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运动动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5:07


古代农民起义动态分析


农民为什么起义?这个问题和工人为什么罢工,革命者为什么要革命一样,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存在个性差异,但是其共性是值得抽出来单独分析的.
是贫富差距大吗?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最后不是老百姓推翻他,而是朱元璋办了他.说到底,垂涎他财富的不是老百姓,恰恰是古代帝王.
周扒皮的例子大家都听过.高玉宝在同名小说里把周扒皮写的十恶不赦,简直就是天生看不过去穷人过一天好日子.
历史上的周扒皮如何呢?
历史上的民国时期,地主如何呢?
中华民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蒋介石统治核心的江浙地区,每亩地有一个银元的产出就算很有良心了,而江浙的土地集中化程度又不是很高,中等以下的地主,能有多少亩地呢?土里刨食的收益简直太低了,除了极少数工商业同样在行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恐怕大多数地主也就算得上现如今小康的水平.
那么,沈万三那么富,没老百姓要造反,民国地主差得远,老百姓却揭竿而起
这就深刻的告诉我们,富人有多富不是革命的理由.
那么造反的理由何在呢?
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期间留下了他的工资单,注明了当时这个高中毕业的北漂青年的收入状况,干了五个月,只有三个月的工资条,每月大洋八元。
同时期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大学教授工资多高呢?约400到500大洋。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到北京后24年里共计收入12万多元,月均收入400大洋以上。考虑到任职教育部期间还有可能没有大学教授赚得多,大学教授还很可能只高不低。
毛泽东作为大学校工,作为临时工,和大学教授工资差50倍以上,而且当年的北洋政府极少克扣大学经费和教授工资。
顺便说一句,这可不是北洋政府重视教育思想先进,恰恰相反,是因为那些个军阀,把大学看成是古代太学一样的未来官员培训所,谁敢得罪太学和国子监的师生?你知道哪个是未来的朝廷命官?
因此,大学教授吃喝不愁,温饱无虞,自然留下了“民国范儿”这个时髦词(知道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专家教授学者大师都推崇“民国范儿”了吧)
同时,请注意,北京当时还是首都,还不叫北平,首都物价和房租何时低过?
作为大学临时工的毛泽东每月8块大洋即便足额发放,也勉强只能七八个人合租,自己打水烧菜做饭。
我们至此可以看到,毛泽东为什么这个时期自述“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开始逐渐转向革命的道路”?
很简单,他连在北京维持生计的能力都无法满足。
他的收支状况始终是赤字,朋友那里借来的钱花费一空,靠着朋友接济,回到老家湖南。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在另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采、生动有趣的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于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一九一九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我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不知道到后怎样才能再向前走。可是,象中国俗语所说的,‘天无绝人之路’,很幸运,一位同学从北京孔德学校弄到了一些钱,他借了十元给我,使我能够买一张到浦口的车票。。。。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可是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又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诲去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随时留神着我的新鞋。到了上海,我了解到已经募集了大批款项,协助把学生送到法国去,还拨出一些钱帮助我回湖南。我送朋友们上轮船以后,就起程回长沙了。。。。)
——毛泽东选集引用的斯诺西行漫记里对毛泽东本人的采访
可见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困窘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境况,一个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的思想怎能不转向激进?
