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核聚变技术的新闻,骗局?还是划时代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6:19
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核聚变装置的新闻引起了众多关注和热议,国关中大部分意见认为这不过是个噱头而已。不过,且慢下结论。万一是真的哪?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件!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将跨入恒星级文明时代,太阳系将成为人类的内湖,人类的资源获取能力将是现在的100亿倍以上,恒星系内的旅行将成为轻而易举的事,甚至跨星系飞行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如真如此,中美争锋就真成笑话了,大家即便想跟在美帝后面混碗饭吃,也得看人家是否看在同为人类的份上大发善心了。不过这事怎么看怎么像是个大忽悠,核聚变真有这么容易?那国际上那个占地六十个足球场,总重两万多吨,造价二百亿欧元的ITER岂不是个笑话了?上亿度的温度,和几百万个大气压,这些极限条件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在理清思路之前,有必要把我理解的核聚变的理论与诸位探讨一下,不严谨之处,哪些技术大拿们指正哈。
  一、想象一下核子中的能量密度
  首先原子核中到底蕴藏多大的能量?帮大家简单想象一下,自然界中洪水雪崩气势惊人,势不可挡,这是万有引力引起的势能释放,而将原子核捆绑在一起的强力,在一定距离上,其作用强度是万有引力的10的40次方倍。简单说数字大概没有感觉,打个比方,假如你身高1.7米,现在已知宇宙的尺度不超过200亿光年,我们身体在宇宙当中简直就是无法形容的微不足道。但如果将你的身体放大10的40次方倍,那么你的长度大致将是整个宇宙的尺度的千亿倍,而你的体积更是超过宇宙的十亿亿亿亿倍!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原子核中巨大势能的释放。想象一下这里面蕴藏了多么大的势能。
  二、如何更容易地理解质能转换
  这里多聊几句,质量转化为能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只是实实在在的质量到底是怎么个转化为虚无缥缈的能量?这么高大上的概念恐怕没人能说明白,也无法从日常经验中想象转化过程的图景。当初刚接触到聚变和裂变的方程式时,发现粒子的数量并没有减少,损失的质量从哪里来?标准答案是反应前后,不同原子核的原子量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氢同位素聚变反应为氦元素时,尽管反应前后质子和中子的总数没有变化,但合计的原子量减少了,损失的能量就来自这里。
  那么问题又来了,难道构成氢原子的质子和中子与构成氦原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区别?这个好像是否定的,基本粒子彼此间应该没有差异性。我的理解是不同原子核中结合在一起的势能不一样,氢同位素核聚变为氦元素时,一部分势能被释放了,好比水流到了更低的地方了。相对氢元素,氦元素内部结合得稍微松散了一点,这样的图景对我这样的初等物理的脑袋更好理解一点。不过,你要问我原子核内部结合的强度变化为什么会引起质量变化?你问我,我也不知道。猜想是不是还要用希格斯粒子这样更高大上的概念才能理解?哪位大拿帮忙给讲讲。
  既然谈到势能,那么势能的底部在哪里?氦元素再聚变反应为更重的元素,也会释放出能量,意味着质子和中子的总原子量又会有损失。是不是这个游戏可以从氢元素开始向下一级一级地玩下去?直到最重的元素。答案是否定的,要是这样的话,裂变反应就不存在了。与聚变反应相对的另一端是裂变反应,重元素裂变为轻元素时,同样会释放大量能量,意味着质子和中子的总原子量又会有损失。聚变反应和裂变反应的共同的终点是铁元素。反应到铁元素时,原子核中的势能就算全部释放完了。铁元素可以理解原子核中蕴藏的势能的锅底,其他更轻和更重的元素再锅底的两端。铁元素要通过裂变也好,聚变也好转化为其他元素时,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不是相反。多少一句,恒星中的聚变反应到铁元素时,恒星就到寿命终点了,就是这个原因。聚变停止内部结构失衡,超新星爆发。。。。。。
  为什么铁元素这么特殊?这个我也不知道。有知道的帮解释一下。

