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发现疑似“致远号”甲午海战沉没战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46:02


今日新闻联播报道:
转帖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41002/42134521_0.shtml
中新社北京10月2日电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认定一艘丹东黄海海域的沉船系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目前战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丹东一号”体量在1600吨左右,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战舰全部深埋在泥沙里,零星的铁甲边缘和船体构件微微凸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领队周春水说,目前判断来讲,它受到外界因素损伤很严重,这个损伤来自很多原因,可能当时就被炸弹炸了,或者说锅炉爆炸,以及近现代人们的捕网,把碎片捞起来。“但我们仍幸运地找到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东西,一是找到一门炮,还有一些弹药的东西,同时还包括舰体,我们经过搜索发现,从头到尾至少是50米,宽度是10米,长宽比已经至少达到5,这么修长的一个舰体、长宽比,它肯定是属于战舰之类的东西。”他还表示,不管它属于哪个舰,它的意义都很重大。”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海战,清北洋水师共有致远、经远、超勇、扬威等4条战舰沉没在交战区。专家分析,“丹东一号”最大可能是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或黄建勋所率的超勇舰。一门格林机关炮已被打捞出水,标有重要出厂信息的的铭牌被海生生物覆盖,后续进行清理辨认后,将提供关于战舰身份的重要线索。

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敌军战舰,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目前考古队正在对“丹东一号”周边进行集中抽沙,力争通过测算战舰长度最终确定战舰身份。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据媒体报道,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暂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目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对这首沉舰进行了数月调查,并发现一大批遗物。通过这些遗物,专家分析,这艘甲午沉舰应该是海战中最悲壮的致远舰。

  甲午沉舰覆盖了3米厚的淤泥

  据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发现沉舰的具体位置在丹东的海洋红港区,即甲午中日黄海决战发生地的大鹿岛海域。

  通过物理探测手段和潜水调查作业,水下考古队员发现了木板、铁板、煤块等大量遗物,一些铁板边沿均带有铆钉孔,金相分析为炒钢锻打。作为战舰的关键证据,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一门铁炮。由于覆盖3米以上的淤泥,只有零星的铁甲边缘和碎片微微突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为此次水下考古,9月4日,我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在山东青岛举行首航仪式,其首航的目的地就是为丹东大鹿岛海域,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展对这艘甲午沉舰的考古活动。这艘战舰的发现,始于去年10月份丹东港集团在进行新港航道开挖工程,当时在预计航道中心线偏左侧位置,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并将其中一块残片打捞出水。随后,丹东港集团立即将这块舰体残片送到北京,请相关专家进行初步鉴定。当时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3月16日,又有十余件打捞上来。
  萨苏说,当时专家根据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初步推论,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同时,经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技术鉴定,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

身份确认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
  那么这艘沉舰到底是超勇还是致远?从目前来看,已发掘的遗骸中,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一是沉没地点,日本甲午战后记录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现考古发掘的地点一致;其次,考古队员在水下曾发现一块方形的舷窗,只有致远舰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说服力的是发现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也是致远舰独有。
  萨苏说,如果要判定这艘沉舰的属性,大体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是摸清这艘沉舰的结构,长宽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测是哪一艘舰;第二,出水带有文字的标识物;第三,出水特定的东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远舰上独有的东西。参与该项考古工作的专家表示,从目前证据看,已基本可确定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
◎待解谜团
1、沉船被压石头 日本意在破坏中国风水?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2、锅炉盖 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
链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41001/246431.shtml



小日本阴险歹毒以巨石压船。120年后又逢甲午,致远再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今日新闻联播报道:
转帖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41002/42134521_0.shtml
中新社北京10月2日电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认定一艘丹东黄海海域的沉船系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目前战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丹东一号”体量在1600吨左右,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战舰全部深埋在泥沙里,零星的铁甲边缘和船体构件微微凸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领队周春水说,目前判断来讲,它受到外界因素损伤很严重,这个损伤来自很多原因,可能当时就被炸弹炸了,或者说锅炉爆炸,以及近现代人们的捕网,把碎片捞起来。“但我们仍幸运地找到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东西,一是找到一门炮,还有一些弹药的东西,同时还包括舰体,我们经过搜索发现,从头到尾至少是50米,宽度是10米,长宽比已经至少达到5,这么修长的一个舰体、长宽比,它肯定是属于战舰之类的东西。”他还表示,不管它属于哪个舰,它的意义都很重大。”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海战,清北洋水师共有致远、经远、超勇、扬威等4条战舰沉没在交战区。专家分析,“丹东一号”最大可能是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或黄建勋所率的超勇舰。一门格林机关炮已被打捞出水,标有重要出厂信息的的铭牌被海生生物覆盖,后续进行清理辨认后,将提供关于战舰身份的重要线索。

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敌军战舰,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目前考古队正在对“丹东一号”周边进行集中抽沙,力争通过测算战舰长度最终确定战舰身份。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据媒体报道,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暂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目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对这首沉舰进行了数月调查,并发现一大批遗物。通过这些遗物,专家分析,这艘甲午沉舰应该是海战中最悲壮的致远舰。

  甲午沉舰覆盖了3米厚的淤泥

  据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发现沉舰的具体位置在丹东的海洋红港区,即甲午中日黄海决战发生地的大鹿岛海域。

  通过物理探测手段和潜水调查作业,水下考古队员发现了木板、铁板、煤块等大量遗物,一些铁板边沿均带有铆钉孔,金相分析为炒钢锻打。作为战舰的关键证据,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一门铁炮。由于覆盖3米以上的淤泥,只有零星的铁甲边缘和碎片微微突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为此次水下考古,9月4日,我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在山东青岛举行首航仪式,其首航的目的地就是为丹东大鹿岛海域,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展对这艘甲午沉舰的考古活动。这艘战舰的发现,始于去年10月份丹东港集团在进行新港航道开挖工程,当时在预计航道中心线偏左侧位置,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并将其中一块残片打捞出水。随后,丹东港集团立即将这块舰体残片送到北京,请相关专家进行初步鉴定。当时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3月16日,又有十余件打捞上来。
  萨苏说,当时专家根据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初步推论,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同时,经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技术鉴定,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

身份确认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
  那么这艘沉舰到底是超勇还是致远?从目前来看,已发掘的遗骸中,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一是沉没地点,日本甲午战后记录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现考古发掘的地点一致;其次,考古队员在水下曾发现一块方形的舷窗,只有致远舰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说服力的是发现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也是致远舰独有。
  萨苏说,如果要判定这艘沉舰的属性,大体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是摸清这艘沉舰的结构,长宽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测是哪一艘舰;第二,出水带有文字的标识物;第三,出水特定的东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远舰上独有的东西。参与该项考古工作的专家表示,从目前证据看,已基本可确定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
◎待解谜团
1、沉船被压石头 日本意在破坏中国风水?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2、锅炉盖 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
链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41001/246431.shtml



小日本阴险歹毒以巨石压船。120年后又逢甲午,致远再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雪甲午耻,必报此仇!

雪甲午耻,必报此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