推而广之,生活在城市需要大洋,农村自然需要土地。唐代初期均田制,没闹过大的农民起义。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结果是建国几十年,农民起义不断。
水浒传里就曾写到宋徽宗亲笔题写四大逆贼,河北田虎,山东宋江,江南方腊,还有一个记不清了。赵佶挥毫泼墨,把四个造反头子写在影壁上这事儿有没有姑且存疑。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这四位都是有名有姓的,比较轰轰烈烈的起义领袖,直到施文豪写书之时,也还赫赫有名。
田制是一个朝代整体的问题,前面毛泽东的分析可以看到,没钱在北京活着如果不是唯一的,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思想越来越激进”的诱因。这是个人分析,活不下去可以让一个人转向倾向于反抗现政权。整体分析我们回到古代,以唐宋对比,可见,整体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因此我们就得出了这一部分我要强调的结论:富者田连阡陌,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有人造反?因为活不下去了。
有农民起义?因为很多人活不下去了。
忍饥挨饿、屈服于现有秩序也是死,反抗一下也是死,自然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第二部分是农民起义运动
既然叫运动,就一个分阶段的、有迹可循的、不断流动的动态过程,我把它大致分为两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刚揭竿而起,他们没有衣食,没有兵器,缺乏训练,但是他们已经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这些起义农民是所向无敌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真的不怕死,敢于以命搏命。
而且,这个时候活不下去而揭竿而起的造反者数量增长,是中国古代唯一一种呈指数增长的函数,今天一千人,明天两千人,后天可不是三千人,很可能是四千人,大后天八千人。。。
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政府军能够打败这个时期的农民军吗?
隋末名将张须陀亲率精兵剿灭瓦岗军。
张须陀本人能征善战,手下是隋朝中央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瓦岗军刚刚粗创,且已断粮,要“就食”(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结果呢?
全军覆没,张须陀本人兵败身死。当然了,这里面有出身地主阶级的李密献计的功劳。但是说到底,靠的还是没有饭吃的饥民为了吃饭而爆发的战斗力。
因此,不管是地方军还是中央军,在这个很短的时间里,面对起义农民(这个时期还谈不上组织和制度建设,因此不称起义军)基本都毫无办法。最理智的做法,也只能是固守坚城,坚壁清野,等待饥民久攻不下,锐气和戾气消散,自行溃散。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结果:起义农民锐不可当,攻城拔寨。
(当然,也有造反农民规模实在太小,几次受挫就自行消散的,这种情况因为旋起旋灭,也就失去了研究价值,这里不做另外讨论。)
这就自动的为这一运动的下个阶段创造了条件
什么条件呢?首先,农民军有衣服穿,有地方睡,有饭吃了。别管是缴获还是抢掠所得,总之有了战果和战利品,农民自发的悍不畏死的锐气烟消云散,不少人等待着战果统计和战利品的分配。
其次,人不能只靠着一腔血勇打仗,这个时候,农民军需要休整了,而且很多人已经从忘我的状态中恢复出来,重新萌发小农意识了。
什么是小农意识呢?胆小怕事,贪小便宜,斤斤计较。这不足以概括小农意识,但足够说明问题了。
最后,参与作战的农民都经历战火了,可以算半职业军人了。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训练,需要整编,需要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者了
这样,起义农民来到了一个三岔口。
是在丧失了血勇后,沦为流寇或者山贼,打家劫舍吃大户?
还是大秤分金银,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
又或者,有一个有知识有阅历、懂得领导和统治艺术的人站出来,开始把起义农民变成农民军、变成逐鹿中原的力量?
选择前两者的在自发的农民起义中占绝大多数。
农民见了血,产生了戾气。烧杀抢掠有吃有喝又不累,开始不事劳作专心掠夺——流寇思想,第一种选择。
我杀人了!朝廷的大军来了我们都要完蛋,东西分了回家过日子吧”——小农意识,第二种选择。
因为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依附性很强,有些老人终生都没走出过十里八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阅历只有这么大,不但缺乏见识,也没人教他们如何整编军队,进行军事训练,如何组织财政收入,怎么进行政权建设。
一句话,农民不懂。这一点在起义农民面对三条路的选择时暴露无遗。
见识和知识,你至少要占一样,才能组织和建设政权、军队和领土。
那么,社会上什么人懂得这些呢?
三种半人,何为三种半呢?
