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战时代的回归:对ISIS的绥靖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4:57:06


100408q9acsuzxfa9bxcru.jpg

1. 虚假的静坐战
假战(英语:Phoney War),怪战(法语:Drôle de guerre),又称为静坐战(德语:Sitzkrieg),是指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4月之间,英法虽然因为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而宣战,可是两方实际上只有极轻微的军事冲突。法国在波兰遭到入侵时保证会尽快投入战斗支援波兰人。当时德军在西线的兵力只有法军的一半,这正是德国人最为担心的事情。然而,萨尔地区攻势却虎头蛇尾,变成了拉锯战的对峙局面,只好坐视波兰的覆灭。

2. 静坐战背后的政治逻辑
正如《天启》里面所说的那样,法国人不愿意再打仗了,士兵们既没有武器,也没有鲜花,政府甚至被迫动用武力强迫他们参战。士兵们两个人才有一把枪和十颗子弹,还没有权利擅自打开弹夹。从战争的准备来说,尽管在30年代末期战争信号就接连不断,但是法国人直到战争爆发也没有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英国的情况同样不乐观,在战争一开始的几个星期内,英国能派到法国去的部队确实是少得可怜的。一直到了10月11日,波兰战事已经结束了3个星期以后,英国才派了4个师——15800人——到法国去。丘吉尔称之为“象征性的帮助”。富勒指出,直到12月9日英国方面才第一次有了伤亡——有一个外出巡逻的班长被击毙。富勒说:“自从莫利内拉和扎戈那拉之战以来还未见过这样不流血的战争。” 英国首相丘吉尔写道,“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输掉了。”1938年在慕尼黑的时候,1936年在德国重新占领莱因兰的时候,以及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顾凡尔赛条约宣布实行征兵制的时候,就输掉了。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记忆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接连打击,令西方国家,尤其是英法这两个正在没落了殖民主义帝国感到有心无力。他们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在了太多的战线上,不仅仅是欧洲的希特勒,亚洲的日本已经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除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外,我们常常忽略了英国的”马奇诺“——新加坡堡垒。两国期望使用较少的资源构建起堡垒体系抵御德国和日本的进攻,就像一战那样,耗干敌人的鲜血。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政治因素就是普选制度的实行。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给女性以选举权;1928年,英国给予30岁以上女性选举权;法国在1875年宪法规定男性有普选权,1920年代后女性也有了选举权。这意味着英法美三大国的政客必须认真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普遍思潮(无论这是知识界还是舆论界掀起的)。恰恰在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放弃防卫。”这种强烈的社会思潮,加上美国的”孤立主义“(甚至著名飞行员林白也加入”美国第一运动”),使得在普选制约束下的政客们也必须尽可能妥协。


3. 绥靖的失败根源
绥靖政策从表面来看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然而,这种绥靖政策的失败也恰恰埋藏在这里面。

静坐战只能说是绥靖的一个附属产物。除了客观上英法美帝国主义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普选制下民众社会运动对政客行为的约束外,他们对希特勒充作打击苏联的先锋队这一作用有着狂热的幻想。《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是一个政治上的 保障,但也正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英法的幻想破灭了。虽然静坐战还有观望的意思在里面,但毫无疑问,这种“祸水东引”的策略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在更大的战略平台上,苏联与西方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才是最主要的矛盾。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则是茶壶里的风暴,在这个大舞台下竭尽全力争取利益,糊弄东西双方,在夹缝中求得突破。至少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希特勒达到了他的目的。

然而, 这种绥靖并没有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停止。二战末期,英美没有停止与德国上层进行单独媾和的行动(排除希特勒)。而苏联则利用在瑞士的间谍体系破坏了这一进程。巴顿将军渴望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向苏联发动进攻,并且试图跟德国人合作,但被美军上层拒绝。可见,在政治和军事上,美苏矛盾将会成为主要矛盾,德国只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4. 对ISIS实施绥靖的背景和后果
美国作为一超独霸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对美国的消耗是巨大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世界强权的权势分配正在面临洗牌,新兴国家的财富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G7老牌工业国家集团。在这种条件下,新兴势力要求重新分配利益链条和权利,从而对老强权的冲击成为了国际矛盾的核心,也是中美欧俄四大势力混战的根源。那么各个大国对ISIS的绥靖,也就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来观看才行。在小局地气候里,则是伊朗、土耳其和沙特三大势力的角逐。在我前一篇分析文章里关于这“三环相套”的博弈格局已经进行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