  三、释放核能的方法
  好了,基本的图景建立起来了,下面该谈谈如何释放原子核中的势能,有两种方法,裂变好理解,就是高能粒子打进去,硬生生地将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质子中子拽开,一部分原子核中蕴藏的势能就被释放出来。可以想象一下强力这个强大无比的橡皮筋被高能中子这把刀切断了,原来平衡的原子核结构突然打开了,结果当然是四分五裂,能量爆发。更妙的是,这个过程产生更多的高能中子,继续打开更多的原子核,链式反应开始。如果有办法能吸收反应释放的多余中子,就能将反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这就是核反应堆的原理。遗憾的是自然界中合适核裂变反应的重元素材料稀少,另外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核辐射和核废料的问题。所以核裂变不能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
  核聚变是另外一个释放核能的方法,核聚变就是让原子核充分接近,突破某个极限后,达到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后,不同的原子核之间就突然打破界限,结合为新的更重的元素,副产品就是释放部分势能。自然界中合适的核聚变的材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乎不产生核废料——人类的终极能源。遗憾的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控核聚变的难度超出了科学家们的想象。

  四、核聚变的难度在哪里
  让原子核互相接近到强相互作用力起作用的范围就能实现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只不过实现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困难在哪里?以下直接从百度上抄过来:
  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10万摄氏度的温度。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仑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子的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新的氦核和新的中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氦原子核和中子被及时排除,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被输入到反应体,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产生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大部分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只有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高达上亿摄氏度的反应体放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任何能经受1万摄氏度的化学结构,更不要说上亿摄氏度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槌子买卖的氢弹已经制造了50年后,人类还没能有效的从核聚变中获取能量的唯一原因。
  目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技术路线有两个,一个就是以ITER为代表的托卡马克装置,一个就是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尽快进步很大,但是离真正商业运行还遥遥无期,即便最乐观的估计都是到本世纪中叶,由于在核聚变领域科学家们的预言已经屡屡跳票,每次都是每隔二十年就有人跳出来声称20年之后就能实现,基于预言家们很差的信用记录,对这个新的预言期限,实在是很有必要打问号。

  五、另辟蹊径的方案——冷聚变,超级忽悠?还是上帝的礼物?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一直有一条被主流科学界排斥的边缘路线,被大多数主流科学家视为伪科学,而且在这个概念下的确出现过很多臭名昭著的大骗子,我们国家出现过的“水变油”等大骗局,大概也差不多类似。
  所谓冷聚变与一种“声波发光”的现象有关,纳粹德国科学技术在研究潜水艇螺旋桨时无意中发现,水中超声波激发起来的水泡中会莫名其妙有发光现象。有人在解释这种现象时提出一种假说:水中气泡破裂时空气压力均匀分布,在瞬间和极小的区域内能形成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引发了核聚变反应。这样的解释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但从原则上来说是有可能的,尽管发生这种现象的几率及其低。
  在这样的假说鼓舞下,有部分人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甚至这里面有国家级实验室和著名大学中颇受人尊重科学家。有的声称观察到了可靠的聚变反应证据,甚至有人声称实现了正的能量输出,不过目前为止所有声称的成果都没有得到严格的科学证实。而且这里还出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骗子,大大地败坏了名声。
  这次洛克希德马丁声称的核聚变装置,我猜十有八九是这个技术路线的产物。是否真的为人类打开了一条无与伦比的新能源之路,我想不急于下结论是明智的。

  大家注意没有,声音是能级很低的物理现象,水又是天下至柔之物。而约束原子核的强力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果这两个至弱至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是打开天下最强大能量的钥匙。那只能说上帝设计的这个宇宙真是太奇妙了,老子的这么富有洞察力的预言也让人惊叹。

  如果这一技术路线最终证明是可行的,桌面级的聚变装置被开发出来,那么人类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个可以发挥一下想象。
  首先,所有的电厂加油站统统关门,家里工厂里装一个聚变装置,自备供电。汽车永久不需要加油和充电。
  军事上甚至都不再有海陆空天潜的区分了,科幻电影中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飞碟将成为现实,在这样的作战平台面前,现有的最先进的武器简直就是笑话了。
  制造方面,无限的能量供给,将让人们具备控制到分子甚至原子结构的能力,与3D打印技术结合,能够无限生产各种需要的东西,包括粮食等,永远不再有物质的匮乏。甚至,不介意的话打印出自己的替换器官,寿命可以无限延长。
  太阳系内,甚至跨星系的航行也成为轻而易举的事。