一是地方豪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耳濡目染不自觉的学习到关于统治和管理的知识。
二是没落贵族,不得志的高官将相,这些人在古代有家学传承,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垄断作用,即使在开科举后,有钱有势的高官显贵子弟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有更大的几率成才。
三是基层公务员,处理过实务,见识广泛,也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
一比如黄巢和朱元璋(朱元璋給豪强当了女婿,进入了豪强集团)
二比如刘秀
三比如刘邦和李自成
还有半种就是寒门读书人。因为隋唐时期开始就开辟了科举之路,还是有一定的寒门子弟学业有成飞黄腾达的,也有不得志的落第秀才举人转而啸聚山林的(比如民办教师兼职犯罪团伙智囊团的吴用)但是总的来说,因为条件艰苦,学习困难,成才者寥寥,落第秀才举人真才实学也往往有限,又加上书呆子气质往往浓重,因此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只能算半个。
这三个半社会群体,存在领导农民军反抗现政权的能力。
地方豪强往往代表了部分特殊社会群体或者特殊地区的利益,可能和中央政府产生利益冲突,有动力推翻现政权。
没落贵族和失意高官希望恢复或者重振权势和光荣,也有动力反抗现政权,或者至少是朝廷上的当权派。
基层公务员目睹上面官场的黑暗,本人又难以升迁,不能进入权力圈子,也存在造反动力。
相对而言,秀才的造反动力就单薄的多了,无非是科举不中,怨天尤人。张元吴昊这样的妖孽毕竟是特是历史时期的极少数。
之前我已经说过,自发的农民起义绝大部分已经沦为流寇和小农了。
那么,这时留下的农民军,其领导者和代表的利益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显然,只有上面这三种半人有能力和动力领导这股蠢蠢不安的力量,也只有足够有胆量的野心家才会投入到这场以农民军和政府军/地方军/其他农民军的权力游戏中去。
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第二个阶段最重要的部分:你也可以把她称为起义军或者农民军,但是,他的领导者和代表的利益,已经不再是农民了。
农民军开始整训,打造装备,建立割据政权。这时候的农民军已经完成了从拿着武器的老百姓到半职业、职业军人的转变。战斗力姑且不论,已经多少有军人的自觉了,正是开始推行严明的军法军纪,赏罚制度的时候。
这个新的小政权也开始开始整顿军事,登台拜将,组织赋税,鼓励辖区人口增长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已经从一支破坏性占主要方面的乌合之众,变成一支以建设性为主的职业政治军事集团。
接下来,这支军队和这个政权可能退而自保,比如公孙述。 也可能进逼天下,比如黄巢和朱元璋。
但是,这只是从组织制度上完成了从破坏性到建设性的转变,伴随着自身的转变,或争夺天下,或退而自保,这就是我说的第三个阶段。
假如退而自保被消灭,自然就没有下个阶段了,公孙述被刘秀剿灭,身死国破,也就没有然后了。
假如问鼎成功,原来的农民军自然就变成了中央政府军,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化建设,比如粮饷制度,编制整训,禁军,各地军州等等。
这个已经跟农民阶级完全脱离了的政权成为了新的王朝,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论功行赏,大封百官诸将三公九卿。
而且,这支军队和这个新国家开始从思想上转变为建设者,兴修水利,重新安排土地制度等等等等。
一个很清楚的事实就是:
新世纪以来,大家看过几部太平天国正面出场的影视作品?(比如投名状,主角们是哪个阵营的?)
现在反映太平天国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都是什么时候拍的?(比如同名电视剧)
为什么现在不拍太平天国了?开始拍清政府如何如何了?(纪录片《燃烧的黄龙旗》等)
很简单,TG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从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了反抗者和破坏者的位置上,当然要弘扬太平天国,歌颂反抗精神。
现在为什么重点考察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了?