土耳其在边境地区的“静坐战”行为彻底揭露了绥靖的本质。在大气候下的美国追杀着ISIS,却把小气候下土耳其对ISIS的冷漠和对库尔德人的敌视显露出来。目前,随着库尔德人的局势日趋恶化,一种新的转变正在变为现实:
(1)如果库尔德人遭到重大损失,则土耳其国内局势将会进一步动荡。外部的伊拉克库尔德和伊朗库尔德不会坐视不管,此时,如果伊朗借力打力,介入事态,则可以与法德形成默契,助力库尔德人与土耳其和ISIS交战,从而打击美国势力,并且扩大在伊拉克的影响力;
(2)俄国可以借库尔德遭受重大损失之机,支持巴沙尔和库尔德,从而打击土耳其,缓解乌克兰事变以来的紧张局势,甚至进一步向中东地区渗透,最近普京从边境撤回部队,而中东局势却加剧,可能印证这种转变;
(3)法德两国对库尔德加入了心血,如今库尔德问题显露出来,如果借机打击土耳其势力,则可以进一步实现”地中海计划“,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4)中国保持和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但在中东问题上必须有自己的利益,沙特此时曝光东风-21导弹,警示伊朗,还是很有深意的。
(5)美国、以色列和沙特对于ISIS其实是乐见其成,这一点别人也都心知肚明。但是如今土耳其却面临来自库尔德和ISIS的直接压力,背后的俄国、法国、德国和伊朗等大小势力在施加影响。如果在三方之间爆发混战,那么美国、以色列和沙特就不得不做出选择。如果这场战争最后演变为库尔德人的独立战争,那么一场大的格局变动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中国该怎么办?希腊的蓝色爱琴海的风光其实是很不错的。
2616486671698901404.jpg

100408q9acsuzxfa9bxcru.jpg

1. 虚假的静坐战
假战(英语:Phoney War),怪战(法语:Drôle de guerre),又称为静坐战(德语:Sitzkrieg),是指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4月之间,英法虽然因为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而宣战,可是两方实际上只有极轻微的军事冲突。法国在波兰遭到入侵时保证会尽快投入战斗支援波兰人。当时德军在西线的兵力只有法军的一半,这正是德国人最为担心的事情。然而,萨尔地区攻势却虎头蛇尾,变成了拉锯战的对峙局面,只好坐视波兰的覆灭。

2. 静坐战背后的政治逻辑
正如《天启》里面所说的那样,法国人不愿意再打仗了,士兵们既没有武器,也没有鲜花,政府甚至被迫动用武力强迫他们参战。士兵们两个人才有一把枪和十颗子弹,还没有权利擅自打开弹夹。从战争的准备来说,尽管在30年代末期战争信号就接连不断,但是法国人直到战争爆发也没有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英国的情况同样不乐观,在战争一开始的几个星期内,英国能派到法国去的部队确实是少得可怜的。一直到了10月11日,波兰战事已经结束了3个星期以后,英国才派了4个师——15800人——到法国去。丘吉尔称之为“象征性的帮助”。富勒指出,直到12月9日英国方面才第一次有了伤亡——有一个外出巡逻的班长被击毙。富勒说:“自从莫利内拉和扎戈那拉之战以来还未见过这样不流血的战争。” 英国首相丘吉尔写道,“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输掉了。”1938年在慕尼黑的时候,1936年在德国重新占领莱因兰的时候,以及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顾凡尔赛条约宣布实行征兵制的时候,就输掉了。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记忆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接连打击,令西方国家,尤其是英法这两个正在没落了殖民主义帝国感到有心无力。他们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在了太多的战线上,不仅仅是欧洲的希特勒,亚洲的日本已经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除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外,我们常常忽略了英国的”马奇诺“——新加坡堡垒。两国期望使用较少的资源构建起堡垒体系抵御德国和日本的进攻,就像一战那样,耗干敌人的鲜血。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政治因素就是普选制度的实行。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给女性以选举权;1928年,英国给予30岁以上女性选举权;法国在1875年宪法规定男性有普选权,1920年代后女性也有了选举权。这意味着英法美三大国的政客必须认真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普遍思潮(无论这是知识界还是舆论界掀起的)。恰恰在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放弃防卫。”这种强烈的社会思潮,加上美国的”孤立主义“(甚至著名飞行员林白也加入”美国第一运动”),使得在普选制约束下的政客们也必须尽可能妥协。