  总之,想象的空间极其巨大,这样的技术极其伟大。作为人类的一员来说,希望这个新闻是真有其事。但是这样的发明如果由美帝实现,又是让人极其不爽的事。
  当然任何的技术都是双刃剑,如果这样的技术成为现实的话,任何个人都具备了惊人的破坏力,以现在人类的心理发育程度,和初级的社会管理形态,也说不定是人类走向灭亡的前奏。

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核聚变装置的新闻引起了众多关注和热议,国关中大部分意见认为这不过是个噱头而已。不过,且慢下结论。万一是真的哪?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大事件!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将跨入恒星级文明时代,太阳系将成为人类的内湖,人类的资源获取能力将是现在的100亿倍以上,恒星系内的旅行将成为轻而易举的事,甚至跨星系飞行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如真如此,中美争锋就真成笑话了,大家即便想跟在美帝后面混碗饭吃,也得看人家是否看在同为人类的份上大发善心了。不过这事怎么看怎么像是个大忽悠,核聚变真有这么容易?那国际上那个占地六十个足球场,总重两万多吨,造价二百亿欧元的ITER岂不是个笑话了?上亿度的温度,和几百万个大气压,这些极限条件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在理清思路之前,有必要把我理解的核聚变的理论与诸位探讨一下,不严谨之处,哪些技术大拿们指正哈。
  一、想象一下核子中的能量密度
  首先原子核中到底蕴藏多大的能量?帮大家简单想象一下,自然界中洪水雪崩气势惊人,势不可挡,这是万有引力引起的势能释放,而将原子核捆绑在一起的强力,在一定距离上,其作用强度是万有引力的10的40次方倍。简单说数字大概没有感觉,打个比方,假如你身高1.7米,现在已知宇宙的尺度不超过200亿光年,我们身体在宇宙当中简直就是无法形容的微不足道。但如果将你的身体放大10的40次方倍,那么你的长度大致将是整个宇宙的尺度的千亿倍,而你的体积更是超过宇宙的十亿亿亿亿倍!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原子核中巨大势能的释放。想象一下这里面蕴藏了多么大的势能。
  二、如何更容易地理解质能转换
  这里多聊几句,质量转化为能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只是实实在在的质量到底是怎么个转化为虚无缥缈的能量?这么高大上的概念恐怕没人能说明白,也无法从日常经验中想象转化过程的图景。当初刚接触到聚变和裂变的方程式时,发现粒子的数量并没有减少,损失的质量从哪里来?标准答案是反应前后,不同原子核的原子量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氢同位素聚变反应为氦元素时,尽管反应前后质子和中子的总数没有变化,但合计的原子量减少了,损失的能量就来自这里。
  那么问题又来了,难道构成氢原子的质子和中子与构成氦原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区别?这个好像是否定的,基本粒子彼此间应该没有差异性。我的理解是不同原子核中结合在一起的势能不一样,氢同位素核聚变为氦元素时,一部分势能被释放了,好比水流到了更低的地方了。相对氢元素,氦元素内部结合得稍微松散了一点,这样的图景对我这样的初等物理的脑袋更好理解一点。不过,你要问我原子核内部结合的强度变化为什么会引起质量变化?你问我,我也不知道。猜想是不是还要用希格斯粒子这样更高大上的概念才能理解?哪位大拿帮忙给讲讲。
  既然谈到势能,那么势能的底部在哪里?氦元素再聚变反应为更重的元素,也会释放出能量,意味着质子和中子的总原子量又会有损失。是不是这个游戏可以从氢元素开始向下一级一级地玩下去?直到最重的元素。答案是否定的,要是这样的话,裂变反应就不存在了。与聚变反应相对的另一端是裂变反应,重元素裂变为轻元素时,同样会释放大量能量,意味着质子和中子的总原子量又会有损失。聚变反应和裂变反应的共同的终点是铁元素。反应到铁元素时,原子核中的势能就算全部释放完了。铁元素可以理解原子核中蕴藏的势能的锅底,其他更轻和更重的元素再锅底的两端。铁元素要通过裂变也好,聚变也好转化为其他元素时,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不是相反。多少一句,恒星中的聚变反应到铁元素时,恒星就到寿命终点了,就是这个原因。聚变停止内部结构失衡,超新星爆发。。。。。。
  为什么铁元素这么特殊?这个我也不知道。有知道的帮解释一下。