因为这个心理已经成功调整到建设者和守成者的心态了。
这就是我说的,起义(包括后来革命)的第四步转变:开国建制,从思想上转变为建设者和守卫者。

到此,农民运动的完整过程我们已经看清了。
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无非是知识和见识。
一块地盘怎么收税,怎么招揽人口、鼓励农民种地,怎么整编训练军队,这些东西,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多多少少都有所接触。但是在古代,绝大多人是终生都接触不到的,这就是知识的垄断。
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打破了愚昧,只要有受教育资格的人,都可以至少粗略的学到关于统治和管理的知识,知识的垄断就这样被打破了。
其次是见识,现代传媒和交通网使得人民的见识大大增加,老百姓视野宽广,眼界开阔了。比如我们绝大多数人,想来都不是什么上流社会,但是世界各国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中国的政治制度大体如何,怎么收税,大家大体上都能有所认识。
这就是古代的农民运动里,农民所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把它换成一个很眼熟的名词:历史局限性。
自发的农民运动,就这样多了两样东西(小农意识,流寇思想),缺乏两样东西(统治和管理的知识,见识)。
那么,前面所说的三种半领导者呢?他们倒是有足够的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农民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始终是脱胎于旧有的社会躯干的,他们能够带来的新东西很少,往往也是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调整复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民运动只能从一个王朝走向另一个王朝,认为明末可以搞资本主义的论者因此可以休矣,哪里来的足够的新生力量呢?

接下来我想说说对于农民运动的评价。
很简单,自发的农民运动,其主要方面是需要否定的。诚然,农民运动是自发的,有他爆发的理由,但是,就整体来看,农民运动的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实践证明,没有新生事物加入进来的情况下,农民战争只能沦为一个个破坏性的大小循环。
为什么现在不再公开鼓吹农民运动和农民战争了?主观上,执政者的心态调整了。客观上,现在大家的理性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对于农民运动,也能独立的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了。
因此,“伟大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造反有理”这样充满阶级性和时代特色的口号,也终于化为了历史的一抹烟云。
全篇完


古代农民起义动态分析


农民为什么起义?这个问题和工人为什么罢工,革命者为什么要革命一样,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存在个性差异,但是其共性是值得抽出来单独分析的.
是贫富差距大吗?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最后不是老百姓推翻他,而是朱元璋办了他.说到底,垂涎他财富的不是老百姓,恰恰是古代帝王.
周扒皮的例子大家都听过.高玉宝在同名小说里把周扒皮写的十恶不赦,简直就是天生看不过去穷人过一天好日子.
历史上的周扒皮如何呢?
历史上的民国时期,地主如何呢?
中华民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蒋介石统治核心的江浙地区,每亩地有一个银元的产出就算很有良心了,而江浙的土地集中化程度又不是很高,中等以下的地主,能有多少亩地呢?土里刨食的收益简直太低了,除了极少数工商业同样在行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恐怕大多数地主也就算得上现如今小康的水平.
那么,沈万三那么富,没老百姓要造反,民国地主差得远,老百姓却揭竿而起
这就深刻的告诉我们,富人有多富不是革命的理由.
那么造反的理由何在呢?
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期间留下了他的工资单,注明了当时这个高中毕业的北漂青年的收入状况,干了五个月,只有三个月的工资条,每月大洋八元。
同时期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大学教授工资多高呢?约400到500大洋。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到北京后24年里共计收入12万多元,月均收入400大洋以上。考虑到任职教育部期间还有可能没有大学教授赚得多,大学教授还很可能只高不低。
毛泽东作为大学校工,作为临时工,和大学教授工资差50倍以上,而且当年的北洋政府极少克扣大学经费和教授工资。
顺便说一句,这可不是北洋政府重视教育思想先进,恰恰相反,是因为那些个军阀,把大学看成是古代太学一样的未来官员培训所,谁敢得罪太学和国子监的师生?你知道哪个是未来的朝廷命官?
因此,大学教授吃喝不愁,温饱无虞,自然留下了“民国范儿”这个时髦词(知道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专家教授学者大师都推崇“民国范儿”了吧)
同时,请注意,北京当时还是首都,还不叫北平,首都物价和房租何时低过?
