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内地生:理解状元不选港大 ,香港大学都有民主神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4:05


http://bbs.tianya.cn/post-208-60103-1.shtml


  2013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被港大全额奖学金录取,入读中文学院一个月后,毅然决定回到本溪高中复读,今年再夺本省文科状元,进入北大中文系。对此,不少大V表示不理解,甚至对刘丁宁进行攻击,但一位在港大读过三年书的内地学生却告诉上海观察:由衷敬佩刘丁宁离开港大的魄力和勇气。
  作为一名曾分别在北大和港大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我对刘丁宁离开港大的魄力和勇气表示由衷的敬佩。我觉得她比许多不喜欢香港的环境,却要逼自己凑合下去的内地同学要勇敢。回想我在港大三年的求学经历,也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港大,想说适应不容易。
  疲于应付的舍堂活动
  6年前,我作为北大的委培生进入港大学习。首当其冲的冲击,并不是之前预期的生活上的水土不服,而是学习上的困难。因为,港大并非所有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其中文学院开设的课程多为粤语教学,每门课程对应的“Tutorial”导修课上的助教讨论更是如此,这种初始的语言障碍,会令人很焦虑,学业上的挫败感会油然而生。
  不过,我认为港大的HALL(舍堂)文化,也是才真正是许多内地同学感到难以适应的地方。
  内地本科生在港大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证的,但此后能否继续在舍堂住下去就要看个人的表现和造化了。许多同学都很感慨:“在来港大之前,从没想过会面临着从学校宿舍被赶走的危险。”
  在港大,每间舍堂的文化都不一样,如有的舍堂比较严酷,对舍员的各方面控制和要求较多;有的新舍堂文化还没充分形成,相较而言对个人的约束管制较少。你要是运气好被分到自己喜欢的一间堂,接下来的一年会过得顺心些。
  我入学那年,港大共有十三间舍堂,分别是:大学堂、圣约翰学院、何东夫人纪念堂、利玛窦堂、太古堂、李国贤堂、伟伦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施德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和孙志新堂。
  舍堂都有自己的学生会,每年学生会的年审都会评估舍员对舍堂的贡献度,以决定其下一年的舍位是否予以保留。贡献度一般通过舍员对舍堂活动的参与度、舍堂间各类比赛中争取到的荣誉奖项以及在舍内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评定。舍堂活动包括文化类(辩论、戏剧、歌舞、合唱和桥牌等社团)、体育类(球类、田径和游泳等社团)以及其他类。
  如果一年下来,你太过潜水以至于被认定为可有可无的话,学生会年审时就会“踢”掉你(Quit Hall),让你卷铺盖到校外租房去。所以内地同学参加舍堂社团和活动时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随便溜号,才有望保住下一年的舍位。这也就意味着,各类社团活动将占用你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很多一心想在港大专心念书的内地同学来说,是特别苦恼的。
  举例说,我参加的曲棍球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训练2个小时,队友间相互监督考勤,督促彼此“搏尽”(港大舍堂最为崇尚的一种态度),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对学习时间和期末的GPA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话说回来,你即便参加了一堆社团,勤勤恳恳地去参加舍堂活动,也有可能一分贡献度没拿到,或是因为与楼友没相处好而被踢出舍堂。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参加的社团能否在舍堂搞出声色,取得成绩。
  舍堂生活中,最让人不适应、甚至让内地同学非常反感的就是各类活动,因为对舍堂活动的参与度是一项硬指标。很多活动都是强制性的,不管你是否喜欢。但要是经常不参加,就会成为当地学生眼中不合群的人。
  我刚入舍堂那个学期,差不多每星期都有4-5个晚上的时间分配给了舍堂的各种活动。但与此同时,我的课程是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6点半,经常是上完最后一堂后就急急忙忙吃晚饭,然后赶回Hall参加高强度训练,以帮助舍堂争取Malayan Cup的上佳成绩。有的舍堂活动还经常延续到凌晨2-3点,第二天早上我又要赶早起床,整个人非常疲惫,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都快崩溃了。
