑和船队”的模型。本报记者昨天在嘉定浏岛目睹——一群上海人的“郑和船队”
    实习生曹刚 本报记者季颖
    600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江苏太仓,一支由200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船队几乎填满整个河道。“郑和船队”第一次驶向未知的西洋世界。600年后,上海嘉定浏岛,复活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正在公开展出。这套船模共14艘,囊括了郑和船队全部7种船型,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复原郑和船队的模型。
    从复原研究到制作再到展出,“郑和船队”背后,是一群上海人默默的奉献。“海”是上海的城市特质,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也正是对中国悠久航运历史菁华的传承。
    15年前决定造“船队”
    船模诞生于1993年4月。世界特艺家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卢银涛是“郑和船队”的所有者和策划者。
    1990年初,时任上海某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卢银涛萌发了复原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念头。昨天,说起15年前的那次决定,年过六旬的卢银涛还有些激动:“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而我从小就痴迷于中国古代工艺品制作,一直很想在专业特长和时代背景之间寻找结合点。”翻看明史资料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令卢银涛茅塞顿开。“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他是和平的使者与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人对外开放的先驱。如果能尽我所能再现郑和船队的原貌,一定很有意义。船队的模型虽小,但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传达了世界人民期盼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
    卢银涛的创意得到了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培漪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郑和船队复原研究”课题组随即成立。
    一人翻遍400本参考书
    历史变迁使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早已不复存在,船只造型更无资料留传后世,这些都是横亘在课题组面前的巨大障碍。近年来,不少学者表达了复原郑和船队的共同心愿,但船型、尺度、建筑形式却始终是大家共同的困惑。
    于是,把大量精力投入前人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严密而枯燥的历史考证,成为课题组的首要任务。明朝小说家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有以下描述:“第一号是帅府。头门、仪门、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别有书房、公厕等,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
    文中的“帅府”就是帅船,在研究帅船的建筑形式时,诸如此类的论述给了课题组许多启发——船是水上建筑,必然受到同时代陆上建筑的影响。因此,帅船的建筑形式应和当时宫廷建筑类似:汉白玉式栏杆、红体绿瓦、飞檐流角。
    这些只是整个复原设计过程中的冰山一角,为了尽可能接近郑和船队的原貌,课题组博览群书。仅卢银涛翻阅过的各类参考书,总计就超过了400本,范围涉及明史、造船史、航海史、考古学、造船工程等多个方面。
    1992年初,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论文《郑和船队复原研究》出炉,7种船型共84张设计图纸。
    制作过程历时1年多
    制作阶段随后迅速启动。由上海嘉丰特艺有限公司主持,全国船模、航模制作竞赛中的“常胜将军”吴力克挂帅,上海船模界的一批高手开始了漫长的复原制作。他们以1:100的比例,把14艘船模按图纸要求逐一复原。1993年4月,郑和下西洋船队模型的首次复原宣告成功,制作过程历时超过1年。
    复制整个船队共用去泰国柚木217根,竹丝4830根,竹节2.9万多个。在船模高手们的巧手雕琢下,578扇窗、127块帆、32门炮,栩栩如生地在船上一一再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用于船帆升降的滑车辘轳共678个,每一个都只有米粒般大小。
    制作过程中也不乏遗憾,例如窗户就没能做到完全复原。由于玻璃在1405年还没有发明,当时的建筑都采用花格窗,配以若明若暗的窗纸或经磨削加工的蚌壳固定。课题组认为,郑和船队花格窗采用蚌壳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更能经受风雨。不过,由于船模体积太小,精美的花格窗无法在实物中体现。
    出价120万元也不卖
    郑和船队的复原成功,得到了史学界、航海界的关注和赞赏。日本一家著名的电视机构曾专程来沪寻觅这支“船队”,看了之后赞不绝口,花三天两夜拍摄了一部专题电视片。一位新加坡商人更是出价120万元购买整套船模,被卢银涛婉言谢绝。“他出价再高我也不卖,我要把这个珍贵的‘第一’留在中国、留在上海。”
    制作完成至今已12个年头,每一艘船都被精心安放在玻璃罩内。其间,它被外借展出过3次,但还从未“驶离”过上海。
    如今,在浏岛度假村近百平米的“郑和下西洋船队船模展示厅”,14艘惟妙惟肖的“海船”再次编结成队,带着600年前的飒飒英姿,沿着新的航线,扬帆启航……



帅船:郑和及其随从的座船,是船队中最大的一艘船。长140.74米,9帆,排水量约23307吨:





马船:朝贡贸易的主力船舶。丝绸、瓷器等由它送往各国,回国时带回各国回馈的珍品及邀请各国使节随船来访。长117.29米,8帆,排水量约13450吨:




座船:主力战船,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比战船更强。长76米,6帆,排水量约2816吨:

战船:护卫船队免遭海盗及敌国舰船侵袭骚扰。长57.06米,5帆,排水量约1060吨:


八橹船:因船上的八橹得名,用于交通联络及往来接送。长46.3米,4帆,排水量约714吨:


中国人的骄傲!
其实这是明成祖检阅郑和船队时乘坐的玉船,真正随郑和下西洋的大船实际排水量2000多吨!
“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下西洋 :



卢银涛谈起自己当初的设想和构思依然兴奋不已:
吴力克在制作船模(资料照片):
好!中国人的骄傲!
木头能造出两万多吨的船?
强度够么?
怀疑
[B]以下是引用[I]clarkkent[/I]在2005-7-12 13:04:00的发言:[/B][BR]木头能造出两万多吨的船?
强度够么?
怀疑

怎么会是2万多吨?全木头的?
不可思议。
有这么大的排水量吗?
[B]以下是引用[I]clarkkent[/I]在2005-7-12 13:04:00的发言:[/B][BR]木头能造出两万多吨的船?
强度够么?
怀疑
[em12][em12][em12][em12]
对郑和宝船的猜测分好几种流派,大小从2000吨到20000吨不等,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20000吨实在是太离谱了些,呵呵~~
20000吨的木船。这牛皮吹大拉。
难道巡洋舰????????????
是啊牛皮有点吹大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2 15:01:07编辑过]
主要是对明代度量的理解偏差,140米超过了太和殿的尺寸,于礼不合
《中国国家地理》2005.4有介绍
都说东北人吹牛天下第一,所以阿拉们不服气!
去看看舰船知识7月号
[B]以下是引用[I]matrix2388[/I]在2005-7-12 12:20:00的发言:[/B][BR]中国人的骄傲!

600年前的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的中国人还骄傲什么
[B]以下是引用[I]facailiou[/I]在2005-7-12 17:50:00的发言:[/B][BR]!
600年前的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的中国人还骄傲什么

有中国人感到骄傲难道也受鄙视?!
[em14][em08]
2W吨?实在不可信
没办法,我怀疑!
不可能有20000T
好样的,不光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去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2 22:55:10编辑过]
长城,兵马俑如果没人看到的话也让人觉得是吹牛
拿他去打仗![em02][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3 8:14:2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3 9:33:32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songgong[/I]在2005-7-13 9:30:00的发言:[/B][BR]是排水量又不是自重
明代的尺比现在的短一点。


假设此船能浮在水面,则排水量=此船的重量+荷载重量。
排水量跟尺寸是直接关联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船,海水的密度都没多大变化吧~~~~
140米长的船能有2万多吨排水量,这个体形估计根钻井平台差不多了说~
[B]以下是引用[I]songgong[/I]在2005-7-13 9:30:00的发言:[/B][BR]是排水量又不是自重
明代的尺比现在的短一点。

小学毕业了没?
如果排水量和自重没关系的话,船还怎么浮在水面上?
想象现在海军的吨位,哎,一代不如一代啊!!!!!
[B]以下是引用[I]cafebit[/I]在2005-7-13 4:34:00的发言:[/B][BR]长城,兵马俑如果没人看到的话也让人觉得是吹牛

而且一吹就是一万里
[em01][em01][em01]
宝船到底有多大的确有待考证。不过从当年的船厂出土的舵杆来看,他的确大的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B]以下是引用[I]hungry[/I]在2005-7-13 12:22:00的发言:[/B][BR]


假设此船能浮在水面,则排水量=此船的重量+荷载重量。
排水量跟尺寸是直接关联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船,海水的密度都没多大变化吧~~~~
140米长的船能有2万多吨排水量,这个体形估计根钻井平台差不多了说~

因为木船比较宽。明代1尺相当于今天0.31 7米。长度为140.74米(44丈4尺),水线长120.40米,宽却有57米(18丈)。吃水9.0米。在南京龙江宝船厂发掘出一根长11.7米的舵杆。
大致算一下:120X57X9=61560
满载排水量2万多吨应该是有的。
[B]以下是引用[I]eniaciii[/I]在2005-7-13 12:28:00的发言:[/B][BR]

小学毕业了没?
如果排水量和自重没关系的话,船还怎么浮在水面上?

小学就学浮力了?
木船和铁船的不同就是,木头直接扔在水里就能浮起来。
排水量=船的重量+荷载重量
木船的排水量中荷载重量占了大头。
我要是能有一艘就好了
老大   你就吹牛吧!   我可以告诉你那时候造的出1000t的木头船已经是不错 !
郑和大号宝船有多大: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5&ID=191666&page=1
600年后,中国人重新认识到了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