作为大学临时工的毛泽东每月8块大洋即便足额发放,也勉强只能七八个人合租,自己打水烧菜做饭。
我们至此可以看到,毛泽东为什么这个时期自述“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开始逐渐转向革命的道路”?
很简单,他连在北京维持生计的能力都无法满足。
他的收支状况始终是赤字,朋友那里借来的钱花费一空,靠着朋友接济,回到老家湖南。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在另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采、生动有趣的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于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一九一九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我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不知道到后怎样才能再向前走。可是,象中国俗语所说的,‘天无绝人之路’,很幸运,一位同学从北京孔德学校弄到了一些钱,他借了十元给我,使我能够买一张到浦口的车票。。。。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可是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又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诲去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随时留神着我的新鞋。到了上海,我了解到已经募集了大批款项,协助把学生送到法国去,还拨出一些钱帮助我回湖南。我送朋友们上轮船以后,就起程回长沙了。。。。)
——毛泽东选集引用的斯诺西行漫记里对毛泽东本人的采访
可见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困窘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境况,一个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的思想怎能不转向激进?
推而广之,生活在城市需要大洋,农村自然需要土地。唐代初期均田制,没闹过大的农民起义。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结果是建国几十年,农民起义不断。
水浒传里就曾写到宋徽宗亲笔题写四大逆贼,河北田虎,山东宋江,江南方腊,还有一个记不清了。赵佶挥毫泼墨,把四个造反头子写在影壁上这事儿有没有姑且存疑。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这四位都是有名有姓的,比较轰轰烈烈的起义领袖,直到施文豪写书之时,也还赫赫有名。
田制是一个朝代整体的问题,前面毛泽东的分析可以看到,没钱在北京活着如果不是唯一的,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思想越来越激进”的诱因。这是个人分析,活不下去可以让一个人转向倾向于反抗现政权。整体分析我们回到古代,以唐宋对比,可见,整体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因此我们就得出了这一部分我要强调的结论:富者田连阡陌,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有人造反?因为活不下去了。
有农民起义?因为很多人活不下去了。
忍饥挨饿、屈服于现有秩序也是死,反抗一下也是死,自然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第二部分是农民起义运动
既然叫运动,就一个分阶段的、有迹可循的、不断流动的动态过程,我把它大致分为两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刚揭竿而起,他们没有衣食,没有兵器,缺乏训练,但是他们已经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这些起义农民是所向无敌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真的不怕死,敢于以命搏命。
而且,这个时候活不下去而揭竿而起的造反者数量增长,是中国古代唯一一种呈指数增长的函数,今天一千人,明天两千人,后天可不是三千人,很可能是四千人,大后天八千人。。。
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政府军能够打败这个时期的农民军吗?
隋末名将张须陀亲率精兵剿灭瓦岗军。
张须陀本人能征善战,手下是隋朝中央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瓦岗军刚刚粗创,且已断粮,要“就食”(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结果呢?
全军覆没,张须陀本人兵败身死。当然了,这里面有出身地主阶级的李密献计的功劳。但是说到底,靠的还是没有饭吃的饥民为了吃饭而爆发的战斗力。
因此,不管是地方军还是中央军,在这个很短的时间里,面对起义农民(这个时期还谈不上组织和制度建设,因此不称起义军)基本都毫无办法。最理智的做法,也只能是固守坚城,坚壁清野,等待饥民久攻不下,锐气和戾气消散,自行溃散。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结果:起义农民锐不可当,攻城拔寨。
(当然,也有造反农民规模实在太小,几次受挫就自行消散的,这种情况因为旋起旋灭,也就失去了研究价值,这里不做另外讨论。)
这就自动的为这一运动的下个阶段创造了条件
什么条件呢?首先,农民军有衣服穿,有地方睡,有饭吃了。别管是缴获还是抢掠所得,总之有了战果和战利品,农民自发的悍不畏死的锐气烟消云散,不少人等待着战果统计和战利品的分配。
其次,人不能只靠着一腔血勇打仗,这个时候,农民军需要休整了,而且很多人已经从忘我的状态中恢复出来,重新萌发小农意识了。
什么是小农意识呢?胆小怕事,贪小便宜,斤斤计较。这不足以概括小农意识,但足够说明问题了。
最后,参与作战的农民都经历战火了,可以算半职业军人了。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训练,需要整编,需要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者了
这样,起义农民来到了一个三岔口。
是在丧失了血勇后,沦为流寇或者山贼,打家劫舍吃大户?