  三、释放核能的方法
  好了,基本的图景建立起来了,下面该谈谈如何释放原子核中的势能,有两种方法,裂变好理解,就是高能粒子打进去,硬生生地将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质子中子拽开,一部分原子核中蕴藏的势能就被释放出来。可以想象一下强力这个强大无比的橡皮筋被高能中子这把刀切断了,原来平衡的原子核结构突然打开了,结果当然是四分五裂,能量爆发。更妙的是,这个过程产生更多的高能中子,继续打开更多的原子核,链式反应开始。如果有办法能吸收反应释放的多余中子,就能将反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这就是核反应堆的原理。遗憾的是自然界中合适核裂变反应的重元素材料稀少,另外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核辐射和核废料的问题。所以核裂变不能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
  核聚变是另外一个释放核能的方法,核聚变就是让原子核充分接近,突破某个极限后,达到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后,不同的原子核之间就突然打破界限,结合为新的更重的元素,副产品就是释放部分势能。自然界中合适的核聚变的材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乎不产生核废料——人类的终极能源。遗憾的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控核聚变的难度超出了科学家们的想象。

  四、核聚变的难度在哪里
  让原子核互相接近到强相互作用力起作用的范围就能实现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只不过实现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困难在哪里?以下直接从百度上抄过来:
  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10万摄氏度的温度。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仑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子的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新的氦核和新的中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氦原子核和中子被及时排除,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被输入到反应体,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产生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大部分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只有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高达上亿摄氏度的反应体放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任何能经受1万摄氏度的化学结构,更不要说上亿摄氏度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槌子买卖的氢弹已经制造了50年后,人类还没能有效的从核聚变中获取能量的唯一原因。
  目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技术路线有两个,一个就是以ITER为代表的托卡马克装置,一个就是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尽快进步很大,但是离真正商业运行还遥遥无期,即便最乐观的估计都是到本世纪中叶,由于在核聚变领域科学家们的预言已经屡屡跳票,每次都是每隔二十年就有人跳出来声称20年之后就能实现,基于预言家们很差的信用记录,对这个新的预言期限,实在是很有必要打问号。

  五、另辟蹊径的方案——冷聚变,超级忽悠?还是上帝的礼物?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一直有一条被主流科学界排斥的边缘路线,被大多数主流科学家视为伪科学,而且在这个概念下的确出现过很多臭名昭著的大骗子,我们国家出现过的“水变油”等大骗局,大概也差不多类似。
  所谓冷聚变与一种“声波发光”的现象有关,纳粹德国科学技术在研究潜水艇螺旋桨时无意中发现,水中超声波激发起来的水泡中会莫名其妙有发光现象。有人在解释这种现象时提出一种假说:水中气泡破裂时空气压力均匀分布,在瞬间和极小的区域内能形成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引发了核聚变反应。这样的解释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但从原则上来说是有可能的,尽管发生这种现象的几率及其低。
  在这样的假说鼓舞下,有部分人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甚至这里面有国家级实验室和著名大学中颇受人尊重科学家。有的声称观察到了可靠的聚变反应证据,甚至有人声称实现了正的能量输出,不过目前为止所有声称的成果都没有得到严格的科学证实。而且这里还出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骗子,大大地败坏了名声。
  这次洛克希德马丁声称的核聚变装置,我猜十有八九是这个技术路线的产物。是否真的为人类打开了一条无与伦比的新能源之路,我想不急于下结论是明智的。

  大家注意没有,声音是能级很低的物理现象,水又是天下至柔之物。而约束原子核的强力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果这两个至弱至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是打开天下最强大能量的钥匙。那只能说上帝设计的这个宇宙真是太奇妙了,老子的这么富有洞察力的预言也让人惊叹。