3. 绥靖的失败根源
绥靖政策从表面来看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然而,这种绥靖政策的失败也恰恰埋藏在这里面。

静坐战只能说是绥靖的一个附属产物。除了客观上英法美帝国主义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普选制下民众社会运动对政客行为的约束外,他们对希特勒充作打击苏联的先锋队这一作用有着狂热的幻想。《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是一个政治上的 保障,但也正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英法的幻想破灭了。虽然静坐战还有观望的意思在里面,但毫无疑问,这种“祸水东引”的策略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在更大的战略平台上,苏联与西方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才是最主要的矛盾。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则是茶壶里的风暴,在这个大舞台下竭尽全力争取利益,糊弄东西双方,在夹缝中求得突破。至少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希特勒达到了他的目的。

然而, 这种绥靖并没有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停止。二战末期,英美没有停止与德国上层进行单独媾和的行动(排除希特勒)。而苏联则利用在瑞士的间谍体系破坏了这一进程。巴顿将军渴望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向苏联发动进攻,并且试图跟德国人合作,但被美军上层拒绝。可见,在政治和军事上,美苏矛盾将会成为主要矛盾,德国只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4. 对ISIS实施绥靖的背景和后果
美国作为一超独霸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对美国的消耗是巨大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世界强权的权势分配正在面临洗牌,新兴国家的财富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G7老牌工业国家集团。在这种条件下,新兴势力要求重新分配利益链条和权利,从而对老强权的冲击成为了国际矛盾的核心,也是中美欧俄四大势力混战的根源。那么各个大国对ISIS的绥靖,也就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来观看才行。在小局地气候里,则是伊朗、土耳其和沙特三大势力的角逐。在我前一篇分析文章里关于这“三环相套”的博弈格局已经进行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