还是大秤分金银,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
又或者,有一个有知识有阅历、懂得领导和统治艺术的人站出来,开始把起义农民变成农民军、变成逐鹿中原的力量?
选择前两者的在自发的农民起义中占绝大多数。
农民见了血,产生了戾气。烧杀抢掠有吃有喝又不累,开始不事劳作专心掠夺——流寇思想,第一种选择。
我杀人了!朝廷的大军来了我们都要完蛋,东西分了回家过日子吧”——小农意识,第二种选择。
因为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依附性很强,有些老人终生都没走出过十里八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阅历只有这么大,不但缺乏见识,也没人教他们如何整编军队,进行军事训练,如何组织财政收入,怎么进行政权建设。
一句话,农民不懂。这一点在起义农民面对三条路的选择时暴露无遗。
见识和知识,你至少要占一样,才能组织和建设政权、军队和领土。
那么,社会上什么人懂得这些呢?
三种半人,何为三种半呢?
一是地方豪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耳濡目染不自觉的学习到关于统治和管理的知识。
二是没落贵族,不得志的高官将相,这些人在古代有家学传承,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垄断作用,即使在开科举后,有钱有势的高官显贵子弟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有更大的几率成才。
三是基层公务员,处理过实务,见识广泛,也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
一比如黄巢和朱元璋(朱元璋給豪强当了女婿,进入了豪强集团)
二比如刘秀
三比如刘邦和李自成
还有半种就是寒门读书人。因为隋唐时期开始就开辟了科举之路,还是有一定的寒门子弟学业有成飞黄腾达的,也有不得志的落第秀才举人转而啸聚山林的(比如民办教师兼职犯罪团伙智囊团的吴用)但是总的来说,因为条件艰苦,学习困难,成才者寥寥,落第秀才举人真才实学也往往有限,又加上书呆子气质往往浓重,因此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只能算半个。
这三个半社会群体,存在领导农民军反抗现政权的能力。
地方豪强往往代表了部分特殊社会群体或者特殊地区的利益,可能和中央政府产生利益冲突,有动力推翻现政权。
没落贵族和失意高官希望恢复或者重振权势和光荣,也有动力反抗现政权,或者至少是朝廷上的当权派。
基层公务员目睹上面官场的黑暗,本人又难以升迁,不能进入权力圈子,也存在造反动力。
相对而言,秀才的造反动力就单薄的多了,无非是科举不中,怨天尤人。张元吴昊这样的妖孽毕竟是特是历史时期的极少数。
之前我已经说过,自发的农民起义绝大部分已经沦为流寇和小农了。
那么,这时留下的农民军,其领导者和代表的利益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显然,只有上面这三种半人有能力和动力领导这股蠢蠢不安的力量,也只有足够有胆量的野心家才会投入到这场以农民军和政府军/地方军/其他农民军的权力游戏中去。
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第二个阶段最重要的部分:你也可以把她称为起义军或者农民军,但是,他的领导者和代表的利益,已经不再是农民了。
农民军开始整训,打造装备,建立割据政权。这时候的农民军已经完成了从拿着武器的老百姓到半职业、职业军人的转变。战斗力姑且不论,已经多少有军人的自觉了,正是开始推行严明的军法军纪,赏罚制度的时候。
这个新的小政权也开始开始整顿军事,登台拜将,组织赋税,鼓励辖区人口增长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已经从一支破坏性占主要方面的乌合之众,变成一支以建设性为主的职业政治军事集团。