  如果这一技术路线最终证明是可行的,桌面级的聚变装置被开发出来,那么人类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个可以发挥一下想象。
  首先,所有的电厂加油站统统关门,家里工厂里装一个聚变装置,自备供电。汽车永久不需要加油和充电。
  军事上甚至都不再有海陆空天潜的区分了,科幻电影中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飞碟将成为现实,在这样的作战平台面前,现有的最先进的武器简直就是笑话了。
  制造方面,无限的能量供给,将让人们具备控制到分子甚至原子结构的能力,与3D打印技术结合,能够无限生产各种需要的东西,包括粮食等,永远不再有物质的匮乏。甚至,不介意的话打印出自己的替换器官,寿命可以无限延长。
  太阳系内,甚至跨星系的航行也成为轻而易举的事。

  总之,想象的空间极其巨大,这样的技术极其伟大。作为人类的一员来说,希望这个新闻是真有其事。但是这样的发明如果由美帝实现,又是让人极其不爽的事。
  当然任何的技术都是双刃剑,如果这样的技术成为现实的话,任何个人都具备了惊人的破坏力,以现在人类的心理发育程度,和初级的社会管理形态,也说不定是人类走向灭亡的前奏。

美国人放的屁在有些人眼里都是突破

甭管可能不可能
纳粹科学家发现“声波发光”现象.......................看到这里我觉得这剧本写得不错,拿来做游戏刚好。
水中气泡破裂时空气压力均匀分布,在瞬间和极小的区域内能形成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引发了核聚变反应。

这句实在看不懂。


1超声波产生的‘空泡’现象虽然有能量,但离上亿度等离子的能量不可比拟~
2冷核聚变的难度是怎样把原子核互相接近到克服电磁力的距离却不让它们错开~

如果原子核是两个篮球当我们用手把他们挤到一起后它的总质量变小的话,那就容易了

1超声波产生的‘空泡’现象虽然有能量,但离上亿度等离子的能量不可比拟~
2冷核聚变的难度是怎样把原子核互相接近到克服电磁力的距离却不让它们错开~

如果原子核是两个篮球当我们用手把他们挤到一起后它的总质量变小的话,那就容易了
可控聚变反应原理没突破  美帝直接能做成小型化了。。。。除非天顶星人又来了
热核反应时之所以要让它们变成很高温度的等离子的原因就是想给原子核之间一个足够大的力,让他们靠近到能克服电场力结合到一起的距离上~
地球上无数核物理学家,几个大国既各自研究,又合作研究,尝试了各种方式,合计花了几十年时间和上千亿的金钱,都还在初步摸索的事情,洛马一下子就搞定了?可能吗?
向国会争取资金的把戏,大家莫要在意。
米爹三大最佳战略忽悠:
星球大战
外星人是我干爹
核聚变跟玩似的
记得在哪里看到说洛马那个是利用聚变产生的中子来使裂变更充分。相当于一个升级版裂变堆。
科学家都是伟大的,有一天我们的小汽车也用上核能那该多好
超声波在水中产生的空泡大概是几千度和几千个大气压
这点能量比起核聚变还差得远


