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的过万吨的战列舰只有郑和的宝船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9:53:47
哎,错过了发展战列舰的最佳时机!
而且郑和的宝船还是风帆战列舰。哎,错过了发展战列舰的最佳时机!
而且郑和的宝船还是风帆战列舰。
怎么说呢,这算水帖吗
是否真的有万吨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啊.
那玩意儿搞不好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了.
哪里过万吨,扯的太离谱了吧
这次展览上一根刻有“魏家琴记”字样的黑色的标尺,引起不少专家的注意。祁海宁说,这把木尺的长度是31.3厘米,合明代的1尺。它作为明代的度量制度,为探索郑和宝船的尺寸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依据。
  (录音)“发现这根木尺,就证明明代当年造船实用尺为一尺等于现在的31。3厘米,那么根据这个尺寸,大号宝船存在的话,就可以换算了,44丈就可以根据木尺来换算推算出大约一百三十多米吧?”
   依照这个标准换算,《明史》中记载的郑和下西洋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的尺寸,当为:长约139米、宽约56米。    无独有偶,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席龙飞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坚持“郑和宝船万吨巨轮”的说法。席龙飞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中国官方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筹备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他甚至语出惊人:郑和宝船比哥伦布旗舰大一百倍。
    据席龙飞考证,郑和宝船长超过了一百米,排水量超过万吨,是当时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而八十七年后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一百吨,吨位只有郑和宝船的百分之一。郑和下西洋率众二万七千多人,相比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一百至三百人的航海规模可谓壮观之极。
    但南京市考古队在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发掘中,发现的船坞尺寸又令专家陷入疑问:这次发掘的船坞即作塘尺寸为:长421米、宽41米。显然41米宽度的船坞是无法造出宽度为56米的宝船的。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专家、中国造船研究会会员杨斌在现场提出了他的一项考证结果,打消了其他专家的疑问。
    他说,这次发掘的只是宝船厂7大船坞遗址之一,(录音)“这次发现的船坞就是4、5、6作,特别是开挖的6作我们认为是小的,是造小号宝船的。”
    他说,造大船的船坞应该是第7号船坞,他早年曾和郑和的后人郑自海一起实地考察过宝船厂遗址,并丈量过尺寸,
    (录音)“根据我所见到的7个船作中,7作是最大的,7作长度近500米,就是东西向,西边靠长江,东边是马路,它的宽度近百米,造大号宝船是没有疑问的。”
    有关宝船厂遗址还存在7号船坞的说法,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也予以证实。他介绍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地的确保存有7条船坞,依次被称为一作至七作塘。但后来在城市建设中陆续被毁坏了,
   (录音)“7号船坞我们根本没有发掘,不太清楚,可以肯定宝船厂是郑和下西洋造船一个据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你不要以为我们考古发现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不可能的。”
早就僻过谣了,宝船并不是郑和航海的旗舰,如果真是“长约139米、宽约56米”的话,这个长宽比仅2.5的长方形大家伙靠风帆能开多快?恐怕5节都到不了。宝船可能仅仅是在内和检阅用的样子货
]]
感觉没有万吨的...:L
就算过万吨,也不是战列舰,中国古代水师的作战样式和西方大帆船不是一样的,所以不会有战列舰。

估计是想战列舰想得望眼欲穿。
那么应该算是风帆BATTLE SHIP吧!
火炮也是火炮吧!
没有风帆battleship,只有ship-of-line
China Shipping Line -.- 天天看到
原帖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07-10-29 19:01 发表
没有风帆battleship,只有ship-of-line

那也算是BATTLE SHIP了!
]]
万吨的宝船 全用木材 真的能抗那么大风浪? 何况平底船的吃水 能有那么稳定么?

一个字:玄!!!
要明确的是,不是船越大武备越强就越能充当主力舰.
郑和舰队中,宝船是最大的指挥船不需要直接参与战斗行动(另有一说其实只是出发时的指挥船,并不开远),而真正作战的是那些24丈6桅的座船和18丈5桅的战船.
当时东亚地区中,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好几次,朝鲜的龟船尽管战斗力强大,但是海军主力舰始终是板屋船.日本方面的铁甲船只能在风平浪静的近海充当海上要塞,主力舰则是安宅船.
]]
郑和也BKC了:')
现在争论还是很多,没有定论.看来还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29 22:29 发表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大型帆船都是完全靠人力来操舵,张帆等等,完全靠熟练水手才能使整个船象一个整体来运转。  而后来英国皇家海军的风帆战舰,1500吨的海上主权号,就有船员800人,  如果郑和宝船15000吨,那 ...