  因为实在没法支撑下去,最后我还是退出了个别社团,舍堂活动也参加的少了。在承受被踢走的风险与保住自己的GPA(绩点)之间做出了选择。
  大有差异的文化
  一般而言,当地生很少能够理解内地文化地域的多元性,经常用有限的刻板印象,去硬套到所有的内地同学身上,结果自然是啼笑皆非。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地生大都是夜猫子,经常熬夜,半夜三更却总是召集楼友通宵开楼会。这些楼会的话题包括学生会换届大会上该如何来发起动议来维护香港社会民主,迎新营应该增加哪些整蛊项目来玩残新人,甚至连每个人的感情隐私都要拿出来讲,还美其名曰“兄弟会”分享。
  强忍着睡意参加这些会议的我,慢慢体会到了这其中冗长的发言和争辩是多么无聊和没有意义,但即使你保持沉默,也免不了会被攻击,被排挤,或被扣上一顶“无归属、不合群”的帽子。
  以对舍堂文化的忠诚度为准绳,我们经常会被要求参加各式缺乏意义的活动,如半夜一起爬到太平山顶高呼舍堂口号,或舍堂之歌(通常伴以一整套肢体运动),或是夜晚下到西环疯玩撒欢。夜深人静两三点街坊四邻正准备休息时,要我们一起在街上惊声尖叫制造各式噪音,游荡在校园里要求每个人在港大门口问10位路人港大怎么走,诸如此类无厘头的事。
  如果你对此表示不认同,或是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很快就有一群舍友来你的房间夜访,主题通常是对你进行舍堂文化的洗脑教育。碰上心直口快的内地同学时,双方常常会陷入激烈的争论中,实在说不过,则动辄以quit hall为要挟或是直接的谩骂和压制。
  可能是我比较敏感的缘故吧,常常会感觉到不少香港学生潜意识里有种救世主式的倾向,觉得我们内地同学都是被政府洗脑的,之前都是过的很可怜的生活,就像需要被拯救的迷途羔羊。这一类冲突和不适应,给港大舍堂里的内地同学和香港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根本性的隔离。即便是像我这样一个会说流利粤语的人,也还是常常会在与当地生的沟通交流中,感到彼此间横亘着一堵无形障壁。
  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去尝试融入到当地生的社交圈子里去,如同我曾经试过的,即便最终你如愿以偿了,内心可能还是不那么畅顺、舒服。因为从众的前提,往往需要你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或者不在特定的事情上注入过多的情感。一旦你有判断力,去质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地生就会因此疏远你。我们那年同一层楼总共7个内地同学,最后被舍堂学生会踢掉了5个。
  被吐槽的内地生
  港大另一方面让人不容易适应的,是校园里的“泛民主”气氛,尤其是以港大学生会为代表的“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思潮举动。
  在很多香港学生眼中,对政府、校方的反感反对都成了政治正确。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一些港大学生会嚷着“占领中环”,参加各种反对政府的集会活动。
  于是乎,我们一群内地同学,即便你是属于“政治冷感”,或是更为关心自己GPA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实习、交换项目和就业机会的沉默少数,也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连保持沉默的自由也被夺去。
  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港大的课堂成绩大多是曲线分布,也就是一门课里限制了多少人拿A,多少人拿B。所以一旦内地同学大量出现在某门课里,当地生也就没多少希望拿A——因为我们这些内地学生,通常都是“高分王”。港大有个海外大学交流项目,海外名校的交流机会也多数被内地同学包揽……所以会常听到当地学生说 “又比啲mainland屈咗机”(被内地生占便宜了)。
  现在,我已经回到内地工作。对港大的3年就学  经历,我也曾扪心自问:后悔吗?不,我不后悔。我仍然认为,港大是一所好学校,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位想去求学的内地同学。毕竟,香港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内地差别很大,在很多观念做法不认同的情况下,初来乍到的内地同学是很难去融入适应的。
  因此,当香港的名校频频甩出高额奖学金吸引内地省份的状元们报考时,在作出选择之前,我觉得状元们的确得仔细想一想:去港大,你真的做好足够的准备了吗?