前两天去九院开会还聊到这个事儿,给你们科普一下。首先要肯定这玩意儿是可能的,再考虑到臭鼬工厂逆天的研发能力,他敢公布出来夸下海口就不是空穴来风,这年头搞这种工程物理研究都是烧钱的活游说时愿景说夸张点也很正常。好了开始,基本概念请自己参考教科书~
发生聚变并不困难,但要作为能源使用需要满足聚变持续可控,并且有能量增益的条件。聚变反应能量平衡的条件是劳森判据,对于目前更容易达到的D-T反应而言结果是聚变温度T>4keV,等离子体密度乘约束时间nt>10E20/m^3s。主流的聚变途径是磁约束(MCF)和惯性约束(ICF),前者利用等离子体带电的特性用强磁场约束之,通过提高约束时间满足劳森判据(连续释能),代表作环装托卡马卡磁场ITER;后者依靠物质惯性在极短时间使靶丸内爆从而大搞很高的温度密度,虽然约束时间很短也能满足劳森判据(脉冲释能)代表作NIF。MCF需要将等离子体约束很长时间(10^3s),而ICF需要将等离子体密度提高到10^26/cm^3,两种方案实际代表了两个极端,难度很大不说(折腾了半个世纪),即使达到要求了也可能面临极端物理条件下的种种问题。磁惯性约束聚变(MIF)结合了两者的优点,简单来说就是先将聚变燃料电离,用等离子体技术预热到较高温度(0.5keV)再绝热压缩,这样压缩倍率不需要太高(1Mbar)就满足劳森判据;同时磁化不断加强,磁化可可变电子热导率,大大降低热损失,增加等离子体内能量沉积。典型的MIF等离子体密度在10^20/cm^3量级,约束时间在10^-6s量级,这个物理条件相对是比较容易达到的。ICF和MCF之所以系统庞大复杂是因为要达到极端物理参数,而MIF就容易得多,因此相对来说MIF装置体积小,费用低,技术复杂度也更低,可见所谓“没解决原理问题就开始小型化肯定是骗局”的观点是思维定势下的典型文盲思想。
来说说这次的新闻,说实话要不是洛厂牌子硬这东西说出来也不会这么多人关注。MIF并不是新的聚变方案,早在上世纪50年代LANL和VNIIEF就提出了概念设计,但真正具备研究条件是等到等离子体形成技术、内爆驱动技术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等技术成熟了。MIF有多种实现方案这里不展开了,洛厂这次提出的方案基本是基于LANL的反场构型等离子体(FRC)套管内爆压缩方案:用角向箍缩装置产生合适的等离子体磁化靶,转移磁化靶至柱形套筒内,套筒内爆使得磁化靶压缩达到聚变条件点火发电,通过机械结构换靶进行下一个循环(可见输出的也将是脉冲功率需要调制)。说到创新可能就是材料,磁镜,中子增殖层以及双端产生FRC汇聚到中心筒对聚变条件的进一步降低。总的来说MIF的难度在于驱动器、换热系统设计、套筒压缩方案、换靶过程的控制以及材料,但这些相对MCF和ICF的要求真心不算个事儿,如果集中攻关是有望最早实现的纯聚变能源,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梦。当然考虑到辐射屏蔽和配套系统的体积质量,这玩意要装在车上目前看是没戏的。。。
大刘都说托卡马克是条死路,NIF的惯性约束这两年也命运多舛,我看投点钱试试MIF说不定真就先搞成了。