西洋帆船帆装操作异常复杂,不比中国古船,因此节约了不少人力?,,,,了解不深
这个确实说不准,有待考古学家考证。但有一点提醒以下,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木头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至于到底多大不好说,但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有侵略别人的野心,西方文明可能从那时候起再无强势的机会了!这有能对比出西方文明的侵略性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原帖由 飞龙在天朝 于 2007-10-30 10:22 发表
这个确实说不准,有待考古学家考证。但有一点提醒以下,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木头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至于到底多大不好说,但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有侵略别人的野心,西方文明可能从那时候起再无强势的机会了!这有能对比出 ...

所谓野心,一般都是随着对资源的需求而出现的....
原帖由 飞龙在天朝 于 2007-10-30 10:22 发表
这个确实说不准,有待考古学家考证。但有一点提醒以下,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木头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至于到底多大不好说,但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有侵略别人的野心,西方文明可能从那时候起再无强势的机会了!这有能对比出 ...

中国已经够大了,在古代,还扩张的话只有死的更快,而且扩张的重点一直都是北方,只不过老被被人收拾而已。。。谁叫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那么快。。。
明显还不如做贸易来钱实在。。。。
柯克船简介

柯克船起源于北欧,或许是挪威或其它低地德语国家,开始是一类并不起眼的货船,作为大船的供货船,它曾是维京船队中区别于维京桨帆长船的、以帆作主动力的一类圆船。其船型特点是短、宽、结构坚固,也层为英国船舶设计师选为未来型。随着13世纪通往于北海和比斯开湾的航运量的增长,它也相应地加大了尺寸,但从未超过200吨,数量也不多,而排桨船仍为主要船种。英王爱德华一世1340年在对法的海战中领悟到帆船航行的优越性,从而把柯克船选为主要船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再不增造排桨船,于是作为主要船种的柯克船尺寸得以快速增长,14世纪英国的主要船种变成了柯克船。在英法百年战争早期,英国就使用大批柯克船进行海上战斗。一些最大的柯克船竞达400-500吨,于是柯克船在英国出于战争的需要加高了尾楼,以补其側面乾舷之不足。



当时柯克船在许多国家大量制造,仅1386年,柯克船总量在吕贝克达846艘,汉堡为598艘。汉萨同盟柯克船一般航程较长,要进行护航,警戒海上武力袭击,常要利用弓箭手、投石器及弹射器自卫。13世纪末汉萨同盟柯克船经常挂三角旗以指示它们属什么城邦。如贝吕克是红色与白色;汉堡是红色;罗斯托克是灰色、白色和红色;而里加(Riga)是黑底色中的一个白十字架,到1360年,桥楼上已使用轻型炮。



一直到14世纪初,柯克船是使用搭接建造方式。1962年在河道疏浚时发现一艘不来梅(Bremen)柯克船,这也许是这类船型少许的存留物之一,它也是14世纪最后20年的大型柯克船之一,长23.5米,宽6.20米,深3.5米,船底是橡树的平接板,5根强力甲板梁突出船体外以加固船体。龙骨长15.6米,用以加固船底,在中部船底几乎是平的。载重量达130吨,主要船材是橡树,这是北欧较好的船材,由于它的耐久性和强的抗腐烂能力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而受到船匠们的青睐。该船现已复原,船壳是搭接结构。柯克船一般为200吨载重量,其大度为15-16米,宽度为4米,13世纪后期后进一步加大尺度。当时某些汉萨同盟柯克船城徽上,船总长达30米,宽8米,吃水3米,载重量280吨。1400年后其尺度虽有增加,但这些船已达到搭接结构船的极限,否则肋材和板材之间就不能保证船体有足够的强度。再加大船之尺度必须用平接法,而这早已是地中海海区船只已发展了的造船构造方法。由于布列塔尼(Brittany)、西班牙和南法兰西之间的航海联系,1412年由布吕赫(Bruges)的海船清单上建造船舶的平接法已为北欧人所获知。但在北欧,并未很快采用平接法结构,直到15世纪后半期才采用,这也许因为北欧人长期用斧劈木板,不会用锯,要使木板平接必须学会锯木等较精细的加工方法,一定要有一短时间的适应过程.