  香港大学教务长表示,该校不收录对课外活动缺乏兴趣的“书呆子”   
    多名申报香港大学的内地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不理想而没被港大录取。  
    
今年香港大学可自行在内地收取本科生,17个省市共递交多达4848份申请,比去年激增逾倍。经过面试,最后录取250人。港大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生高考分数作为收生指标,面试表现也属关键,11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拒之门外。
    据介绍,今年报考港大的大部分内地省市的申请者,高考成绩均超过内地顶尖学府的入学分数线,如北京及上海分别有近4成及5成申请者的分数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  
    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了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521名学生仍要经过10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打分”。据悉,近几年该校的讨论面试,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结果,有11名成绩最高分的内地省市的申请者,因面试表现不理想而没能进入港大。  
    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个人潜质、是否能适应香港生活,对课外活动兴趣缺乏的“书呆子”,则不会被收录。   
    另据了解,港大今年录取的250名内地生中,三分之二为女生,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仅15岁。他们主要赴港攻读商科,也有不少选择了理科。


http://bbs.tianya.cn/post-208-4654-1.shtml
=======================================
看完这些,心情是沉重的
港大这种学习氛围,还有这么多不明真相的大陆学生申请入坑。






.


http://bbs.tianya.cn/post-208-60103-1.shtml


  2013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被港大全额奖学金录取,入读中文学院一个月后,毅然决定回到本溪高中复读,今年再夺本省文科状元,进入北大中文系。对此,不少大V表示不理解,甚至对刘丁宁进行攻击,但一位在港大读过三年书的内地学生却告诉上海观察:由衷敬佩刘丁宁离开港大的魄力和勇气。
  作为一名曾分别在北大和港大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我对刘丁宁离开港大的魄力和勇气表示由衷的敬佩。我觉得她比许多不喜欢香港的环境,却要逼自己凑合下去的内地同学要勇敢。回想我在港大三年的求学经历,也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港大,想说适应不容易。
  疲于应付的舍堂活动
  6年前,我作为北大的委培生进入港大学习。首当其冲的冲击,并不是之前预期的生活上的水土不服,而是学习上的困难。因为,港大并非所有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其中文学院开设的课程多为粤语教学,每门课程对应的“Tutorial”导修课上的助教讨论更是如此,这种初始的语言障碍,会令人很焦虑,学业上的挫败感会油然而生。
  不过,我认为港大的HALL(舍堂)文化,也是才真正是许多内地同学感到难以适应的地方。
  内地本科生在港大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证的,但此后能否继续在舍堂住下去就要看个人的表现和造化了。许多同学都很感慨:“在来港大之前,从没想过会面临着从学校宿舍被赶走的危险。”
  在港大,每间舍堂的文化都不一样,如有的舍堂比较严酷,对舍员的各方面控制和要求较多;有的新舍堂文化还没充分形成,相较而言对个人的约束管制较少。你要是运气好被分到自己喜欢的一间堂,接下来的一年会过得顺心些。
  我入学那年,港大共有十三间舍堂,分别是:大学堂、圣约翰学院、何东夫人纪念堂、利玛窦堂、太古堂、李国贤堂、伟伦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施德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和孙志新堂。
  舍堂都有自己的学生会,每年学生会的年审都会评估舍员对舍堂的贡献度,以决定其下一年的舍位是否予以保留。贡献度一般通过舍员对舍堂活动的参与度、舍堂间各类比赛中争取到的荣誉奖项以及在舍内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评定。舍堂活动包括文化类(辩论、戏剧、歌舞、合唱和桥牌等社团)、体育类(球类、田径和游泳等社团)以及其他类。
  如果一年下来,你太过潜水以至于被认定为可有可无的话,学生会年审时就会“踢”掉你(Quit Hall),让你卷铺盖到校外租房去。所以内地同学参加舍堂社团和活动时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随便溜号,才有望保住下一年的舍位。这也就意味着,各类社团活动将占用你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很多一心想在港大专心念书的内地同学来说,是特别苦恼的。