接下来,这支军队和这个政权可能退而自保,比如公孙述。 也可能进逼天下,比如黄巢和朱元璋。
但是,这只是从组织制度上完成了从破坏性到建设性的转变,伴随着自身的转变,或争夺天下,或退而自保,这就是我说的第三个阶段。
假如退而自保被消灭,自然就没有下个阶段了,公孙述被刘秀剿灭,身死国破,也就没有然后了。
假如问鼎成功,原来的农民军自然就变成了中央政府军,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化建设,比如粮饷制度,编制整训,禁军,各地军州等等。
这个已经跟农民阶级完全脱离了的政权成为了新的王朝,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论功行赏,大封百官诸将三公九卿。
而且,这支军队和这个新国家开始从思想上转变为建设者,兴修水利,重新安排土地制度等等等等。
一个很清楚的事实就是:
新世纪以来,大家看过几部太平天国正面出场的影视作品?(比如投名状,主角们是哪个阵营的?)
现在反映太平天国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都是什么时候拍的?(比如同名电视剧)
为什么现在不拍太平天国了?开始拍清政府如何如何了?(纪录片《燃烧的黄龙旗》等)
很简单,TG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从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了反抗者和破坏者的位置上,当然要弘扬太平天国,歌颂反抗精神。
现在为什么重点考察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了?
因为这个心理已经成功调整到建设者和守成者的心态了。
这就是我说的,起义(包括后来革命)的第四步转变:开国建制,从思想上转变为建设者和守卫者。

到此,农民运动的完整过程我们已经看清了。
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无非是知识和见识。
一块地盘怎么收税,怎么招揽人口、鼓励农民种地,怎么整编训练军队,这些东西,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多多少少都有所接触。但是在古代,绝大多人是终生都接触不到的,这就是知识的垄断。
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打破了愚昧,只要有受教育资格的人,都可以至少粗略的学到关于统治和管理的知识,知识的垄断就这样被打破了。
其次是见识,现代传媒和交通网使得人民的见识大大增加,老百姓视野宽广,眼界开阔了。比如我们绝大多数人,想来都不是什么上流社会,但是世界各国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中国的政治制度大体如何,怎么收税,大家大体上都能有所认识。
这就是古代的农民运动里,农民所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把它换成一个很眼熟的名词:历史局限性。
自发的农民运动,就这样多了两样东西(小农意识,流寇思想),缺乏两样东西(统治和管理的知识,见识)。
那么,前面所说的三种半领导者呢?他们倒是有足够的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农民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始终是脱胎于旧有的社会躯干的,他们能够带来的新东西很少,往往也是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调整复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民运动只能从一个王朝走向另一个王朝,认为明末可以搞资本主义的论者因此可以休矣,哪里来的足够的新生力量呢?