土耳其在边境地区的“静坐战”行为彻底揭露了绥靖的本质。在大气候下的美国追杀着ISIS,却把小气候下土耳其对ISIS的冷漠和对库尔德人的敌视显露出来。目前,随着库尔德人的局势日趋恶化,一种新的转变正在变为现实:
(1)如果库尔德人遭到重大损失,则土耳其国内局势将会进一步动荡。外部的伊拉克库尔德和伊朗库尔德不会坐视不管,此时,如果伊朗借力打力,介入事态,则可以与法德形成默契,助力库尔德人与土耳其和ISIS交战,从而打击美国势力,并且扩大在伊拉克的影响力;
(2)俄国可以借库尔德遭受重大损失之机,支持巴沙尔和库尔德,从而打击土耳其,缓解乌克兰事变以来的紧张局势,甚至进一步向中东地区渗透,最近普京从边境撤回部队,而中东局势却加剧,可能印证这种转变;
(3)法德两国对库尔德加入了心血,如今库尔德问题显露出来,如果借机打击土耳其势力,则可以进一步实现”地中海计划“,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4)中国保持和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但在中东问题上必须有自己的利益,沙特此时曝光东风-21导弹,警示伊朗,还是很有深意的。
(5)美国、以色列和沙特对于ISIS其实是乐见其成,这一点别人也都心知肚明。但是如今土耳其却面临来自库尔德和ISIS的直接压力,背后的俄国、法国、德国和伊朗等大小势力在施加影响。如果在三方之间爆发混战,那么美国、以色列和沙特就不得不做出选择。如果这场战争最后演变为库尔德人的独立战争,那么一场大的格局变动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中国该怎么办?希腊的蓝色爱琴海的风光其实是很不错的。
2616486671698901404.jpg
那LZ要土耳其做什么?越境去打ISIS解救库尔德人?
要知道这2个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库尔德人对对土耳其来说,实际上的威胁更大,就类似我们的东突,一个在不论在那个国家都要闹分裂独立的暴恐势力,现在的情况如果以土耳其来类比天朝的话,就是阿富汗的塔利班在靠近我们边界的一座城市里和东突对掐,难道要天朝越境去打塔利班来解救东突?对土耳其来说,当然希望这2个掐得越很越好。
不管中国是否出兵,楼主第一个去探路,如何?
土耳其对isis远没对库尔德人上心,巴不得库尔德人都死光才好,顺便isis和叙利亚政府也死光。中东的世界大战规模有限,但也挺精彩
不过所谓的民主国家无法支持长期对外战争了,这帮欧洲绥靖圣母估计isis打进国土也要宣称投降改宗算了何必死人呢,所以才会随随便便被绿教抹脖子
未看见静坐战,只看到未打起来的代理人战。美国的代理人己行动,没人应战。
欧盟要是真要土耳其加入地中海圈,那就该让土鸡入欧盟的过了,现在还卡别人,有啥意思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我觉得绥靖是一个中性词,根据当时态势和威胁做出的一种战略反应。

没人愿意当二杆子出头肉搏然后让别人摘果子。

有人嘲笑张伯伦绥靖,同样这些人也嘲笑小布什愣头愣脑大炮打蚊子反恐,放任了中国的坐大。这样不好吧?
总而言之,一句话,中东这火药桶,早晚打起来

但--中东这地头对世界经济影响太过巨大,而世界经济是一体的,一出事,谁都逃不掉

所以,眼前的局面,与其说绥靖,倒不如说像被外力踩刹车板一样,被放慢了无数倍的慢镜头似的冲突

如果说一战,二战的战前局势是一把锐刀,简洁明快,说打就打说干就干。那现在的中东更像是钝刀,酝酿积蓄,再酝酿再积蓄。

中美俄欧虽然勾心斗角,但在延缓火药桶的爆发一事上,大家还是齐心往火药桶上泼凉水的

同时,大家也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降低对中东的能源依赖。

美国开发了页岩气,中国和俄罗斯签订油气大单,打通中俄德经济大动脉,印度洋南下,开发非洲。南海石油开发

大家其实都在未雨绸缪。

但有一事比较迷惑,中东开战,埃及是否会卷入?会对苏伊士运河产生何等影响?而这会对中欧贸易产生多大冲击,lz眼中的希腊中转站会否因此流产?
meloncumt 发表于 2014-10-14 21:33
总而言之,一句话,中东这火药桶,早晚打起来

但--中东这地头对世界经济影响太过巨大,而世界经济是一体 ...
一战前连续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当时局势和现在的中东一样凌乱,“小霸王”保加利亚和周边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陷入混战;外围大国俄罗斯和奥匈虎视眈眈;德国、法国、英国在更外围盯着奥匈和俄国的矛盾发展。与2014年是一模一样的三重矛盾包围圈。现在库尔德人扮演的就是当年波黑的角色。但是,由于没有同盟体系的支持,大国之间发生混战的可能性却大大降低了。

埃及没法再出来说话了。庞大而快速增长的人口与农业、旅游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之间的矛盾已经深重,除非爆发工业革命,否则只能继续依靠那些外汇进口小麦来养活国内人口,这也是为何埃及民众最后还是默许了塞西的军人政权,因为他能提供秩序和面包。而苏伊士运河利益太大,各方都不能拿它做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