  举例说,我参加的曲棍球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训练2个小时,队友间相互监督考勤,督促彼此“搏尽”(港大舍堂最为崇尚的一种态度),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对学习时间和期末的GPA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话说回来,你即便参加了一堆社团,勤勤恳恳地去参加舍堂活动,也有可能一分贡献度没拿到,或是因为与楼友没相处好而被踢出舍堂。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参加的社团能否在舍堂搞出声色,取得成绩。
  舍堂生活中,最让人不适应、甚至让内地同学非常反感的就是各类活动,因为对舍堂活动的参与度是一项硬指标。很多活动都是强制性的,不管你是否喜欢。但要是经常不参加,就会成为当地学生眼中不合群的人。
  我刚入舍堂那个学期,差不多每星期都有4-5个晚上的时间分配给了舍堂的各种活动。但与此同时,我的课程是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6点半,经常是上完最后一堂后就急急忙忙吃晚饭,然后赶回Hall参加高强度训练,以帮助舍堂争取Malayan Cup的上佳成绩。有的舍堂活动还经常延续到凌晨2-3点,第二天早上我又要赶早起床,整个人非常疲惫,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都快崩溃了。
  因为实在没法支撑下去,最后我还是退出了个别社团,舍堂活动也参加的少了。在承受被踢走的风险与保住自己的GPA(绩点)之间做出了选择。
  大有差异的文化
  一般而言,当地生很少能够理解内地文化地域的多元性,经常用有限的刻板印象,去硬套到所有的内地同学身上,结果自然是啼笑皆非。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地生大都是夜猫子,经常熬夜,半夜三更却总是召集楼友通宵开楼会。这些楼会的话题包括学生会换届大会上该如何来发起动议来维护香港社会民主,迎新营应该增加哪些整蛊项目来玩残新人,甚至连每个人的感情隐私都要拿出来讲,还美其名曰“兄弟会”分享。
  强忍着睡意参加这些会议的我,慢慢体会到了这其中冗长的发言和争辩是多么无聊和没有意义,但即使你保持沉默,也免不了会被攻击,被排挤,或被扣上一顶“无归属、不合群”的帽子。
  以对舍堂文化的忠诚度为准绳,我们经常会被要求参加各式缺乏意义的活动,如半夜一起爬到太平山顶高呼舍堂口号,或舍堂之歌(通常伴以一整套肢体运动),或是夜晚下到西环疯玩撒欢。夜深人静两三点街坊四邻正准备休息时,要我们一起在街上惊声尖叫制造各式噪音,游荡在校园里要求每个人在港大门口问10位路人港大怎么走,诸如此类无厘头的事。
  如果你对此表示不认同,或是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很快就有一群舍友来你的房间夜访,主题通常是对你进行舍堂文化的洗脑教育。碰上心直口快的内地同学时,双方常常会陷入激烈的争论中,实在说不过,则动辄以quit hall为要挟或是直接的谩骂和压制。
  可能是我比较敏感的缘故吧,常常会感觉到不少香港学生潜意识里有种救世主式的倾向,觉得我们内地同学都是被政府洗脑的,之前都是过的很可怜的生活,就像需要被拯救的迷途羔羊。这一类冲突和不适应,给港大舍堂里的内地同学和香港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根本性的隔离。即便是像我这样一个会说流利粤语的人,也还是常常会在与当地生的沟通交流中,感到彼此间横亘着一堵无形障壁。
  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去尝试融入到当地生的社交圈子里去,如同我曾经试过的,即便最终你如愿以偿了,内心可能还是不那么畅顺、舒服。因为从众的前提,往往需要你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或者不在特定的事情上注入过多的情感。一旦你有判断力,去质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地生就会因此疏远你。我们那年同一层楼总共7个内地同学,最后被舍堂学生会踢掉了5个。
  被吐槽的内地生
  港大另一方面让人不容易适应的,是校园里的“泛民主”气氛,尤其是以港大学生会为代表的“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思潮举动。
  在很多香港学生眼中,对政府、校方的反感反对都成了政治正确。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一些港大学生会嚷着“占领中环”,参加各种反对政府的集会活动。
  于是乎,我们一群内地同学,即便你是属于“政治冷感”,或是更为关心自己GPA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实习、交换项目和就业机会的沉默少数,也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连保持沉默的自由也被夺去。
  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港大的课堂成绩大多是曲线分布,也就是一门课里限制了多少人拿A,多少人拿B。所以一旦内地同学大量出现在某门课里,当地生也就没多少希望拿A——因为我们这些内地学生,通常都是“高分王”。港大有个海外大学交流项目,海外名校的交流机会也多数被内地同学包揽……所以会常听到当地学生说 “又比啲mainland屈咗机”(被内地生占便宜了)。
  现在,我已经回到内地工作。对港大的3年就学  经历,我也曾扪心自问:后悔吗?不,我不后悔。我仍然认为,港大是一所好学校,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位想去求学的内地同学。毕竟,香港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内地差别很大,在很多观念做法不认同的情况下,初来乍到的内地同学是很难去融入适应的。
  因此,当香港的名校频频甩出高额奖学金吸引内地省份的状元们报考时,在作出选择之前,我觉得状元们的确得仔细想一想:去港大,你真的做好足够的准备了吗?