前两天去九院开会还聊到这个事儿,给你们科普一下。首先要肯定这玩意儿是可能的,再考虑到臭鼬工厂逆天的研发能力,他敢公布出来夸下海口就不是空穴来风,这年头搞这种工程物理研究都是烧钱的活游说时愿景说夸张点也很正常。好了开始,基本概念请自己参考教科书~
发生聚变并不困难,但要作为能源使用需要满足聚变持续可控,并且有能量增益的条件。聚变反应能量平衡的条件是劳森判据,对于目前更容易达到的D-T反应而言结果是聚变温度T>4keV,等离子体密度乘约束时间nt>10E20/m^3s。主流的聚变途径是磁约束(MCF)和惯性约束(ICF),前者利用等离子体带电的特性用强磁场约束之,通过提高约束时间满足劳森判据(连续释能),代表作环装托卡马卡磁场ITER;后者依靠物质惯性在极短时间使靶丸内爆从而大搞很高的温度密度,虽然约束时间很短也能满足劳森判据(脉冲释能)代表作NIF。MCF需要将等离子体约束很长时间(10^3s),而ICF需要将等离子体密度提高到10^26/cm^3,两种方案实际代表了两个极端,难度很大不说(折腾了半个世纪),即使达到要求了也可能面临极端物理条件下的种种问题。磁惯性约束聚变(MIF)结合了两者的优点,简单来说就是先将聚变燃料电离,用等离子体技术预热到较高温度(0.5keV)再绝热压缩,这样压缩倍率不需要太高(1Mbar)就满足劳森判据;同时磁化不断加强,磁化可可变电子热导率,大大降低热损失,增加等离子体内能量沉积。典型的MIF等离子体密度在10^20/cm^3量级,约束时间在10^-6s量级,这个物理条件相对是比较容易达到的。ICF和MCF之所以系统庞大复杂是因为要达到极端物理参数,而MIF就容易得多,因此相对来说MIF装置体积小,费用低,技术复杂度也更低,可见所谓“没解决原理问题就开始小型化肯定是骗局”的观点是思维定势下的典型文盲思想。
来说说这次的新闻,说实话要不是洛厂牌子硬这东西说出来也不会这么多人关注。MIF并不是新的聚变方案,早在上世纪50年代LANL和VNIIEF就提出了概念设计,但真正具备研究条件是等到等离子体形成技术、内爆驱动技术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等技术成熟了。MIF有多种实现方案这里不展开了,洛厂这次提出的方案基本是基于LANL的反场构型等离子体(FRC)套管内爆压缩方案:用角向箍缩装置产生合适的等离子体磁化靶,转移磁化靶至柱形套筒内,套筒内爆使得磁化靶压缩达到聚变条件点火发电,通过机械结构换靶进行下一个循环(可见输出的也将是脉冲功率需要调制)。说到创新可能就是材料,磁镜,中子增殖层以及双端产生FRC汇聚到中心筒对聚变条件的进一步降低。总的来说MIF的难度在于驱动器、换热系统设计、套筒压缩方案、换靶过程的控制以及材料,但这些相对MCF和ICF的要求真心不算个事儿,如果集中攻关是有望最早实现的纯聚变能源,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梦。当然考虑到辐射屏蔽和配套系统的体积质量,这玩意要装在车上目前看是没戏的。。。
大刘都说托卡马克是条死路,NIF的惯性约束这两年也命运多舛,我看投点钱试试MIF说不定真就先搞成了。
ThomasVied 发表于 2014-10-25 02:12
前两天去九院开会还聊到这个事儿,给你们科普一下。首先要肯定这玩意儿是可能的,再考虑到臭鼬工厂逆天的研 ...
大赞科普,一下子了解了很多
现在国内有机构在做MIF么?是不是现在国内主要都是MCF啊?
fanazhe 发表于 2014-10-25 02:23
大赞科普,一下子了解了很多
现在国内有机构在做MIF么?是不是现在国内主要都是MCF啊?
知道也不能说。
rikeet 发表于 2014-10-25 01:53
记得在哪里看到说洛马那个是利用聚变产生的中子来使裂变更充分。相当于一个升级版裂变堆。
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楼主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去考虑自然科学问题,一样是属于伪科学。
前两天去九院开会还聊到这个事儿,给你们科普一下。首先要肯定这玩意儿是可能的,再考虑到臭鼬工厂逆天的研 ...
一扯上九院就高大上了啊。就目前来说,激光惯性约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了,其他都是渣。中国两条腿走路,托卡马克离着比较远。惯性约束无论成功与否研究对社会贡献大,需要解决很多关键性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都可应用在其他方面
太长了,内容就不看了。就标题说几句:世上事大多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介与黑于白之间的灰色,科学研究更是处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地带,一个项目,可以在工艺上做到极致,但也未必能保证就能成功,科研本身就是个试错的过程,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由失败走向成功。科学家也是人,也要金钱满足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陈景润式的人物,并不是人生常态。认为一个项目成功了,参研人员就是人类的英雄是对的,但英雄并不是道德楷模,团队中也会有各种的勾心斗角,利益纠纷。一个项目失败了,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前,就认为参研人员就是诈骗团伙,则是错误的。
这个应该不现实  除非外星人给他们提供了技术
洛马是copy的NBE-1的技术。赛博坦的那个威震天,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我跟他谈笑风生,你们哪,naive!
探讨一下,聚变的难点不在原子核外的电子上,一般来讲温度提高到十几万度,原子就等离子化了,核外的电子被剥离掉了,这个温度应该不是难题吧。据说水中气泡爆裂的时候瞬间也能达到这个温度。真正困难时核内质子之间的电磁斥力,因为原子核尺度的距离小得多,斥力与距离成反比,只有强力的束缚才能抵消这么强大的电磁斥力。要让裸露的原子核相互接近到强力发生左右的距离,需要的能级是极其惊人的,这就是上亿度高温的原因。冷聚变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仅仅是气泡爆裂产生的高温高压与核聚变的临界条件差几个数量级。但在量子世界还有个隧道效应,在大量的原子核碰撞的时候,及其小的概率下,即便在临界条件以下也会偶发聚变反应。问题是概率太小了,不能成为稳定的能源供应,在上面推荐的小说中,设想了某种溶液能够形成一种晶格结构,能够将偶发的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封闭在晶格内,在晶格内产生高温高压状态,能够引发新的聚变反应,逐级放大,形成类似的链式反应。最终能够提供稳定的能源输出。是不是有可行性
九院知道啥了?说也白说,要不早干嘛了?
划时代的骗局
俺也乐见其成;但是多半成不了。
如果实现了实用的核聚变,外星人一定出现
能换个思维考虑一下吗?可控聚变实,意味能源永不枯竭,还用的着拿来造航母吗?造航母不就是为了抢资源吗?地球上的石油天燃气煤炭还值得花那么大代价去抢?地球上关于资源的国家冲突也会跟着缓和下来。
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就好像你给我一万块钱,我教你点石成金的法术一样。
不知所谓 发表于 2014-10-25 00:40
地球上无数核物理学家,几个大国既各自研究,又合作研究,尝试了各种方式,合计花了几十年时间和上千亿的金 ...
而且洛马也不是研究核物理的呀。
ThomasVied 发表于 2014-10-25 02:12
前两天去九院开会还聊到这个事儿,给你们科普一下。首先要肯定这玩意儿是可能的,再考虑到臭鼬工厂逆天的研 ...
呵呵,前面还能忽悠个人,看到大刘直接笑喷——一个能写出水银弹吃草鸟人拿着ak搞定航母战斗群的娃儿也就拿了点半生不熟的量子力学名次骗骗人也有人真信,这种末世论太空歌剧也就欧美上世纪7/80年代的水准——何况写的也不咋地。