接下来我想说说对于农民运动的评价。
很简单,自发的农民运动,其主要方面是需要否定的。诚然,农民运动是自发的,有他爆发的理由,但是,就整体来看,农民运动的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实践证明,没有新生事物加入进来的情况下,农民战争只能沦为一个个破坏性的大小循环。
为什么现在不再公开鼓吹农民运动和农民战争了?主观上,执政者的心态调整了。客观上,现在大家的理性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对于农民运动,也能独立的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了。
因此,“伟大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造反有理”这样充满阶级性和时代特色的口号,也终于化为了历史的一抹烟云。
全篇完
饿你三天你就想杀人,想想成千上万人被饿死,赤地千里,官员横征暴敛,卖儿卖女,这就是老百姓造反的深层原因,现在那些坐在电脑前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宅男宅女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富者田连阡陌,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这句话最赞


其实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越用越慢的现象,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一样。开始干干净净的,后来木马、病毒就越来越多。里面各种软件装了删、删了装。没办法,必须格式化,重新装系统。这就是农民起义的作用。起义其实就是社会以爆发的形式完成一次利益调整。我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基本就相当于Dos时代。到了秦代基本进入windows时代了。到汉代可以认为是到了xp时代,后来系统重装了N次,还是换汤不换药的xp,因为新系统没出来,想装新系统,对不起,没有!到了民国可以算是vista系统。短命且水土不服。我朝可以算是是又迎来了一个版本win7.是一个大家认可的稳定版本。折腾颜色革命基本就是win8/win8.1的状态,很多人尝新鲜感觉不错,也有人大力吐槽不能忍受,很符合颜色革命的模式。据说win10又有倒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参见埃及的状况。

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操作系统,都是平台。原苏联模式可以算是linux,另玩一套,大家不兼容。{:soso_e113:}

至于农民起义,其实你的态度没有任何意义。你否定也好,肯定也罢。条件合适,就会发生。你能阻止台风吗?你能阻止雷电吗?你能对地球自转持否定态度吗?

其实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越用越慢的现象,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一样。开始干干净净的,后来木马、病毒就越来越多。里面各种软件装了删、删了装。没办法,必须格式化,重新装系统。这就是农民起义的作用。起义其实就是社会以爆发的形式完成一次利益调整。我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基本就相当于Dos时代。到了秦代基本进入windows时代了。到汉代可以认为是到了xp时代,后来系统重装了N次,还是换汤不换药的xp,因为新系统没出来,想装新系统,对不起,没有!到了民国可以算是vista系统。短命且水土不服。我朝可以算是是又迎来了一个版本win7.是一个大家认可的稳定版本。折腾颜色革命基本就是win8/win8.1的状态,很多人尝新鲜感觉不错,也有人大力吐槽不能忍受,很符合颜色革命的模式。据说win10又有倒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参见埃及的状况。

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操作系统,都是平台。原苏联模式可以算是linux,另玩一套,大家不兼容。{:soso_e113:}

至于农民起义,其实你的态度没有任何意义。你否定也好,肯定也罢。条件合适,就会发生。你能阻止台风吗?你能阻止雷电吗?你能对地球自转持否定态度吗?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⑺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
富者田连阡陌,不是革命的理由,却是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原因。
农民起义只是中心人物与边缘人群的置换
你个死五毛敢提阶级斗争?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4-10-18 11:59
其实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越用越慢的现象,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一样。开始干干净净的,后来木马、病毒就越 ...
这总结的太好了,你不去二楼可惜了。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4-10-18 11:59
其实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越用越慢的现象,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一样。开始干干净净的,后来木马、病毒就越 ...
“至于农民起义,其实你的态度没有任何意义。你否定也好,肯定也罢。条件合适,就会发生。你能阻止台风吗?你能阻止雷电吗?你能对地球自转持否定态度吗?”——赞这句
13849949682 发表于 2014-10-18 09:56
富者田连阡陌,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这句话最赞
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没有得到本质提高的情况下,随着土地等生产资料不断的兼并和集中,“富者田连阡陌”往往就会导致“贫者无立锥之地”。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4-10-18 11:59
其实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越用越慢的现象,就像电脑操作系统一样。开始干干净净的,后来木马、病毒就越 ...
比喻相当形象
学习了,有收获
都是土匪吧。。。。。。
啊!枪王! 发表于 2014-10-21 20:10
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没有得到本质提高的情况下,随着土地等生产资料不断的兼并和集中,“富者田连阡陌”往往 ...
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对外扩张,将这些无立锥之地的贫民迁移到新占领地区去。早期秦国就是这么干的,而汉、唐、明时期这种办法也都采取过。而日本1931年后向东北移民,也是这种思路。二是农民起义,强行将这种状况改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