  香港大学教务长表示,该校不收录对课外活动缺乏兴趣的“书呆子”   
    多名申报香港大学的内地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不理想而没被港大录取。  
    
今年香港大学可自行在内地收取本科生,17个省市共递交多达4848份申请,比去年激增逾倍。经过面试,最后录取250人。港大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生高考分数作为收生指标,面试表现也属关键,11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拒之门外。
    据介绍,今年报考港大的大部分内地省市的申请者,高考成绩均超过内地顶尖学府的入学分数线,如北京及上海分别有近4成及5成申请者的分数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  
    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了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521名学生仍要经过10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打分”。据悉,近几年该校的讨论面试,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结果,有11名成绩最高分的内地省市的申请者,因面试表现不理想而没能进入港大。  
    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个人潜质、是否能适应香港生活,对课外活动兴趣缺乏的“书呆子”,则不会被收录。   
    另据了解,港大今年录取的250名内地生中,三分之二为女生,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仅15岁。他们主要赴港攻读商科,也有不少选择了理科。


http://bbs.tianya.cn/post-208-4654-1.shtml
=======================================
看完这些,心情是沉重的
港大这种学习氛围,还有这么多不明真相的大陆学生申请入坑。






.
港大这一套,应该是来源于英国大学的传统吧
吃奶骂娘的例子,给他把AK让他上,就尿了,断水断电就都几吧老实了。
所以啊,牛牛做的qs大学排名,几所hk大学都排在很前面,你们懂的
zy820717 发表于 2014-9-19 21:41
港大这一套,应该是来源于英国大学的传统吧
只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自欺欺人而已
前一阵子看微信上三个香港大学的介绍,港大就是给有钱人玩玩得地方,港科比较做学术,港中介于2者之间。一群有着自卑心理的玩玩得港大学生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既然民主,怎么能强迫大家参加什么活动呢?呵呵
文科也就罢了,理工科真正做学问的人,有几个有时间总参加课外活动?
相对来讲,国内大学没有那堆烂事,明显好很多,也自由很多。相对来讲,这TM才叫自由:可以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科大,理工大都实在一点
劣币淘汰良币,他们就是需要这样一种淘汰式氛围,一种喝阻效应达成其自己的传销王国,这就是冥主的本质。
看来 未来这种面试 会变成直接筛选那种 有成为民逗 精蝇潜质的人。。。。


也即他们眼中的所谓“高分高能”
deutschina 发表于 2014-9-19 21:56
看来 未来这种面试 会变成直接筛选那种 有成为民逗 精蝇潜质的人。。。。

是哦,他们怎么还搞个几十人的面试组。
来个全校投票才民主啊
我也说一句英国大学传统,新加坡的大学也是同样的制度。逐渐意识到,其实西方的民主自由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类似于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认为异教徒都很可怜,都被洗脑,需要拯救。殊不知自己也是被洗脑,也是被政治人物摆布的可怜虫 。。。
去港大学理科。。。这脑子是被驴踢过后又被门夹了
确实像传销,文科照样有学术,也需要大量时间,哪能总是浪费,培养精神办法很多,回来得太对了
港大最后出来的都是什么德行

zmwgreenrain 发表于 2014-9-19 22:00
我也说一句英国大学传统,新加坡的大学也是同样的制度。逐渐意识到,其实西方的民主自由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宗 ...