后期柯克船受地中海船平接船板技术的影响,也把船体搭接结构改为平接结构,从而使其突破搭接结构船体对船只尺寸的限度,柯克船就变得更大了。

盖伦船简介

"盖伦"船作为西班牙宝船而负盛名,当时她常装载黄金在大西洋中穿梭于新老世界之间。西班牙自从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是拿屋船(与卡拉克船为一类)和卡拉维尔船已不能胜任横渡大西洋进行运输大量货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务。于是这两类船型的一些优良特色揉合成一种混合型,这就导致西班牙盖伦船的出笼。她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她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她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长,在很长时间内是时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纪中叶,英国造船家开始发展轻型盖伦船,为了使之更适合与远距离炮战,改善船之操作性,他们把首部上层建筑降低,移到船体之内,甚至置于首挂之内。此类船的标准长度50米,排水量500-600吨。这类新型盖伦船的快速性。操纵性明显优于西班牙"盖伦"船,由于她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创制,又称"女王船"。

“卡拉克”型与“盖伦”型的比较
在远洋进行海战,地中海的三桅
划桨帆船因为适航性太差,无法在大洋上发挥作用;大西洋上,老式的“卡拉克”
(Carrak)型帆舰及当时其他船舶的艏楼与艉楼过高,极易招风,使船在逆风时
不易操纵。
伊丽莎白时代的约翰。霍金斯爵士看到了这一点。他降低了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同
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
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西班牙帝国无敌舰队的威风凛凛的“卡拉克”(Carrak)
型帆舰也因为操纵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战中败给了英国以吨位较小的“盖
伦”(Galleon )型风帆战舰为主力的舰队。这次海战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
衰落与英帝国的崛起。
“盖伦”
(Galleon )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是军舰,包括战列
舰的设计标准。其中,对适航行与火力的要求是压倒一切的条件,以便在战斗时
抢占有利阵位,发挥优势火力。17世纪,英荷战争中的主力帆舰均为清一色的低
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多艘这样的舰只排成一个长列以发挥两舷的火力
优势。这也是“战列舰”(line of the battleship)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卡拉克船是欧洲自公元1300-1525年的主要船种,原为货船,后用作战船,一般认为她是由热那亚柯克船演变而来,由1桅发展到4维,由很高的首尾楼演变为首尾楼变小,乃至消失,在13世纪,在柯克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桅杆,主桅挂方形的大横帆,后桅挂三角帆,因为三角帆比较适于地中海温和多变的风,而横帆比较适于大西洋上强烈而稳定的贸易风。到15世纪,柯克船演变出卡拉克船(Carrack),最大的吨位超过2000吨。随着船体增大,首尾船楼间形成多层甲板,并用尾舵代替了船尾两侧的操纵桨。1501年,舷侧炮的发明允许较大的炮座可以置于主甲板上。虽然参加海战不多,但卡拉克船是从单桅船发展到三桅船她是船舶发展中由单桅船发展到全装备3桅船以及由弓弩为主的战船发展到真正炮船的重要转折点。
17世纪瑞典王国最好的战船“瓦萨”号
倒霉地瓦萨号:b
木有大量的火炮,怎么会是battleship。
话说没使用火炮,战列线有意义么。
即便头等宝船十分巨大,也并非能做战舰用,庞大而笨拙的巨舰多半会成为靶子。不知何时国人能放下证明巨型宝船的执着心,认识到无论宝船大小都不影响郑和的伟大呢?
哪怕哥伦布踏上美洲土地前乘坐的只是一只大号澡盆,也无法撼动这一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驾扁舟穿惊涛骇浪,和拥巨舰履镜水平湖,这两种情形比较起来,不知哪一种更能体现人类不畏艰险探索未知的精神。
一百三十九米的木帆船,那主龙骨得多长,世界上最高的树才多高。别告诉我那条船的主龙骨是几段木头接起来的。
历史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