所有惯性压缩都有个根本问题:产能效率。靶板上所有原子受撞击时间不可能同步,其中少数剧变后剩余大部分靶材就会被炸碎导致大量燃料被浪费——否则激光点火计划也不会迟迟没有进展。这个所谓射流轰击还要赋予射流能量,结果只能是浪费更多,更难实现正向输出
一扯上九院就高大上了啊。就目前来说,激光惯性约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了,其他都是渣。中国两条腿走路,托 ...
按清华公开课的说法,激光看起来功率吓死人,实际能量大概相当于一根火柴,不到现有托卡马克的千分之一。要说托卡马克离成功还远,那么激光更远。中美搞激光,除了多试验一条路外,未必没有其它目的。

不管怎么说,目前最靠谱的,还就是iter
真实还是噱头,看洛克希德股票就行了,革命性的技术会引发股价的暴涨,LMT估计只是从166涨到181,这还是跟指数涨起来的,所以这就是个噱头
这东西去年就骗过一次,可是没人关注
有意思的不是所谓“聚变”,而是同样的东西今年反应和去年不同。
创新不是“聚变”,创新是新的骗方式
前两天去九院开会还聊到这个事儿,给你们科普一下。首先要肯定这玩意儿是可能的,再考虑到臭鼬工厂逆天的研 ...
这个骗局前些年就有了……这虎皮扯的刚刚的(^_^)……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4-10-25 01:41
米爹三大最佳战略忽悠:
星球大战
外星人是我干爹
您竟然能把冥猪就是一切给忘了。
iewgnem 发表于 2014-10-25 10:33
这东西去年就骗过一次,可是没人关注
有意思的不是所谓“聚变”,而是同样的东西今年反应和去年不同。
创 ...
去年洛马没有正式发布,只是在一个类似TED的平台上做了一些吹风演讲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4-10-25 10:48
去年洛马没有正式发布,只是在一个类似TED的平台上做了一些吹风演讲
消息出来了就是新闻,没有正不正式
否则严格的说正式那要等有成果才算
今年和去年的区别就是宣传力度
不知所谓 发表于 2014-10-25 10:26
按清华公开课的说法,激光看起来功率吓死人,实际能量大概相当于一根火柴,不到现有托卡马克的千分之一。 ...
中美激光都本来就是为了支持核爆模拟的,所谓可控核聚变只能算是业余爱好和宣传/包装

cmxg 发表于 2014-10-25 10:09
能换个思维考虑一下吗?可控聚变实,意味能源永不枯竭,还用的着拿来造航母吗?造航母不就是为了抢资源吗? ...
抢石油没意思了,还会有其他可以抢的。
现在的制约因子是能源,能源突破了,各种需求会极大释放,到时候会产生其他制约因子的,大家又开始干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