西方的民主自由本身就是从基督教的神权理论派生出来的,根本就是一回事。是神赋人权,普世福音,而xx国就是神的代言人。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的人权指的是社会的妥协,是规则下的人权,是一种人性,不是一种神性。
有些港独早就丧失了人性。
zmwgreenrain 发表于 2014-9-19 22:00
我也说一句英国大学传统,新加坡的大学也是同样的制度。逐渐意识到,其实西方的民主自由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宗 ...

西方的民主自由本身就是从基督教的神权理论派生出来的,根本就是一回事。是神赋人权,普世福音,而xx国就是神的代言人。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的人权指的是社会的妥协,是规则下的人权,是一种人性,不是一种神性。
有些港独早就丧失了人性。
按楼主的说法,课程这么紧,都到了不能兼顾的地步,香港学生是怎么兼顾的?
是不是香港学生都干这样多的课外活动,所以成绩普遍不咋的,但是由于是按比例得A,所以总有得A的。
是不是内地生去了以后成绩就遥遥领先了,原来的A的香港生只能拿B?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真不明白了,这些香港大学这种教学质量,居然大学排名还那么靠前。
香港大学不招书呆子,简直是最大的笑话,按这个说法,香港大学是铁定不要钱钟书的。
这种所谓的名校伟大祖国根本不需要
看到这层主打脸笑喷我了~~~也让大家看看港大都出了什么人才
IDO_2014
2014-09-10 17:51
24#
  建筑师[编辑]
  严迅奇—香港建筑师
  何周礼—香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
  何承天—香港建筑师
  陈翠儿—香港注册建筑师,建筑书籍作者,曾任“香港百年建筑”主席,香港建筑中
  心 副主席

  传媒演艺[编辑]
  黄霑—著名填词人、广告人、作家及传媒创作人
  林夕—香港著名填词人、商业电台创作总监
  周耀辉—香港著名填词人、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与创作系助理教授
  邓婉媚—前亚洲电视助理副总裁
  梁乃鹏—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联意制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志云-商业电台行政总裁、前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电视广播业务总经理,曾任职政务主任
  洪朝丰—香港的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人
  周博贤—音乐创作人
  张婉婷—导演
  许鞍华—导演
  徐咏璇—香港大学发展及校友事务部总监
  刘晋安—无线新闻记者
  陈嘉欣—无线新闻记者

  医学界[编辑]
  李心平—国际胆管及胆石权威、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
  袁国勇—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系主任,世界知名的传染病专家
  范上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前外科学系系主任,肝脏移植权威,有“换肝之父”之称
  周锡年—香港富商,为香港首位华人耳鼻喉科医生
  周向荣—DR美容集团创办人
  区乐民—香港医生,以及业余作家
  卢宠茂—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系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玛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管、肝脏移植专家
  史泰祖—新民党副主席、香港著名皮肤科医生、香港医学会前副会长
  方心让—前行政局议员、前立法局议员、香港著名骨科医生、香港复康会创办人
  林兆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前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的家庭医生
  林顺潮—香港眼科医生、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香港眼科医院医疗部主管
  梁定邦—籍贯广东顺德,医生,前香港市政局主席
  梁智鸿—前行政会议成员、前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前医院管理局主席、前立法会议员(医学界)


  教育界[编辑]
  薛凤旋-浸会大学地理学系讲座教授、前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王宠益—病理学家,香港大学首位华人教授
  黄丽松—前香港大学校长,化学家
  简悦威—国际知名遗传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
  郭斌和—语言文学家
  何建宗—红潮研究专家、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和环境学课程主任
  张谢琮贤— 香港女教育家,何东女子职业学校创校校长,为何东家族成员
  梁智仁—香港公开大学校长及世界矫形及创伤外科协会主席
  谭尚渭—前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廖荣峰—英皇教育首席英文科名师
  施育晓—香港理工大学讲师及沃土发展社创办人
  吕炳强—香港理工大学首席讲师
  梁贺琪—遵理学校
香港那地方就让它烂了算了,变成臭港,一天都是占中,看多了,烦。
这算文化差异吧
想起那年港大的毕业典礼,一群学生上台领毕业证时顺手冲着自己的导师竖中指,以此来彰显“民主”。。

真不知道教出如此学生的这些老师,那时是什么心情,教不严,师之惰,被人竖中指也是应该的吧。。
社团活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其实我认为正面意义更多些
不能适应更多的还是习惯和传统的差异
总感觉这一套在哪见过的,看了回复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传销那一套吗。
偶尔那些卖保险卖啥的也借鉴这些。
一个大学十三栋宿舍,居然搞出十三个团体,这个到底是民主还是有民逗。
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这样有啥好处,启发大众自主管理?提高公民政治热情?提升民众社会活动参与度?
感觉这个比选楼长还要SB
皿煮精英呢
zy820717 发表于 2014-9-19 21:41
港大这一套,应该是来源于英国大学的传统吧
也就是香港的高校相当有别于我们这边的高校!要是上述是真的那真是完全想不到!我这里相对近香港,语言也相同,这些年听到香港的大学的评价都是 包容开放的 具有国际性 良好学习风气学校!原来是言过其实,学校应该具有包容性的和自由地方,而不是充满歧视性,恨人富贵 嫌人贫!自己不求进步反说内地生占便宜!
一个大学是正是年青人可塑性最好的时候,要是在这种地方度过必然会受到其影响、看来去香港也不是传说的的那样好!是误人子弟!去的人多了自然其真目很快会大白于天下!
类似纳什,陈景润 这类纯作学术的,绝对要被这种氛围踢出去,这种学生社团过分的自治,不如说是校院黑社会。
学生嘛!激进一点可以理解。8平方的时候内地的很多大学不是也一样?

等到了真正踏入社会,就慢慢会明白的。需要警惕的是,现在很多势力在背后策动学生闹事,对待这些人,必须采取雷霆手段,而大多数学生,则要通过教育系统制定一系列规则来让他们回归到学业上,可惜的是香港那个软弱无力的政府……唉!
看到这层主打脸笑喷我了~~~也让大家看看港大都出了什么人才
IDO_2014
2014-09-10 17:51

按你这个名单的上榜标准,内地很多大学都可以出一本人名辞典了。
凤凰竹new 发表于 2014-9-19 22:15
社团活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其实我认为正面意义更多些
不能适应更多的还是习惯和传统的差异
我大学时候的活动,班长一起发起!自己筹钱 找地方 行车路线 全部自己解决 不想去的同学,不会勉强!回来的时候,还会带点小礼物给班上的那个死宅!两次过 死宅一说有活动第一要去就是她的了!
不知道香港大学ACM水平怎么样,我同学搞ACM大二大三很少见人的。。基本都蹲实验室,后来保研了才经常呆寝室~~这种人在香港会不会被认为是怪物。。
从近年来港大出来闹事的学生的表现来看,港大培养出来的没有它们宣传的那么好。
这舍堂文化,不就是欧美那套么。看英美讲大学生活的电影、电视剧里,就充斥这种。没达标就被踢到更低级的舍堂去。香港更牛X,直接踢出宿舍到校外,真是够狠的。 论自由,大陆其实才叫真自由,真开放。
非晶硅 发表于 2014-9-19 22:12
看到这层主打脸笑喷我了~~~也让大家看看港大都出了什么人才
IDO_2014
2014-09-10 17:51
没法和大陆的顶尖大学比的,要不要和北大、清华或复旦比比?
按你这个名单的上榜标准,内地很多大学都可以出一本人名辞典了。
真相啊!“人名辞典"!
香港大学简直就是文革残渣。
摄友约克 发表于 2014-9-19 22:21
学生嘛!激进一点可以理解。8平方的时候内地的很多大学不是也一样?

等到了真正踏入社会,就慢慢会明白 ...
可惜的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的!学生其实应该远离政治,因为是最容易受人教唆的群体